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6975339
- 上传时间:2023-06-24
- 格式:DOCX
- 页数:50
- 大小:36.32KB
生理学教案.docx
《生理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教案.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理学教案
《生理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
第1次课授课时间:
年月日教案完成时间:
年月日
课程名称
生理学
级年
专业、层次
临床医学
师教
专业技术职务
授课方式(大、小)
大
学时
2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一章绪论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生理学》第五版主编刘玲爱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生理学发展简史;熟悉生理学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与任务,以及与医学的关系;掌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和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
第一节概述1学时,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1学时,第三节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与第四节体内的控制系统1学时。
教学方法:
讲授式+启发式+提问式+多媒体等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兴奋性与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
[难点]1、刺激、反应、兴奋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2、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原理。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月日
(教案续页)
容本内基
辅助手段和时间配分.
概述第一节一、生理学发展简史二、生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任务三、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一)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
(二)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三)整体水平的研究四、生理学研究方法
(一)离体(组织、器官)实验法
(二)在体(活体解剖)实验法(三)慢性实验法五、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六、学习生理学的指导思想与方法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第二节metabolism)一、新陈代谢(二、生殖(reproduction)excitability)三、兴奋性(
(一)刺激(stimulus)
(二)反应(reaction)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第三节internalenvironment)一、内环境与稳态(二、生理功能调节方式:
nervousregulation)
(一)神经调节()
(二)体液调节(humoralregulation)(三)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第四节体内的控制系统一、非自动控制系统二、反馈控制系统
(一)负反馈控制系统
(二)正反馈控制系统三、前馈控制系统
50分钟50分钟35分钟15分钟
(教案末页).
结小
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现象的基本规律和功能及其产生机理的一门科学,其是正常人体,象的活动规律、生理功能,阐明其产生机理,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活动的影响。
进行研究。
有生命的生物体必须具备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和适应性等基本特征,阈值是衡量组织兴奋性大小的客观指标。
细胞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为各器官、系统之间的活动,经体内许多并进行正常生命活动。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在人体功能的调节中起主导作用;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起辅助作用。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兴奋性、兴奋、阈值、内环境、稳态、反射、神经2、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的概念、作用特点及生理意义。
3、举例说明正反馈和负反馈的调节特点及其生理意义。
4、临床上进行高频电疗时,尽管电流足够大,为什么患者没有痛的感觉?
5、在给患者进行肌肉注射时,为什么要求进针、出针快,推药慢?
6、试述机体稳态的维持机制。
实施情况及分析
课堂中,采用简练、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注意前后内容的相互衔接,注意开场语句和过度语句。
在讲解重点和难点内容时,通过改变语调,提高声音,减慢语速或采用身体语言,或重复讲解,引起学生的重视,激发同学们积极思考和学习兴趣,力求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形成自己的授课风格。
研究对任是研究正常人体及其器官、组织等各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研究方是生理学实验,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和整体三个水内环境机体通神经、体液和自身调等机制调负反控制系统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稳体液调节的概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2-4次课授课时间:
年月日教案完成时间:
年月日
课程名称
生理学
年级
05级
专业、层次
临床医学
师教
专业技术务职
授课方式(大、小)
大
学时
7
授课题目(章、节)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熟悉细胞膜的基本结构与功能、骨骼肌的细微结构、骨骼肌收缩原理与过程、骨骼肌收缩形式及负荷概念。
2.掌握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与特点、细胞生物电(AP、RP)产生机制、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过程、兴奋-收缩耦联。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
本章共7学时,第一节2学时,第三节2.5学时,第四节2.5学时。
教学方法:
讲授式+启发式+提问式+多媒体等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易化扩散、离子泵、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耦联过程。
[难点]1.生物电(AP、RP)产生机制;
2.神经肌接头兴奋的传递。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月日
(教案续页)
容本内基
辅助手段和时间配分.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第一节一、细胞膜结构
(一)脂质双分子层
(二)细胞膜蛋白质(三)细胞膜糖类二、物质的跨膜转运
(一)单纯扩散
(二)易化扩散(三)主动转运(四)入胞与出胞第二节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自学)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一、GG蛋白耦联受体跨膜信号转导的信号分子
(一)参与蛋白耦联受体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
(二)G二、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一)化学门控通道
(二)电压门控通道(三)机械门控通道三、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一)酪氨酸激酶受体
(二)鸟苷酸环化酶受体第三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一、静息电位
(一)静息电位的记录与概念
(二)静息电位产生机制二、动作电位
(一)动作电位概念、波形
(二)动作电位产生机制(三)动作电位产生条件(四)动作电位的传导三、组织细胞的兴奋和兴奋性
(一)兴奋和可兴奋细胞
(二)组织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第四节肌细胞的收缩功能-一、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一)神经肌接头结构
(二)传递过程(三)传递特征二、骨骼肌细微结构和收缩原理
(一)骨骼肌的细微结构
(二)骨骼肌收缩原理——肌丝滑行学说-(三)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25分钟75分钟自学40分钟65分钟20分钟40分钟40分钟
(教案续页)
容内基本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三、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一)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收缩形式)1、等张收缩与等长收缩2、单收缩和强直收缩
(二)力学分析——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1、前负荷(初长度)对肌肉收缩的影响2、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肌肉收缩能力对肌肉收缩的影响3四、平滑肌(消化系统介绍)
45分钟
(教案末页)
小结
细胞膜是由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间镶嵌着许多具有不同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构成(液态镶嵌模型)动转运和出胞与入胞作用)静息电位是细胞处于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它主要是由细胞内的+K向外扩散形成的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逆、可扩布的电位变化,它包括去极化和复极化两个过程,去极化过程是由刺激引起膜钠电导(流形成;复极化过程是由放,[K点。
动作电位在无髓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在有髓纤维上跳跃式传导。
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具有化学性传递、单向传递、时间延搁、易受环境因素和药物的影响、叫做兴奋骼肌收缩力越大,最适初长度时,肌肉收缩可以产生最大的主动张力。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刺激引起神经兴奋的内因和外因是什么?
2、当兴奋在球形细胞上传导时,为什么不会沿细胞膜反复在细胞上循环不停?
3、血4、为什么终板电位无超射现象?
5、刺激神经6、为什么动作电位的大小不因传导的距离增大而降低,这是否有违能量守恒定律?
实施情况及分析
课堂中,采用简练、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注意前后内容的相互衔接,注意开场语句和过度语句。
在讲解重点和难点内容时,通过改变语调,提高声音,减慢语速或采用身体语言,或重复讲解,引起学生的重视,激发同学们积极思考和学习兴趣,力求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形成自己的授课风格。
。
通过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单纯扩散、易化扩散、,细胞才能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完成其生命功能化学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刺激发生兴奋时细胞[NN大量通道大量开放)增强N通道大量N通道关闭减弱,钾电导)增强N大量外流形成。
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现象、不衰减性传导和脉冲式传导传递和易疲劳等特点。
肌纤维兴奋和肌纤维收缩连接起来的中介过2。
在一定范围内,前负荷越大,收缩耦联,起关键作用的耦联物质C
浓度变化对兴奋性、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分别有何影响?
说明其机制肌肉标本的神经,肌肉不发生收缩,可能有哪些原因?
如何鉴别
第三章血液
第5-6次课授课时间:
年月日教案完成时间:
年月日
课程名称
生理学
级年
专业、层次
临床医学
师教
专业技术务职
授课方式(大、小)
大
学时
5
授课题目(章、节)
第三章血液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熟悉血液的组成、血细胞的功能和血细胞生成的调节。
2.掌握血液在内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生理止血机制、血液凝固和血型的基本理论。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
本章共5学时,第一节1学时,第二节1.5学时,第三节1.5学时,第四节1学时。
教学方法:
自学+问题式+讲授式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血浆渗透压的作用、红细胞的功能与生成调节、生理止血机制、血液凝固与抗凝、血型鉴定与输血原则。
[难点]等张与等渗溶液、血液凝固、Rh血型与输血的关系。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月日
(教案续页)
容本内基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组成
(一)血浆
(二)血细胞二、血量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比重
(二)血液的粘度(三)血浆渗透压值(四)血浆pH第二节血细胞生理一、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二、红细胞生理
(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三)红细胞的生成和调节(四)红细胞的破坏三、白细胞生理(略)
(一)白细胞的分类与数量
(二)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功能(三)白细胞的生成和调节(四)白细胞的破坏四、血小板生理
(一)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三)血小板的生成和调节(四)血小板的破坏生理性止血第三节一、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二、血液凝固
(一)凝血因子
(二)凝血的过程(三)血液凝固的控制三、止血栓(纤维蛋白)的溶解
(一)纤溶酶原的激活
(二)纤维蛋白与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三)纤溶抑制物血型和输血原则第四节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二、红细胞血型
(一)ABO血型系统Rh
(二)血型系统三、输血原则与交叉配血试验
50分钟75分钟75分钟50分钟
(教案末页)
小结
血液是位于心血管系统内流动的红色流体组织,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基本功能是运输物质,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约相当于体重的血浆渗透压:
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作用是保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和细胞的正常体积;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作用是调节血管内、外水的平衡和维持正常的血浆容量。
红细胞具有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和渗透脆性,其主要功能是运输质和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而叶酸及维生素当铁的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或长期慢性失血以致机体缺铁时,可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起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即减少,幼红细胞分裂增殖减慢,红细胞体积增大,导致胞生成的物质有爆式促进激活物(血小板具有粘附、释放、聚集、收缩和吸附等生理特性,从而具有生理止血、参与血凝和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功能。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凝血过程可分为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凝血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生成三基本步骤。
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抗原和配血试验,配血相合,可以进行输血。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血液的概念与功能(什么是血液?
有何生理功能)2、血液由哪些成份组成。
什么是血细胞比容?
3、试述血浆渗透压的形成。
各有何生理作用?
4、红细胞有何生理特性与功能?
5、试述红细胞生成原料、成熟因素与红细胞生成之间的关系,以及红细胞生成的调节和破坏。
6、简述血小板的生理特性与生理止血功能。
7、什么是血液凝固?
凝血因子有何特点?
8、简述血液凝固基本过程与特点。
内、外源凝血始动因子有哪些?
9、抗凝系统中主要抗凝物质有哪些?
作用机制如何?
10、简述纤溶系统的组成与作用。
11、血型概念。
12、输血时为什么要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什么是
实施情况及分析
课堂中,采用简练、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注意前后内容的相互衔接,注意开场语句和过度语句。
在讲解重点和难点内容时,通过改变语调,提高声音,减慢语速或采用身体语言,或重复讲解,引起学生的重视,激发同学们积极思考和学习兴趣,力求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形成自己的授课风格。
78C。
蛋是红细胞成熟所必需的物质1缺铁性贫。
缺乏叶酸或维生时DN的合1巨幼红细胞性贫。
促进红BP、促红细胞生成素EP)和性激素血型系统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AB抗原而将血液分四型。
在准备输血时,首先必须进行血型鉴定,再进行交AB血型系统分型原理,鉴定方法与依据R血型
第四章血液循环
第7-12次课授课时间:
年月日教案完成时间:
年月日
课程名称
生理学
级年
专业、层次
临床医学
师教
专业技术务职
授课方式(大、小)
大
学时
15
授课题目(章、节)
第四章血液循环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熟悉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心脏射血过程、心电图、心音、微循环功能及心、脑、肺器官循环。
2.掌握心肌的生理特性、心动周期与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动脉血压的形成与影响因素,组织液的生成,中心静脉压和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
本章共15学时,第一节4学时、第二节3.5学时、第三节4学时、第四节3.5学时。
教学方法:
讲授式+启发式+提问式+案例式+多媒体等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心肌生理特性、动脉血压的形成与影响因素和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
[难点]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心血活动的神经调节。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月日
(教案续页)
容内基本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心肌的生物电现象与生理特性第一节一、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产生原理
(一)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以心室肌为例)
(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二、心肌的生理特性
(一)兴奋性
(二)自动节律性(三)传导性(四)收缩性(五)离子对心肌生理特性的影响(简介)(electrocardiogram三、体表心电图,EGC)四、植物神经对心肌生物电活动和收缩功能的影响
(一)迷走神经和乙酰胆碱的作用
(二)交感神经和儿茶酚胺的作用心脏的泵血功能第二节一、心动周期与心率
(一)心率
(二)心动周期二、心脏泵血过程和机制
(一)心室收缩期
(二)心室舒张期(三)心房在心脏泵血活动中的作用(四)心音与心音图三、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
(一)心脏的输出量
(二)心脏做功量四、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一)每搏输出量
(二)心率五、心脏泵血功能的贮备(心力储备)血管生理第三节一、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与血流速度(
(一)血流量(QV)R
(二)血流阻力()BP),bloodpressure(三)血压(二、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一)动脉血压
(二)动脉脉搏三、静脉血压与静脉血流
(一)静脉血压
(二)静脉回心血量(microcirculation)四、微循环
(一)微循环的组成与血流通路
60分钟90分钟25分钟25分钟25分钟50分钟35分钟50分钟15分钟30分钟50分钟30分钟30分钟
(教案续页)
容内基本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二)毛细血管的特点(三)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毛细血管血压与血流)(四)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五、组织液的生成
(一)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
(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六、淋巴循环
(一)淋巴液的生成
(二)淋巴液的回流(淋巴循环)(三)淋巴循环的生理意义第四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一、神经调节
(一)心血管的神经支配
(二)心血管中枢(三)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二、体液调节血管紧张素系统
(一)肾素-
(二)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三)血管升压素(vasopressinVP(四)心房钠尿肽(心钠素)(五)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六)局部舒血管物质第五节器官循环(略)
40分钟20分钟115分钟60分钟
(教案末页)
小结
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血液循环系统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
由于心肌细胞具有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的生理特性,自律性最高的窦房结兴奋,通过心脏特殊传导组织传给心房和心室肌细胞,引起心脏收缩射血,因此心脏成为血液循环的动力。
在每一心动周期中,不同时期心房、心室和主动脉内压力、容积发生变化,瓣膜开闭情况和血流方向发生改变,并可以监测到心音和心电图。
评价心脏泵血功能好坏的指标有每搏输出量与射血分数、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和心脏做功量。
当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和心率发生改变时,心输出量随之发生改变。
血管是运输血液的管道和物质交换的场所。
血压是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心血管系统中有足够的血液充盈是动脉血压形成的前提,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是其形成的必要条件,大动脉管壁弹性对动脉血压具有缓冲作用,凡是影响动脉血压形成的因素都可以影响动脉血压。
静脉血压包括中心静脉压和外周静脉压,外周静脉压变化很大,易受重力的影响,测定中心静脉压可以反映心脏射血功能的好坏和静脉回心血量的多少,并作为临床上控制输液量和输液速度的指标。
正常情况下,组织液不断生成,又不断被重吸收,始终保持动态平衡,使血量与组织液量能维持相对恒定。
如果生成过多或重吸收减少,则动态平衡被破坏,组织间隙中有过多的液体潴留,形成组织水肿;反之则脱水。
心脏和血管的活动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
弓反射)、窒息、酸中毒时,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才对血压起调节作用。
低O2体液因素中血管紧张素Ⅱ有较强的缩血管作用,肾上腺素具有强心作用,去甲肾上腺素具有升压作用。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钙通道阻断剂对心肌细胞生理特性分别有何影响?
试说明其机制。
2、心脏为什么能有节律地、有序地收缩与舒张?
3、肾上腺素和钠泵抑制剂、强心甙对心肌收缩与舒张分别有何影响?
试说明其机制。
4、试说明血钾变化对心肌细胞生理特性的影响。
5、试说明血钙变化对心肌细胞生理特性的影响。
6、如何证明心血管中枢有紧张性活动?
7、试举例说明降压反射的临床意义。
8、试述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
9、利用已学过的血液循环知识,如何理解休克的原因与机制?
10、机体在剧烈运动时动脉血压将出现何种变化,为什么?
实施情况及分析
课堂中,采用简练、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注意前后内容的相互衔接,注意开场语句和过度语句。
在讲解重点和难点内容时,通过改变语调,提高声音,减慢语速或采用身体语言,或重复讲解,引起学生的重视,激发同学们积极思考和学习兴趣,力求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形成自己的授课风格。
细胞产生(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是维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最重要的反射性调节。
当平均动脉血压60mmH
第五章呼吸
第13-16次课授课时间:
年月日教案完成时间:
年月日
课程名称
生理学
年级
专业、层次
临床医学
师教
专业技术务职
授课方式(大、小)
大
学时
10
授课题目(章、节)
第五章呼吸
基本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熟悉和了解呼吸的意义及其各环节的基本过程。
2.掌握肺通气和肺换气的原理,血液气体运输的形式,呼吸节律的维持和呼吸运动的调节。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
本章共10学时,第一节3.5学时,第二节1.5学时,第三节2.5学时、第四节2.5学时。
教学方法:
讲授式+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多媒体等教学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肺通气和肺换气的原理,氧和二氧化碳的运输,呼吸节律的维持和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
[难点]胸内负压的形成,表面张力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氧离解曲线的意义,通气/血流比值及其意义,呼吸基本节律的形成。
教研室审阅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月日
(教案续页)
容基本内
辅助手段和时间分配
肺通气第一节一、肺通气原理
(一)肺通气的动力
(二)肺通气的阻力二、肺通气功能的指标
(一)肺容量
(二)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三)呼吸功气体交换第二节一、气体交换原理
(一)气体交换的方式和动力(气体的扩散)
(二)呼吸气体和人体不同部位气体的分压二、肺换气
(一)肺换气过程
(二)影响肺换气的因素(三)肺扩散容量三、组织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第三节一、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运输(存在)的形式二、氧的运输的分子结构Hb
(一)O结合的特征Hb
(二)与2(三)氧解离曲线(四)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三、二氧化碳的运输的运输形式
(一)CO2
(二)CO解离曲线2Hb与(三)O的结合对CO运输的影响22呼吸运动的调节第四节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
(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理学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