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新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题一.docx
- 文档编号:26911897
- 上传时间:2023-06-24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42.68KB
江苏新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题一.docx
《江苏新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题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新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题一.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新高考语文模拟考试试题一
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毎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孝道与现代孝道
每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要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
我们民族给出的答案是“导民以孝,以孝侍亲”,以孝文化作为解决养老问题的思想基础。
面对今日中国“银发社会”浪潮到来之挑战,应着力推动传统孝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现代孝道筑强我国养老保障制度。
传统孝道主张养老敬老。
孝老敬亲是中国人伦道德的根本,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伦理思想资源。
“善事父母”是孝文化最基本的要求。
这首先指“能养之孝”。
孔子说: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要求“事父母,能竭其力”;在“能养之孝”的基础上,孔子又提出“敬亲之孝”。
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那么,怎么才算敬养,怎么才算孝子之行呢?
《孝经》中提出来了“五备”:
“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也,然后能事其亲。
”
现在社会的深刻变化,引发了传统孝道现代转化的必要性。
首先,生产方式的改变引发家庭关系变化。
我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生产为基本生产方式,春种夏管,秋收冬藏,处理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主要靠经验,而人越老所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值得社会尊重,故而老人在家庭生活中处于支配地位。
但在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的现代社会,当晚辈的知识结构、资源财富、权力地位都超越长辈时,他们在家庭中的“话语权”便会加大,而老人们的地位难免会“边缘化”。
其次,民主政治取代封建孝治。
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要求臣子对自己尽“忠”而鼓吹百姓们行“孝”,“忠孝”也成为当时最高的道德评价标准。
而在当今社会中,古时的“父母官”变成了当今的“人民公仆”;那时的“子民”“草民”,而今变成了“公民”“国家的主人”;执政党的理念,也转变为各级干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三,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与政治冲击,使孝道文化基础大为动摇。
孝道观念被严重扭曲,造成了人们认识上的混乱,形成了几代人思想上的误区与断层。
再就是生存及养老的压力增大。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生存压力增大,子女对父母尽孝的难度提高。
凡此种种因素,使得孝道传统日渐失去昔日的约束力,子女们对父母不尽赡养之义务,老而无养,养而不敬的现象屡见不鲜。
不少子女在老人还有一点利用价值时,一味索要,无度“啃老”;而老人一旦年高体衰,便视为累赘,甚至虐待、遗弃,种种不孝行为令人发指。
曾经风光无限的传统孝道,如今已是面目全非,只是靠着历史的惯性而踉跄而行。
欲使传统孝道能在今天生存发展,并且对现代生活产生其应有的规范与指导作用,就必须对其进行现代转化,使其融入现代生活,走进现代人的心中。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传统孝道必须实现创造性转化。
它既应该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为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提出了“导民以孝,以孝侍亲”的理念,主张以孝文化作为解决养老问题。
B.传统孝道认为,孝老敬亲是中国人伦道德的根本,这说明孝道突出养老为本位,将养老作为家庭的主要职责之一,使老年人可以名正言顺地接受子女的奉养。
C.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的深刻变化,晚辈掌握的知识结构等常常超越长辈,使得老人们越来越丧失话语权,导致不孝敬老人的现象越发严重。
D.让传统孝道在现代社会发扬光大,最重要的途径是让传统孝道进行创造性现代转化,融入现代生活,让传统孝道走进现代人的心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社会讲究“忠”“孝”,是指要对统治者尽忠,对父母尽孝,而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关系正好颠倒过来了。
B.“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即是说如果对父母不是由衷地敬爱,那养父母和养牲畜就没有什么差别。
C.现代社会中,后辈们生存及养老的压力增大,加大了子女孝敬老人的难度,使得后辈们对传统的孝道逐渐有心无力。
D.传统孝道在现代社会中如果不能及时进行内容的更新,必然落后于时代而被抛弃;现代的孝道如果不能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没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将得不到发扬。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中国社会逐渐进入老龄化阶段,我们应该着力推动传统孝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现代孝道筑强我国养老保障制度。
B.“五备”的要义在于要将父母放在心上,以诚敬的心情做好“生、养、死、葬”中的每一件事。
C.传统孝道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生产方式的改变,知识结构的变化,主人公意识的转变,以及生存压力的增大是主要原因。
D.传统孝道与现代孝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传统孝道自身内涵的不断丰富,促进了现代孝道的发展,现代孝道促进了传统孝道的必然改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2分)
中国航空之父——冯如
1909年9月21日,美国奥克兰市郊匹满高地的伍·吉·典梓农场。
一架升降舵装设在飞机前部的鸭式布局轻型飞机在农场崎岖不平的地面上由慢而快地滑行着升上天空。
那个驾驶着简陋的飞机在10~15英尺之间的低空飞行了约半英里航程的年轻、挺拔的身影,犹如一道永恒的闪电,把自己的名字镌刻在天空上--冯如。
中国航空之父,首位驾驶自制飞机上天的中国人。
旧金山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是美国西部重要的金融中心和贸易港口。
这座城市人口众多,工业发达,冯如终其一生的对于机器和工业的迷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他白天在工厂劳动,晚上回家学习,研读各类科技书籍。
经过十年的工作实践和学习,冯如精通了机械和电机的专业技术知识,能够熟练地设计和制造各种机器。
特别是他制造的小型发电机,不但运输、移动方便,而且发电效率优良。
他设计制造的抽水机、打椿机、发电机、无线电报机等轻便耐用,深得社会赞誉。
1906年前后,有两件事情给冯如内心带来了强烈震撼。
一是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自制载人动力飞机试飞成功,揭开了世界载人动力飞行史的第一页。
冯如萌生了效仿莱特兄弟试制飞机的念头。
二是1904年,日本和沙皇俄国为了争夺我国东北的特权,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狗咬狗的战争。
1905年9月两国在美国的调停下签订《朴茨茅斯和约》,和约竟规定将辽东半岛南端的旅顺口、大连及附近海域转让给日本;从长春到旅顺口的铁路也交给日本所有。
这件事情更使他坚定了研制飞机的决心。
冯如为祖国的不幸痛苦不已,他的"机器梦"破灭了:
"是(指制造机器)岂足以救国者。
吾闻军用利器,莫飞机若,誓必身为之倡,成一绝艺以归飨祖国,苟无成,毋宁死!
"
从此,他立下了"航空救国"的思想,发誓要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报效祖国。
冯如勤奋学习、研究,先后从《美国科学》、《航空学》《航空器》和《昆虫式飞机》等当时著名的航空科学书刊上,搜集了大量制造飞机的技术资料。
为了探索飞机的制造和驾驶技术,冯如通过观察飞鸟的飞行情况,领会到要制造一架能够在空中飞行的飞机,不但要有合理的外形,良好、稳定的操纵系统,而且要达到最大功率和最小重量的完满结合。
经过充分观察研究之后,冯如选定以莱特式飞机为设计飞机的主要蓝本,同时参考花曼、寇蒂斯、伯里利奥等当时著名飞行家的飞机图形绘制成飞机结构施工图。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资金不足,无法购置足够的生产工具,飞机的大小零部件都只能用简单的工具和手工操作完成,花费很多时间,才能制成一个合规格的零部件。
冯如的家人也屡屡催促他回国团聚,冯如复信婉言劝慰,并毅然宣布,"飞机不成,决不归国。
"
1909年9月21日傍晚,冯如驾驶着经过检验和更换了新车轮的飞机,冒着强风,在伍·吉·典梓农场崎岖不平的地面上起飞。
围绕着一座小土山,飞机作椭圆形航线的绕空飞行,高度保持在10~15英尺之间。
在未经试飞证实确属安全之前,冯如不打算冒太大的风险,进行更高的飞行。
飞机飞行了一圈,航程约半英里。
这表明这架飞机具有良好的飞行性能,能够如意地进行操纵。
冯如首次试飞的成功,标志着中国航空史的开端。
1909年9月23日,美国《旧金山考察家报》、《旧金山呼声报》等英文日报,分别以《在航空领域,中国人把白人抛在后面》、《中国人驾驶自制的飞机在空中飞行》为题,报导了冯如制造飞机及试飞成功的经过,大大地鼓舞了旅美华侨投资支持冯如发展祖国航空事业的信心和兴趣。
相关链接
(1)冯如制造飞机和试飞成功的消息,很快传到了中国。
当时国内发生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清政府两广总督张鸣岐想利用冯如为其建立航空部队,电召冯如归国,许以破格录用。
航空是当时最尖端的科学技术,冯如完全可以用他掌握的航空科学技术知识,在美国经营航空事业,赚取大量金钱,但冯如毅然回国。
(2)1912年8月5日,经民国临时政府批准,冯如在广州郊区做第二次飞行表演。
冯如意欲使飞机飞得更高,将两手所持之机关一抽,不意用力过猛,该机直上,头高尾低,冯如两足浮松,全身下坠,飞机亦即坠落。
冯如头、胸、股各部均受重伤。
终因失血过多,抢救无效,撒手人寰。
一代英豪,就此长眠,时年29岁。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旧金山对于冯如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他学习机械制造的完整理论,并能够在实践之中不断应用,使他最终研读各类科技书籍,精通了机械和电机的专业技术知识,能够熟练地设计和制造各种机器。
B.祖国的积贫积弱,激发了冯如强烈的爱国热忱,使他更加勤奋地学习研究,搜集资料,尤其是自己最感兴趣的飞机制造相关资料。
C.冯如试飞成功,美国的报纸大力加以报道,这对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大大地鼓舞了旅美华侨投资支持冯如发展祖国航空事业的信心和兴趣。
D.冯如回国后第二次在广州郊区进行飞行表演,以大无畏的勇气,努力使飞机飞得更高,由于用力过猛,飞机失事,冯如遇难,年仅29岁。
5.为什么称冯如为中国航空之父?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分)
6.央视近期正热播“大国工匠”,冯如作为一名飞机设计工程师,你认为大国工匠的精神品质在他身上有怎样的体现?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
冬天记忆张海生
虽然时隔已经很久远了,但我却依然念念不忘。
在那物质极度贫乏的冬天里,一块石头、一堆柴草、一根鸡绒毛很自然就成了我患难的伙伴。
我记忆里的冬天是那样的寒冷,我穿着厚厚的棉袄棉裤走在上学的路上,寒风打着呼哨扑过来,刀一样地扎疼我的脸,割疼我的耳朵,顺着袖口、脖子、胸口往棉衣裤里钻。
教室里没有取暖的设备,窗户上常常没有玻璃,取而代之的是厚厚的白塑料布或纸袼褙片儿,风刮过来嘭嚓作响,顺着缝隙往教室里钻,坐在教室里,写字的手冻得拿不住笔,把两手抄进棉袖筒里或凑到嘴上哈几口气暖暖手再写。
下雪的日子,冰天雪地,树木上、老墙上、屋顶上全是雪,整个世界萧杀而苍茫。
消雪的日子,更是冷得厉害,房檐上垂挂着短则几寸、长则数尺的小檊杖一样粗细的冰凌柱,哩哩啦啦的滴着水。
我们用一根长长的竹竿,一根根将冰柱捣下来,小手冻得象透明的红萝卜。
晚上睡觉的时候是最受罪的时候,脱了衣服往被窝里钻,被窝里冰凉冰凉,冻得人浑身哆嗦,大半夜也暖不热。
那时候我曾想,晚上我要能有一个温暖的被窝该有多幸福呀。
那些个冬天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寒冷。
在梦一般的记忆里,我用驱寒的方式,用寻找温暖的方式,度过了一个个自由、率真、充满野趣的冬天。
在学校里,下课的铃声一响,我们就跑着挤到一堵太阳光照得到的背风的墙根前,一字排开从两边往中间挤,使劲的挤,一边挤一边高声喊叫:
挤挤,挤老干,挤出老干我喜欢。
挤挤,挤老干,挤出老干我喜欢。
如果中间的那一位被挤出来了,就迅速的跑到两端继续往中间挤,直到浑身发热,浑身出汗。
我们还打皮老尖儿、迈大步、推铁环、吹鸡毛上天。
放学了,几个同学一合计,直奔老麦场的麦秸垛,在麦垛的一方掏一个洞,再到地里偷几个白萝卜,用竹批儿剥去厚厚的一层皮儿,躺在麦秸洞里吃得津津有味,辣甜绕口。
有时候,我们也会跑到大河塄的格档堆上,用自制的枪、棒做武器干中美、捉迷藏,我们常常忘记了时间,直玩得天昏地黑。
麦场的小庵也是我们常去的地方,我们会在小庵的朝阳背风处挖一个坑,坑沿上垒几块土坯或砖块,然后到地里去拾些树梢干柴,点上火取暖,有时还用泥包住用弹弓打来的麻雀,放到火里烧烤,等到泥烧干了的时候,剥开泥块,麻雀的羽毛也会被烧的无影无踪,烧熟了的麻雀肉热气腾腾,再撒上些从家里偷来的盐,一边烤火一边吃,香甜而温暖。
在关于寒冷的记忆中,尤其使我难忘的是那些圆溜溜、胖乎乎的鹅卵石,不知从啥时候开始,我冬天的冷被窝里竟有了这些可爱的小伙伴。
那是母亲去城河里洗衣服时捎回来的,母亲选择了这些大小适中,形状可爱的鹅卵石洗净带回家。
傍晚做饭时,母亲将几块石头围在煤火口边,到了睡觉前石头已经被炕得很热,母亲又把每一块石头用一块包袱布裹住,放进我和弟弟妹妹的被窝。
我钻进暖和的被窝里,脚蹬一块石头,怀抱一块石头,冬天的寒冷已躲得无影无踪。
时光已过去了几十年,如今我的女儿已将大学毕业,当我和她谈起这些往事,她听得一脸茫然,不知所云。
当然我理解女儿,在这个地球逐渐变暖,北方再也找不到大雪,空调、水暖、电暖、暖水袋随处可见的年代,让女儿去理解一块石头的作用,理解人与人挤在一起用来取暖的方法,的确愚顽可笑。
但我这个从贫穷年代走过来的人,怎么能够忘记了对一颗萝卜的回味,对一块石头的怀想,对一缕阳光的感恩呢?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头对于“一块石头、一堆柴草、一根鸡绒毛”的强调,重在突出在物质生活极度贫乏的年代,曾经带给自己怎样的生活体验,也为下文的写作埋下伏笔。
B.第二段关于寒冷的描写生动形象,作者把自己对于寒冷的深切体验细致地进行描绘,目的是为与后文写女儿的生活进行对比,从而表现女儿的茫然无知。
C.一块石头,被母亲用来作为驱走严寒的工具,一方面照应了前文的冬天的记忆,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母亲对子女博大的母爱以及生存的智慧。
D.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叙事散文,对于冬天的寒冷记忆,不仅作者的女儿不能体悟,在读者看来,这也是一篇充满童趣的生活化气息浓厚的文章,让作者忘却痛苦。
E.文章结尾“但我这个从贫穷年代走过来的人,怎么能够忘记了对一颗萝卜的回味,对一块石头的怀想,对一缕阳光的感恩呢?
”这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8.文章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请找出两处进行赏析。
(4分)
9.作者以“冬天的记忆”为题有着怎样的情怀,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
“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客谢之。
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
朗曰:
“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
”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
朗谓邵曰:
“唇齿之喻,岂唯虞、虢?
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
且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徙,带山之县必骇,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
”邵不从。
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抄①。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
朗父防为治书御史,当徙西,以四方云扰,乃遣朗将家属还本县。
或有告朗欲逃亡者,执以诣卓,卓谓朗曰:
“卿与吾亡儿同岁,几大相负!
”朗因曰:
“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②,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
威德以隆,功业以著,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捐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
朗知卓必亡,恐见留,即散财物以赂遗卓用事者,求归乡里。
到谓父老曰:
“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
郡与京都境壤相接,洛东有成皋,北界大河,天下兴义兵者若未得进,其势必停于此。
此乃四分五裂战争之地,难以自安,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③东黎阳。
黎阳有营兵,赵威孙乡里旧婚,为监营谒者,统兵马,足以为主。
若后有变,徐复观望未晚也。
”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
后数月,关东诸州郡起兵,众数十万,皆集荧阳及河内。
诸将不能相一,纵兵抄掠,民人死者且半。
久之,关东兵散,太祖与吕布相持于濮阳,朗乃将家还温。
时岁大饥,人相食,朗收恤宗族,教训诸弟,不为衰世解业。
建安二十二年,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节选自《三国志·司马朗传》)
[注]①抄:
掠夺。
②阳九之会:
指灾难之年或厄运。
③宗:
宗族,宗室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B、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C、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D、明帝即位/封朗子遗昌武亭侯/邑百户/朗弟孚又以子望继朗后/遗薨/望子洪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代察举专设童子科,规定儿童年龄在12岁至16岁之间,能博通经典可以入选,孝廉试经者拜为郎,年幼才俊者拜童子郎。
察举童子是一种奖励天才儿童的方法。
B.关东,俗称东北,位于山海关以东以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三市一盟。
关东地区是中国北方一个比较完整而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
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风土人情,深厚的文化内涵。
C.“邑”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城邦。
先秦民众聚居地,包括城市或村镇及其附属田地。
陶渊明《桃花源记》亦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第五个年号,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一月到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三月。
这个时期的东汉朝廷的政治大权主要由董卓所掌握。
这一时期的文学家有“三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朗小时候就善于应答,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少年的敏捷与机智,这种才能在被董卓诘问时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B、司马朗对冀州刺史李邵移家避难的做法很不赞成,一是因为移家于温不能真正避开灾难,二是因为李邵的离开会引起当地居民的骚乱,但他的劝阻并未起作用。
C、司马朗认为,如果董卓能够清除众多的恶人,广泛推举贤能的人才,仔细考虑,就能取得盖世的功业,董卓被他的忠心和诚意打动,最终放了他。
D、司马朗回到家乡,认为家乡也不是可以安居的地方,于是建议乡亲们跟他一起举家迁到黎明去,但父老们留恋故土,只有赵咨及家人跟着司马朗迁走。
13.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0分)
①唇齿之喻,岂唯虞、虢?
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年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
(6分)
②父老恋旧,莫有从者,惟同县赵咨,将家属俱与朗往焉。
(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
15题。
高阳台·西湖春感张炎
接叶巢莺①,平波卷絮,断桥②斜日归船。
能几番游?
看花又是明年。
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
更凄然,万绿西泠③,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
但苔深韦曲④,草暗斜川⑤。
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⑥。
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
莫开帘。
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注释】①张炎,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词人,宋亡以后,家道中落,贫难自给,即落魄纵欢,在江南江北纵横千里的地方漂泊。
由于不愿意北向俯首事敌,就长期寓居临安。
②断桥:
西湖孤山侧桥名。
③西泠:
西湖桥名。
④韦曲:
在长安南皇子陂西,唐代诸韦世居此地,因名韦曲。
14.下面对词的内容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5分)(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
A.这首词借咏西湖,抒发国破家亡的哀愁。
开头三句写景,以景衬托国破家亡的凄凉。
“能几番游”二句最沉痛,抒发出人生短暂的无限哀愁。
B.“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
词人暗用了辛弃疾的两句词:
“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意谓连悠闲的鸥,也生了新愁。
白鸥之所以全身发白,似乎都是因“愁”而生的,因此常借用沙鸥的白头来暗写自己的愁苦之深。
C.“当年燕子知何处?
”此句代用刘禹锡诗: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词在刘诗基础上进一步点明了自己的故国之思。
D.“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开帘”照应“掩门”,“飞花”照应“卷絮”,“啼鹃”应“巢莺”,首尾呼应,营造了一种花飘风絮,杜鹃啼血的悲凉氛围。
E.这是一首写春暮时景的咏物词。
写春天的景色等是实写,写内心的亡国之痛则是虚写。
以景示情,以情带景。
读耐人寻味,耐人咀嚼。
很有豪放派的词风。
15.这首词中,词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写出诗人情感发展的脉络并作简析。
(6分)
(三)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说明学习的作用。
(2)《蜀道难》中“,”两句化用了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句子,借古说今,暗寓了蜀道之难自古而然。
(3)《醉翁亭记》中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的句子是:
“,在乎山水之间也。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推崇孔子,却没把孔子的每句话都当作清规戒律,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B.他见老领导工作十分辛苦,而生活条件也很差,不禁动了恻隐之心,忙到商店买了一些果品回来。
C.以每个人分发一百元钱然后遣散的方式来应付民工集中追索欠款,这种作为只能是扬汤止沸,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
D.某局长前不久因违纪受到处分,最近又因腐败丑行而被停职,真是雪上加霜。
1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公投如果通过,苏格兰将结束同英国的三百年“婚姻”,成为独立国家,而英国也将“一夜分裂”。
B、从美国和欧盟的外国直接投资出现剧烈下滑,达到17%—18%以上。
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成本的增加使西方公司不再能够在中国获得象10年前一样的暴利造成的。
C、回顾“占领华尔街”的三年历程,最为引人瞩目的还是其头一年轰轰烈烈的情景,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直奔曼哈顿的富人聚居区;寻求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传遍全美。
D.在网络公共言论平台日趋多样、日益扩展的情况下,公民举报官员的途径也大大增加,同时也增强了公民实现其权利的可能性。
1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
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冰窗花儿的美,还在于它变幻、亮丽的色彩。
。
。
。
。
,记下了自己的晶莹剔透,记下了自己曾经的绚丽和多姿。
2窗花儿的莹白,开始放射出七彩的缤纷
②太阳的光线越来越热,冰窗花儿开始溶化,在窗玻璃上纵横流淌,把曾经的辉煌,变成了一道道流淌的记忆
③最初,只是一种明亮,渐渐地,不同的色彩从冰花上散射出来
④太阳出来了,冬日的太阳,淡淡的,以一种柔弱的姿态,照射到冰窗花儿上
⑤先是橘黄的,橘黄中带着一种浅紫和淡蓝,慢慢地又变成一种耀眼的红。
A.④①③⑤② B.④②③①⑤C.④③①②⑤ D.①④③⑤②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眼睛和嘴巴相关联的地方在哪里呢?
原来我们吃东西,不仅用嘴巴,同时又兼用眼睛,所以烧一碗菜,油盐酱醋要配得好吃,①。
倘使乱七八糟装一下,②,但是我们看了心中不快,吃起来滋味也就差一点。
③,食物的味道并不很好,倘使装潢得好看,我们见了,心中先起快感,吃起来味道也就好一点。
21.下面是我校某班级“爱心义卖”活动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75个字。
(6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 新高 语文 模拟考试 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