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选读必背条温及相关方.docx
- 文档编号:26919766
- 上传时间:2023-06-24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1.59KB
伤寒论选读必背条温及相关方.docx
《伤寒论选读必背条温及相关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选读必背条温及相关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伤寒论选读必背条温及相关方
伤
寒
杂
病
论
伤寒·太阳病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
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3)
主症:
汗出、发热、头痛、恶风、脉浮缓。
病机:
风寒外袭,卫阳浮盛以抗邪,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营卫失调。
治法: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组成:
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
6.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下)
7.太阳病,发汗隧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
主症:
恶风发热、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病机:
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治法:
扶阳解表。
组成:
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附子
8.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
主症:
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痛、周身疼痛、脉浮紧。
病机:
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
治法:
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组成:
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9.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
主症:
恶寒(风)、发热、头痛、无汗、四肢拘急不舒、脉浮紧等。
病机:
风寒之邪束表,太阳经输不利。
治法:
发汗解表,升津舒筋。
组成:
葛根、麻黄、桂枝、生姜、甘草、芍药、大枣。
10.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2)
主症:
发热恶寒、头身疼痛、无汗、下利或呕逆,舌苔白、脉浮或脉紧。
病机:
风寒束表,内犯阳明。
治法:
发汗解表,升清止利或降逆止呕。
组成:
葛根、麻黄、甘草、芍药、桂枝、生姜、半夏、大枣。
11.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悌肉瞤,此为逆也。
(38)
12.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39)
主症:
恶寒、发热、身重(或痛)、无汗、烦躁、脉浮紧(或浮缓)等。
病机:
风寒外束,兼阳郁内热。
治法:
外散风寒,内清郁热。
组成:
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
13、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
或咽,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0)
14、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41)
主症:
恶寒、发热、咳嗽、气喘、呕逆、脉浮紧(或浮滑),或兼见其他水饮内停的症状。
病机:
风寒外束,水饮内停。
治法:
辛温解表,温化水饮。
组成:
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五味子、半夏。
15、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之饮,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1)
主症:
小便不利、少腹硬满、渴欲饮水、饮不解渴,甚则饮入即吐,苔白滑。
病机:
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
治法:
通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
组成:
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
1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106)
主症:
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或发热,以午后或夜间为甚,舌红苔黄或有瘀斑,脉沉涩。
病机:
血热互结于下焦。
治法:
泻下瘀热。
组成:
桃仁、大黄、桂枝、甘草、芒硝。
17、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124)
主症:
少腹硬满、其人如狂、小便自利、脉沉涩或沉结,舌质紫或有瘀斑,。
病机:
瘀热互结下焦。
治法:
破血逐瘀,泻热除实。
组成:
水蛭、虻虫、桃仁、大黄。
18、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162)
19、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63)
主症:
汗出而喘、身热或高或低而不恶寒,尚有口渴、苔黄、脉数等。
病机:
邪热壅肺
治法:
清热宣肺,降气平喘。
组成: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
20、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34)
主症:
下利不止,利下臭恶稠黏,肛门灼热,小便黄赤,喘而汗出,或兼有表证。
舌红、苔黄、脉数。
病机:
热迫大肠,兼有表证不解。
治法:
清热止利,兼以解表。
组成:
葛根、甘草、黄芩、黄连。
21、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64)
主症:
心悸、心慌、喜按。
病机:
心阳不足,心失所养。
治法:
温通心阳。
组成:
桂枝、甘草。
22、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67)
主症: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悸头眩,脉沉紧。
病机:
脾虚水停,水气冲逆。
治法:
温阳健脾,利水降冲。
组成: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23、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163)
主症:
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兼发热恶寒。
病机:
脾阳不足,兼有表邪。
治法:
温中解表。
组成:
桂枝、甘草、白术、人参、干姜。
24、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82)
主症:
心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或水肿,小便不利,苔白。
脉沉。
病机:
肾阳虚弱,水邪泛益。
治法:
温阳利水。
组成:
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
25、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177)
主症:
心动悸、脉结代。
病机:
心阴阳两虚。
治法:
温通复脉,滋阴养血。
组成:
甘草、生姜、人参、生地黄、桂枝、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
26、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135)
主症:
心下硬痛拒按,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手,可伴见心烦,口渴,潮热,头出汗,不大便等,脉沉紧。
病机:
水热互结与心下胸胁。
治法:
泻热逐水,峻下破结。
组成:
大黄、芒硝、甘遂。
27、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138)
主症:
心下硬满,按之疼痛,苔黄腻,脉浮滑。
病机:
瘀热互结,正在心下。
治法:
清热涤痰开结。
组成:
黄连、半夏、瓜蒌(实大者)。
28、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54)
主症:
心下痞,按之濡,心烦,口渴,舌红苔黄,关脉浮。
病机:
无形邪热,痞塞心下。
治法:
泻热消痞。
组成:
大黄、黄连。
29、心下痞,而復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155)
主症:
心下痞,恶寒汗出。
病机:
无形邪热,痞塞心下,兼卫阳不足。
治法:
泻热消痞,扶阳固表。
组成:
大黄、黄连、黄芩、附子。
30、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汤证仍在者,復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49)
主症:
心下痞满,呕恶,肠鸣下利,舌红苔腻。
病机:
寒热错杂,中焦痞塞。
治法:
和中降逆,消痞散结。
组成:
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黄连、大枣。
31、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157)
主症:
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
病机:
寒热错杂,中焦痞塞,兼水饮食滞。
治法:
消食和胃,散水消痞。
组成:
生姜、甘草、人参、干姜、黄芩、半夏、黄连、大枣。
32、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乾呕心烦不得安。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
甘草泻心汤主之。
(158)
主症:
心下痞硬而满,乾呕,心烦不得安,谷不化,下利日数十行。
病机:
寒热错杂,中焦痞塞,脾胃虚甚。
治法:
补中和胃消痞。
组成:
甘草、黄芩、干姜、半夏、大枣、黄连。
33、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161)
主症:
心下痞硬,噫气不除。
病机:
胃虚,痰阻,气逆。
治法:
和胃降逆,化痰下气。
组成:
旋覆花、人参、生姜、代赭、甘草、半夏、大枣。
34、伤寒心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173)
主症:
腹中痛,欲呕吐。
病机:
上热下寒。
治法:
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
组成:
黄连、甘草、干姜、桂枝、人参、半夏、大枣。
伤寒·阳明病
1、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0)
2、问曰:
阳明病外证云何?
答曰: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182)
3、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测,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
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219)
主证:
发热、汗出、口渴、脉浮滑。
病机:
阳明无形邪热炽盛,充斥内外。
治法:
辛寒清热。
组方:
知母、石膏、甘草、粳米。
4、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乾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8)
5、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
主证:
发热、汗出、口渴甚,常见时时恶风或背微恶寒。
病机:
邪热炽盛,津气两伤。
治法:
清邪热,益气津。
组方:
知母、石膏、甘草、人参、粳米。
6、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48)
7、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249)
主证:
腹胀满,大便不通,蒸蒸发热,心烦。
病机:
腑实初结,燥热内盛,气滞不甚。
治法:
泻热和胃。
组方:
甘草、芒硝、大黄。
8、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55)
主证:
大便硬结难解,或热结旁流,潮热,烦躁,谵语腹胀满痛,手足汗出脉沉实有力。
重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喘冒直视。
病机:
燥屎内结,阳明热实。
治法:
峻下燥结,荡涤热实。
组方:
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9、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2)
10、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3)
11、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4)
12、趺阳脉浮而濇,浮则胃气强,濇则小便数,浮濇相博,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247)
主证:
大便硬,小便数,腹无所苦。
病机:
胃热肠燥津亏。
治法:
泻热润肠通便。
组方:
麻子、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
13、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260)
主证:
身黄如橘子色,目黄,小便深黄而不利,身热,无汗或头汗出,齐颈而还,口渴,腹微满,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病机:
湿热蕴结,熏蒸肝胆,腑气壅滞。
治法:
清热利湿退黄。
组方:
茵陈蒿,栀子、大黄。
伤寒·少阳病
1、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3)
2、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6)
主症: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细。
病机:
邪犯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利。
治法:
和解少阳,调达枢机。
组方:
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炙)、生姜、大枣。
3、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1)
4、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146)
主症:
发热,微恶风寒,肢节烦疼,微呕,胸胁心下微满,伴有舌苔薄白,脉浮弦。
病机:
邪犯少阳,太阳表证未解。
治法:
和解少阳,兼以解表。
组方:
桂枝、黄芩、人参、甘草(炙)、半夏、芍药、大枣、生姜、柴胡。
5、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03)
主症: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郁郁微烦,呕不止,心下急或痞硬,大便秘结或下利臭秽不爽,伴见小便色黄,舌红苔黄少津,脉弦数。
病机:
少阳枢机不利,阳明腑实结聚。
治法:
和解少阳,通下里实。
组方:
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
6、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147)
主症:
往来寒热,心烦,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
病机:
少阳枢机不利,水饮内结。
治法:
和解少阳,温化水饮。
组方:
柴胡、桂枝、干姜、栝樓根、黄芩、牡蛎、甘草。
伤寒·太阴
1、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3)
2、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77)
主症:
自利不渴,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病机:
中阳不足,脾胃虚弱,寒湿内盛,升降失常。
治法:
温中散寒,健脾燥湿。
(轻:
理中汤;重:
四逆汤)
组方:
伤寒·少阴
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281)
2、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323)
主症:
四肢厥逆,身踡恶寒,自利而渴,小便色白,脉微细,但欲寐。
病机:
肾阳虚衰,阴寒内盛。
治法:
温肾回阳。
组方:
甘草、干姜、附子。
3、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316)
主症:
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利。
病机:
肾阳虚衰,水邪泛溢。
治法:
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组方:
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附子。
4、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炙之,附子汤。
(304)
5、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305)
主症:
背恶寒,口中和,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
病机:
肾阳虚衰,寒湿内盛。
治法:
温阳散寒,镇痛除湿。
组方:
附子、茯苓、人参、白术、芍药。
6、少阴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汤主之。
(306)
7、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汤主之。
(307)
主症:
下利不止,便膿血,色赤暗,白多红少,腹痛绵绵,小便不利。
舌淡,苔白,脉沉弱。
病机:
脾肾阳虚,滑脱不禁。
治法:
温涩固脱。
组方:
赤石脂、干姜、粳米。
8、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膠汤主之。
(303)
主症:
心中烦,不得卧,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病机:
阴虚火旺,心肾不交。
治法:
滋阴清火,交通心肾。
组方:
黄连、黄芩、芍药、雞子(ji)、阿膠。
9、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301)
主症:
发热不甚,恶寒无汗,头身痛,神疲乏力,脉沉。
病机:
少阴阳虚兼表。
治法:
温阳解表。
组方:
麻黄、细辛、附子。
伤寒·厥阴病
1、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326)
2、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膚(fu)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蚘厥也。
蚘厥者,其人当吐蚘。
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
蚘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338)
主症:
时静时烦,呕吐,腹痛,时作时止,与进食有关,痛剧时手足厥冷,有呕吐蛔虫病史。
病机:
上热下寒,蛔虫内扰。
治法:
清上温下,安蛔止痛。
组方:
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蘗(nie)。
3、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351)
主症: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
或见四肢关节疼痛,身疼腰痛,或见月经愆期,量少色暗,痛经等。
病机:
血虚寒凝,血脉不畅。
治法:
养血通脉,温经散寒。
组方:
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草、通草、大枣。
4、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378)
主症:
头痛,呕吐或干呕吐涎沫,舌淡苔白活白腻,脉沉细弦紧等。
病机:
肝寒犯胃,浊阴上逆。
治法:
暖肝温胃,散寒降浊。
5、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371)
主症:
下利便脓血,血色鲜艳,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伴发热、口渴、舌红、苔黄等。
热象。
病机:
肝经湿热,下迫大肠。
治法:
清热燥湿,凉肝止利。
组方:
白头翁、黄蘗(nie)、黄连、秦皮。
6、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337)
7、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350)
主症:
四肢厥冷,胸腹灼热,口渴舌燥,心烦尿赤,脉滑。
病机:
邪热内盛,阳郁于内,不能通达四肢。
治法:
清热回厥。
8、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397)
主症:
身体虚弱消瘦,发热,短气,干呕,口渴,心烦失眠,舌红少苔,脉虚数。
病机:
余热未尽,津气两伤。
治法:
清热和胃,益气生津。
组方:
竹叶、石膏、半夏、麦门东、人参、甘草、粳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伤寒论 选读 必背条温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