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1.docx
- 文档编号:26934307
- 上传时间:2023-06-24
- 格式:DOCX
- 页数:53
- 大小:247.09KB
届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1.docx
《届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1.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1
基础保分课内容理解题(第1题)——3步快判有妙法
一、掌握解题技法
二、应用解题技法 (对应学生用书P1~P3)
[典例] (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关题目。
①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②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③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
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④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
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
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
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技法演示]
第一步:
精读勾画
通过勾画关键句(见原文双横线部分)可以看出,节选文字主要论述了国际气候治理中的“气候正义”问题。
文本共四段,行文思路:
总—分—总。
第①段总领全文,提出“气候正义”的论题;第②、③段分别从空间、时间维度论述“气候正义”的有关问题;第④段总结全文,指出“气候正义”的内涵。
第二步:
定位信息(见原文单横线部分)
第三步:
比对判断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比对分析] “非政府组织提出了气候正义”无中生有,原文表述(见第①段画单横线部分)并没有说“气候正义”是由非政府组织提出。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比对分析] 把国际国内公平问题,简单归纳为“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以偏概全。
原文(见第②段画单横线句中的第一句)表明“限制排放”仅仅是其中一个方面,并且原文(见第②段画单横线部分中的第二句“比如……”)也仅是拿“限制排放”举了个例子。
另外由第④段中“气候正义”的内涵可知,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既有“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包括限制排放的问题),还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比对分析] 本项对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的内涵解释不当,“为后代设定义务”不合文意。
原文第③段第一处画单横线句表明“为当代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只是从“积极方面来看”的,并且原文表述时有“当代人为自己”,而不仅仅是“后代”,故选项“要为后代设定义务”缩小了“义务”的范围;第二处画单横线句“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而选项表述为“对后代负有义务”,扩大了“义务”的范围;第三处画单横线句直接表明气候正义的本质“非为其设定义务”,表明了选项“为后代设定义务”不当。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比对分析] 本项内容涉及全文,综合比对判断,D项说法完全正确。
[即时演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
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
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
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
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
《史记》中已说屈原“作《怀沙》之赋”,《汉书》中也列有“屈原赋”“宋玉赋”等名目。
楚辞的形成,从直接的因素来说,首先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
楚是一个音乐舞蹈发达的地方。
现在从《楚辞》等书还可以看到众多楚地乐曲的名目,如《涉江》《九歌》等。
现存的歌辞,较早的有《孟子》中记录的《孺子歌》,据说是孔子游楚时听当地小孩所唱。
这种歌谣到秦汉时还十分流行。
如刘邦有《大风歌》,项羽有《垓下歌》。
它的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
这些也成为楚辞的显著特征。
②但值得注意的是,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汉人称楚辞为赋,取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
屈原的作品,除《九歌》外,《离骚》《招魂》《天问》,都是长篇巨制。
它们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
同时,这种“不歌而诵”的“赋”,却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需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诵读。
这大约类似于古希腊史诗的“吟唱”形式。
歌谣总是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的,楚辞正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才能使用华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
③楚地盛行的巫教,又渗透了楚辞,使之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据史书记载,当中原文化巫教色彩早已明显消退以后,在南楚,直至战国,君臣上下仍然“信巫觋”。
楚怀王曾“隆祭礼,事鬼神”,并且企图靠鬼神之助以退秦师。
民间的巫风更为盛行。
可见在屈原的时代,楚人还沉浸在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神话世界中。
生活于这一文化氛围中的屈原,不仅创作出祭神的组诗——《九歌》和根据民间招魂词写作的《招魂》,而且在表述自身情感时,也大量运用神话材料,驰骋想象,上天入地,飘游六合九州,给人以神秘的感受。
甚至《离骚》这篇代表作的构架,由“卜名”“陈辞”“先戒”“神游”到“问卜”“降神”,都借用了民间巫术的方式。
④除了楚文化本身的因素,其他一些因素对楚辞的形式也起了一定作用。
春秋以后,楚国贵族对《诗经》已经相当熟悉,这成为他们文化素养的一部分。
屈原《九章》中的《橘颂》全用四言句,又在隔句的句尾用“兮”字,可以视为《诗经》体式对《楚辞》体式的渗透。
在战国时代,纵横家奔走游说,他们华丽铺张的文辞亦对《楚辞》形成了影响。
(节选自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楚辞这一名称,来源于《史记》,这表明到汉代司马迁时期才有这一说法。
B.楚辞本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又涵盖了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C.楚辞被汉代人普遍称为“赋”,是因为《史记》《汉书》都曾称这种诗体为“赋”。
D.楚辞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是楚地文化土壤上开出的奇葩。
解析:
选D A项,比对区域为第①段前两句,选项“到汉代司马迁时期才有这一说法”曲解文意,原文为“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B项,比对区域为第①段第三句,选项“涵盖了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范围不清,原文是“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C项,比对区域为第①段第八、九句,选项强加因果;D项,比对区域为第①段第四句,选项与原文意思吻合。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一带一路”上的很多国家处在全球最为严重的争端地带。
其中中东中亚段国家都不是单一民族或单一教派的伊斯兰国家,而是多民族多教派的国家。
从古丝绸之路的地理分布看,沿线各个国家虽有自身的文明传统,但是以中巴经济走廊文明圈为核心的“一带一路”文明圈是一个没有太多异质文明的组合体。
包括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在内的广大丝绸之路国家都是非西方文明国家,这些国家都更强调文化的亲缘性和共同的历史命运。
②由于“一带一路”文明圈是一个独特的跨多种文化的文明体系,所以它需要一个具有包容性和普遍性的意识形态支撑,这里的包容性和普遍性指政治和文化多极化并尊重历史和传统。
“一带一路”文明圈不从单一的意识形态和宗教出发,不鼓励引发冲突和暴力的二元对立的意识形态。
“一带一路”文明圈只有回归复兴古丝绸之路多样化的文化,才会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和平共处,才不会发生文明的冲突,从而保证“一带一路”的安全畅通。
③中国需要通过“一带一路”文化的建设,造就一个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规划和贸易大道规划相适应的文化共同体。
在这个文明圈内,最大限度地激发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部落的认同感、凝聚力、自尊心和创造力,整合丝绸之路文明圈内的无限资源,让“一带一路”的建设成果惠及丝绸之路文明圈的全体人民。
未来由中国这样一个以多元性为特征的文化强国主导的“一带一路”文明圈应该是文化交融共生的,即既保持文化差异,又能在文化多样性中和谐相处。
④在“一带一路”文明圈建设中,中国要自觉防止搞新殖民主义文化,避免引发新的文明冲突。
“一带一路”的核心区是伊斯兰文明带。
中国要慎用西方的黑白分明、敌我分明的一神教思想意识形态,避免重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伊斯兰世界文明冲突的覆辙。
中国要用一种平等和包容的态度跟“一带一路”国家进行近似或共性文化圈的探索,挖掘和讲述中国与文化圈内国家在文化宗教上的密切交往和相互学习的故事,让中华文化与沿线国家近似的共生或共性文化创造性地进行大融通,共同营造“一带一路”文明圈。
⑤做“一带一路”的文化项目,政策制定者一定要接地气,不能只依教科书和媒体所给的角度来看世界,要学会站在当地人的立场来了解他们所看到的世界。
中国媒体在宣传报道“一带一路”时,要有一个谦卑的态度。
中国长久以来总是以世界大国自居,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
然而我们需要学习古人法显、玄奘的精神,怀着谦卑的心态,去尊重、传播各地文明,而不是盲目的自信自大。
“一带一路”上的很多国家,历史上多次被其他民族征服和同化,近代被西方国家殖民或半殖民。
这些国家对外来民族在经济上、文化上的突然涌入很敏感。
因此在“一带一路”文化传播中,我们一定要让当地人看到“一带一路”不是来征服的、不是来殖民的,而是伟大的丝绸之路精神的复兴。
(摘编自李希光《建设“一带一路”上的文化强国》)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带一路”上的很多国家处在全球最为严重的争端地带,其中中东中亚段国家发生争端的根本原因就是这些国家为多民族多教派的国家。
B.“一带一路”文明圈包括中国和印度等在内的广大丝绸之路国家,都是非西方文明国家,这些国家都更强调文化的亲缘性和共同的历史命运。
C.中国造就一个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规划和贸易大道规划相适应的文化共同体,就可让“一带一路”的建设成果惠及丝绸之路文明圈的全体人民。
D.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长久以来总是以世界大国自居,现在我们要宣传古人法显与玄奘怀着谦卑心态去尊重、传播各地文明的做法。
解析:
选B A项,比对区域为第①段第一、二句,选项“根本原因就是……”强加因果;B项,比对区域为第①段最后一句,选项说法与原文完全一致;C项,比对区域为第③段第二句,选项“就可让……”说法与文意不符,建设成果惠及文明圈全体人民的直接条件是“激发认同感……整合丝绸之路文明圈内的无限资源”等,属于条件错误;D项,比对区域为第⑤段第三、四句,选项“要宣传古人法显与玄奘怀着谦卑心态去尊重、传播各地文明的做法”说法错误。
[“论述类文本内容理解题”保分练] (时间:
20分钟 满分:
1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
①2017年元旦刚过,教育部发文要求,在全国中小学教材中,将“八年抗战”的说法,一律改成“十四年抗战”。
笔者认为,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
②长期以来,说到抗日战争的历时时间,我们都习惯说“八年抗战”,指的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的全面抗战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这八年。
可是,自1931年9月18日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入侵我国东北后,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我国的抗日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东北民众、东北军部分爱国官兵、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第19路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一直在和日军进行英勇斗争。
仅就日本官方大为缩水的统计数字,十四年里,日本关东军被我东北抗日联军等部毙伤俘者近万人。
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此时的抗战只是或东北,或上海,或华北的局部抗战就否认十四年抗战史。
就抗日战争的性质而言,它是中国在20世纪30~40年代进行的由不同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及各族人民参加的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政府不宣战不等于人民不抗战,政府不自觉不能说明人民不自觉,不能仅以国民党政府是否主张、参加抗战作为标准来评判,局部抗战更能突出中国人民抗战的自觉性特征。
③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问题,我们必须承认代表正义、代表人民大众的十四年抗战。
我们如果继续坚持“八年抗战”,那就意味着在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后,中国人民竟对这一侵略熟视无睹。
我们如果继续坚持“八年抗战”的观点,就是对一部分为国牺牲的英雄最大的不公。
因为八年抗战不能将为民族而战的大量英烈包含在内,特别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他们在最艰苦的环境中流血牺牲,“南有杨靖宇,北有赵尚志”,世界闻名。
我们应该站在中华民族的高度来看待抗日战争的起点问题。
而十四年抗战史能够最大程度地将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流血牺牲的英雄,囊括到民族英烈的范畴中来。
这是对民族脊梁、抗战英灵最重要的告慰和尊重。
④这一新的历史界定,也粉碎了一些海外势力排他独断地抹杀中国共产党作为民族中流砥柱的不良居心。
众所周知,“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但是,当权的南京国民政府和蒋介石,却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对日本的侵略求助“公理”,集中力量“剿共”。
当时,中共中央中心任务虽是“为苏维埃在中国的胜利而斗争”,但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发动能发动的力量抗日。
“九一八事变”后次日,中共满洲省委即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一·二八事变”后两个多月,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即发表《对日战争宣言》;东北抗日联军更是在白山黑水间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
1933年1月17日,中国共产党向一切进攻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的国民党军队提议一致抗日,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郑重要求国民党当局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抗日救国。
同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的主张,并且促成了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全民抗战。
可以说,十四年抗战的界定使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得以完整呈现。
⑤十四年抗战观点更能反映中国抗战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在国际上长期存在一种历史偏见,对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当中的重要历史地位严重认识不足。
日本是法西斯侵略集团的国家之一,日本侵略者的野心是很大的,“九一八”侵华就不是简单地侵略中国,同时也是其北进攻苏,南进与美英争夺殖民地的一个重要步骤,因此日本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敌人,也是美、英、苏的敌人。
所以1931年中国开始的抗战就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最早开始。
中国这个早期的反法西斯战场不仅是主要的反法西斯战场,而且可以说是毫无外援,孤军奋战。
中国人民以自己的艰苦抗战,以自己的民族觉醒表明,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抗击日军的主力军,中国战场是东方反法西斯的主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十四年抗战史的正名,有助于唤醒国际认知,进一步敦促各界继续接近历史真实,公允面对中国人民做出的重大牺牲。
⑥领土是一个国家的核心利益所在,人民是国家的主体。
“九一八”之后,领土被侵占是事实,人民奋起抵抗是事实,侵略一寸领土也是侵略,人民抵抗就应是抗战的开始。
把反侵略战争分为局部和全面,以当时政府是否抵抗为抗战起点,而不看到人民是否开始抵抗,无论从事实上还是逻辑上都站不住脚,也低估了这场战争的性质。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不只是救国之危亡,也是救民族之危亡,救世界之危亡。
⑦因此,我们决不能抹杀中国人民的抗战历史及其功绩,而必须在一切涉及抗日战争的文件、宣传、研究中明确无误地宣称:
中国进行了十四年的抗日战争。
(节选自《十四年抗战史观的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七七事变”之前的抗战只是局部的,而且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没有对日宣战,所以有一部分人认为“十四年抗战”的说法不严密。
B.如果坚持八年抗战的观点不改变,就是对在东北义勇军、第19路军、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等抗日武装中为国牺牲的英雄的不尊重。
C.十四年抗战和八年抗战的说法不矛盾,八年抗战指的是政府主导下的全面抗战,十四年抗战包括了前期的东北地区的局部抗战。
D.“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共中央的中心任务虽然是为苏维埃在中国的胜利与蒋介石反动政权做斗争,但一直坚持抗日主张和行动。
解析:
选C A项,比对区域为第②段第五、六句,表述正确;B项,比对区域为第②段第二至四句、第③段,表述正确;C项,比对区域为第②~⑥段相关内容,虽然确有一部分人这样认为,但作者认为“把反侵略战争分为局部和全面,以当时政府是否抵抗为抗战起点,而不看到人民是否开始抵抗,无论从事实上还是逻辑上都站不住脚”;D项,比对区域为②④段,表述正确。
2.下列事例不能作为例证来说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1933年3月,日军对长城喜峰口发动进攻,国民革命军西北军第二十九军增援,以近距离白刃战杀退日军,二十九军大刀队的威名,几乎家喻户晓。
B.毕业于黄埔军校六期的赵一曼1935年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日寇的斗争中腿部负伤被俘,于1936年8月2日英勇就义。
C.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
D.加拿大著名胸外科医师白求恩1938年来到中国参与抗日革命,1939年11月12日因手术中被细菌感染转为败血症,医治无效逝世。
解析:
选D 本文主要论述“七七事变”之前的中国抗战,并且作者认为前期抗战中国“毫无外援,孤军奋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四年抗战史能够将像杨靖宇、赵尚志那样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流血牺牲的英雄最大程度地囊括到民族英烈的范畴中来。
B.十四年抗战史的证明,能纠正长期以来国际上存在着的一种否定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的历史偏见。
C.十四年抗战史的界定,可以完整呈现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所起到的中流砥柱的作用,也能粉碎一些海外势力在这方面的不良居心。
D.因为“七七事变”之前的中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的斗争没有获得国民政府的公开支持,因此,十四年抗战的说法更能突出中国人民抗战的自觉性特征。
解析:
选B A项,比对区域为第③段倒数第二句,表述正确;B项,比对区域为第⑤段第一、二句,原文说“对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当中的重要历史地位严重认识不足”,并没有说否定中国抗战的作用,说法绝对;C项,比对区域为第④段首尾句,表述正确;D项,比对区域为第②段相关内容,表述正确。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9分,每小题3分)
明星畸高片酬谁之过
詹庆生
①近段时间,影视明星高片酬的话题引发了舆论热议。
其实,明星超高片酬对影视行业健康发展的危害早已被广泛论及:
占投资成本过半甚至更高比例的演员片酬,挤占了制作其他环节的成本投入,严重影响了影视作品的艺术质量;对明星片酬的无节制哄抬,对影视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威胁;随之而来的影视演员一夜暴富、拜金炫富等现象所传达的价值观偏差,也给社会精神文化建设带来很大冲击。
②在影视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制片、发行、放映的全产业链都进入了急剧扩张期。
仅就制片领域来说,各种热钱汹涌而至。
而在放映播映平台方面,也猛增许多。
这些新出现的影视投资、制片、发行、放映主体为中国影视业创造的“世界奇迹”贡献巨大。
然而,当其他环节都在急剧扩张的时候,有市场号召力的明星却难以在短时间内出现数量的快速增长。
价格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当市场需求急剧扩张而供给相对不足时,作为“稀缺资源”的明星价格上涨似乎就成了必然。
③近两年来,各影视公司不仅给明星开出超高片酬,还纷纷高价收购明星们的公司以期绑定与明星之间的合作关系。
更为雪上加霜的是,许多刚刚进入影视制片领域的新军,为了在激烈的明星资源争夺战中占得先机,往往打破既有的行业规则,为明星开出难以拒绝的超高片酬。
④事实上,成熟的影视工业体系对于明星的依赖并没有那么强,创意和制作才是最为重要的。
以好莱坞为例,一些风靡全球的影视作品,启用的大多是小演员甚至是名不见经传的新演员。
这些作品的成功并不依赖明星的光环,而是富有想象力的故事创意、生动精湛的演技,以及令人瞠目结舌的制作水平。
反倒是这些作品成就和培养了一批演员,让他们走上明星之路。
而在稳定的影视工业体系当中,影视公司、演员、经纪公司之间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谈判议价的行业规则,明星片酬固然会因走红程度而起伏,但并没有出现类似中国这样片酬大面积坐地飙升的反常情况。
所以,当前中国影视业中明星片酬反常飙升、过度依赖明星的畸形现象,恰恰折射出了当前中国影视产业在创意能力、制作水准、工业化水平等方面均未发展成熟的现实。
“唯票房论”使中国影视产业处于前所未有的浮躁时期,那些蜂拥而入的热钱更是以赚快钱为目标,导致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弥漫整个影视业,IP热追IP,“鲜肉”热追“鲜肉”,明星似乎成了赢利的保证,而故事创意、表演艺术、精良制作这些对于影视生产至关重要的环节,反倒成了可以忽略不计的东西。
在经历了前几年的疯狂之后,电影市场今年第二季度以来包括暑期档的低迷现象,已经给那些故事拙劣、面瘫表演、制作粗糙、批量出炉的影片以冷酷的回应。
虚火上升的市场终将面临现实的惩罚。
⑤可以说,反常的规模化高片酬现象,固然有基于供需关系失衡的市场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处于粗放式增长模式中的中国影视产业结出的病态畸形的恶果,是狂飙突进背景下的产业“热症”,与远不成熟的产业“幼稚病”双症并发的典型症候。
找到病根才能对症下药。
对于反常高片酬、追捧明星的现象,我们应该以倡导行业自律,加强行业规范,对于节目形态和导向进行宏观引导,在产品购播与营销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二轮 知识点 复习 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