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
- 文档编号:26997586
- 上传时间:2023-06-25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96.85KB
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
《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人民版必修2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1.背景
(1)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
(2)1925年的苏联仍是一个只能依靠从国外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
(3)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就必须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
2.目的:
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物质技术基础。
3.方针:
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4.建设
(1)从1926年起,苏联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
(2)1926~1928年,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并新建几千家企业。
(3)1928~1932年,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4)1933~1937年,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
5.成就
(1)1937年,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并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2)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到1937年,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占优势。
(3)工业总产值到1937年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6.弊病:
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
1.背景
(1)十月革命后,苏俄农业是落后的个体小生产农业。
(2)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2.目的:
配合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克服粮食危机。
3.过程
(1)从1929年下半年起,集体化运动开始。
(2)全国各地的集体化运动一哄而起,并出现强迫命令现象。
(3)1930年3月,斯大林发表了《胜利冲昏头脑》一文,对集体化运动进行整顿。
(4)1932年,苏联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
(5)1937年,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
4.影响
(1)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
(2)农业集体化不可能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3)1932年底,富农作为一个阶级基本被消灭。
三、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
2.形成过程:
在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逐渐形成。
3.表现
(1)经济:
①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
②国家对经济直接管理,排斥市场调节。
③优先发展重工业。
(2)政治:
①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党,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②以党代政,最高苏维埃成了只是负责通过党中央指示的表决机器。
(3)思想文化:
①个人崇拜:
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弥漫于苏联党内外,并迅速发展为一股社会风潮。
②思想文化体制:
采取行政干预的手段对学术文化领域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
4.特点:
经济、政治与思想文化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严密的整体。
[轻巧识记]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易错提醒]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是在外部资本主义包围和内部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建立的,它使苏联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
[概念阐释] 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指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名师点拨]
1.苏联的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弊端
(1)农业集体化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的,当时,多数农民不愿加入集体农庄,而且国家无法为集体农庄提供必需的农业机械和财政支持。
(2)违反自愿原则,用行政命令或变相暴力强迫农民立即加入集体农庄。
(3)农业全盘集体化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造成苏联农业长期不景气。
2.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1)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2)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3)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用行政手段管理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
1.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改变了苏联的经济和社会结构。
1936年,苏联通过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2.“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它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
3.“斯大林模式”曾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苏联经济实力迅速增长,成为工业强国;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成为制约苏联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最主要因素。
苏联工业化的突出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材料一] 1913~1937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
年份
项目
1913年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
5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
拖拉机
不详
4
2
1
2
1
电力
15
10
7
4
3
2
石油
2
3
2
1
2
1
钢
5
5
5
4
3
2
注:
1932年是与资本主义各国在1929年的生产规模比较。
(1)根据图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教你读史]
从图表中提取信息,把1937年与1913年两列进行比较,读出苏联工业产值在世界排名的变化,可以看出苏联工业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提示] 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到1937年,苏联工业生产总值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材料二] 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
(2)漫画中粗壮和瘦弱的两部分分别代表什么?
体现出苏联工业化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有何弊端?
[教你读史]
根据材料中的数字准确理解漫画的寓意,炸弹形状的粗腿和麻秆般的细腿分别喻示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
[提示] 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发达,农业、轻工业落后。
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弊端:
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中存在的问题
(1)优先发展重工业,片面强调高速度。
工业化过程中未能妥善处理农、轻、重的比例,导致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长期失调,阻碍了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增加了农民的负担,致使农业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忽视了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不利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2)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
(3)忽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消费品供不应求,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材料一] 斯大林时期产值增长表
产值
1937年比1928年的增长率
农业产值
8.1%
轻工业产值
210%
重工业产值
550%
(1)根据材料一,从农、轻、重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
[教你读史]
对比表中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产值的增长率,可以看出斯大林时期国民经济发展严重失调。
[提示] 短期内苏联的重工业飞速发展,但农业和轻工业落后,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材料二] 苏联宣传画:
在斯大林同志领导下不顾一切地向共产主义前进!
(2)结合材料二指出,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教你读史]
材料选自苏联宣传画,注意图说的主题与画面中突出的斯大林形象。
[提示] 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农业集体化;开创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经验
(1)计划经济模式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重大问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2.教训
(1)从长远看,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作用,压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3)牺牲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4)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和思想文化体制的僵化,产生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苏俄(联)在农业方面的三大举措
十月革命后,苏俄(联)先后在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粮食税和农业集体化,这三大措施对农业经济产生了不同影响。
(1)余粮收集制是为适应当时战争的特殊需要而采取的非常措施,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物质保障,但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减轻了农民负担,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农业集体化的实行,过度牺牲了农民的利益,后来也没有采取有效的调整措施,使得农业总产值下降,甚至出现了严重的饥荒。
题组一 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和农业全盘集体化
1.下图反映了苏联1913年与1940年工业生产中钢铁、煤炭、石油工业的变化,从中能得到的历史结论有( )
①苏联工业化获得了迅速发展 ②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经济基础 ③实现了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④是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然结果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
选A 钢铁、煤炭与石油工业均属于重工业,故③说法与图表无关;新经济政策在斯大林模式开始后就被抛弃,④说法错误。
2.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联的历史依次分为五个时期:
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战后年代。
其中“剥夺年代”是指( )
A.俄国十月革命时期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C.新经济政策时期
D.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
解析:
选D 根据苏俄(联)自十月革命以来的历史阶段特点可知:
十月革命后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应是“凯歌年代”;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经济政策时期应是“退却年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时期(即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时期)应是“剥夺年代”;卫国战争时期应是“战争年代”;二战后的经济改革时期应是“战后年代”。
3.“国家半无偿或近乎无偿地占有集体农庄的大量农产品,方法是通过不等价的交换,带有课税性质。
”苏联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B.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
C.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D.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解析:
选B 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集体农庄”可判断是“斯大林模式”,为解决社会主义工业化所需资金而采取掠夺农业的政策,B项正确。
A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项是新经济政策,故排除A、C两项。
该做法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D项。
题组二 斯大林模式
4.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体制的主要特点是( )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B.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
C.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D.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
解析:
选A 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体制的主要特点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故A项正确。
5.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苏联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B.苏联建设长期忽视轻工业和农业
C.苏联农民思想觉悟水平低
D.苏联为发展工业,对农村和农民索取太多
解析:
选D 斯大林经济模式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众多问题:
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了农业、轻工业,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牺牲了农业和农民的利益,对农民和农村索取太多。
6.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
这表明斯大林模式( )
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
C.优先发展重工业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
解析:
选B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苏联实行指令性的计划管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A项错误,B项正确。
C、D两项材料不能体现。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斯大林曾说:
“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
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
”为摆脱这一困境,苏联实施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D.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解析:
选C 材料文字说明苏联进行工业化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而苏联既不能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谋求贷款,更不能采用殖民掠夺的方式为工业化建设积累资本,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只能依赖自己国内资金,为此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2.“在制定的总政策的范围内,国家将生产的各项物品的数量,国民收入中有多少用于生产投资,有多少用于日用消费品的生产,所有级别的工人应收入的工资数量,以及各种产品应以何种价格进行交换等所有经济决策都由上级决定。
”这种经济情况与下列哪一事件直接相关( )
A.义务劳动制的实行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C.新经济政策的推行D.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解析:
选D 斯大林模式在管理体制上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取代市场调节,开创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全新的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正确。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大萧条的影响和意义因苏联的几个五年计划而增大。
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
”“独特实验”主要表现是( )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解除部分企业的国有化 ③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④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③④
解析:
选D 题目中的“大萧条”指的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此时的苏联在经济上正在形成斯大林模式。
该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工业上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上走集体化农庄的道路。
故①③④项表述正确。
②项为新经济政策,故排除。
4.右图是美国胡佛研究所档案馆馆藏的一张前苏联宣传画,宣传画敦促工人们加入生产突击队,以实现斯大林的五年计划。
原画上写着:
“我们要打倒懒惰的工人。
”该宣传画反映了( )
A.余粮收集制挫伤了工人积极性
B.新经济政策无法调动工作热情
C.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全面展开
D.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弊端初现
解析:
选D 根据题干中“斯大林”“五年计划”的提示进行判断。
A项是错误的,余粮收集制是列宁时期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B项叙述本身错误。
C项应该是工业化而不是农业集体化。
所以选D项。
5.阅读《俄国及苏联国民经济建设文件汇编材料》的排名表
1913年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生
产总值
5
5
3
2
2
1
机器
制造业
4
4
2
1
2
1
下列对表格信息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使工业生产总值于1928年恢复到战前水平
B.1932年苏联机器制造业占欧洲第一,表明工业化已经实现
C.农业集体化的推行,有助于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在世界排名的提升
D.1928~1937年的经济建设,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
选C 1929年底,苏联掀起农业集体化运动,为苏联工业化积累了资金,促进了苏联工业化的发展,故C项正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农民的不满,不利于经济恢复,A项错误;1932年苏联机器制造业占欧洲第一,并不能表明工业化已经实现,直到1937年苏联才基本实现了工业化,B项错误;斯大林体制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D项错误。
6.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
苏联农业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的影响B.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C.长期战争的破坏D.西方国家经济制裁
解析:
选B 由题目中的时间“1953年”即可排除C项,苏联早在1945年就结束了二战,此后一直处于和平之中。
苏联之所以农业产量落后,主要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牺牲了农业,故本题应选B项。
A、D两项虽为其原因之一,但并非主要原因。
7.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趋于崩溃,而苏联经济发展迅速,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
“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
”“它”是指苏联的( )
A.农业集体化道路
B.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社会主义制度
D.利用五年计划发展经济的做法
解析:
选D 美国经济危机爆发是由于美国经济处于无政府状态,生产的盲目扩大与人民实际购买力降低之间的矛盾加剧,美国可以借鉴苏联计划经济的做法,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8.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
……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
……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斯大林模式”下( )
A.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于生产发展
B.工业化加速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
C.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
D.工业化加速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
解析:
选D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斯大林模式的前期推动了苏联经济发展,使苏联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不全面,故B项错误;斯大林模式在工业化方面成绩显著,故C项错误;材料中“工业化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体现了“斯大林模式”重视重工业,忽视轻工业,没有改善民生,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8分)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曾说:
“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
”“只要仍然有交换,谈什么主义都是可笑的。
”……后来,他又说:
“商品交换失败了……必须再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
材料二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列宁的经济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
为此,苏俄的农业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
(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8分)
(3)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中,我们能得出什么有益的启示?
(4分)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可以回答第一小问;结合教材知识可以回答第二小问。
第
(2)问,根据材料信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提示,可得出两者过渡方式的改变;再结合教材知识,可从所有制结构、计划与市场关系两方面比较两者的变化。
第(3)问,从国情、客观规律角度出发解读即可。
答案:
(1)变化:
由排斥商品经济到依靠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
调整:
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改变:
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3)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充分利用商品价值规律来加快经济发展的进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8 学年 高中历史 专题 苏联 社会主义建设 经验 教训 斯大林 模式 道路 人民 必修
链接地址:https://www.bdocx.com/doc/26997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