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docx
- 文档编号:26910553
- 上传时间:2023-06-24
- 格式:DOCX
- 页数:40
- 大小:50.16KB
最新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docx
《最新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
最新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前两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在整首诗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诗中使用了吕尚、伊尹、宗悫的典故。
请说明诗人使用这些典故的用意。
【答案】
(1)①内容上,写美酒珍馐,金樽玉盘,极写朋友盛情,表达对朋友的感激。
②结构上,为下文写自己“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情态,抒发“行路难”的愤慨作反向铺垫。
(2)①“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口边”用吕尚、伊尹典,借两位先贤原先也并不顺利但最终大有作为的故事,表明自己持守崇高理想抱负的信心。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用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之典,表明自己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决心。
【解析】【分析】
(1)读懂诗句后,联系下文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
内容上,形容场面非常的盛大,表达对朋友的感激,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结构上,为下文写自己“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情态蓄势,为抒发“行路难”的愤慨作反向铺垫(反衬)。
读懂诗句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一定要答出诗句对抒发诗人情感的意义。
(2)“闲来垂钓碧溪上”传说吕尚(姜太公)未遇周文王时,曾一度垂钓于磻溪(今陕西宝鸡东南)。
“忽复乘舟梦口边”:
相传伊尹在受商汤聘请的前夕,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
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李白借此表明对自己的政治前途仍存极大的希望,表达了自己对贤君明主和施展自己抱负及才华的渴望。
“长风破浪会有时”则化用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典故,表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现实的关注,以及一种不服输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态度。
这是用浪漫主义手法展现出李白自己乐观、豪迈的气概。
故答案为:
⑴①内容上,写美酒珍馐,金樽玉盘,极写朋友盛情,表达对朋友的感激。
②结构上,为下文写自己“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情态,抒发“行路难”的愤慨作反向铺垫。
⑵①“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口边”用吕尚、伊尹典,借两位先贤原先也并不顺利但最终大有作为的故事,表明自己持守崇高理想抱负的信心。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用宗悫“乘长风破万里浪”之典,表明自己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决心。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句的作用。
理解诗句的的作用,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
⑵本题考查理解典故的表达效果。
古代诗人在创作时大多喜欢用典,以达到委婉含蓄的效果。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春望》一诗紧扣“望”字,表达的感情很细腻。
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2)古人做诗十分讲究炼字,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亲人团聚的期盼。
(2)示例一:
“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
“深”字用得好。
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示例三:
“破”字在本诗中堪称诗眼,景、情皆由此出。
“国破”对“城春”,“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气的“城春”对比强烈。
“城春”当为明媚之景,后面却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前后对比,表达精巧。
【解析】【分析】
(1)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所以,题目中的“望”,既指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也指诗人对期望和平、企盼家人团聚。
据此理解作答。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联中,一个“破”字写出了由于“安史之乱”造成的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一个“深”字写出了蒿草遍地、林木苍苍的凄凉景象,让人触目惊心,为全诗营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⑴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亲人团聚的期盼;
⑵示例一:
“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
“深”字用得好。
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示例三:
“破”字在本诗中堪称诗眼,景、情皆由此出。
“国破”对“城春”,“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气的“城春”对比强烈。
“城春”当为明媚之景,后面却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前后对比,表达精巧。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
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
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北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袭,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耐胸应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请赏析词首句中“狂”字的妙处。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狂”字写出了词人的狂傲、豪情,贯穿全篇,奠定了全词豪迈的感情基调。
(2)表达了词人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解析】【分析】
(1)“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意思是“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
用“狂”字笼罩全篇,表达了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写出了词人的狂傲、豪情,奠定了全词豪迈的感情基调。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意思是“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故答案为:
⑴“狂”字写出了词人的狂傲、豪情,贯穿全篇,奠定了全词豪迈的感情基调。
⑵表达了词人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注意结合句意,揣摩用字的妙处。
⑵本题考查诗句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结合句意的理解和写作背景的把握,明确包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中写了哪些景物?
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
(1)杨花、子规、明月。
凄凉伤感。
(2)作者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将自己的担忧之情写得生动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担忧。
【解析】【分析】
(1)“杨花落尽子规啼”写出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时的暮春景象。
“杨花落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
子规(杜鹃)泣血悲鸣,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
所以这句诗写了杨花和子规鸟两个事物,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句诗,这句诗是寄情于景,对友人王昌龄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意思是,我将自己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
把“明月”人格化,通过想象让明月带着我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
所以此句抒发了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故答案为:
⑴杨花、子规、明月。
凄凉伤感。
⑵作者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将自己的担忧之情写得生动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担忧。
【点评】【点评】⑴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意象及意境的能力。
意象,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
因此,此题第一问只需在诗句中找到描写的景物即可。
理解诗歌的意境,就是在平时的学习中,①熟悉一些典型的传统意象;②展开联想想象;③明确答题思路。
只有在掌握了诗歌意境的相关常识的基础上,多积累,多训练,才能真正做到考场不慌,心中有数。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
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
从考查的方向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①品评古诗中的炼字艺术或“诗眼”,②结合词语对诗中名句的含意、色彩、情味以及表达效果的理解分析,③总体上对古诗语言特色、风格的概括评析。
回答该题,要放在语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评析,说出表达效果。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下列对诗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足鸡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B. 颔联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C. 颈联中,诗人在赞美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同时表现了诗人的苦闷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D. 尾联描绘的意境是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月光之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
(2)下列关于这首诗的格调,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格调高远 意蕴悠长
B. 明快抒情 富含哲理
C. 意境辽阔 基调低沉
D. 豪放洒脱 轻松愉快
【答案】
(1)C
(2)B
【解析】【分析】
(1)ABD赏析正确。
C“颈联表现了诗人的苦闷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是错误的,这首诗陆游是蛰居山阴老家农村时所作。
生动地描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农村风光,对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流溢着喜悦、挚爱的感情。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第二联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
故B正确。
ACD不正确。
故答案为:
⑴C;⑵B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题目、内容、主题、感情等方面。
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⑵此题考查理解诗歌格调的能力。
格调就是诗歌的格律声调。
亦泛指作品的艺术风格。
解答是要理解诗歌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侧重于把握诗歌流露的情感特质。
6.阅读下面的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眉峰聚”“眉眼盈盈处”是什么意思?
请选择其中一个作答。
(2)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眉峰聚:
形容双眉蹙皱,状如二峰并峙。
眉眼盈盈处:
喻指山水秀丽的地方。
盈盈:
美好的样子。
(2)作者送别友人去江东的事情,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送”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
“才始送春归”写出才刚送别春天,心中还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离愁更深,表达了作者的愁思和依依惜别之情
【解析】【分析】
(1)山是眉峰聚:
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西京杂记》载卓文君容貌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
后人遂喻美人之眉为远山,这里反用。
眉眼盈盈处:
一说比喻山水交汇的地方,另有说是指鲍浩然前去与心上人相会。
盈盈:
美好的样子。
(2)这首词是一首送别之作。
题目中的鲍浩然是作者的朋友,浙东是友人要去的地方。
这首词分为两片,上片写友人回浙东去的山水行程,下片抒发作者对回归江南的友人的深情祝愿。
下片“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正面写“送”,点出了别友人的时间:
暮春。
为“又送君归去”铺垫。
作者有心惜春,然而留不住春天,春天最终不顾作者归至江南。
这对作者来说,不能伴春而去的江南又正是春天回归的地方。
这两句写得相当愁苦,一个“才”一个“又”,层层递进,作者的情感越来越深。
上片含蓄地表达了词人与友人的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
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送”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
⑴眉峰聚:
形容双眉蹙皱,状如二峰并峙。
眉眼盈盈处:
喻指山水秀丽的地方。
盈盈:
美好的样子。
⑵作者送别友人去江东的事情,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送”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
“才始送春归”写出才刚送别春天,心中还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离愁更深,表达了作者的愁思和依依惜别之情.
【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歌重点词语的鉴赏能力。
考生要注意理解词语的本义之外,还要注意其比喻义、引申义,注意其对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的表达效果。
⑵本题考查考生诗歌理解和鉴赏的能力。
考生要仔细阅读诗歌,联系作者的身世、经历、境遇、时代背景等去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7.古诗词赏析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本诗中“决眦入归鸟”中“眦”的意思是________,颔联写出了泰山的________特点。
(2)结合全诗,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眼角;神奇秀丽,高大巍峨
(2)作者想攀登最高峰,一览众山的渺小,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解析】【分析】
(1)理解词语的意思结合诗句的意思,“决眦入归鸟”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眦:
眼角。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描写泰山的近景。
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
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故答案为:
⑴眼角;神奇秀丽,高大巍峨
⑵作者想攀登最高峰,一览众山的渺小,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8.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
(1)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2)①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②盼望战乱早日结束。
【解析】【分析】
(1)结合诗句内容分析,“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首联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
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
据此可知这首诗表达的感情是:
①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②盼望战乱早日结束。
故答案为:
⑴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⑵①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②盼望战乱早日结束。
【点评】⑴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诗歌常用的写作手法有:
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的基础上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赏析。
⑵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
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
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太阳的话
艾青
打开你们的窗子吧
打开你们的板门吧
让我进去,让我进去
进到你们的小屋里
我带着金黄的花束
我带着林间的香气
我带着亮光和温暖
我带着满身的露水
快起来,快起来
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
睁开你的被睫毛盖着的眼
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
让你们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
打开它们的关闭了很久的窗子
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
温暖和露水撒满你们心的空间。
一九四二年一月十四日
(1)诗中的“我”指________,“你们”指________。
(2)诗中的“太阳”象征什么?
【答案】
(1)太阳;当时社会的人民
(2)“太阳”就是光明、温暖,是希望的象征。
【解析】【分析】
(1)联系题目“太阳的话”可以推断“我”的所指,联系全诗的内容、诗人的写作日期可以推断出“你们”的所指。
(2)要联系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根据“我带着金黄的花束/我带着林间的香气/我带着亮光和温暖/我带着满身的露水”“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温暖和露水撤满你们心的空间”等关键句可知,这里运用的是象征手法,且根据相关内容可以提炼出“太阳”的象征意义。
故答案为:
⑴太阳;当时社会的人民;
⑵“太阳”就是光明、温暖,是希望的象征。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以拟人的手法,赋予太阳人的语言与思想,诗中的“你们”指人类(人们),“我”指太阳。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村晚①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②,
山衔落日浸寒漪③。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④信口吹。
【注】①这首诗作于作者晚年隐居,游览农家之时。
②陂bēi:
指山坡。
③漪yī:
指细细的水波。
④腔:
曲调。
(1)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所展示的画面。
(2)有人提议,把“衔”不如换成“连”字贴切,而“横”字又不如“跨”字准确,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进行简要分析。
(3)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满上了岸边,太阳快要落山了,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衔住一样,倒映在充满寒意的波光荡漾的水面上。
(2)前一个动词,用“衔”而不用“连”,不仅在形态上更贴切,而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写活了山,写出了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
后一个动词,用“横”而不用“跨”,因为“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地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纯朴无邪等)。
(3)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或:
表达了诗人对悠然宁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以及归隐田园的闲适恬静
【解析】【分析】
(1)本题在描述画面时主要抓住这几样景物:
青草,漫上岸边的池水,落日,山,充满寒意的水面。
(2)“衔”主要运用拟人的修辞,化静为动,更形象贴切。
“横”则更能表现牧童的随意、可爱。
(3)这首诗的题目是“村晚”,第①个注释交待了诗歌的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作者晚年隐居,游览农家之时。
整首诗描绘了乡村晚景的悠然宁静。
因此表达的情感是:
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以及希望归隐的愿望。
故答案为:
⑴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满上了岸边,太阳快要落山了,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衔住一样,倒映在充满寒意的波光荡漾的水面上;
⑵前一个动词,用“衔”而不用“连”,不仅在形态上更贴切,而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写活了山,写出了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
后一个动词,用“横”而不用“跨”,因为“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地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纯朴无邪等);
⑶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或:
表达了诗人对悠然宁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以及归隐田园的闲适恬静。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诗歌中描绘的画面,一定要在正确翻译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与适当的描写即可,结合给出的注释即可正确翻译
⑵根据诗句的内容,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
牧童“横牛背”中一个“横”字,则写出了在农村傍晚时的美景中,牧童悠然自在,天真无邪。
意对即可;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二、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
“天子且至!
”军门都尉曰:
“将军令曰:
‘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将军约,军中不得驰驱。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
“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
“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节选自《史记》)
【乙】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中考 语文 诗歌 鉴赏 文言文 阅读 试题 类型 及其 解题 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