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数学直线与圆的方程教案讲课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6957734
- 上传时间:2023-06-24
- 格式:DOCX
- 页数:36
- 大小:169.94KB
中职数学直线与圆的方程教案讲课教案.docx
《中职数学直线与圆的方程教案讲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职数学直线与圆的方程教案讲课教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职数学直线与圆的方程教案讲课教案
中职数学直线与圆的方程教案
xx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教案
教师姓名
xx
授课班级
12会计、通信
授课形式
新授
授课日期
2013年3月26日第6周
授课时数
2
授课章节
名称
§8.1两点间距离公式及中点公式
教学目的
掌握平面内两点的距离公式
掌握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
教学重点
两点间距离公式及中点公式
教学难点
中点公式的应用
更新、补充、删节内容
使用教具
课外作业
课后体会
复习引入:
新授:
1.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
设A,B为平面上两点.若A,B都在x轴(数轴)上(见图7-3
(1)),且坐标为A(x1,0),B(x2,0),初中我们已经学过,数轴上A,B两点的距离为
|AB|=|x2-x1|.
同理,若A,B都在y轴上(见图7-3
(2)),
坐标为A(0,y1),B(0,y2),则A,B间的距离
|AB|=|y2-y1|.
若A,B至少有一点不在坐标轴上,设
A,B的坐标为A(x1,y1),B(x2,y2).过A,B
分别作x,y轴的垂线,垂线延长交于C(见
图7-3(3)),不难看出C点的坐标为(x1,y2),
则|AC|=|y2-y1|,|BC|=|x2-x1|,
由勾股定理
|AB|=
=
.
由此得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已知平面内两点A(x1,y1),
B(x2,y2),则
|AB|=
.(7-1-1)
例1求A(-4,4),B(8,10)间的距离|AB|.
解x1=-4,y1=4;x2=8,y2=10,应用公式(7-1-1),
|AB|=
=
=
=6
.
例2已知点A(-1,-1),B(b,5),且|AB|=10,求b.
解:
据两点间距离公式,
|AB|=
=10,
解得b=7或b=-9.
例3站点P在站点A的正西9km处,另一站点Q位于P,A之间,距P为5km,且东西向距A为6km,问南北向距A多少?
解以A为原点、正东方向为x轴正向建立坐标系如
图7-4,则P的坐标为(-9,0),|PQ|=9.设Q坐标为(x,y),
则x=-6,据题意要求出y.
据两点间距离公式(7-1-1)
|PQ|=
=5,
解得y=±4,
即站点Q在南北向距A是4km.
例4如图7-5,点A,B,C,D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求点D的横坐标x.
解因为ABCD是平行四边形,所以对边相等,
|AB|=|CD|,|AC|=|BD|.
由距离公式(7-1-1)
|AB|=
;
|AC|=
;
|CD|=
|BD|=
由|AC|=|BD|得
,x=-1±4;
由|AB|=|CD|,知x只能取-1+4=3.
所以当点A,B,C,D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时,点D的横坐标x=3,即D的坐标为(3,4).
课内练习1
1.求|AB|:
(1)A(8,6),B(2,1);
(2)A(-2,4),B(-2,-2).
2.已知A(a,-5),B(0,10)间的距离为17,求a.
3.已知A(2,1),B(-1,2),C(5,y),且∆ABC为等腰三角形,求y。
线段中点的坐标
2.中点坐标公式
设P1(x1,y1),P2(x2,y2)为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任意两点,P(x,y)为线段P1P2的中点坐标,则
例5求连结下列两点线段的中点坐标.
(1)P1(6,-4),P2(-2,5);
(2)A(a,0),B(0,b)
例6已知线段P1P2中点M的坐标为(2,3),P1的坐标为(5,6),求另一端点P2的坐标。
例7已知A(5,0),B(2,1),C(4,7),求三角形ABC中AC边上的中线长。
小结
作业
xx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教案
教师姓名
xx
授课班级
12会计、通信
授课形式
新授
授课日期
2013年3月28日第6周
授课时数
2
授课章节
名称
§8.2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教学目的
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及分斜率的定义
掌握直线的斜率公式
教学重点
直线的斜率公式
教学难点
倾斜角及分斜率的定义
更新、补充、删节内容
使用教具
课外作业
课后体会
复习引入:
新授:
(1)确定平面直线的要素
我们知道平面上两点能唯一确定直线l,这两个已知点就是确
定l的两个要素.如果直线仅过一个已知点A,它就不能被唯一确
定,例如你可能见过用斜拉索来固定一根电线杆,尽管拉索都过定
点A,但因为倾斜程度不同,拉索所在的直线也不同(见图7-6).
如果再给定了它的倾斜程度,那么直线l就被唯一确定了.
(2)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直线的倾斜程度应该怎样表示呢?
设l是直角坐标系中一条与x轴相交的直线,x轴绕着交点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与直线重合时所转的最小正角α可以很好地反映直线l的倾斜程度,这样的角α叫做直线l的倾斜角(见图7-7);直线与x轴平行时,倾斜角规定为0.
由定义可知,直线的倾斜角的范围是0≤α<π.
除了α=
(此时l垂直于x轴)之外,角α与其正切tanα是一
一对应的,因此也可以用tanα来表示l的倾斜程度.我们把直
线倾斜角α(α≠
)的正切tanα叫做直线的斜率.通常用k表示,
即k=tanα.任何一条直线都有倾斜角;但不是所有的直线都有
斜率.
不难看出,倾斜角α与斜率k之间的关系为
当0<α<
,即直线l的倾斜角为锐角时,k>0;
当α=0,即直线l平行于x轴时,k=0;
当
<α<π,即直线l的倾斜角为钝角时,k<0;
当α=
,即直线l平行于y轴时,k不存在,反之亦然.
例5设直线l过点A(3,-1),B(-1,-4),试求出l的斜率k.
解如图7-8,作过A、B的直线l,记倾斜角为α.
tanα=
,
所以直线l的斜率k=tanα=
.
例6设直线l过点A(-2,4),B(3,2),求直线l的斜
率k.
解如图7-9倾斜角为α,C点的坐标为(-2,2),
tanα=
.
总结例5例6,无论直线的倾斜角α是锐角还
是钝角,我们都不难得到如下结论:
平面上的过两点A(x1,y1),B(x2,y2)(x1≠x2)的直
线l的斜率k为
k=
(x1≠x2).(7-1-2)
当x2=x1时,直线l垂直于x轴(平行于y轴),直线l的斜率不存在.
例7直线l1过点A1(-5,-2),B1(1,4);直线l2过点A2(3,2),B2(4,-2),试分别求出它们的斜率k1,k2.
解根据已知条件,由公式(7-1-2)得
k1=
=
=1.
同理k2=
=-4.
例8直线l1由点A1(-3,2),B1(3,2)确定,l2由点A2(3,-2),B2(3,2)确定,l3由点A3(4,-2),B3(3,2)确定,试判断它们的倾斜角为何.
解据公式(7-1-2),
l1的斜率k1=
=0,所以l1的倾斜角α1=0,即l1平行于x轴.
l2上点A2(3,-2),B2(3,2)的横坐标相同,l2垂直于x轴,所以l2的倾斜角α2=
.
l3的斜率k3=
=-4,所以l3的倾斜角α3为钝角,即
<α<π.
课内练习2
1.直线l过点A,B,求其斜率:
(1)A(3,-1),B(6,-2);
(2)A(-3,0),B(2,6);(3)A(5,-2),B(5,3).
2.判断下列过A,B的直线l的倾斜角的范围:
(1)A(3,4),B(-1,2);
(2)A(-2,-3),B(-8,6);(3)A(-2,-1),B(4,-1).
小结:
作业:
xx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教案
教师姓名
xx
授课班级
12会计、通信
授课形式
新授
授课日期
2013年4月1日第7周
授课时数
4
授课章节
名称
§8.3直线的方程
教学目的
掌握直线的三种形式的方程
会进行三种形式的直线方程的相互转换
教学重点
直线方程的三种形式
教学难点
直线方程的转换
更新、补充、删节内容
使用教具
课外作业
课后体会
复习引入:
新授:
(1)点斜式方程
设已知直线l的斜率为k,且过已知点A(x0,y0),即所给要素是定点和斜率,如何求直线l的方程呢?
求直线的方程就是要求出直线上任意点的坐标所满
足的关系式.
设P(x,y)为直线l上任意异于A的一点(见图7-10).
由已知直线l的斜率为k,
则k=
,
即y-y0=k(x-x0),
(1)
这表示直线l上任意异于点A的点的坐标必须满足关系式
(1).反之,若点P的坐标(x,y)满足1),可以验证P必是直线l上的点.关系
(1)是表示由定点和斜率所确定的直线的方程,我们就把
(1)叫做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或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即已知直线l过点A(x0,y0),且斜率为k,则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为
y-y0=k(x-x0)(7-1-3)
例9求满足下列条件的直线l的方程:
(1)过点A(3,-1),斜率为
;
(2)过原点、斜率为k;
(3)过点A(x0,y0)且平行于x轴;
(4)过点A(x0,y0)且平行于y轴.
例10已知直线l过两点A(2,1),B(3,-1),求其方程.
课内练习3
1.写出满足下列条件的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1)经过点A(3,-1),斜率为4;
(2)经过点B(2,-2),斜率为-2;
(3)经过点C(-4,2),倾斜角为
;(4)经过点D(3,-1),倾斜角为0.
2.求满足下列条件的直线l的方程:
(1)过点A(0,0),斜率为-2;
(2)过点A(-6,2)且平行于x轴;
(3)过点A(2,-3)且平行于y轴.
3.求满足下列条件的直线l的方程:
(1)过点A(0,0),B(-3,1);
(2)过点C(-6,2),D(-4,-2);
(2)过点A(6,2),D(-4,2).
4.已知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y-1=x-2,则直线的斜率是(),倾斜角是().
(2)斜截式方程
在点斜式方程中,如果点A在y轴上,则其坐标具有形式A(0,b).此时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可化为y=kx+b.(8-1-4)
点A是直线与y轴的交点(见图7-13),b就是交点的纵坐标,
我们把b叫做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由直线的斜率及在y轴上
的截距,而导出的方程,叫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
(8-1-4)式是否似曾相识?
的确,它就是我们已经学
过的一次函数.以前曾说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现在不
过从另一个角度予以验证,并且还得到了一次函数中参数
的几何意义:
一次项系数k是直线的斜率,常数项b是直线在
y轴上的截距.
例11求满足下列条件的直线l的方程:
(1)倾斜角为
,在y轴的截距为3;
(2)与y轴相交于点(0,-4),斜率为-1.
例12已知直线l过点A(3,0)且在y轴上的截距是-2,求l的方程.
例13若直线过点A(a,0),B(0,b)(a,b≠0),求直线方程。
例14如图7-15,已知三角形的顶点是A(3,-3),B(0,2),C(-5,0),求出这个三角形三边所在直线的方程.
课内练习4
1.求满足下列条件的直线l的方程:
(1)过点A(0,0),斜率为-2;
(2)过点M(2,-1),在y轴上的截距为-4.
(3)倾斜角为
,交y轴于点(0,3);
(4)与坐标轴交点为(-5,0),(0,4).
2.已知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为AC=8和
BD=6,建立如图的直角坐标系,求出菱形各边所
在的直线方程.
(3)直线方程的一般式
不论用点斜式、斜截式乃至截距式求直线方程,
最后得到的都是一元二次方程,而且我们都愿意把
方程化为形如
Ax+By+C=0,(A,B不同时为0)(3)
的形式,这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最一般的形式.可以证明,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何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都表示一条直线.因此我们把(3)叫做直线方程的一般式.
知道了直线的一般方程,立即可以得到它的斜率——如果斜率有意义的话.事实上,
当B=0Ax+By+C=0⇒x=-
⇒(3)是过点(-
0)、平行或重合于y轴的直线;
当B≠0Ax+By+C=0⇒y=-
x-
⇒
(1)是以-
为斜率、y轴上截距为-
的直线;特别地,A=0时(3)是过点(0,-
)、垂直于y轴的直线。
课内练习5
1.直线方程Ax+By+C=0的系数A,B,C满足什么关系时,这条直线有以下性质?
(1)只与x轴相交;
(2)只与y轴相交;(3)是x轴所在直线;(4)是y轴所在直线.
小结:
作业:
xx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教案
教师姓名
xx
授课班级
12会计、通信
授课形式
新授
授课日期
2013年4月8日第8周
授课时数
4
授课章节
名称
§8.4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学目的
能根据斜率判定两条直线的平行或相交(垂直)
掌握判定直线平行的条件,并据之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掌握判定直线垂直的条件,并据之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垂直
教学重点
直线平行、垂直的判定条件
教学难点
直线垂直判定条件
直线平行与重合的区分
更新、补充、删节内容
使用教具
课外作业
课后体会
复习引入:
新授:
1.两条直线平行
下面的结论是很直观的:
两条直线l1,l2平行⇔两条直线的倾斜角相同⇔两条直线的斜率k1,k2(如果有意义)相等.即
l1//l2⇔k1=k2,(k1k2都存在)(8-2-1)
如果两条直线l1,l2的斜率都不存在,那么它们都与x轴垂直,必定是平行的.
为了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不论他们的方程以怎样的形式给出,第一个念头是求出它们的斜率,最简单的方法是把直线方程转化为斜截式y=kx+b,然后据(7-2-1)得到结论.
如果两条直线的方程转化为斜截式后是相同的,那么自然是重合了.
例1判断下列直线组的位置关系:
(1)l1:
2x-4y+7=0,l2:
x=2y-5;
(2)l1:
x-2y+1=0,l2:
3x=6y-3.
例2直线l过点A(1,-3),且平行于直线l1:
2x-3y+5=0,求其方程.
例3已知图7-16中的ABCD为平行四边形,求点D的横坐标x.
课内练习1
1.判断下列各组直线是否平行:
(1)l1:
y=3x+4,l2:
y=3x-
;
(2)l1:
3x+4y=5,l2:
6x-8y=7;
(3)l1:
x-y=0,l2:
3x+3y-10=0;(4)l1:
x+3y-6=0,l2:
x-y+1=0.
2.求过点(2,-3)且平行于直线3x-2y+2=0的直线方程.
3.判断下列直线l1,l2是否平行:
(1)l1:
过点A(3,-1),B(-1,1),l2:
过点C(0,1),D(4,1);
(2)l1:
过点A(-3,5),B(5,1),l2:
2x+4y-3=0.
2.两条直线垂直
若直线l1,l2不平行,则必定相交.我们先来考察一种特殊情况:
垂直相交.
如图7-17,记l1的倾斜角为α1,斜率为k1,l2的倾斜角为α2,斜率为k2,当l1⊥l2时,应有|α1-α2|=
,即α1=α2-
或α2=α1-
.
设斜率k1,k2都有意义,根据斜率的定义和三角函数公式,
k1=tanα1=tan(α2-
)=-tan(
-α2)=-
=-
或k2=tanα2=tan(α1-
)=-tan(
-α1)=-
=-
.
由此可得如下判定直线垂直的方法:
设两条直线l1,l2的斜率都存在且分别为k1,k2,则
l1⊥l2⇔k1=-
,即k1⋅k2=-1(斜率互为负倒数).(7-2-2)
可见与直线平行的判定相仿,判定直线垂直还得从直线的斜率入手.
例4已知两条直线l1:
2x-4y+7=0,l2:
2x+y-3=0,求证:
l1⊥l2.
例5求过点A(2,-3)且垂直于直线l1:
3x-2y+2=0的直线l
的方程.
例6三角形三个顶点是A(4,0),B(0,3),C(6,7),求AB边上高所在的直线方程.
课内练习2
1.判断下列各组直线是否垂直?
(1)l1:
y=3x+4,l2:
2y-6x+1=0;
(2)l1:
3x+4y=5,l2:
6x-8y=7;
(3)l1:
y=x,l2:
3x+3y-10=0.
2.求过点A(2,3)且垂直于直线x-y-2=0的直线方程.
3.已知A(5,3),B(-4,10),C(10,6),D(3,-4),求证:
AD⊥BC.
4.两条直线l1⊥l2,且l1的斜率不存在,那么l2的斜率是多少?
3.求相交直线的交点
设平面内两条不重合的直线的方程分别是:
l1:
A1x+B1y+C1=0,l2:
A2x+B2y+C2=0.
如果这两条直线不平行,则必然相交于一点,交点既在直线l1上,又在直线l2上,即交点的坐标既能满足l1的方程,又能满足l2的方程,是这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反之,如果这两条直线方程只有一个公共解,那么以这个解为坐标的点必是直线l1和l2交点.因此要求两条相交直线的交点,只须解方程组
A1x+B1y+C1=0,
A2x+B2y+C2=0.
这个方程组的解就是两直线交点的坐标.
例7求直线l1:
y=2x+6和l2:
3x+4y-2=0的交点.
例8分别判断下列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或相交).若相交,求出它们的交点.
(1)l1:
4x-2y+5=0和l2:
2x-y+7=0;
(2)l1:
2x+3y+6=0和l2:
过点(7,-2),(5,2).
课内练习3
1.求直线4x+3y=10和2x-y=10交点坐标.
2.判断下列各对直线的位置关系,如果相交求出交点坐标:
(1)l1:
2x-y=7和l2:
4x+2y=1;
(2)l1:
2x-6y+4=0和l2:
x-3y+2=0.
小结:
作业:
xx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教案
教师姓名
xx
授课班级
12会计、通信
授课形式
新授
授课日期
2013年4月15日第9周
授课时数
4
授课章节
名称
§8.5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教学目的
熟记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求直线外的点到直线的距离
会求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教学重点
直线外的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难点
求线外一点到已知直线的距离
更新、补充、删节内容
使用教具
课外作业
课后体会
复习引入:
新授:
1.点到直线的距离
一般地,设点M(x0,y0)为直线l:
Ax+By+C=0外一点,过M向AB引垂线,垂足为D(见图7-20),把线段MD的长d叫做点M到直线AB的距离.
无妨设l方程中的B≠0(即l的斜率存在),则可改写l的
方程为y=-
x-
,以x=x0代入,得
y1=-
x0-
,
y1是直线l上对应于横坐标为x0的点M1的纵坐标(见图7-19),
因此|MM1|=|y0-y1|,|MD|=|y0-y1|⋅|cosβ|,
这里的β表示MD与MM1的夹角.
注意l的倾斜角α与β互补,β=π-α,
|MD|=|y0-y1|⋅|cos(π-α)|=|y0-y1|⋅|cosα|;
又因为l的斜率k=tanα=-
,据三角公式有
1+tan2α=1+
,
解出|cosα|=
.
所以|MD|=|y0-y1|⋅|cosβ|=|y0+
x0+
|⋅
=
,
即d=|MD|=
.(7-2-3)
所得到的公式(7-2-3)就是我们所要的线外一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公式十分简单,只要把已知点坐标代入直线方程,除以x,y前系数平方和的平方根,加上绝对值就行了.
不难验证,即使B=0,上述公式也是正确的.
作为应用公式的第一个例子,先来解决求图7-19上高的问题.
例9求例5中AB边上的高|CD|.
例10求点A(2,-3)到下列直线的距离d:
(1)x+y-11=0;
(2)y=7.
2.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已知直线l1,l2相互平行.他们的公垂线被l1,l2所截下的线段AB的长d,叫做l1,l2之间的距离.
为了求得平行线l1,l2间距离,只要在l1上任取一点P,然后求P到l2的距离即可.
例11求两条平行直线l1:
2x+3y-8=0和l2:
4x+6y+36=0的
距离.
例11的计算过程并不复杂,但还可以更加简单.事实上设平行线l1,l2的方程为
l1:
A1x+B1y+C1=0,l2:
A2x+B2y+C=0,
因为l1,l2平行,因此总可以把l2的方程转化成
A1x+B1y+C2=0.
在l1上任取一点P(x0,y0),则有
A1x0+B1y0+C1=0.
于是l1,l2之间距离为P到l2的距离,即
d=
=
=
所以d=
.(7-2-4)
如此一来,只要把平行直线的方程演化成x,y前的系数相同,求其间的距离就极其简便了.
例如重新解算例11.把l2的方程改写成2x+3y+18=0,应用(7-2-3)即得
d=
.
课内练习4
1.求点A(1,0)到直线
x+y-
=0的距离.
2.求点B(-2,3)到直线3x+y=0的距离.
3.求下列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1)3x+y-4=0与3x+y-9=0;
(2)3x+4y-10=0与6x+8y-7=0.
小结:
作业:
xx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教案
教师姓名
xx
授课班级
12会计、通信
授课形式
新授
授课日期
2013年4月29日第11周
授课时数
2
授课章节
名称
§8.6圆的方程
教学目的
熟练掌握圆心在原点和圆心不在原点的圆的方程的求法
会准确判断方程是否表示圆
掌握根据已知条件求圆的方程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圆的方程及其求法
教学难点
根据已知条件求圆的方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学 直线 方程 教案 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