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会计职称评审经验大家谈.docx
- 文档编号:26931187
- 上传时间:2023-06-24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6.13KB
高级会计职称评审经验大家谈.docx
《高级会计职称评审经验大家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级会计职称评审经验大家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级会计职称评审经验大家谈
高级会计师评审指导之写法技巧篇
每年考试结束后大家最头疼的就是申报材料的准备工作,因为每个省的要求不同,每个人所处的行业和自己的工作经历也不同,所以没有统一的格式可以借鉴,大家只能注意方式和方法,参考别人的写法和技巧,结合本省的要求和自身的情况,本资料经过东奥论坛热心学员整理收集总结而成,东奥高会频道还将继续为大家寻找并推荐较好的资料,希望大家顺利通过评审!
一、适度包装决不造假
包装本是一个中性词,比喻对人或事物进行形象设计,使之美化和有特色,不含贬义。
几乎可以说:
包装行为,人皆有之。
譬如,在文明社会,人们去参加一个重要的社会活动前,一般都会习惯地把头发梳理清爽,衣帽穿戴整洁,鞋灰擦干净,男人会修刮胡子,女人会化个淡妆,显得容光焕发,彬彬有礼,自己觉得很有信心,他人看来也蛮舒服,适度包装没有什么不好。
但是,近年来,有些人和事包装过度,成为造假且蔓延成风,欺世害人不浅。
因此,社会上有些人误把包装等同于造假,成了贬义词。
我以为,我们应该把适度包装与恶意造假切割开来,还包装一个清白。
业务工作总结作为申报者的自荐书,当然要着重写成绩、写贡献,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显示出来,只要是真有其事,自我赞美几句,无伤大雅。
当然,人无完人,瑕不掩瑜,对于一般的缺点或失误,少写甚至不写,也无可厚非。
但如果把没有的事写成有,把一分成绩放大成十分成绩,甚至把别人的成绩变成自己的功劳,抄袭别人的文章变成自己的佳作,那就是典型的造假了。
近年来,个别申报人员造假的情况时有发现,尤其在专业论文方面,请人捉刀代笔或从网上下载论文,改头换面成为自己的创作,有的甚至一字未动地将原文中的错误也一并拿来,闹出不少笑话。
高评委的成员多数是会计专家,此类问题一经发现,都予以严肃处理,不仅被取消参评资格,还会对你的道德诚信形成一个污点,影响以后的人生发展。
其实,会计实务工作者与会计理论研究人员、会计教师的工作任务不同,评审中对论文的要求也不要求相同。
现行规定除了对破格申报人员适用破格条件第三项时,有论文的数量、字数和刊物等级等求以外,正常晋升人员的论文,只要求能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本职工作,撰写具有应用价值的专业论文即可。
应该说,对于要求晋升高级专业职务的人,这个要求并不很高。
大学毕业后工作十来年、数十年,经历了那么多的工作磨炼和不断的继续教育,只要是有心人,总不会毫无体会、心得,把它们梳理一下,选一个自己最熟悉的命题,进行探讨,只要条理清楚,言之有理就行了。
如果没有写过论文,也可以提供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的调查研究报告、管理建议书等能代表自己专业水平的资料。
我想,只要认真对待,应该不会成为不可逾越的障碍。
所以,高师申报人员必须具有最起码的道德诚信水平。
决不造假。
造假会被戳穿,即使侥幸蒙混过关而获得晋升,也于心有愧,一辈子背包袱,何苦呢!
这里需要提醒:
申报高级会计师资格的专业论文内容必须与财会工作直接有关,与财会工作无关的其他专业论文,高评委难以评价,无法确认。
其次,如果有多篇专业论文,在总结中可只选一、二篇代表作,介绍其写作的背景、主要论点及其依据,以及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等等,其余论文可只作概括叙述。
二、实事求是当仁不让
会计人员具有许多优点,其中之一就是谦虚谨慎,处世低调,羞于谈论自己的成绩,尤其是涉及为企业创造效益的话题。
过份谦虚,不敢显示会计工作的艰难和成绩,不利于争取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不利于会计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
长期以来,会计的任务是记账、算账、报账。
有的单位领导认为:
只要会写字、会打算盘的人,就能当会计。
企业里流传:
一线工人创造价值,供销人员实现价值,他们都能增加经济效益;会计人员嘛,收收付付,记账造报表,会算企业经济效益有多少,却不能创造效益。
改革开放后,会计创造经济效益已经被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会计通过成本管理、预算管理、资金管理、资本运作、合理筹资、内部控制、防范风险、税务筹划、充分运用国家优惠政策待遇等途径,为企业创造效益,已是不争的事实。
申报高级会计师资格的同仁应该当仁不让,理直气壮地在总结中如实反映这方面的工作和业绩,这正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目前的问题是:
会计直接为企业创造的效益可以计量,也容易确认作出贡献者,而间接创造的效益,往往是多人参与,甚至是整个单位全员参与,并且效益递延实现,时间跨度较长,情况非常复杂,较难计量,或虽可计量却难以区分各人的贡献大小。
稍有不慎,会计人员就会涉嫌“争功”,因此,宁愿避而不谈或笼统写上几句。
对于这种情况,我以为不妨先把整个事情作一概括介绍,然后说明自己在其中担当的角色是建议者、组织实施者或执行者,做了哪些具体工作,起了什么作用,等等,审阅者自然会从中了解底细,作出判断。
三、突出重点写出特色
送审的业务工作总结中,有相当部分内容雷同,千人一面。
最常见的是有关财会管理制度建设方面的内容,许多业务工作总结中都有类似“建立、健全一系列财会管理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的内容,列举了一长串制度的名称,附送了一本本或一份份装订整齐的各种制度,但很少介绍制度的特点和具体作用。
有的人每到一个新岗位,就建立、健全了一整套管理制度,似乎他的前任从未有过任何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会计离不开制度。
不过,要在一个单位真正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财会管理制度,并得到认真贯彻实施,取得成效,绝非易事。
一般情况下,需要一定时间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初稿,征求各方意见,多次修改补充定稿,经单位领导拍板,然后布置施行。
施行后还要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需要的变化,不断修订完善,监督执行,逐步见效。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领导的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的理解、配合。
如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必然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岗位职责、分工权限与利益,实施中矛盾重重,不足为怪,会计人员特别会计机构负责人必须花大力气进行沟通、协调,化解矛盾,取得共识,才能真正落实,贯彻执行,不大可能一订而就。
这种笼统的描述,有点应付的色彩,可信度不高。
所以,建制度改制度,必须写出背景,写出特色,写出实践效果。
各单位的财会管理制度虽然都源于国家的统一制度,但由于各个单位的行业、规模、组织机构、内部分工及经营方式不同,其内容在“大同”的前提下,还是有“小异”的。
基本相同的制度在实施中,由于组织实施的方法、措施和决心不同,效果也会有差异。
总结时要重点突出这些与众不同的差异,反映特色,才能分出强弱高低。
还要写清楚:
制度是新建的还是修订的?
修改了哪些主要内容?
为什么修改?
在制度建设工作中,申报人是组织者、起草者、参与讨论者、定稿者还是执行者?
如果是起草者,应同时附上草稿的复印件,并由单位盖章证明。
类似的还有从事注册会计师业务的审计工作业绩,往往是承办了多少家客户的审计业务,涉及什么什么行业,出具了多少份审计报告、多少份验资报告、多少份管理建议书,列举了数以百计的客户名单,附送了一些简式的审计报告,至于审计中发现了哪些重大问题,解决了什么困难,则付之阙如。
众所周知,被审计单位的规模有大小、业务有繁简难易,基础有好坏,诚信度有高低,单凭客户和审计报告的数量多少难以判断审计工作量的大小和质的高低,更无法衡量申报人的专业水平和工作业绩。
因为,一般而言不管被审计单位的账目原来如何混乱,财务会计报表如何失真,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发现问题,被审计单位同意改正,调整后的财务会计报表应该已经符合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规定,在所有重大方面已公允地反映了该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那么,注册会计师就应该出具干净的标准审计报告,不附加任何说明段、强调事项段或修饰性用语,更不能揭露任何一点已经改正的差错。
从审阅者看来,附送的简式标准审计报告只能证明申报人曾经承办过该项审计业务,不能说明审计工作的艰难和水平。
而审阅者关注的却是标准审计报告中没有反映的,申报人在审计过程中发现了客户哪些问题?
怎样发现的?
纠正了哪些问题?
怎样说服客户同意调整的?
等等,借以评价申报人的水平、能力和业绩。
所以,在业务工作总结中,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审计项目,对这些情况作重点介绍,凸显成绩。
对此,有些人尚存疑虑,担心涉嫌“侵犯商业秘密”。
应对办法是:
只写事情的来龙去脉、审计的方法和发现的主要问题,而隐去被审计单位的名称以及相关的往来客户。
至于已经公开曝光的案件,则大可不必有所顾忌。
此外,还有几个问题在此再提示一下:
一是认真写好申报人及其所在单位的基本情况也很重要。
这虽然不是评审条件,却能有助于评审条件的准确掌握,是审阅者关注的内容之一。
申报人员需要认真对待,尽可能概括而又充分地反映全貌,给人一个深刻的印象。
对所在单位,着重描述其规模、性质、运作情况、经济收支概况以及财会人数及其分工,如果是企业单位,还要说明其资产总额、净资产额、职工人数、营业收入、盈亏情况等等。
个人情况则着重说明自己的成长历程、目前的职务和分工职责。
实际担负的工作与名义上的职务不一致的,要作必要的说明。
二是给学员讲课虽然已不再作为破格申报条件之一,如果有这方面的业绩,仍然应写入业务工作总结。
三是业务工作正文内容应与附件相互印证。
附件宜少而精,要求具有真实性、相关性、完整性。
真实才可靠,相关才有用,内容完整、手续完备才有效。
证件要注重质量,并非多多益善。
四是业务工作总结没有一定模式,只要能适当控制字数,把申报人的水平、能力和业绩写明白就好。
注意防止把它写成一般的工作总结,也不要写成先进工作者的推荐材料。
如何收集论文资料与信息
一、文献与信息的收集原则
收集论文资料,要遵循这样几条原则:
定向、真实、充分、新颖、及时、阶段性和读思结合。
1、定向:
确定收集范围,紧紧围绕当前课题,拟定文献收集大纲,明确收集目的、内容、时间界限和文献类别,以节省时间和精力。
2、真实可靠:
收集第一手资料,而不是经过几次转引的资料,以保证资料的准确性;把握资料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3、充分:
(1)收集资料要全面,不要只收集某一类资料;资料系统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
基础性资料、前沿性资料和灵感性资料或触发性资料;
(2)收集主要的材料,而不是次要的材料,要抓住要点与特点;(3)不但要收集与自己观点一致的资料,也要收集观点不一致或与自己构思矛盾的资料;
4、新颖:
了解最新动态,收集最新资料,以免重复劳动;
5、阶段性:
收集资料要紧密结合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论文写作是分阶段的,因而收集资料也必须坚持阶段性原则。
大致来说,第一步查阅资料,是提炼观点,发现问题的阶段,第二步查阅资料是验证观点或论题是否有价值、有无新意、能不能写的阶段,第三步收集资料是编写提纲、行文的阶段,第四步收集资料是文章的修改阶段。
6、读思结合,及时记录:
融入自己的思考,作好摘录和笔记,使资料活起来;及时记录,否则长稍纵即逝,过后查阅,费时费力。
二、文献与信息的收集渠道及思路
研究一个课题,我们首先要了解该课题的历史概况、涉及的主要人物、已出版的主要书籍及代表性文章,他们的主要观点及争论的焦点;同时要密切关注相关研究机构和杂志的动态,了解当前研究的最新成果。
关注当前学者的相关调查、报告、综述及其他专题资料;了解政府观点(政策、会议、讲话)、学者观点(专著、杂志、访谈、论坛)、群众观点(调查、采访报道)等;把握其观点的分歧之处及当前课题存在的问题。
常用的收集渠道有:
1、图书馆收集:
包括电脑关键词检索、书目分类检索、索引工具书检索及咨询等;
2、互联网收集:
包括通过搜索网站用关键词检索。
常用的关键词有:
调查、报告、综述、研究所、专题、历史、论文、索引等。
3、交流性收集:
包括学术报告会、学术交流会、师生课堂交流、同行日常交流等。
然而,面对浩瀚的网络和图书馆资料,我们如何更快地收集到我们所需的信息呢?
以下是收集资料的基本思路:
1、概况的线索,收集基础性资料:
关注史学专著和教材(如《…史》、《…概论》),了解本课题的来龙去脉,了解历史上曾研究本课题的大学者、重要观点及代表作品,然后根据史论中提及的重要人物和著作追踪查询。
2、导师的线索,收集关键性资料:
导师提供的阅读书目,一般都是导师认为值得一读的重要书目。
以导师提供的阅读书单为源头,了解课题概况,追踪查阅文献资料,这也不愧为一个省力的好办法。
3、报刊的线索,收集最新的资料:
跟踪阅读几份重要的报刊杂志,关注本课题的动态;如《…学报》、《南风窗》、《南方周末》、《参考报》、《文摘报》等。
4、网络媒体的线索,收集前沿性资料:
通过专业搜索网站、网站推荐链接等检索国内外关注该课题的知名网络。
(1)论文网:
搜索历年的论文资料,了解学术动态。
(2)研究机构网站:
进入我国的高校、研究所、相关专家的专业或专题网站、商业培训或教学辅导网站进行检索;借用网站收集的专题资料及研究成果,了解跟踪当前的研究动态;(3)政府网站:
进入政府相关网站搜索政策法规及专题信息等;如北京之窗、人民代表大会等。
(4)海外网站:
进入海外的相关网站及学者论坛等进行检索,捕捉相关资料或不同观点。
(5)新闻媒体网站:
进入电视、广播、报纸等主流媒体网站,收集相关的重大新闻、事件、讲话及评论等;。
(6)网络图书馆:
进入国家重点图书馆及书库网络,弥补本地图书馆资料不足的缺陷。
(7)出版社和书店网络:
进入出版社和书店网站,了解最新出版的图书信息。
5、工具书线索,收集充分的资料:
(1)索引书目:
通过《全国总书目》、《全国报刊索引》、《中国…文献题录》、《…内部资料索引》、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分类进行全面检索。
包括文献题名索引和文献内容索引。
(2)文摘:
通过《新华文摘》、《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文摘报》、《中国人民大学文摘资料卡片》等查找相关文献内容。
(3)其他参考工具书:
通过辞书、百科全书、年鉴、手册、类书、政书、文献汇编、表谱和图录等查找相关文献;其中类书和政书记述我国古代文献及典章制度。
三、文献与信息的收集方法
1、索引逆查法:
在使用索引工具书查询文献资料时,常采用逆查法,按课题检索的时间范围,由近及远地查找文献,适用于全面获得资料。
2、引文追溯法:
以检索到与课题相关的一批文献为起点,通过这些文献的引文、注释以及附录参考文献为线索进行追踪查找,适用于文献线索很少的情况下使用,其缺点是获得的文献往往不全面。
3、网络搜索法:
充分利用搜索网站、书库网站、中外网络图书馆网站、论文网站等,对资料的资料号、标题、作者、摘要、附录等,作分类检索、模糊检索、转化检索、英文检索。
四、文献与信息的记录
1、标记或眉批:
在精读著作上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见解或评语、或解释、或质疑;在重点、难点、精彩处画上各种记号。
2、抄录或复印:
在卡片或笔记本上记下原文的重要处、精彩处或重要的材料,以作为自己今后写作时论证、引证之用。
篇幅太长也可以采用剪报、复印等方式。
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包括主要责任人或作者,书名或篇名,出版地及出版社、出版时间或杂志卷期、页码等。
3、提纲:
把原文的基本内容、主题、观点,独到之处、精彩之处等,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应注明思想来源同上。
4、札记和做文献综述:
做札记就是在笔记本上随时记下自己读书时的心得体会和各种联想。
2008年春北京高会评审答辩记
2月14日,农历正月初八,我参加了2007年度北京市高级会计师评审答辩,这可能是我一生中相当重要的日子。
高会我是从2007年开始准备的,先是计算机应用能力、综合类职称英语B的考试;接着就是高级会计实务的考试了,我也参加了中华会计网校的学习,最后成绩64分(后来北京市把分数线降到55分),尽管不高,但也不容易了。
通过了一系列考试之后,就是准备论文了。
我这人惰性比较强,其实早在年初就有“前辈”提醒我可以先把论文写了,但我一直拖着,懒得提笔。
总是想着,实务考试过了再说吧,要不写了也用不上。
好在北京这边对是否发表论文没有硬性要求,我知道别的省份没有这么宽松,那样的话真是要早点下手。
拖来拖去,就到了资格评审网上申报时间,注册了打开一看才知道报名表原来这么复杂,全部加起来怎么也得有五、六千字,而且其中还包括了论文摘要。
这回真有点儿急了,赶紧一边填表(表中内容也要多方查证,一一落实,要不单位的领导和人事、档案部门怎么会给盖章呢?
)、一边写论文。
然后就是报送材料。
我们单位比较大,两地办公,盖章的环节很多。
先是办公室的单位公章,第二步是人事章和档案章,亲身体验了一把机关的办事效率,真是......不说了,跑题。
到市财政局送申报材料的那一天,还不到9点,已经排了不少人。
其间,我前面有好几个人被拒绝了,主要是证书不符合要求,还有一位居然没有论文,也确实该被拒绝。
春节过后就是答辩的日子。
此前,也就是从论文上报的那一天开始,我基本没怎么翻过,主要是对自己的东西不太满意,没信心,确实写得太仓促了。
现在,几乎每看一遍都是这样,又发现了几处“瑕疵”。
自责!
2月14日,开了整整一个上午的总经理办公会,出来赶紧打电话给上午参加答辩的同事。
得到的消息并不好,一位同事说她那一组的老师在时间已到的情况下,又突然补充了两个关于新会计准则的专业问题,还有一位同事说她太紧张了,准备的时候偷偷打电话,被“告诫”了三次,一定影响成绩了。
(注:
这两位同事,今年也都通过了评审!
)
听了这些,我也开始紧张起来,毕竟,关于新准则,尽管培训+自学,但也不可能把每个要点都背下来,那是考CPA了。
一般情况下只能是遇到问题查一下,能找到答案而已。
如果现场不许看任何资料就要准确地回答出来,心里真的没底。
我被安排在下午4点,是第二组,单位离得很近,不到五公里的样子,提前一个小时就到了。
接受上午同事的教训,带了N多资料,还把自己的论文看了一遍又一遍。
刚到,看了看张贴的规则,工作人员(一个年轻的小女孩,态度很好)就过来了,带我先进去的是候考室,已经有几个人了,估计每组都有一个准备的吧?
工作人员给了我一张小纸条,上面有我的编号,还有两个问题。
准备时间是20分钟,不许打电话或者上网查询,但可以翻自己带来的资料。
屋里很安静,透着紧张,不时有人结束答辩回来,又有新的人进来,除了工作人员叫名字的声音,基本没有什么交流(好象不许讲话),觉得更紧张了。
我的两个问题都是和论文有关的。
但只是有关而已,论文里是绝对找不到答案的。
庆幸自己带的资料比较全,写论文时的参考资料最有用,我基本都是从网上查的,当时全部整理打印过,脑子里印象比较深。
不过当时还是太紧张了,资料又多,时间又短,感觉自己翻资料的时候手都有点儿不听使了,汗!
其实后来想想,问题真的不难,要答错也真是不太容易呢。
因为我的论文确实下了点功夫,没有什么大段的抄袭,基本都是自己的语言,从十几年工作实际来的。
根据资料稍微整理了一下,在纸上写个几十个字的小提纲,回答的时候总得有个一、二、三吧?
这是最基本的。
忽然想起,答辩时候是不允许带纸条以外的其它东西的,赶紧又把提纲再提炼了一下,用很小的字写在那张小纸条上。
这不是作弊,太紧张的时候平时会的东西也容易忘记,更何况现想的呢?
有备无患,十几个字,在关键的时候可以给自己提示一下。
20分钟过得很快,一会儿工作人员就来叫名字了。
我是当天下午的最后一个,想必老师们也想早点回去过情人节吧?
答辩室不大,但布置得有“三堂会审”的味道,三位老师(两男一女,我喜欢男老师,给人感觉比较宽容)并排而坐,桌子上放着不少答辩人员的材料,还有手提电脑。
正对着老师的就是我的“专座”了。
一桌一椅,桌子别无他物,只有一个麦,现场全程录音用的。
旁边还有一张桌子,象法庭上的书记员一样,那位十分亲切的工作人员坐在那里,负责录音、计时。
我向老师们打了招呼,坐下,刚要开始,一位男老师电话响,看来是比较重要的事,出去接电话(后来知道,这位老师正是我的主考老师,我的论文是这位老师负责看的,题目也是这位老师出的)。
另一位女老师借这个机会去了洗手间,还有一位男老师起来倒水(老师们也挺不容易的,一坐一天,辛苦)。
这段时间对我而言显得有点漫长,如坐针毡的感觉:
出去不可能,又不好意思站起来,只能是老老实实地坐着了。
老师们总算是都回来了,开始。
那位男老师让我先用3分钟时间自我介绍一下,包括工作业绩、获奖情况什么的。
这个不难,尽管没有准备,但自己的事还是能说清楚,实事求是呗,白描。
然后就是回答那两个问题。
事先有了一定准备,再加上已经进来这么久,也不那么紧张了,按照自己想好的说吧。
后悔自己怎么没带个表什么的,工作人员桌上倒是有个小闹钟,但我看不见,只知道一响就还有三分钟了。
凭感觉吧!
我这人天生慢性子,说话不快,这一点比较适合这种场合,因为语速太快了,一个是老师可能会听不清楚,再有就是信息量大,思考时间短。
我还有意识地控制一下自己的速度,把每道题都尽量答得圆满细致些。
那位男老师在我回答的时候间或插问一、两句,我也都用比较简单的语句一一作答。
20分钟过得挺快,我应该是用了19分半左右的样子,把两道题答完了。
至于每道题各用时多少,因为没有带表,不得而知,估计差不太多吧。
那位男老师没有再问什么,点了点头,也没有任何评价;另外两位老师从头至尾只是听着,没有发问。
答辩结束。
就这样,我结束了我的高会评审答辩,走出考场,阳光明媚,一身轻松!
虽然结果要到4月底才公布,但我已经不太在意了,因为我努力了,我问心无愧!
关于答辩的几点建议,这是出来以后在车上给另外几位尚未参加答辩的同事发的短信,整理了一下:
1、一定要把相关资料带全、带够,别嫌沉,哪怕是沾点儿边的也带上,有备无患;
2、答辩前把论文反复看N遍,越熟越好;
3、带上手表,掌握时间就是掌握主动,把20分钟占满,论文以外的问题就算是最简单的,在紧张的情绪下也会答错或答不全,还有可能一个字也答不出来,除非你刚过CPA。
4、要注重仪表,给老师的第一印象很重要。
没有了,希望大家都能顺利过关!
握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级 会计职称 评审 经验 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