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河北省正定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考试.docx
- 文档编号:26990457
- 上传时间:2023-06-24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9.79KB
语文河北省正定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考试.docx
《语文河北省正定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河北省正定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考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河北省正定中学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考试
高二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为何“乌纱帽”是当官的代称
我们有时会看到反映官场百态的古装电视剧,戏剧中常有当了官叫作“戴了乌纱帽”、被革职的称作“摘去乌纱帽”的剧情。
可是,为什么乌纱帽被用来作为当官的代称呢?
在早期的中国,并没有“帽”这种称呼,《仪礼》中称帽为“头衣”或“元服”(元,首也)。
到了东晋成帝时,皇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叫做“乌纱帽”。
后来,南朝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子,也叫乌纱帽。
当时,这种帽子很快就在民间流行了,也成了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而且无论官民贫富都可以戴,但这种帽子还未成为官职的象征。
在《通典•礼十二》上记载:
“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
”所以隋朝天子百官都戴乌纱帽,并且成了官职高低的分别。
根据文献上的记载,隋朝文武官员的服饰有四种,而乌纱帽上的玉饰则显示官职的大小。
一品官是最高级官员,玉饰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佩带玉饰了。
不过,到了宋朝时乌纱帽的形状有了改变。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大臣们在朝廷上交头接耳,就下诏书修改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有一尺多长,并在翅上装饰不同的花纹用以区别官阶高低。
如此一来,朝臣们只要脑袋一动,软翅便会随之摆动,皇上居高临下,就看得清清楚楚了。
明朝时乌纱帽则成为官员的象征。
在《明史•舆服志》上载:
“洪武三年定,凡上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
”从此,乌纱帽便正式成了当官的代称。
而自明世宗开始,乌纱帽的双翅也做了一些变动,翅的长度缩短,其宽窄也改变了,官阶越高,双翅就越窄,官阶越低,双翅则越宽。
到了清初顺治皇帝入关后,由于收留了众多明朝的降臣,为笼络人心,就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着明朝朝服,并戴明朝乌纱帽。
但等到清皇室统治权巩固后,就下令将官员戴的乌纱帽全改为红缨帽。
可是,至今人们仍然习惯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
1.下列关于“乌纱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东晋成帝让在宫中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这就是“乌纱帽”名称的最初由来。
B.隋朝从文帝到小吏,入朝都戴乌纱帽,一至五品官在帽上佩不同的玉饰显示官阶。
C.宋太祖为防止朝臣们交头接耳,给乌纱帽加了双翅,这种帽子成为后代的标准官帽。
D.到了明朝,“乌纱帽”作为官服装束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式成为了官员的代名词。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后世这种帽子在民间和宫中都很快流行起来。
B.宋太祖时又改进了乌纱帽,给乌纱帽加了一对饰有花纹的长翅,花纹不同则显示官阶有别。
C.明朝,官员所戴乌纱帽的双翅宽窄和官阶高低有关,这是第一次通过乌纱帽的双翅来区别官阶。
D.顺治皇帝入关后,允许地方官员穿明朝朝服并戴乌纱帽,因此收留了众多的降臣,同时也笼络了人心。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两晋南北朝时期,原本只有宫中官员可以戴的乌纱帽流传开来,连穷困的老百姓都能戴,就是因为那时社会的等级制度还不森严。
B.隋朝官员除了服饰有区别外,乌纱帽上的玉饰多少也能显示官职的大小,玉饰越少,官职越小,后来因为玉石价格昂贵,就不再使用了。
C.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中,有时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清朝官员身着明代朝服,头戴明朝乌纱帽,这不是导演缺乏历史常识,而是历史上确有其事。
D.乌纱帽的几次修改都和官职高低有关,清朝“红缨帽”代替“乌纱帽”,虽然它没有成为官员的代名词,但却为巩固清初政权起了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试题。
(19分)
韩世忠,字良臣,延安人。
风骨伟岸,目瞬如电。
早年鸷勇绝人,能骑生马驹。
目者言当作三公,世忠怒其侮己,殴之。
年十八,以敢勇应募乡州,挽强驰射,勇冠三军。
崇宁四年,西夏骚动,世忠斩关杀敌将,掷首陴外,诸军乘之,夏人大败。
俄复出间道,世忠独部敢死士殊死斗,敌少却。
顾一骑士锐甚,跃马斩之,敌众大溃。
绍兴四年,是岁,金人与刘豫合兵,分道入侵。
帝手札命世忠饬守备,图进取,辞旨恳切。
世忠受诏,感泣曰:
“主忧如此,臣子何以生为!
”遂自镇江济师,俾统制解元守高邮,候金步卒;亲提骑兵驻大仪,当敌骑,伐木为栅,自断归路。
会遣魏良臣使金,世忠撤炊爨,绐良臣有诏移屯守江,良臣疾驰去。
世忠度良臣已出境,即上马令军中曰:
“视吾鞭所向。
”于是引军次大仪,勒五阵,设伏二十余所,约闻鼓即起击。
良臣至金军中,金人问王师动息,具以所见对。
聂儿孛堇闻世忠退,引兵至江口。
世忠传小麾鸣鼓,伏兵四起,旗色与金人旗杂出,金军乱,我军迭进。
敌被甲陷泥淖,世忠麾劲骑四面蹂躏,人马俱毙。
世忠复亲追至淮,金人惊溃,相蹈藉,溺死甚众。
捷闻,群臣入贺,帝曰:
“世忠忠勇,朕知其必能成功。
”沈与求曰:
“自建炎以来,将士未尝与金人迎敌一战,今世忠连捷以挫其锋,厥功不细。
”帝曰:
“第优赏之。
”于是部将董旼、陈桷、解元、呼延通等皆峻擢有差。
世忠尝戒家人曰:
“吾名世忠,汝曹毋讳‘忠’字,讳而不言,是忘忠也。
”岳飞冤狱,举朝无敢出一语,世忠独撄桧怒。
又抵排和议,触桧尤多,或劝止之,世忠曰:
“今畏祸苟同,他日瞑目,岂可受铁杖于太祖殿下?
”
嗜义轻财,赐赍悉分将士,所赐田输租与编户等。
然知人善奖用,成闵、解元、王胜、王权、刘宝、岳超起行伍,秉将旄,皆其部曲云。
解兵罢政,卧家凡十年,澹然自如,若未尝有权位者。
晚喜释、老,自号清凉居士。
《宋史•韩世忠传》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年鸷勇绝人绝:
超过B.第优赏之第:
只管
C.厥功不细厥:
他的D.金人惊溃,相蹈藉蹈藉:
踩踏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韩世忠“勇”的一组是()
①顾一骑士锐甚,跃马斩之
②世忠撤炊爨,绐良臣有诏移屯守江
③汝曹毋讳‘忠’字,讳而不言,是忘忠也
④世忠复亲追至淮,金人惊溃
⑤岳飞冤狱,举朝无敢出一语,世忠独撄桧怒
⑥世忠斩关杀敌将,掷首陴外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⑥D.②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世忠早年勇猛过人,占卜的人说他将官至三公,世忠认为侮辱了自己,而将其痛打一顿。
后来,他凭借勇猛和骑马射箭技艺高超而使自己勇冠三军。
B.世忠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
他面对金人和刘豫的合兵,沉着镇定,巧用计策,在途中设伏,经过激战几个回合,金兵伤亡惨重。
C.世忠英勇善战,胸怀韬略,在抗击西夏和金的战争中为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尤其是同金的作战,整个朝野都给世忠很高的评价,其部下也受到了嘉奖。
D.世忠为官正派,告诫家人不要忘忠。
在岳飞蒙冤这一事件上,不肯依附丞相秦桧,为岳飞遭陷害而鸣不平。
世忠这个人还轻财好义,把自己收到的租税分给了各户百姓。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遣魏良臣使金,世忠撤炊爨,绐良臣有诏移屯守江。
(5分)
(2)于是引军次大仪,勒五阵,设伏二十余所,约闻鼓即起击。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3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金陵怀古王珪[注]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珪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8.颈联中“惊、压”二字传神,请分别作简要赏析。
(6分)
9.综观全诗,诗歌意境如何,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4分)
醉落魄①范成大
栖鸟飞绝,绛河②绿雾星明灭。
烧香曳簟眠清樾③。
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
好风碎竹声如雪,昭华④三弄临风咽。
鬓丝撩乱纶巾折。
凉满北窗,休共软红⑤说。
[注]①此词写于作者归隐石湖后。
②绛河:
天河。
③樾:
交相掩映的树木。
昭华:
古管乐器名,此处指笙。
⑤软红:
即红尘,指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
10.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第一句以飞鸟归林栖息暗示时间已是夜晚,此时天河中的星光在雾霭中时隐时现,闪烁不定。
B.“烧香曳簟眠清樾”句写出了词人于清荫之下,点燃香炉,展开竹席,独自享受夜晚的宁谧清凉的情景。
C.“鬓丝撩乱纶巾折”一句,侧面写出了词人的形貌,其中“撩乱”“折”又与“好风”“临风"相呼应。
D.词中的花影、月色与音乐相映相衬,眼前景、耳边笙与词人的心中情相契相合,可谓情景交融,意蕴悠长。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1.
(1)臣所以为此者,。
(2)雁阵惊寒,。
(3)念去去,千里烟波,。
(4),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5)我寄愁心与明月,。
(6)楼船夜雪瓜洲渡,。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题。
中国的爱因斯坦——束星北张再生
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春天,海滨某军港,一派严肃、紧张的气氛。
原来这里正在进行航天事业的一项重要试验:
卫星回收工程。
按照测算,卫星将于2分钟后落入眼前的水域。
人们一个个屏住呼吸,两眼直瞪着蔚蓝的天空。
2分钟后,“飞物”突然从天而降,落入大海,水柱冲天。
快艇迅速劈波斩浪,去迎接这“天外来客”。
顿时,岸上、船上的官兵和群众情不自禁地又跳又叫,欢声雷动。
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人们不会忘记为了测算卫星落点而熬过许多不眠之夜的首功之臣束星北教授。
束星北出生于江苏邗江。
其父束日璐曾是南通张謇实业集团的知名人士。
束星北自幼聪明好学,才智过人,童年入私塾,深得秀才老夫子魏楚翘钟爱。
1924年束星北以优良成绩考取三江大学。
两年后又远渡重洋,入美国拜克大学读书。
身在异邦,束星北克勤克俭,矢志苦读。
当时,他父亲是实业巨子,生母家是江都望族,可他却谢绝长辈们的经济资助,搬住在美国三藩市同乡会馆内,与工人们一道参加体力劳动,挣得收入以支付学费。
束星北畅游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
1929年,他对爱因斯坦相对论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几近一年,他屏绝人事,埋首书斋。
智慧之树骤然开放出奇葩——研究“相对论”的两篇论文脱稿了。
探索神秘未知世界的热望,化开了层层坚冰,“四维时空”的科学课题又如一盏神灯在远方闪烁,导引他走向新的境界,去寻找当代物理大师爱因斯坦。
此时的爱因斯坦已是如日中天,蜚声全球。
他身材矮小,仪容和蔼。
对于这个来自东亚的门徒,他一见如故。
他们通宵达旦畅谈,大师赞誉了束星北的两篇论文。
不久,大师从柏林大学替束星北争得经费,物理界的巨星和新星合作了。
作为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助手,束星北工作一年,进步更快,造诣更深,硕果累累,从多方面发展了“相对论”。
更大收益是,束星北继承了大师“自由平等讨论的波尔学风”。
由于希特勒排犹之风日盛,爱因斯坦被迫离德,束星北经大师安排,于1929年10月转到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继续研究,在天体物理方面颇有创见,获博士学位。
1930年登上美国著名的麻省理工大学的讲台,开始了他漫长的物理学教学生涯。
身为海外学人的束星北,一直萦怀祖国。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他毅然辞聘而归,准备投笔从戎,抗日救国。
回国后,束星北被浙江大学慕名求聘,请他与王淦昌教授共同研究“衰变”这一尖端课题。
在浙大,束星北誉满校园。
他开的课,学生爱听,教师也争相入座,他不照课本宣讲,而是联系实际,深入浅出。
乍听似乎无章,细加揣摩却句句有着。
他认为,物理学是一门很美的科学,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都是研究的对象,寻求其中规律,这是十分有趣的。
天性率真的束星北有时跳上讲台,有时坐在椅背上,大发宏论,侃侃而谈,一条腿还下意识地晃动着。
课堂上,一旦哪位学生指出他的疏漏之处,他便肃然静坐,恭听学生发言。
每当学生讲出新的见解,束星北就会情不自禁地捶他一拳,连呼:
“妙!
”就是这种“波尔”学风,造就了一批物理人才。
其中最负盛誉的便是后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
当年,束星北特别器重这位学生。
李政道一度想辍学参军,是束星北切意挽留;李政道因车祸伤腿,束星北又特意把他接到重庆,精心安排治疗调养。
难怪,数十年后,李政道仍念念不忘乃师之恩,曾致书问候:
“我物理的基础……成就归源,都是受先生之益。
”
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升起的时候,束星北教授心潮澎湃。
他夜以继日,勤奋科研。
1952年到山东大学任物理系教授,除了正常教学研究外,还兼研气象学,曾在《中国气象学报》上发表多篇具有灼见的文章,成了竺可桢、赵如章的好朋友,被聘到中国气象学会青岛研究所负责科研。
1980年,他又为航天工业的卫星回收试验立下了赫赫功劳。
直到他生命最后一息,还在指导他的学生做“海洋内波研究”。
一代大物理学家束星北离开了我们,但他的英名却永载史册。
诚如其学生李政道的唁函所说:
束老师是中国物理学界的老前辈,国际闻名,桃李满天下……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束星北家境优越,自幼才智过人,凭着自身的聪明好学、父母的严格要求及耳濡目染,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三江大学,后来又进入了美国拜克大学读书。
B.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束星北怀抱一腔热情,毅然回归祖国,准备投笔从戎,回国后被浙江大学慕名聘请,从此开始了自己的物理教学与研究生涯。
C.本文以场面描写开头,“海滨某军港,一派严肃、紧张的气氛”与“岸上、船上的官兵和群众情不自禁地又跳又叫,欢声雷动”构成鲜明对比,以此突出了卫星回收工程实验的分量,巧妙地引出首功之臣束星北教授,生动地描写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D.束星北器重、爱惜人才,他曾坚决阻拦李政道辍学参军,因而造就了一位杰出的物理人才;李政道对这份恩情念念不忘,并将自己的卓越成就归功于束星北。
E.束星北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除了物理教学与研究之外,他还兼研气象学,并参与了航天工业的卫星回收试验,准确测算出了卫星的落点,立下赫赫功劳。
(2)作者为什么将束星北比作“中国的爱因斯坦”?
请简要分析。
(6分)
(3)在浙大讲学期间,束星北深受师生欢迎的原因有哪些?
请简要分析。
(6分)
(4)这篇传记中,束北星先后以学生和老师的角色,与爱因斯坦和李政道有过深厚的师生情谊。
你认为师生之间应建立怎样的关系?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运用题(18分)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自古以来,螃蟹被誉为百鲜之尊,最鲜的美味也比不上蟹的美味。
金秋时节,阳澄湖的螃蟹不仅个儿大,而且只只脑满肠肥,吃起来味道好极了。
B.道德是一切制度运行的社会土壤,道德与法律在一个国家的文明框架中,唇齿相依,缺一不可。
C.你刚大学毕业,进公司才三个月就被提升为部门主管。
虽然机会难得,但你最好还是敬谢不敏,先在基层锻炼几年再说。
D.节日的荧屏节目精彩,特别吸引人,有经典的电影、轻松的综艺节目、长见识的各类讲座等。
他们几个好友凑在一起,废寝忘食,焚膏继晷,边看边聊,真是逍遥自在。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对于“2012年12月21日是所谓‘世界末日’”的言论,国内外多名科学家及宗教界人士一致批驳,且事实证明谣言不攻自破。
B.韩国政府昨日通过了国家体育促进法的修正法案,提高了对操纵体育比赛的惩罚力度。
C.百胜在中国的餐厅数量有3000多家,旗下品牌包括肯德基、必胜客、东方既白等,去年营业额约为336亿元左右。
D.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继续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突出重点,立足全局,扎扎实实开好局。
15.给下面一段打乱顺序的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强调和谐,讲究中和,中庸的人生理想与人论观念
②同时,凡是悦目,惬意的建筑美,就是说,能够在人们心理上激起美感的建筑美,必然是一定的生理快感的升华。
③因此,生理快感虽然并非美感,却是激起美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生理基础
④中国古典建筑,一旦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就必然给人带来一定的生理性快感。
⑤中国古典建筑的和谐之美表现在其物质性的实用功能和精神性的审美功能之间
⑥这种快感必然放射到人的心理领域,引起心理反映
A.①⑤④⑥③②B.①④⑥③②⑤C.⑤①④⑥②③D.⑤④⑥②③①
1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排列顺序应该是()
“长使英雄泪满襟”诗句中其间也自然包含当世缺少济世英才的感慨。
①也包含着对其壮志未酬的惋惜
②它是借凭吊诸葛亮
③抒发了古今英雄也包括诗人自己壮志难酬的共同悲愤
④一个“泪”字
⑤正是惺惺相惜
⑥凝聚着诗人对诸葛亮北伐精神的赞叹
A.④⑥①⑤②③B.④⑥⑤①②③C.③④⑥①⑤②D.③⑤②④⑥①
17.仿写,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6分)
人生是一个容器,可他的容量实在有限。
担忧和恐惧多了,无畏和勇气就少了;,;,。
让一些不需要的东西随风而逝吧,你就会秋波无痕,素心如玉。
五、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天上午,父亲邀我到林中漫步,我高兴地答应了。
父亲在一个弯道处停了下来。
在短暂的沉默之后,问我:
“除了小鸟的歌唱之外,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
”
我仔细地听,几秒钟之后我回答:
“我听到了马车的声音。
”
父亲说:
“对,是一辆空马车。
”
我问:
“您又没看见,怎么知道是一辆空马车?
”
父亲答道:
“从声音就能轻易地分辨出是不是空马车。
马车越空,噪音就越大。
”
后来我长大成人,每当看到口若悬河、粗暴地打断别人的谈话、自以为是、目空一切、贬低别人的人,我都感觉好像是父亲在我的耳边说:
“马车越空,噪音就越大。
”
要求:
读了这则材料,你有什么感想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高二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C(“标准官帽”无信息来源。
)2.B(A文中只提到“在民间”;C“第一次”错;D因果颠倒)
3.C(A“就是因为那时社会的等级制度还不森严”错;B“因为玉石价格昂贵,就不再使用了”错,原文为“六品以下不允许佩戴”;D是政权巩固后,以红缨帽取代乌纱帽。
)
二、4.B第:
依次,按次序等级5.C分析:
③⑤表现其忠,②表现的是“足智多谋”
6.D“把自己收到得租税分给了各户百姓”错误,是所受赐的田地交纳的租税和编户等同。
7.
(1)适逢朝廷派魏良臣出使金国,韩世忠撤掉炊具,哄骗魏良臣说已接到诏书令移守长江。
(采分点:
会,适逢;使,出使;俾,派或让;句意2分)
(2)我的名字叫世忠,你们不要避讳“忠”字,避讳而不再说,这是忘忠啊。
(采分点:
汝曹,你们;讳,避讳,忌讳;是,这。
句意2分)
译文:
韩世忠,字良臣,延安人。
他身材伟岸,目光如电。
早年勇猛过人,能骑没有驯服的马驹。
占卜的人说他将官至三公,他很生气,认为是侮辱自己,将那人痛打一顿。
韩世忠十八岁时,以胆大勇敢应乡州招募,隶属于兵籍。
他挽强弓骑马射箭,勇冠三军。
崇宁四年,西夏骚扰边境,韩世忠攻克关卡,斩杀敌将,将其首级掷于女墙外,诸军乘机发动进攻,西夏人大败。
不久西夏人又在小路出现,韩世忠独率敢死队兵士与西夏人殊死战斗,敌人稍稍后撤。
战斗中韩世忠看见敌营中有一个非常勇猛的骑士,韩世忠骑马上前将其斩首,敌军大败溃散。
绍兴四年,金人与刘豫合兵,分路南侵。
皇上亲笔致书韩世忠,命他整饬防备,图谋进取,言辞恳切。
韩世忠接受诏书,感动地哭着说:
“主上如此忧虑,臣子怎敢偷生呢!
”于是从镇江率领军队渡过长江,派统制解元守高邮,等候金的步兵;自己亲自指挥骑兵驻大仪,抵挡敌人骑兵,韩世忠命令士兵砍伐树木作为栅栏,自己断绝退路。
适逢朝廷派魏良臣出使金国,韩世忠撤掉炊具,哄骗魏良臣说已接到诏书令移守长江,魏良臣急忙骑马离去。
韩世忠估计魏良臣已离境,便立即上马,对将士下令说:
“看我的鞭子指向行事。
”于是率领军队驻扎在大仪,布下五阵,在二十多处设下埋伏,相约听到鼓声即发动攻击。
魏良臣到金军中,金人问宋的动静,魏良臣详细地把所见到的情况都说了。
聂儿孛堇听说韩世忠撤退,带领军队到江口。
世忠挥小旗鸣鼓,伏兵四起,世忠军旗的颜色与金人的旗帜相混杂,金军混乱,我军不断推进。
敌人披甲陷入泥潭,世忠指挥精骑兵四面践踏,将金人马都踩死。
世忠又亲自追击到淮水,金兵惊慌溃逃,相互践踏,溺死者很多。
捷报传来,群臣入朝庆贺,皇上说:
“世忠忠诚勇敢,朕知道他必定成功。
”沈与求说:
“从建炎以来,将士未曾与金人迎战一次,现在世忠连连获胜,挫伤了敌人的锐气,他的功劳不小啊。
”皇上说:
“应该依次给予优厚的奖赏。
”于是部将董旼、陈桷、解元、呼延通等都分别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韩世忠曾告诫家人说:
“我的名字叫世忠,你们不要避讳“忠”字,避讳而不再说,这是忘忠啊。
”岳飞蒙受冤狱,满朝没有人敢说一个不字,唯独韩世忠直言触怒秦桧。
他又抵制排斥和议,触怒秦桧之处尤其多,有人劝阻他,韩世忠说:
“现在害怕祸患苟且赞同,他日死后,怎能在太祖殿上接受铁杖呢?
”
韩世忠好义轻财,皇上的赏赐全部分发给将士,所受赐的田地同编户同等交租。
然而他知人善用,成闵、解元、王胜、王权、刘宝、岳超起于行伍,挥将旗指挥的,都是他的部下。
他解除兵权,罢去官职,在家闲居共十年,淡然自如,好像未曾身居权位。
晚年喜好佛教、老子学说,自号清凉居士。
8.“惊”运用拟人手法(1分),既写出了秋风中“红叶”飘零的情状(1分),也写出了诗人心头之“惊”(1分);或:
“压”字化静为动,(1分)“压”既形象地写出了寒云之浓重(1分),也表现出诗人心情之沉重(1分)。
9.寥落萧瑟清冷的意境(1分);怀古伤今(1分),怀乡的孤独寂寞之情(1分);对国势日衰的悲愁(1分)。
10.C不是侧面而是正面
11.
(1)CED(分别为3、2、1分)(A项“父母的严格要求及耳濡目染”文中没有依据;B项束星北的物理“研究生涯”在他出国后就开始了;D“切意挽留”不等同于“坚决阻拦”,“波尔”学风是造就人才的主要原因)。
(2)①束星北的物理成就与爱因斯坦密切相关,对相对论的浓厚兴趣促使束星北与爱因斯坦合作,作为门徒和助手从多方面发展了“相对论”;②束星北继承了爱因斯坦“自由平等讨论的波尔学风”,从而造就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在内的一批物理人才,桃李满天下;③束星北是中国物理学界的老前辈,成就卓著,国际闻名,将他比作“中国的爱因斯坦”,是对他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3)①讲课不照本宣科,能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引导学生探寻科学之美;②为人天真率真,洒脱不拘,为学生创造自由平等的学术氛围;③爱惜人才,对学生关心照顾,培养了大批物理人才。
(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4)我认为:
师生之间应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
(2分)理由:
①师生合作,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爱因斯坦与束星北的师生合作,使束星北进步更快,造诣更深,硕果累累,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因此得到多方面发展;②应营造师生平等、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
束星北继承了爱因斯坦“自由平等讨论的波尔学风”,教学中不以自我为权威,尊重学生的创建,虚心对待学生指谬,为中国造就了一批物理人才,桃李满天下;③教师应鼓励、关心、提携学生,学生也应对老师怀有感恩之心。
爱因斯坦为束星北争取研究经费,并安排他到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进行研究;束星北对李政道十分器重,鼓励他走求学之路,在并在其车祸后给予帮助;李政道对老师的这份恩情念念不忘,并将自己的卓越成就归功于束星北。
(每点2分)
13.B(A项“脑满肠肥”形容不劳而获的人吃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河北省 正定 中学 学年 下学 第一次 考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