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微专题训练 中国古代商业.docx
- 文档编号:26936969
- 上传时间:2023-06-24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5.24KB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微专题训练 中国古代商业.docx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微专题训练 中国古代商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微专题训练 中国古代商业.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微专题训练中国古代商业
古代商业
一、选择题
1.公元前217年,某商人在
宛(今河南南阳)交易时使用蚁鼻钱(楚国货币),被当地官府依据《金布律》处罚。
这表明( )
A.秦半两钱过重使用不便B.蚁鼻钱比秦半两钱值钱
C.蚁鼻钱非当时颁定货币D.秦半两钱未在楚地流通
2.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
这反映出当时(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
3.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
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4.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
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
”文中“便钱”是( )
A.自由流通的支票B.中国最早的纸币
C.国家发行的债券D.兑换货币的凭证
5.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
“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
明当时( )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7.明代有的徽商经营染业致富,但仍然要“治甫田以待岁,凿洿池以待网罟,灌园以待瓜蔬,腊饔飧,不外索而足。
”材料主要说明有的徽商( )
A.积极开发农村市场B.以农业为发展基础
C.存有自给自足观念D.改变了旧经营方式
8.明清时期,晋商既经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又经营金融业。
二者的结合,出现了山西商人早期经营的金融资本形式——依靠自有资本放债的典当、印局和在经营存放款业务中起中介作用的钱庄。
这反映了山西( )
A.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商业资本进入到生产领域
C.商品经济在全国领先D.金融业从商业中逐步分离
9.自秦朝至宋元,中国民间贸易多用谷物与钱,无用银之例;但从明朝起,白银逐渐代替其它货币,广为流通。
促使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本主义萌芽的推动B.政府放宽对外贸易限制
C.商品经济的持续发展D.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发展
10.唐朝后期夜市不断发展繁荣,唐诗“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就描写了夜市的繁荣景象。
当时夜市的繁荣表明( )
A.其对当时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B.江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重心
C.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D.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11.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后期则规定:
“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
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由此可见唐后期( )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12.陈直《三辅黄图》载:
“长安市有九,各方二百六十六步。
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凡四里为一市。
”这里的“市”是指( )
A.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B.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C.定时一聚的庙会夜市D.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
13.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
按规定,“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
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14.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
“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
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
”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
“徒扰民尔,可仍其旧。
”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B.乡村市场的繁荣
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D.坊市制继续实行
15.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
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
16.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
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
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17.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清明上河图》
场景的是( )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
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
18.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19.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
”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 )
A.汉朝的丝绸之路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C.明朝的朝贡贸易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
20.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
“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主要在今中国境内,其正式开通源自张骞通西域。
汉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河西走廊;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据,南朝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今青海境内的青海道;唐朝统一后,河西走廊又恢复了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地位;11世纪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切断,北宋只能向北渡过黄河,再由河套地区向西进入西域。
从元朝起,河西走廊成为中西方交往的稳定通道。
阅读上述材料,从中概括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特点。
22、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
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
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
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
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
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
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
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
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
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的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
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
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3、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可以看到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封位于汴水(汴河)两岸,汴水北通黄河,南通淮河、长江,因此开封市场上有来自江淮的粮食、沿海各地的水产、辽与西夏的牛羊,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酒、果品、茶、书籍,还有日本的扇子、高丽的磨料、大食(阿拉伯)的香料和珍珠。
名闻遐迩的东京相国寺的庙会集市,各地来的商品琳琅满目,大山门内出卖飞禽走兽;第二座山门内出卖各种杂货;广场上出卖家用器物,……;近大殿处,出卖老字号名牌产品……大殿后、资圣阁前出卖书籍、古玩、……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材料二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
……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陵绸为业,始称为市”。
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陵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埠喧盛,实为邑中诸镇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开封商业繁荣的原因。
以相国寺的庙会集市为例,分析当时集市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新兴城市的有利条件。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六国货币形态各异,相互之间不能流通。
宛不属于楚国范围,因此使用楚国的货币蚁鼻钱不被允许,选C项。
秦统一中国后,废除各国原用货币,采用“半两”圆钱为通行全国的法定货币。
【答案】C
2.【解析】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A项错误;材料显示传统农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不是衰退,而是进步的表现,故B项错误;材料中“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的信息说明从事专业化农业生产的户数增多,从而说明农业专业化程度提高,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租佃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C
3.【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在樊氏的庄园里,实行了农、林、牧、渔多种经营,生产经营活动广泛;“资至百万”说明樊氏庄园经济力量强大;“闭门成市”反映自给自足程度很高;草市是在乡村、城外交通便利处自发形成的商品交易场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C
4.【解析】由材料“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可以看出不是自由流通的支票,也不是国家发行的债券;排除A、C;中国最早的纸币是交子,排除B;
【答案】D
5.【解析】从“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可知明成祖定都北京目的是促进国家统一,A项是明成祖的主观目的,不是客观影响,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因而促进跨区域贸易繁荣不是明成祖的主观想法,属于定都北京带来的客观影响,故B项正确;商帮是明清时期形成的,没有因定都北京而发展受到限制,故C项错误;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的改变是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形成的,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6.【解析】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
材料着重说明的是“金帛轻细之物”属于“北货过南者”,“盐铁粗重之类”属于“南货过北者”,这是基于区域差异而造成明朝时期长途贸易兴盛。
故D项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均为对材料的表面理解。
【答案】D
7.【解析】 明代有的徽商经商致富之后,仍然要“治甫田以待岁……不外索而足”,说明有的徽商还是通过种田捕鱼、自种瓜果蔬菜满足生活需要,而不是通过购买的方式获取,说明他们存有自给自足的观念,并不是要积极开发农村市场,故A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提到要以农业为发展基础以及经营方式的改变,故B、D两项错误。
【答案】C
8. D
9.【解析】资本主义萌芽只限于部分地区,不具有广泛性,故A项错误;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中“无用银之例,白银逐渐代替其它货币”说明银币成为新的货币,反映商品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发展属于商业发展内涵,故D项错误。
【答案】 C
10.【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唐朝后期夜市不断发展的繁荣景象,说明原有“市”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江南地区成为中国经济重心,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故D项错误。
【答案】 A
11.【解析】对于市的建置制度,唐朝前期不准设市,后期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中县户满三千以上),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该制度做了相应的调整,故A项正确;从题中“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可知县不满三千户不许设市官,而不是不许设市,故B项错误;官府对于市的监督相对宽松要到宋朝以后,故C项错误;“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可知除了依据户口设市外,也可以通过市场交易的繁荣程度来设市,故D项错误。
【答案】A
12.【解析】因为材料中的“市”受到了空间限制,说明受到政府管理,故本题选D项。
【答案】D
13.【解析】材料中并未出现私营商业与官营商业的对比,难以得出私营商业占主导的结论,故A项错误;唐朝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南宋都城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说明坊市制度已经瓦解,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一直占主导,不可能被商业所超过,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衡量标准有二:
商品贸易和雇佣关系,材料中并未出现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叶,故D项错误。
【答案】B
14.【解析】据“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说明墟市间日开市,不是每天开市,故A项错误;材料“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说明宋代乡村市场已成为惯例,但并不能说明乡村市场繁荣,故B项错误;“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
”“徒扰民尔,可仍其旧。
”说明官员主张乡村交易加强的意见遭到最高统治者的拒绝,因此市场监管相对比较宽松,故C项正确;宋代坊市制在时间和空间上被突破,故D项错误。
【答案】C
15.【解析】北宋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
但与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分开的,B项错误;文娱场所多由私人经营,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坊是居民区,市是商业区,二者功能上存在区别;“通宵不绝”的夜市说明市经营的时间被打破,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A正确。
【答案】A
16.【解析】宋代商业的一个特点是实行街市制,即商业活动不受经营时间、活动区域的限制,同时也不在受政府的直接监视。
选项A中的市仍有活动区域的限制,排除;选项B中的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即市受到政府的管理,排除;选项D中的市只能在固定的区域即“坊”中经营,属于唐以前的商业活动特点,排除D项;因此本题选C
【答案】C
17.【解析】宋朝商业的发展打破了坊市的隔离;突破时间的限制,早市和夜市得到发展;突破了空间的限制,出现了草市。
A项坊市的隔离仍然存在,BC项反映的是草市和夜市,与突破场景不符合,图片反映的是宋开封城内商业的繁荣景象,因此选D项。
【答案】D
18.【解析】从材料关键词“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可见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故A项正确;“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从材料关键词“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可见明代区域经济有所发展,因此“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19.【解析】古代中国使节通过路上丝绸之路或海上丝绸之路出使外国时,常常携带贵重商品作为表示两国交好的手段,A、B两项仅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种光荣礼节”;D项的中英鸦片贸易是一种屈辱性的贸易,与题干表述不符;C选项的朝贡贸易则是兼有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和文化传播的“光荣礼节”(如郑和下西洋),故选C项。
【答案】C
20.【解析】从“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中“便往还而通贸易”这一记载可以推断出A项正确;会馆是同一地域的商人停宿、储运、交际的重要场所。
因此C、D也正确。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21.【解析】由图12可知,丝绸之路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条交通道路构成的交通网络。
根据材料中不同朝代丝绸之路的情况可知,不同历史时期,中原王朝沟通西方的线路有不同选择。
综观汉代之后的丝绸之路,一直未曾中断,河西走廊在丝绸之路东段居于主导地位。
【答案】特点:
古代的丝绸之路不是一条单一的交通线,而是由多条交通道路构成的交通网络。
受政治形势影响,不同历史时期,中原王朝沟通西方的线路有不同选择。
总体上看,自汉朝之后,丝绸之路未曾完全中断,河西走廊在丝绸之路东段居于主导地位。
22、
(1)表现:
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
(2)原因:
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
背景:
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
(3)作用:
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23、【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商业发展.考查开封商业繁荣的原因;相国寺的庙会集市贸易的特点;明清时期新兴城市的有利条件;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需要掌握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和原因;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条件和新特点.
(1)第一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开封位于汴水(汴河)两岸,汴水北通黄河,南通淮河、长江,因此开封市场上有来自江淮的粮食、沿海各地的水产、辽与西夏的牛羊,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酒、果品、茶、书籍,还有日本的扇子、高丽的磨料、大食(阿拉伯)的香料和珍珠”可以得出开封位于汴水两岸,交通便利,各地商品汇聚于此;对外贸易繁荣;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政治中心的影响(开封是北宋的都城).第二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一“名闻遐迩的东京相国寺的庙会集市,各地来的商品琳琅满目,大山门内出卖飞禽走兽;第二座山门内出卖各种杂货;广场上出卖家用器物,…;近大殿处,出卖老字号名牌产品…大殿后、资圣阁前出卖书籍、古玩”可以得出商品丰富,种类齐全;商品交易有分区.
(2)第一小问的有利条件,依据材料二“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可以得出地处交通要道;当地手工业、商业发达.第二小问的新特点,依据材料二“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可以得出专业化的城市出现;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经济功能加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答案】
(1)原因:
①开封位于汴水两岸,交通便利,各地商品汇聚于此;②政治中心的影响(开封是北宋的都城);③打破市坊界限;④对外贸易繁荣.特点:
①商品丰富,种类齐全;②商品交易有分区.
(2)条件:
地处交通要道;当地手工业、商业发达.新特点:
专业化的城市出现;经济功能加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微专题训练 中国古代商业 届高三 历史 二轮 复习 专题 训练 中国古代 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