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31051673.docx
- 文档编号:26985161
- 上传时间:2023-06-24
- 格式:DOCX
- 页数:40
- 大小:55.83KB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31051673.docx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3105167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31051673.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31051673
中国古代文学教案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主讲教师:
党万生
授课班级:
01级1、2班
02级1、2班
授课时间:
02-03学年第1学期
03-04学年第一学期
课时计划:
30课时
使用教材: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2003、2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目 录
绪 论2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7
第一节 曹操与曹丕7
第二节 曹 植9
第三节 王粲、刘桢和蔡琰10
第四节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11
第五节 阮籍、嵇康与正始文学11
第二章 两晋诗坛15
第一节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15
第二节 王羲之与兰亭唱和16
第三章 陶渊明16
第一节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17
第二节 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18
第三节 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21
第四节 陶渊明的典型意义21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21
第一节 南朝民歌21
第二节 北朝民歌22
第三节 南曲与北歌的比较22
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23
第一节 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23
第二节 鲍照及其创新26
第六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27
第一节 沈约、谢朓与永明体27
第二节 齐梁诗人集团及宫体诗28
第七章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28
第一节 南北文风的交融28
第二节 庾信文章老更成29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29
第一节 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29
第二节 南朝美文的衍化30
第三节 《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30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31
第一节 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31
第二节 志怪与志人31
第三节 《世说新语》32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 论
【教学设想】作为本编文学的总论,要重点搞清楚: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时代特征;本时期思想文化对文学的影响;文学的自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总体特征等。
难点是玄学对文学的影响。
计划课时:
2。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起讫及分期:
东魏→北齐
汉 魏 北方十六国→北魏
末 蜀 西晋 西魏→北周
建 吴 隋
安 南方东晋 →宋→齐→梁→陈
↓ ↓
(196)………………………(约400年)…………………………(589)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196)开始,到隋文帝统一中国(589)结束,约400年的文学史。
它包括建安文学、正始文学、西晋太康文学、东晋文学、南朝文学、北朝文学等几个大的阶段。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所处的时代、政治、思想、文化环境:
1、魏晋南北朝四百年间的时代特征是:
全国长期处于分裂,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乱不休,民族矛盾尖锐和民族大融合。
从黄巾起义到汉末大乱,从三国鼎立到西晋统一,后又是八王之乱,导致南北分裂长达二百七十多年。
其间最长的朝代不过一百年(如东晋、北魏),短则二十多年。
在中国这块版图上曾经一度出现过十几个大大小小的国家。
这一时期,由于国家分裂,政权不稳定,各种力量为了争夺权力或扩大统治范围,互相进行着激烈的斗争。
有时战争异常激烈,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战乱和分裂是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对应于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
敏感的作家们在战乱中最容易感受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从而形成文学的悲剧性基调。
2、由于政权的更迭频繁,统治集团中为了争夺权力的斗争也充满着杀气,许多文人被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杀戮。
从东汉末年的党祸大屠杀,到西晋初司马氏政权的高压政策,许多文人都朝不保夕,惨遭杀害。
如孔融、祢衡、杨修、丁仪、嵇康、张华、陆机、陆云、潘岳、刘琨、郭璞等等。
难怪有的文人用酒来麻醉自己,有的人隐居山林,住洞穴,韬光遁世,养性全身。
在这种情况下,文学的转变是自然的。
3、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界的特点是:
儒学衰微,玄学兴起,清谈成风,佛道盛行。
由于战乱,儒学在汉末就已经失去了“独尊”的地位。
失去了统治人心的力量,但仍然是社会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玄学的核心是与儒学相对立的老庄学说,但不完全等同于先秦时期的老庄哲学。
而是经过一些学者的补充、改造、阐释之后的一种新的哲学。
它的基本特征是一种抽象思辨哲学。
其主要内涵是关于人和自然以及天人关系的讨论。
玄学的有与无、言与意、名教与自然等的思辨哲学的发达,动摇了两汉以来经学独尊的地位,淡化了文人以从政为人生归宿的意识,使老庄哲学第一次全面而深刻的完成了他对古代文人的思想启蒙,导致了人的自然心性的解放和文学创作的心理自由,对魏晋文人的价值观念、思想作风、人生态度、审美意趣乃至文学的风格,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此外,玄学论证的另一些重要命题,如才性的离、合、异、同,声之有无哀乐等的讨论,更使文学艺术由两汉以来只注重经国治世而转向人格的内省与表现。
诸如神笔、神情、神隽(juǎn)、神貌、神明、风姿、风神、风韵等概念的提出表明人的个性气质以及与此相关的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乃至遗形写神等美学要求和创作方法,已受到人们空前的重视。
阮籍、陶渊明的诗歌,《世说新语》对人物画龙点睛式的传神之笔,东晋绘画实践与绘画理论的突破,无不表明古代文学艺术的美学追求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清谈由玄学而来。
所谓“清谈”,即不务实际(社会、时代、时务)的谈玄论道。
玄学家们以出身门第、容貌举止和玄远的清谈相标榜旷达、清高、风度,是一种崇尚虚无,空谈玄理的风气。
这种风气的产生,一是因为哲学的思辨而来,二是为了逃避杀身之祸。
这种“清谈”对后世确实产生过一些消极作用,即所谓“实干兴邦,清谈误国”。
但在当时,魏晋士人谈玄论道,其语言的机智促进了文学的发展,还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佛学从东汉传入中国,当时尚无多大影响。
到了东晋十六国时,才发展起来。
佛经的翻译、洞窟的开凿达到极盛的情况。
这对此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佛经的传入和佛经的翻译影响了思想文化的各个方面,为魏晋南北朝营造了一种新的文化气氛和土壤。
当时文人与佛教的关系也相当密切。
许多文人或与佛教徒交往,或笃信佛教。
佛学具有哲学和神学两方面的内容。
它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颇为精致,与老庄哲学有相通之处,因而受到士人的喜爱。
东晋时,佛学与玄学相辅而行,僧人参与清谈,士子研究佛理,成为一时风尚。
佛教很快成为一种普遍的信仰。
佛教的盛行,带来了它所特有的艺术。
佛经中包含有许多有趣的故事,这对叙事文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影响。
如敦煌壁画中“割肉贸鸽”的佛经故事:
一只小鸽被老鹰追得走投无路,逃到尸毗王(佛的前身)怀中求救,尸毗王对鹰说:
“你不要吃这个鸽子。
”鹰说:
“我不吃它我就要饿死,你为何不怜惜我呢?
”尸毗王于是用一杆秤,一端是鸽子,另一端是从自己身上割下的肉,企图用自己的血肉换取小鸽子的生命。
奇怪的是,他把自己的整个股肉、臂肉都割尽了,仍没小鸽子重;当他用尽全部气力把整个自己放在秤盘上,即用自己的生命来做抵偿,结果这时大地震动,鹰和鸽子都不见了。
原来这是神来试探他的。
这种佛经故事实际上是现实社会的曲折反映。
现实社会充满着悲伤、痛苦、恐怖、牺牲,人们只能从佛教的轮回观念中去找答案。
把一切美好的向往,无数悲伤的叹息,都寄托到佛教中去,努力忘却现实社会中的一切悲伤和痛苦。
佛教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想象世界的丰富;
(二)故事性的加强;(三)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四)词汇的扩大;(五)文学观念的多样化。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起源于原始图腾宗教崇拜。
经先秦两汉的神仙方术学的培育而形成。
它推崇老子和庄子,但是把他们当成神仙,这和玄学在性质上不同。
道教的教义和佛教完全不同,它不否定现实生活,相反要以各种方术帮助享乐,即能给与虚幻的满足,又具有实用性,因此信奉者颇多。
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许多游仙诗,跟道教的影响有关。
总之,这个时期无论在思想上、文化上都是一个大变革的时期。
社会思潮和学术文化的多样化,有力的促进了艺术的发展。
在魏晋南北朝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形成了一些共同的文学主题,即生死主题、求仙主题、隐逸主题。
而这些主题往往以药和酒为酵母引发开来,药和酒遂与这个时期的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这样的思想文化环境里,文学的酝酿新变就是自然的了。
表现在:
(一)文学进入自觉的阶段,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
(二)玄学的兴起和佛教的传人为文学创作带来新的因素;(三)语言形式美的发现及其在文学上的应用。
从文体发展来看,五言诗得到发展并达到强盛;七言诗确立;骈文兴起;汉大赋演变为抒情小赋;出现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
魏晋南北朝文学为唐代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征——文学的自觉
鲁迅在他的著名论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说:
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文学的自觉”是本时期文学的最主要的特征。
贯串整个魏晋南北朝,大约经过三百年才实现。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第一,对文学的重视和文学观的发展,
曹丕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典论·论文》)他所说的文章,不仅包括政治、伦理等方面的文章,还包括诗、赋等文学作品。
这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将文学提高到“大业”、“盛事”的高度来看待。
这个情况与汉代作比较就可以看出区别。
汉武帝虽然也喜欢文学,他的身边确实也聚集了一批文学家,但只不过是“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而他的喜欢文学,更多的是注重文学作品的娱乐消遣作用。
所以说,汉代文学还未走向自觉,还未取得完全独立和高尚的价值与地位。
对文学的重视还表现在一些学者文人对文学作品的收集、整理、编辑和品评。
如梁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钟嵘的《诗品》等。
文学观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文学批评理论的繁荣。
一些文学批评家著书立说,专门对文学就行品评、研究。
这方面的主要论著有:
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等。
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
主要的贡献:
(一)论述了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内部规律;
(二)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文学创作经验,揭示了创作活动的奥妙,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作论。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有了对各种体裁的文体辨析的意识;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新的文学思潮,就是将文学从学术中区分出来,进而探求文学的特点、文学本身的分类、文学创作的规律及价值。
《文选》列各种文体为37类,《文心雕龙》把文章分为33类,而且将这些类又归纳为两大类:
文与笔。
《文心雕龙》说:
“今之常言,有文有笔。
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这里所说的“文”,主要指诗赋等注重文采、抒情体物的文体;“笔”,主要指论说、表章等实用的文体。
虽然这样的分法只是从有韵无韵上考虑,但毕竟已经注意到了各种文体的特点和性质。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曹丕《典论·论文》说“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善实,诗赋欲丽”;陆机《文赋》说“诗缘情而绮丽,赋体物而浏亮”;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的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而梁元帝萧绎的《今楼子·立言》,对文笔的划分更准确了:
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
……至若文者,惟须绮穀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
这里,他认识到“文”的特点有三:
美的辞采、美的声调音律、能够打动人的心灵。
他是从审美特征来认识文学的,比较直接的抓住了文学的本质特征。
已经跟我们今天对文学的认识几乎一致了。
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不但表现在理论的创新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创作实践中追求美的创造。
表现在:
一是开拓了一些新的题材。
陶渊明创立了田园诗,谢灵运、谢朓完成了从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变,这些都是表现自然美的;梁代宫廷里出现了“宫体诗”,主要是表现女性美的;边塞诗也始于南北朝。
二是文学形式的更新演化,也反映了一种对美的追求。
拿诗歌来说,古体五言诗在汉代已经成熟,经过建安诗人和阮籍等人的创作,在内容、手法等方面又有新的发展和丰富;七言诗在汉代产生,但数量极少,到了曹丕的《燕歌行》,可以看到明显的进步,南朝的鲍照又创立了以七言为主的杂言乐府歌行;齐“永明体”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最美的诗歌样式——格律诗即将出现。
三是追求修辞的华美。
这与文学观的发展是一致的。
曹植的诗歌开始讲究词采华美和对仗工整,开始着意于炼字造句。
如“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公宴》)此后太康诗人、南朝诗人大多着意于此,成为一种时尚。
第四,注重文学与哲学的结合。
文学与哲学结合这一特点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比较明显,但严格讲,先秦诸子散文不是文学作品。
而哲理诗在先秦两汉时较少见。
到了汉末,从古诗十九首起,诗歌中已经有了哲理化的因素。
到了魏晋时期,文学与哲理的结合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新现象。
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与当时玄学有关,另方面与作家个人的经历有关。
从根本上说,是作家个人意识加强,重视个体价值的结果。
本时期的哲理诗,以阮籍、陶渊明的成就最高。
这一种文学与哲学的结合,给中国古代文学的面貌带来了极大的改变。
这使文学(主要是诗歌)摆脱了简单的、就事论事的反映现实的传统,表现了作者更为深邃的心理活动,并把读者带入到一个更高层次的思考。
诗歌的内涵,由此变得更加丰富、深沉、厚重了。
总之,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文学史上文学的自觉时代,是文学的各方面都富于创新精神的时代。
尽管这个时期的文学还不是很成熟,但是它为后代的文学确立了一些重要的原则,提供了多样的发展空间,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道路。
为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
【作业】
1、课外阅读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2、课外阅读李泽厚《美的历程·魏晋风度》。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教学设想】本章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重点之一。
主要讲授建安文学和正始文学。
重点是“三曹”和阮籍、嵇康的作品。
教学时要注意将文学史知识和具体作品结合起来;要将本时期文学与前代(汉代)和后代(唐代)文学结合起来比照着来学习;还要了解清楚作家的生平、性格,以做到“知人论世”;本时期历史比较复杂,要弄清楚文学发展的线索;对一些名家名作,要求学生熟读或背诵。
计划课时:
8。
第一节 曹操与曹丕
一、曹操
1、建安文学(见教材47页注释1)
2、曹操的生平。
(见教材47页注释2)
3、曹操的诗歌创作。
形式上主要用四言为主的乐府古题,抒写全新的时代感受。
“借古乐写时事,始于曹公”(沈德潜《古诗源》)。
如汉乐府《薤露》、《蒿里》本是挽歌,他却用来写政治现实;《陌上桑》本是写罗敷之事,他却改而写求仙;《秋胡行》本写秋胡之事,他却用来述志。
他的四言诗苍劲有力,慷慨悲凉,已完全脱出“三百篇”境,更非汉人四言可比。
内容上主要有二:
一是用乐府记时事,二是用乐府抒壮怀。
【作品讲读】
●《蒿里行》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二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大幅度的勾画出战乱时代百姓悲惨的生活画面。
明·钟惺评此诗:
“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全诗充满着强烈的爱憎感情,言简意赅,悲慨深沉。
●《短歌行》 “短歌”与“长歌”相对而言,非指诗篇幅的长短,而是就歌曲唱时声调的急缓、长短而言。
这是一篇用于宴会的歌辞。
全篇由两个相互联系的主题组成:
一是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一是渴慕贤才,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实现统一天下的雄心。
正因为感到时光易逝,人生短暂,所以才有时不我待的焦虑,大业未成的忧虑,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决心。
诗人追求不朽的事业,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感,而且是为了使自己有限的生命获得崇高的价值。
全篇以比兴手法,如“朝露”喻人生苦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喻贤臣找到了明君,“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喻贤臣没找到明君的茫然,“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喻自己的博大胸怀。
全诗八句为一个层次,感情迂曲幽深,反复申说,从“人生几何”发唱,以“天下归心”收结,诗中流动着一片悲凉慷慨、深沉而雄壮的情调,这正代表着建安诗歌最为感人的一面。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
大海不但包容山岛树木,也吞吐日月星辰,这正是诗人胸怀博大、壮志高远的象征。
以如此豪壮的笔调,写如此苍茫的大海,画如此宏大的气象,在中国诗史上,《观沧海》是可推第一篇的。
同时这首诗也是中国山水诗之祖。
附:
毛泽东《浪淘沙》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之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步出夏门行·神龟虽寿》 自然生命是有限的,人生的理想和壮志是无限的。
所以就应以不懈的努力,获得生命的价值。
人的寿命的长短,不全由天定,主观的“养怡”,可以长寿。
这就从哲学的高度表达了自己对生死问题的精辟见解。
诗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深刻的人生哲理用具体鲜明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既具文学性,又富哲理性。
小结:
曹操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乱世英雄,又是建安文学的领袖,影响了一代诗风。
曹操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表现其政治理想,抒发雄伟抱负。
他的诗歌绝少华美辞藻,结构也不很精致,喜欢从大处落笔,语言古朴,气势宏伟,内涵厚重,风格悲凉慷慨,沉郁雄健,显示出鲜明的个性色彩。
乐府诗从他开始,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二、曹丕:
曹丕在文学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他的《典论·论文》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门性的论著。
《典论》是一部学术性的著作,已逸,《论文》是其中唯一保存下来的一篇。
涉及到文学的价值、作家评论、作家的气质、作品的风格、文体的区别等文学批评中几个很重要的问题,为此后的文学批评理论的繁荣开了先河。
1、对文学价值的重视。
他说: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曹丕所说的“文章”,指广义上的文章,既包括伦理道德方面的论著,也包括诗、赋等文学作品。
它把文学提高到与传统经典相等的地位,这对文学的兴盛,必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对建安七子作了评价,指出各人的长处和短处。
3、提出了著名的“文以气为主”的观点。
它所说的“气”,大体指作家的气质。
作家的气质不同,导致作品的风格就不同。
4、初步探讨了各种文体的特点: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善实,诗赋欲丽。
”
(二)曹丕有一首乐府诗《燕歌行》,内容上仍脱不了古诗十九首“少妇闺怨”的题材,主要用情景交融的手法,风格清丽婉转,低徊哀怨;更重要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古诗。
比较:
张衡的《四愁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独立的完整的文人七言诗。
但不是成熟的,因为还带有楚辞的遗迹。
3、与曹操相比,曹丕的诗表现出新的变化:
(1)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2)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绮练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
第二节 曹 植
一、曹植生平。
曹植(192—232,40岁)字子建,曹操第四子。
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十九年徙临淄侯。
曹丕称帝后,杀曹植好友丁氏兄弟,曹植备受猜忌迫害。
魏明帝曹睿太和六年封陈王,同年病卒,谥“思”,世称陈思王。
有《曹子建集》。
“三曹”中,曹植在政治上虽然满怀抱负,然终无成就,但在文学上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它诗赋俱佳,尤以诗歌见长。
主要原因是跟他的诗人气质有关,再者跟曹丕的嫉妒和政治陷害有关。
陈思王植子建,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
“汝倩(请)人邪?
”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
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性简易,不治威严,與马服饰,不尚华丽。
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
……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
(《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
谢灵运尝云:
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奇才敏捷,安有继之?
(李瀚《蒙求集注》)
汉、魏以来,二千余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
顾所号为众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
(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
二、曹植的创作。
曹植的创作,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诗歌的内容,一是反映战争和动乱,如《送应氏》(略讲),情调悲凉,如同他父亲的诗一样。
二是抒发理想和抱负,呈现出一种豪迈气概,洋溢着乐观和浪漫的情调。
富于进取精神和自负自信的少年意气。
【讲读】
●《白马篇》 诗中的游侠少年,实际上就是作者理想的化身。
后期因受到曹丕的压制、猜忌甚至迫害,心情忧愤悲伤,作品的内容和风格发生显著变化,早期的那种豪迈气概和开朗的情调消失了,代之出现的是反映个人命运的失望和对曹丕政治集团的不满和怨恨。
在他的后期诗文中,主要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充满着受压迫的苦闷与痛苦,和预感到生命即将在屈辱与碌碌无为中消耗,失去其应有价值而产生的悲哀,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他的前后期的诗歌创作,内容和风格明显不同。
他的诗歌是政治悲剧与诗歌才华的展现。
他的后期诗歌,又开启了正始诗风。
【讲读】
●《野田黄雀行》 建安十四年(219),曹操杀了曹植的好友杨修,次年曹丕即位,又杀了曹植的知己丁仪、丁廙(yì)兄弟俩,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它通过黄雀落网和少年拔剑挑网救雀的故事,反映了当时政治官场上的险恶和黑暗,表达了对邪恶势力的憎恶和自己身处险境、无力救助朋友的悲愤心情。
诗中用“风波”喻环境的险恶,以“利剑”喻权力,以“鹞”喻强暴,以“雀”喻弱小和无辜的生命。
通篇用比喻,而通篇写心,写眼看一个个朋友被无辜的杀害而自己爱莫能助的无奈和悲愤之心。
由于政治环境的险恶,诗人只能用比喻的手法曲折深婉的表达。
●《美女篇》 诗借美女因不遇理想的配偶而“盛年”不嫁,抒发有才能、有理想的志士因不遇明主,才能不得施展,理想无法实现的慨叹。
从《白马篇》到《美女篇》,可看出诗人由前期到后期的心迹。
●《赠白马王彪》 全诗共七章,感情丰富复杂:
旅途的艰辛,骨肉分离的悲伤,对人生的失望,对曹丕不敢明言的怨恨,对监视者的诅咒,兄弟之间强作达观的慰勉等等,层见错出,真切感人。
而且诗中还出现了一种从根本上对人生表示怀疑、否定的倾向。
这是因为,曹植既不能放弃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又看不到现实矛盾有任何解决的可能。
天命可疑,神仙虚妄,人生无常,现实世界一片黑暗。
本来建安文学具有一种慷慨激昂的基调,但这种基调是建立在对人生价值追求的自信自负的基础之上的。
当严酷的政治现实粉碎了这种自信自负之后,诗歌的格调就随之改变。
由此开启了“正始诗风”。
但从根本上说,曹植早期诗歌的激昂之气与后期诗歌的悲哀情调有相通之处。
正是由于建安文人对于人生自由和生命价值有着强烈的追求,当这一追求受到打击时,他们的悲哀才如此强烈。
写法上:
1、“愤而成篇”为一篇之警策,无论写景、叙事,都渗透了作者强烈的悲愤感情。
2、章章蝉联,层层顶针,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眼前遭遇到人生遭际,层层加深感情抒发,其感情迂徐曲折,反复深入。
小结:
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创作五言诗的文人,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他的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风格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建安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第三节 王粲、刘桢和蔡琰
(本节略)
第四节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亦即“建安风骨”。
所谓“建安风骨”,即建安文学(“三曹”、“七子”的诗歌创作)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格、气骨。
其内涵是:
1、政治理想的高扬。
造成悲凉慷慨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2、人生短暂的哀叹。
表现为三种不同的态度(见教材41页)。
3、强烈的个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31051673 第三 魏晋 南北朝 文学 31051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