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的概念要素与原则.docx
- 文档编号:27005383
- 上传时间:2023-06-25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60.71KB
会计的概念要素与原则.docx
《会计的概念要素与原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的概念要素与原则.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会计的概念要素与原则
会计的概念:
一、什么是会计?
多年来通俗的说法,会计就是记账、算账和报账。
我国古代“会计”一词产生于西周,主要指对收支活动的记录、计算、考察和监督。
清代学者焦循在《孟子正义》一书中,对“会”和“计”作过概括性的解释:
“零星算为之计,总合算为之会”,说明会计既要进行连续的个别核算,又要把个别核算加以综合,进行系统综合全面的核算。
二、 会计的概念:
会计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一系列专门方法,对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和综合的核算和监督并在此基础上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预测和控制以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
从会计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
1.会计首先是一种经济计算。
它要对经济过程利用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计算。
经济计算是指人们对经济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经济关系(等价交换、所有权、分配、信贷、结算等)和经济过程(投入、产出、收入、成本、效率等)所进行的数量计算的总称。
经济计算既包括对经济现象静态状况的存量计算,也包括对期动态状况的流量计算,既包括事前的计划计算,也包括事后的实际计算。
会计是一种典型的经济计算,经济计算除包括会计计算外,还包括统计计算和业务计算等。
2.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
它将一个公司分散的经营活动转化成一组客观的数据,提供有关公司的业绩、问题、以及企业资金、劳动、所有权、收入、成本、利润、债权、债务等信息。
向有关方面提供有关信息咨询服务,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会计提供的信息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并作为其决策的依据。
可见,会计是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是企业经营的计分牌,因而会计又被人称为“企业语言”。
3.会计是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在非商品的经济条件下,会计是直接对财产物资进行管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经济活动中的财产物资都是以价值形式表现的,会计是利用价值形式对财产物资进行管理的。
如果说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主要是对企业外部的有关信息使用者而言的,那么说会计是一个经济管理活动,则主要是对企业内部来说的。
从历史的发展和现实状况来看,会计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适应生产发展和管理需要而产生的,尤其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出现要求通过管理对经济活动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监督。
同时,会计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变化,由单纯的记账、算账,主要办理账务业务,对外报送会计报表,发展为参与事前经营预测、决策,对经济活动进行事中控制、监督,开展事后分析、检查。
可见,会计无论是过去、现在或将来,它都是人们对经济进行管理的活动。
。
三、会计目标:
会计的基本目的是向企业的外部利害关系人提供与其相关的经济信息。
会计信息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能为政府部门制定并实施包括财政政策、税收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在内的各项经济政策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以便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合理配置资源,促进生产与需求的协调。
同时也是国家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进行监督的主要手段。
第二、能为企业加强财产、成本、费用、产品质量等内部管理工作提供直接的有关决策方面的信息,有助于企业制定筹资、投资、生产、销售、技术创新等企业的发展战略。
第三、能为投资者、债权人、商业客户的经营决策提供充分的信息,有助于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债权人作出借款决策、商业客户作出商业决策,降低经营决策的风险。
四、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是由会计的本质持征所决定的固有的、直接的功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对会计的基本职能表达为:
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
会计核算:
什么是核算?
比如一家公司在一定时间内购进了多少商品,花了多少钱,销售了多少商品,卖了多少钱,在购销过程中发生了多少费用,最后到底是赚了还是亏了,必须采用一定的方法,把这些情况都记录下来并计算清楚,最终以一定的形式表达出来。
这种记录、计算和报告的过程就是会计核算。
可见,会计核算就是对大量的经济业务通过记录、计算、归类、整理和汇总,并通过记账、算账、报账等程序,全面、完整、综合地反映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并为经济管理提供有用的信息。
从会计的涵义我们知道,会计首先是一种经济计算,同时又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会计工作的过程就是一个核算的过程,可见会计本身就具有核算功能。
随着管理对会计要求的提高,会计核算不仅仅包括对经济活动的事后核算,还应包括事前核算和事中核算。
事前核算的主要形式是进行经济预测,参与决策;而事中核算的主要形式则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中,通过核算和监督相结合的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按计划和预定的目标进行。
五、会计监督:
会计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的过程,也是实行监督的过程。
会计监督主要是以国家的财经法规、政策、制度、纪律和会计信息为依据,对将进行和已经进行的经济活动进行合理合法的监督。
会计监督按其经济活动过程的关系,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
其监督按其与经济活动过程的关系,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
其监督的内容主要包括:
分析会计核算资料、检查遵纪守法情况、评价活动成果、确定经营目标、调整计划等内容。
通过会计监督能正确地处理好国家与企业关系,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和促使企业改善经济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两者相辅相成;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而会计监督是会计核算的保证。
两者必须结合起来发挥作用,才能正确、及时、完整地反映经济活动,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
如果没有可靠的、完整的会计核算资料,会计监督就没有客观依据。
反之只有会计核算没有会计监督,会计核算也就没有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现代化,会计的职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一些新的职能不断出现。
一般认为,除了会计核算监督两个基本职能之外,还有分析经济情况、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等各种职能控制。
六、会计的特点:
主要是会计核算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点:
1.以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尺度 尽管有时会计也要运用实物量度和劳动量度作为辅助量度,但是货币量度始终是会计最基本的、统一的、主要的计量尺度。
2.以凭证为依据 会计的任何记录和计量都必须以会计凭证为依据,这就使会计信息具有真实性和可验证性。
只有经过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凭据)才能据以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进行加工处理。
这一特征也是其他经济管理活动所不具备的。
3.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全面性和综合性
会计在利用货币量度计算和监督经济活动时,以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先后为顺序连续地不间断地进行登记,对每一次经济业务都无一遗漏地进行登记,不能任意取舍,做到全面完整。
现时,登记时,要进行分类整理,使之系统化,而不能杂乱无章,并通过价值量进行综合、汇总,以完整地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会计对象是会计行为的客体,它是会计工作的内容,也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具体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以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要素。
任何企业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首先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财产物资,这些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就称之为经营资金,简称资金。
随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不断进行,企业的资金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资金的取得与形成,资金的耗费与收回,资金的分配和积累等,这就是资金的运动。
会计正是利用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以企业的资金运动为对象,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
因此,企业会计的对象可以概括为:
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具体包括资金的取得与退出,资金的循环与周转、资金的耗费与收回等方面。
在不同的企业或单位,资金运动的形式和内容各有不同,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对象有所不同。
>>工业企业的这种资金运动可用下图表示:
工业企业会计的对象:
工业企业会计的对象可以概括为:
企业再生产过程当中的资金运动,具体包括资金的取得与退出、资金的循环与周转、资金的耗费与收回等方面。
会计的要素
一、资产:
资产是企业的财产物资,如机器、厂房、现金、银行存款、材料等。
《企业会计制度》中对资产的定义:
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1、对资产概念的理解
(1)资产是由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而不是由未来交易或事项形成的资源。
例如沙、水等自然资源,没有通过实际交易或有关事项认定,不能用货币计量,不能作为企业的资产;经营性租入的机器或厂房,虽有交易,但仅付给出租方使用费,而非全部价值,企业没有所有权,不能作为企业的资产;企业银行存款的利息收入,即使尚未结算,当期应计部分应作为资产,但未来的利息收入不能预计为当期资产。
(2)作为资产必须预期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如果某项财产不能预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则该项财产就不能确认为企业的资产。
比如企业的待处理财产损失,预期是不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也就不能作为企业的资产。
2、资产的分类
企业的资产按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
(1)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1年内(含1年)变现或耗用的资产。
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和其他流动资产。
(2)长期投资——是指一年以上的投资,包括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和其他长期投资。
(3)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
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年限超过2年的,也应当作为固定资产。
(4)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或者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供长期资产。
无形资产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
可辨认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是指商誉。
(5)其他长期资产——主要是指长期待摊费用等。
二、负债:
企业借给别人,即“人欠我”,称为债权,是企业的资产;而如果是企业欠别人,即“我欠人”,就称为债务或负债了。
《企业会计制度》中对负债的定义:
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1、对负债概念的理解
(1)负债是企业的现时义务。
例如企业预计在明年购买一台价值20万元的汽车,由于只是一个意向或计划,没有实质性的业务发生,哪怕签订了购车合同,也不能算作企业今年的负债。
(2)负债的清偿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企业的债务要在以后用资产或劳务来偿还,即现行的负债代表着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
2、负债的分类
企业的负债按其流动性,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1)流动负债,是指将在1年(含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付股利、应交税金、其他暂收应付款项、预提费用和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等。
各项流动负债,应按实际发生额入账。
短期借款、带息应付票据、短期应付债券应当按照借款本金或债券面值,按照确定的利率按期计提利息,计入损益
(2)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在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负债,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各项长期负债应当分别进行核算,并在资产负债表中分列项目反映。
将于1年内到期偿还的长期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应当作为一项流动负债,单独反映。
负债的分类如下图所示:
三、所有者权益:
《企业会计制度》对所有者权益的定义:
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1、对所有者权益的理解
(1)所有者权益产生于权益性投资行为。
(2)所有者权益滞后于债权人权益。
(3)所有者权益没有固定的偿还期限和偿还金额。
(4)所有者权益具有比债权人权益更大的风险。
企业的资金来源一般来说有两部分:
一部分是股东的投入——即所有者权益,一部分是借来的资金——即负债。
企业有了资金就可以购置资产,也就是说企业的资产等于二者之和。
借款即负债一定要还,这是雷打不动的。
当企业经营不好而亏本时,减少的只能是所有者的权益;当企业盈利时,增加的也同样是所有者的权益。
可见,所有者权益并不是股东的初始投资额,而是视企业经营好坏而增减,在数量上应等于资产总额减负债总额。
2、所有者权益的内容
(1)实收资本:
企业的实收资本是指投资者按照企业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
所有者向企业投入的资本,在一般情况下无须偿还,可以长期周转使用。
(2)资本公积:
资本本身升值或其他原因而产生的投资者的共同的权益。
包括资本(或股本)溢价、接受捐赠资产、外币资本折算差额等。
资本(或股本)溢价,是指企业投资者投入的资金超过其在注册资本中所占份额的部分;
接受捐赠资产,是指企业因接受现金和非现金资产捐赠而增加的资本公积;
外币资本折算差额,是指企业接受外币投资因所采用的汇率不同而产生的资本折算差额。
(3)盈余公积:
企业从实现的利润中提取或形成的留存于企业内部的积累。
(4)未分配利润:
企业留于以后年度分配的利润或待分配利润。
四、收入: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对收入要素的定义:
收入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企业的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但不包括为第三方或者客户代收的款项,如增殖税中的进项税额。
(1)主营业务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产生的收入。
主营业务收入的内容根据企业所在的行业决定:
工业制造企业为产品销售收入,商品流通企业为商品销售收入,建筑工程企业为建造合同收入,金融租赁业为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旅游餐饮行业则为营业收入。
(2)其他业务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是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以外的所有通过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入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如材料销售、代购代销、包装物出租等收入。
企业除了通过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可以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外,还有一些活动也可以形成经济利益的流入,这部分一般称为非营业收入,如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等。
这些活动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入也是企业利润总额的组成部分,它们和前述的收入共同构成所谓的广义的收入。
投资收益是指企业对外投资所取得的收益(或损失),如购买债券取得的利息,股票投资分得的股利等。
营业外收入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如固定资产盘盈、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出售无形资产收益、罚款净收入等。
值得注意的是,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在不同行业的企业中其内容上是不同的。
例如,在金融企业,主要是通过让渡货币使用权取得利息收入,因此,其利息收入是主营业务收入,而在工商企业,利息净收入却不列为收入,而是作为财务费用的冲减项来核算的;又如,买进商品直接销售取得的收入,在商品流通企业是作为主营业务收入来核算的,但在工业企业,买进材料不经过生产加工,直接销售取得的商品性销售收入,则只能作为其他业务收入来核算。
费用:
《企业会计制度》对费用要素的定义:
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1、对费用含义的理解:
《企业会计制度》所指的费用,仅指核算当期损益时,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实现的营业收入相配比的耗费,即狭义的费用。
而对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企业会计制度》则定义为成本。
这就是说,生产环节发生的耗费构成产品或劳务的成本价值,当产品或劳务未出售时,它只表现为以产品或劳务的形态存在于企业的资产,只有当产品或劳务实际出售时,这些资产的成本价值才转移为取得出售收入发生的相应费用。
但费用也有广义的理解。
广义的费用泛指各种日常活动发生的所有耗费,其中包括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发生的各种耗费。
2、费用的内容:
作为计算当期损益依据的费用主要有:
(1)已售产品或劳务的成本费用,其构成主要包括为生产产品或劳务发生的直接配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
(2)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
利润:
《企业会计制度》对利润要素的定义: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
企业一定期间的收入减去同期费用的差额,如是正数,则是企业的利润;若是负数,则是企业的亏损。
(1)营业利润为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期间费用和各种价内流转税及附加后的金额。
(2)利润总额为营业利润加上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支净额后的金额
营业外收支净额是指与企业生产经营没有直接关系的各种营业外收入减营业外支出后的余额。
(3)净利润为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费用后的金额。
会计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计于1999年10月31日修订通过并公布,自2000年7月1日起实施.
新修订的会计法共有七章五十二条,本法的立法宗旨是为了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从范围上看,包括了除个体工商户之外的其他所有单位,特别强调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同时规定了会计的责任及合法权益的保护。
明确指出了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分别就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法律责任作
会计准则的基本结构:
俗话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会计作为一种核算系统,就要遵守一定的规则或行为规范。
这种行为规范就是会计准则。
它的重要性就如同交通规则对公共交通的重要性一样。
可以想象,没有交通规则的公共交通会出现何种混乱的局面。
同样,没有会计准则,就会使会计核算没有共同遵守的规则和要求,它所提供的资料也必定没有共同的基础,是杂乱无章、没有价值的。
我国会计准则的基本结构分为四个基本层次:
会计准则
——
基石
一般原则
——
主体
—---—
补充……不断产生与完善
关于会计的一般原则,国家已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其中规定了会计核算的13条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
会计原则
总体性要求
——
、、、、。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
、、、。
会计要素确认、计量要求
——
、、、。
《会计制度》
1993年7月1日起,我国会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之后,形成了13个行业会计制度和一套《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
时值今日,这些核算制度明显地凸显出其不适应性:
没有考虑市场对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影响,资产一律按历史成本计价;对企业面临的风险不能充分揭未;对企业处置资产损失、选择会计政策等方面的权限规定不明确等等。
因此,财政部于2001年起,已经或将要陆续颁布一整套会计核算制度体系。
共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由《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以及《小企业会计制度》组成。
第二层次是有关操作性较强的会计科目设置、具体账务处理和财务报告编制及对外提供的方法。
第三层次是在前两个层次基础上制定各个专业的会计核算办法。
另外,针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财政部将有针对性地作出专门的补充规定或问题解答,下面就第一层次中已颁布的会计制度作一个简单介绍。
1、《企业会计制度》
本制度执行范围是指除对外筹集资金、经营规模较小的企业,以及金融保险企业以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含公司)。
执行时间为2001年1月1日起。
鉴于我国会计实际状况,暂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执行,同时废止《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制度和会计报表》。
鼓励其他国有企业实施新《企业会计制度》。
新《企业会计制度》实现了不同行业会计核算符合会计标准的国际化趋势,贯彻新的《会计法》,同时对已颁布的具体企业会计准则也体现在新《企业会计制度》之中,较好地协调了财务制度与会计制度的关系,同时也妥善处理了会计核算制度与税法的关系。
2、《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成立的各类金融企业,包括银行(含信用社)、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
于2002年1月1日起在上市的金融企业实施,同时鼓励其他股份制金融企业实施。
3、《小企业会计制度》
暂未颁布。
会计法规与税收法规的差异
随着会计法规及税收法规健全和完善,两者的差异将越来越大,作为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应按财政部颁布的会计法规来处理,但在进行纳税申报时,应按税务法规来处理。
有的企业会计人员认为自己按财政部文件做的账务处理,是不要作纳税高速的。
这种观点是错误,还有一小部分税务人员认为,企业的会计处理账务时,应按税法要求来做,譬如说,税法规定某项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是20年,企业会计一定要按20年来计提折旧,否则就要处罚,这种观点同样是错误的。
因此,作为税务人员,一定要了解会计法规,同时要加强对企业会计人员的税务法规宣传培训,知己知彼,才能减少税收成本,确保税收及时定额上缴。
会计法规与税务法规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大方面:
1、收入确认的差异
收入确认的差异主要包括:
商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利息和使用费收入和建造合同收入,应同销售业务,售后回购业务,债务重组收益,非货币性交易收益,技术转让收入,在建工程试运行收,折扣与折让,无法支付的款项,租赁收入,补贴收入,资产评估增值等
2、营业成本的差异
营业成本的差异主要包括:
销售(营业)成本、存货成本计价方法(以债务重组方式换入存货成本的差异,以非货币性交易换入存货成本的差异,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差异,存货期末计价的差异等。
),工薪支出及“三项费用”的差异,固定资产成本的差异(以债务重组方式换入固定资产计价的差异,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计价的差异,固定资产折旧的差异,固定资产维修支出的差异)等。
3、管理费用的差异
管理费用的差异主要包括:
坏账及坏账损失,存货跌价损失,技术开发费,总管机构费用、业务招待费、无形资产、开办费摊销费。
4、营业费用的差异
营业费用的差异主要包括:
广告费用支出、业务宣传费支出、佣金支出、保险费支出。
5、财务费用的差异
财务费用的差异主要包括:
借款费用资本货、非金融部门借款利息的处理、关联企业借款费用的处理、投资借款利息处理等。
6、资产损失和营业外支出的差异
资产损失和营业外支出的差异主要包括:
资产减值准备,营业外支出项目(非广告性赞助支出,罚款,罚金及滞纳金,捐赠支出,资产盈亏和毁损,债务重组损失的差异,或有负债的差异,单位代付个人所得税支出、其他项目等)
7、投资、改组业务差异
投资、改组业务差异主要包括:
投资成本、股权投资差额摊销,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收益确认时间,分回补贴范围的计算方法,整体资产转让,整体资产置换,合并,分立业务,境外分回所得已纳税额外负担的扣除等。
8、其他项目的差异
其他项目的差异包括:
弥补亏损的差异,关联方交易和会计差异更正的差异,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处理,纳税人放弃权益的税务处理(应计未计费用,应提未提折旧不得转移以后年度补扣;税务机关查增的所得不得作为计算公益救济捐赠扣除的基数及减免税等项目的报批)等。
会计假设
会计主体:
进行会计核算,首先要明确其核算的空间范围,即为谁记账。
会计主体假设是指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会计 概念 要素 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