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五至第七单元复习提纲.docx
- 文档编号:26973555
- 上传时间:2023-06-24
- 格式:DOCX
- 页数:49
- 大小:42.25KB
九年级化学第五至第七单元复习提纲.docx
《九年级化学第五至第七单元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第五至第七单元复习提纲.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化学第五至第七单元复习提纲
九年级化学第五至第七单元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复习提纲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复习提纲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一.探究实验:
质量守恒的探究——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1、【实验器材】托盘天平(及砝码)、锥形瓶、玻璃棒、气球
2、【设计实验】①在底部铺有细沙的锥形瓶中,放入一粒火柴头大小的白磷。
②在锥形瓶口的橡皮塞上安装一根玻璃管,在其上端系牢一个小气球,并使玻璃管下端能与白磷接触。
③将锥形瓶和玻璃管放在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
④取下锥形瓶,将橡皮塞上的玻璃管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后,迅速用橡皮塞将锥形瓶塞进,并将白磷引燃。
⑤待锥形瓶冷却后,重新放到托盘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3、【实验现象】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的热。
天平平衡。
4、【实验结论】反应前各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各物质的总质量。
注意:
(1)实验成功的关键:
装置的气密性要良好。
(2)玻璃管下端与白磷接触的目的:
点燃白磷。
(3)气球的作用:
盛装锥形瓶里受热膨胀的空气和五氧化二磷,避免因锥形瓶内压强过大把瓶塞弹开。
(4)没有安装气球的后果:
橡皮塞被弹开或炸裂锥形瓶。
(5)锥形瓶底部不铺上细沙的后果:
锥形瓶炸裂。
二.探究实验:
质量守恒的探究——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1、【实验器材】托盘天平(及砝码)、烧杯。
2、【设计实验】①在100mL烧杯中加入30mL稀硫酸铜溶液,将几根铁钉用砂纸打磨干净,将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和铁钉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m1。
②将铁钉浸到硫酸铜溶液中。
待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改变时,将盛有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m2。
比较反应前后的质量。
3、【实验现象】铁钉表面附着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逐渐变成浅绿色。
4、【实验结论】m1=m2。
反应前各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各物质的总质量。
5、【化学方程式】Fe+CuSO4=Cu+FeSO4
注意:
该装置不用密封,因为参加反应和生成的物质中没有气体。
三.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1、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于化学变化,不能应用于物理变化。
2、质量守恒定律说的是“质量守恒”而不是其他方面的守恒。
3、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之间要按一定的质量比相互作用,因此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是任意比例的反应物质量的简单加和。
4、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四.质量守恒的原因:
从微观上看,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五.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求某个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计算时要考虑是否有气体参加反应,或者生成物中是否有气体,气体的质量不能遗漏。
2、推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组成(化学式);
3、判断反应物是否全部参加了反应。
六.化学反应前后:
1.一定不变——(宏观)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元素的种类和质量。
(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
2.一定改变——(宏观)物质的种类。
(微观)分子的种类。
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
七.化学反应类型
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③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④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
物质得到氧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物质失去氧的反应属于还原反应。
氧化剂:
提供氧的物质
还原剂:
夺取氧的物质(常见还原剂:
H2、C、CO)
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一.化学方程式:
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二.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1、质的方面:
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2、量的方面:
①各物质间反应时的微粒个数比;②各物质间反应时的质量比。
质量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计量数乘积的比。
所求质量比不
用约分。
三.化学方程式的读法(意义):
以下面的方程式为例
2H2+O2 = 2H2O
4:
32 :
36
1、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
2、每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个水分子。
3、每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
四.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的原则:
①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②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五.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常出现的错误:
1、不尊重科学实验,随意臆造化学式或事实上不存在的化学反应。
2、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没有配平或计量数不是最简比。
3、化学式书写错误。
4、写错或漏写反应条件。
5、错标或漏标“↑”(气体生成符号)、“↓”(沉淀符号)。
“↑”:
如果在反应物中没有气体,而生成物中有气体,那么应该在生成气体的化学式后面标“↑”。
“↓”:
在初中阶段,只有在溶液中发生反应时生成沉淀,才在生成沉淀的化学式后标“↓”。
六.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在化学式前填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式子左、右两边的每一种元素的原子个数都相等。
1、一般情况下,可以按照书98页上介绍的“最小公倍数”法配平。
2、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有单质,一般留到最后配平。
3、配平时一般从最复杂的化学式入手。
但配平一氧化碳还原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时,一般从一氧化碳入手。
4、刚开始配平,可以让化学计量数是分数。
配平结束后“=”两边的化学计量数翻倍,全部变为整数即可。
5、在刚学化学方程式时,要多做一些练习以熟练配平的方法;学过一段时间之后,要试着把常见的化学方程式背下来(有的时候,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写作业对背方程式很有帮助)。
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一.例题1:
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解:
设生成的O2的质量为x。
答:
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0.6g氧气。
【注意】如果没有完全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不能代入计算。
只有通过相关数据得知反应完全进行(遇到“充分反应”、“恰好完全反应”、“适量”等话语),这些质量才可能有效。
遇到“足量”、“过量”、“一段时间”、“少量”等词语,说明可能不是恰好完全反应。
二.例题2(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计算):
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固体30g加热一段时间,发现剩余固体的质量是20.4g,求参加反应的氯酸钾的质量。
解:
设参加反应的KClO3的质量为x。
答:
参加反应的KClO3的质量为24.5g。
【注意】当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不等于反应后物质的质量时,说明有气体逸出。
三.例题3:
在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将8g氧化铜放入试管中,通入足量的氢气并加热一段时间。
再次称量固体时,发现剩余固体的质量为7.2g。
问生成铜的质量为多少?
解:
设生成Cu的质量为x。
参加反应的CuO的质量为
答:
生成铜的质量为3.2克。
【注意】对于这种题,先要注意(8g-7.2g)并不是生成水的质量,而是参加反应的氧元素的质量。
四.带杂质的计算见第八单元。
五.计算时的常见错误:
1、未知数带有单位。
2、所设物质的质量包含杂质的质量,或者包含未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
3、已知物质的质量没有单位。
4、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或者没有配平(这个错误会使计算题的得分降为1,甚至为0!
)。
5、关系式中的数据没有与物质的化学式对齐。
6、步骤不完整、数值计算错误、所答非所问等在其他学科也会犯的错误。
课后反思:
第六单元复习提纲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复习提纲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一、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由于结构中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因此它们的性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性质的差异又导致它们具有不同的用途。
由此可见,在学习中应体会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即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反过来,用途反映了性质,性质反映了结构。
【例题1】请阅读下列两则信息,然后回答问题。
1. 金刚石、石墨和C60的比较 金刚石 石墨结构、状态 正八面体形状的固体 层状结构的细磷片状固体导电性 几乎不导电 良好硬度 天然存在的最硬物质 质软用途 钻头、刻刀、装饰品 电极、铅笔芯、润滑剂颜色 无色透明 细鳞片状熔点 很高 高,耐高温导热性 不导热 良好2.无定形碳——木炭、活性炭物质类别 混合物(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结构 疏松多孔主要物理性质 吸附性(活性炭的吸附性强于木炭)用途 去异味、吸附毒气、脱色等【例题1】
(1)请找出物质的结构决定其性质的两个例子;
(2)请找出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的两个例子;
(3)请你以生活中的事实,再举出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例子
【解析】从信息中我们可以提炼出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多个例子,在今后的化学学习中,要学会运用从分析物质的结构入手,推测物质的性质,进而推断物质的用途的方法。
【答案】
(1)木炭、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因此它们具有吸附性;C60分子结构形似足球,可能具有特殊的性质;(或石墨是细磷片状结构,轻轻在纸上划过就会使“磷片”脱落,在纸上留下痕迹,因此可以制铅笔芯);
(2)金刚石硬度大,可用来刻画玻璃;石墨具有导电性,可用作电极(或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用于制糖时作脱色剂);(3)氧气能供给呼吸,可用于医疗急救;木炭可燃,用作燃料。
【例题2】如右图所示,向盛有红棕色气体的烧瓶中投入若干块木炭,连接好装置,稍待片刻,能看到的现象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木炭为什么具有这种性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因此木炭具有吸附性,它将烧瓶中吸附到其表面,使烧瓶中气体量减少,故烧瓶中气体的红棕色变浅,压强也减小,水会被压入烧瓶中。
【答案】
(1)瓶内的红棕色逐渐变浅
(2)会有水倒流入烧瓶中木炭吸附了红棕色气体,烧瓶内气压低于大气压强,因此水被压入烧瓶中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 二、碳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稳定。
在点燃或高温的条件下碳有如下化学性质。
1.可燃性碳充分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碳不充分燃烧时生成一氧化碳。
2.还原性(与氧化物反应) ↑ 【例题3】在做氧化铜与木炭反应的实验时,往往会发现反应后试管中仍有黑色固体。
小明对此进行了探究,并邀请你一起参与。
[提出问题]氧化铜与木炭充分反应结束后,试管中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猜想或假设]可能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铜、木炭都不与稀硫酸反应,而氧化铜能与稀硫酸反应形成蓝色溶液。
[实验与结论]小明设计的实验方案是:
向盛有少量该黑色固体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振荡,静置后观察现象。
如果猜想①正确,现象应该是; 如果猜想②正确,现象应该是:
[实验设计]科学探究的方法有多种,请你再设计2种方法来证明小明的猜想。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解析】本题中由于氧化铜与木炭充分反应,生成物铜是红色固体,而此反应结束后试管中存在的黑色固体应该是过量的氧化铜或过量的木炭。
用实验来鉴别黑色固体是木炭还是氧化铜,鉴别方法有多种:
①加稀硫酸;②灼烧;③与已知的氧化铜混合加强热等。
【答案】①氧化铜②木炭黑色固体全部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黑色固体不溶解,溶液颜色不变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将黑色固体放在空气中灼烧 若有火星出现,且黑色固体逐渐减少 黑色固体为木炭将黑色固体与已知的氧化铜混合加强热 有光亮的红色固体出现 黑色固体为木炭
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在实验室里,常用稀盐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例题1】下列反应都能生成二氧化碳:
①人和动物的呼吸作用;②木炭在空气中燃烧;③蜡烛燃烧;④碳与氧化铜反应;⑤石灰石(块状)与硫酸反应;⑥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⑦石灰石(块状)与浓盐酸反应;⑧石灰石(块状)与稀盐酸反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里采用什么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
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为什么不使用其他反应,请选取任意两个说明原因。
【解析】
(1)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常用药品是块状的大理石或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一般不用其他药品代替的原因是:
①浓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使得收集到的气体不纯;②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包在大理石表面,使反应难以继续进行;③碳酸钠或纯碳酸钙粉末等与稀盐酸反应速率太快,很难控制。
【答案】
(1)见解析
(2)①②③的反应生成的不易收集且不够纯净。
④的反应要在高温下进行,操作不便。
⑤的反应生成微溶物硫酸钙包在大理石表面,形成保护膜,阻碍了与的继续反应。
⑥的反应速率太快,很难控制。
⑦的反应会使得收集到的气体中混有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
二、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的探究1.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
(1)确定气体发生装置时应从两个方面考虑:
①反应物的状态;②反应的条件。
其具体装置如下图所示:
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且不需加热 反应物是固体且需加热
(2)确定气体收集装置时主要考虑:
①气体的密度;②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
当收集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时,可用向下排空气法;当收集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时,可用向上排空气法;当收集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反应的气体,可用排水法。
各种收集装置如下图所示:
2.实验室里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的装置由于二氧化碳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固体)与稀盐酸(液体)在常温下反应制得,并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
因此,实验室里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的装置一般选择如右图所示的装置。
【例题2】实验室里常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某同学认真研究了课本中的实验装置(如下图甲),对其中的气体发生装置进行了改进(如下图乙)。
请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1)写出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
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3)说明该同学进行实验装置改进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写出检验b中已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图甲是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图,该装置的优点是可随时添加稀盐酸,缺点是不能使反应随时发生,随时停止。
图乙对图甲的装置进行了改进,该装置就可以通过控制弹簧夹使反应随时发生和停止——当打开弹簧夹,长颈漏斗中的酸液由于重力作用进入试管与大理石接触,反应开始;当关闭弹簧夹,装置内气压增加,把稀盐酸压回到长颈漏斗中,大理石与稀盐酸脱离接触,反应停止。
【答案】
(1)
(2)长颈漏斗 集气瓶 铁架台 大试管 (3)使反应容易控制,可随时使反应发生或停止(4)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看是否熄灭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能溶于水(在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增大压强还会溶解得更多),密度比空气的大。
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气体可以变成固体,固体二氧化碳叫“干冰”,干冰升华时要吸收大量的热。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在通常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2)与水反应:
(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
另外,绿色植物能利用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光合作用:
(3)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此反应可以用来检验二氧化碳)。
3.二氧化碳的用途() 利用的性质灭火 ,也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的大
制冷剂、人工降雨 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制啤酒、汽水等碳酸饮料 能溶于水,并能与水反应:
;生成的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气体肥料 绿色植物利用和水进行光合作用
4.温室效应
(1)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使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热量不易散失,从而使全球变暖的现象。
除二氧化碳外,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还有臭氧(O3)、甲烷()、氟氯代烷等。
(2)温室效应将使全球气候变暖,这样将可能导致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淹没部分沿海城市;使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等。
(3)防治温室效应的有效措施:
①减少使用化石燃料;②更多地利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③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等。
【例题1】某同学设计了如下一组实验,取四朵用紫色石蕊溶液染成的紫色干燥纸花,分别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到纸花的颜色变化是:
(Ⅰ)中纸花变红;(Ⅱ)中纸花_________;(Ⅲ)中纸花不变色;(Ⅳ)中纸花_____________;
(2)该同学进行的(Ⅰ)、(Ⅱ)两项实验,说明了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该同学进行四组对比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写出(Ⅳ)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解析】(Ⅰ)说明醋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红;(Ⅱ)、(Ⅲ)说明水、二氧化碳都不能使紫色石蕊变色;(Ⅳ)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使紫色石蕊变红。
在此,采取了对比实验的研究方法。
【答案】
(1)不变色变红
(2)稀醋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3)证明水和二氧化碳均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醋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也能使紫色石蕊变红(4)【例题2】目前,利用塑料大棚进行温室生产已经普及,城市居民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新鲜蔬菜。
农业科技人员向农民建议,在利用温室生产时,可定期释放适量的,以提高蔬菜质量,改善品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增加的含量可以提高蔬菜质量,改善品质?
(2)可采用什么化学方法来增加的含量?
写出化学方程式。
【解析】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可简单表示为:
,可见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反应物;向温室中释放适量的二氧化碳,可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提高蔬菜产量。
增加含量的方法是比较多的,只要能产生且易操作就行。
如实验室里制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木炭燃烧等。
【答案】
(1)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2)与稀盐酸反应可产生(或在温室内生一盆炭火,其化学方程式为:
)二、一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略小,难溶于水。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毒性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缺氧而中毒。
(2)可燃性 (3)还原性 3.一氧化碳的用途()
(1)作燃料(利用一氧化碳燃烧时放出热量)
(2)冶炼金属(利用其还原性,通常还原一些金属氧化物)【例题3】欲除去中混有的少量CO气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A.将混合气体点燃 B.将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C.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CuO D.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炭层【解析】本题是有关CO与的鉴别与除杂。
如果要除去中混有的少量CO气体,一般是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CuO等金属氧化物;如果要除去CO中混有的少量气体,一般是将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或是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炭层。
此题A的意图是想将混合气体中的CO通过点燃的方法使之转化为而除去,但是因为混合气体的主要成分是,不支持燃烧,因此很难点燃。
另外要点燃就必须引入,而的量又很难控制,一旦过量,引入的就会成为新的杂质;B、D除去的是气体;C利用CO的还原性而将其除去。
【答案】C
单元总结:
物理性质 单质:
金刚石、石墨、C60、无定形碳 常温下稳定 化学性质 可燃性 还原性 物理性质 CO 可燃性:
化学性质 还原性:
碳 毒性:
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和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固体叫干冰碳 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的 性质 化学性质 与水反应氧 化合物 氧化物CO2 与石灰水反应化 与灼热的碳反应物 制法 实验室制法 工业制法 碳酸 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不稳定,易分解 其他化合物 性质 高温分解 碳酸钙 与酸反应 用途
第六单元学案
课题一 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一课时)教学案 总 课时
班级 姓名 小组 检查等级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金刚石、石墨等碳的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二、重难点突破:
1、通过自学讨论了解金刚石、石墨等碳的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三、学习过程
(一)、自学导航:
阅读课本P104—105、观察图6-1、6-2、6-3完成以下问题:
1、由碳元素所形成的单质主要有______ _ __ _。
他们的物理性质存在差异,是因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九年级 化学 第五 第七 单元 复习 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