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道设计研究报告.docx
- 文档编号:26959326
- 上传时间:2023-06-24
- 格式:DOCX
- 页数:69
- 大小:3.17MB
步道设计研究报告.docx
《步道设计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步道设计研究报告.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步道设计研究报告
步道生态游憩设计之初探-以田中区域步道为例
作者
邱慧心。
国立北斗家商。
综合高中二年3班。
杨香玉。
国立北斗家商。
综合高中二年3班。
谢函如。
国立北斗家商。
综合高中二年3班。
指导老师:
郭佩毓老师
壹●前言
1、研究动机
最近越来越多人注重假日休闲活动,因此有很多的人都带着自己的家人一同去登山,登山不只可以接近大自然、有益身心健康、结交一些也乐爱登山的朋友,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亲子关系。
因此以休憩为目的的游客通常喜欢可以两人并行宽度的步道、单程步行时间30~60分钟、且步道沿线的踏面最好以斜坡为主、视觉开阔度高。
自然地区的区域步道的设计与建造,最主要是提供一种自然资源的利用和民众游憩的设施。
但这种设施大多规划的不尽理想、告示通常标示不明、环境设施也无定期维护,常让第一次来的游客对此有不好的第一印象。
另外我们在训练污染的控制、消除、土地规划和其他用来确保高质量环境所必须的技术性人才缺乏,所以因此常常设计不够周详,对自然产生破坏因而丧失步道的意义。
赤水崁健山步道就位于田中森林公园,园内林木扶疏,步道大部分蜿蜓穿行在山岭在线,依山势而行,高低起伏落差大,视野极佳,可眺望山下彰化平原及台湾海峡。
相较于其他健山步道,步道附近有公车站牌提供交通便利性,停车场也规划良好,步道四季气候温和凉爽,且自然景观给予游客不同于其他步道的感受,步道下放置木桌椅、游戏、运动器材,也是相对于其他彰化区的自然休闲健山步道,提供较多游憩设备的步道。
赤水崁健山步道属于人文较少的自然休闲健山步道,然而健山步道的设计是否符合使用者所需、并以能够永续利用,将是本研究所欲了解的重点。
2、研究目的
本研究欲探讨从事登山健行活动的游客所偏好的登山步道环境、属性及游客对健山步道偏好的因子,和步道的自然承载量并以田中较出名的步道作为研究的地点。
将大众型景观步道以及可提供较为深入体验之步道作比较,研究游客对步道环境属性认知及观感、登山经验与游憩动机、步道环境偏好。
以问卷调查方式做数据分析探讨,并进行验证。
1、游客个人偏好、登山经验、游憩动机,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教育程度、游伴性质、交通工具等对步道环境的偏好。
2、研究健山步道设计的优劣情形,包括步道的坡度、长度、安全设施、引导路线。
贰●内文
第一章、文献探讨
1、生态旅游
(一)生态旅游定义
虽然生态旅游的定义各家不同,然而所有的定义都至少反应了三个要素:
比较原始自然的旅游地点、提供环境教育机会以增强环境认知进而促进保育生态的行动、关怀当地小区并将旅游行为可能产生之负面冲击降至最低,增进小区居民福祉。
生态旅游发展至今,由于生态旅游的名词定义未有共識,因此其定义是纷扰歧異的。
(表一)为汇整出国内外学者对生态旅游之定义
学者(年代)
生态旅游的定义
赖柏欣(2000)
生态旅游,单纯就字面意思可解释为观赏动植物生态的一种旅游方式,也可诠释为具有生态概念、促进生态保育的游憩过程。
王鑫(2001)
(
是相对于大众旅游的一种自然取向的观光旅游概念,并被认为是一种兼顾自然保育与游憩发展目的的活动。
吴运全(2002)
以相对未受干扰之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为对象的旅游方式,在减少环境冲击、协助保育生态等永续发展管理的前提下,利用规画、解說等方式,游客以负责的方式參与旅游活动以满足其特殊的目的,其旅游过程中产生的经济行为必须对当地小区发展及保育工作有所贡献。
郭岱宜(1999)
是一种以自然为本,并以自然为导向的调整性观光活动。
国际生态旅游协会(1991)
是一种对环境负责任的旅游方式,顾及环境保育,并维护当地人民的生活福祉。
政院永续发展委员会(2003)
一种在自然地区所进行的旅游形式,强调生态保育的观念,并以永续发展为最终目标。
Fennel(1999)
生态旅游是一种永续旅游的形式,也是一种符合环境伦理之经营方式,即主张低冲击、非消耗性和地方取向。
通常发生在自然地区,它的主要目的在于体验自然、学习自然;并对当地自然文化的保育或保存有所贡献。
Honey(1999)
(注八)
生态旅游是以低冲击、小规模型态到环境脆弱、原始保护区旅游,有助于游客教育,环境保育资金的筹措,当地经济成长的直接受益,与培育不同文化与人权的尊重
Miller(1993)
以保育与永续发展为主,「对等观光」、「倫理观光」、「文化
观光」、「社会生态旅游」等。
Hetzer(1965)
生态旅游是一种更为负责任的观光方式,包含以下四个基本面:
最小的环境冲击、对在地文化最高的尊重与最小的冲击、回馈当
地最大的经济效益、使游客获得最满意的游憩体验。
黄文珊(2003)
生态旅游是一种小而美的旅游方式,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旅游地的环境与当地文化,透过解说员导览,唤起参访者的环境保护意识,并且能够将旅游所带来的利益留给当地居民,以作为永续利用的动力。
杨秋霖(1990)
生态旅游是一种知性的、感性的、灵性的、健康的、负责任的、不破坏环境,充分体验当地自然文化的旅游方式。
王鑫(2000)
生态旅游,系选择具有生态与文化特色的对象,使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了解自然生态及文化的奥妙,进而提高游客的环境伦理与爱护之心。
中华民国永续生态旅游协会(2001)
生态旅游是一种自然、文化、知性、感性的观光旅游概念,并以推广小众市场的方式进行。
(自行整理)
由此表知生态旅游不是一种单纯到原始的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休闲与观光的活动,而是以环境教育为工具,同时连结对当地居民的社会责任,配合适当的机制,在不改变当地原始生态与社会结构的范围内,从事休闲游憩与深度体验的活动。
(二)生态旅游的特色
生态旅游,单纯就字面意思可解释为观赏动、植物生态的一种旅游方式,也可诠释为具有生态概念、促进生态保育的游憩过程,除此而外,在旅游规划、经营、參与者的文化和心态,以及和当地小区的关系等,生态旅游都有别于一般的旅游。
下表为生态旅游和一般旅游差异对照表:
比较项目
一般旅游、大众观光
生态旅游
游客数量
大规模、人數无限制,有时会过量,但有时会稀少。
限制人數,承载量管制,较可能长久维持一定的數量。
旅游地开放程度
全面开放、都会地区。
局部輪流开放、非都会区。
游憩目的
欣赏风景、放松心情、恢复身心疲劳。
回归自然、重视自身体验、兼具观光游憩与学习自然生态保育为目的。
对环境的冲击影响
资源过度开发利用、
车辆壅塞、
停车空间扩张、
扰乱当地小区居民生活。
交通或进入受到管制、
游客行为受到规范、
少量或没有游憩设施、
游客不干扰当地居民及环境。
游憩型态
传统游憩消费行为。
深度体验、环境解说。
对环境资源的影响
破坏殆尽,迅速消失。
资源永续经营利用。
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轻蔑、不庄重、鄙视。
尊重当地传统的文化风俗习惯及价值观。
费用
价格低廉,俗搁大碗,以赚钱为目的。
价格可能较高(因有专业解說员),但未必然高贵。
旅游后拥有
舟車勞顿,身心疲惫。
接触自然,获得知識与心靈的提升。
整理修改自
(三)森林生态旅游之拓展
了解生态旅游的定义后,在推动台湾生态旅游时,台湾国家公园整合5个发展面向,体现了生态旅游的精神。
以下分为5个发展面向:
1、基于自然
以自然区域的资源为核心,将当地具有生态教育价值的生物、自然及人文风貌等特色,透过良好的游程规划与服务,使游客得以深入体验。
因此自然区域之独特资源,为规划及经营生态旅游之必要条件。
2、环境教育与解说
以体验、了解、欣赏与享受大自然为重点,经由营造游客与环境互动的过程,并透过对旅游地区之自然及文化资产提供深入且专业的解说,藉由行前及途中适时给予正确信息,透过解说员的引导与环境教育活动的融入,提供游客不同层次与程度的知识、识觉、鉴赏及大自然体验。
3、永续发展
生态旅游地区的发展及经营方法,以实践自然资源之永续保存、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的资源及其栖地为发展原则,不但必须将人为的冲击降至最低,并能透过旅游活动的收益,加强旅游地区自然环境与文化资产之保育,因此永续发展才是生态旅游的最终目标。
4、环境意识
结合了对自然环境的使命感、与对社会道德的责任感,并积极发扬此种理念的认同扩及游客。
期望藉由解说服务与环境教育,启发游客对地方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尊重,鼓励游客与当地居民建立环境伦理,提升环境保护的意识。
5、利益回馈
生态旅游的策略是将旅游所得的收益转化成为当地小区的保育基金,操作方式包括鼓励小区居民的参与,及透过不同机制协助小区筹措环境保护、研究及教育基金,以对当地生态与人文资源之保育提供直接的经济帮助,并使小区能获得来自生态保育及旅游发展的实质效益。
由农委会林务局从实务操作面重新來定位生态旅游之拓展,由四点如下:
甲.森林游乐区规划建设:
加强森林游乐区规划建设与经营管理,塑造森林游乐区特色;整合并有效利用森林自然环境之多样性,进行整体规划,建设设备完善并具独立特色之森林游乐区,同时规划森林生态户外教室,作为环境教育用,提供国人安全、舒适、多机能、高质量之休闲渡假场所,提升户外游憩质量,减少环境冲击,推展森林生态旅游活动。
乙.配合全国步道系统建置,串连孤立游憩据点:
以既有步道为主,依据资源调查及规划蓝图,逐年整建、维护及经营全国步道系统。
藉步道、林道及景观道路等,串连各山村聚落,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以强健国人体能,增进对本土的认识,并提供登山越岭、健行等活动场所,增进登山活动安全。
丙.加强运用自然环境教育:
建立森林自然教育解说制度,配合环境教育学习,引发游客对自然生态环境之关注与爱护,并发挥森林自然教育功能。
配合各级学校的自然生态、乡土人文等户外教学,于森林生态户外教室及自然生态公园等场所,进行学生及生态旅游者之环境教育学习。
洒播并培育自然保育、人文土地伦理等思想之种子,培养合适之生态旅游者。
丁.创新规划多元活动:
经由各种不同主题信息之掌控,设计赏花之旅、枫红之旅、林中植物、昆虫探索、巨木之旅、瀑布之旅、倾听蝉嘶蛙鸣之旅、绘画写生之旅、森林音乐会、赏鸟爱鸟之旅、森林文化夏令营、星空欣赏会等精彩、多元且饶富意义之活动,力求活动过程之精致化,及提供民众互动之深入参与过程,利用原始的律动与大自然的音籁激发生命力与创造力,追寻创意灵感、陶冶性灵。
由上述可知,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强调人与环境间的伦理相处关系,透过解说教育引导游客主动学习、体验生态之美、了解生态的重要性,并以负责任的态度与回馈行为,保护生态与文化资源,以达到兼顾旅游、保育与地方发展共创三方共赢的局面。
(四)发展生态旅游的原则
行政院永续发展委员会在2004年所出版的生态旅游白皮书中,则提供下列生态旅游8项原则以供辨别:
1、必须采用低环境冲击之营宿与休闲活动方式。
2、必须限制到此区域之游客量(不論是团体大小或參观团体數目)。
3、必须支持当地的自然资源与人文保育工作。
4、必须尽量使用当地居民之服务与载具。
5、必须提供游客以自然体验为旅游重点的游程。
6、必须聘用了解当地自然文化之解說员。
7、必须确保野生动植物不被干扰、环境不被破坏。
8、必须尊重当地居民的传统文化及生活隐私。
农委会林务局对于生态旅游订定其原则包括以下12项:
1、一种仰赖当地资源的旅游,通常以自然及人文为基础。
2、游客通常带着某一特定目的,如观赏野生动物,欣赏文化特质等。
3、强调保育观念,促进当地资源保育,负责任的旅游方式。
4、维护当地小区,提升小区生活质量的旅游。
5、以最尊重的态度对待当地文化。
6、小而美,人为操作与人工设施越少越好。
7、重质不重量,游客不要太多,希望有良好行为规范。
8、管制游客活动范围,避免伤及生态脆弱地区。
9、谨慎监测,定期维护,以减轻环境冲击。
10、游客必须付费,地方小区得以永续发展。
11、游客得以从自然与人文资源中得到喜悦、学习与启发。
12、建立一套适宜的管理制度为目标。
(五)台湾发展生态旅游
a、台湾发展生态旅游理想
希望藉由永续生态旅游的观念传递、推广,以创新的思考导引,细说台湾之美,让您重新发掘与发觉对这片土地独特自然资源、文化资产的珍视情感,唤醒大众的环境意识、培养每一个人的土地伦理情操。
链接政府单位、学术机构、民间保育社团、相关业者、旅游地社群、大众游客的参与,以完善的旅游地资源评估与规划、具生态观与教育价值的生态解说导引、定期的自然资源与游程质量监控、推行兼具自然保育与游憩发展的生态旅游守则规范,充实具有科学、美学、哲学内涵的本土生态之旅,继而达到保育、观光、产业、小区永续发展的理想。
在生态保育与产业发展权衡并进的健全基础下,以崭新的绿色观光硅岛,于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
b、台湾发展生态旅游策略
1995年之后,台湾开始有少数旅游业者推出生态旅游的行程规划,但鲜少反应生态旅游的实质内涵。
2000年交通部观光局拟定的「二十一世纪台湾发展观光计划」中,生态旅游被纳入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2000年12月22日行政院邀集各界人士举办「推动永续生态观光研讨会」,研订出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拟定推展生态旅游之工作方针。
2002年1月16日行政院配合国际生态旅游年,订2002年为台湾生态旅游年,同时核定观光发展推动小组审议通过之「2002生态旅游年工作计划」。
交通部观光局延续「发展观光新战略」及「国内旅游方案」,并以「观光政策白皮书」为基础,于2002年6月提出「观光客倍增计划」计划要在六年内把观光客人次增加到500万人次。
随着国际发展的脚步,职是之故,「生态旅游」的概念以各种形式,逐渐在国内推展开来,国家公园以及民间生态保育团体,开始借着自然体验与生态解说的方式推广休闲游憩兼顾环境保育的概念。
c、台湾发展生态旅游相关主题
作者/来源/书籍
内容大纲
环球技术学院,生态旅游教育暨技术支持中心
云林县林内乡的湖本村,获选为农委会林务局首次推动的「小区林业─居民参与保育共生计划」的示范小区,目积极进行小区总体营造并发展生态旅游。
在民间社团方面,彰化县环境保护联盟近年在汉宝湿地进行的民间自发性自然保留区成功的案例,适足显示生态旅游的观念在中部地区已生根茁壮。
永续性生态旅游游客守则之研究--以垦丁国家公园为例(朱芝纬,1996)
垦丁国家公园三面环海,珊瑚生长茂盛,海洋生物种类繁多,砂岛生态保护区位于香蕉湾与鹅銮鼻之间,砂岛的贝壳砂碳酸钙含量纯度最高,比例高达百分之九十八居所有海滩之冠,为防止盗砂采集生态资源等,特将砂岛规画为生态保护区保护。
东沙岛发展生态旅游的主要策略(张简隆钦,台湾湿地第三十六期,2002)
东沙岛周围拥有丰富之渔业资源,近年来遭受大陆及其他地区渔民无情之毒炸,今严格执行驱离之动作,并积极复育海底珊瑚等动植物,未来育成后势必会成为南太平洋最具潜力之旅游景点。
中华鲸豚协会-宜兰赏鲸解说员训练(2009)
台湾赏鲸活动发展已超过十年之久,现今也为海洋观光活动中发展迅速蓬勃的生态旅游游程,而宜兰县位于台湾东北部海域,相当具有发展海洋生态资源之潜力,蕴含了多元丰富的动植物,更为观赏鲸豚重要的标的,尤其是配合当地具有特色的风土民情、人文生态已成为台湾不可或缺的观光目的地。
国家步道建置发展与规划设计-以丹大六顺、七彩湖步道为例
(李膺赞,2005)
七彩湖周边区域水鹿、山羌、雉科鸟類等大型野生动物之栖息數量有急遽增加的趋势,大自然正面迅速的生机恢復力量在此充分展现无遗。
台南县七股地区生态旅游之经济冲击分析
(萧樱贵,2006)
近年來国内生态旅游活动日渐受到国人重视,并且随着政府将观光列为重点扶持产业而蓬勃发展,进而促进当地产业转型及经济繁荣。
由于政府部门投注公共建设等因素,七股地区建构以胶筏业与小吃业及餐厅业等生态旅游为主轴的舄湖生态旅游模式,渐次吸引游客的喜爱,进而衍生当地旅游业经济活动。
以生态廊道的观点探讨国家步道系统之建构,硕博士论文
(陈玉如,2004)
近年来,台湾地区为了追求「旅游」与「保育」间的平衡,因而兴起了推动生态旅游的概念,导致生态旅游的口号如火如荼地蔓延整个旅游、观光、休闲界。
其中最受瞩目的即是由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林务局所建构全国性国家步道系统之蓝图规划。
而在运用旧有步道系统,串联各大小结点,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步道亦有可能因游憩使用造成各种不同游憩型态的冲击,导致整体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若能在各保护区、国家公园间设置生态廊道以人工的方式串联原已存在的天然廊道或人工廊道,使期发挥维持保护连结的机制,以促进物种及能量流之循环,将有助于生物基因交流,创造物种及生态的多样性。
(自行整理)
2、步道发展概述
(一)步道的定义:
步道(Trail)是指在一区域中提供游客进出游憩活动据点之通道,也是一种游憩设施的延伸。
韦伯世界字典的定义为:
「步道是一条辟建为通过原野地区的路径」。
国内步道系统的定义为在台湾山岳、海岸及郊野地区选线布设之国家步道体验网络,以发展多样之低环境冲击活动,健全『全民化、本土化』的生态旅游环境。
从不道的遴选设置、调查规划到实质设计整建与经营管理均是环环相扣的重要关键、缺一不可,是国家整体生态旅游系统中重要的一环。
孙宕将步道的定义分为下列四种型态:
种类
步道的定义
郊野型
近都会、海岸或山村小区之步道,通常提供小区居民休闲健行、散步、自行車活动等,以小区居民为主体。
建行旅游型
位于森林区域内,以国家森林游樂区、国家公园、国家风景区及其周边山村为据点之步道,较强调自然景观资源,并提供自然体验、生态旅游及自然研究等功能,以展现大自然为取向。
古道型
具有怀旧属性之步道,以探究昔日先民经济活动、迁徙及战役纪念,具有文化意义之古道。
越野登山型
即攀登大型山岳之步道,难度、挑战均高,通常须有较严格的体能条件及较重之负荷装备,甚至需具备登山技巧,野外求生技能,必要时尚须有高山向导之带領。
由于学者们各有不同的观点,于是汇整「步道」一词的意义如下表
学者(年代)
步道的定义内容
林文镇(1990)
步道的意义有二:
一为引导游客通达主要景观资源及具有吸引力的据点,使点狀分布的资源及据点得以串成线,织成面,一气呵成;二为创造并丰富原有景观风貌与特色,提供游客在步道漫步轻走的途中,充分体验森林内各种休闲活动,也认識了解大自然景象,享受感性、知性的健康之旅。
黄志坚、罗绍麟(2001)
步道并不单是从一处至另一处的通道,它是提供用户參与许多游憩活动的机会。
步道使用者对这些參与机会有着特别的兴趣,可由他们对步道相关特定活动的追求中显示出來。
林信辉、张俊彦(2005)
步道是指设置供人類游憩体验,且在以维持环境生态资源质量的前提下,进行步道的规划设计与步道承载量的控制,也就是必须同时考量「环境保护」与「游憩需求」。
行政院农委会林务局(2007)
位处台湾山岳、海岸及郊野地区,经过审慎勘察遴选所指认的国家级步行体验廊道,其步道本身除应提供国民生态旅游、自然体验、环境教育、休闲游憩、与景观欣赏等机会外,还需具备台湾地区自然人文资源或景观美质的代表性。
林晏州(2003)
步道除是通往旅游目的地之通道外,亦是一种游憩资源,而不同游憩环境资源均有其最适切搭配的活动与体验机会,故步道的发展不再是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來选线与开发,而是应该重视步道本身的资源特质,方能以适切的开发强度与设施导入,分别满足追求安全、社会、尊重、自我实现等不同需求之使用者。
林澔贞(2005)
随着社会大众对休闲旅游需求日益殷切,未来生态旅游发展方式将借着国家步道系统,引导民众参与投入,在完备的解说导览系统辅助及保育山林游憩资源之前题下,民众可以透过山林探险、探索新知、赏景寻奇的自然体验模式,深入体验台湾森林环境之美,并激发自然保育之理念。
劉吉川(2005)
典型的游憩设施,几乎每一个国家公园、国家风景区、国家森林游樂区、大型的公园均设有步道,供游客使用,串聯各重要景点,引导游客远離敏感地带,确保游客安全与资源保护。
步道容许游客深入游憩区探索大自然、欣赏独特的自然或人文景观。
由于步道在台湾主要是提供游客健行之用,也有步道是提供越野自行車行驶,通常是被称为自行車道。
郭育任、王正平、徐宜歆(2007)
完善的步道分级制度,可以提供使用者相关步道环境特性及困难度等信息之依据,并做为管理者进行步道规划及经营管理策略拟订之参考,因此步道分级制度之建立。
目前台湾的各类型步道,虽已有部分管理单位针对其经营管理上之需求进行分级,但因各单位之评量因子及分级标准不一,无法适用于台湾各地区,亦造成使用者及各级管理者之混淆与困扰。
杨秋霖(2003)
在登山健行之領域中,所谓征服高山与征服大自然,或者最近有人喊出「为爱台湾爬玉山」等意識型态之爬山等观念终将为多數喜欢建行登山之游客所唾弃,游客为什么登山健行?
他们想体验什么?
想感受什么?
从资源的特色与游客之需求來决定步道之功能与類型毋寧是最明智的。
林务局森林育乐组,翁俪芯
(2005)
提供了游客深入自然的主要网络,除了提供大众用脚去走,用眼去看,更提供大家用心去体会的户外场域。
展望全国步道系统发展的未来,除优质的户外活动场域外,更希望藉由存在其间的良善山林活动以磨励人的心志,让人得向大自然学习,从中获取不同的生活体验以激发心灵层面的提升,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林朝钦(1981)
步道在传统的意义上为穿过偏僻乡野的小路。
(自行整理)
(二)步道的用途:
在登山健行之領域中,所谓征服高山与征服大自然,或者最近有人喊出「为
爱台湾爬玉山」等意識型态之爬山等观念终将为多數喜欢健行登山之游客所背
弃,游客为什么登山健行?
他们想体验什么?
想感受什么?
从资源的特色与游客
之需求來决定步道之功能与類型毋寧是最明智的。
从这个角度视之,步道被赋予
的具体意义可包括三个层面:
为观赏自然、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资源包括动物、植物、地质、地形、气象,以及以上景观组成之類型:
全景型、特征型、焦点型、封闭型、覆盖型、细部型与瞬间型。
人文景观包括歷史古迹、文物、民俗、风土人情、生活方式等。
以上景观资源即为步道沿线之魅力点,如能串成线当可满足游客感性之旅。
为疏解压力、为健身
步行健走可以保持肌肉、骨骼健壮;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与呼吸机能;可以强化免疫系统功能,延年益寿;可以消除压力、稳定自律神经;可以陶冶性靈、增进脑力。
基本上,这是属健康之旅的部分。
为学习、探究自然
这是比较深层之意涵,如认識植物、野鸟、昆虫、探究地质地形形成之成因以及人与大自然之关系等等,这样的活动常以环境教育或自然学习之方式显示出來,也就是知性之旅之部分。
(三)步道所具备的条件:
步道应具备台湾地区自然景观资源的代表性、文化历史的特殊性,但在考虑不对山林生态造成冲击及保障社会大众使用安全,资源特色、生态环境、游客安全等限制条件的全面性综合考虑。
目前林务局将国家步道系统主要分为以下二大类:
1.国家步道系统:
其特性属于难度较高、具挑战性之越岭高山路线,规划上,须整建避难小屋、设置指示牌、解说牌、管制站、攀登辅助设施等游憩安全设备。
步道主体分布于高山地区(3,000m以上),目前林务局国家步道导览网中,规划14个国家步道主系统,包括:
(1)中央山脉脊梁国家步道系统
(2)阳明山国家步道系统
(3)淡兰至东北角海岸国家步道系统
(4)插天山国家步道系统
(5)霞喀罗至鹿场连岭国家步道系统
(6)苏花至比亚毫国家步道系统
(7)雪山群峰国家步道系统
(8)合欢至能高越岭国家步道系统
(9)关门国家步道系统
(10)海岸山脉国家步道系统
(11)阿里山国家步道系统
(12)玉山横断国家步道系统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步道 设计 研究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