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窗随笔.docx
- 文档编号:26906492
- 上传时间:2023-06-23
- 格式:DOCX
- 页数:33
- 大小:33.60KB
竹窗随笔.docx
《竹窗随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竹窗随笔.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竹窗随笔
竹窗随笔
竹窗随笔
序
学诚
莲池大师是明代四高僧之一。
师讳袾宏,字佛慧,别号莲池。
杭州仁和人,俗姓沈,父德鉴,号明斋先生,为当世名儒。
师生而颖异,幼承庭训,深明大义,以孝行著称。
十七岁入县学,德行文章鸣于一时,平素好佛理,淡于世味,戒杀生,祭必素,栖心净土,志在出世。
自云“三十不售,定超然长往。
”三十二岁时,投西山性天和尚座下出家为僧。
受具足戒后,云游四方,遍参名师知识,曾入京城参禅门耆宿辨融大师和笑岩禅师等。
北游五台,感文殊放光;后过东昌,忽有所悟。
晚年至杭州五云山结茅而居,名其庵曰“云栖”,所以也有称师为“云栖大师”。
大师施设门庭,以净土念佛法门为主,倡导持名念佛,后世尊推他为莲宗第八祖。
同时主张禅、教并重。
在《重修云栖禅院记》中大师自述说:
“大都主以净土,而冬专坐禅,余兼讲诵。
”表明了这种态度。
平素十分注重戒律,所订云栖寺僧约极为严谨,并制定了寺院的日常课诵仪式,为后世所遵循。
憨山大师在《莲池大师塔铭》中尊师为法门周孔,推崇备至,谓“师之才,足以经世;悟,足以传心;教,足以契机;戒,足以护法;操,足以励世;规,足以救弊;至若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广运六度,何莫而非妙行?
!
出世始终无一可议者,可谓法门得佛之全体大用者也。
夫非应身大士,朗末法之重昏者,何能至此哉?
!
”
莲池大师著作颇多,尤其是《阿弥陀经疏钞》一书,阐发事理一心,至为渊奥,自莲宗建立以来所未曾有。
其它如:
《楞严经摸象记》、《遗教经论疏节要》、《梵网经菩萨戒疏发隐》、《沙弥律仪要略》、《禅关策进》、《直道录》、《山房杂录》、《云栖遗稿》等,后来被门人汇编为《云栖法汇》,堪称度世之宝筏,法门之圭臬。
《竹窗随笔》及《二笔》、《三笔》,是莲池大师的随笔集。
他在《竹窗三笔序》中说:
“古有《容斋随笔》,予效之竹窗之下,时有所感,笔焉;时有所见,笔焉。
”又说:
“所感所见,积之岁月,忽复成帙。
虽东语西话,宾叩主酬,种种不一,要归于整饬行门、平治心地而已。
”可见他这书是仿效《容斋随笔》的。
从内容上看,其中或借事抒情,意味隽永;或有感而发,夹叙夹议;或感慨教门中的流弊和败坏;或纠正疑误,论证自己的宗教实践与见解;或阐发他对儒佛调和的主张;或宣扬净土及因果报应等。
辞约而义丰,言简而意赅,每一则都能给人以深刻新颖的教育与启发,读之可以使人辨别是非,端正知见,消除俗念,促进道心,可谓获益良多。
福建佛学院演莲法师,执教二十余年,见解深邃,闻思不断,悲心深广,勤于笔耕,弘法利生,不辞劳倦,鉴于时人古文程度有限,往往存在文义理解方面的偏差与困难,法师巧施方便,进行白话注译,以期有效地帮助学人通晓祖师深意,进趣圣道门阶,自他二利,功不唐捐,乐为之序!
二00三年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
《竹窗随笔》注译序
莲池大师为明代高僧,淹通宗教,力倡净土,在中国佛教史上有其崇高的地位。
师著述宏富,全集称为《云栖法汇》,有金陵刻经处刻本。
其中《竹窗随笔》流行甚广,脍炙人口。
它的主要特点:
一、见地圆融,深入浅出,言近而旨远。
深入固不易,而又能浅出,非于教理融会贯通,运用自如者莫能办。
二、补偏救弊,苦口婆心。
每则皆有感而发,富有针对性。
而且这些时弊,于今尤烈,更具有现实意义。
读之能令人辨邪正,明是非,正知见。
循此而修,自能找到入佛的康庄大道。
尝见许多善男信女因入门不慎,罔别邪正,终身成为门外汉,乃至沦为外道而不自知,埋没慧命,多么可痛。
因知此书实入道的津梁,学佛的明灯。
其实,书中每一段话,就是一次开示,读者如能把每一则都当作为我而说的开示,自当更感亲切而受用不尽了。
《竹窗随笔》、《二笔》、《三笔》三卷,凡四百二十七则。
莆田广化寺演莲法师研读多年,深感受益。
考虑到现代有许多文化较低的学佛道友不熟悉文言文,难于普及,为自利利他,善与人同,花许多时光,译为口语,以利流布。
并加注释,博搜广罗,煞费苦心,令人感动。
移译能达到信、达、雅的程度,自非易事,虽未臻尽善尽美,但已竭尽心力,深堪赞叹。
今将付印,嘱缀数语,勉成此文,用志随喜。
庚午上元莲婴智坚谨序
竹窗随笔
目录
竹窗随笔注译序
僧无为
人命呼吸间
古今著述
儒释和会
楞严
(一)
楞严
(二)
礼忏功德
螯蛎充口
东门黄犬
为父母杀生
鹿祀求名
心喻
换骨
洪州不得珠体
坟墓
菩萨度生
悟后
孚遂二座主
实悟
出家父母反拜
生愚死智
庄子
(一)
庄子
(二)
庄子(三)
养老书
心得
祀神不用牲
好乐
世智当悟
时不可蹉
念佛鬼敬
鬼神
东坡
(一)
东坡
(二)
憎爱
静之益
(一)
静之益
(二)
华严不如艮卦
韩淮阴
诵经杂话
平心荐亡
对境
去障
以苦为乐
二客对弈
思惟修
诤友
鼓乐
道人重轻
佛经不可不读
萧妃
泰首座
睡着无梦时主人
布施
尚直尚理编
戒杀
建立丛林
僧俗信心
损己利人
良知
心之精神是谓圣
寂感
来生
(一)
来生
(二)
弃舍所长
二种鼠
僧习
古今人不相及
物不迁论驳
碧岩集
兜率悦张无尽
宗门问答
醉生梦死
真道人难
空所空尽
教外别传
发真归元
道话
楚失弓
汤厄
(一)
汤厄
(二)
汤厄(三)
汤厄(四)
经教
语录
闻谤
愚之愚
预了
广览
求人过
谋断
禅佛相争
武夷图
谈宗
念佛
僧性空
行脚
妙宗钞
出神
(一)
出神
(二)
闻讣
斋素
轮回根本
病者众生之良药
蛇成龙
名利
临终正念
花香
人虎传
六道互具
智慧
外学
灵裕法师
行脚住山
楞严房融所作
果报
(一)
果报
(二)
塞翁
神通
大豪贵人
天台清凉
(一)
天台清凉
(二)
栯堂山居诗
山色
见生梦
礼忏僧
南岳止观
韩昌黎
惺寂
道原
菩萨不现今时
如来不救杀业
增减古人文字
毒蛇喻
食肉
(一)
食肉
(二)
曹溪不断思想
四知
四大五行
世界
年劫
学道莫先智
道场放赦
水陆仪文
见僧过
心不在内
生死根本
齐人
至诚感人
亲善知识
念佛不专一
伎乐
身者父母遗体
出谷喻
(一)
出谷喻
(二)
丸饼诳儿
忧乐
根原枝叶
想见昆仑
禅余空谛辩伪
种种法门
竹窗二笔
目录
般若咒
儒童菩萨
临济
雁荡山
悔不为僧
佛法作人情
黄梅衣钵
耳根圆通
极乐世界
一转语
法华要解
(一)
法华要解
(二)
朱学谕
本身卢舍那
衣帛食肉
执着
好古
(一)
好古
(二)
立义难
不作佛事
鲍助
门庭高峻
魔着
参方须具眼
人身难得
事怕有心人
老成然后出世
继祖传灯
杀罪
宗门语不可乱拟
看语录须求古人用心处
夜气
佛印
学贵精专
菩萨慈胜声闻
宗乘不与教合
放参饭
僧堂
结社会
莲社
心胆
太牢祀孔子
儒佛交非
好名
梁武帝
王所花
此道
金色身
出家休心难
蚕丝
(一)
蚕丝
(二)
吕文正公
学道无幸屈
著述宜在晚年
机缘
般若
(一)
般若
(二)
般若(三)
天台止观
看忙
辨融
禅讲律
古玩入吾手
悟道难、为善易
重许可
放生池
崔慎求子
无子不足忧
后身
(一)
后身
(二)
后身(三)
王介甫
喜怒哀乐未发
(一)
喜怒哀乐未发
(二)
中峰示众
醮事谢将杀生
斋月戒杀
戒杀延寿
宋元悟道居士
无义味语
信施难消
知道不能造
远官字
念佛镜
参究念佛
急参急悟
解禅偈
范景仁
习俗
厌喧求静
除日
净土难信之法
(一)
净土难信之法
(二)
净土难信之法(三)
念佛不碍参禅
医戒杀生
勘验
百法寺道者
出世间大孝
即心即佛
世智辩聪有失
好奇
无常信
参禅非人世中事
出家
(一)
出家
(二)
得悟人正宜往生净土
参禅
印宗法师
亲师
华严大藏一经
袁母
儒佛配合
立禅
论疏
净土不可言无
随处净土
阴阳
出胎隔阴之迷
刘道原不信佛法
传佛心印
传灯
金丹
四十二章经遗教经
大悟小悟
悯下
菩萨
愿力
不起念
(一)
不起念
(二)
九品往生
千僧无一衲子
惜寸阴
万年寺
富贵留恋人
鹅道人
生日
因病食肉
人患各执所见
姚少师
(一)
姚少师
(二)
竹窗三笔
目录
杀生人世大恶
昼夜弥陀十万声
己事办方可为人
自他二利
杀生非人所为
祀天牛
伏羲氏网罟
浴水
僧宜节俭
僧拜父母
年少闭关
八旬行脚
讲宗
教人参禅
肇论
华严论疏
评议先贤
游名山不愿西方
非理募化
妄拈古德机缘
(一)
妄拈古德机缘
(二)
直言
心迹
僧务外学
僧务杂术
(一)
僧务杂术
(二)
周柳翁
沸汤施食
肉刑
心意识
制心
禅宗净土迟速
六祖坛经
居山
佛性
僧畜僮仆
文文山
出家四料简
时光不可空过
(一)
时光不可空过
(二)
蔬食上宾
李卓吾
(一)
李卓吾
(二)
中庸性道教义
赵清献
经债
净土寿终
龙舒往生
直受菩萨戒
刑戒
不愿西方
(一)
不愿西方
(二)
平侍者
四果
遗教经
四十二章经
(一)
四十二章经
(二)
五条衣
禅门口诀
(一)
禅门口诀
(二)
念佛不见悟人
为僧宜孝父母
雷霆
真友
学贵专精
传灯
刘公真菩萨人
续原教论
三贤女
施食师
讲法师
一蹉百蹉
禁屠
畜鱼鹤
今日方闲
入胎
护法
儒者辟佛
居士搭衣
宿命
龙眼
烧炼
南岳誓愿文
天台传佛心印
水陆仪文
师友
朝海
蔑视西方
颂古拈古
(一)
颂古拈古
(二)
续入藏诸贤著述
南岳天台自言
道讥释
(一)
道讥释
(二)
出家利益
世俗许愿
出世间大孝
伪造父母恩重经
修行不在出家
不朽计
人不宜食众生肉
三难净土
念豆佛
真诰
现报
(一)
现报
(二)
念佛惟务一心
修福
勘试
六群僧
简藏炼磨
世梦
性相
大鉴大通
(一)
大鉴大通
(二)
斋僧钱作僧堂
楞严圆通
天说
(一)
天说
(二)
天说(三)
赵定宇作阎王
弟子为师服
百丈清规
刚鬣报
天说余
竹窗随笔序
古有容斋随笔①,予效之竹窗之下。
时有所感,笔焉;时有所见,笔焉。
从初至再,成二帙矣!
兹度八旬,颇知七十九年之非,而自觉其心之未悄然也。
奈何久仆乐生之堂,无能勤赵老②之屦,于是一榻而走千山,寸晷③而游神于百世,所感所见,积之岁月,忽复成帙。
虽东语西话,宾叩主酬,种种不一,要归于整饬行门、平治心地而已。
余如世谛中事,无关于法化,无补于修进者,则不暇及焉。
噫!
吾耄矣,胡不囊括瓶守,而喋喋乃尔?
噫!
吾耄矣,斜阳剩月,能几何时,此而不言,更待何日?
苟有利于民物,他何恤为?
因以付管城子④。
万历乙卯春日后学云栖袾宏谨识
【注释】
①容斋随笔:
南宋洪迈著。
分《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五集。
内容颇广,资料甚富,包括经史诸子百家、文学艺术以及宋代掌故、人物品评等方面。
②赵老:
唐朝赵州观音院从谂禅师,曹州郝乡(今山东曹县西北)人,俗姓郝。
幼年出家,嗣法于南泉普愿禅师。
历参黄檗、宝寿、盐官、夹山、五台等诸大德。
八十岁时,众请住持赵州(今河北赵县)城东观音院,四十年间,大扬禅风。
世寿一百二十岁。
敕谥“真际大师”。
后人称之为“赵州古佛”。
著有《真际大师语录》三卷。
③寸晷:
晷,比喻光阴,时间。
寸晷,犹言片刻。
④管城子:
笔的别称。
【译文】
古人著有《容斋随笔》,我仿效于竹窗之下,凡平时有所感触的皆记述下来,或时有所见闻的事也加以记述,从初笔至再笔,合起来已经有二册了。
当我年届八十岁时,颇能知道从前七十九年的种种不是,而且也能自觉到自己的心地工夫还未达到寂静的境界。
无奈年老体弱,很久以来总是耽在乐生堂中休养,未能如赵州老人八十岁仍勤于行脚。
于是就在一榻上走访千山,片刻而神游于百世,仍走笔于所感所见,不意之间又成了一册。
虽然在内容上有时这里说一段,有时那里说一段,或者跟人探讨一些问题,拉拉杂杂,种种不一。
但总的说来,主要还是归结于整饬法门,平治心地而已。
其它如世俗中的事,无关于法化的,于修行进道没有补益的,就没有闲工夫提及了。
唉!
我已经都这么老的年纪了,为什么不一概保持缄默,还要这样唠唠叨叨说个没完呢?
唉!
我已经这么老了,如同斜阳残月,还能有多少时间?
可是现在有话不说,更待何日?
只要能有利于众生,其它的也就不去顾虑太多了。
因此就把凡可记可写的随时笔述下来。
万历乙卯春日后学云栖袾宏谨识
竹窗随笔
后学云栖寺沙门袾宏著
僧无为
吴江流庆庵无为能公,齿先予,德先予,出家先予。
予早岁游苏湖间,与同堂坐禅。
及予住云栖,公来受戒,求列名弟子。
予谢不允,则固请曰:
“昔普慧、普贤二大菩萨尚求入匡庐莲社①。
我何人斯,自绝佳会?
”不得已,如董萝石谒新建故事②,许之。
以贤下愚③,有古人风,笔之以劝后进。
【注释】
①匡庐莲社:
宋朝元佑四年(1089),宗赜大师于真州长芦寺遵昔年庐山莲社之规,建莲华胜会,普劝念佛,期生净土。
一夕梦见一乌巾白衣人,风貌清奇,年约三十许,合掌对赜说:
“愿入莲华会,求书一名。
”赜取会录,问何姓名?
答:
“普慧!
”赜书已,白衣人又言:
“请为家兄也书一名。
”赜问:
“令兄何名?
”答:
“普贤!
”言讫遂隐。
赜梦醒后,对诸莲友说:
“《华严经·离世间品》中,有普贤、普慧二菩萨助扬佛化,吾今建此莲华胜会,共期西方,感得二大士幽赞,今当以二大士为会首。
”由是远近僧俗皆踊跃参加。
事见《净土圣贤录》卷三。
②董萝石谒新建故事:
董萝石,明朝诗人,祖籍浙江海盐。
新建,指明朝理学家王守仁,字伯安,学者称“阳明先生”。
世宗时封为“新建伯”。
浙江余姚人。
提倡“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的学说,而以致良知为主。
董萝石年六十八,立志礼阳明为师。
时阳明年方五十二,因对萝石辞道:
“岂有弟子之年过于师者乎?
”然萝石犹再三致礼。
其平日诗友笑之,谓:
“翁老矣!
何自苦?
”萝石正色道:
“吾今而后始得离于苦海,吾愿从吾之所好。
”因自号“从吾道人”。
见《明儒学案》卷十四。
③以贤下愚:
意谓贤明的人能谦逊地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译文】
住在吴江流庆庵的无为能公,他的年龄比我大,德行比我高,出家也比我早。
我早年游方参学到过苏州太湖一带,曾与他同堂坐禅。
及至我住持云栖寺,他特地来云栖受戒,并请求我收录他为弟子。
我向他婉言拒绝,他再三请求道:
“从前宗赜禅师创办匡庐莲社,连普慧、普贤二位大菩萨都愿意要求加入,我算什么人物,岂能当面错过这样殊胜的因缘。
”我不得已,只好仿效“董萝石谒新建”的故事,答应他的请求。
这位无为能公,能屈尊就下向不如自己的人请益,大有古君子的风度,因此把他记述下来,用以劝勉后学。
人命呼吸间①
一僧瘵疾②经年,久惫枕席,众知必死,而彼无死想,语之死,辄不怿③。
予使人直告,令速治后事,一心正念!
彼谓“男病忌生日前,过期当徐议之耳。
”本月十七日乃其始生,先一日奄忽④。
吁!
“人命在呼吸间”,佛为无病人言之也,况垂死而不悟!
悲夫!
【注释】
①人命呼吸间:
语出《四十二章经》。
佛问沙门:
“人命在几间?
”对曰:
“数日间。
”佛言:
“子未知道。
”复问一沙门:
“人命在几间?
”对曰:
“饭食间。
”佛言:
“子未知道。
”复问一沙门:
“人命在几间?
”对曰:
“呼吸间。
”佛言:
“善哉!
子知道矣。
”
②瘵疾:
指肺病。
③不怿:
不高兴。
④奄忽:
此指死亡。
【译文】
有一位僧人患肺病已有多年了,久已不能起床,近来病势更加沉重,众人都知道他快要死了,而他自己却不认为将近死期。
如果有人在他面前提到死,他便不高兴。
我怜悯他,派人直截了当地告诉他死期将至,并劝他赶快安排后事,然后一心念佛,求生净土。
那知他听了却无动于衷,回话说“男病最忌在生日前,等我过了生日后慢慢再议吧。
”本月十七日是他的生日,不幸就在这生日的前一天死了。
唉!
“人命在呼吸间”这句话,本来佛是对无病的人说的,何况病至垂危的人,竟至死犹执迷不悟,真是可悲啊!
古今著述
予在家时,于友人钱启东家,一道者因予语及出家,渠云:
“不在出家,只贵得明师耳。
”予时未以为然。
又一道者云:
“玄门①文字,须看上古圣贤所作;近代者多出臆见,不足信。
”予时亦未以为然。
今思二言皆有深意。
虽未必尽然,而未必不然也。
以例吾宗,亦复如是。
因识之。
【注释】
①玄门:
指道教。
老子《道德经》云: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故称玄门。
【译文】
我以前在家时,曾在我的朋友钱启东家聚会。
有一道士听我提起要出家的事,他便对我说:
“学道不一定要出家,最重要的是要得到明师善知识的指点。
”我当时听了很不以为然。
又有一位道士对我说:
“看道教的文章,须看上古圣贤的著作。
近代人写的文章多出于自己主观的想法,不足以使人生信。
”我当时听了也不认为他的见解是对的。
现在回想那二位道士的话,原来都含有相当的深意在,虽未必完全正确,但也不能说都没有道理。
以佛门为例,也的确是这样的。
因而把它记录下来。
儒释和会
有聪明人,以禅宗与儒典和会,此不惟慧解圆融,亦引进诸浅识者,不复以儒谤释,其意固甚美矣。
虽然,据粗言细语,皆第一义①,则诚然诚然。
若按文析理,穷深极微,则翻成戏论,已入门者又不可不知也。
【注释】
①第一义:
佛教称究竟圆满的真理为“第一义”。
《大集经》云:
“第一义者,即无上甚深之妙理也。
其体湛寂,其性虚融。
无名无相,绝议绝思。
”
【译文】
有聪明人,将禅宗的语录与儒家的经典加以互相融会贯通。
这不但可以看出他的慧解圆融,也引导一些识见浅薄的人,不再以儒家的观念来非议佛家的教理,他的本意固然是好的。
况且,以诸法空相而言,则无论粗言细语,皆合第一义。
这的确也可以说得通。
但如果将禅宗的语录和儒家的经典互相比照,辨析各自所含的义理至精深细微之处,就会发现这种融会贯通完全成了一种戏论。
所以,对于已入佛门的人来说,这其间的差别不可不知道。
楞严①
(一)
天如②集楞严会解,或曰:
“此天如之楞严,非释迦之楞严也。
”予谓此语虽是,而新学执此,遂欲尽废古人注疏,则非也。
即尽废注疏,单存白文③,独不曰“此释迦之楞严,非自己之楞严”乎?
则经可废也,何况注疏!
又不曰“自己之楞严遍一切处”乎?
则诸子百家,乃至樵歌牧唱,皆不可废也,何况注疏!
【注释】
①楞严:
指《楞严经》,具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共十卷,唐朝沙门般剌密帝译。
明朝智旭大师《阅藏知津》中称“此经为宗教司南,性相总要。
一代法门之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
”
②天如:
元朝惟则禅师,号天如。
得法于中峰明本禅师,后住姑苏之师子林。
注《楞严经》,集唐、宋之九种注解,附以补注,称为会解,盛行于世。
明朝交光禅师之《楞严正脉疏》曰:
“自元末及今二百余年,海内讲听楞严者,惟知有会解,而他非所尚。
”明朝冯梦祯之《本住白文序》曰:
“是经译梵以来,疏解者十余家,唯天如会解,学者翕然宗之。
以为是足尽楞严矣,不知是天如楞严,非如来所说之楞严也。
”
③白文:
指书的正文部分,不附加注释,称为白文。
如通常读书,先读白文,后看注解。
《朱子全书·易》云:
“某自小时未曾识训诂,只读白文。
”
【译文】
元朝天如禅师,将唐、宋以来九种《楞严经》的注解加以会集,并附以补注,称为《楞严会解》。
有人看到这部著作,批评道:
“这是天如禅师的楞严,并不是释迦牟尼佛当年所说的楞严。
”我认为这话虽然正确,但如果初学佛的人以这句话作为依据,从而完全放弃古人的注疏,那就错了。
即使完全放弃注疏,单读《楞严经》原文,难道就没有人对你说:
“你这所读的是释迦佛的楞严,并不是你自己的楞严”呢?
这样看来,连经文都要放弃,何况注疏!
又难道不会有人告诉你“自己的楞严遍一切处”吗?
既然遍一切处,连诸子百家的著作,乃至樵夫牧童所唱的山歌小调,都不可以放弃,何况是祖师解释《楞严经》的注疏呢!
楞严
(二)
不独楞严,近时于诸经大都不用注疏。
夫不泥先入之言,而直究本文之旨,诚为有见。
然因是成风,乃至逞其胸臆,冀胜古以为高,而曲解僻说者有矣!
新学无知,反为所误。
且古人胜今人处极多,其不及者什一;今人不如古人处极多,其胜者百一。
则孰若姑存之。
喻如学艺者,必先遵师教以为绳矩;他时后日,神机妙手,超过其师,谁得而限之也?
而何必汲汲于求胜也?
而况乎终不出于古人之范围也!
【译文】
不仅《楞严经》这样,近来有许多法师在讲解诸大乘经时,大多不用古人注疏。
若不用注疏,可以避免先入之言为主,且能直接探究经文的旨趣,诚然是高见。
但若是不看古人注疏成了风气,甚至于为了显示自己的才华,希冀胜过古人,这样便有可能导致曲解佛经或产生偏见的情形。
初学的人浅见无知,反而容易为其所误。
况且古人的见地胜过今人见地的极多,即使有不及今人的也只是极少数而已;而现代人的见地不如古人极多,即使有胜过古人的也只是极个别罢了。
何不把古人的注疏姑且保存着。
譬如世间学艺的人,必先遵从老师的教导作为规矩准绳,假以时日不断磨砺,待自己的神机妙手超过老师时,任由你尽情发挥,谁还能限制得了你?
何必在目前就急于求胜呢?
更何况尽管自己怎么样想求胜,终究脱不出古人的范围呢!
礼忏功德
姑苏曹鲁川居士为予言:
有女在夫家,夏坐室中,一蛇从墙上逐鸽,堕庭心,家人见而毙之。
数日后,蛇附女作语。
鲁川往视,则云:
“我昔为荆州守,高欢①反,追我至江浒,遂死江中,我父母妻子不知安否?
”鲁川惊曰:
“欢六朝②时人,今历隋、唐、宋、元而至大明矣!
”鬼方悟死久,并知为蛇。
曰:
“既作蛇,死亦无恨,但为我礼梁皇忏一部,吾行矣!
”乃延泗洲寺僧定空礼忏。
忏毕,索斋,为施斛食③一坛。
明日女安稳如故。
忏之时义大矣哉!
【注释】
①高欢:
南北朝东魏渤海蓨(今河北省境内)人。
本为后魏权臣,其子高洋篡东魏,称齐帝,因追封高欢为神武帝。
②六朝:
三国的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都以建康(吴名建业,今江苏南京)为首都,历史上合称六朝。
③斛食:
佛教术语。
斛,本为量器名,自秦至唐,以十斗为一斛,南宋始改五斗为一斛。
佛门中用四角形大木盘盛大量饭食以供养三界万灵,称为斛食。
《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曰:
“尔时饿鬼白阿难言:
汝于明日,若能布施百千那由他恒河沙数饿鬼并百千婆罗门仙等,以摩伽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