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财务会计笔记.docx
- 文档编号:26922503
- 上传时间:2023-06-24
- 格式:DOCX
- 页数:50
- 大小:68.46KB
中级财务会计笔记.docx
《中级财务会计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级财务会计笔记.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级财务会计笔记
第一章 总 论
第一节 财务会计及其特征
一、财务会计的特征—— 对外报告
投资人→投资决策
债权人→信贷决策
客户→商业决策
供应商→商业决策
二、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可理解性→清晰易懂
相关性:
预测价值 反馈价值 及时性
可靠性:
真实性 可核性 中立性
可比性:
统一性 一贯性
三、社会环境对会计的影响
会计主体 持续经营 会计分期 货币计量
第二节 会计的基本假设
权责发生制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权责发生制基础要求,凡是当期
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
利润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既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第三节: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理论体系)
财务报告目标 财务会计作为对外报告会计,其目的是为了在企业管理层和外部信息使用者之间存在信息
不对称的情况下,通过向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帮助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相关决策。
承担
这一信息载体和功能的便是企业编制的财务报告。
基本准则明确了财务报告的目标 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
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财务报告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
概括而言,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其中,满足投资者决
策的要求是会计准则的主要目标,是我国资本市场的核心定位。
关于会计假设
“主体假设”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
者事项进行会计处理。
“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
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在这一假设下,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
活动为前提 。
“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
期间,通过按期编报财务报告,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
息。
“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假设”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
计主体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 “实质重于形式” “重要性” “谨慎性”“及时性”
1
计量属性
对资产的计量
对负债的计量
历史成本
按照购置时的金额
按照承担现时义务时的金额
重置成本
按照现在购买时的金额
按照现在偿还时的金额
可变现净值
按照现在销售时的金额
现 值
按照将来时的金额折现
第四节 财务报告要素
基本准则对各会计要素的定义,突出了经济利益的核心特征,建立起了会计要素确认体系,规定会计
要素在确认时,均应满足相应条件:
即①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②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者流出企业;③该经济利益流入或者流出
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
一、财务状况要素
资产 负债 所有者权益
二、经营成果要素
收入 费用 利润
收入、费用的定义,不仅仍然强调了日常活动,而且还突出了收入、费用与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关系。
提出了利得和损失这两个概念,而且区分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
利得和损失。
收入、费用的定义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
入 。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
流出。
利得和损失
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
入。
损失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
流出。
利得和损失的类别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①不应计入当期损益②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
③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 ①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②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 ③
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会计要素的计量
计量属性:
五种(比较)
计量属性的选择原则:
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
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会计要素计量属性
2
公允价值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第二章 货币资金
第一节现金
一、现金的管理
(一)现金的含义 广义现金 狭义现金(我国是广义和狭义并存)
(二)现金的内部控制 1.实行职能分开原则 2.现金收付的交易必须要有合法的原始凭证 3.建立
收据和发票的领用制度4.加强监督与检查5.企业的出纳人员应定期进行轮换,不得一人长期从事出纳
工作
二、现金的核算
(一)现金的序时核算 方法是设置与登记现金日记账
(二) 现金的总分类核算方法:
需要设置“库存现金”科目。
实务中,一般是把现金收付款凭证按照对
方科目进行归类,定期填制汇总收付款凭证,据以登记库存现金总账科目。
(三)备用金的核算 备用金是指企业预付给职工和内部有关单位用作差旅费、零星采购和零星开支,事
后需要报销的款项。
账户设置:
其他应收款、备用金(可单设)
业务处理方法 :
随借随用、用后报销 ;定额备用金
预借时:
借:
其他应收款或备用金
贷:
库存现金
报销时:
借:
管理费用
库存现金
贷:
其他应收款或备用金
报销时:
借:
管理费用
贷:
库存现金
(四)现金清查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重点)
现金溢缺时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挂账。
查明原因后的处理(现金短缺) :
借:
其他应收款(应由责任人赔偿或保险公司赔偿 )
借:
管理费用(无法查明原因)
贷:
待处理财产损溢
查明原因后的处理(现金溢余) :
借:
待处理财产损溢
贷:
其他应付款(应支付给有关人员或单位)
贷:
营业外收入—盘盈利得(无法查明原因)
第二节 银行存款
一、开立账户规定基本存款账户一般存款账户临时存款账户专用存款账户
二、银行转账结算
1. 转账结算定义转账结算是指企业单位之间的款项收付不是动用现金,而是由银行从付款单位的存款
账户划转到收款单位的存款账户的货币清算行为。
特点:
双方收付不动用现金
2.转账结算方式各种转账结算方式的共性为:
收款方最终将增加银行存款 付款方最终将减少银行存款
3
收款方:
付款方:
借:
银行存款借:
有关科目
贷:
有关科目贷:
银行存款
第三章 应收和预付款项
第一节 应收票据
一、应收票据的计价 应收票据一般按其面值计价。
对于带息的应收票据,应于期末计提利息并增加应收
票据的账面价值。
二、应收票据的会计处理 1.应收票据取得 2.应收票据收回
例 题:
华联公司 2006 年 9 月 1 日销售一批产品给 A
公司,货已发出,发票上注明的销售收入为 200 000 元,增值税额 34 000 元。
收到 A 公司交来的商业承
兑汇票一张,期限为 6 个月,票面利率为 5%。
会计分录如下:
(1)收到票据
借:
应收票据234 000
贷:
主营业务收入200 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34 000
(2)年度终了(2006 年 12 月 31 日),计提票据利息。
234 000×5% ÷12 × 4=3 900(元)
借:
应收票据3 900
贷:
财务费用3 900
(3)票据到期收回货款
收款金额=234000(1+5%÷12×6)=239850(元)2006 年未计提票据利息
=234000×5%÷12×2=1950
借:
银行存款239 850
贷:
应收票据237 900
财务费用1 950
3.应收票据贴现
贴现期=票据期限-企业已持有票据期限
贴现利息=票据到期值×贴现率×贴现期
贴现所得=票据到期值-贴现利息
第二节 应收账款
一、应收账款的确认
经营活动引起:
销售商…、提供劳务
与确认收入相关
二、应收账款的计价(解决计量问题)
(一)正常销售按应收的全部款项入账 销售货物或提供劳务的价款;增值税;以及代购货方垫付的包装
费、运杂费等
(二)商业折扣 在存在商业折扣的情况下,企业应收账款入账金额应按扣除商业折扣以后的实际售价确
认。
例 题:
华联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赊销商品一批,按价目表的价格计算,货款金额总计 10 000 元,给买方的商业折
扣为 10%,适用增值税税率为 17%。
代垫运杂费 500 元(假设不作为计税基数)。
赊销时:
4
借:
应收账款11030
贷:
主营业务收入9000
应交税费一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530
银行存款500
收到款项时:
借:
银行存款 11030
贷:
应收账款11030
(三)现金折扣
1.总价法
总价法是将未减去现金折扣前的金额作为应收账款的入账价值
总价法将销售方把给予客户的现金折扣视为融资的理财费用,会计上作为财务费用处理。
2.净价法
净价法是将扣减最大现金折扣后的金额作为应收账款的入账价值。
净价法将客户取得折扣视为正常现象,将由于客户超过折扣期限而多收入的金额,视为提供信贷获得的收
入,于收到账款时入账,冲减财务费用。
例 题:
华联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赊销一批商品,货款为100000 元,规定对货款部分的付款条件为
2/10、N/30,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 17%。
假设折扣时不考虑增值税,华联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应作会计
分录:
(1)总价法
销售业务发生时,根据有关销货发票:
借:
应收账款117000
贷:
主营业务收入10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000
假若客户于 10 天内付款时:
借:
银行存款115 000
财务费用2 000
贷:
应收账款117 000
假若客户超过 10 天付款,则无现金折扣:
借:
银行存款117000
贷:
应收账款117 000
(2)净价法
销售业务发生时,根据有关销货发票:
借:
应收账款115000
贷:
主营业务收入98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000
10 天内收到货款时:
借:
银行存款115000
贷:
应收账款115000
超过 10 天收到货款:
借:
银行存款117000
贷:
应收账款115000
财务费用2000
5
三、坏账及其确认 确认:
有确凿证据表明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
债务单位已撤销、破产、资不抵
债、现金流量严重不足等
坏账损失的核销方法
直接转销法 直接转销法是指在实际发生坏账时,确认坏账损失,计入期间费用,同时注销该笔应收账款。
核销坏账时:
借:
管理费用
贷:
应收账款
已核销的坏账又收回时:
借:
应收账款同时:
借:
银行存款贷:
贷:
管理费用贷:
应收账款
备抵法 备抵法,是指按期估计坏账损失,形成坏账准备,当某一应收款项的全部或部分被确认为坏账时,
应根据其金额冲减坏账准备,同时转销相应的应收款项金额的一种核算方法。
按期估计坏账时:
借:
资产减值损失
贷:
坏账准备
核销坏账时:
借:
坏账准备
贷:
应收账款
已转销的坏账又收回时:
借:
应收账款同时:
借:
银行存款
贷:
坏账准备贷:
应收账款
第三节 预付账款和其他应收款
一、预付账款 预付账款是指企业按照购货合同规定预付给供应单位的款项 设置“预付账款”科目
二、其他应收款其他应收款是指除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以外的其他各种应收、暂付款项。
第四章 存 货
第一节 存货及其分类
一、存货的概念与特征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
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
特征:
有形资产 销售或耗用为目的较大的流动性 属于非货币性资产
二、存货的确认条件与该存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存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在实务中,应注意以下几种情况下的存货确认:
在途存货,代销商品,售后回购,分期收款销售,附有销
售退回条件的商品销售,购货约定。
三、存货的分类:
(一)存货按经济用途的分类:
原材料,在产品,自制半成品,产成品,商品,周转材
料。
(二)存货按存放地点的分类:
在库存货,在途存货,在售存货,在制存货。
(三)存货按取得方式的分类:
外购存货,自制存货,委托加工存货,投资者投入的存
货,接受捐赠取得的存货,债务重组取得的存货,盘盈的存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存货。
第二节 存货的初始计量
存货的初始计量应以取得存货的实际成本为基础,实际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
一、外购存货 外购存货的成本是指采购成本.
(一)存货验收入库和货款结算同时完成
即款付货到时:
借:
原材料等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
银行存款等
(二)货款已结算但存货尚在运输途中即款付货未到时:
借:
在途物资借:
原材料等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贷:
在途物资
6
贷:
银行存款等
(三)存货已验收入库但货款尚未结算即货到款未付:
月末先按暂估价入库下月初用红字冲回
借:
原材料等借:
原材料等
贷:
应付账款贷:
应付账款
(四)采用预付货款方式购入存货
(五)采用赊购方式购入存货 如果购入存货具有融资性质的,存货应按其现值入账。
(六)外购存货发生短缺的会计处理※
二、自制存货
三、委托加工存货
四、投资者投入的存货
五、接受捐赠取得的存货
六、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取得的存货
七、通过债务重组取得的存货
第三节 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
一、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二、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均指实际成本法:
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后进
先出法。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不允许采用后进先出法)
三、发出存货的会计处理
原材料:
按其用途,将其成本直接计入产品成本或当期费用,或作为有关项目支出。
周转材料:
一般企业指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建筑施工企业指钢模板、木模板、脚手架
库存商品:
库存商品通常用于对外销售,但也可能用于在建工程、对外投资、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
换等方面。
会计处理有所不同。
(一)发出原材料
生产经营领用:
借:
生产成本对外出售:
按其收入 借:
银行存款
制造费用贷:
其他业务收入
管理费用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销售费用按其成本 借:
其他业务支出
贷:
原材料贷:
原材料
基建工程或福利部门领用:
借:
在建工程
贷:
原材料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
(二)发出周转材料
生产成本:
构成产品实体一部分
制造费用:
属于一般性物料消耗
销售费用:
销售部门领用且随同商品 出售但不单独计价的其他业务成本:
随同商品出售且单独计价
销售费用:
用于出借的
管理费用:
管理部门领用的
工程施工:
建造承包商使用的钢模板、木模板、脚手架等
按账面价值
账面价值的转销方法:
一次转销法、五五摊销法、分次摊销法
7
(三)发出库存商品
对外销售结转成本:
借:
主营业务成本用于在建工程:
借:
在建工程
贷:
库存商品贷:
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用于对外投资:
借:
长期股权投资
贷:
库存商品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第四节 计划成本法和存货估价法
一、计划成本法
(一)计划成本法的基本核算程序 1.制定存货的计划成本目录
2.设置“材料成本差异”科目※
3.设置“材料采购”科目※
4.存货的日常收入与发出均按计划成本计价
材料成本差异
借方登记:
超支差额
借方余额:
超支差异
材料采购
借方登记:
购入存货的实际成本
转出采购的节约差
贷方登记:
节约差异
发出存货分摊的差异:
红字节约
蓝字超支
贷方余额:
节约差异
贷方登记:
入库存货的计划成本
转出采购的超支差
借方余额:
在途存货的实际成本
(二)存货的取得及成本差异的形成
账务处理模式:
付款时:
借:
材料采购 (实际成本)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
银行存款或应付票据等
入库时:
借:
原材料 (计划成本)
贷:
材料采购
转入库差异:
借:
材料采购或 借:
材料成本差异(超支差)
贷:
材料成本差异(节约差)贷:
材料采购
(三)存货的发出及成本差异的分摊
差异分摊对象:
发出存货、库存存货
差异分摊方法:
计算差异率:
本月差异率 上月差异率
账务处理模式:
8
按计划成本发出原材料:
借:
生产成本
管理费用
贷:
原材料
分摊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节约差异:
借:
生产成本
管理费用
贷:
材料成本差异
分摊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超支差异:
借:
生产成本
管理费用
贷:
材料成本差异
(四)计划成本法的优点:
可以简化存货的日常核算手续,有利于考核采购部门的工作业绩。
二、存货估价法
(一)毛利率法 毛利率法是根据本期销售净额乘以前期实际(或本月计划)毛利率匡算本期销售毛利,
并计算发出存货成本的一种方法
计算公式如下:
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净额×100%
销售净额=商品销售收入-销售退回与折让
销售毛利=销售净额×毛利率
销售成本=销售净额-销售毛利
期末存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本期销售成本
计算公式可以简化为:
销售成本=销售净额×(1-毛利率)
例题:
某商场月初纺织品存货成本 146000 元,本期购货成本 850000 元,销货收入 1200000 元,销售退回与折让
合计 10000 元,上季度该类商品毛利率为 25%。
如采用毛利率法,本月已销存货和月末存货的成本为多少?
本月销售净额=1 200 000-10 000=1 190 000(元)
销售毛利=1190000 × 25%=297 500(元)
销售成本= 1190000- 297 500=892 500(元)
或= 1190000 × (1-毛利率)= 1190000× (1-25%)=892 500(元)
月末存货成本=146000+850000-892500=103500(元)
(二)零售价法
零售价法是指用成本占零售价的百分比计算期末存货成本的一种方法。
基本内容如下:
期初存货和本期购货同时按成本和零售价记录,以便计算可供销售的存货成本和售价总额;
期初存货和本期购货同时按成本和零售价记录,以便计算可供销售的存货成本和售价总额;
计算成本占零售价的百分比,即成本率。
(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期初存货售价+本期购货售价)
计算期末存货成本,公式为=期末存货售价总额×成本率
计算本期销售成本,公式为=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
例题:
某商店 2007 年 3 月份的期初存货成本 100000 元,售价总额 125000 元;本期购货成本 450000 元,售价总
额 675000 元;本期销售收入 640000 元。
成本率=(100000+450000)÷(125000+675000)× 100%=68.75%
期末存货售价= 125000+ 675000- 640000 =160 000(元)
期末存货成本= 160000× 68.75%=110000(元)
9
本期销货成本= 100000+450000- 110000=440 000(元)
第五节 存货的期末计量
一、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的含义
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是指按照存货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两者之中的较低者对期末存货进行计量的一
种方法。
成本指期末存货的实际成本
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
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
二、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定
(一)确定存货可变现净值应当考虑的主要因素
1.应以确凿的证据为基础 2.应考虑持有存货的目的 3.应考虑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影响
(二)存货估计售价的确定
这是确定存货可变现净值确定的关键
商品或产成品估计售价的确定
l.为执行销售合同而持有的存货,通常应当以产成品或商品的合同价格作为估计售价。
2.如果企业持有存货的数量多于销售合同订购数量,超出部分的存货可变现净值应当以产成品或商品的
一般销售价格作为估计售价。
3.没有销售合同或者劳务合同约定的存货,其可变现净值应当以产成品或商品一般销售价格或原材料的
市场价格作为估计售价。
材料存货的期末计量
(一)对用于出售而持有的材料,应直接比较材料的成本和根据材料估计售价确定的可变现净值。
(二)对用于生产而持有的材料,应当将材料的期末计量与所生产的产成品期末价值减损情况联系起来,
按如下原则处理:
1.如果用该材料生产的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预计高于生产成本,则该材料应当按照成本计量。
甲材料 :
账面成本为 500000 元 市场购买价格 460000 元
A 产品 :
生产成本为 900000 元 可变现净值为 920000 元
表明用甲材料生产的 A 产品并没有发生价值减损。
因此,甲材料仍应按其成本 500000 元列示在期末资产
负债表的存货项目之中,不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2.如果材料价格的下降表明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低于生产成本,则该材料应当按可变现净值计量。
乙材料 :
账面成本为 250000 元 市场购买价格 220000 元
由于乙材料市场价格下降,用乙材料生产的 B 产品的售价也发生了相应的下降,由原来的 650000 元降为
590000 元。
将乙材料加工成 B 产品,尚需投入人工及制造费用 350000 元,估计销售费用及税金为 30000
元。
乙材料 :
账面成本为 250000 元 市场购买价格 220000 元
B 产品 :
生产成本为 600000 元(250000+350000) 可变现净值为 560000 元(590000-30000)
乙材料的可变现净值:
210000 元(590000-350000-30000) 即乙材料按其 210000 元列示于资产负债表的
存货项目。
四、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方法
(一)存货减值的判断依据
1.该存货的市场价格持续下跌,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无回升的希望;2.企业使用该项原材料生产的产品
的成本大于产品的销售价格;3.企业因产品更新换代,原有库存原材料已不适应新产品的需要,而该原
材料的市场价格又低于其账面成本;4.因企业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过时或消费者偏好改变而使市场的需
求发生变化,导致市场价格逐渐下跌;5.其他足以证明该项存货实质上已经发生减值的情形。
(二)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和转回
10
按单项提,特殊情况例外。
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不需作账务处理
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
每一会计期末,比较成本与可变现净值计算出应计提的准备,然后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级 财务会计 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