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史19171997提纲.docx
- 文档编号:27001446
- 上传时间:2023-06-25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6.97KB
现代文学史19171997提纲.docx
《现代文学史19171997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学史19171997提纲.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文学史19171997提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提纲
当代文学史间:
1949至今开始标志:
第一次文代会
第一次文代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名解)在新中国成立的背景下于1949.7.2至19日在北京召开,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经验,确定了以毛泽东思想的总方针,为人民、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文艺的新任务,成立了文联,是当代文学的开端。
<评价)积极a总结经验不足b明确方针政策方向c加强团结联合
消极a沦陷区国统区厚此薄彼b对解放区政策的照搬c宗派主义不真正团结
第二次文代会:
在物质与文艺发展不平衡和政治影响导致文艺公式化概念化的背景下,于1953.9.23至10.6在北京召开,以繁荣创作为议题,肯定了成绩,反省了不足,把鼓励作家创作作为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任务。
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文艺发展,但一些理论存在片面化。
建国初三次文艺批判运动:
1《武训传》第一次用政治批判代替了文艺论争2对俞伯平《红楼梦》研究中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的批判3对“胡风反革命集团”文艺思想的批判
双百方针:
<名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艺术上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学派可以自由论争,利用行政力量有害于科学艺术发展,是非问题应通过文艺科学界自由讨论去解决。
<背景)对农工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文化思想领域纠正左倾影响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解放科学文化生产力。
1956.5.2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5.26陆定一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
<影响)一度出现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的新气象,产生许多作品,推动文学的发展,并没达到预期效果,出现一支独秀
文艺界反右斗争:
开始于1957.6断送了双百成果,又一次把文艺问题等同于政治问题,伤害了一大批文艺工作者,表明双百结束,文艺朝左发展。
60年代初文艺政策调整:
制定《文艺八条》,局部地调动了一些作家的积极性
“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思潮的两种文艺类型:
a主流文学,样板戏、样板小说受制于政治b非主流文学<潜在写作)不愿意完全遵从政治之命的文学《万山遍红》《闪闪的红星》;地下文学《第二次握手》天安门诗抄
50、60年代小说发展:
<简况)创作方法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题材范围狭窄,畸形发展,革命历史题材、农村现实题材异常发达,其他题材相对薄弱;体裁上短长篇发达,中篇薄弱;风格奔放、雄伟、刚健;不足之处在于过于政治化,艺术手法简单,体裁单一,人物类型化,作家非专业。
<代表作家作品)长篇<最高创作成就)a柳青《创业史》梁生宝,梁三宝b梁冰《红旗谱》朱老忠,严态和c杨沫《青春之歌》林道静,学生运动d杨益言《红岩》地下斗争,集体创作e曲波《林海雪原》邵剑波f周而复《上海的早晨》资本主义社会改造,继矛盾《子夜》之后g赵树理《三里湾》农村合作化
短篇a特色作家群:
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孙犁为代表的河北作家群,周立波为代表的湖南作家群b路翎《洼地上的战役》c萧也牧《我们夫妻之间》d茹志鹃《百合花》e王蒙《组织部信赖的青年人》f宗璞《红豆》g陆文夫《小巷深处》
山西作家群:
<名解)赵树理的创作在40年代的解放区有广泛影响,出现追随者,50年代中期在赵的故乡山西以《火花》杂志为主要阵地,汇集一批在创作风格上与赵相似的作家,作品多以山西农村为主要对象,艺术上坚持现实追风格,走民族化,大众化道路,语言朴实清新风趣,缺点是表现方法单一,朴素有余变化不足。
代表作家:
马烽,西戎,李未为
50.60年代新诗
诗人的构成:
<两类)
一、1949年前已经成名的诗人,经过淘汰、选择和诗人自身的调整,陆续发表了新作。
a郭沫若、冯至、冰心、汪静之、俞平伯、冯雪峰这样“五四”时期的第一代诗人;b孙大雨、陈梦家、徐志摩、卞之琳、李广田、何其芳、艾青、臧克家等30年代成名的第二代诗人;c“七月派”诗人、“西南联大”诗人群、闻捷、贺敬之、郭小川等第三代诗人。
二、新中国成立后走上诗坛的青年诗人,像李瑛、公刘、白桦、张永枚、流沙河
诗歌创作的发展变化及代表作
<1)49~53年建国之初的诗歌:
a对新时代,党,新生活的颂歌<共和国诗坛上第一个诗潮)如郭沫若的《新华颂》
b反映朝鲜战争,未央的《祖国,我回来了》、张永枚的《骑马挎枪走天下》颂歌的主旋律。
<2)53~56年,投入火热的生活
a“建设之歌”和“新生活的赞歌”。
代表作:
李季的《玉门诗抄》、闻捷的《天山牧歌》等b50年代中期,郭小川贺敬之抒情性诗歌,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
c“双百”方针影响下“百花齐放”时代,讴歌爱情、友谊、山川、国际的题材出现;诗的主题开始深化,如流沙河的《草木篇》;诗人队伍壮大
<3)最初的曲折
a反右扩大化,一批诗人被错误地划为右派,导致了诗歌创作说假话、说空话的虚假诗风
b大跃进民歌运动,促进民歌发展,但对民歌过分强调助长了诗歌虚夸不实的倾向
c长篇叙事诗大量涌现,闻捷的《复仇的火焰》、李季的《杨高传》
<4|)战歌时代,分化两类诗人
a追求和谐优美的意境,努力寻找或渲染生活的诗情画意,严阵、沙白是其主要代表作家。
b以郭小川和贺敬之为代表的政治抒情诗
成就:
a庞大创作群体及作品出现b思想内容艺术形式丰富c崇高刚健的审美风格
问题:
a流派贫乏和风格单一b诗歌体式的畸形化,民歌一花独放c审美意象的单一
政治抒情诗;
受“五四”新诗及苏联革命诗歌影响,对阶级斗争严重性的强调,使得政治抒情诗成为当时最重要最受宠的诗体,以其强烈的政论色彩、重大的政治命题和热烈昂扬的战斗旋律占据了诗坛的主导地位,“诗人”以“阶级”的代言者的身份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的评说和情感反应,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
代表作《新华颂》<郭沫若)、《甘蔗林—青纱帐》(郭小川>、《雷锋之歌》《放声歌唱》(贺敬之>等。
“政治抒情诗”的诗学观念和审美规范:
⑴强调诗歌为政治服务的直接性、主动性,重视诗歌的政治作用
⑵选材上直接面对重大的政治事件,托物言志,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承载着政治风云
⑶诗中的“我”往往以“阶级”“人民”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现,是对“集体话语”和“统一叙述”
⑷采取“宏大叙事”的表意策略,大气势,大篇幅
⑸表达华丽,经常使用渲染、铺陈的手段,重视节奏感、对偶、排比
☆“楼梯体诗歌”
最早是前苏联革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创造,郭小川和贺敬之进一步融合了中国古典诗歌和民歌的形式与韵律,将这种外来的抒情诗体最终改造成了当代“政治抒情诗”的主要艺术形态。
代表作品郭小川的《致青年公民》组诗、贺敬之的《放声歌唱》、《十年颂歌》、《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等
50年代60年代戏剧
当代戏曲的改革
第一次戏剧变革:
1949年——1957年间,内容和成果:
传统剧目的“推陈出新”
a在剧目上,进行了去芜存菁的筛选,清理封建迷信,净化戏剧舞台
b对思想内容的抑浊扬清,使传统剧目的面貌为之一新
c大批话剧工作者加盟和现代戏剧理论的传播,给戏曲融入了新的因素,整体艺术水平提高意义:
戏曲史的突破,文化的净化,推动戏曲的兴盛,不仅具有现实意义,更具有历史意义。
第二次戏剧变革:
1958——1976年间,主要成就在于京剧现代戏的重大突破
a吸收融合话剧的写实观念,采用写实布景从而打破了传统舞美体制;
b分场、分幕制施行,使戏剧情节的集中性得以增强
c依据生活刻画人物,突出个性,脸谱化取消
d歌剧和交响乐被引进,更具表现力的新唱腔、新板式和人物主题音乐被创造出来
意义:
使现代戏得到观众的认可,不仅是中国戏曲的变革,也是传统戏曲审美的革命,《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便是这个时期京剧现代戏的精品。
问题:
“话剧加唱”,革命样板戏一统天下
1956“第四种剧本”运动
反对文艺运动及文艺政治影响带来的公式化、概念化,是“双百方针”思想解放的成果。
代表作品有:
岳野的《同甘共苦》、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海默《洞箫横吹》、赵寻的《还乡记》等。
艺术成就:
a描写人的道德、情操和爱情生活,剖析人的内心世界,塑造出真实典型的人物形象;b突破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的禁区,揭露现实存在的矛盾和冲突
58~62历史剧热潮
a对历史人物的重新评价,为历史人物翻案的,如郭沫若的《蔡文姬》、《武则天》
b发掘历史精神以鼓励今人的,如曹禺《胆剑篇》
c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儆后人的,如朱祖贻等的《甲午海战》
d歌颂历史上某些有影响的人物和事件的,如田汉的《关汉卿》
50、60年代的散文
通讯、报告文学、特写创作的两大主题:
a对“新时代”的歌颂,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描述,b表现朝鲜战争的英勇行为,影响更大,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杂文的两次复兴
a50年代前期的杂文:
“花里挑刺”,笔调也活泼明朗,喜剧性的嘲讽风格成为主流。
代表作:
如巴人的《况钟的笔》,严秀的《九斤老太论》
b 60年代文艺政策的调整,杂文又一度活跃,如邓拓的《燕山夜话》、吴南星的《三家村札记》似乎更为成熟,锋芒渐露,嘻笑怒骂皆成文章,涉及面更广,杂文复苏的标志
抒情散文的两次复兴<艺术散文)a“百花时期”,老舍的《养花》,丰子恺的《庐山游记》,作者回到个人性情、体验上来的努力
b60年代文艺调整,提倡文学创作在题材、风格上的多样化,1961散文年,作品多,理论上也进行了探讨,吴伯箫《涧水》:
问题:
a视角背离,对现实存在熟视无睹或压抑自己内心的真诚呼唤
b“非我化”,用“政治的大我”代替了个人的“小我”,
c“模式化”。
不仅存在在作品构思上,还表现在句式表达上。
当代散文三大家
<名解)17年时期,不少散文家子艺术上日渐成熟,形成自己的艺术个性,其中杨朔、秦牧、刘白羽被认为是成就最为突出、贡献最大的作家,阳朔的散文构思精巧富有诗情画意,秦牧的散文博大精深,融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刘白羽的散文雄浑豪放、气势磅礴,特别是到了60年代前期,三人的散文广为传颂,被称为“当代散文三大家”☆ 杨朔,清新、委婉、飘逸,〈荔枝蜜〉〈茶花赋〉〈雪浪花〉
诗化就成为最大的特点:
a选材生活激流时代风貌b立意普通劳动者高尚的情操和精神美c艺术构思,于小见大d诗的意境,语言细腻e园林式结构
不足:
1、模式化;2、缺乏对生活的真诚的感受。
☆ 秦牧:
《星下集》、《贝壳集》、《花城》、《潮汐和船》,博大精深:
a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炉b把“形散”与“神聚”结合c情趣性与幽默性。
d语言流利酣畅不足:
a知识性的材料反复使用b罗列材料过多有冗长拖沓之感c说教气与哲理肤浅☆ 刘白羽,《早晨的太阳》、《晨光集》、《红玛瑙》、《日出》是其创作的转折点,之前明快热烈,之后转向抒情散文,风格雄浑、豪放:
a个调高亢炽热b融情于景c波澜四起。
d语言流利酣畅
不足:
1、豪言壮语、政治议论太多,削弱了散文的思想与艺术的魅力。
2、疏于修辞,语言比较冗繁,个别性文字表述不够清晰,不够洗练与清通
天安门诗抄运动<名解)
1976年4月,人民群众冲破禁令,掀起一场以悼念周恩来总理逝世为主要内容的“天安门诗歌”运动,利用旧体诗词的形式,表达了对“四人帮”祸国殃民的愤怒与谴责,忧国忧民的深沉思考,直面现实的战斗式的人文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思潮趋向。
这些诗歌结集出版后,使得“天安门诗潮”中的文学精神得以迅速广泛地传播,并引发了新时期文学初期的“伤痕”类型文学创作的出现,同时,“天安门诗潮”也是新时期文学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悲愤”式悲剧文学审美形态的滥觞。
第四次文代会<名解)
1979.10.30~11.16召开于北京,旨在进一步解放文艺生产力,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总结了建国30年来的经验教训,并明确提出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学的任务,文艺为人民服务,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文艺拨乱反正后重大的理论突破,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具有里程碑意义。
“伤痕文学”<名解)
揭露“文革”灾难,描述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的官员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作品,采用现时主义手法,描写人物情深得畸形荒芜、情感的压抑残缺,带有悲剧意识,主要贡献在于暴露文革的错误与灾难,引起人们疗救注意,恢复了现实主义传统,扭转了假大空的文革文学,但思想性大于艺术性,对伤痕问题只停留在表层。
刘心武《班主任》,《伤痕》<卢新华)
反思文学<名解)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反映在文学上形成反思文学,内容批判左倾、封建残余、官僚作风和国民劣根性,具有理性化合悲剧意识的特点,是对伤痕文学的深化,表现了更为宽广的生活,从情感的宣泄转入理性的思考,从单一的政治批判转入对社会历史文化及民族心理的反思。
代表作《内奸》<方之),《我是谁》<宗璞)、《蝴蝶》<王蒙),《美食家》<陆文夫)
改革文学<名解)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对社会的变革表现在文学上就是改革文学,以现实主义创作为主,塑造改革者的形象,对改革的进程做了迅速持续的反映,侧重反映新旧体制转换的社会矛盾,记录改革的艰难及社会观念的变化,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鲁班的子孙)<王润滋)
寻根文学<名解)
在拉丁美洲文学打包冬季文学自身现代化需要的背景下,面对改革的阻力,部分作家创作以传统文化作为文学发展的根基,形成寻根文学的思潮,以现代意识关注历史反思传统,探索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形成鲜明地域特点,重视风土人情的描绘,形成文化意识,打破政治层面,艺术上传统现代结合,打破单一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但对民族文化没坚持客观辩证的意识,批判不够彻底,缺乏整体寻根,忽视对西方的借鉴。
代表作韩少功〈爸爸爸〉
现代派小说<名解)
1985年后在译介创作观念上兴起,并不注重文体实验,而是表现一种现代意识和独特的生存状态,情节结构开放化散文化,形成时间错乱的立体交叉式结构,叙述视角转变,读者介入,代表作王蒙〈春之声〉残雪〈山上的小屋〉莫言〈红高粱〉,现代派小说的开篇之作《你别无选择》<刘索拉)、《无主题变奏》<徐星)
先锋小说<名解)
80年代中期产生的以叙述革命为主要特征的小说流派,因为其在文本实验的超前性而被称为先锋小说,在文化上反意识形态,文学观念上颠覆传统的真实观,文本实验超前性,展开叙述革命,语言实验及生存状态的探索,使80年代文学向90年代转化的契机,使90年代创作的个人化多元化成为可能。
不足在于没有创新知识对西方的照搬,形式主义忽视对思想精深的探索,与读者不合作导致走向衰弱。
代表作马原〈冈底斯的诱惑〉余华〈现实一种〉
“归来的诗人”
指的是五十年代中期以后因政治运动和意识形态一些原因而被迫中止创作或根本不能公开发表作品,到七十年代末即粉碎“四人帮”后才陆续回到诗坛的诗人,标志事件1980年,艾青复出诗坛以后的第一部诗集——《归来的歌》。
主要包括这样三个群体“右派”诗人,如艾青、穆旦、公木、公刘、流沙河等;“七月”派诗人,如绿原、牛汉、曾卓、鲁藜等;“九叶”派诗人,如辛笛、陈敬容等。
歌咏“归来”,诉说冤情,袒露心志,是“归来者”之歌共有的主题。
反思历史,理性思辨和关心社会问题呼唤现实主义传统回归时归来诗歌的主要内容的。
它们或从日常生活的一景一物中窥探哲理,如艾青的《酒》、《镜子》、《鱼化石》等,或从纷繁的社会人生中提炼哲理,如陈敬容的《只要是广阔的世界》、绿原的《白云书简》等。
艺术风格继承了现实主义优良传统,诗风大多由过去的单纯、明朗转向深沉、凝重、雄健,具有浓郁的思辨色彩
“朦胧诗”诗群
文革是诗人勇于思索,形成叛逆个性,反对直白,以及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促进朦胧诗的兴起,以《今天》诗刊为阵地,诗人有北岛、顾城、舒婷、江河、杨炼、食指等。
思想上对人的价值重新审视,对历史的本质重新思索,以新的审美意识观照生活表现自我,罪囚意象化,运用象征、联想、痛感等手法,露出凝重的思辩力量,冲击了传统审美,促进诗歌本质的回归,重构以人的情感为核心的审美理想规范。
第三代诗人
对朦胧诗的叛逆超越,被称为“后朦胧诗”,以解构为核心,内容消解理想,反对崇高,崇尚自由,形式凡意象,反修辞,口语化,使诗歌从政治的诗变为文化的诗,从英雄的诗变为平民的诗,从激越的诗变为平淡的诗,拓宽了诗歌的发展范围,更新了诗歌的审美趣味,避免沦为政治工具。
不足在于陷入非理性误区,与读者不合作。
代表有南京的“他们”、上海的“海上诗群”
现实主义戏剧恢复期
1977《枫叶红了的时候》和《曙光》标志话剧创作的再生,开创了两种新的体裁,对四人帮的揭批和对老一辈革命人物的缅怀,新时期戏剧第一次高潮
第二次高潮《于无声处》<宗福生),《丹心谱》<苏叔阳)继承体裁,艺术成熟
新时期最早揭批党内腐败的戏剧《假如我是真的》<沙叶新),标志新时期写诗戏剧鼎盛到来
《陈毅市长》<沙叶新)糖葫芦式结构
探索戏剧:
分为两类:
a合理利用现代派戏剧手法b全盘西化
最早引起关注的探索戏剧《屋外有热流》<独幕剧、哲理剧、马中骏、贾鸿源,瞿新华)
至1984、1985年达到波峰,重要作品《阿Q正传》<陈白尘)《秦王李世民》<颜海平)《绝对信号》<高行健、刘会远)《车站》<高行健)
《桑树坪纪事》新时期探索戏剧成熟标志
《绝对信号》无场次戏剧,转换场次时间处理,运用现代声光技术,从单维转向多维,《车站》无场次多声部戏剧,运用现代声光技术,舞台具有开放性,文革对人生命的荒废,走出阴影迎接新生
小剧场运动:
1986~1989,在市场经济冲击下使戏剧得以生存,20年代的“爱美剧’是小剧场在中国的初次实践,1982年上演的《绝对信号》标志着小剧场运动的复兴
80年代戏剧发展的特点:
1.戏剧思想和创作内容不断创新发展
2.形式上积极探索,现代化与民族化相结合,进入新阶段
3.戏剧风格多样化,老少皆备,群体风格各异
80年代的散文
重要的刊物《读书》、《随笔》
特色:
a对散文特色品格真诚的追寻b对散文文体意识的觉醒
巴金《随想录》
老一辈作家:
巴金、冰心、孙犁、刘白羽、秦牧
中年作家:
宗璞、韩少华青年作家:
贾平凹、赵丽蓉女作家:
张洁、梅洁、苏叶
80年代报告文学:
全方位开放:
题材主旨、表现视角、结构设计
《歌德巴赫猜想》<徐迟)崛起标志
徐迟:
题材科技化,为科技人员立传塑像,颂扬科学精神,主题开拓上具有文学史意义。
《歌德巴赫猜想》、《生命之树常绿》《结晶》
理由:
题材繁华,作品小说化,注重人物塑造《扬眉剑出鞘》《中年颂》《香港心态录》
陈祖芬:
最具职业化特点,分为知识分子题材和经济改革题材两个系列,成为研究80年代改革态势的信息库。
《祖国高于一切》《经济与人》等
90年代文学思潮:
弱化,从中心走向边缘
90年代小说
新写实小说:
<名解)出现于20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的一种小说思潮,也称现代现实主义、后现实主义等。
该思潮试图以重返现实来超越先锋小说,以“生活的原生态”和“零度情感”来超越传统现实主义。
其代表作家有池莉《你是一条河》、方方《纸婚年》、刘恒《教育诗》、刘震云《一地鸡毛》等。
<特点)a庸常人生平实塑写b生活流式叙述c非英雄化人物d还原生活客观叙述e世俗化语言f自然悲惋的审美
<局限>缺乏想象力和艺术的高远境界,叙述沉闷单调小说灵动魅力丧失
“现实主义冲击波”:
厌烦新写实小说的琐碎,呼唤传统写实小说回归,是对新写实小说的超越。
关仁山《大雪无乡》谈歌《大厂》张继、《黄坡秋景》
女性小说:
了解作家
新生代作家:
90年代后,文坛出现贴近现实生活关注平民人生的倾向,一批青年小说家脱颖而出,强调自我身态心态的描写,描绘体验自我生存境遇和生存状态份为哲学型、写实型、私语型三种类型,“在边缘处叙述”,局限在于意义美感缺失、叙述琐碎粗鄙、理性不足、气度格局狭窄、自我重复模式化倾向,毕飞宇《青衣》
长篇小说:
90年代重新崛起,张承志《心灵史》陈忠实《白鹿原》张炜《九月寓言》
90年代新诗散文
诗歌发展状况:
1.生存环境艰难,不具备使用价值2.诗人队伍分流3.诗歌格局多元并举
4.现状反思路向寻找李瑛《生命是一片叶子》张新泉《人生在世》
90年代散文热:
原因:
文学有中心到边缘,散文本处边缘,从容发展:
知识分子精神情感寄托;创作出版商业性;市民阶层消费;传媒发展
表现。
1.旧作重刊2.散文刊物增多3.散文作者增多4.读者高消费
危机:
商品化加速人文环境世俗化
文化散文:
从文化的视角来观照表现对象,伴以历史文化反思的散文作品,在美学风格上往往表现出理性的凝重与诗意的激情和浑然一体的气度。
特点。
取材文化性,文化意识强烈,文化解剖具有穿透性,行文上的文化韵味
90年代散文的创作类型:
文人散文,汪曾祺、张中行
文化大散文,余秋雨
学者散文,季羡林,金克木
突出人文关怀的散文,张承志,韩少功
小女人散文,素素,黄爱东西
非职业散文作家创作,钟鸣、王小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 文学史 19171997 提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