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心态与家教行为2.docx
- 文档编号:26999288
- 上传时间:2023-06-25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4.61KB
家长的心态与家教行为2.docx
《家长的心态与家教行为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长的心态与家教行为2.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家长的心态与家教行为2
家长的心态与家教行为
2013.01
前言:
一、心态决定行为
一位心理学家想知道人的心态对行为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于是他做了一个实验。
首先,他让10个人穿过一间黑暗的房子,在他的引导下,这10个人皆成功地穿了过去。
然后,心理学家打开房内的一盏灯。
在昏暗的灯光下,这些人看清了房子内的一切,都惊出一身冷汗。
这间房子的地面是一个大水池,水池里有十几条大鳄鱼,水池上方搭着一座窄窄的小木桥,刚才,他们就是从这座小木桥上走过去的。
心理学家问:
“现在,你们当中还有谁愿意再次穿过这间房子呢?
”没有人回答。
过了很久,有3个胆大的人站了出来。
其中一个小心翼翼地走了过去,速度比第一次慢了许多;另一个颤颤巍巍地踏上小木桥,走到一半时,竟只能趴在小桥上爬了过去;第三个刚走几步就一下子爬下了,再也不敢不前移动半步。
心理学家又打开房内的另外9盏灯,灯光把房里照得如同白昼。
这时,人们看见小木桥下方装有一张安全网,只由于网线颜色极浅,他们刚才根本没有看见。
“现在,谁愿意通过这座小木桥呢?
”心理学家问道。
这次又有5个人站了出来。
“你们为什么不愿意呢?
”心理学家问剩下的两个人。
“这张安全网牢固吗?
”两个人异口同声地反问。
很多时候,成功就像通过这座小木桥一样,失败恐怕不是力量薄弱、智力低下,而是周围环境的威慑--面对险境,很多人早就失去了平静的心态,慌了手脚,乱了方寸做出了不该做出的行为。
上面的故事中,第一次属于无知,不知道实际情况,所以无知无畏。
第二次上的人应该看作是勇敢的。
因为他在有风险的环境中挺身而出。
第三次站出来的人是谨慎的,也是很正常的,他们代表大多数人。
最后还顾虑重重,不敢行动的人,则是悲观主义者。
他们的想法也许有几分道理,但世界上哪有那么万无一失的事呢?
连吃饭都有哽住的时候。
所以,这个故事给人的启示在于,环境决定心态,心态决定行为。
在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心态,这很正常,而在同一环境中,也有不同的心态,这就看各人的心理素质了。
而成功者之所以能够成功我想很大的愿意就在于他很好的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从而做出了正确的行为。
可见心态的改变就是行为的改变,行为的改变也就改变了我们的命运。
家庭教育也是如此。
面对复杂多变世界,我们可能改变不了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我们也许改变不了事实.但可以改变自己的态度.我们或许不能预知明天的一切,但可以把握今天的机会,在经济发达变化迅速的21世纪时代的今天,成功的人都是先有眼光捉住今天的机会,以正确的心态,积极的行动,来实现他们的梦想的.良好的心态是一种力量,态度在关键的时候比什么都重要的.他们的成功证实了他们的行为是正确的.所以可以说心态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后果。
二、家长心态对家教行为的影响
没有谁比父母更能影响孩子的成长,父母对于生活、家庭和工作的态度会对孩子的成长心态产生巨大的影响。
和睦的家庭会使孩子感到温馨;父母对家庭充满责任感,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一种敬佩之情;父母工作勤奋,而且成就显著,会在孩子内心深处形成要成功必须能吃苦的观念。
美国著名心理治疗专家维榕博士曾说过:
人的个性像树的年轮,是一圈一圈地发展出去的,婴儿的一圈代表爱与被爱;孩童的一圈代表玩耍和嬉戏;少年的一圈是创作和幻想;青年的一圈是情爱和探索;而成人的一圈则象征现实与责任,其中任何一圈未完成,这个人的个性就会负伤而不会完全。
所以不能只着眼于孩子的成就,就忘了最重要的一面--孩子能否幸福。
只有孩子得到了真正的幸福,才可能有良好的成功心态。
孩子好的成长心态的培养,常常来自于生活中的细微之处。
一些小的习惯和爱好是优秀个性与心理素质的基石。
忽视它们会威胁孩子日后在生活和事业上的成功。
一个成功的人首先需要具有成功的心态,如对生活充满热情,对挫折保持乐观,遇到机遇牢牢抓住,对人生的意义有着朴实而真挚的追求。
而这些都是孩子从家长那里慢慢积累沉淀下来的,所以家长应该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举例子:
三、良好心态培养出好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孩子,从来都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因为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我们的愿望,我们还没有实现的理想,都希望在孩子身上能够完成。
因此,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是每一个父母的梦想。
作为父母,需要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的成长中的错误和考试分数,孩子做得好、考好了,精神鼓励一下;犯了错、考砸了,要帮助孩子找出原因,并鼓励孩子迎头赶上,这样的心态才会使孩子身心各方面健康地发展。
下面就来谈父母对待孩子所应持的几种正确的心态。
1、爱心
我们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以此来感叹父母对子女的无私的爱。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经常听到有些父母这样抱怨自己的孩子:
“这么不争气,养你有什么用?
”,“请了家教还考得这么差,简直是浪费我们的钱!
”也许这些都是气话,但孩子却把它当真了,而且从另一个侧面,这也反映出许多家长的一种心态-----对孩子的爱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至少需要孩子用听话、好成绩来交换。
用心理学的术语解释,爱是一种意识形态,需要有一个持久的意会过程。
许多父母并不明白,也不理解这一点,以为自己付出了爱,孩子就应该马上感受到,就希望孩子立刻作出回应,这实在是一种不科学的主观想法。
要想成为一个好家长,爱心是基本的要素之一。
家长对孩子的爱是发自内心的,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重要的是,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给予的爱,并为这种爱而感动、行动。
2、耐心
日常生活中,经常有一些家长动不动就斥责和打骂自己的孩子,多数原因就是家长在实施教育的时候乏耐心。
他们常常因为孩子不能一下子领会自己的意图,或者学习、做事的时候稍有迟缓,就火冒三丈,大声斥骂,甚至动用暴力。
这种没有耐心的教育方法,不仅起不到促进孩子进步的效果,相反还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和逆反心理,久而久之,更会影响亲子关系。
作为家长,一定要明白,培养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能有半点儿的急躁心理,也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所以,好家长需要有很好的耐心,要耐心地听他说,耐心地等他成长------
3、细心
现实生活之中,当有些孩子不满现状决定离家出走的时候,当有些孩子误入歧途将铸成大错的时候,当孩子受了委屈默默悲伤的时候,不知道他们的家长在做什么?
又在想些什么?
对孩子面临困难,他们怎么会毫无知觉?
如果不是缺乏爱心的话,最大的原因就应该是粗心。
虽然生活中不乏粗心之人,粗心这个毛病也不容易改正,但是要想成为一个好家长,就必须改变自己,在教育孩子、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必须细心。
4、信心
孩子需要信心,家长也需要信心。
许多家长已经认识到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但对自己是具备教育好孩子的能力,以及靠自己的能力是否能教育好孩子,有时候却缺乏信心。
他们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
“老师,我把孩子交给予你了,要打要骂你看着办!
”试想,一位对自己都缺乏信心的家长,他怎么可能成为一个好家呢?
所以,好家长不仅要对孩子有信心,要想信孩子,鼓励孩子,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更要对自己有信心,要想信自己的教育能力,要勉励自己勇敢地承担起教育子女的重任,要坚信通过自己和孩子的努力,孩子一定会不断地进步,一定会长大成才。
5、恒心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育子女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作为家长一定要有恒心,要坚持不懈地朝着既定目标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培养,绝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不能碰到困难就轻言放弃。
好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有长期的计划和短期的安排,他们知道循序渐进的教育原理,更知道“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这个道理。
6、平常心
现在的家长对子女成才的期望普遍较高。
一项调查显示,90%以上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具备大学学历,83%的家长希望孩子将来能够成为大公司或大企业的白领甚至金领。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很多家长在孩子出前就已经为他设计好了一条辉煌之路:
上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名牌大学、出国留洋,直至功成名就。
在督促孩子跋涉于成功之路时,许多家长还相互攀比,从而更加重了自己和孩子的负担。
现实生活中,这种由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而引发的家庭矛盾越来越突出。
一些家长视孩子为私有财产,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生活目标的工具。
为了要子女将能出人头地,能光宗耀祖,家长们或物质刺激,或棍棒教育,其结果不但达到到预期效果,反而弄得夫妻冲突、亲子冲突不断,甚至酿成惨祸。
比如家长盛怒之下毒打孩子致残、孩子逆反心理杀死父母-----这样的惨事时常见诸报端,真是触目惊心,发人深省。
四、家长不良心态的表现和危害
家长不良教育心态主要表现为过度焦虑、急于求成、求全责备、期望过高、牺牲自我等心理。
(一) 过度焦虑心理
所谓过度焦虑就是对子女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可能造成伤害的细节都表现出不必要的担心,对发生在子女身上各种事件的消极后果有主观夸大的倾向。
在行为上表现为对孩子百般呵护,送孩子到幼儿园迟迟不愿离去;孩子放学晚回来几分钟就坐立不安,浮想联翩;孩子考试自己比孩子还要担心;生一点小病就大惊小怪等等。
这种过度焦虑不仅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也有明显的负作用:
1、家长的过度焦虑必然表现为行为上的过度保护、过分干涉和包办,限制孩子正常、必要的活动和交往,使孩子失去应有的学习、锻炼和发展机会,形成社会、生活技能低下、缺乏想象力和开拓精神、依赖性强等个性品质。
2、过度焦虑导致对子女的高度关注,也会造成子女自我重要感过强,常以自虐自残的方式要挟父母满足自己的不合理要求,致使独生子女本就具备的“娇、骄二气”、爱心匮乏和自私自利等不良心理品质得到充分强化。
3、家长的焦虑情绪,夸大事情消极后果的思维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当行为模式,自然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使其在长期的感染下习得高焦虑的心理特征和瞻前顾后、谨小慎微、封闭退缩,神经质等不良心理品质。
(二) 急于求成心理
急于求成即无视儿童身心成长规律,期望对子女的教育和期望能出现立竿见影的效果。
表现为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希望子女最好在短期内就成为人人传诵的“神童”。
在教育行为上盲目进行早期教育,在方法上不考虑儿童的特点,生搬硬套、成人化或施以拳脚棍棒。
这种急于求成心理和揠苗助长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的负作用主要表现有:
1、扼杀子女的兴趣。
2、影响子女个性形成。
3、出现社会适应不良和反社会行为。
4、影响子女智力发展。
(三)过高的期望心里
在子女教育的过程中,追求完美,提出子女力所不及的要求或无视儿童间的差异,将自己的子女与别的孩子盲目攀比,并经常感到心理不平衡,时常为子女的前途担忧。
表现为要求子女在所有方面都只能高人一等而不能稍有不及。
只要发现子女在某反面有差距就迫不及待地设法追赶。
有此类心态的家长对孩子的考试成绩、排名十分敏感,这些往往是他们情绪波动的焦点。
期望过高,求全责备对子女的不良影响有:
1、学习兴趣下降。
心理学表明,当一个人通过一而再、再而三的努力仍然达不到要求时,就会放弃追求。
期望过高,孩子虽然经过努力仍与父母的要求相差甚远,学习兴趣自然下降。
2、产生自卑感。
3、形成急功近利、图慕虚荣的个性。
4、影响亲子关系。
(四)牺牲自我心理
为了子女能够成才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
表现为一切以子女的学习为中心,全方位、全身心地为子女服务。
比如每天无微不至精心料理饮食起居、按时接送;督促作业、陪读等等。
凡是能为子女做到的都做得有过之而无不及。
子女的一切都比自己的重要,而自己在各方面则得过且过,甚至放弃进步的机会。
认为只有这样自己在子女面前问心无愧。
近年来出现的越来越多的“专职妈妈”就是具有牺牲自我心理的家长的典型。
1、影响独立生活和适应能力的发展。
2、致使子女不懂得尊重父母。
3、增加子女的心理压力。
五、家长应如何调整不良心态
(一)丢掉补偿心 找回平常心. 不做人上人,要做人中人。
做父母的本应该有颗平常心。
因为,生儿育女是最平常的事情。
3b-F$N,X+Z9J;^&j8~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告诫过父母们:
“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上人,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下人,也不要让孩子成为人外人,要让孩子成为人中人。
” “人中人”就是“平常人”.
.Z#n"d%p1[7y9`(u “平常人”就是心地平和、能与人和谐相处的心理健康的人。
+T,B ?
+w8O(b!
q$[8^ Q*Q!
d 逼着孩子去当什么“人上人”,有了这种心理,对待和教育孩子自然不可能既科学又冷静。
为了让孩子当“人上人”,许多家长逼着孩子拼死拼活考大学。
考试成绩稍差,家长便冷眼相待;如果排名靠后,更会暴跳如雷,甚至大打出手。
孩子承受着强大的思想压力,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如此下去,孩子不仅没有成为“人上人”,反而成了最没有志气的平庸之辈,变成了“人下人”。
;
培养平常人,要有平常心。
所谓做平常人,就是少给孩子提一些过高的、难以做到的要求,而是把人生的道理,用最平常、最通俗的语言讲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去把握自己的命运。
所谓有平常心,就是让孩子快乐地成为自己。
许多父母喜欢支配孩子,喜欢按照自己的愿望支配孩子的未来,逼着孩子委屈地去做他没有兴趣的事情。
这样的结果只有两个:
一是使孩子成为只能顺从地按照别人的意志办事、缺少创造力的人;另一个是引起孩子的反感,使孩子与父母较劲儿,你让他朝东,他偏要向西,事与愿违,有的走向了期望的反面。
仔细想一想,古今中外成大事、立大业者,有几个人是由父母安排的?
马寅初的父亲给马寅初安排的前途是当账房先生,而马寅初选择的道路则是离开家乡,到上海、天津,再到美国求学,拿回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后来成为著名的经济学家。
有些事情的结果和你所想的相反,说怪也不怪。
你想把孩子培养成“伟大”的人,但最可能的结果是孩子很平庸,连普通人也做不好;而如果你按照平常人的模式培养孩子,也许经过或长或短的历练,最后孩子真能成为一个“人物”。
(二)3_4b/C:
R%[;{-C%L V8k7I丢掉反常心 找回正常心
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是有害的。
:
K4I&Q/z7|'C9Y9F)G 用反常的眼光看孩子,是当今父母普遍存在的问题。
只要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就怀疑自己的孩子有毛病,有的家长甚至当着孩子的面,说孩子有病,这本身就不正常。
我们不该让孩子的头上从小就笼罩着“有病”的阴云。
我想起一个外国男孩的故事儿。
他出生时就一条腿长,一条腿短。
后来爸爸妈妈告诉他,所有的人都是这样,他们所以跑起来那么自如,是下功夫练出来的。
孩子的爸爸妈妈始终把孩子看成正常人,一样让他参加体育活动,——样让他去跑步…这个孩子虽然身体有残疾,可心理—一直很正常。
经过刻苦锻炼,终于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
't$A1Q4J0`;a0^(] 这叫什么?
正信息!
对孩子来说,“有病”就是负信息, “没病’’是正信息。
在正信息中长大的残疾孩子,肢体虽然不健全,但心理是健康的;可是在负信息中长大的孩子,肢体虽然健全,可心理有病,总怀疑自己有病,时间一长,身体真会出毛病。
(三)7r-p1g*c2X.{(d+I3J,]9a1~,k7V2i丢掉虚荣心 找回责任心
(o0I#x,`2\7s父母的虚荣心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今天的父母面对孩子那么心急气躁,是因为什么?
虚荣!
孩子考试没考好,你觉得是让你没了面子,便拳脚相加;孩子没考上大学,是让你丢了面子,于是冷眼相待;孩子有了点儿成绩或考上了大学,是给你增添了光彩,于是到处炫耀,把孩子的一切和自己的荣誉连在了一起。
把考高分的孩子当成往自己脸上贴金的招牌。
世界上最长的路是人生之路。
人生路上,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使命。
那么,父母的使命是什么呢?
3t-L9c&[$f-j7M"T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陪孩子走一程。
!
u;V;q7z:
J/N"K 可我们有些父母却忘记了自己“陪”孩子的使命,反而喧宾夺主,把“陪”变成了“替”,把“配角”当成了“主角”。
孩子上小学,替孩子收拾书包,背书包;孩子上大学,替孩子扛行李,收拾床铺;孩子去春游,替孩子在车“抢”座位;孩子要考大学,替孩子选学校,选专业;孩子参加兴趣班,替孩子选兴趣……无怪乎有人说,孩子有点儿什么事情,最忙乎的是家长。
家长包办一切,孩子却没有事情可做了;家长情绪饱满、乐此不疲,孩子却早没有了兴趣,在一边“旁观”。
家长们对设计‘孩子的未来兴致勃勃,孩子却觉得苦不堪言。
家长替孩子着急,替孩子花钱,替孩子受累,到头来孩子非但不领情,反而感觉被爱得“死去活来”。
1s0[3D9l N0R 我们真应该冷静地想一想,我们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孩子不愿意学,不想学,不好好学,我们岂不是白花钱?
有位爸爸让孩子学习特长,将来好在上大学时加分,前后花了两万多元钱,结果孩子不但没有学出来,没有考上大学,反而对生活失去了兴趣,每天只想着自杀。
这位爸爸真是追悔莫及,写信给我,求我救救他的儿子。
8}'w(C-X$a0v&@3@)o “替”和“逼”的背后是什么呢?
6N,w1A%U-f#B3m4w:
H!
T)c 虚荣。
过去人们在一起比吃,比穿,比钱多,比家用电器高级,现在呢,发展到了比孩子。
比谁家的孩子上了重点学校,比谁家的孩子考高分,比谁家的孩子上了父母期望的大学……把孩子学业上的成就当成装饰品,当成向别人炫耀的资本。
(四)丢掉惧怕心,找回保护心
给女孩勇气,给男孩责任心。
高尔基曾经说过,爱孩子,这是连母鸡都会做的,关键是要会教育孩子。
独生子女的父母更爱孩子,但有些父母却把爱变成了过度的保护,产生了惧怕心,即生了男孩怕变坏,生了女孩怕受害,每天为孩子提心吊胆。
但是,你不可能整天围绕在他身旁,你有你的事业,孩子也有腿有脚,有自己生活的空间。
各位家长朋友:
如果我们面对着太阳,眼中充满的将是无限的阳光;如果背对着太阳,看到的将永远是自己的影子。
一件同样的事情,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效果。
面对同一扇打开的窗子,有的人会欣喜地呼吸新鲜的空气,有的人则皱着眉头顿足捶胸。
或许我们无法改变人生,但我们至少可以改变人生观;或许我们可能无法改变风向,但我们至少可以调整风帆;或许我们可能无法左右事情,但我们至少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
进一步讲或许我们无法改变孩子的天资条件,但我们可以改变孩子成长的环境,我们无法改变生活状况,但我们可以改变教育孩子的态度。
为了我们的孩子,为了我们的工作,为了我们的健康,请培养自己健康的心态。
因为我们良好的心态,将为我们的人生增添无限的生机!
将使我们的家庭教育更加科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家长 心态 家教 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