教师招聘考试作文精选范文.docx
- 文档编号:27013531
- 上传时间:2023-06-25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4.11KB
教师招聘考试作文精选范文.docx
《教师招聘考试作文精选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考试作文精选范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招聘考试作文精选范文
2018年教师招聘考试作文精选范文
如何写好教师招聘作文
1.题目要夺人眼球。
好题目的标准是“精巧、准确、新颖”,在能够彰显立意的基础上,不妨拟出轻松活泼的题目,如写“诚信”,可拟题为《让广告找回诚信》、《“诚信”喊冤》、《奸商手记》、《用诚信唤醒信心》、《诚信,做人的底线》、《诚信,请别走开》、《诚信,立身之本》、《代抛弃诚信者拟墓志铭》、《纯天然诚信口服液》、《吴诚信病历》、《“诚信灵”新产品介绍书》等。
过分庄重的题目,不能让人“一见钟情”——例如,以材料提供的现成的话题中心词为题(准确地讲,抄写话题不算自己拟题),或以司空见惯的”××小议”、“谈××”“××有感”为题等。
如有小标题的也请动足脑筋,试拟出个性独到的题目,几个小标题之间的字数最好相等,从题目能看出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为佳。
题目可以不拘一格,可以改写仿写经典诗词、歌词等。
拟题的基本方法主要有:
借助辞格法、算式法(《溺爱=害》)、提出问题法(《开卷一定有益吗?
》)、翻新词句法(《君子动口也动手》)、自我矛盾法(《放弃也是一种获得》)、反意引申法(《丰子恺画画不要脸》)等。
2.用题记或后记交代立意。
作文分数最容易出现低分的是那种让阅卷老师读来读去读不出中心的文章,很有可能是考生中心不突出,写来写去自己也不知所云。
为了帮助阅卷老师一眼明晰中心,也是为了提醒自己通篇围绕中心进行选材和行文,写一个题记或后记可以双赢地解决这一问题。
如写《杂》,有一考生的题记是“杂取——创造的源头”“杂而不乱的难能可贵”“杂而无章真乱”等。
3.开篇能引人入胜。
开篇要讲求“简洁、生动、优美”,人们常说的“凤头”,就是说开头要写得有姿有彩,像凤凰的头那样。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一半,转轴拨弦三两声,末成曲调先有情——开篇要引人入胜。
作文开头要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要让人能“一见钟情”,扣人心弦。
常用的开篇方式有:
反向切题法、引言切题法、复述切题法、设问切题法、类比切题法、悬念式开头、诗意式开头(整句式开头)等。
笔落惊风雨,头好一牛文。
好的开头大多是高瞻远瞩,言简意明,设置悬念,催人思索的,目的给人以清楚明白不同凡响的印象。
如《我说“减负”》一文开头:
“书,一叠叠堆起来;书包,一天天重起来;眼镜,一圈圈厚起来。
沉重,沉重,沉重。
”作文开头用了排比相反复的修辞手法,先声夺人;结尾:
“看看孩子们渴望的眼神吧,减负,迫在眉睫!
”
4.中腹有精彩高潮。
材料丰富也会让文章抢眼。
材料丰富是检验文章优劣的重要依据,可以表现出作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力,表现出作者丰厚的知识积累和文化积淀。
没有好的材料是写不出好文章的,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无人涉足的新奇材料。
猎取新奇,追求细小,是选材产生魅力的途径。
唯其新,才能引人入胜;唯其小,才能小中见大,巧中见新。
一是靠平时注意报刊上的最新报道、最新成果、新奇事件;二是靠临场筛选,即把通过联想来的材料加以比较分析,找出最切题意、最合时代精神、最能反映事物本质规律,而且自己最熟悉但别人可能想不到的材料。
一般地说,材料陈旧乏味不利于甚至会削弱主题的表达,而新颖妥帖的材料令人耳目一新,使主题不同凡响。
大自然的壮美莫过于日出了,怎样使这个共同的太阳不至于千篇一律而又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呢?
巴金写海上的日出,徐迟写黄山日出,刘白羽则描写在飞机上看见的日出,海涅借云海烘托日出的美景,屠格涅夫用光与色表现日出的辉煌……优秀的作家总是会寻找新的题材来表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语言有亮点也是抢眼之处。
修辞是作文的魔术,《一千个零比不上一个1》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一千千0比不上一个1;一千次承诺比不上一次付出;一千句话比不上一次实践。
0,看起来大腹便便,再加上“一千个”,更给人一种貌似强大的感觉,实则它依然代表着空无,代表着虚伪;1,看起来虽然骨瘦如柴,但它代表着真实,代表着存在。
俗话说:
“君子动口不动手”,但在这些情况下,动动手却更有君子之风……这段文字虽是议论,但由于排比、比喻、拟人、对比、引用等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形象生动、气势磅礴,很有感染力。
5.结尾处画龙点睛。
收尾要做到有利于揭示文章的主题,有利于文章的结构,要做到词虽尽而意无穷,就像欣赏一首绝妙的乐章,一曲终了,余音仍在耳畔回荡,缭绕。
结尾收得好,能给读者以深刻的艺术感染,启发读者深入地思考问题。
但结尾常见的毛病是:
画蛇添足——添上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公式化——空喊口号等。
常见的作文结尾方法:
点睛法、照应法、号召法、引言法、抒情法、除误法等。
好的结尾有后发制人之威力。
古人说:
结尾如撞钟。
这个钟撞得响亮,就能澄清是非,振奋精神,使阅卷人似听如来佛法幡然大悟。
例如《花+刺=生活》全文论述了生活中有花也有刺,每个人要经得住“刺”的考验后,在结尾写道:
生活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没有失败的成功只能算作侥幸!
没有波涛的海洋只能算作一潭死水,没有刺的玫瑰,不算作真正的玫瑰,要想摘到成功的桂冠,你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
考场作文的结尾,不管是百川归一,还是琴音绕梁;不论是凯旋礼炮,还是点石成金,要能水到渠成,深化主题。
让学生“学会学习”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
“教就是为了达到不教”。
这是无数教育工作者穷其一生想要达到而难于达到的境界。
在未来世界,学会如何学习是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时代课题,它既是打开终身学习之门的钥匙,也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通行证。
今天的课堂应致力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为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而努力。
一、学会观察
“人非生而知之”,观察又是人们获得感性认识的基本途径,只有观察世界,才能认识世界,观察越细致,认识越深刻;观察越全面,认识越完整。
培养学生观察力,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大自然,调动各种感官,全心去观察;还要引导学生抓住特点,有目的、有层次、有条理地进行观察,使学生能透过表面的观察,分析事物的本质,将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索。
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观察中想象,在观察中质疑,在观察中解惑,从而增强解决问题和获取新知的能力。
二、学会体验
一位教育家说过:
“学习的一个活动,最好的办法就是体验——金钱买不到的财富。
”
创设体验性学习,给学生反思的时间,让学生在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自主生成独特的感悟体验。
因为体验与创造不仅是学习的途径和方法,而且也是学习的根本和目的。
教师要树立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创新的教育理念,把课上到孩子的心坎上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学会思维
二十一世纪对于人才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创新,而创新必须运用创造性思维。
因而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加强直觉思维训练,使思维突破常规,跳跃式地敏捷感知和理解,对众多信息重新组合加工,进行创新思维的有效训练。
万代师表孔子早有言在先: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
”思与学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的关系,因而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必须得会思维。
可以断言:
会学习的人一定是会思维的人,会思维的人必定是会学习的人。
四、学会发现
发现是学习的基础,也是创新的基础。
一位哲人曾说:
“学习的快乐是发现。
”波利亚也说过: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
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执教者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尝试发现,学会发现问题、发现猜想、发现真理、发现自己。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观察、注重体验、训练思维、促进发现是不可分割的目标体系,它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而同一教学活动,又能促使以上几个目标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
给学生一双“慧眼”,让他们具有一颗善感的心灵和一份敏锐的思维,对知识的发现永远保持着激情;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体验中感受,在思考中成长,在发现中进步。
从“一滴水”到“常流水”
以往常听到这样一句话:
“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要有一杯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
它之所以流行,在那个时代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就目前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速度而言,“一滴水”和“一桶水”的关系已经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需要我们以运动的观点去认真的对待!
首先,这滴“水”应该是学生所需要、所渴求的。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说的任何事都是对的,教师就是权威,是整个课堂的主宰者。
所谓的“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
教师就如同一个装满知识的容器,对学生说道:
“过来!
把我有的给你倒上!
”于是,今年给这批学生向脑子里倒,明年再给另外一批学生往脑子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常有这样的现象,教师在前面讲的可谓是声情并茂,热火朝天,但一看学生却是无精打采或强颜欢笑,为什么!
困为这滴水不是学生所想要的,虽然你给学生倒了好几杯,但却没有学生所想的那一滴。
于是,教师越教,学生就越不会学,越不爱学。
长此以往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了,独立品格也没有了,拥有的只是教师所给的那几滴水。
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的“我要”,而不是教师的“给你”。
其次,教师所拥有的不应仅仅是"一桶水",而应是"常流水"。
正所谓"学高为师,师正为范"。
唯有"学高"才能有资格做老师,"学高"指的是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量,能正确的指导学生如何主动探究,从而获取知识,即教师自己先得有"水"。
当然这"水"不一定非得比学生多,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传播媒体的大量涌现,尤其是网络的普及,知识总量呈几何倍数增长,学生在某一方面所具有的知识也许远远的大于教师所有的知识量,尤其是对于一些新生事物,更是如此.在此种情况下,我们所拥有的那"一桶水"必须不断地更新,否则就将变成一桶死水,那么教师的工作仅仅是在机械的重复.
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以肯定的说,今后学生所需要的每一滴水,仅靠教师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是不行的。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教师唯有通过不同的途径,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接触新的事物,培养新的能力,向他人虚心好问,不断的往自己的“那桶水”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力争使自己的那桶水成为"常流水",才能让学生得到学生所想要的,所渴求的那"一滴水"。
也许学生想要的并不在我们的“常流水”中,但是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这其中学生到寻找知识的方法,共同寻找,唯有这样的,教师才能真正做到传到授业解惑。
诚然,这是一个极为复杂,艰难的过程,但作为一名教师从一滴水做起,让一滴又一滴鲜活的、知识的水珠,汇成一条潺潺流动的小溪,才能托起祖国明天的风帆!
师爱的智慧
谈及教师工作,人们普遍认为“师爱”是关键,认为“爱”学生是做好教师工作的前提,“爱”要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
关于“师爱”的话题很多,经典论述也很多,人们不厌其烦地谈论着“爱”,“爱”成了教师工作中的永恒主题。
其实,对于教师而言,爱不是目的,只是手段。
教师只有以责任为支点,通过爱的杠杆将文化信息传递给学生,去撬动学生进步的车轮,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才是目的。
而杠杆的撬动是需要智慧的,师爱的智慧在于如何去爱,如何把握爱。
第一,爱生如人。
把学生当人看,而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
学生就是他自己,有自身独特的生命内涵和成长过程,是一个值得敬畏的独特生命个体。
作为“园丁”的教师,应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差异,“因材施教”,并以爱为杠杆,把人类社会生活、交往的基本规范传递给学生,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生活,“学会做人”!
第二,爱生如生。
学生是未成年人,教育不要“凌节而施”,不要“埋怨学生的无知”,更不要抱怨“学生的犯错”。
因为“未完成性”和“不确定性”是未成年人最大的特质。
作为“先知先觉”的教师,应视学生的“无知”为自然,正确理解“犯错也是学生成长的一种方式”,以爱为杠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尤其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
第三,爱生如子。
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于是乎我们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自立和自理能力。
“生存”是普天之下所有父母对孩子的第一企望,每一位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他们首先关心的决不是孩子的学习,而是健康。
因此,我们决不要以“学习”为借口去伤害孩子的“健康”,要以爱为杠杆,严慈相济,精心呵护,把生活的技能和常识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学会生存”。
第四,爱生如友。
把学生当朋友,就不要处处时时“师道尊严”,不要“规训”学生,更不要“命令”。
我们需要秉持教育就是“合作”的理念,教师承载“伙伴”的功能。
教师要以爱为杠杆,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相互体谅、相互支持的合作精神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学会共处”。
第五,爱生如己。
把他人当自己,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
把学生当自己,我们就会理解学生的“自利性”,尊重成长中的个人意愿与主观能动性。
作为“重要他人”的教师,要爱岗敬业,以身示范,把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学会做事”!
大爱无言,却深沉凝重,它要用责任和精神作依托;大爱无声,却馨香远播,它需用汗水与泪水来浇灌;大爱无形,却有迹可循,它要用理论与实践作支撑。
智慧的师爱永远是教育广深的根基,有了这样的根基,攀登起来才会身轻步健,才会凌绝顶而览众山。
甩开莫名的“威信”,努力贴近学生
“天、地、君、亲、师位”,教师以其崇高的历史和社会地位永久地载入“香盒”。
可能众多的光环让教师有些莫名的“骄傲”。
故而有些教师要求学生必须毫无保留地服从自己,老师怎么说学生就必须怎么做。
教师的“威信”固然重要,但那一切必须用对学生严厉的做法来实现吗?
一种稳定的“威信”应该建立在和学生平等的交际层面上。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树立威信:
首先,保持冷静,平和心态,排除一切外在干扰因素。
有时教师在遇到学生犯错误时,显出急躁情绪,表现为缺乏细心、耐心和信心。
轻则讥讽谩骂,重则罚站罚跑,甚至施以拳脚。
殊不知,这样不仅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伤害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感情,师生之间的距离就此拉开。
因而,教师应平和心态,排除杂念,一切以学生为先,以工作为重,保持冷静,继续保持教育者的崇高风范。
其次,宽容大度。
宽容大度是一种长者风范、智者修养。
当你怒气冲天时,切记“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或者将心比心多想想自己读书时是否也曾如此。
当学生犯错误时,只要教师正确引导,在允许的情况下多给予谅解,学生会把教师不仅当作“指挥者和管理者”,也会把我们当作好朋友的,那贴近学生之内心世界就不是纸上谈兵了。
再次,深入调查,多与学生交流,听取学生心声。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切忌主观臆断、处事武断。
应深入调查,查明缘由,再对症下药。
同时,教师应充分“挤”出时间,多与学生交流,听取学生心声,知道学生最近到底在想什么,这样就可以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有一个正确的判断,也可以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现象有一个诸葛般的预判。
最后,自我检讨。
学生犯错误,做教师的对其大发雷霆或怒斥一通并不能使学生诚恳地接受,有时还会把事情弄僵。
在发脾气前,不妨检讨一下自己,或许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遇事若能自我检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拉近师生关系是大有裨益的。
人非草木,孰能无过?
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些天真无邪的学生呢?
因此,我们在日常教育和管理中,应把他们看成幼苗,怀着“孺子可教”的信念教诲他,用“慈母”般的爱心感化他,甩开教师莫名的“威信”,树立正确而稳定的威信。
走向和谐奋进的前曲——理解学生
教育是一门艺术,因为人是最神秘最复杂的生物。
面对一群有思想有感情的学生,如何赢得他们的信任与尊重,如何将德育教育的目标转化为他们的内在素质呢?
我认为,首先一条就是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理念的影响下,人们常常有这样的观点:
学生就应该服从老师,被老师批评是理所当然的事。
然而,这种观点早已被时代所摒弃,学生,尤其是处于生长叛逆期的中学生,他们追求个性发展,个体意识明显加强,更追求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平等交往。
因此,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尤其是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一定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
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分析、处理问题的原则。
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中学生的人格尤为重要。
由于受遗传因素、家庭条件、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平时的学校生活中,教师就应注意观察学生的个体差异,应对每个学生都有全面的细致的了解。
而要了解学生光靠观察还远远不够,要利用各种机会和学生沟通,沟通多了,就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动表现,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纠正其不良行为。
而事实证明,要想让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批评说教的效果远及不上和学生谈话的效果明显。
老师应首先把自己摆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要让学生真正的从心底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
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并不是放任自流,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有时还要作恰如其分的批评。
作为一个班主任、一个老师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学生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
一味的训斥,只能促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更不能用挖苦、讽刺伤学生的心。
批评学生要慎用批评用语,要讲究语言艺术,要处处顾及学生的自尊,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愿意与你作心灵的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思想深处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切实有效地发挥批评的作用。
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就会使师生关系愉快。
老师要从爱心出发,爱心出发即是进行教育的前提,班主任要关心爱护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教育,是真心的爱护,是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健康成长,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成材。
老师有爱心,能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学生才能更加尊敬,爱戴老师,师生的感情才能更加融洽,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作用。
用宽容之心对待学生(保护学生的尊严)
《教育学》中指出:
“学生往往透过师生关系这面窗户透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从中体会人世间的炎凉冷暖,学习与人处世的准则,从教师那里获得炽热情感的学生,可以在他们身上萌发出热爱人、热爱人生的积极态度,打下与人相处的良好行为基础。
”对人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而对孩子宽容,则不仅是美德,还是一种教育艺术。
在工作中,我发现:
有时孩子犯错误并非是有意的。
有时是出于好奇或无知。
因为孩子不能像成年人一样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时老师需要从心底里宽容孩子的过错。
我以前总是要求每一个孩子做得一个样,上课时都必须像一座钟似的坐在座位上,不准乱动,课堂上常常因为学生坐不住而发脾气。
一味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孩子进行“修剪”,这样扼杀了孩子的个性发展。
那么怎样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呢?
一、包容学生的错误,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按实际情况给予宽容,为孩子的错误行为找出合适的理由,让孩子有台阶可下,必要的时候也可以为孩子的错误保守秘密,从而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二、指出学生的错误,给予正确的引导。
宽容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而不是置之不理,更不是包庇纵容。
所以,老师要告诉孩子错在哪里,今后怎样改正,这样孩子才会心悦诚服地改正缺点。
三、允许孩子的行为反复,以爱已之心爱人。
反复性是青少年的特点之一,是其心智发展不成熟的反映。
因此,宽容不是一次性的行为,不能以为孩子犯了错就不再宽容了。
孩子的行为有所反复,这时就更需要老师保持一颗宽容、善待孩子的爱心。
其实大多数学生犯了错误,都会后悔,希望得到宽容、谅解,哪怕这个学生是教师和同学眼中的差生。
“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翰无比。
”哲人之言无疑是对宽容最生动直观的诠释。
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让我们在工作上心存宽容,关爱每一个学生吧。
如何“因材施教”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信,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首先要开发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学生个体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与基础。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生理、心理、社会性和学习环境的差异。
我们每一个教师要认识到这些差异并设法超越差异、缩小差异。
面对智力、能力、思维、性格、毅力等都存在差异的学生,我们的教育要“以人为本”,就要让每个学生鲜亮的个性得到张扬,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为此我们的教育要允许学生有选择学习方法的权利,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进行学习。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素质差别入手,以学生个体为教学对象,进行个别化因人施教。
那么,怎样才能使在实际教学中真正做到这点呢?
1.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并对其个别差异与可变因素作科学分析。
十九世纪的俄国教育思想家乌申斯基曾说过:
“如果教育学要在一切的关系上培养一个人,它就该首先了解人的一切关系。
”可见了解学生之重要,它是“因材施教”的基矗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就应坚持全面和发展的观点,科学地分析其个别差异与可变因素,引导其向好的方向发展。
2.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把“因材施教”真正地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在教学中,既要从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出发,又要考虑到个别需要。
无论什么样的学生,肯定有其特殊的一面,要“对症下药”,我们要充满热情地对待学生,对后进生更应关怀备至,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实践已经证明:
经过教和学的双方努力之后,大多数学生都能很好地成长为有用之材,从不同的方面对我们的国家作出贡献。
3.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特长,使其得到充分发展。
无论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那都是人为划分的,应该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特有的长处,教师要长所有学生的善扬所有学生的优。
苏霍姆林斯基说: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
”他又说:
“天赋为每一个正常的头脑打下了必要的、充足的根基,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创造者。
”每一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
花有花的香,树有树的美,晴有睛的丽,雨有雨的趣。
学生作为被教育的对象,更是如此。
当每个教育工作者都从内心欣赏每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自然心性,那么,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人不是一件东西,他是一个置身于不断发展过程的生命体。
在生命的每一刻,他都在成为却永远尚未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
在人的成长历程中,学习成绩就象一只绩优股一样一路飚升的毕竟只是少数,还有很多人像华罗庚、巴尔扎克等一样,在很小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自己的天赋。
中国有句古话: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实际上这是一种静态看人的观念。
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从一个人小时候的表现就能预测其在事业中的成就。
要真是那样的话,教师就不是一个教师,而成为一个预言家了。
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能以静态、更不能以眼前学生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学生处在成长的过程中,可塑性强,潜力大,我坚信对学生来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首先意味着应该以一种动态的眼光关注学生。
中国有句古话“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确切的反映了这样一种动态的眼光。
发展意味着变化。
儿童作为一个发展的个体,其变化是永恒的。
儿童潜在的能力是无限的,正如有人所说,学生的潜能是气体,你给其多大空间,他就有多大的体积。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还意味着应该以一种独特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个性。
现代儿童身心发展理论告诉我们:
在儿童身心发展具有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个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 招聘 考试 作文 精选 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