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浙江版高考历史 2模块检测卷二 必修2经济史综合.docx
- 文档编号:26944175
- 上传时间:2023-06-24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89.93KB
高考浙江版高考历史 2模块检测卷二 必修2经济史综合.docx
《高考浙江版高考历史 2模块检测卷二 必修2经济史综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浙江版高考历史 2模块检测卷二 必修2经济史综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浙江版高考历史2模块检测卷二必修2经济史综合
模块检测卷
(二)必修2 经济史综合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古代中国有很多水利工程福泽久远。
古人有诗云:
清流直下宝瓶口,离堆千载怨声滔。
沃野无垠天府裕,从此天下绝饿殍。
此诗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
A.都江堰B.郑国渠
C.水排D.灵渠
2.唐代四川、江南是丝织业中心,其丝织品除满足本国需要外,还有剩余出口。
全国有20多个著名窑址,其中广东潮州窑烧制出的陶瓷器,是外销的主要物品。
沿海主要港口都有造船工场,能制造出载重量大、适于远航的海船。
这些现象表明唐朝 ( )
A.产业的区域分工较鲜明
B.手工业产品主要用于出口
C.手工业技术领先世界
D.对外贸易成为经济支柱
3.传统的以名贵土特产品和奢侈品为主的贩运贸易,进入宋代后变化加速……粮、帛、茶、盐、铁、瓷(细瓷销城市,粗瓷销农村)、纸、糖、什器(生产用具或生活器物)等均纷纷然进入较远距离和较大规模地在地区间流转的商品系列之中。
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贩运贸易非常的繁荣
B.市场空间限制被打破
C.贩运贸易的商品种类和比例与过去更加不同
D.市民阶层扩大与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增长
4.宋太祖赵匡胤说,“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
这表明宋代( )
A.开始出现夜市B.不再监管商业
C.推行重商政策D.商品经济发达
5.173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购运南京布(即江南棉布)。
乾隆末年,欧美各国购买的南京布已突破百万匹。
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至道光十三年(1833年)的48年中,欧美各国进口的南京布总数高达4460余万匹。
这表明当时中国( )
A.棉布成为大宗出口商品
B.欧洲工业产品受到抵制
C.开始了与西方贸易往来
D.棉纺织业占据主导地位
6.明代,江南的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一带,农家栽桑、养蚕、缫丝、织绢、纺纱、织布等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种植粮食作物的农家正业,出现了蚕桑压倒稻作、棉作压倒稻作的新趋势。
这反映出当时( )
A.东南沿海社会经济的影响力上升
B.跨区域长途贩运贸易兴起
C.商品经济发展助推经济结构调整
D.资本主义的萌芽已经出现
7.上海1890年有168129人,到1910年时激增至1185859人。
除自然增长外,大部分是江浙一带破产农民流入和破产手工业者增多所致。
上述现象( )
A.表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加深
B.为民族工业提供了廉价劳动力
C.导致小农经济走上了瓦解之路
D.推动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8.从1840年到1949年,中华民族效仿西方试图走工业化道路曾有过三次尝试:
第一次是洋务运动,第二次是民国初年的工业化浪潮,第三次是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改革。
但三次努力均告失败。
对失败原因反思最深刻的是( )
A.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阻碍
B.市场未获得真正的培育发展
C.小农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D.社会经济体制发展尚未成熟
9.1932年,宋棐卿创办了东亚公司,以实业救国作为东亚公司的精神支柱,并写进了厂歌。
该公司所产“抵羊牌”毛线,即取抵制洋货之意,该产品一出现就受到中国老百姓的欢迎,抵羊毛线由此蜚声全国。
这说明宋棐卿( )
A.关注企业核心竞争力
B.冲破了视商业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C.重视企业精神的塑造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10.清代《京华百二竹枝词》中说:
“新式衣裳夸有根,极长极窄太难论。
洋人着服图灵便,几见缠躬不可蹲。
”其注释称:
“近今新式衣服,窄几缠身,长能覆足,袖仅容臂,形不掩臀,偶然一蹲,动至绽裂,或谓是慕西服而为此者。
然西人衣服,只求灵便适用,并未见窄瘦如斯,殆于取法之中,进步改良,始创此式。
”在注者看来( )
A.中西合璧是近代初期服饰变迁的典型特征
B.服饰开始由宽松肥大向合身适体的方向发展
C.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推动了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
D.西式服装的传入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
11.1921年,北京成立电车公司。
“京城初次设立电车,谣疑迭起,困难滋多。
”京师总商会认为,若势必兴办电车,定需拆毁民房,直接蒙害者既巨,利不敌害,益少损多,名为便民,实则害民。
这一现象表明( )
A.民国政府不重视交通建设
B.新式交通工具安全性低
C.商会比较关注民众的利益
D.近代化的道路阻力重重
12.下图为1952年和1957年中国工农业生产情况(部分)示意图。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借鉴苏联的发展模式
B.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C.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国民经济布局逐渐优化
13.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党政机关等社会集团消费额年均约为42.3亿元,而1958年、1959年、1960年分别猛增至56亿元、68.5亿元和81.8亿元。
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大力紧缩社会集团购买力的指示》。
这主要是为了防止( )
A.国家财政枯竭
B.市场供应不足加剧
C.群众生活受困
D.党和政府形象受损
14.1990年我国出口总额达到了621亿美元,对外贸易实现了顺差,改善了自1984年以来连续逆差的状况。
到1991年6月底,国家外汇储备已上升到330亿美元。
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 )
A.经济结构渐趋合理
B.已形成典型的外向型经济
C.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15.下面是1500—1640年英国小麦价格变化示意图,对该变化趋势的成因评述正确的是( )
A.货币贬值引起商品价格持续上涨
B.殖民地为小麦出口提供广阔市场
C.工业城市发展使粮食需求量大增
D.市场经济环境下价格随需求波动
16.关于工业革命的研究,有些学者提出用“起飞”“原工业化”或者“勤劳革命”等概念替代“工业革命”,研究流派就有社会变革学派、工业组织学派、宏观经济学派、技术学派、能源学派和消费学派等众多学派。
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的研究( )
A.导致民众史学认识的混乱
B.拓展不同视角并趋于全面
C.削弱工业革命的历史地位
D.注重学科交叉领域的融合
17.罗斯福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
只是因为常规疗法再也不能奏效,他才试用了试验性疗法。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罗斯福最终根除了“暂时疾病”
B.“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产销矛盾
C.“试验性疗法”借鉴了苏联的经验
D.“试验性疗法”就是实行计划经济
18.1921—1923年,苏俄(联)多数电影院恢复放映,单是莫斯科一地,电影院的数量就从10家增加到50家,看电影成为市民的重要娱乐活动之一。
这表明当时苏俄(联)( )
A.计划经济取代了新经济政策
B.经济和社会重新焕发了活力
C.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社会主义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19.袁庚(1917—2016年),被誉为“改革先锋”。
1979年他开始担任深圳特区蛇口工业区管委会主任时,曾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一极具争议的口号。
此口号( )
A.体现了经济特区开掘创新的实干精神
B.拉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幕
C.突破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D.最早打破“吃大锅饭”的体制弊端
20.据统计,1948—1966年世界自由贸易额增长了6.6%,1966—1977年增长了9.2%,20世纪90年代大约相当于1980年的两倍。
这反映出( )
A.联合国日益发挥着核心作用
B.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两极格局决定世界贸易增长
D.区域集团化已成主流
21.1948年4月至1952年2月,美国向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成员提供了129.9亿美元援助,同时约定:
这些美元必须用来购买美国的援欧物资,且受援国要在降低关税、减少贸易限制和开放国内市场方面做出让步。
由此推知,美国此举( )
A.遏制了苏联势力的扩张
B.提升了美国的国际地位
C.推动了欧美之间的合作
D.有利于扩大美国的出口
22.法国外交部长舒曼曾向记者宣读一项重要声明:
“德国无条件投降已将近五年,今天法国决定在欧洲建设方面,在与德国建立伙伴关系方面,采取第一个决定性的行动,其后果将使欧洲形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这个“决定性的行动”是( )
A.与联邦德国合作共管煤钢生产
B.和联邦德国一起倡导“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
C.联合联邦德国组建欧洲共同体
D.推动联邦德国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3.有学者认为:
“区域集团化不能孤立地理解为单纯的经济现象。
……各主权国家形成区域集团的目的之一是发展自身经济,以增强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下的生存能力。
区域集团间的互相合作、互相竞争,使区域集团成为国际关系主体……一些中小国家以集团化的形式和力量,改变着大国主宰国际事务的格局。
”据此分析,该学者强调区域集团化( )
A.促进了各成员的经济发展
B.是实现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
C.有助于平等的世界经济新秩序形成
D.促进自身经济发展并助推国际关系民主化
24.1981年,里根发表就职演说时说:
“政府不能解决问题,它本身就是问题”;撒切尔夫人则主张,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并让市场在更大的领域与程度上主导英国经济转型。
据此可知,两人都强调( )
A.加强政府干预,促进经济转型
B.扩大政府开支,增加货币发行
C.恢复自由放任,激发市场活力
D.限制政府权力,发挥市场作用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伴随着传统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全国许多地区的工商业者就已经建立了会馆、公所等组织。
无论是会馆还是公所,这些传统商人组织都具有较为明显的行会特征。
从成员构成看,会馆大多对成员的地域籍贯有较严格的要求,主要是由同一籍贯的商人组成,因而其名称往往都冠有地名。
有些会馆起初只是同乡会性质的组织,后来则逐渐发展成为同籍商人聚议商务贸易的行会性组织。
与会馆主要由同一籍贯商人组成所不同的是,公所一般都是由同业商人或手工业者建立的团体,因而我们在各地相关史料记载中都常常看到冠名为“X业公所”这样的工商组织。
与会馆相比较,公所的行会特征更为明显。
我们知道行会是为了防止竞争,排除异己,保护同业的既得垄断利益而建立的组织。
公所建立之目的即是如此。
为了维护同业的利益,绝大多数公所都制定了较为严格的行规,具体内容主要是限制同业者招收学徒和使用帮工的数目,规定统一的手工业产品和各类商品的价格、规格和原料分配,并制定同业统一的工资水平等。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商会作为清末诞生的近代新式商人团体,虽然可以说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工商业者力量壮大的产物,但也不能忽略商会又是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为了振兴工商、奖励实业,主动倡导鼓励商人向西方学习的结果。
商会是不分籍贯和行业的整个工商各业共同的新式社团,早在清末诞生之初,商会内部就设有分工细密、职权明确的各种办事机构。
除总、协理和会董之外,各商会一般都设有文牍处、评议处、考察处、收支处、庶务处、接待处等,这些机构“各有责成,各有权限”,并且互相配合,不仅保证了商会的日常会务能够有条不紊地按章运行,而且遇有突发事件也能及时应对和联动。
清末商会即形成总会、分会、分所层层联结的三级组织体制,分所隶属分会,分会隶属总会,相互之间宗旨相同,规章一致,组成了一个层层统属、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而且除西藏之外全国各地的分会、分所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建立,很快就成为林林总总的清末各类新式社团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商人团体,拥有了独特的联动机制。
——摘编自朱英《近代中国商会的“联动”机制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会馆”与“公所”的相同属性及其历史影响。
(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商会出现的背景及其进步之处。
(7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25年,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次经济危机。
不断扩大商品市场、增加廉价原料供应,成了英国资本主义继续发展生死攸关的问题。
英国国内旧的保护关税的制度问题则日益凸显起来。
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在此书中,他尖锐地抨击了重商主义的保护政策,提出以“自由贸易”来代替以前的商业竞争。
1852年,“国会以468票对53票正式通过自由贸易原则”。
同年,免除关税的货物达123种,以后15年,除茶、酒、可可外,其余关税一律免除。
——摘编自李自更《试论英国自由贸易政策》
材料二 西方列强对我国进口税规定了“值百抽五”的统一低税率,在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物价上涨,“值百抽五”的税率虽经四度修订,但实际税率仍未达到3%,即使在1901年《辛丑条约》对税则进行修订后的最初几年里,也从未超过4%。
同时,极低的子口半税(注:
也称为子口税,是近代中国对洋商征收的一种内地关税)也是我国低关税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津条约》中的子口税制度规定,外国商品除了在输入中国时享受不变的低关税特权以外,从1858年起,还可以缴纳2.5%的子口税后,随意输往中国各地,不再负担任何征课。
——摘编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确立自由贸易原则的原因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意义。
(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代低关税对中外经济发展的影响。
(6分)
27.罗斯福新政期间的农业改革被誉为是“在美国试行的最勇敢的社会实验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自立国以来,农业一直处于自由发展的状态,自由放任的生产经营模式为美国农业带来了巨大繁荣。
从1914年到1919年,美国的农产品出口总额增加了2.64倍,玉米、小麦等主要农产品平均价格分别上涨了114.7%和110.3%,农业总纯收入增加了近3倍。
20世纪30年代初,农业受到严重打击,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1967年=100)由1928年的64.8下降到1932年的29.5,下跌了54.5%,农场纯收入由61.5亿美元降至20.3亿美元,下降了67%。
材料二 1938年2月通过的《农业调整法》明文规定,对棉花、小麦、玉米、烟叶、大米等5种主要作物实行生产定额,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由政府给予补贴。
美国农业部先后主导建立了国家农业信贷署、农产品信贷公司等机构,负责对处于困境中的农民提供低息贷款、直接补贴及技术支持。
政府还动用行政力量,引导农业生产者与农产品加工者之间签订“市场协议”,使他们在最低限度价格、供求总量等方面达成协议,从而达到“保证价格”的目的。
新政期间,华莱士(时任美国农业部长)几乎在实施每一项国家干预措施时,都注意与农民进行“协商”,注意培养农民及地方的主动合作精神。
——以上材料摘编自王祖奇《亨利·A.华莱士与
罗斯福新政农业改革》
(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上半叶美国农业发展状况的显著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起变化的主要原因。
(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新政期间美国农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积极作用。
(5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新政前后美国政府在经济活动中角色的变化。
(2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1952年,中国的工农业生产不仅达到了战前的最高点,而且超过了1949年产量的77.5%……该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号召建设694个工业项目,其中的156个工厂将在苏联援助下修建……在预算总支出中,58.2%投入工业建设,19.2%投入交通、邮政和电讯业,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业,7.2%投入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
1956年的工业产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超过了前一年25%,同时资本投入也增加了60%。
虽然增长步伐在1957年慢了下来,但根据“1952年的固定物价”,第一个五年计划仍超额完成了原有目标的17%。
钢产量达530万吨,生铁产量达580万吨,电力产量达190.3亿千瓦——各项产量均比原有指标增长了25%。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在农业方面……虽然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一直令人非常失望。
苏联农场3800万工人生产的东西大约仅相当于美国农场400万工人所生产的80%。
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
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却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不过另一方面,大多数西方人也都承认,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作出那么大的贡献。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两国开始实施五年计划的相似历史背景,并指出两国实施计划过程中各自的特点。
(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完成“一五”计划、苏联完成“二五”计划的不同影响。
(6分)
答案精解精析
一、选择题
1.A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
材料中的“天府”是指四川成都平原,因此这项水利工程是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故选A项;郑国渠位于陕西境内,B项错误;水排不是水利工程,C项错误;灵渠位于广西境内,D项错误。
2.A 据材料“四川、江南是丝织业中心”、著名窑址、“沿海主要港口都有造船工场”可知A项正确;据材料“其丝织品除满足本国需要外,还有剩余出口”可知手工业产品并非主要用于出口,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唐朝产业的区域分工,并非强调手工业技术先进和对外贸易成为经济支柱,故C、D两项错误。
3.D 贩运贸易的发展状况并不是材料所主要涉及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对市场空间限制的相关提及,故B项错误;C项与题干材料所表达的意思不符;根据所学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代市民阶层空前扩大,其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也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这也是材料中贩运贸易在宋代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
4.D 本题主要考查宋代“市”的发展。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宋太祖对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有所放松,说明宋代商品经济发达,故选D项。
自唐朝开始夜市就比较繁荣了,A项错误;材料中只是涉及放松对商业活动时间的限制,没有体现政府放弃对商业活动的监管,B项错误;宋代仍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只能表明当时对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有所放松,C项错误。
5.A 材料“乾隆末年,欧美各国购买的南京布已突破百万匹。
……欧美各国进口的南京布总数高达4460余万匹”说明棉布大量出口到国外,故A项正确。
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产品大量进入中国市场,故B项错误。
据所学可知,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棉纺织品出口量大,而未涉及棉纺织业的地位,故D项错误。
6.C 材料反映了明代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没有涉及东南沿海社会经济的影响力上升,也没有涉及跨区域长途贩运贸易,故A、B两项错误;“农家栽桑、养蚕、缫丝、织绢、纺纱、织布等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种植粮食作物的农家正业,出现了蚕桑压倒稻作、棉作压倒稻作的新趋势”反映了当时经济结构的调整,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明代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没有涉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故D项错误。
7.B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起的历史条件。
人口的激增,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故选B项。
大规模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并不能表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加深,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就已经开始解体,C项错误;仅仅依据上海一地的人口激增并不能推断出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D项错误。
8.D 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官僚资本是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出现的,故A项错误;市场的发展程度不够成熟,这确实是材料中三次工业化失败的一个重要共同原因,但这并不是最深刻的根源,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几千年国情所致,与三次工业化失败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故C项错误;这几次工业化努力的失败,究其根源还是中国没有具备得以推行工业化的社会经济体制,没有一个独立的、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故D项正确。
9.C “以实业救国作为东亚公司的精神支柱,并写进了厂歌”表明重视企业精神的塑造,故C项正确。
A、B、D三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
10.D A项题干材料无法体现;服饰开始由宽松肥大向合身适体的方向发展,没有强调西方服饰对中国的影响,故B项可排除;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民族工业的作用,故C项错误;“殆于取法之中,进步改良”体现西式服饰对中国服饰的影响,故D项正确。
11.D “1921年,北京成立电车公司”说明民国政府并非不注重交通建设,故A项错误;据所学可知,电车具有迅速、安全等特点,故B项错误;据材料“京师总商会认为,若势必兴办电车……直接蒙害者既巨,利不敌害,益少损多,名为便民,实则害民”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京师总商会对于电车的认识存在误解,而不是京师总商会维护民众的利益,故C项错误;据材料“京城初次设立电车,谣疑迭起,困难滋多”,京师总商会认为“名为便民,实则害民”可知近代化的进程困难重重,故D项正确。
12.A 1957年和1952年相比,重工业得到了很大发展,这是借鉴了苏联的发展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故A项正确;到1952年,国民经济就得到了全面恢复,故B项错误;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是在1958年以后的“大跃进”运动时期,故C项错误;1957年和1952年相比,重工业得到了很大发展,表明当时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没有体现国民经济布局逐渐优化,故D项错误。
13.B 材料表明,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大力紧缩社会集团购买力的指示》的背景是党政机关等社会集团消费额增长迅速,而当时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且面临经济困难,社会集团消费额增长迅速必然造成物资供应不足。
故B项正确。
14.C 材料强调的是对外贸易而非经济结构,故A项错误;B项表述有误,故B项错误;由材料“1990年……对外贸易实现了顺差,改善了自1984年以来连续逆差的状况。
到1991年6月底,国家外汇储备已上升到330亿美元”可知中国现代化建设成就显著,故C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故D项错误。
15.A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解读示意图可知,1500—1640年英国小麦价格呈现上涨趋势,这主要是因为新航路开辟后大量黄金和白银流入欧洲,引起了欧洲的价格革命,造成欧洲物价上涨,故选A项。
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16.B 题干表明不同的学者用不同的视角研究工业革命,并不是这些不同的视角导致民众史学认识的混乱,故A项错误;用不同的视角来研究工业革命,使人们对其研究更加全面,故B项正确;题干中的不同视角不但没有削弱工业革命的历史地位,反而使人们对它的研究更加深入,故C项错误;题干并没有体现从学科交叉领域对工业革命进行研究,故D项错误。
17.C 根据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其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故A项错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并不是所谓的产销矛盾,故B项错误;罗斯福新政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苏联的经验,故C项正确;罗斯福新政只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只是加大了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调节力度,并没有实施计划经济,故D项错误。
18.B 计划经济取代了新经济政策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浙江版高考历史 2模块检测卷二 必修2经济史综合 高考 浙江 历史 模块 检测 必修 经济史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