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解剖学实验指导.docx
- 文档编号:26936163
- 上传时间:2023-06-24
- 格式:DOCX
- 页数:146
- 大小:127.84KB
断层解剖学实验指导.docx
《断层解剖学实验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断层解剖学实验指导.docx(1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断层解剖学实验指导
断层解剖学实验指导
ExperimentalIntroduction
ofSectionalAnatomy
(初稿)
大理学院 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2010年3月
前言
断层解剖学(sectionalanatomy)是用断层方法研究正常人体不同层面上器官和结构的位置、形态及相互关系的科学,是随着CT、MRI等影像技术发展而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
其基本任务是在掌握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知识的基础上,对照学习人体横、矢、冠连续断层标本与活体B超、CT、MRI图像,探索各种结构在连续断层内的形态﹑位置和毗邻等的变化规律,为临床学科提供形态学依据。
为配合我院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断层解剖学的学习,我们参照国内其它学校的做法,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编写了这本《断层解剖学实验指导》。
在指导中提出了每次实验课的基本要求,实验课所使用的标本以及在各个断层上需要同学观察的关键结构。
并对断面观察的一些基本技能进行了总结说明,希望对同学的学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由于时间仓促,加之编者水平有限,书中肯定存在着许多不足,恳请各位师生提出宝贵的意见!
编者
2010年3月
实验一 绪论 头部横断层解剖
【目的和要求】
1.掌握人体断层解剖学的定义、特点、研究范围和应用意义。
2.掌握人体断层解剖学的常用术语。
3.掌握头部横断层上主要结构的形态特点和演变情况。
4.掌握基底核、内囊及外囊在横断层面的位置、形态。
5.熟悉脑室和脑池在横断层上的表现。
6.了解颌面部(眶、颞骨、鼻、鼻旁窦、咽、颅底、唾液腺、筋膜及筋膜间隙)的连续横断层解剖及其CT、MRI图像。
【实验教具】
1.标本
(1)整脑和端脑的正中矢状切。
(2)在体的大脑镰和小脑幕。
(3)颅脑的连续横断层标本,层厚10mm。
2.模型
(1)基底神经核
(2)脑室铸型。
3.挂图脑的正中矢状切及岛叶;大脑半球上外侧面;大脑半球内侧面;脑底面;脑的水平切;脑的冠状切;脑的内部结构;小脑;脑干腹侧及背侧面;脑脊液循环模式图;硬脑膜及硬脑膜窦。
4.CT和MRI图像
(1)颅脑的连续横断层CT图像,层厚5-10mm。
(2)颅脑的连续横断层MRIT1、T2加权像,层厚5-10mm。
【实验指导】
一、头部断层解剖学常用基线。
画出下列头部常用基线:
Reid基线(Reid’sbaseline,RBL)
上眶耳线(supraorbitomeatalline,SML)
眶耳线(orbitomeatalline,OBL)
连合间线(intercommissuralline)
二、触摸骨性标志
在活体上摸认下列标志结构:
眉弓;额结节;顶结节;颧弓;翼点;乳突;枕外隆突;上项线。
三、颅骨和脑的形态观察
在标本和模型上观察颅骨和脑的主要形态结构,重点观察大脑表面的主要沟回,基底核、内囊和脑室。
四、颅脑连续横断层标本观察
1.矢状缝层面
关键结构:
顶骨,矢状缝。
2.上矢状窦和大脑上静脉层面
关键结构:
上矢状窦,大脑上静脉。
3.中央旁小叶层面
关键结构:
额内侧回,中央旁小叶,楔前叶。
4.经中央沟上部层面
此断层为Reid基线上方第13断层,经额骨和顶骨。
关键结构:
中央沟,额叶,顶叶。
5.经中央旁小叶下部层面
此断层为Reid基线上方第11断层,经额骨、顶骨和中央旁小叶。
关键结构:
中央前回,中央后回,中央旁小叶。
6.经扣带回上部层面
此断层为Reid基线上方第10断层,经扣带沟、扣带回和顶枕沟。
关键结构:
扣带回,额叶,顶叶,枕叶。
7.经半卵圆中心层面
此断层为Reid基线上方第9断层,经骈胝体上方及扣带回下部。
关键结构:
半卵圆中心,大脑镰。
8.经侧脑室上部层面
此断层为Reid基线上方第8断层,经侧脑室上部和胼胝体干。
关键结构:
胼胝体干,侧脑室,尾状核。
9.经第三脑室上部层面
此断层为Reid基线上方第7断层,经室间孔。
关键结构:
基底核,内囊,侧脑室,第三脑室。
10.经松果体和后连合层面
此断层为Reid基线上方第6断层,经内囊、丘脑间粘合和上丘。
关键结构:
基底核,内囊,松果体。
11.经前连合层面
此断层为reid基线上方第5断层,经前连合和上丘。
关键结构:
前连合,中脑,小脑。
12.经鞍上池层面
此断层为Reid基线上方第4断层,经乳头体。
关键结构:
乳头体,中脑,小脑。
13.经视交叉层面
此断层为Reid基线上方第3断层,经视交叉和漏斗。
关键结构:
视交叉,漏斗,第四脑室。
14.经垂体层面
此断层为Reid基线上方第2断层,经垂体和蝶窦。
关键结构:
垂体,海绵窦,脑桥,小脑。
15.经颈动脉管层面
此断层为Reid基线上方第1断层,,此断面经蝶窦。
关键结构:
颈动脉管,蝶窦,额窦,筛窦。
16.经枕骨大孔层面
此断层为reid基线下方第l断层,经枕骨大孔。
关键结构:
下颌头,延髓,筛窦。
【实验技能】
1.中央沟的识别方法
A.沟的深度:
中央沟较深,均自脑断面外缘约中份处向后内延伸,弯曲走行,在其前方和后方可见中央前沟、中央后沟与之伴行。
B.中央前、后回的厚度:
一般中央前回厚于中央后回,中央前回处皮质厚度为4.5mm左右。
C.沟的位置:
以眶耳线为基线的横断层上,中央沟均位于半球外侧缘前2/5与后3/5交界处。
D.中央旁小叶:
先通过位于大脑半球内侧面的扣带沟缘支辨认出中央旁小叶,再进一步辨认中央沟。
E.髓突:
大脑白质的髓突有助于辨认中央沟。
中央前回的髓突较粗大,中央后回的髓突较纤细。
F.沟的连续性:
中央沟大部分(87%)为一不被中断的沟,在大脑半球外侧面走行约8~10cm。
2.顶枕沟的识别
A.存在于端脑上部横断面上,为正中线后方最深的一条脑沟,自大脑半球内侧面斜向前外。
随层面下移而前移,至胼胝体干出现时消失。
B.顶枕沟的前方为顶叶,后方为枕叶。
大脑镰两侧的顶叶初为中央旁小叶后部和楔前叶,中央旁小叶消失之后,楔前叶的前方出现顶下沟,分隔前方的扣带回和后方的楔前叶。
3.外侧沟的识别
A.开始出现于胼胝体干层面上,为大脑半球上外侧面最深的脑沟,随着层面下移则由“一”字形变为“Y”字形。
在外侧沟首次出现的层面上,其前方为额叶和顶叶的中央后回,后方为顶下小叶的缘上回和角回。
B.在冠状断面上,外侧沟分为呈上下走向的垂直部和呈内外走向的水平部。
4.距状沟的识别
出现于顶枕沟消失以后的层面上,一般首次出现于胼胝体干层面上,分为前后两部分,位于胼胝体压部后方。
前部呈裂隙状,分隔扣带回峡和舌回,后部自后内侧斜向前外侧,分隔舌回和楔叶。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Reid基线(Reid’sbaseline)
2.辐射冠(coronaradiate)
二.问答题:
1.在横断层上如何识别中央沟?
实验二 头部矢状和冠状断层解剖
【目的和要求】
1.熟悉颅内主要结构在头部各冠状断面的上的位置和形态。
2.熟悉颅内主要结构在头部各矢状断面的上的位置和形态。
3.熟悉颅内主要结构的CT、MRI图像。
【实验教具】
1.标本
(1)整脑和端脑的正中矢状切。
(2)在体的大脑镰和小脑幕。
(3)颅脑的连续矢状断层标本,层厚10mm。
(4)颅脑的连续冠状断层标本,层厚10mm。
2.模型
(1)基底神经核。
(2)脑室铸型。
3.挂图脑的正中矢状切及岛叶;大脑半球上外侧面;大脑半球内侧面;脑底面;脑的水平切;脑的冠状切;脑的内部结构;小脑;脑干腹侧及背侧面;脑脊液循环模式图;硬脑膜及硬脑膜窦。
4.MRI图像
(1)颅脑的矢状MRI图像,层厚5~10mm。
(2)颅脑的冠状MRI图像,层厚5~10mm。
【实验指导】
一. 头部连续矢状断层标本观察
1. 头部正中矢状面右面观
此断面为正中矢状面的右面观。
关键结构:
胼胝体,大脑半球,第三、四脑室,垂体。
2. 头部正中矢状面左面观
关键结构:
胼胝体,扣带沟缘支,穹窿,中央沟。
3. 内囊膝层面
正中矢状面右侧第2断层,经内囊膝
关键结构:
大脑沟、回,内囊,小脑幕,海绵窦。
4. 苍白球层面
正中矢状面右侧第3断层,经苍白球。
关键结构:
大脑沟、回、内囊,小脑。
5. 壳层面
正中矢状面右侧第4断层,经壳。
关键结构:
大脑沟、回,小脑,面颅。
6. 颈内静脉层面
正中矢状面右侧第5断层,经颈内静脉
关键结构:
大脑沟、回,小脑,翼内肌,翼外肌。
7. 茎突层面
正中矢状面右侧第6断层,经茎突。
关键结构:
大脑沟、回,小脑,腮腺,翼外肌。
8. 颞下颌关节内侧份层面
正中矢状面右侧第7断层,经颞下颌关节内侧份。
关键结构:
大脑沟、回,小脑,腮腺。
9. 颞下颌关节外侧份层面
正中矢状面右侧第八断层,经颞下颌关节外侧份。
关键结构:
大脑沟、回,颞下颌关节,腮腺。
10. 外耳道层面
正中矢状面右侧第九断层,经外耳道。
关键结构:
颞骨鳞部,颞肌,腮腺
二. 头部连续冠状断层标本
1. 额窦和大脑额极层面
关键结构:
额窦,大脑额极,鼻中隔。
2. 额嵴层面
关键结构:
额叶,眶,鼻腔。
3. 筛骨鸡冠层面
关键结构:
额叶,眶,鼻腔,上颌窦,口腔。
4. 上颌窦中份层面
关键结构:
额叶,眶,鼻腔,鼻旁窦,口腔。
5. 上颌窦后份层面
关键结构:
前额区,扣带回,眶,鼻腔,上颌窦,口腔。
6. 大脑颞极层面
关键结构:
前额区,扣带回,眶,颞极,翼腭窝。
7. 胼胝体膝层面
关键结构:
胼胝体膝,侧脑室前角,前床突,翼外肌。
8. 垂体层面
关键结构:
垂体,Broca区,隔区,伏隔核,内囊。
9. 乳头体层面
关键结构:
大脑沟、回,海马,内囊。
10. 红核和黑质层面
关键结构:
大脑沟、回,侧脑室,内囊,红核,黑质。
11. 小脑中脚层面
关键结构:
大脑沟、回,颞横回,内、外侧膝状体,下橄榄核。
12. 松果体和四叠体层面
关键结构:
大脑沟、回,松果体,四叠体。
13. 胼胝体压部层面
关键结构:
大脑沟、回,胼胝体压部,小脑幕。
14. 侧脑室后角层面
关键结构:
大脑沟、回,视辐射,小脑。
15. 小脑镰层面
关键结构:
大脑沟、回、小脑幕、小脑镰。
16. 窦汇层面
关键结构:
大脑沟、回,窦汇。
三. 影像学实验:
在阅片灯上,对照观察颅脑CT、MRI(横、矢、冠)图像:
1.颅骨、脑主要沟回、基底核区、脑室、蝶鞍区。
2.成对脑池:
大脑纵裂池、大脑外侧窝池、大脑脚池、环池、脑桥小脑角池。
3.不成对脑池:
背侧:
胼胝体周缘池、帆间池、大脑大静脉池、四叠体池、小脑上池、小脑延髓池、小脑溪。
腹侧:
终板池、交叉池、脚间池、桥池、延池。
4.颌面部(眶、颞骨、鼻、鼻旁窦、咽、口底、唾液腺、筋膜及其间隙)。
【实验技能】
1.脑矢状断层分部、各部特点和实习注意事项
1) 颅脑矢状断层的分部:
颅脑的矢状断层可分为左、中、右三部分,左侧部为基底核出现以前的层面,主要特征是有较深的外侧沟;中部为基底核区所在的层面,以正中矢状面形成对称关系,主要特征是有灰质团块和脑室系统的较大腔隙;右侧部与左侧部结构相同,且基本对称。
2) 颅脑左、右侧部的矢状层面:
一般每侧3-4个层而,此部分主要是辨认外侧沟、中央沟和寻找顶枕沟及枕前切迹的位置,以区分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和岛叶,为临床颅脑外伤和硬膜外血肿的MRI定位诊断提供解剖学依据。
3) 颅脑中部的矢状层面:
以正中矢状面为中线呈对称性分布,每侧2-3个层面。
此部分主要观察基底核区、侧脑室和第四脑室的形态、位置及变化;同时辨认顶枕沟和距状沟,以区分顶叶、颞叶与枕叶及枕叶内侧面的脑回,为临床脑梗塞和脑出血的MRI定位诊断提供形态学基础。
2.脑冠状断层的分部、各部特点和实习注意事项
1) 颅脑冠状断层的分部:
颅脑的冠状层面可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前部为胼胝体膝出现以前的层面,主要特征为纵行的大脑镰将大脑半球分为左、右两部分;中部为胼胝体和基底核所在区域的层面,主要特征是左、右侧大脑半球由胼胝体连为一体;后部为胼胝体压部后方的层面,主要特征为脑组织被大脑镰和小脑幕分隔为三部分。
2) 颅脑前部的冠状层面:
一般有3-4个层面,此部分主要是辨认额叶上的脑沟和脑回,为临床颅脑外伤和硬膜外血肿的MRI定位诊断提供解剖学依据。
3) 颅脑中部的冠状层面:
一般有5-6个层面,主要观察胼胝体、基底核区、侧脑室和第三脑室的形态、位置及其变化;同时辨认外侧沟和中央沟,以区分额叶、顶叶和颞叶,为临床脑梗死和脑出血的MRI定位诊断提供形态学基础。
4) 颅脑后部的冠状层面:
一般有4-5个层面,主要观察侧脑室后角和小脑的形态、位置及其变化;同时辨认顶枕沟,以区分顶叶与枕叶,为临床上顶叶、枕叶和小脑,尤其是小脑幕切迹疝和小脑扁桃体疝的MRI影像诊断提供形态学依据。
3.大脑沟回的辨认方法
在矢状层面上,外侧沟为脑沟中最深的一条沟,自前下斜向后上,约3-4个层面。
外侧沟以上的脑组织为额叶和顶叶,以下的是颢叶和枕叶;外侧沟深面的脑回为岛叶皮质。
缘上回包绕于外侧沟末端,出现于表浅的2-3个层面上。
中央沟位于大脑半球上缘的中份偏前,随层面向中线移动则中央沟逐渐移至大脑半球上缘的中份稍偏后。
顶枕沟出现于正中矢状面及其左、右侧的层面上,位于大脑半球中份的后方,较深,自外上斜向前下,分隔其前方的的顶叶与后方的枕叶。
顶状沟的前、后方的脑回分别为楔前叶和楔叶。
在正中矢状面以外的层面上顶枕沟消失,其位置相当于侧脑室下角下壁上的海马长轴延长线与大脑半球表面相交处的脑沟,据此脑沟可区分上方顶叶的顶上小叶与下方的枕叶。
距状沟较顶枕沟稍浅,呈弧形,自前下斜向后下且与顶枕沟相交,以与顶枕沟相交处分为距状沟为前、后两部分。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连合间线(intercommisuralline)
2.内囊(internalcapsule)
二.问答题:
简述中央沟在矢状断层上的识别方法。
实验三 脑血管的应用解剖
【目的和要求】
1.掌握脑血管的特点,脑动脉系统的组成。
2.掌握颈内动脉的起源、走行、分段、主要分支和分布范围。
3.掌握椎动脉的起源、分段、颅内主要分支和分布范围。
4.掌握基底动脉的主要分支和分布范围。
5.掌握大脑动脉环的组成、位置和功能。
6.熟悉大脑静脉的组成和回流途径;大脑浅静脉、大脑深静脉的名称及收集范围;脑底静脉环的构成。
【实验教具】
1.标本
(1)带脑血管的整脑(血管灌注)。
(2)带脑血管的脑正中矢状切(血管灌注)。
(3)颈深层结构和颅底(示椎动脉和颈内动脉)。
(4)颅脑的横断层面,层厚10mm。
(5)颅脑的冠状层面,层厚10mm。
2.模型
(1)基底核区的血管分布。
(2)大脑浅静脉。
(3)大脑深静脉。
(4)脑底静脉环。
3.挂图头颈部深层的血管及神经;大脑半球的动脉;脑和脊髓的血管;脑底的动脉;硬脑膜及硬脑膜窦;颅内、外静脉交通及脑的静脉。
4.X线、CT和MRI图像
(1)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造影的正、侧位x线片。
(2)颅脑的横断层CT图像,层厚5-10mm。
(3)颅脑的横、冠状断层MRI图像,层厚厚5-10mm。
。
【实验指导】
一.脑血管标本观察:
1. 脑标本和模型观察:
颈内动脉、椎动脉、大脑前、中、后动脉的分段名称、分支、行径和分布。
2. 脑横断层标本观察:
在脑的横断层标本上观察颈内动脉、椎动脉、大脑前、中、后动脉的各段的表现。
二.影像学实验:
在阅片灯上,利用MRT2加权(横、矢、冠)图像,对照辨认:
颈内动脉、椎动脉、大脑前、中、后动脉的各段表现。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大脑动脉环(cerebralarterialcircle)
2.静脉角(venousangle)
二.问答题:
1.简述脑的动脉供应特点。
2.简述颈内动脉的行程、分段和分支。
实验四颈部断层解剖
【目的和要求】
1.掌握颈部连续横断层解剖。
2.掌握喉和甲状腺的连续断层解剖。
3.掌握颈部筋膜和筋膜间隙。
4.熟悉颈部连续矢、冠状断层解剖。
5.熟悉颈部重要器官的CT、MRI图像。
【实验教具】
1.标本
(1)在体颈部(充分暴露颈深部结构)。
(2)寰枢关节(带软组织)。
(3)喉(整体、正中矢状切和后正中线切开)。
(4)颈部的连续横断层,层厚10mm。
2.模型
(1)喉软骨及其连结。
(2)喉腔。
3.挂图头颈正中矢状切;咽腔(后面观);喉的软骨及韧带;喉腔及声带;喉内腔及喉口;颈深筋膜;甲状腺及甲状旁腺;颈根部。
4.CT和MRI图像
(1)颈部横断层的CT图像,层厚5~10mm。
(2)颈部横断层的MRI图像,层厚5~10mm。
【实验指导】
一.颈部器官的观察方法:
1.颈部器官的分段及器官配布规律:
颈部一般以甲状软骨上缘和第4颈椎体下缘平面为界分为上、下两部分,第4颈椎下缘以上为上颈部,主要特征是前方有颌面结构;第4颈椎下缘以下为下颈部,主要特征是前方有喉和甲状腺等重要器官。
颈部器官结构的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喉、气管、咽、食管和甲状腺被颈筋膜中层包裹,位于颈前部,是内脏格;颈深肌群、脊柱、臂丛根部和颈交感干等藏于颈筋膜深层之内,位于颈后部,是支持格;内脏格和支持格之间的左、右侧有颈动脉鞘所包绕的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是血管格;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和舌骨下肌群共同包被于颈筋膜浅层内,是颈部的套状结构。
2.颈部器官观察方法:
首先确定区分颈上部或者是颈下部平面,然后根据层面的典型特征区分层面的位置。
颈上部的层面主要观察口咽及其周围筋膜间隙和颈动脉鞘内的结构;颈下部层面主要是辨认喉的结构、甲状腺、颈动脉鞘和筋膜间隙。
在一个断层中,先区分内脏格、血管格和支持格,找到各格内的主要结构,然后再观察周围结构。
二.颈部连续断层标本观察:
01经寰枕关节横断层
此断层为Reid基线下方第2断层,经寰枕关节。
关键结构:
上颌窦、咽隐窝、腮腺、寰椎、颞下间隙、小脑扁桃体、小脑延髓池。
鼻中隔外侧是下鼻甲,下鼻道外侧邻上颌窦,上颌窦后外侧邻颞下间隙,由内侧至外侧依次学翼内肌、翼外肌、下颌骨冠突和髁突、颞下间隙、颞肌及咬肌腱
02经齿突横断层
此断层为Reid基线下方第3断层,经寰枢关节。
关键结构:
寰枢关节、腮腺、翼下颌间隙、咬肌间隙。
03经枢椎体下份平面
此断层为Reid基线下方第5断层,经枢椎体下份。
关键结构:
腭扁桃体、腭垂、腮腺、舌、咽外侧间隙。
04经第三颈椎体横断层
此断层为Reid基线下方第6断层,经第3颈椎体。
关键结构:
舌、咽、下颌下间隙、咽后间隙。
05经舌骨大角横断层
关键结构:
喉、颌下间隙、下颌下腺、颈总动脉及其分叉
06经舌骨体横断层
此断层为Reid基线下方第9断层,经颈4、5椎间盘和舌骨体。
关键结构:
梨状隐窝、喉、舌骨、会厌、颈动脉鞘
07经甲状软骨上份横断层
关键结构:
喉前庭、甲状软骨和颈动脉鞘。
08经甲状软骨中份横断层
关键结构:
甲状软骨、甲状腺、喉中间腔、咽后间隙和颈部筋膜。
09经声门襞和环状软骨板横断层
关键结构:
环状软骨、声襞、甲状腺、颈动脉鞘。
10经环状软骨弓横断层
关键结构:
环状软骨、声门下腔、甲状腺、颈动脉鞘。
11经第一肋横断层(经第7颈椎体层面)
断层特点:
环状软骨弓、声门下腔和喉咽消失,气管和食管断面出现。
关键结构:
气管、食管、甲状腺、颈动脉鞘和臂丛。
12经肺尖横断层(第1胸椎体下份)
断层特点:
甲状腺消失,肺根和颈根部结构出现。
关键结构:
锁骨下动、静脉,颈总动脉,气管,食管,肺尖。
13经颈静脉切迹横断层
关键结构:
肺尖、气管、颈根部血管。
三.影像学实验:
在阅片灯上,对照观察。
1.颈部的连续横断层CT、MRI图像。
2.观察喉的断层CT图像。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声门旁间隙(paraglotticspace)
2.颈动脉鞘(carotidsheath)
二.问答题:
1.简述颈部横断层的分段方法及器官构的配布规律。
2.简述横断层上甲状腺的形态、毗邻结构及变化规律。
实验五纵隔断层解剖
【目的和要求】
1.掌握上纵隔主要管道排列及其在断面上的变化规律。
2.掌握纵隔连续横断层上主要结构的形态特点。
3.熟悉胸部各冠状断面和矢状断面的主要结构的位置和形态。
4.熟悉纵隔(大血管、主肺动脉窗、心包窦、心包隐窝、心)及肺的CT、MRI图像。
【实验教具】
1.标本
(1)在体纵隔(打开心包,去肺)。
(2)纵隔侧面观。
(3)游离心(打开心腔)。
(4)纵隔的连续横断层,层厚10mm。
2.模型
(1)纵隔侧面观。
(2)纵隔淋巴结。
3.挂图心的位置;纵隔(左、右侧面观);体腔后壁的静脉和胸导管;右心房和右心室内腔;左心房和左心室内腔;气管及支气管淋巴结;心包及心的体表投影。
4.X线、CT和MRI图像
(1)胸部X线正位片。
(2)胸部纵隔窗的CT横断层图像,层厚5~10mm。
(3)胸部MRI横断层图像,层厚5~10mm。
【实验指导】
一、胸部表面解剖:
在活体上摸认下列结构:
颈静脉切迹;胸骨角;剑突;乳头;肋弓;肋和肋间隙。
二、连续横断层标本观察:
(一)纵隔结构观察的注意事项
(1)将纵隔的横断面从上到下分为3部份分别进行学习。
纵隔上部结构由前到后共分5层,逐一进行辨认;中部即主肺动脉窗所在层面,层次从前到后共有4层(动脉和靜脉位于一层),但管道较多,辨认较困难;下部层面分为前、中、后3个部分,主要是观察中纵隔内的心和心包的形态结构。
(2)根据层面上的典型结构确定断层的大体平面位置,根据教材描述寻找断层标本上的主要器官,并从上下断层上连续追踪和观察各器官,从而掌握各器官的位置和形态的变化规律。
(3)对于重点平面的器官的形态和位置进行重点学习记忆。
(二)胸部连续横断层标本观察
01经胸锁关节横断层
层面特征:
胸锁关节出现,左、右头臂静脉较颈根部层面向中线靠近。
关键结构:
肺尖,气管,食管,颈根部血管。
02经上腔静脉起始处横断层
层面特征:
左右头臂静脉汇合处出现,头臂干自左侧移至中线。
关键结构:
第3胸椎体,左、右肺上叶,主动脉弓三大分支,气管和食管。
03经主动脉弓上份横断层
层面特征:
主动脉弓三大分支消失,“腊肠样”的主动脉弓断面出现。
关键结构:
第4胸椎,主动脉弓,心包上隐窝,胸腺,两肺上叶。
04主动脉弓下份横断层
层面特征:
左头臂静脉和气管消失,奇静脉弓和气管杈断面出现。
关键结构:
上腔静脉,奇静脉弓,气管杈和主动脉弓。
05经主肺动脉窗的横断层
层面特征:
主动脉弓和气管消失,主肺动脉窗、左、右主支气管和气管下间隙出现。
关键结构:
第5胸椎体,升主动脉、降主动脉、主肺动脉窗和心包上隐窝。
06经左肺动脉上份横断层
层面特征:
左肺动脉上部和左肺门断面出现。
关键结构:
上腔静脉、升主动脉、降主动脉、左肺动脉和心包上隐窝。
07经右肺动脉上份横断层(肺动脉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断层 解剖学 实验 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