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2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26965184
- 上传时间:2023-06-24
- 格式:DOCX
- 页数:60
- 大小:119.17KB
人教版必修2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必修2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2第二单元教学设计.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必修2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2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4《诗经》两首
氓
教材分析:
本单元鉴赏先秦到汉魏晋诗歌,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
教学重点是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重章叠句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氓》是《国风》中一首著名的弃妇感伤诗,是弃妇离夫返娘家所作。
充分体现了《诗经》的特点,值得学习。
《氓》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幼年时的欢乐、恋爱时的盟誓、婚后的变卦、怨愤、留恋、痛苦等婚恋悲剧。
教授本课时,首先根据学生初中所学过的《诗经》知识适当补充内容,并提及其他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激发学生读《诗经》的兴趣。
再次就是赏析《氓》,一使抓住对比,抓住女主人公结婚前后的变化和“氓”前后态度的变化,来引导学生理清诗歌大意;二是结合诗歌,分析女主人的形象,以及探讨其爱情失败的原因;三是结合诗歌里面的赋比兴表现手法,进一步理清女主人公的内心想法,进而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理解《氓》的含义及掌握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能力目标:
1、抓住对比,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
2、熟读成诵,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
1、同情《氓》的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
2、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感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及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教学难点】1、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中人物情感。
2、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1、讨论法。
2、诵读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第一单元我们欣赏了散文的优美的语言,从中感受作者的心灵的博动。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的是诗歌单元。
学习诗歌,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应该从哪里得到提示?
明确:
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二)《诗经》的相关知识:
《诗经》: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今天所学的《氓》就属于《卫风》中有代表性的一篇弃妇诗。
(三)听录音,注音。
(四)集体朗读。
提示:
四言诗的诵读节奏,一般读成“二/二”节拍,逗号稍短促,句号稍拖长,章节之间要比句间停顿更长些。
(五)整体感知课文
1、提问:
刚刚大家都读了这首诗,对它应该有了个初步了解,谁能告诉我说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
《氓》是一首叙事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女主人公与“氓”从初恋、结婚到被遗弃的痛苦经历,表达了她怨恨的感情和决绝的态度,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女性形象,故事相当完整。
2.梳理课文行文思路: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段落
段意
女性的情感
1
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热情、幸福
2
男女恋人相思、结婚
3
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悲痛、怨恨
4
控告男子移情别恋
5
补叙(回忆)多年的苦楚和处境
6
今昔对比的怨恨和决绝
清醒、刚烈
诗歌共六章,按“恋爱——婚变——决绝”这样的思路叙述。
(板书)
(六)具体赏析:
课前我们运用早读课的时间借助课下注释,疏通了诗歌内容也相应找出一些常用字的特殊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成语和特殊句式。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赏析课文内容。
1、学习“恋爱”部分。
(1—2章)
恋爱阶段,男女双方各有何举动?
反映出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
男:
抱布贸丝 来、谋
女:
乘、望、泣涕、笑、言
女:
温柔体贴、纯真热情、信守诺言。
2、学习“婚变”部分。
(男生朗读)
(1)三四两段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
“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结婚后的“氓”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年的“蚩蚩”到现在的“暴怒”,给女主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对比:
桑未落,叶沃若——桑落,叶黄陨
士之耽可说——女之耽不可说
女不爽——士贰其行
比喻:
桑叶
鸠食桑葚
叶沃若
叶黄陨
兴中有比: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用自然现象起兴,引出生活及感情变化,兼以隐喻,更能激发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2)这一段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
明确:
性格:
任劳任怨。
(板书)
3、研习“决绝”部分。
(女生齐读)
(1)提问:
看看最后一章,看看女主人公对这个薄情的丈夫是不是乞求?
有没有凄凄惨惨凄凄?
何处看出,反映出她性格哪方面?
(讨论)
明确:
决绝地分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反映出她刚毅不屈,对丈夫遗弃毅然离去,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清醒、刚烈的。
(板书)
(2)提问:
这一段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
对比,将昔日的“信誓旦旦”与今日的结局作对比。
(八)深入探究:
你认为“氓”是个怎么样的人?
你如何看待《氓》中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参考意见:
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时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
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或许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的恩爱,无情地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始乱终弃的家伙。
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七、课堂小结。
《氓》大致按事实发展的过程叙述这一悲剧的始末,运用“赋”“比”“兴”及对比的艺术手法,将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增加了叙事的感染力和抒情的深度,全诗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却不失坚强的妇女形象,她的遭遇值得我们同情,她的人格值得我们尊敬,而男青年的做法则应遭到我们的指责。
八、背诵并预习《采薇》;完成《优化方案》相关练习。
九、板书:
段落
段意
女性的情感
性格
1
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热情、幸福
纯真
痴情
2
男女恋人相思、结婚
3
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悲痛、怨恨
任劳
任怨
4
控告男子移情别恋
5
补叙(回忆)多年的苦楚和处境
6
今昔对比的怨恨和决绝
清醒
刚烈、果断
采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了解作品内容与情感;
2、把握诗歌的思想主旨,理解诗歌意思;
3、通过教师引导能够较好地多角度鉴赏最后一个章节之美。
(二)能力目标:
1、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
2、通过学习能够熟练的背诵诗歌;
(三)情感目标:
在诗歌的整体理解和诵读中,让学生体会诗中戍卒家园之思与保家卫国英勇顽强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
二、教学重点:
1、通过教师点拨,借助注释,提炼内容,把握课文内容;
2、立足于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3、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基本能够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三、教学难点:
立足于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理解主人公对家园之思的深切之情。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五、课时安排:
六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
1、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的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2、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历史的年轮,并不总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不管你对它怀有什么样的情感,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一直伴随人类成长的历史于是,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现在,我们来学习《小雅·采薇》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复杂的人生百味。
二、介绍《诗经》知识
《论语》曰:
“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洁、生动。
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历经沧桑,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飘渺悠长,哀婉凄美。
今天我们就来接着学习诗经里的诗歌。
《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
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6首只存篇名而无诗文的“笙诗”,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
《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名称由来
《诗经》大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到这个名称,如: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1] 。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
”[2]
司马迁用的也是这个名称,如: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3]
因为后来传世的版本中共记载有三百一十一首,为了叙述方便,就称作“诗三百”。
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产生年代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已在春秋时期,整部诗经的时代,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
产生的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经文史专家考定,《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
[4]
《周颂》时代最早,在西周初年产生,是贵族文人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部分描写农业生产。
《大雅》也是西周时代的诗,是中国上古仅存的史诗。
《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
《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年)以后。
[5]
创作者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
[6]
周代贵族文人的作品构成了诗经的另一部分。
《尚书》记载,《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
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
[7-8]
创作背景
《史记》载:
“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
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
而公刘适邠,大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治镐,故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好稼穑,殖五谷。
”[9] 。
这里所讲的虞夏之贡虽未必可信,但周代的祖居之地宜于农业却是实情。
“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豳风·七月》完整地叙述出一年之中的农事活动与当时社会的等级压迫关系。
另外,在《诗经》中的《南山》、《楚茨》、《大田》、《丰年》、《良耜》等篇中,都有农事的记载。
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
宗教信仰与社会政治融为一体,这就是《诗经》中为什么会有许多祭祀性颂诗与雅诗的社会基础。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史称刑措不用者四十年,这时可称为周代的黄金时期。
昭、穆以后,国势渐衰。
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6]
传承历史
据说春秋时流传下来的诗,有三千首之多,后来只剩下三百一十一首(其中有六首笙诗:
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
孔子编纂诗经之后,最早明确记录的传承人,是“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的子夏,他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他传诗。
到汉初,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
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流传,而如今只剩外传10卷。
当今世上流传的诗经,则是毛公(大毛公:
毛亨,小毛公:
毛苌)所传的毛诗。
[6]
注本
重要的注本有《毛诗正义》、宋朱熹的《诗集传》、清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清陈奂的《诗毛氏传疏》、今人程俊英的《诗经释注》、今人余冠英的《诗经选译》等。
[10]
内容编辑
《诗经》现存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有十五国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
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6]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
《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
《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
《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
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
[6]
风篇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方(秦、齐、韩、赵、魏),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
多半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十五国风分别是:
周南十一篇、召南十四篇、邶[bèi]风十九篇、鄘[yōng]风十篇、卫风十篇、王风十篇、郑风二十一篇、齐风十一篇、魏风七篇、唐风十篇、秦风十篇、陈风十篇、桧风四篇(桧即“郐”kuài)、曹风四篇、豳[bīn]风七篇。
其中周南中的《关雎》、《桃夭》,魏风中的《伐檀》、《硕鼠》,秦风中的《蒹葭》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6]
雅篇
《雅》是周王朝国都附近的乐歌,共105篇。
包括大雅小雅,共三十一篇。
《雅》为周王畿内乐调。
《大雅》主要歌颂周王室祖先乃至武王、宣王等之功绩,有些诗篇也反映了厉王、幽王的暴虐昏乱及其统治危机。
《大雅》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前期,作者大都是贵族,谓高尚雅正等。
旧训雅为正,谓诗歌之正声。
《诗大序》: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废兴也。
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
《小雅》共有七十四篇,创作于西周初年至末年,以西周末年厉、宣、幽王时期为多。
《小雅》中一部分诗歌与《国风》类似,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
[6]
大雅的作品主要有《文王》、《卷阿》、《民劳》,小雅有《鹿鸣》、《采薇》、《斯干》等。
颂篇
对于《颂》的解释,最早见于《诗·大序》: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孔颖达《毛诗正义》说:
“颂者”之下省略了“容也”二字。
朱熹《诗集传》说:
“颂”与“容”古字通用。
据阮元《□经室集·释颂》的解释,“容”的意思是舞容,“美盛德之形容”,就是赞美“盛德”的舞蹈动作。
如《周颂·维清》是祭祀文王的乐歌,《小序》说:
“奏象舞也。
”
郑玄《毛诗传笺》说:
“象舞,象用兵时刺伐之舞。
”就是把周文王用兵征讨刺伐时的情节、动作,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可以证明祭祀宗庙时不仅有歌,而且有舞,“载歌载舞”可以说是宗庙乐歌的特点。
近代学者也多以为《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其中有一部分是舞曲。
[6]
颂的名篇主要有《清庙》、《维天之命》、《噫嘻》等
小结:
我们先来进行一个小游戏,文学常识抢答。
请听题: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主义的诗歌总集?
----------现实主义
2,诗经共有多少首诗?
--------305首
3,诗经共分为哪几个部分?
-------风、雅、颂
4,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有哪三个?
-------赋、比、兴
5,它所收录的诗歌是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的?
-------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
6,“风包括了多少个地方的民歌?
又叫什么?
”------15个,“十五国风”
第三、四课时
三、整体感知诗歌
1、集体诵读,提示学生注意个别字词读音。
(诵读提示:
《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节奏韵律非常明显,一般采用二二节拍,如“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
(板书生字词)
玁狁(xiǎnyǔn)不遑(huáng)靡盬(mǐgǔ)
四牡骙骙(kuí)小人所腓(féi)孔疚(jiù)
载(zài)渴载饥象弭(mǐ)雨(yù)雪
2、自由诵读。
四、合作探究
(一)品味情感
《采薇》表现了士兵内心丰富的情感,通过诵读,你感受到哪些情感?
结合具体的诗句说说。
(学生交流,然后发言,教师归纳)
明确:
1、对战争的不满、厌倦,故乡之思;
2、憎恨仇敌,同仇敌忾;
3、战争频繁,厌战思归。
(二)赏析手法
1、这首诗的前三章采用了什么手法?
它有何特点?
结合诗句说说它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作用。
明确:
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重章叠句就是章与章句型重复,字面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它的作用在于通过回环往复,增加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好地抒发情感,突出主题;便于记忆、咏唱。
2、这三章反复咏唱的是什么?
由“作”到“柔”到“刚”暗示了什么?
士兵的生活状况如何?
在这种环境下,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明确:
反复咏唱的是采薇及薇草的生长过程,由“作”到“柔”到“刚”暗示岁月的流逝,戍边的时间之久;士兵们过着“不遑启居”“载饥载渴”“不遑启处”的艰辛生活,表现士兵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和浓重的思乡之情。
五、讲解课文
1、思考讨论:
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
读罢此诗,我们仿佛看见主人公慢慢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只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这位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全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
《采薇》这首诗一共六章,这六章我们可以分为三个镜头和画面,下面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三个画面——我们把1-3章写成一个镜头,4和5章写成一个镜头,第6章单独写一个镜头——并注意体会原诗所采用的艺术技巧。
(1)解读1~3章:
(读一遍)
翻译:
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
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
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
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
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
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
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
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啦。
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
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
提问:
前三章诗句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
明确:
a.戍边时长、生活艰苦、音讯不通;b.思乡思亲之愁苦
评说:
这三章说了两层意思,一是归途中追忆思归之情,二是叙述难归的原因。
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复沓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
诗以采薇起兴,采集薇菜果腹,表明戍边生活的艰苦,且“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循序渐进,除了刻画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还同“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
眼见着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总是“曰归曰归”却总不能归,使我对能不能再见到家人由“忧心烈烈”到“忧心孔疚”。
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
后四句做了层层的说明:
远离家园,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因为战事频频,以致音讯难递;无暇休整,因为王差无穷。
究其根本原因,即“玁狁之故”。
恋家思亲的个人情结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相互交织着,它们虽然互相矛盾却同样真实。
在诗的开始用重章复沓的形式反复咏叹,形成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朗诵这三章。
感受《诗经》重章复沓的章法所带来的音乐美。
《诗经》的这种结构
来自于民歌,劳动者的歌声此起彼伏,自然而然形成叠章,它能一层一层增强情感的抒发,受到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使诗歌充满音乐的节奏美。
因此。
我们可以想象,士卒们在采食薇菜时,思念家乡的叹息声此起彼伏。
就像后代的诗人所写的那样: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夫尽望乡。
”
(2)解读4~5章:
(读一遍)
翻译:
路边何花争娇艳?
白棣花开一片片。
路边何车真威武?
将军出征将路堵。
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
如此怎敢图安乐?
一月三次捷报送。
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
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蔽。
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
哪敢一日不戒备?
匈奴战事催人急。
提问:
四五两章表现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
明确:
a.战马肥壮、战备精良、一月三捷;b.克敌卫国之豪迈
评说: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因而我远离家乡,共赴国难。
可是久久不能归家且乡音渺渺,这使我内心备受煎熬。
而这一切都由于玁狁的入侵,就让我们奋力赶走他们,好早日回到那日思夜想的家乡。
因而接下来的这两章就很自然地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语气中充满了自豪之感。
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感。
让他们自豪地是什么呢?
自然是威武的军容“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象弭鱼服”、高昂的士气、训练有素的作战“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和频传的捷报“一月三捷”。
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
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
朗诵这两章,读出激昂、自豪之情。
(3)解读第6章。
(读一遍)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翻译: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
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
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
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评说:
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了更深的悲哀中。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既是写景更是伤怀。
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却看不到生活的价值。
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必修 第二 单元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