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学年高中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检测卷普通用卷新人教版.docx
- 文档编号:27010598
- 上传时间:2023-06-25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5.47KB
19学年高中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检测卷普通用卷新人教版.docx
《19学年高中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检测卷普通用卷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学年高中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检测卷普通用卷新人教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9学年高中历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检测卷普通用卷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单选题
1.《荀子•君道篇第十二》中载:
“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治之原也。
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追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
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
”在此,荀子强调的是( )
A.废除严苛的法律,由国君以德治国
B.法律应当由进德高尚的君子制定
C.执法者素质是有效实施法治的关键
D.执法时应将君子与小人区别对待
2.出生于安徽蒙城的庄子,“尝为蒙漆园吏,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
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
庄子“终身不仕”的决定与他哪一思想有重要关联
A.以德治民 B.崇尚自然,清净无为
C.追求法治 D.相互关爱,反对战争
3.孔子曰: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曰:
“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这反映当时的儒者( )
A.适应社会转型之努力B.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C.重构礼乐纲常的愿望D.不受重用的愤懑之情
4.“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出自先秦( )
A.儒家B.法家C.墨家D.道家
5.医术以治病救人为宗旨,被称为“仁术”;历代知识分子很多兼通医术,故有“十儒九医”之说;范仲淹也曾说:
“不为良相,当为良医。
”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
A.古代科技具有强烈实用性B.科技与儒家思想关系密切
C.古代医学受西方科技影响D.古代知识分子学识较广泛
6.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同类相动》中说:
“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类之相应而起也.如马鸣则马应之,牛鸣则牛应之,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他提出此观点的主要目的是( )
A.借助天意加强君权B.教导百姓积德行善
C.巩固中央集权统治D.强调人民力量巨大
7.“太”:
现代汉语解释为“过于、很、高、大”等,在日语中有“粗、胖”之义,韩语中有“大的、最初”等意思.“祭”:
现代汉语解释为“对死者表示追悼的仪式”,在日语和韩语中,除了这层意思,还增加了“节日”的用法,如“樱花祭”.可见中、日、韩三国( )
A.存在文化共通之处B.曾经同族同宗同文
C.古代崇尚儒家思想D.自古和睦形同一家
8.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修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
这一现象表明()
A.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C.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D.文庙的兴修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地位
9.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里描写崔莺莺遇到张生时回头偷看一眼。
而明末金圣叹改编《西厢记》时,便删掉了崔莺莺这一动作。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王实甫未受儒家思想影响B.明代理学居于统治地位
C.明代男尊女卑思想严重D.王实甫倡导个性解放
10.北宋僧人契嵩说:
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处虽不同,而同归于治”。
这反映了( )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11.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
“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这一说法( )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1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
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3.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这一思想( )
A.是对君主专制集权的批判B.具有鲜明近代代议制度的特征
C.奠定了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基础D.提出了学校议政的方式
14.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
“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
在此,顾炎武强调( )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15.明末李贽说: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其思想核心是( )
A.否定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B.完全否定了程朱理学思想的是非观
C.反对以孟子的是非为是非的思想
D.主张是非标准应以时代变化而变化
二、材料解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战国之世,世变益亟……古代的贵族,其地位,是与君主相逼的,起于孤寒之士则不然,君主要整顿政治,扩充自己的权力,都不得不用游士。
……于是君主与游士结合,以打击贵族,贵族中较为有用的,亦不可不引用游士。
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
——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在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特征是思想家们将“民”的概念正式引入政治思维,活跃于当时思想界中的诸子百家中的各派,大多都有关于民本思想的论述。
……明末清初,思想家们积极评议时政,对传统的民本思想进行了理论的升华,使其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民本与民主的比较》
材料三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四
宋朝是一个有创辟的时代。
其学术思想和文艺都有和前人不同之处。
——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五
李贽对这个社会具有理智上的关心,则属毫无疑义。
这种关心和信仰自由有其相通之处,在于它的后面有社会经济的背景,也有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特别的关联……他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
……这些条件只能更把李贽构成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学者,而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的人物。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的时代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先秦儒家关于“民本思想的论述”?
指出明末清初思想家对传统的民本思想进行“升华”的表现?
(3)概括材料三中董仲舒的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汉代法家地位的变化趋势?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在学术思想上“宋朝是一个有创辟的时代”?
并分析其时代背景?
(5)依据材料五,概括李贽思想“特色鲜明”的表现?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未成为“欧洲式的人物”的主要原因?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论断。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③》
材料二 后世君主“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康有为曾将《孔子改制考》进呈御览,并说明:
“臣今所作编撰,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
”
——摘编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和荀子的主要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黄宗羲的政治主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分析其特点形成的原因。
(4)综合所述,我们应该如何应对中国传统文化?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材料的主要内容是荀子认为法不能自然在人们心里形成,统治者的命令也不能颁布后自然就执行,必然需要有善于执法、正直的人来具体的执行才可以。
正直的君子是国家安定,政治清明的根源,有了君子的治国,法律虽然不繁复,但却也是值得后世推崇的;没有一个良吏治理的国家,法律虽然完备,但也不会使国家安定与稳定,体现儒家的道德要求与法制思想的结合,故C符合;
材料中未涉及要求废除严苛的法律,故A排除;
材料体现法律实施者的素质对法律实施产生的影响,而不是强调法律应当由道德高尚的君子制定,故B项错误;
材料中的君子指的是执政者的素质,不是君子和小人之分,故D项错误。
故选:
C。
2.【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旨在考查灵活运用相关所学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
题目中的“庄子”属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ABCD四项分别反映了先秦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学派的思想。
故排除ACD三项,故选B。
3.【答案】B
【解析】
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孔子说,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国家,一年便可以搞出个样子,三年就一定会有成效.孟子说,平治天下这样的大任,如今这世上,除了我,还能有谁?
可见语气中的豪迈霸气.表现出作者的胸怀大志并胸有成竹,怀着想要平治天下的伟大抱负.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的掌握.
4.【答案】C
【解析】
A项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重视伦理道德;B项法家主张“依法治国”;C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D项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题干材料“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可知这是主张非攻,是墨家学说,故C项正确.
故选C.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考查墨家的思想主张,学生解读理解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还可以考查孔子、孟子等思想家的政治主张.如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以德治民;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5.【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医学与儒家思想相互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
根据材料“仁术”、“十儒九医”、“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由这些关键词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儒学和医学的相通,说明了科技与儒家思想的相互影响,B项符合题意;AD不是材料所渗透的主旨,排除;C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故选B。
6.【答案】A
【解析】
材料中“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联系所学,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新儒学思想主张,借助天意来神化皇权.故A项符合;材料中没有体现BCD项的内容,故排除BCD.
故选A.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着重是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主张,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和所学知识面运用能力,重点掌握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主张,认识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确立的影响.
7.【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出中日韩在文化上有许多共同之处,故A正确;
中日韩不是一个民族,故不存在同族同宗,故排除B;
材料中没有体现古代就崇尚儒家思想.故排除C;
日本对中国在古代和现代都发生过侵略战争,因此不能说“自古和睦形同一家”,故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演变及其对东亚文明的影响.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准确解读和所学知识的识记和运用能力.了解在古代中国在东亚文化圈中起主导作用,中国的儒家文化影响了东亚其他国家的文明.
8.【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君主专制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可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成为中国正统思想,唐代开始兴建祭祀孔子的文庙,在以后朝代逐渐扩展,越来越多,体现了统治者通过兴建文庙不断加强专制统治,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应该是汉朝时期;CD两项与材料无关。
故选A。
9.【答案】B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明代删除描写崔莺莺遇到张生时回头偷看一眼的动作,是因为崔莺莺的做法违背了儒家伦理纲常思想,其原因在于当时理学影响较深,故B项正确。
A项在材料无从体现,应排除。
C项只是现象而非本质,应排除。
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应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
需要掌握宋明理学的影响。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宋明理学的影响解答即可。
理学强调的封建伦理纲常思想,满足了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需求,被统治者采纳,成为官方哲学,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压抑了人性,材料即是体现。
本题考查对宋明理学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A
【解析】
B项出现与唐代,故排除B。
CD两项的表述均于北宋时期儒学仍占统治地位的史实不符,应排除。
材料中“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反映佛教主动适应正统思想儒学的变化,故A项正确。
故选:
A。
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查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以及三教合流,考查学生解读分析理解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强大的,任何传播到中国的外来文化都不得不进行中国化,与中国现有文化相融合,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又向外来文化学习,这使得中国文化富有极大的包容性、开放性。
另外,学生不仅要明确古代主要朝代的顺序,各个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也要有所掌握。
从唐朝开始,儒、佛、道开始出现合流,宋明理学正是三教合流的产物。
11.【答案】B
【解析】
“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故B正确;
君主至尊、“存天理,灭人欲”、新发展材料未体现,故ACD错误。
故选:
B。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解题的关键是“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宋明理学,它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形态呈现出来,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2.【答案】A
【解析】
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A项反映的是修身的重要性,符合题意。
B项反映的是把中国看成是统一、团结、和睦的国家,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C项的意思是不要认为坏事小就去做,不要认为好事小就不去做,反映的是劝勉人们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D项强调的是为人要有宽阔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
A。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
需要掌握理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分析出反映的思想,然后对选项进行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
考查对理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13.【答案】A
【解析】
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黄宗羲的观点主要是反对君主专制,提出地方自治,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
B项不符合题意,黄宗羲并未提出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只是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不具有近代西方代议制度的特征;
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奠定了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基础;
D项不合题意,材料只是提出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并未提出学校议政的方式;
故选A.
本题考查了黄宗羲的思想.黄宗羲的思想有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认为学校是决定是非的唯一机构、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本题考查了黄宗羲的思想,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材料“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分析.
14.【答案】C
【解析】
材料中没有体现人才信息,故A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弘扬道德,规范言行的信息,故B项错误。
“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大意是说先要让百姓生活富足,然后才能推行教化,移风易俗,说明顾炎武在改造社会风俗上把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结合起来,故C项正确。
教化民众,静心明志是在“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基础上的,没有突出作者的意思。
故D项错误。
故选:
C。
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考查顾炎武的思想,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
关于材料型选择题
(1)一般采用信息推断法:
读懂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结合教材知识迁移分析。
对四个选项进行分析比较,排除与材料明显不符的选项或结论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的选项。
(2)注意细节:
有时材料太长,观点隐藏在后半部分,需要完整阅读;有时设问为否定式,需要标记设问关键词;常见的名词在材料中有特定含义;注意材料中时空限制和材料出处。
15.【答案】D
【解析】
原文的意思就是不要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没有孔子之前,人们照样过日子。
反对迷信孔子,主张人们应该理性的独立思考问题。
故D符合。
A项错误,个人的思想无法撼动儒学的正统地位;
B项错误,李贽并未提出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体制;
C项说的是材料的表面现象。
故选:
D。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明末清初反封建民主启蒙思想家代表人物李贽的主要思想主张。
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宋明理学的僵化腐朽,出现了以李贽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为代表的批判思想家。
明清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提出了反对宋明理学、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主张发展工商业等主张,被称为进步思潮。
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出现的背景、主要内容实质等也需要掌握。
16.【答案】
(1)经济:
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形成(或井田制遭到严重破坏,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
分封制瓦解,各诸侯国打击奴隶主贵族。
阶层:
士阶层日益活跃,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地主阶级日益崛起。
思想文化:
“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2)主张:
孔子的“仁”(或“以德治民”或“为政以德”);孟子的“仁政”(或“民贵君轻”);荀子的“仁义、王道”(或“君舟民水)”。
表现:
批判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主权力。
(或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或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家一家之法”也可。
(3)主张:
三纲;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
趋势:
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4)说明:
学术思想上,宋开创了理学和心学,涌现出朱熹和陆九渊等大家;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背景:
经济上农业、手工业较大发展,商品经济繁荣;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科技上古代科技发展较快。
(5)表现:
关心社会;批判传统伦理道德;拒绝传统的历史观。
原因:
经济上小农经济占主体,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强化(政治统治黑暗);思想上理学的禁锢(儒学僵化)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旨在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调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战国之世,世变益亟”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阶级关系、思想等角度概括为:
经济:
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形成(或井田制遭到严重破坏,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
分封制瓦解,各诸侯国打击奴隶主贵族。
阶层:
士阶层日益活跃,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地主阶级日益崛起。
思想文化:
“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2)本题主要考查先秦儒家民本思想及明清早期民主思想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调动所学知识归纳概括的能力。
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概括孔子、孟子、荀子的民本思想为:
孔子的“仁”(或“以德治民”或“为政以德”);孟子的“仁政”(或“民贵君轻”);荀子的“仁义、王道”(或“君舟民水)”。
第二小问,结合明清进步思想可概括为:
批判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主权力。
(3)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主张,旨在考查学生准确全面概括材料信息、调动所学知识归纳的能力。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为:
三纲;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
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概括为:
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4)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及其时代背景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把握材料信息、调动所学知识归纳概括的能力。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为:
学术思想上,宋开创了理学和心学,涌现出朱熹和陆九渊等大家;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科技等角度概括为:
经济上农业、手工业较大发展,商品经济繁荣;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科技上古代科技发展较快。
(5)本题主要考查明清进步思想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准确概括材料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归纳概括的能力。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五“李贽对这个社会具有理智上的关心”、“他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可概括为:
关心社会;批判传统伦理道德;拒绝传统的历史观。
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中明清时期的社会背景概括为:
经济上小农经济占主体,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强化(政治统治黑暗);思想上理学的禁锢(儒学僵化)。
17.【答案】
(1)孟子:
仁政;民为贵,君为轻(民贵君轻)。
荀子:
用“仁义”和“王道”治国(仁政);德治国(以德服人);君舟民水。
(2)主张:
“天下为主,君为客”;反对君主专制(限制君权);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以法治国。
(3)态度:
利用孔子进行改革。
原因:
①减小变法的阻力。
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③与康有为个人经历、学问素养也有一定的关系。
④儒学是长久以来的正统思想。
(4)应对:
批判地继承;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辩证地看待;一分为二地看待。
【解析】
(1)本题考查孟子和荀子的主要思想,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准确解读、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
依据材料“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可得出:
孟子主张仁政;民为贵,君为轻。
依据“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论断”可得出:
荀子主张用“仁义”和“王道”治国;君舟民水。
(2)本题考查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归纳概括的能力。
依据材料“后世君主‘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可得出主张:
“天下为主,君为客”;依据“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可得出:
反对君主专制(限制君权)。
(3)本题考查康有为的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信息“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利用孔子进行改革。
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9 学年 高中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 思想 演变 单元 检测 普通 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