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省道丰县改线段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文档编号:26957254
- 上传时间:2023-06-24
- 格式:DOCX
- 页数:92
- 大小:557.66KB
254省道丰县改线段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254省道丰县改线段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54省道丰县改线段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9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54省道丰县改线段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地理位置图
1.概述
1.1编制依据
◆《水运、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
◆《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送审稿)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国家有关政策和交通部现行相关标准、规范和规程
◆徐州市公路网规划、丰县公路网规划
1.2研究过程和内容
1.2.1研究过程
2005年4月,丰县交通局委托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进行254省道丰县改线段建设工程的设计。
我院接到委托后,组成了该项目的工作小组,制订了详细的工作大纲,并立即进驻现场着手开展工作。
项目组进驻现场后,在丰县交通局有关人员的配合下,对项目区域内的国民经济发展、城镇建设布局现状及规划、交通状况、工程地质、河流水文及建筑材料分布等相关情况进行了广泛地调查收集,充分了解沿线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本项目的意见和建议,并会同建设单位就工程方案等问题进行商榷,对涉及重大原则等事宜达成一致意见。
外业结束后,项目组随即展开了深入细致的内业研究工作,全部研究报告于2005年6月完成。
1.2.2研究内容
本方案设计通过对项目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调查研究,工程技术经济的分析论证,提出合理的建设规模、技术标准和改造实施方案,旨在为本项目的决策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主要内容有:
◆项目所在地区社会经济、交通运输状况及其发展规划
◆交通调查与预测
◆技术标准
◆建设条件
◆路线方案
◆工程概况及建设规模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经济评价
◆问题与建议
1.3主要结论
1.3.1建设必要性
1.3.1.1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丰县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据资料统计,1995~2003年间丰县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为9.2%。
1990年以来,配合全徐州市公路网的大规模改造,丰县先后改造了徐丰公路、丰黄公路、沛丰公路等一批干线公路,使境内交通运输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大大促进了全县经济的增长。
但本项目原路线穿过丰县县城,对城内交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并对城市造成严重污染,对居民的生活、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造成S254在城区的交通拥堵,因此有必要对S254城区段进行改造,把S254改建到丰县城区外绕城而过,可以极大改善丰县县城和S254的交通状况,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
1.3.1.2改善现有道路状况,加快实现脱贫致富
丰县位于江苏省的西北隅,苏鲁豫皖四省接合部位,接受经济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加之自然条件较为恶劣,长期以来一直遭受干旱、盐碱、风沙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人民生活水平相对偏低,至今仍为财政倒挂县,是江苏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重点扶贫地区。
为尽快实现该地区的脱贫致富,必须从各个方面予以扶持,其中交通扶持不仅能够改善运输条件,也能够增强经济增长后劲,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本项目沿线经过孙楼、常店等乡镇,本项目的建设不仅可以改善丰县县城的交通,还可以改善沿线乡镇的交通,使对外联系更加方便,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1.3.1.3减少丰县城区过境交通量
原254省道穿越丰县县城主城区,本项目改建工程使城区过境交通量大量的减少,减轻了丰县城内的交通压力,减少城市噪音及污染,使城市环境得到改善。
1.3.2交通量预测结果
本项目远景机动车交通量见表1-1。
远景年机动车交通量预测表
表1-1(折算小客车)单位:
辆/日
年份
2005
2010
2015
2020
2025
客车
4044
5228
6462
7668
8583
货车
6139
7376
8502
9469
10133
合计
10183
12604
14964
17137
18749
1.3.3建设方案
1.3.3.1路线走向及路线长度
本项目路线以徐丰公路与丰鱼公路相交处为起点,向西至丰砀公路构成南绕城段,从交叉点向北至丰单公路构成西绕城段,相交后向东转与丰单公路共线至丰金公路构成整条路线走向。
S254省道改建公路路线全长11.698公里,其中南部绕城段全长7.018公里,西部绕城段全长4.680公里,本次改建公路总里程为11.698公里。
1.3.3.2拟改建公路与沿线主要城镇的处理方案
本项目道路先后经过孙楼、常店、凤城等乡镇。
路线与沿线乡镇规划基本没有冲突,沿路两侧建筑物大多在道路红线以外,且规划较为明确,能够满足改造需要。
1.3.3.3建设规模与技术标准
根据交通量分析预测情况,依据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011-94)规定,本项目拟改造为一级公路,计算行车速度为10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24.5米,桥涵设计荷载为公路Ⅰ级。
1.3.3.4路线改建方案
◆平面线形设计
路线总体走向符合路网的总体规划,与沿线城镇规划相配合,尽量避开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不良地带;重视环境保护;适应地形地物的变化,少占良田,少拆迁建筑物;注意与主要河流、水利设施、主要公路等相协调。
在不过多增加投资的条件下,尽量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注意线形的均衡、连续。
全线共设置平曲线2个,平曲线最小半径采用8000米,平曲线占全路段总长的5.88%,最小偏角2.31度,最大偏角2.63度,最长直线4680米。
◆纵面线形设计
综合分析路线所经地区的水文和地质情况,合理确定路基最小填土高度,保证路基设计标高满足百年一遇设计洪水频率以及路基最小填土高度。
按照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交叉的位置。
注意纵坡的均衡性;平纵面线形组合着重考虑平、纵指标的协调和对应关系。
在工程量增加不大的情况下,尽量采用较高的纵面指标,力求平纵面设计与地形、地貌和周围环境相协调,不破坏原有的自然风貌。
全线设计最大纵坡1.40%,最小坡长350米,凸曲线最小半径10000米,凹曲线最小半径20000米,竖曲线占全长29.92%。
1.3.3.5路基建设方案
◆路基横断面建设方案
本项目路基横断面建设方案为:
双向四车道,路基宽度为24.5米,中央设置2.0米的分隔带和0.5米的路缘带,两侧行车道宽度为2X3.75米,硬路肩2.5米,土路肩0.75米。
中央分隔带进行绿化。
◆路基路面排水
本项目沿线排灌设施较为完善,排水设计时充分考虑到原有排水系统,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补充、完善;对于村镇段,原来排水设施,本次改造拟新建矩形浆砌片石排水沟,矩形排水沟宽60cm,深60cm,加盖钢筋砼盖板;农田段利用路侧取土坑,取土坑顶宽6.5m,底宽2m,深1.5m,坡度为1:
1.5。
路面排水:
路面设置2.0%双向横坡,路肩为4.0%单向坡,以保证路面表层积水及时排出,确保路面的使用性能。
沿路线每隔30米设一泄水槽,路面水经由路面横坡,汇集到泄水槽,流入路侧取土坑中。
◆路基防护
填筑路基时压实度要严格控制,以保证路基的整体稳定性。
边坡采用植草防护,桥头路基采用预制空心六角块防护,中心采用植草,鱼塘路基采用浆砌片石防护。
1.3.3.6路面建设方案
◆路面宽度
全线路面宽度均为21米。
◆路面类型
本项目拟选用沥青混凝土路面。
根据近年来公路基层材料的发展情况,并结合徐州地区筑路材料的种类、来源、性能等情况,拟采用水泥稳定碎石作为路面基层。
全线拟采用路面结构为:
4厘米细粒式沥青混凝土+5厘米中粒式沥青混凝土+7厘米粗粒式沥青混凝土+沥青下封层+20厘米水泥稳定碎石+30厘米12%石灰土。
1.3.3.7桥涵建设方案
S254改建工程上有主要桥梁3座,涵洞21道。
复新河桥,新建,上部结构为5-25米箱型梁桥,下部结构为桩柱式墩台,桥梁与路基同宽,宽度为24.5米,荷载标准为公路Ⅰ级。
老复新河桥,新建,上部结构为3-13米,空心板桥,下部结构为桩柱式墩台,桥梁与路基同宽,宽度为24.5米,荷载标准为公路Ⅰ级。
白依河桥,新建,上部结构为5-20米,空心板桥,下部结构为桩柱式墩台,桥梁与路基同宽,宽度为24.5米,荷载标准为公路Ⅰ级。
涵洞21道,其中两道分别为1-2.5米和1-4米盖板涵,其它均为φ1m圆管涵。
1.3.3.8交叉工程方案
◆平面交叉
本项目全线与县道及省道交叉共5处,采用分道转弯式平面交叉;沿线与较多乡、村公路交叉,出于乡、村公路交通量较小,均采用平面交叉自然顺接。
为保证行车安全,沿线在路线交叉处设置必要的交通标志。
1.3.3.9沿线设施及绿化美化
◆沿线设施
本项目将按照现行《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1999要求进行设计。
交通安全设施主要有:
设置中央分隔带,中央分隔带内需进行绿化;路肩设置防撞护栏;与公路交叉时,设置指路标志或道口标柱;拟在道路两侧的路边线统一设置柱式轮廓标诱导行车视线。
本项目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的设置均按照现行《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1999要求进行设计。
标志统一采用2毫米厚铝合金板反光标志,板面底色为工程级热敏性反光膜,文字图案为高强级压膜性反光膜,并在路线方向发生明显变化处,设置指示性导向标;路面标线采用耐磨、耐腐、具有较强辨认性的热塑反光标线漆。
不设中央分隔带的行车道中心喷凃双黄线,车行道边缘喷涂白色边缘线。
◆绿化美化
本方案绿化设计如下:
中央分隔带采用植草绿化,并栽植低矮權木,间距2米;路基两侧护坡道植草,并栽植常绿乔木,间距5米。
对于双侧或单侧缺少行道树地方,以相同树种进行补栽;对于无行道树的路段,选择合适树种栽植;在平面交叉处和平曲线内侧按设计要求留出规定的视距,可栽种低矮的常绿灌木、花草等。
对于高压线下段可栽种低矮的常绿灌木;路侧取土坑以外农田内,由沿线地方按照国省干线绿色通道建设标准要求,栽植不小于10米宽的多行高大乔木。
局部受限制的地段林带宽度可减少至5米;为防止边坡冲刷、增加路基的稳定性,在路基两侧边坡结合路基防护撒种草籽,沿线土路肩拟铺草皮绿化。
1.3.4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本项目估算总金额13264.48万元,其中建筑安装工程费8739.16万元,平均每公里造价1133.91万元。
项目的建设资金来源如下:
◆按每公里800万元申请省交通部门补助,总共9358.4万元,约占总投资的71%。
◆剩余部分约3906.08万元由徐州市地方自筹解决
1.3.5实施方案
本报告在综合分析项目施工条件和工程特点后,建议按如下计划安排实施:
2005年10月开始建设,至2006年7月竣工,建设工期9个月。
1.3.6问题与建议
1.3.6.1关于加快实施的建议
254省道改线建工程是丰县地区一条重要的骨架连接干线道路,该条道路的建成,将大量减少丰县县城的过境交通,减轻县城内的交通压力及城市污染,有效改善城市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因此建议本项目应尽快予以实施。
1.3.6.2关于防止街道化的建议
本项目路线沿途穿经乡镇村多处居民点,多次与镇区道路和乡村道路交叉,沿路两侧建筑物众多,过往行人和车辆较多,部分地段还存在着以路为市的现象。
本项目改造完成后,为给行车提供一个良好的交通环境,建议沿线政府和当地公路管理部门加强交通管理,严格控制道路两侧建筑物的侵入道路红线以内,严禁沿路设市或以路为市。
1.3.6.3关于GBM工程建设的建议
本项目为丰县地区的干线道路,当地果品等农副产品资源丰富。
为促进旅游农业的发展,改善丰县的投资环境,应充分注重地区的整体形象。
因此本报告建议,在建设时和建成后,结合环境保护应充分考虑到该道路的美化、绿化,完善GBM工程,以保证车辆行驶的安全、舒适;同时也能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丰县旅游农业的发展。
1.3.6.4加强工程管理的建议
鉴于本项目投资规模及社会影响较大,为确保工程质量,建议建设部门应根据江苏省关于招投标管理和工程管理的有关规定,选择技术力量强的施工队伍,并严格推行全过程的工程监理,把本项目建设成为优质工程。
2.社会经济和交通运输现状及发展规划
2.1研究区域概况
本项目为254省道的一部分,项目所在地区为丰县,直接影响区为丰县县城及沿线乡镇。
2.2项目影响区域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
2.2.1社会经济现状
2.2.1.1江苏省社会经济概况
2.2.1.1.1自然概况
江苏省位于我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介于东经116°18′~121°57′,北纬35°45′~35°20′之间,东临黄海,西连安徽,北接山东,东南与浙江和上海毗邻。
全省面积10.26万平方公里,境内地势平坦,平原辽阔,多名山巨泽,河港交叉,水网密布,海陆相邻,湖泊众多。
江苏省有大小河道2900多条,湖泊近300个,水库1100多座,分属沂沭水系、淮河下游水系、长江和太湖水系三大流域系统。
全省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特性,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大致以淮河—灌溉总渠一线为界,以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以北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
全省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
优越的自然环境为本省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江苏省有着肥沃辽阔的平原,平坦的地势和密布的水网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利的自然基础,全省土地开发程度较高,为著名的“鱼米之乡”。
江苏省地处华北地台和扬子地台两大地质单元,矿产资源丰富,有多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列。
江苏省的植物资源非常丰富,约有850种,野生动物较少,水生动物资源极为丰富,鱼类资源总生物量约15万吨。
2.2.1.1.2人口及行政区划
2002年末全省总人口为7380.9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65.1%,非农业人口占34.9%。
近年来,全省总人口增长率稳定下降,人口增长速度继续减慢,人口增长的控制取得了明显成效,200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3.54‰,比上年下降0.24个千分点。
2002年全省设有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连云港、南通、淮安、盐城、扬州、镇江、泰州和宿迁13个省辖市,106个县级单位,52个市辖区,1194个镇,136个乡。
2.2.1.1.3产业和经济
(1)经济特征
江苏省地处长江与沿海“T”型生产力布局轴线的结合部,位于全国中部经济区域——华东地区中部,毗邻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特有的经济区域优势使江苏成为全国各经济区域与上海之间联系的通道和国家沿海、沿江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交叉纽带。
这一优势促进了江苏省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外引内联,形成了以集体经济为主体,市场调节为主要手段的区域经济模式,促进了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全省现有9个省辖市和40个县(市)对外开放,包括列为沿海开放城市的南通、连云港两市及其所辖县(市),列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的苏州、无锡、常州及其所辖县(市),以及南京、镇江、盐城、扬州、泰州五市及其所辖部分县(市)。
开放地区的总面积占全省面积的60%。
据统计,2002年江苏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631.75亿元(当年价),比上年增长11.6%,增幅提高1.4个百分点。
全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703.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9%,其中出口额38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3%,进口额318.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1.6%。
旅游外汇收入1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8%。
江苏省经济发展速度之快由此可见一斑,它已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日臻明显。
江苏省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见表2-1。
江苏省历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趋势见图2-1。
(2)产业结构
根据历年江苏省国内生产总值构成表(见表2-2),产业结构发展可分为如下三阶段:
第一阶段为l952~1972年,以第一产业为主体,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小,工业基础薄弱,主要以传统工业和农产品加工工业为主;第二阶段为1973~1986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但仍占较大比重,第二产业超过第一产业,且其比重明显上升,工业的地位得到加强,经济开始由农业转向工业的转化阶段;第三阶段为1987年至今,第二产业己占主导地位,其比重远超过第一产业,江苏工业已形成机械、纺织、石油化工、农产品加工、建材、冶金六大支柱产业,第三产业也明显上升,经济开始向工业化进展阶段迈进。
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使产品和商品交换流通速度加快,必然要求运输业的快速发展,以为之服务。
江苏省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表2-1
年份
人口
(万人)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当年价)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
分行业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当年价)
财政收入(亿元)
对外贸易额(万美元)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进出口
总额
进口
出口
1990
6766.90
1416.50
2103
355.17
692.59
368.74
136.20
369452
74457
291995
1991
6843.70
1610.38
2347
345.14
793.92
462.32
143.29
450431
104377
346053
1992
6911.20
2136.02
3097
393.82
1119.26
622.94
152.31
625145
158050
467095
1993
6967.27
2998.16
4308
490.59
1598.05
909.52
221.30
869951
274091
595861
1994
7020.54
4057.39
5785
671.94
2186.77
1198.68
293.41
1290998
388572
902126
1995
7066.20
5155.25
7299
848.35
2715.26
1591.64
350.08
1679442
500221
1179218
1996
7110.16
6004.41
8447
965.29
3074.12
1964.80
427.99
2021566
709377
1312189
1997
7147.86
6680.34
9345
1008.41
3411.86
2260.07
512.90
2387721
865911
1521810
1998
7182.46
7199.95
10025
1016.27
3640.10
2543.58
579.90
2642600
1077800
1564800
1999
7231.13
7697.82
10645
1003.51
3920.15
2774.16
680.23
3126100
1295200
1831000
2000
7327.24
8582.73
11716
1031.17
4435.89
3115.67
865.1
4563800
1986800
2577000
2001
7354.92
9511.91
12922
1082.43
4907.46
3522.02
1064.99
5135500
2247700
2887800
2002
7381
10631.75
14410
1122.5
5546.6
3967.2
1483.7
7030000
3182000
3848000
图2-1江苏省历年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折线图
江苏省历年国内生产总值构成表
表2-2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构成比重(%)
合计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合计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1952
48.41
25.49
8.53
14.39
100.0
52.7
17.6
29.7
1955
58.96
29.69
11.29
17.89
100.0
50.4
19.1
30.5
1960
86.80
25.68
35.96
25.16
100.0
52.7
17.6
29.7
1965
95.10
41.20
30.26
23.64
100.0
43.3
31.8
24.9
1970
129.23
51.03
46.16
32.03
100.0
43.3
31.8
24.9
1972
157.31
60.20
61.74
35.37
100.0
38.3
39.2
22.5
1975
184.16
67.59
79.61
39.96
100.0
36.7
43.2
20.1
1980
319.80
94.24
167.41
58.15
100.0
29.5
52.3
18.2
1985
651.82
195.66
339.56
116.60
100.0
30.0
52.1
17.9
1986
744.94
224.26
376.32
144.36
100.0
30.1
50.5
19.4
1990
1416.50
355.17
692.59
368.74
100.0
25.1
48.9
26.0
1993
2998.16
490.59
598.05
308.21
100.0
16.4
53.3
30.3
1994
4057.39
671.94
186.77
1198.68
100.0
16.6
53.9
29.5
1995
5115.25
848.35
715.26
1591.64
100.0
16.4
52.7
30.9
1996
6004.21
965.29
3074.12
1964.80
100.0
16.1
51.1
32.8
1997
6680.34
1008.41
3411.86
2260.07
100.0
15.1
51.11
33.79
1998
7199.95
1016.27
3640.10
2543.58
100.0
14.1
50.6
35.3
1999
7697.82
1003.51
3920.15
2774.16
100.0
13.0
50.9
36.1
2000
8582.73
1031.17
4435.89
3115.67
100.0
12.0
51.7
36.3
2001
9511.91
1082.43
4907.46
3522.02
100.0
11.3
51.6
37.1
2002
10631.75
1119.12
5550.98
4826.58
100.0
10.5
52.2
37.3
2.2.1.1.4区域经济情况
2002年江苏的经济发展仍不平衡,苏南、苏中、苏北土地面积分别为28086平方公里、20426平方公里、52368平方公里,而反映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6280.1亿元、1950.86亿元、2436.90亿元。
显然,加强各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发挥中心城市和发达区域的辐射、渗透作用,是提高江苏整体经济实力、缩小地区之间差异的必要举措。
江苏省区域国民经济主要指标(2002年)见下页。
2.2.1.1.5生产力布局
江苏省生产力布局以城市为中心,工业布局主要集中在沪宁线和沿江地带。
通扬运河以南地区集中了80%以上的工业加工能力,形成了宁镇扬化工基地和苏锡常综合性工业基地;通扬运河以北仅有一些重要工业分布,初步形成了徐、淮、盐、连四个工业中心。
目前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54 省道 丰县 改线 建设 工程 可行性研究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