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论宗炳澄怀味象的审美心理意义.docx
- 文档编号:26968172
- 上传时间:2023-06-24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1.58KB
DOC论宗炳澄怀味象的审美心理意义.docx
《DOC论宗炳澄怀味象的审美心理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OC论宗炳澄怀味象的审美心理意义.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DOC论宗炳澄怀味象的审美心理意义
【DOC】论宗炳“澄怀味象”的审美心理意义
论宗炳“澄怀味象”的审美心理意义
一46——绘画美学
论宗炳”澄怀味象’’的审美心理意义
文/姚丹
“澄怀昧象”是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美学命题.它主张审美主体
以超世俗,超功利的心胸品味,体验审美对象,进而把握审美对象的本体和生命——
道.澄怀是实现审美观照的前提,昧象即审美体验,澄怀昧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心物
交融的审美心理过程.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艺术创作及艺术欣赏中审美心态的变化
流程,具有丰富的审美心理意义.
“澄怀味象”是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美学
命题.画山水序是中国最早专门讨论山水美及山水画的理论
着作,在中国绘画美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宗炳在画山水序
中开篇即提:
”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至于山水,质有
而趣灵,是以轩辕,尧,孔,广成,大隗,许由,孤竹之流,必
有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之游焉,又称仁智之乐焉.夫
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
乎?
”【1]这里的”贤者澄怀味象”,是说”贤者”从自然山水的形
象中得到一种愉悦和享受.这是一种审美活动.”澄怀”是实现
审美观照的前提,”澄怀”才能”味象”,也就是说为了实现审
美观照,观照者必须有一个审美心胸.而”味象”之”味”即
品味,体味,”象”即审美对象,”味象”,简而言之,就是指品
味,体验审美对象.澄怀味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心物交融的审
美心理过程.本文将从澄怀——审美心胸,味象——审美体验,
澄怀味象——心物交融三个方面来探讨宗炳”澄怀味象”的审
美心理意义.
一
澄怀——审美心胸
所谓”澄怀”,就是要求审美主体摒除私心杂念,澄澈胸怀,
以超世俗,超功利的心胸观照审美对象.”澄怀”是对审美主体
质的觉醒中.形神问题经由顾恺之的”传神”到宗炳的”畅神”,
获得了具有普遍性的美学意义.
首先,感性形象的美在于”神”的表现,且”道”经”神”
流出,”道”与”神”相联,因此传人物之神与畅山水之神的过
程也是表现”道”的过程.从美学角度来认识这种意义,即事
物的感性形式的美在于它是某种超感性精神的表现.这种超感
性的精神在人物传神中是内在性情和风度,在山水畅神中是超
脱和神明,因此这种体现在作品中的超感性精神便具有了鲜明
的审美意义.
其次,”传神”与”畅神”都是在强调静观所得的美,尽管
静观存在其自身的局限性,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正是把握
住了审美的心理特征.人物”传神”和山水”畅神”就是感官
的感知和心灵的观照共同发生作用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种审
美体验.
再次,传人物之神与畅山水之神的物质载体虽不同,但都
凸显了艺术本身的价值,从对”传神”论与”畅神”论的理论
梳理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艺术的独立审美地位正在上升,
在”传神”与”畅神”的审美意境中,超越了具体可感的形,而
完成了个体的人格理想,艺术的价值功用由此凸显.就像从刘
邵的人物志到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的思想演变一样,政
治的人变为了审美的人.这正是魏晋风度在中国美学史上独树
一
帜的价值所在.
注释:
【1]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08页
[2]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二卷上)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1987.470页
[3】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
三联书店,200990页
[4]彭吉象中国艺术学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596页
作者简介:
杨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在读博士
编辑:
郑钢岭
审美心胸的要求,实质是营造一种”虚静”的审美心胸.虚静
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贯穿于艺术创作与艺术鉴赏
领域.虚静说最早可以追溯至先秦.在先秦美学领域,对”虚静”
论述最具代表性的是老庄.老子提出为了实现对”道”的体悟
观照,就要”涤除玄览(或鉴)”【(老子?
十章》),所谓”涤除”
就是洗除尘垢,即祛除人的各种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玄”
形容人心的深邃灵妙,”览”,高亨先生认为应读为”监”,”监”
是古”鉴”字,镜也[3].老子称人的内心为玄监,比喻心灵深处
明澈如镜,只有”涤除玄览”,使其无疵,才能让心镜干净,光
明,映照万物,与道合一.以”涤除玄览”的方法观道,显然
是由于道的”无”的特性决定的.”道”无形无名,无声无味,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迎之不见其道,随之
不见其后”((《老子?
十四章》),人的生理感官根本无法感觉到,
因此,在体道的过程中,老子特别强调”观”.观就是看,但不
是一般感官的看,而是心灵的洞见.他说: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子?
十六章》)也就是说,要保持
虚空宁静的心境,祛除私欲与外界的干扰,才能观照事物自身.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并进一步提出”心斋”,”坐忘”,
突出强调审美观照和审美创造的主体必须超脱利害观念.所谓
“心斋”,就是”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
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
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
人间世).心斋也就是空虚
的心境.是说人在认识事物时,当然首先要借助于感官器官,借
助于”心”的逻辑思考,但”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所以要
“听之以气”,即要”虚而待物”,抛弃一切是非得失.用空虚的
心境去直观,才能把握无限的”道”.所谓”坐忘”,即”堕肢
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
大宗
师》)这里的”离形”,”堕肢体”,就是从人的生理欲望中解脱
出来.所谓”去知”,”黜聪明”,就是从人的各种是非得失的计
较和思虑中解脱出来.
老庄的虚静说偏重于哲学范畴,与审美和艺术联系并不紧
密.宗炳的”澄怀”继承和发展了老庄的虚静说,明确把它应
用于山水绘画领域,强调审美主体必须排除私心杂念,摆脱利
害计较.宗炳的”澄怀”说的形成,除受老庄思想影响外,佛
学的影响更为直接.在思想上,宗炳是当时着名的佛教理论家,
是东晋高僧慧远的思想继承者,((宋书?
隐逸传说他曾入庐山
“就释慧远考寻文义”[51,并着有长篇论文明佛论.以佛统儒
道是宗炳的根本思想,也是他的《画山水序》的根本思想.宗
炳说:
”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这里的”圣人”即佛,
宗炳明佛论说:
”夫佛也者非他也,盖圣人之道.”_6】’’圣人”
以其”神明”所含的佛学之”道”应物而无累于物.而低于”圣
人”的”贤者”则指佛的信徒或佛学的信仰者,”贤者”虽然达
不到”圣人”的境界,却可以”澄怀味象”.所谓”澄怀”,即
明佛论》所谓”神圣玄照,而无思营之识”【71,也就是澄清胸怀,
绘画美学——47
摒除杂虑.受慧远思想的影响,宗炳认为整个山河大地都是佛
的无所不在的”神明”的体现,是”佛影”,因而自然山水的美
也就具有了一种和佛相关联的精神意义.主体只有保持澄澈胸
怀,才能体昧表现于世间万象之中的佛的”神明”.宗炳的”澄
怀”注重超功利的直觉和美感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揭示了
审美心理的特征.
在审美心理活动中,主体的审美心胸是实现审美观照的必
要条件.审美观照是指审美欣赏时主体的一种全神贯注,心无
旁鹜的心理状态.它具有两个明显特征:
一是主体自然而然地把
全部注意力集中于客体,以全身心对客体凝神观照;二是客体
被暂时与周围世界隔离开来,成为主体所观照的唯一对象.只
有进入审美静观状态,才能使主体与客体互相契合,融为一体,
从而达到神与物游,物我两忘的境界,获得美感.要实现审美
观照,就必须去除功利意识,认知意识和取消物我之别,营造
一
种虚静的审美心胸.”澄怀”就是一种审美心胸,它强调审美
主体摆脱私心杂念,保持心灵的澄澈宁静,是主体进行审美观
照的前提;”澄怀”也是一种审美创作心境.审美创作主体在审
美创作构思之初,必须保持心灵的虚空澄澈.这是审美创作主
体进行整个审美创作过程的第一步.
二,味象——审美体验
“味象”之”味”,即体味,品味,也即体验.宗炳的”味象”
说受老子”味无味”(《老子-六十三章》)哲学命题的直接影响.
“味无味”的前一个”味”字,用作动词,其含义为体味和体验.
何谓”无味”?
王弼注:
”以恬淡为味,治之极也.”[8】老子》第
三十五章指出:
”道之出FI淡乎其无味.”老子认为,道说出来淡
而无味.王弼注曰:
”言道之深大.人闻道之言,乃更不如乐与
饵,应时感悦人心也.乐与饵则能令过客止,而道之出言淡然
无味.视之不足见,则不足以悦其目;听之不足闻,则不足以
娱其耳.若无所中然,乃用之不可穷极也.”可见”无味”是对
道的存在特征的一种界定,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味.老子认为道
是世间万物的本源,”味无味”就是体味审美对象的本体和生命
——
道.由此可见,老子的”味”主要是体道的方法.
宗炳继承了老子关于”味”的理论,并将其引入画论,”味
象”之味是一种精神的愉悦与享受,是对审美对象的体味,因
而是审美的”味”.”象”即审美对象,宗炳说,”圣人以神法道”,
“山水以形媚道”.”圣人”是以他的”神”效法”道”,体现”道”,
使”贤者”得到领悟.而山水则是以它的”形”显现”道”而
成为美,成为”媚”,使”仁者”得到快乐.”媚”即悦,山水
所以成为美,所以使人愉悦,是因为它既有具体形象,又是”道”
的显现.有限的”形”显现无限的”道”,显现宇宙无限的生机,
这才是”美”,才是”媚”,才是审美的自然.山水的形象之所
以成为审美的形象,山水之所以成为审美的自然,就因为山水
“以形媚道”.所以说”山水质有而趣灵”,山水的形质是”道”
——48——绘画美学
的显现,所以是”灵”,是”趣”.”以形媚道”和”质有而趣灵”
是对”象”的进一步规定.经过这样的规定,”象”就不是一般
的形象,而是审美形象.只有审美形象,才能成为审美观照的
对象,才能引起欣赏者的审美愉悦.由于”象”是.’’道”的显
现,所以”味象”同时又是”观道”,即品味,体验审美对象,
进而把握审美对象的本体和生命——道.”澄怀味象”即”澄怀
观道”.
“味象”是一个动态的审美体验过程.宗炳在画山水序》
中对”澄怀味象”的审美体验有进一步的描述:
”夫以应目会心
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
理得,虽复虚求幽岩,何以加焉?
又神本亡端,栖形感类,理
入影迹,诚能妙写,亦诚尽矣.……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
神思,余复何为哉?
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
”从这
段话可以看出,宗炳将山水画的审美体验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
是”应目会心”,即观者目接于形时,心就会领会其理,这是审
美体验的初始阶段;其次是”应会感神”,即审美主体对审美对
象深入观照,从而领会其内在的生命和意蕴;最后达到”畅神”
即身与物化,神与物游的审美境界.
应目会心——应会感神——畅神,揭示了”味象”的动态
心理过程,是审美主体由表及里,由点到面,全面深入地领悟,
感受审美对象之生命意趣的过程,具有心理感受的深切性,细
微性等特点.只有仔细玩味,认真揣摩,反复咀嚼,才能渐渐
品味,体悟出审美对象内部深层的意蕴.
三,澄怀昧象—_,物交融
“澄怀味象”,整体来讲,就是审美主体以清澄纯净,超功
利的心胸品味,体验,感悟审美对象内部深层的生命和本体.它
概括了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就主体而言,”澄怀”是实现审
美观照的必要条件.为了实现审美观照,审美主体必须”澄怀”;
从客体方面来说,首先当然要有”象”,这个象不是一般的形象,
而是审美形象,是”道”的显现.”味”作为审美体验,实质上
是对审美活动中主客体的象征关系的体验,是一个由表及里,
不断深入的动态心理过程.
中国古代的审美体验强调的是在主客体的交感中把握客体,
在心物交融中达到物我两忘,物我合一的圆融之境.那么,从
这个层面上而言,”澄怀味象”的过程实际上是心物交融的审美
心理过程.”澄怀味象”包含着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双向互
动.从主体方面来说,审美主体通过”澄怀”使审美客体”对
象化”,在虚静澄明的心境中体味审美客体的深层意蕴,才能达
到物我合一的境界.从客体方面说,”味象”之象已不仅仅是物
的存在,而是在”味”中渗透了审美主体的情感,具有了主观
的生命情调,宗炳《画山水序中所提的”山水质有而趣灵”,
正说明了万物是有生命的,所以能与主体的”人”相呼应.而
“味”的过程就是心与物的交融互渗.这样,审美主体与审美客
体在双向建构中形成一种交流感应的关系,心物之间交流往复,
在物我圆契的审美体验中,最终实现和达到”天人合一”的审
美境界.
在这方面,王国维有过精采的论述:
”吾人之胸中洞然无
物,而后其观物也深,而其体物也初.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
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
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一方
面,艺术家对物我的超越,有利于更好地”观物”,”体物”;另
一
方面,”出乎其外”也离不开”人乎其内”.艺术家只有在深入
万物,深入宇宙人生的基础上,只有通过主体对客体对象的主
动的深入的审美把握而达到主客体的统一,才能实现对物我的
超越,进入最高艺术体验境界.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宗炳的”澄怀味象”蕴含着丰富的审
美心理意义.”澄怀味象”主张以一种超功利的心境去直观,品
味审美对象,进而把握审美对象的本体和生命——道.它在一
定程度上揭示了艺术创作及艺术欣赏中审美心态的变化流程,
给予了后来艺术创作与鉴赏理论多方面的启示,引用宗白华
先生所言:
”中国自六朝以来,艺术的理想境界却是’澄怀观
道’.”…]
注释:
[『】[南朝?
宋】宗炳画山水序本文中所引《画山永序》均出自俞剑
华注译中国画论选读南京:
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以下不再标明
[2]本文中《老子》的引文皆引自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北京:
中
华书局,1984以下不再注释
【3】参见高亨老子正诂北京:
中国书店,198824页
[4】本文中”庄子》的引文皆引自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北京:
中华书局,2007以下不再注释.
[5】沈约.宋书?
卷九十三中华书局,f9832276页
【6】全宋文?
卷二十一,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三
册)北京:
中华书局,1958.2551页
【7】见弘明集?
卷二
[8]转引自陈鼓应注译老子注释及评价北京:
中华书局,1984506
页
【9】王弼老子道德经注见:
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上册)北京:
中
华书局,198088页
【10]王国维人间词话?
人间词李科林校注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
社,200988页
[11]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见艺境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
社,1987155页
作者简介:
姚丹,武汉大学哲学学院2010级美学专业博士生,山东工艺
美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讲师
编辑:
吕有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OC 论宗炳澄怀味象 审美 心理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