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危机事件的干预及思考.docx
- 文档编号:26904683
- 上传时间:2023-06-23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8.79KB
校园危机事件的干预及思考.docx
《校园危机事件的干预及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园危机事件的干预及思考.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校园危机事件的干预及思考
校园危机事件的干预及思考
初中生危机事件的干预及思考一、事件回顾
2019年初的某天下午两点左右,我校一名初二男生小李从教学楼五楼跳下,摔至教学楼前的花圃中。
学校老师发现后,立即送往医院,因抢救及时,小李的生命得救。
在这个过程中,五楼的部分初三年级学生以及刚进学校的部分学生目击小李跳楼摔落,有一位初三女生发现小李准备跳楼,试图去抓但未能抓住。
事件发生后,学校立即启动危机干预机制,校长、班主任等将小李送至医院。
副校长、三个年级级长以及笔者(心理老师)召开了简短的会议,会议决定:
(1)将事件如实告学生,初二某学生从五楼跳下,已送至医院抢救,目前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明。
(2)心理老师立即与班主任联系,对目击事件的部分班级以及学生开展心理辅导。
作为一名资历尚浅的心理老师,笔者心情沉重也倍感压力,但还是努力调整,开展了一些工作:
首先通过校讯通联系全校班主任,一方面迅速了解需要心理危机干预的班级和学生;另一方面,通过班主任再次告知学生寻求心理帮助的渠道和方式。
当天下午,我来到小李所在的班级以及初三部分班级,了解学生的状态,陪伴受到惊吓的学生,并在接下来的两天对目击的学生进行了个体以及小团体的心理辅导。
事件发生的第二天上午,校长召开了全校教职工会议,把整个事件以及学生目前已经脱离生命危险的情况告知教师,缓解全校教师的紧张情绪,且要求教师认真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有需要的积极联系心理老师。
此外,学校积极配合警方了解事件的原因;与家长积极沟通,校领导、班主任等经常看望、关心小李,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我则与小李的班主任一起在他们班上开展了一系列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活动,通过让学生诉说对于事件的所见所感,以及对于挫折、生命的看法,让学生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珍惜生命。
时隔一年后,小李返回校园。
二、反思
至此,此次的危机干预暂时告一段落。
回顾本次的危机干预,笔者认为,学校能成功地应对危机事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事件发生后,学校领导能够直面问题、勇于担当、积极应对,不瞒、不压、不忽视,全面启动心理危机干预应急机制,积极寻求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2.告知事件真相,掌握舆论主动。
类似的事件发生后,很多单位或者部门都试图掩盖、隐瞒和压制事实,但这样的做法不仅没有效果,反而会引起大众的猜测和渲染,处理不好可能会引发更大的危机,产生更坏的影响。
而在本次危机干预中,学校能够及时公开事件,让大家了解真相,加强了社会、学校、学生的沟通,也消除了师生内心的紧张和恐惧,警示和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3.关注对学生心理层面的干预。
事件发生后,学校领导高度关注师生心理健康,第一时间让心理老师进入学生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事件发生后,由德育校长、心理老师以及班主任等组成的心理干预小组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生命教育,将危机事件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尽量减到最小。
同时,笔者认为本次危机干预也存在以下一些不足。
1.由于能力和资源的有限性,并未对更大范围的学生和老师进行心理辅导。
心理危机干预中,我们重点对目击学生、小李所在的班级进行了心理危机干预和辅导,而缺少对其他学生以及老师的支持。
2.对于危机事件的被动干预大于积极预防。
在本次的危机干预中,学校积极应对,将事件的影响减少至最低,较好地处理了危机事件,但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的危机预防、预警、干预工作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学生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还不够。
在危机事件来临时,很多班主任难以胜任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导致心理危机干预的力量不足。
因此,学校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危机干预培训仍需加强。
三、启示
作为此次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的参与者,笔者深刻意识到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绝不仅仅是危机事件发生后,对于学校领导层灵活应变的考验,更是对于学校心理干预机制是否完善,是否在平时的工作中将危机干预工作落到实处的检验。
具体来说,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完善学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1.加强危机干预意识,建立健全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工作体系。
建立和完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未雨绸缪,是学校强化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学校统一领导下,各个相关部门密切协作,分工负责,才能取得实效。
学校要让广大教师意识到,危机干预不是领导或者某些部门的事情,而是与每个教师密切相关,需要每位教师的积极参与。
2.校园危机干预应以预防为主,加强教师、家长的培训和学习,并重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
学校可以通过培训、普及性宣传来帮助教师和学生家长深化对心理危机的认识和了解,树立危机预防意识,增强对心理危机的鉴别能力;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教师应改善教育和对待学生的方式,以人为本,关怀学生,及时甄别和保护易感个体;各个学科都应在教学中积极渗透生命教育,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珍爱生命;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以此为重点,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打通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渠道。
3.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的作用,建设一支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队伍。
在本次的危机干预中,笔者感受到巨大的心理压力及个人力量的单薄。
作为心理老师,不可否认在危机事件发生后,有内疚和自责的心理,认为自己虽然担任过该生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师,但对该生了解不多,没有及时发现该生的异常表现。
作为学校唯一的心理老师,虽然尽力开展各项工作,但在干预中有些工作并没有做到位,例如缺少对于班主任心理危机干预的培训,只是针对部分班级和学生进行了危机干预等。
值得欣慰的是,笔者非常幸运地得到了区里其他心理教师的支持和关心,帮助笔者度过了这一难关。
这也让我意识到充分发挥心理教师的力量,组建一支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专业团队的重要意义。
由市区的专兼职心理老师组成的专业工作组可以在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进行指导,进入到各个学校对班主任进行危机干预的培训,也可以在危机事件发生现场对当事人或人群开展直接的心理危机干预、提供心理援助和心理疏导,极大地提高心理危机干预的效率和效果。
总之,学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项重要课题,依赖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认真落实以及每位教师的积极参与。
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不仅是预防危机事件发生的重要措施,也是学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体现,是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对生命的认识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青春期危机事件的干预及思考一、校园危机事件
危机事件是指任何对个体或者团体产生足够大压力而超过他们应对能力极限的冲击性事件。
校园危机事件是指在中小学、大学乃至幼儿园突发的、严重的危机事件。
2019年6月18日上午8点30分左右,某校初二学生,男,14岁,因未完成作业,同学说要告诉老师,该生感到害怕,于是,他离开教室,在离教学大楼较远却离校医室较近的行政楼二楼东侧跳下。
这显然是一起校园危机事件。
二、危机事件发生的原因
1.紧张压抑的家庭氛围是根本原因
该生父亲是会计,做事严谨、精准、一丝不苟,但过于刻板、不善言辞,从小对孩子的教育很严苛,如至今该生每个月最多只有30元的零花钱。
该生的母亲是医院副主任检验师,表面性格温和有修养,但遇事总认为自己正确,讲起道理来是一套一套的,是一个比较自以为是的人,最近因儿子的问题已和教育理念与自己相反的丈夫分房而卧。
该生和母亲看起来关系稍紧密,与父亲关系紧张,甚至对抗,经常用冷笑话讥讽其父。
但父母对其学习成绩的要求却是高度的一致。
为了不影响他的学习,怕他学坏,该生整个小学六年从没被父母准许去同学家玩过。
进入初中后,他希望每半个月有半天时间和同学一起出去玩,家长不同意。
该生父母也从来不请亲戚朋友来家里做客。
在这样的家庭中生活,该生一直都感到很压抑和孤独,甚至在自己创作的小说中把自己描述成孤儿。
2.青春期的性困惑和压抑是重要原因
该生上初一时,除了性格显得比较孤僻外,还比较安分,与同学关系尚可,成绩中上。
因父母均在医院工作,比较繁忙,其母还要上夜班,晚上该生有时一人在家,喜欢看军事题材的电视节目。
初一暑假,该生进入青春期,开始喜欢浏览黄色网站。
自2019年9月上初二开始,他不仅经常用淫秽的语言调戏女生,有时还用手触摸班上女生的身体,班主任反复做工作,效果不太明显。
2019年1月的一天,该生又用手摸和弹了本班一名女生的脸,该女生感到很恶心,便吓唬他,说要叫她父亲或找外面的人来收拾他,他感到很害怕(在其后的咨询中得知,该生在某次摸女生头发时,曾被一女生家长狠狠教训过,因觉得自己的孩子有错,当时在场的妈妈没有出面保护他,这件事在该生心里留下了阴影)。
于是,第二天他就带了一把一尺左右长的刀上学,说是为了防身用,后经同学举报,学校介入没收了刀具,同时告知家长将其带回家,并建议到医院检查。
3.心理“标签”让家校双方压力倍增
在家长的陪同下,该生在深圳某医院进行了为其8天的住院检查,被诊断为多动性障碍,并在医院定期做心理咨询,一直服用盐酸哌甲酯缓释片和择思达进行控制,效果并不理想。
2019年5月7日下午,该生路过教室讲台时,班长(女)以为他在玩电脑,加上上午曾被该生骚扰过,于是将他推了几步远。
该生情绪激动,从口袋中掏出一把多功能水果刀,企图攻击班长(本人说是吓唬),后被班上4名男生制止。
由于该生已被专科医院诊断为多动性障碍,又是第二次带刀进入校园,并与同学发生冲突,学校考虑到其他学生的安全,根据《深圳市学校安全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告知监护人暂时带其回家休养治疗,并报区教育局德育处备案。
该生在家休息期间,定期去医院进行心理咨询(共4次),并一直坚持服药,变得沉默忧郁,不愿与人交流,情绪不稳,困顿,食欲不振,并有睡眠障碍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药物的副作用越来越多,症状越来越重,再加上复学时间的不确定等,该生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焦虑、暴躁和攻击性行为(几次和父亲对打)。
4.无法应对的境遇让该生陷入危机状态
该生服药后效果不佳,且出现严重情绪不稳。
在其强烈表达复学的愿望后,家长给孩子停止了服药,并且多次到区教育局德育科申诉,要求让其子复学。
为了帮助该生尽快复学,局分管领导特地安排了两位心理教师给他做心理辅导及评估。
后在区教育局德育科、学校及家长的共同协商下,学校和家长签订了安全协议,让该生有条件地复学,如每周三必须到学校心理教师处进行一次心理辅导。
在两次心理辅导后的第三周星期二下午上体育课前,该生又用语言挑逗了班上一名女生。
该女生一怒之下,用钉鞋蹬了他的腿一脚,伤口较深。
晚上家长带其去医院打破伤风抗毒素,因回家较晚,部分作业没有完成。
第二天上学时,小组长说要告诉老师,该生害怕,因为他清楚自己违反了已签订的安全条例和班规,以为被停课是他无法回避的后果,而这是他不想要的。
于是,他离开教室,在离教学大楼较远、离校医室较近,且地面种了一排四季青的行政楼二楼东侧跳下。
三、危机事件后的干预及效果
1.评估和给予实际的帮助
当我赶到时,该生已被抬到校医室的诊疗床上。
他神志清楚,精神紧张,面色苍白,生命体征平稳,反复诉说除了双脚疼痛,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问题。
体格检查发现双脚外踝骨折,其余为正常。
针对当时的实际情况,我们迅速作了如下处理:
迅速帮助该生将骨折的双脚外踝固定和包扎好;制止随即赶来的母亲对其跳楼原因的询问,告诉她现在不适宜;提议该生父母先送其去医院作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安抚学生情绪,告之不论是什么事情,总是可以找到办法解决的,让他先安心治疗。
因为评估准确,处理及时到位,该生双脚外踝骨折处没有移位,不需手术,只要石膏固定即可。
2.寻找资源,帮助个案尽快复学
该生并不是我的个案,此次危机事件发生后的第三天下午,其父来校请求我为其子做心理咨询,经慎重考虑后,我答应试试。
首先,在了解该生及其家庭的大量有效信息后,经分析判断,我认为该生跳楼并无自杀意愿,而是意识到自己无法对某种境遇作出反应时所处的状态,而导致该生目前困境的主要原因是性的困惑和压抑、环境压抑及不被认同。
其次,找到解决该生问题的重要资源,如:
该生喜欢学习并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他在初二一次大考中地理、生物和历史曾考过年级第1、第8和第15名,总成绩也一直稳居年级第250名左右,他的二系三代的直系亲属大多是知识分子,其父母综合素养也比较高。
我将整理好的资料向校有关领导作了陈述,并强调让该生尽快复学对这件事的处理是十分重要的,也得到了他们的信任和支持。
于是,该生在一周内坐轮椅复学了。
因为此事只有极少数几位相关人员知道,从对学生有利的角度出发,家长和学校都没有对外公开,所以,虽然班上有个别学生对该生双脚受伤的原因感到好奇,但我并没有作特别处理,而是让个案用觉得舒服的方式去和同学解说,效果很好。
3.正确的性知识助个案解决性问题
复学后的第一天下午放学,该生坐着轮椅和父母一同来到我的办公室。
他虽表面想给我很独立的感觉,但内心却极其胆小和孤寂。
我提出了想与该生单独交谈的要求,让其父母先回避。
我开门见山地问该生:
“你一直以来用不文明的语言挑逗女同学,这种意淫既让你有性满足,又释放了压力,是吗?
”该生开始吃了一惊,后深深地点头说:
“我知道这样不好,很下流,会让同学看不起和讨厌自己,可就是控制不了,其实我也不想这样。
”
我问他:
“你手淫吗?
”
他瞪大了眼吃惊地看着我说“不”。
针对该生存在的性知识匮乏和困惑,我以正确的方式引导他:
手淫是正常的,世界上有80%以上的人都有过手淫的经历;手淫是安全的、不影响他人的、也不违反道德的,适度的手淫可以减缓压力,但不会影响身体;黄色网站上的内容具有表演性、不真实性、不平等性和不道德性;同时,男女是平等的,身体是美好的,隐私是需要保护的。
此次咨询之后至今,该生再也没有出现过一次任何形式的对女生的挑逗行为。
4.为个案构建较宽松的家庭环境
adler相信,所有的行为都源自于人们需要取得控制感,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frend相信,所有人类的行为都源于生存和性的意志。
我赞同他们对人类行为基本原理的主张。
孩子的问题与家庭系统的人际关系密切相关,而人际关系问题几乎都与权力和亲密感有关。
我认为要想该生的心理及行为偏差得到进一步改变,缓解和改善其不和谐的家庭关系是关键,因此,我将干预的重点放在了其父(母)身上。
在与该生父母的二次晤谈中,我感觉其父母单独作为一个自然人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他们敬业,有责任心,自律,有能力,与同事关系良好,是单位的骨干。
但婚姻中的他们摩擦不断,冲突不断,对许多事情,特别是对儿子的教育方式问题,意见常常大相径庭。
表面看来是双方性格、成长环境等因素造成的,事实是他们都想掌握家庭权力。
从孩子上四年级起,夫妻双方皆以“爱”为理由,不断争夺对孩子及家庭的控制权,孩子在长期的争夺中分裂,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
面对这次事件,我让他们明白到危机也是契机,抓住了,做好了,孩子就会迅速改变。
之后的几次咨询中,我将自己对这个家庭的所见、所思反馈给他们,还将海灵格的家庭排序理论介绍给他们,比如家庭应以父亲为主,母亲为辅,父母互相尊重,良好的夫妻关系才是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还请父亲牢记其角色的功能:
他虽对家庭各种事务有最后的决策权,但他也应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他还是家庭行为的缔造者、楷模,规则和权威的象征。
另外,我还协助父亲主动修复和儿子疏离多时的亲密关系。
假期跟踪发现,在重建后的较和谐互动的家庭关系中,该生的精神状态在暑假的后期有了明显的改善。
5.借助外力帮助个案重获自信
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八阶段论告诉我们:
12~18岁期间,青少年存在角色混乱冲突,需要完成角色认同的任务,这样才会形成诚实、有同理心的人格品质。
所以,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常伴随着焦虑,易出现心理问题。
因此,在对这个阶段的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时候,应多给予肯定认同,少些批评指责。
而nlp理论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在心理辅导工作中,不能仅仅关注个案的问题,还要着重寻找资源,解决问题。
该生脸上时常呈现的亦正亦邪、满不在乎的表情,与人沟通时那不合时宜的冷笑话、糟糕的人际关系及自画像中对自我的否定,无一不表明正是该生在社会化过程中被认同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才导致他撒谎、攻击、孤单和怪异等。
因为他觉得“再怎么努力都得不到父母、老师的认同”。
要想该生的心理能正常发展,必须解决他的认同感问题。
于是,我和其父母沟通,请他们暂时忽略孩子的一切问题,少责备,多引导,多欣赏;和班主任沟通,对于该生出现的任何问题,请不要当众批评,对于他稍许的改变都要肯定,对于他点滴的进步,最好能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对于该生目前实在做不到的班规不勉强;和年级长沟通,请他帮忙让所有该班的科任教师对该生多给予关注及认同,年级长也做得到位又有力度。
另外,我还与该生暗恋且骚扰最多的那位优秀女生进行了一次交谈,了解情况后,我给她暴露了自己初中时的一段类似经历,及我现在对当年那位同学暗恋的感激之情,还告知被停学在家的男生渴望上学的心情。
该女生善良且理解能力强,她了解了该生的异常行为背后的原因,化解了心中的不满情绪,对该生的处境还几次流泪,表示今后会尽量与他正常交往。
我想现在个案脸上所展现的自信、阳光、愉快的笑容,是所有给予他帮助和认同的人合力的结果。
四、反思
目前,即使在发达的城市,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也只是处在起步阶段,危机干预机制多是停留在补救阶段,不仅预防性的危机干预机制尚未普及,就连日常的心理及性健康教育也面临许多困难。
专业心理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加强,业务水平需要尽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更需要进一步融合。
如果我们的家庭、学校及社会对青少年性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所重视,相关人员在给青少年异常心理及行为贴标签时更慎重些,在做学生个体心理咨询时不仅有个体思维更有家庭系统思维,家长和老师多懂得些青春期学生心身发展的特点,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对他们多些接纳、理解,多些欣赏、认同和指引,也许,类似这样的校园危机事件是可以预防或减少的。
自杀危机事件的干预及思考一、干预对象
小依(化名),女,13岁,初一学生,学业中等。
生活于再婚家庭,同母异父的妹妹2岁。
从小生长发育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史。
二、干预经过
(一)第一次干预:
学生主动咨询——发现问题
1.咨询情况记录
小依于周五下午放学后主动进入学校心理咨询室,衣着整齐,入室后表情有些紧张,戒备心较强。
主诉被好朋友出卖,把她的秘密都说出去了,上学期全年级都知道了,这个学期好一点,只有全班知道。
小依诉说了从五年级开始先后被5位同学出卖的经过,并问老师是不是什么话都可以说。
当得到老师的确认后突然说自己想自杀,认为人很肮脏,活着没有意思,在家里有爬上窗户跳楼和在厕所拿小刀割脉的举动;并说在学校里经常有人骂她,同学用异样的眼光看她。
小依又回忆到自己的童年,父母关系不和,爸爸经常外出不归,奶奶对她也不好,说起往事情绪激动,很愤怒,要为妈妈报仇。
小依在咨询室的情绪很不稳定,说起伤心事就哭,一会儿又笑,说看到墙角有黑影飘过,并问老师有没有看到,有几次突然回头看说后面有人在盯着她,表现十分紧张。
帮助小依理性分析她所诉情况,安抚情绪,建议放下心灵包袱,不要冲动行事。
小依在平静状态下离开咨询室,咨询持续一个半小时结束。
2.简要分析
对小依的情况作简要分析:
(1)有自杀念头及企图;
(2)有多种与现实不相符的行为表现,如:
看到黑影、听到声音、觉得自己及周围一切都变化了;觉得好朋友说出她的秘密,出卖她,全年级都知道了;总觉得有人在盯着她。
(3)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
(4)孩子由于亲生父母离异,现在又生活在再婚家庭,受童年经历的影响,性格悲观、敏感、多愁善感,人际交往受挫,心事很重。
通过对小依情况的分析,认为情况紧急,首先孩子有自杀的念头并有过2次自杀企图,安全问题令人担忧。
其次需要了解孩子所说的情况是否属实,自杀是由于何种行为引起,需排除精神病性障碍。
拟订方案:
(1)联系班主任,了解学生情况。
(2)联系家长,告知家长注意孩子的安全问题。
(二)第二次干预:
联系班主任——了解情况
当晚电话联系班主任老师,了解小依同伴交往的真实性。
班主任老师告知从上学期开始有同学反映小依总是“无中生有”,同学也不愿意和她交朋友了,但小依所说并非事实,同学出卖她、她的秘密全班甚至全年级都知道是不可能的。
向班主任老师说明小依的来访情况,制定下一步计划:
(1)联系家长,了解小依在家的行为表现,争取家长的重视和配合,约谈家长面询。
(2)在学校密切观察小依的行为,防止突发行动。
(3)保密,以保护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
(三)第三次干预:
家长、班主任、心理教师会谈——反映实情
第二天约谈小依妈妈(生母)。
向妈妈了解小依近期的行为表现,妈妈诉说主要是学业重、与同学有矛盾,再加上家里有个小妹妹,对她的关注相对减少,继父对孩子也很好,其余没有什么。
如实告知家长小依的咨询情况,妈妈表示这些情况已经知道,孩子在与自己发生争执后确实有过开窗跳楼及一人躲在厕所想割脉的举动,但均被及时制止。
向妈妈说明小依行为表现的严重性,并提出建议:
(1)孩子有自杀念头及举动,再次强调加强对孩子的监控,尽量减少独处,防止类似行为发生。
(2)由于家庭结构的特殊性,注意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关注孩子的情绪波动,多给于孩子关爱和鼓励,不要刺激孩子。
(3)由于有多种与现实不相符的行为表现,建议去医院心理科进行相关检查以排除其他心理问题。
(四)第四次干预:
学校领导、班主任、心理教师会谈——学校支持
由于小依妈妈对小依的一些行为表现的严重性认识不足,与班主任老师商定,向学校领导反映小依情况,让学校出面做小依妈妈的工作,以配合进一步工作。
学校领导建议:
(1)做好情况记录,随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动向。
(2)班主任老师与任课老师做好沟通,多采取表扬鼓励的方式对待学生,避免冲突。
(3)约谈家长,督促家长配合学校建议,早日去相关医院咨询。
(五)转介就诊情况
学校领导与小依妈妈约谈后,妈妈带小依去医院心理科门诊咨询。
医生首诊初步印象:
(1)青春期成长问题。
(2)精神疾病待排。
建议:
密切观察情况变化,随诊。
但从医生的病历上没有看到自杀念头及自杀企图的文字记录。
第二次就诊,医生诊断为“青春期成长问题”,建议:
加强引导,每周随诊。
根据小依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行为表现,还不能完全排除“精神疾病待排”的诊断,小依自杀的原因也应是多方面的(家庭的、学校的、自身的),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才能确定。
因此继续密切观察小依在学校的行为表现,配合医院的建议给予积极性心理支持,在班级帮助小依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并督促小依妈妈每周带孩子去医院心理门诊咨询。
(六)观察与跟进
小依经过转介后,在医院心理科门诊定期就诊,由于家长的保护意识,再未向学校透露医院就诊的具体情况。
学校方面也积极配合医院治疗,班主任老师与任课老师协商针对小依的教育方式以多支持、多关爱为主,鼓励小依与同学们交往,指定班级一些热心的女生主动接近小依、多帮助小依,让小依感受到班级体的温暖。
半年多过去了,小依情况稳定,学习、生活已经步入常轨。
三、思考
(一)怎样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
学生的心理问题重在早发现、早干预,能够发现学生心理问题比较直接的方法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及“预警”系统。
但是由于人力、物力、时间等问题很多学校还尚未能开展,而心理评估也存在信度问题,孩子是否配合、是否如实回答问题还是个未知数。
其实,最能早期发现孩子异常心理情况的应该是家长及班主任,但并不是每一个家长都能把孩子的种种异相及时反映上来,或将家庭的矛盾和隐私暴露给学校。
像小依妈妈,之前和之后的“隐瞒”均能说明这点。
所以,一方面要向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宣传与讲座,争取家长的重视与配合,早发现、早治疗其实是为了孩子好;另一方面,需要班主任老师具有“慧眼金睛”,能了解每一个孩子的特性、能观察到每一个孩子的心理变化,特别是孩子反常的行为表现,并及时向学校心理咨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校园 危机 事件 干预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