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兵张嘎夺枪记单元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26983159
- 上传时间:2023-06-24
- 格式:DOCX
- 页数:32
- 大小:33.69KB
小兵张嘎夺枪记单元教学设计.docx
《小兵张嘎夺枪记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兵张嘎夺枪记单元教学设计.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兵张嘎夺枪记单元教学设计
《小兵张嘎夺枪记》
知识与能力
1、会认“汹、灶、嚎、帚、腕、踹”6个生字,会写“势、汹、仇、栽”4个生字。
积累“龇牙咧嘴、气势汹汹、东躲西闪”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小兵张嘎夺枪的经过。
3、抓住课文中重点词句,体会小兵张嘎的机智勇敢。
突破重难点
重点:
理解小兵张嘎夺枪的经过。
突破方法:
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按照“发现枪——勇夺枪——比试枪”的顺序理清课文脉络,之后结合教师对于小兵张嘎夺枪过程的重点讲解进行透彻地理解。
难点:
体会小兵张嘎的机智勇敢。
突破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对背景的了解,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环境。
放手让学生朗读、讨论、联想,并抓住课文中对于张嘎的细节、神态、语言描写进行体会。
教法与学法推荐
教法:
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发学生对于小兵张嘎相关故事的讨论;运用问题教学法、讲解法和多媒体教学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细节描写。
学法:
运用课前预习法,充分了解故事背景;运用自学法,理解课文内容;运用勾画圈点法,找出课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细节描写;运用讨论交流法,探讨人物的形象。
师生齐准备
教师:
生字词卡片、课文相关视频(《小兵张嘎》电视剧或电影等)。
学生:
和小兵张嘎有关的故事。
课时巧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小兵张嘎》电影片段,学生观看。
2、提问:
同学们,看了这个片段,相信大家都知道今天这节课的内容和张嘎有关。
其实,和张嘎有关的故事还有很多,你们知道的有哪些呢?
3、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兵张嘎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并说说课文写了谁的一件什么事情。
学生组成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课文以枪为线索,主要讲了小兵张嘎夺枪的经过。
2、教师提示学生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并要求学生根据三个小标题给课文分段。
板书:
发现手枪——夺枪经过——比试手枪。
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小标题分段:
第一部分(第一至五自然段);第二部分(第六至十自然段);第三部分(第十一、十二自然段)。
3、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
(1)易错读音:
“灶”读“zào”;“踹”读“chuài”;“嚎”读“háo”。
(2)难写的字:
“势”是上宽下窄,右上部分不要少写一点;“汹”的第六笔是竖折;“仇”的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
(3)理解词语。
东张西望:
张:
看。
形容这里那里地到处看。
龇牙咧嘴:
张着嘴巴,露出牙齿。
形容面目凶狠或疼痛难忍的样子。
气势汹汹:
形容气势凶猛。
本课形容鬼子很凶的样子。
东躲西闪:
闪:
侧身急避。
形容四处躲避。
三、朗读课文,交流感受。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注意在朗读过程中正音。
2、要求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
3、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交流,互相释疑。
4、学生在小组内讲述与小兵张嘎有关的故事,引导学生对小兵张嘎的形象有初步的了解。
学生如果准备不够充分,教师可以用自己准备的故事给学生讲解。
5、引导学生把课文内容和与小兵张嘎有关的故事结合起来,谈谈自己对张嘎的印象。
如:
机智、勇敢……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
抗战时期涌现出了很多的儿童英雄,小兵张嘎就是其中一位。
他的机智、勇敢,我们将在下节课深入地分析。
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多多朗读课文,了解故事的背景,提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本课会认字和会写字,教师指名认读生字。
2、要求学生自由发言,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导入新课:
小兵张嘎运用自己的智慧从敌人那里夺得了一支手枪,他是怎么夺枪的?
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二、抓住重点,体会人物。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
张嘎是怎样夺下鬼子的枪的?
把相关的语句用笔画出来,注意把描写嘎子夺枪的动词圈起来。
小组讨论交流后,派代表汇报结果。
出示句子:
嘎子连忙抓起身边的一把扫帚,使出浑身力气朝鬼子官身上拍去,可是不顶用,鬼子官已经把手枪掏出来了。
嘎子一急,扑上去,用身子使劲压住了他的胳膊,又狠狠咬住他的手腕,把手枪夺了下来。
2、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批注,体会嘎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子,进而体会嘎子的性格特点。
(1)嘎子眼珠子一转,快步上前,横在院门口,说:
“你们想干什么?
”
(2)“故意放大声音说”和“朝里面大声喊道”这些细节描写,体现了嘎子的聪明、机智。
(3)“连忙抓起”“使出浑身力气”“扑”“压”“咬”等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体现了嘎子勇敢无畏的精神。
4、要求学生找出描写鬼子及嘎子比试枪的词语。
(1)描写鬼子的词语:
“东张西望”“龇牙咧嘴”“恶狠狠”“气势汹汹”“饿狼似的东翻西找”。
(2)描写嘎子比试枪时的词语:
“东瞄两下,西瞄两下,嘴里发出叭叭的声音”“无比兴奋的神情”。
(3)学生互相讨论交流这些词语所表现的人物特点。
明确:
描写鬼子的词语刻画出了鬼子凶神恶煞的嘴脸;描写嘎子比试枪的词语表现出了嘎子天真的性格特点。
三、巩固梳理,拓展运用。
1、同桌之间针对课文内容互相提问题,一方提问,另一方回答。
(可以是字词、句子方面的问题,也可以是课文写作特点方面的问题,只要和课文有关即可。
)
2、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对本课的重点进行归纳总结。
3、拓展:
抗日战争时期涌现出了很多的小英雄,希望大家课后能积极搜集资料,开展抗日小英雄故事的交流会。
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本课的写作特点来讲故事:
(1)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2)要说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3)要体现出故事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
关于嘎子的故事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课后多看一些相关资料,多多了解这个抗日战争时期机智又勇敢的孩子!
板书设计
26小兵张嘎夺枪记
发现手枪——夺枪经过——比试手枪
机智、勇敢
《虎门销烟》
知识与能力
1、会认“销、遵、呵、锣、泄、监、督、恭”8个生字,会写“遵、呵、锣、聋、泄、搭、监、督、恭、畏”10个生字;掌握并熟记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钦差、御旨、观瞻、监督”等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虎门销烟”的壮观场面。
3、复述课文,掌握记叙的要素;找出销烟时表示顺序的词语,了解虎门销烟的具体操作过程。
4、认识并理解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突破重难点
重点:
掌握记叙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
突破方法:
引导学生在复述课文的过程中,根据教师的提示找出相应的语句,归纳总结记叙文的六要素。
难点:
认识并理解虎门销烟的意义,激发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突破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与虎门销烟意义相关的词语加以理解,并由此延伸拓展,激发情感。
教法与学法推荐教法: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内容,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用“人+事+果”的表述模式概括课文内容;采用引导点拨、以读代讲、读讲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学法:
采用朗读理解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法进行学习。
师生齐准备
教师:
生字卡片、电影《鸦片战争》的片断、林则徐的资料。
学生:
搜集虎门销烟的资料。
课时巧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电影《虎门销烟》的片断,学生观看。
2、教师导入:
在这沸腾的声音中,我们感受到了中国人的智慧;在这滚滚的浓烟中,我们感受到了林则徐的爱国情怀;在这一个片断中,我们回忆了中国历史的瞬间。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份特定的情感,走进那段让人难忘的历史。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学生按要求朗读课文。
(1)通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本文所出现的生字及自己不理解的词。
(2)利用工具书及课内、课后的拼音,识记本课的生字词。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导学生识记生字的字音与字形。
“遵”的声母为“z”,不能误读为“zh”;“呵”右边是“可”,不要写成“司”;“聋”是上下结构,上部分是“龙”,注意不要丢失“龙”字头上的一点;“监”注意与“临”作区别;“恭”的下半部分不要写成“小”;“畏”为上下结构,下半部分容易误写为“衣”。
3、巩固生字的字音与字形。
(1)指名读,教师纠正;学生齐读。
(2)同桌合作,互查生字。
4、学生再读课文,理解词语,画出课文中的四字成语。
(1)理解词语的意思。
钦差:
由皇帝派遣,代表皇帝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
遵照:
依照。
御旨:
指皇帝的命令。
观瞻:
瞻望;观赏。
惊心动魄:
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敬畏:
又敬重又畏惧。
(2)四字成语:
赞不绝口、成群结队、震耳欲聋、浩浩荡荡、四面八方、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欢呼雀跃、惊心动魄、恭恭敬敬、自投罗网、垂手恭听。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再读课文,教师要求其说一说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和意义。
时间:
1839年6月的一天。
地点:
广州的虎门滩。
人物:
林则徐。
起因:
走私鸦片。
经过:
虎门销烟。
结果:
近两万箱鸦片被全部销毁。
伟大意义:
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教师归纳:
值得纪念的日子→海滩轰动的场面→销烟开始→百姓欢呼→销烟结果→伟大意义。
2、学生三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求。
(1)要求学生简化语言,概括本课所写的主要事件。
提示概括事件的基本方法及表述模式:
人+事+果。
明确:
本课主要写了林则徐在虎门对收缴上来的洋人的鸦片进行集中销毁的故事。
(2)要求学生思考课文中泡泡框内所提出的问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新词,认识了一些四字成语,并且通过复述课文内容,掌握了概括事件的基本方法和表述模式。
在阅读课外记叙文时,大家应经常地、有意识地去运用。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比赛复习,引入新课。
1、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复习生字、新词。
2、回忆课文主要内容,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本课所讲的是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作者在文末说“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那么作者为什么说虎门销烟是一个“壮举”?
又为什么说“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回到那个令人振奋的日子,详细地了解虎门销烟的整个过程。
二、朗读课文,分析内容。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并概括段意。
明确:
交代虎门销烟的时间、地点、人物。
引导:
当人们得知在虎门滩进行当众销烟是怎样的心情?
找出原句进行体会。
归纳:
激动与兴奋。
出示句子:
老年人边听边点头,笑呵呵地捋着胡须;青年人兴奋地挥着拳头,赞不绝口;顽皮的孩子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高兴地叫喊着:
“烧洋鬼子的大烟了,快到虎门滩去看哪!
”
2、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1)这一自然段描写了人们的哪些行为?
(2)你能体会当时人们什么样的心情?
引导学生找出原句,教师归纳:
(1)百姓穿着盛装,敲锣打鼓,耍狮舞龙,放鞭炮;
(2)我们可以体会到当时人们的兴高采烈。
3、教学课文第三至五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虎门销烟”的壮观场面。
(1)学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下面问题。
①作者用哪两个词语来形容海滩的人多?
②为什么海滩会来这么多人?
教师指名回答,并明确答案。
①明确:
人山人海——形容聚集的人极多;水泄不通——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连水都不能泄出。
②原因:
为了观看将收缴上来的洋人的鸦片销毁。
(2)指名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讨论问题。
①为了销毁收缴上来的鸦片,人们做了哪些必要的准备?
请在文中找出原句。
②文武官员到场说明什么?
教师指名回答问题。
①出示句子:
虎门滩高处,挖了两个十五丈见方的销烟池。
②对这次销烟行动的重视。
(3)学生齐读课文第五自然段,交流思考以下问题。
①销烟民夫是怎样销烟的?
②观看销烟的人们有着怎样的反应?
要求学生从课文提取相关的词语作答。
③“销毁的鸦片被咆哮的海水卷走了”暗示着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指派代表作答。
①销烟民夫先把池子灌上水,然后把一袋袋海盐倒入池内,又把每包烟土切成四块,扔进水里,等烟土泡透后,再把一担担生石灰倒进池子里。
②观看销烟的人们欢呼雀跃。
③暗示着这次销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4、指名读课文第六自然段,思考问题。
①外国商人看到这惊心动魄的场面又有怎样的表现?
他们是怎么做的?
出示句子:
许多外国商人看到这惊心动魄的场面,都非常震惊。
他们恭恭敬敬地走到林则徐的台前,摘下帽子,躬身弯腰,以示敬畏。
教师相机指导:
这句话运用了神态和动作描写。
②该怎么读“现在你们都看到了,天朝禁烟极严……自投罗网。
”这句话。
学生读,教师指导并明确:
要用严厉、郑重的口吻去读这句话。
5、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交流虎门销烟的结果及伟大意义。
(1)教师指名回答,归纳:
结果——近两万箱鸦片被全部销毁了,意义——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虎门销烟的意义,提出以下思考题。
①“这一壮举”指的是什么事件?
(虎门销烟。
)
②为什么说虎门销烟“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外国侵略者肆无忌惮地走私鸦片,而虎门销烟就像一记耳光抽在他们的脸上,像一声巨雷炸在他们的头上。
)
三、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
虎门销烟是禁烟运动的高潮,是对数十年来外商走私鸦片的严正抗议和坚决打击,它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意志。
板书设计
27虎门销烟
时间、地点、人物
虎门销烟经过壮举
结果、伟大意义
《“0”的突破》
知识与能力
1、会认“辱、憋、券、牌、徐、颁”6个生字,
积累“庄严、屈辱、胜券在握、颁发”等词语。
2、认真阅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许海峰不畏强手,
勇于为祖国争光的精神,
以及实现中国人在奥运史上“0”的突破的重大意义,
增强民族自豪感。
3、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突破重难点
重点:
了解许海峰勇夺冠军的经过,
感受许海峰的沉着冷静和勇于为祖国争光的精神。
突破方法:
找出文中描写许海峰两次射击的语句,
并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分析、体会;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讲述我国奧运史,
让学生深刻了解“0”的突破的重大意义。
难点:
理解“这是中国体育史上伟大的一天”的意思。
突破方法: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教师拓展相关资料,
点出此次得金牌不仅仅是简单的夺冠,
而是中国的骄傲,
也证明了中国在体育运动方面的实力。
教法与学法推荐
教法:
利用引导阅读法,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
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出示相关的图片,
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法:
通过反复朗读法熟悉课文内容;运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
体会主人公的心理,
进而体会作者表达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师生齐准备
教师:
生字词卡片、奥运的相关资料、许海峰的资料。
学生:
搜集自己熟悉的奥运健儿资料。
课时巧安排:
1课时。
导入法一:
教师出示2012年奥运会图片,揭题:
同学们,图片中出现的是伦敦奥运会的场景,奥运健儿们为祖国付出了心血,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那么,大家知道是谁在奥运会上拿到了首枚金牌吗?
导入法二:
1、组织学生谈谈自己所了解的奥运知识和自己喜爱的运动员。
2、导入:
老师也有一位敬重的奥运明星,他值得我们每一个人为他喝彩,他就是许海峰。
1、教师要求学生进行第一遍读——自读。
2、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生字词卡片和工具书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庄严:
庄重而严肃。
屈辱:
受到的压迫和侮辱。
胜券在握:
比喻很有把握,相信自己可以成功。
3、学生讨论交流读后感受。
4、教师出示许海峰打枪的画面:
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学生讨论交流,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我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在第23届奥运会上不畏强手,勇夺中国人在奥运会上第一枚金牌的事。
1、理解课题。
(1)课题为什么叫《“0”的突破》?
(2)它跟许海峰有什么关系?
(3)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①引导:
重点抓住“中国”二字,体会“52年来那个令人屈辱的‘0’字”。
②出示句子:
“击碎它!
击碎它!
”许海峰决心为祖国争光。
“它”指的是谁?
“决心”体现出了什么?
2、了解许海峰比赛的经过。
(1)提出自学要求。
①找出两次描写许海峰射击时的情景,用横线画出来。
②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2)学生自主朗读,交流讨论。
(3)教师分析并归纳总结。
①出示句子;
a、许海峰稳稳地把枪举过头顶,又慢慢直臂下落,轻轻地扣动扳机——砰!
砰!
b、他静静地坐了一会儿,又走上靶位。
只见他轻松地左手插兜,右手握枪,一双大眼睛闪出必胜的光芒。
(自信、不畏强手)
②引导总结填空:
课文通过许海峰_____的经过,体现出他_____和_____的精神。
(4)播放奥运会升旗仪式,引导学生为祖国而骄傲。
(可拓展奥运史的相关资料)
3、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1)学生齐读,全班交流:
为什么说“这是中国体育史上伟大的一天”?
(2)拓展我国奥运会冠军及运动项目。
1、学生讨论交流设问句。
(1)出示句子:
在许海峰的挑战面前,他们哪肯示弱?
比赛争夺得十分激烈。
(提示:
有问有答)
(2)学生讨论,试着仿写设问句。
(3)教师点评。
2、教师引导学生注意神态描写,分析句子。
(1)出示句子:
只见他轻松地左手插兜,右手握枪,一双大眼睛闪出必胜的光芒。
(2)思考:
①“轻松地”体现在哪些方面?
(左手插兜。
)
②此时他的神情是怎样的?
(必胜的光芒。
)
(3)教师明确:
这句话表现出许海峰的表现非常镇定。
教师小结:
同学们,许海峰打了8环后,并没有失落退缩,而是迎难而上,临危不惧,奋勇拼搏,这种不气馁、不放弃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板书设计
28“0”的突破
比赛开始,
决心为国争光
许海峰激烈的比赛过程沉着冷静
夺得中国人在奥运会上的第一枚金牌自信昂扬
《重阳节的传说》
知识与能力
1.会写“妻、拜、勤、瓶、侵、袭”6个生字,会认“睦、拜、鹤、掷”4个生字。
理解“趾高气扬、侵袭”等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重阳节的由来。
3.感受并学习桓景持之以恒、吃苦耐劳、为民除害的精神。
4.搜集并展示有关重阳节由来的其他传说。
突破重难点
重点:
了解重阳节风俗的由来,体会桓景吃苦耐劳、持之以恒、为民除害的精神。
突破方法: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并通过具体的描写,了解重阳节风俗的由来,进而感受桓景的精神。
难点:
学习桓景吃苦耐劳、持之以恒、为民除害的精神。
突破方法:
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道理迁移到生活中。
在直观地了解桓景的事迹并体会到桓景的精神后,引导学生明白: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有不怕辛苦、持之以恒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遇到困难时,只有勇敢无畏想办法才能使困难迎刃而解。
教法与学法推荐
教法:
以“重阳节”这个话题导入课文,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组织学生对桓景的精神进行讨论,理解桓景的精神。
学法:
通过反复朗读法,熟悉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精神。
利用网络、长辈的讲述,搜集重阳节的相关资料。
师生齐准备
教师:
重阳节的图片、补充资料。
学生:
搜集重阳节的相关传说。
课时巧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古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提问:
这首诗写的是哪一个节日?
2.教师导入: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民间流传着许多生动的传说。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板书课题:
重阳节的传说)
二、初读课文,展开讨论。
1.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
(1)要求:
默读课文,借助字典和课文中的拼音解决不认识的字。
(2)指名读课文,读完后,让其他学生指正其读错的地方。
2.学生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在默读中思考:
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说说桓景身上有着什么样的精神。
教师归纳主要内容:
讲述了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由来。
学生说精神,预设:
吃苦耐劳、有毅力、肯奉献……
三、指导生字。
1.教师用课件显示本课的会认字,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
教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本课的会认字,组织学生说说自己的识记方法。
2.教师出示课件,显示本课的会写字。
教师提醒学生观察这6个会写字,不要写错。
如:
“妻”不要少写横,上面一定要出头;“拜”右边是四横,不要写成三横;“瓶”左边是“并”,右边是“瓦”,不要少写里面的点;“侵”左边是“亻”,要和“浸”区别开;“袭”上面是“龙”,不要少写右上的点,下面是“衣”。
3.引导学生理解词语“侵袭、和蔼、趾高气扬”的意思。
侵袭:
侵入并袭击。
和蔼:
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趾高气扬:
高高举步,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
四、课堂小结。
1.教师小结:
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重阳节的生动传说,并让我们认识了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桓景。
2.布置作业:
搜集家乡的重阳节传说和风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1.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导入:
桓景、拜师学艺、登上高山、喝菊花酒、带着茱萸、斩妖除魔。
二、精读课文,分析人物。
1.品析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提出问题:
桓景为什么要拜师学艺?
要求学生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出示句子:
桓景病好后,一心想除掉瘟魔,让乡亲们不再受害。
①提问:
“一心想”表现了什么?
②明确:
表现了桓景为民除害的决心非常强烈和坚定。
2.品析课文第四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提问:
从哪里可以看出桓景下定决心要为民除害?
①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
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②明确:
这句话表现了他下决心为民除害,为此不怕吃如此多的苦。
(3)思考:
你从“终于”这个词语中,感受到了什么?
指名回答,教师明确:
“终于”这个词语说明桓景到达目的地的过程非常不容易。
3.感受桓景打败瘟魔的英雄壮举。
(1)学生默读课文第五至八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桓景是怎样战胜瘟魔的。
①要求学生找出描写桓景和瘟魔战斗前的准备的句子:
到了瘟魔出来那天,桓景分给乡亲们每人一片茱萸叶,叫大家带在身边,又让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然后领着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
②要求学生找出描写桓景和瘟魔打斗的句子:
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
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
桓景对准他的后背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③教师强调:
桓景在战斗前的准备和战斗的经过就是桓景战胜瘟魔的过程。
(2)要求学生画出打动自己的语句,并说说被感动的原因是什么。
(3)说一说:
桓景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4.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学生默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
桓景的故事给重阳节留下了哪些风俗习惯?
三、总结本文,拓展延伸。
1.引导说话:
你喜欢桓景吗?
喜欢的原因是什么?
请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
指名说一说,教师小结:
大家说得都不错,桓景身上有许多宝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大家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要学习桓景的精神,这样才能克服困难。
2.指名说说家乡的重阳节有着怎样的风俗习惯或传说故事。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分享,指名说一说,教师相机点评。
3.教师在课件上出示一些关手重阳节的诗句,要求学生试着背一背。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兵张嘎夺枪记 单元教学设计 小兵 张嘎夺枪记 单元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