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第一轮现代文复习检测试题28.docx
- 文档编号:26975627
- 上传时间:2023-06-24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89.95KB
中考语文第一轮现代文复习检测试题28.docx
《中考语文第一轮现代文复习检测试题2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第一轮现代文复习检测试题28.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第一轮现代文复习检测试题28
一、课文点睛
第11课中国石拱桥
【重点字词】
1.生字注音。
xiáo河匀称chèn惟妙惟肖xiào
点拨:
注意多音字“称”的读音,“肖”不要误读成xiao.
2.词语解释。
(1)匀称:
均匀,比例和谐。
(2)古朴:
朴素而有古代风格。
(3)惟妙惟肖:
形容雕刻得十分精妙逼真。
(4)巧妙绝伦:
(方法或技术等)灵巧高明,独一无二。
【重点句段】
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
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重点常识】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说明文(体裁),作者茅以升,中国桥梁学家、教育家(称谓),著有《中国古桥与新桥》。
【重点问题】
1、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
2、描写的作用:
突出石拱桥的形式优美这一特点,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赞美劳动人民的智慧,表现中国桥梁艺术悠久的历史。
2、说明方法:
列数字、打比方、做比较等。
第12课桥之美
【重点字词】
1.生字注音。
颐yí和园浮萍píng
2.词语解释。
(1)煞它风景:
破坏人的兴致。
(2)驻足:
停止脚步。
(3)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重点句段】
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
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
【重点常识】
《桥之美》的作者是著名艺术大师吴冠中。
【重点问题】
本文文体特点:
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例子。
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第13课苏州园林
【重点字词】
1.生字注音。
轩榭xuānxiè嶙峋línxún镂lòu空蔷薇qiángwēi
2.词语解释。
(1)嶙峋:
枯瘦的样子。
(2)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3)败笔:
写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
(4)雷同:
指不该相同而相同。
【重点句段】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重点常识】
《苏州园林》的作者叶圣陶,原名绍钧,字圣陶,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编辑家(称谓)。
【重点问题】
1、说明事物的特点:
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2、结构特点:
全文和段落皆采用先部说后分说的形式,用几个排比段由主到次的介绍苏州园林,各段用中心句领起全段,顺序井然,结构严谨。
3、说明方法:
打比方、做比较、分类、引用等。
第14课故宫博物院
【重点字词】
生字注音。
额枋fāng金銮luán殿藻zǎo井磬qìng鎏liú金蟠pán龙鳌áo头
【重点句段】
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
【重点常识】
《故宫博物院》的作者是黄传惕。
【重点问题】
本文说明顺序:
1、着眼于纵贯紫禁城的中轴线,由南到北,逐次介绍建筑物。
作者沿着参观路线,以天安门为中国,穿端门,进午门,过汉白玉石桥,来到前三殿。
依次介绍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并略提东西两侧的文华殿、武英殿。
三大殿和武英殿、文华殿合称为“前朝”。
然后继续向北,简单介绍了位于中轴线上的“内廷”建筑:
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及御花园。
最后出顺贞门到神武门而离开故宫,这样写来井然有序,条理分明。
2、总说和分说相结合。
在逐一介绍各个宫殿之前,先概括介绍故宫的总体布局以及它的外观概貌和建筑特点,然后以保和殿后面的小广场为界,把故宫分为前朝和内廷两部分,分别加以介绍。
最后一段,借登临景山俯瞰故宫全景,对上文的具体分说作综合总括,再次突出这个建筑群布局的和谐统一,使读者对这个建筑群总体和局部的特点,获得明确、完整的印象。
故宫中的每个宫殿也有它的总体构造和组成部分,课文一般也是按先总后分、先外后内的顺序加以介绍,即先写它的外观,再写它的内部装饰、陈设,有的接着还介绍它的用途,说明它的象征意义。
第15课说“屏”
【重点字词】
生字注音。
忒tè闺guī房伧cāng俗
【重点句段】
1.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
2.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
【重点常识】
《说“屏”》的作者陈从周,古建筑园林专家,著有《说园》等。
【重点问题】
说明文中作者的情感:
把“屏”看作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表露了作者对屏风的情有独钟;受古诗词和古画的感染和影响,作者从小就对屏风产生了喜爱和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也就“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作者对屏风的感情逐步加深,并且添加了理性的成分。
二、阅读题典
【题源】江省温岭市泽国镇第三中学2012-201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题文】①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
②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③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
④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
⑤由于各拱相联,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
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⑦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
⑧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
⑨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小题1】为这段文字划分层次正确的一项是()(2分)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小题6】材料链接:
2012年12月9日晚上,2012中国温岭石文化旅游节开幕。
市委书记陈铁雄等领导出席开幕式。
据了解,今年的温岭石文化节,将推出“阳光温岭大畅游”活动,当地长屿、方山、石塘曙光碑等景区将连续3天实行门票五折优惠;中国美院和上海书画院的书画家还将登上方山,参加方山笔会,方山印社也将正式揭牌。
给这则材料拟一个标题:
(2分)
【题源】安徽省濉溪县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语文试卷
【题文】阅读下面文章。
(12分)
(甲)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决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一道同样的回廊。
这是为什么?
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乙)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
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
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小题1】甲段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试说出两种说明方法)(3分)
【小题2】乙段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3分)
【小题3】“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吗?
(3分)
【小题4】“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地沼”,“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这两句中的“都有”、“可绝不”可否删去?
(3分)
三、牛刀小试
【题源】福建省莆田市2014年中考语文试题
【题文】阅读下文,完成6-7题。
(10分)
面条的前世今生
周大新
中国人喜欢吃面条。
在中国,很少有没吃过面条的人。
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面条种类,像山西的刀削面、兰州拉面、北京炸酱面、台湾的担仔面等。
如今中国的面条已有500多个种类。
吃面条的也不止咱们中国人,意大利人爱吃意大利面,日本人爱吃日本拉面,朝鲜人爱吃朝鲜冷面。
欧洲人吃的面条,据说是由马可·波罗从中国传过去的;日本拉面是由“遣唐使”从中国传过去的。
人为什么会吃面条?
人类最初只知道把采摘的植物的果实。
春秋末期,公输般创制了石磨,麦子、谷物等粉食的推广才成为可能。
有了面粉和米粉之后,怎么做得好吃,又在考验着人们的智慧。
有的人把面粉、米粉炒炒吃,叫吃炒面;有的聪明人把面粉、米粉加水和成团,再捏成片放在汤中煮,叫吃汤饼;还有手巧的人,把面团搓成长条放进汤里煮,这样虽还叫吃汤饼,实际上就是吃面条。
关于面条的起源国,意大利人说是他们发明的,阿拉伯人也说是他们发明的。
我们中国人拿出关于面条的文字记载让他们看,意大利人拿出他们关于面条的壁画照片让我们看。
还好,2002年中国考古人员在青海省喇家新石器遗址上,发现了一个倒扣着的碗里躺着一团鲜黄色的线状物,经鉴定,这是小米粉做的面条。
这碗面条为中国人赢得了面条发明者的殊荣。
面条不仅做起来简便,营养丰富,而且有的还被演绎成故事,被赋予了人文内涵,比如长寿面。
传说汉武帝时臣子闲谈长寿之事,有人说脸长可以长寿,有人说人中长可以长寿,有人说耳垂长可以长寿,君臣们的议论传到民间,把脸传成了面,说成面长可以长寿,人们为图吉祥求长寿,就逐渐形成了在生日这天吃面的风俗,而且这天的面条要擀切得越长越好,以面长寓意寿长。
又比三鲜伊面。
传说伊尹的母亲常年卧病,伊尹特意用鸡蛋和面,揉擀切条之后,先蒸熟,后油煎,这样即使他不在家,母亲也能很方便地吃面,而且久放不腐。
吃面时浇的汤是用鸡、猪骨头和海鲜炖制而成的。
伊尹母亲在儿子的悉心照料下身体康复,所以这种面又叫“孝子面”。
面条的前世今生告诉我们:
一种吃食不是在短时间内偶然出现的,而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存过程中逐渐创造出来的,有无数人参与其中。
一种吃食所普及地域的广度,是和创造者的经济与文化影响力相关的。
我们中华民族创造的面条之所以能传至意大利和日本、朝鲜,扩展至欧洲和阿拉伯世界,是因为我们民族的经济文化影响力曾经很大。
一种吃食、一种吃法一旦在某一地域行成习惯和传统,便会和人们对该地域的爱及对该地域人的爱交汇在一起,成为乡情、民族情的一种重要成分,成为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内容。
(有删改)
6.根据文意探究中国人喜欢吃面条的原因。
(4分)
7.作者从面条的演化史中得到哪些启示?
请简要概括。
(6分)
【题源】2014年甘肃省兰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题文】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9-23题。
(18分)
皮影戏
①几年前,电视连续剧《小兵张嘎》风靡一时,剧中人物胖墩的父亲是一位靠耍“手艺”度日的民间艺人,他耍的就是皮影戏。
皮影戏诞生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甚至有人认为皮影戏就是现代电影的“始祖”。
据史料记载,中国的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的元代起,就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传入亚欧大陆的许多国家。
歌德、卓别林等世界知名的艺术家,都对中国的皮影戏艺术给予过高度的评价。
可以说,皮影戏是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
②皮影人物及道具是以皮革为材料制成。
以牛皮和驴皮作原料的皮影最好。
具有坚固性和透明性。
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
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照耀下投影到布幕上的影子显得晶莹剔透,具有独特的美感。
皮影戏人物一般都由头、上身、下身、两腿、两上臂、两下臂和两手11件连缀组成,表演者通过控制人物脖领前的一根主杆和在两手端处的两根耍杆来使人物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
③皮影戏的发源地在陕西,但由于皮影戏在我国流传地域广阔,在不同区域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其音乐唱腔吸收了各自地方音乐的精华,从而形成了众多流派。
如在陕西、山西、河南一带的皮影流派中,有弦板腔、阿宫腔等十多种,曲牌也非常多。
演员在演唱时,还常用和声接腔、帮腔和鼻哼余韵的唱法,拖腔婉转悠扬,非常动听。
而河北、北京一带的各路皮影唱腔,分别吸取京剧大鼓、梆子和民间歌调的精华,又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其中,河北唐山地区皮影戏的掐嗓唱法更是十分独特。
④皮影戏对表演者的技艺有着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除了要能一个人控制三四个影人的动作,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唱腔。
要练就过硬的皮影表演功底,除了需要师傅言传身教,更加需要勤学苦练,积累大量的实际表演经验。
由此可见,培养皮影表演人才,最终组成皮影剧团,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⑤演皮影戏的设备非常轻便,所以戏班流动演出的优势很强。
不论在剧场里还是在户外、庭院以至普通室内,架起影窗、幕布和灯箱就能开戏。
一个戏班六七个人和一箱影人就能演四五十出戏。
演出完毕全部行头装箱就走,搬运十分便捷。
这也是皮影戏广泛流传、普及于民间的原因之一。
⑥小的时候曾经多次在家乡看过这种令人叫绝的民间艺术,如今,再想看到皮影戏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了。
【链接材料】
(1)当代史学家顾颉刚在《中国影戏及其现状》中提到:
“甘肃是皮影戏兴起较早的省份之一,河北西路的影戏就是从甘肃传来并发展而成的。
”有人说河北涿州是中国皮影戏兴起较早的地方,但有关专家指出:
“涿州一带的影戏亦来自兰州。
”
(2)早在十三世纪,兰州皮影戏就随着成吉思汗的远征大军,传入波斯、阿拉伯以及欧洲许多国家。
这种东方小技艺,很受欧洲人的喜爱。
(3)兰州皮影戏班众多,根据有关资料记载,清、民国年间,水登、榆中、红古等县郊地区皮影戏班演出相当活跃。
特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语文 第一轮 现代文 复习 检测 试题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