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测试题第一 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 文档编号:27001169
- 上传时间:2023-06-25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9.70KB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测试题第一 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测试题第一 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测试题第一 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测试题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
1、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
分封一词的“分”字,是说受封的诸侯是由中央王朝分出去的。
“封建”一词的“建”,是说由王室派出的受封者所建立的是国家。
这说明西周分封制( )
A.主张建立若干独立的诸侯国家B.否认诸侯国对周王的隶属关系
C.肯定诸侯国是周王室的臣属地D.使诸侯国彻底独立于周王室
2、关于秦朝设郡的情况,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观点
作者、出处
共40郡(包含黔中郡,没有洞庭郡)
(唐)房玄龄等《晋书·地理志》
共36郡(包含黔中郡和洞庭郡)
(清)钱大昕《秦三十六郡考》
共46郡(包含黔中郡,没有洞庭郡)
谭其骧《秦郡新考》
出现“洞庭郡”的记载,此前有人认为湘西应该属于黔中郡
2002年出土的湘西里耶秦简
根据以上史料能够推定的是()
A.秦朝设郡数目不一B.秦朝没有设立洞庭郡
C.洞庭黔中两郡范围重合D.秦朝对湘西设郡管理
3、明朝《宛署杂记》中记载:
“岁时元旦拜年:
晨起当家者,率妻孥,罗拜天地,拜祖祢,作匾食,奉长上为寿。
烧阡张:
各家祖先,俱用三牲熟食,货草纸细剪者为阡张,供其前。
俟三日后焚而彻之。
惟佛前则供用果面,阡张至元宵罢,乃焚。
元旦出游,道逢亲友,即于街上叩头。
”下列对材料中习俗解读有误的是()
①起源于明清之际②与宗法制密切相关
③主要活动是郊游④成为了中国的传统节日。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③D.②④
4、“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
”这表明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国家与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D.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5、2002年,在湖南湘西龙山县里耶镇秦代古城一号井,出土了三万六千枚的秦简牍,属于秦时县一级政府的部分档案,内容包括政令、各级政府之间的往来公文、司法文书、吏员簿、物资登记和转运、里程书,涉及秦的南郡、巴郡、洞庭郡,苍梧郡等。
其中洞庭郡等资料从未见诸文献记载。
对该考古研究解读有误的一项()
A.考古发现只有和以往文献记载相吻合才有可信度
B.为我们研究秦代历史提供非常珍贵的第一手材料
C.该考古发现可填补研究秦代历史的史籍之缺
D.将极大丰富我们对秦代政治经济制度的认识
6、自秦朝建立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是古代政治体制演进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其实质是()
A.强化职能和提高行政效率B.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
C.不同集团和阶层的利益之争D.权力分配和权力结构的调整
7、唐高宗时的薛元超以父荫袭爵后擢升宰相,却因“不以进士擢第”而抱憾终身;唐宗室子弟李洞因屡困于科场,曾赋诗:
“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
”这表明唐朝的科举制度()
A.打破了宗室势力对官职的把持B.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
C.强化了士人崇儒入世的观念D.维护区域人才选拔公平
8、顾炎武《日知录》指出:
唐代州县政府,修筑的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官署也多基址弘敞。
而宋代以降,州县政府所修筑的城郭、街道和官署,则相对简陋,且有越来越简陋的趋势。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种现象()
A.唐代国力强盛,宋代以降国力转趋衰弱
B.唐代建筑技术已达颠峰,后代难以超越
C.宋以后坊市制崩溃,无力维修城郭街道
D.宋代以降财政集权中央,地方经费困窘
9、北宋科举增加了取士数量,许多贫穷士人通过科举成功完成了身份的蚊变,这使后来者有理由相信,可以通过科举凭借自身实力获得光明前途,并挤身贵族。
据《宋史》记载,在有传的1953人中,布衣人仕者占55.12%。
这一现象有助于()
A.构建平等的政治管理体系B.大幅提升政府行政效率
C.进—步完善科举选官程序D.改变传统政治结构
10、《唐会要》记载:
“元和二年十二月敕:
自今已后,州府所送进士,如迹涉疏狂,兼亏礼教……虽薄有辞艺,并不得申送。
如后举事发,长吏奏停现任。
……并量事轻重贬降,仍委御史台常加察访。
”由此可见,唐朝科举()
A.地方可直接举荐进士B.注重对士人品德的考查
C.不看重士人诗文水平D.由御史台主持考试事务
11、元朝历代皇帝经常征召社会上大批有名的汉儒进入政治上层,其中还包括最被歧视的南人儒士,但他们大多进入中央的翰林院、集贤院等清要机构(品秩高、无实权)。
这表明元朝()
A.以汉儒学者牵制蒙古官员B.用高官厚禄笼络汉人
C.表面上积极缓和民族矛盾D.政治管理实现封建化
12、典故“李广难封”是指曾任右北平太守、前将军的西汉名将李广虽勇猛过人,却因在战场上迷路未能获得足够军功,终生不得封侯,而同时代许多中下级官员都得到了封侯的赏赐,李广为此抱憾终身。
下列各项对这一典故分析正确的是()
A.西汉选官制度存在重大缺陷B.西汉军人社会地位低下
C.西汉政治观念仍有先秦残余D.封侯的存在不利于君主专制
13、据《汉书》记载,汉废帝刘贺因“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而被废黜。
2016年,在海昏侯墓即刘贺之墓的考古发掘中,却出土了编钟、琴瑟、包括《论语》、《礼记》等内容的大量竹简木牍,以及绘有孔子像的屏风。
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文献记载因受编纂者主观影响而价值不大
B.了解刘贺的真实面目须多种史料相互印证
C.出土文物证明刘贺是一个不学无术的粗人
D.史书上“荒淫无道”的记载是对刘贺的丑化
14、学者指出“我们中国处理民族题,秦始皇算起有两千多年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清朝是集大成者。
清朝处理民族边疆问题。
有四个特点:
一是重教尊俗,二是平衡利益,三是多元管辖,四是笼络首领”。
下列事件体现了康熙处理这一问题的事件有()
①尊孔开科,延揽汉人士人②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
③派汉族工匠入藏重修布达拉宫④修建消漪园作为处理民族事物的政治场所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③④
15、宋真宗写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布,李沆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并让其回话说:
李沆认为不可。
真宗只得收回成命。
这说明宋代()
A.君弱臣强权臣擅权B.相权仍能制衡皇权
C.官员文化素养较高D.中央集权制度削弱
16、“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
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
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
”这段材料谈论的是哪一选官制度的弊端()
A.世官制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17、学者丛日云在从多种维度来考察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之后,将其概括为“一”与“多”。
并认为古代中国的政治主体对任何外界事物都要将其纳入“一”的框架,面对有悖于“一”的秩序,就会激发出改造与整合它使之归于“一”的冲动。
古代中国有悖于“一”这个秩序的制度是()
A.郡国并行制B.三省六部制C.郡县制D.内阁制
18、洪武十三年九月,朱元璋废中书省,置“四辅官”。
《通纪》载:
“九月丙午,置四辅官,以耆儒王本、杜佑、袭敩为春官,杜敩、赵民望、吴源为夏官,秋、冬官缺,以本等摄之,位列都督之次。
敕以协赞政事,均调四时。
月分三旬,人各司之。
”这表明()
A.朱元璋重视基层制度建设B.机构改革为加强皇权服务
C.“四辅官”是重要决策机关D.洪武年间官僚机构臃肿
19、“中书令、侍中‘佐天子而统大政”佐天子而执大政’,‘中书令之职,掌军国之政令”凡军国之务,(侍中)与中书令参而总焉,坐而论之,举而行之’”。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唐代三省长官决策采取集体形式议事B.门下侍中与中书令共同参与决策
C.唐代的集体决策完全排斥了君主意见D.尚书省的长官从未参加决策过程
20、军机处是清朝官署名,也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机关,经历了180余年。
下列关于军机处的表述有误的是( )
A.进一步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C.主要职责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D.拥有决策权,可以决定国家政务
二、非选择题:
(共2小题,共50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当时有所谓三公、九卿,这是政府里的最高官。
希腊,在一个小小半岛上,已包有一百几十个国,他们所谓的国,仅是一个城市,每一个城市的人口,也不过几万,只要城市居民到一旷场上,那里便可表现所谓人民的公意。
中国到秦、汉时代,国家疆土,早和现在差不多,户口亦至少在几千万以上,而且中国的立圆规模,并不是向外征服,而是向心凝结。
何况中国又是一个农业国,几千万个农村,散布全国,我们要责望当时(秦汉)的中国人,早就来推行近代的所谓民选制度,这是不是可能呢?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法国大革命)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
……中央集权制“是旧制度在大革命后仍保存下来的政治体制的唯一部分,因为只有这个部分能够适应大革命所创建的新社会”。
——摘编自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材料三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
……我经常批评美国当权者,说他们实际上有三个政府。
当然,美国资产阶级对外用这一手来对付其他国家,但对内自己也打架,造成了麻烦。
……民主只能逐步地发展,不能搬用西方的那一套,要搬那一套,非乱不可。
……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才有希望。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秦汉时期与希腊政治体制差异以及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归纳作者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大革命后至19世纪中后期政体演变的主要趋势及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局限性和进步性。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以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
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
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
材料三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
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
……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
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
该制度有哪些特征?
(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
(3)据材料四,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变化是什么?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九品之制,初因后汉建安中,天下兴兵,衣冠士族多离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
魏氏革命,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
其有言行修著,则升进之,或以五升四,以六升五,傥或道义亏阙,则降下之,或自五退六,自六退七矣。
是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凭之授受,谓免乖戾,及法弊也,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
所以刘毅云:
上品无寒门下,下品无势族。
南朝至于梁、陈,北朝至于周、隋,选举之法虽互相损益,而九品及中正至开皇中方罢。
——[唐]杜佑《通典》卷一四《选举典》
材料二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神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
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
故有诗云: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
——[唐]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
材料三科举弊政乎,科举法之最善者也。
古者世卿,《春秋》讥之。
讥世卿,所以立科举也。
世卿之弊,世家之子,不必读书,不必知学,虽呆愚淫佚,亦循例入政。
则求读书求学者必少,如是故上无才。
齐民之裔,虽复读书,虽复知学,而格于品第,未从得官,则求读书求知学者亦少,如故下无才。
上下无才,国之大患也。
科举立,斯二弊革矣。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
材料四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孙中山《与刘成禹对话》,《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和隋朝实行科举制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隋唐科举制的积极作用和明清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分别是什么?
答案
一、单项选择
1、【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国并非独立的国家,而是对中央政尽一定政治义务的地方统治机构,据此可以排除AD;诸侯国是周朝中央在地方设置的统治机构,隶属于周王,所以B的说法违背了史实,故可以排除;依据材料可知,诸侯国是由中央派出或分封,这就肯定诸侯国是周王室的臣属地,故选C。
2、【答案】D
【解析】三则史料和出土的文物均提及黔中郡,三则史料记载黔中郡,秦简说明湘西属于黔中郡,说明秦朝在此时设立过郡进行管辖,故D正确。
前三则属于二手史料,说服力有限,故A错误;两则史料提及洞庭郡,有可能设立,故B错误;材料难以说明两个郡的范围大小,故C错误。
史料的判断主要依据原始史料,一般是原始遗迹、遗物,属于第一手史料,表格显示2002年湘西出土秦简,属于原始出土史料,应为最为可信的史料,其余三则史料均是二手史料,可信度显然不如秦简。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元旦拜年习俗中主要活动是拜长辈、祭祖等,这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宗法制度。
材料选自明朝并不代表元旦拜年习俗就起源于明清之际,故①错误,材料中元旦出游并一定是郊游,故③错误。
本题选择C项。
4、【答案】D
【解析】材料中“夏朝设秩宗……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
”能够说明先秦时期国家统治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制度,故D项正确;材料中“秩宗”是一官名,后世用为礼部的习称,并非地方官员;材料中的“卜、巫、史”等都是官民,没有体现血缘关系,也没有体现宗族,因此A、B、C项均错误。
5、【答案】A
【解析】这些秦简牍属于第一手史料,历史价值非常高,故B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洞庭郡等资料从未见诸文献记载”,这就填补了研究秦代历史的空白,故C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内容包括政令、各级政府之间的往来公文、司法文书、吏员簿、物资登记和转运、里程书,涉及秦的南郡、巴郡、洞庭郡,苍梧郡等”,这就极大丰富了我们对秦代政治经济制度的认识,故D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考古发现属于第一手史料,不用和以往文献记载相印证也具有较强的可信度,故A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
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
6、【答案】D
【解析】据材料“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皇权与相权之间,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都体现了权力分配和权力结构调整的实质问题,故D项正确;职能和行政效率的问题显然不属于实质问题,故A项错误;“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目的,不是实质,故B项错误;“不同集团和阶层的利益之争”本质上仍然是权力分配的问题,故C项错误。
故选D。
7、【答案】B
【解析】据材料提到,因“不以进士擢第”而抱憾终身……“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科举入仕的观念受到重视,说明科举制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宗室势力对官职的把持,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崇儒入世的观念,故C错误;材料也未涉及区域人才选拔公平的问题,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关键是紧扣材料的关键信息:
因“不以进士擢第”而抱憾终身。
学生应该正确理解材料反映的科举入仕的观念问题,据此即可大胆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8、D
9、【答案】D
【解析】布衣人仕者占55.12%强调了下层人也可以通过科举参与政权,说明了科举制使传统的政治结构发生改变,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在中国古代不存在平等的政治管理体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行政效率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选官“程序”,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0、【答案】B
【解析】从“州府所送进士,如迹涉疏狂,兼亏礼教”、“虽薄有辞艺,并不得申送”可以看出地方不能够直接举荐进士,故A项错误。
此外,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唐朝科举制对士人诗文水平有所要求,故C选项错误。
从“如后举事发”,可以看出唐朝更重视士人品德的考查,因此选择B选项。
D选项材料没有涉及,故排除。
11、C
12、C
13、【答案】B
【解析】文献记载虽然受编纂者主观影响,但仍具有很大历史价值,故A错误;考古出土文物有“《论语》、《礼记》等内容的大量竹简木牍,以及绘有孔子像的屏风”,说明刘贺注重学习儒家思想,与《汉书》记载“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不符,说明了解刘贺的真实面目须多种史料相互印证,故B正确;C明显不符合材料,排除;D选项不是对材料的全面解读,排除。
14、【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开科,延揽汉人士人”体现了重教尊俗的特点;“派汉族工匠入藏重修布达拉宫”体现了“笼络首领”的特点;“签订《尼布楚条约》”体现的是中外关系,不是民族关系;康熙帝时为了处理民族事务修建了避暑山庄,不是清漪园。
故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A、B、D错误。
15、B
16、D
17、【答案】A
【解析】抓住材料“古代中国的政治主体对任何外界事物都要将其纳入一的框架”来分析,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郡县制是地方服从中央,符合材料,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不符合材料,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8、【答案】B
【解析】从朱元璋的措施来看,中书省被废,权力四分,这是典型的分权的表现,最终为皇权服务,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内部权力分配问题;C选项错误,四辅官只是皇帝的辅助机构;D选项说法与材料不符。
19、【答案】B
【解析】从材料可见,中书令“佐天子而统大政”,侍中“佐天子而执大政”,说明三省六部的长官具有很大的政治权利,但这两者是共同参与,并不具有上下级的关系,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与史实不符;C选项错误,三省权力最终集权于皇帝;D选项错误,材料只是没有反应尚书省的权力而已。
20、【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据此可知,D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D。
ABC三项的说法都是正确的,但不符合题目要求,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
21、
(1)差异:
君主专制;人民主权
原因:
中国是大一统国家,地域广袤,人口众多,以农立国;雅典是城邦国家,小国寡民,岛屿众多,工商业发达。
(2)观点:
反对人民自行起来革命,主张由君主来完成革命;中央集权制适应了大革命后的新社会。
趋势:
走向共和,最终确立共和政体(共和制逐步取代了君主制及帝制)。
原因:
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封建保守势力日趋削弱;民主共和思想逐步深入人心;人民革命斗争的推动(广大人民群众坚决拥护);共和派与其它政治派别之间斗争及妥协。
(答到2点即可)
(3)局限性及进步性:
总统、国会、最高法院三者之间相互争斗,意见难以统一,影响行政效率;但三者之间独立平等,相互制约,防止专制的出现,
成就:
确定“依法治国“方针;加强全面立法,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
22、
(1)指分封制
特征:
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与国家政治制度相结合)
(2)原因:
王室的衰落;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血缘关系逐渐疏远。
破解:
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3)变化:
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权到集权(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
(1)本题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分封制的角度回答“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
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的角度回答该制度有哪些特征。
(2)本题据材料二“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据材料三“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王室的衰落、宗法制遭到破坏、血缘关系逐渐疏远等方面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
再从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等方面回答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
(3)本题据材料四“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以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权到集权等方面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变化是什么。
23、
(1)曹魏初期,立九品中正制只是因为东汉末年战乱,人口大量流动,原先的乡举里选制度难以进行这一特殊情况的权宜之计。
国家统一,封建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士族衰落,庶族上升)的变化;为了遏制地方割据势力,把选拔官吏的权利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选拔人才维护封建统治,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测试题第一 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学年 人教版高一 历史 必修 单元测试 第一 古代 中国 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