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部编一年级上册五单元教案讲解.docx
- 文档编号:26896066
- 上传时间:2023-06-23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75.38KB
新版部编一年级上册五单元教案讲解.docx
《新版部编一年级上册五单元教案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部编一年级上册五单元教案讲解.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版部编一年级上册五单元教案讲解
课题
6、画
总课时:
2
教材简要解读
这首古诗是一则五言谜语诗,谜面描述了山、水、花、鸟等景物,通过远、近、来、去等方位或动作的变化,凸显“画”的形象特征。
这首谜语诗诗句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
配合谜语诗,有一幅经过装裱的水墨画,山水相衬,鸟语花香,意境典雅,给予学生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
谜语诗中描绘的景物均可在画中一一找到,也是对谜底的暗示。
图文对应,妙趣横生.
教学目标
1.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认识“远、色”等10个生字和走之、斜刀头2个偏旁;会写“水、去”等4个字。
2.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二次目标调整
通过归类,说说你是如何记住这些字的,你的识字经验是什么。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认识走之、斜刀头2个偏旁。
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识记生字。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中的
细化目标
落实教学目标的过程设计及采取的教学策略
目标落实实施情况
一、猜谜激趣,引入新课
二、识字写字
1.出示谜语。
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再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
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2.出示课文,教师范读。
让学生猜猜谜底是什么。
3.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1.识字。
可以把识字与朗读古诗结合起来。
让学生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在熟读的
基础上借助诗的语境来认读生字。
本课要认的10个生字中,“色”是平舌音,“声”是翘舌音;“近”是前鼻音,“听”是后鼻音,可以在对比读中重点正音。
要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字形、理解字义。
(1)换一换。
用熟字换笔画或换偏旁的方法来识记。
如:
无:
“天”换笔画成“无”。
听、近:
互换偏旁。
色:
“爸”换偏旁成“色”。
(2)偏旁归类。
本课要认识的两个偏旁,斜刀头表示的意义学生不太熟悉,学生只要能记住这个偏旁的名称即可。
走之作意符,表达的意思多与走路或路有关。
本课有3个带走之的字:
“远、近、还”,结合偏旁表达的意思,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这些字的含义。
(3)借助反义词,帮助学生理解字义。
如,“有—无、来—去、远—近。
”
(4)有的生字在生活中经常用到,可以用它们编句子,让学生说一说。
如:
生字词语举例句子举例
还还是春天过去了,花儿还是那么鲜艳。
色色彩这幅画的色彩非常明亮。
2.写字。
本课要写的4个字中,有3个独体字。
这3个独体字都有一个纵向支撑的关键笔画竖
或竖钩。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这3个独体字的共同之处,领会支撑笔画的作用,然后教师示范典型字,学生练写。
本课4个字书写要点:
本课要写的字,可以组成新的常用词,如“水手、口水、雨水、上去、上来”等,学
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写一写。
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识记、巩固生字,增强生字识记的效果。
体现了“一字带一串”和“同一个字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识记”的思想。
3、?
?
生字,
指?
朗?
1.指导学生用加一加的方法识字。
(1)出示:
远、近、还。
请学生带读这3个字。
引导学生
寻找这3个字的相同点。
认识偏旁走之。
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一
记这3个字。
(2)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远、近”。
引导学生观察后说一说:
在教室里,哪些同学离老师比较远?
哪些同学离老师比较近?
哪个同学离自己最近?
哪个同学离自己最远?
(3)出示本课其余生字。
提问:
还有哪些字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记?
2.指导学生用换一换的方法识字。
出示:
米—来、无—天、爸—色、近—听,指导学生找找
通过画和文的结合,帮助学生提取诗中的信息。
通过这一环节,使教师了解学生生字的认识情况,找准不认识的、读不准的生字,教学时可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
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识记、巩固生字,增强生字识记的效果。
体现了“一字带一串”和“同一个字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识记”的思想。
每组字的不同,在反馈的过程中认识斜刀头。
3.指导学生用反义词来识字。
(1)出示:
远、无、来。
让请学生说说和这些字意思相反的字。
(2)课间操“说反话”。
4.复习巩固。
(1)在新语言情境中认字。
学生认读:
“远山、白色、远近、听说、无声、还是、还有、走来、走去。
”
(2)发给学生字形相近的字卡,引导学生认读。
(3)发给学生意思相反的字卡,引导学生认读。
5.出示没有拼音的课文,学生齐读。
四、教师范写,学生练写
1.学生观察范字“水、去”,注意田字格里的关键笔画。
2.教师示范“水、去”,提示书写要领,学生书空。
3.学生书写,写完一个反馈点评。
学生对照自己写的字,再书写,写得不好的字可以多写几个,争取一个比一个好。
写字指导不仅要看教师范写,还要看是如何对学生写的字进行反馈的。
要引导学生对照自己写的字,找到改进的方向。
写字指导不仅要看教师范写,还要看是如何对学生写的字进行反馈的。
要引导学生对照自己写的字,找到改进的方向。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中的
细化目标
落实教学目标的过程设计及采取的教学策略
目标落实实施情况
一、复?
?
固
1.请学生“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
2.运用“摘果子”游戏,认读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全班齐读古诗,男女生赛读。
二、朗读诗句,领会诗意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自己在大自然里看到的景色是怎样的,感受大自然的美。
2.学生读课文。
提问: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一幅画?
引导学生找出画中的景物与生活中看到的情景有什么
这一环节采用画中景物和生活中的景物相对比的方法,感受其中的差异性,突破学生认知上的难点,帮助他们感悟画的特点,领悟诗句和画之间的关系。
不同。
3.师生交流:
大自然中,远看山是没有明亮的颜色的,近听水是有声音的,春天过去了,花儿也就谢了,人走过来,鸟儿会惊吓得飞走。
但画中,远看山还是有明亮的颜色,近听水却没有流动的声音,春天过去了花儿不会凋谢,人走来鸟儿也不会惊吓得飞走。
根据交流情况,可以相机改写诗句,与《画》形成对比,帮助学生感悟画的特点。
《画》中描述:
生活所见:
远看山有色,远看山无色,
近听水无声。
近听水有声。
春去花还在,春去花不在,
人来鸟不惊。
人来鸟儿惊。
这一环节采用画中景物和生活中的景物相对比的方法,感受其中的差异性,突破学生认知上的难点,帮助他们感悟画的特点,领悟诗句和画之间的关系。
4.熟读成诵。
(1)采用多种方式读诗:
指名读,齐读,看图读,引读。
(2)老师指画中内容,学生读出相应的诗句。
(3)熟读成诵。
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山、水、花、鸟”来背诵。
板书设计
6、画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当堂检测设计及分析
检
测
内
容
1、这是一首谜语诗,谜底是?
2、找出诗中三对意思相反的词语。
3、这首诗描写了哪四种景物?
检
测
分
析
班级
应测
人数
实测
人数
优秀
良好
及格
书写规范率
检测
形式
人
%
人
%
人
%
人
%
抽测
全测
主要
成绩
主要
问题
改进
措施
课题
7大小多少
总课时:
2
教材简要解读
这首儿歌由4小节组成。
每小节有两行,第一行从“大小”或“多少”的角度进行简单比较,第二行通过具体事物,感受“大小”或“多少”。
这首儿歌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
配合儿歌,有4幅对比图,形象地呈现了事物间“大小”“多少”的关系,提示学生不同大小、不同数量的事物要用恰当的量词来表示。
教学目标
1.通过归类识记、图文对照等多种方法,认识“多、少”等12个生字,认识反犬旁和鸟字旁2个偏旁。
会写“小、少”等5个生字和竖折折钩1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大小”“多少”的对比关系。
背诵课文。
3.初步了解“个、只”等量词的正确使用;学习并积累带量词“只”的短语。
二次目标调整
1、了解“大小”“多少”的对比关系。
背诵课文。
2、初步了解“个、只”等量词的正确使用;学习并积累带量词“只”的短语。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背诵课文;通过归类识记等方法,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
了解量词“头、群、颗、堆”的意思;会写笔画竖折折钩。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中的
细化目标
落实教学目标的过程设计及采取的教学策略
目标落实实施情况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12个生字,可通过自主朗读、师生接读、生生对读等方式,熟读课文,掌握字音。
也可通过归类呈现事物图片及名称的方式,先认识事物,读准事物名称,再进入课文学习。
本课生字中,“苹、杏”是后鼻音,“枣”是平舌音,“鸭子、杏子”中的“子”,要读成轻声。
在字形上,“杏、桃、苹、猫、鸭”等字的偏旁与字义有关,木字旁一般与树木、木材有关。
可引导学生关注偏旁,建立形义之间的联系,并结合认识鸟字旁和反犬旁。
“黄、猫、鸭、果”4个生字有极为相近的部件,学生很容易都看成“田”,要加以区别。
也可把认字建立在感知图文、认识事物的基础上,把认字与学词紧密结合起来。
词语举例:
多:
多少、众多、大多少:
少见、少数、很少黄:
黄牛、黄色、黄金边:
边上、水边、天边
果:
苹果、果树、果子桃:
桃树、桃花、桃子
本课生字以独体字和形声字为主,在识记生字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识字经验,采用多种方式,灵活识记。
如:
(1)图文对照,学习象形字“牛”。
(2)熟字加偏旁。
如,“猫、边、鸭、苹、杏、桃”。
(3)偏旁归类。
如,“杏、桃”。
(4)事物归类。
如,动物类“黄牛、猫、鸭子”,水果类“苹果、杏、桃”。
(5)反义词。
如,“多—少”。
(6)一些生字可以与熟字组成常用词,让学生在新的语境中巩固识记。
2.写字。
本课要写的5个字都是独体字。
其中4个独体字,都有写在竖中线上的支撑笔画竖或
竖钩。
“小”和“少”字形接近,可以适当比较。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这4个独体字的共同之处,领会支撑笔画对摆正汉字位置的作用,然后教师示范书写,学生练写。
教师示范竖折折钩:
教师可用一段铁丝折出“竖折折钩”,让学生直观感受是一笔连成的。
书写示范时,起笔时稍重,每一个折处向右稍按一下,最后收笔微顿,再出钩。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中的
细化目标
落实教学目标的过程设计及采取的教学策略
目标落实实施情况
二、课文学习
1.朗读指导。
读准数量词中“一”的变调。
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回顾《秋天》一文中“一”的不同读音,再尝试着自己读读“一”在数量词中的不同读音,然后出示按读音分类的数量词读一读,在读中感受“一”的变调规律。
要引领学生用多种方式来反复朗读儿歌,感受朗读的乐趣,体会语言的韵味。
可采用同桌互读、小组赛读、拍手伴奏、接读句子等方法,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朗读节奏。
朗读时,每段尾音可以稍拉长或强调,节与节之间要有停顿。
2.理解运用。
了解量词的正确使用,突破本课学习难点。
图文结合理解词句,发现文字与图画的对应关系。
可以让学生观察图画,说说图画里有什么,哪个大,哪个小,哪个多,哪个少。
也可以出示“大小”“多少”这两组反义词,读一读,再出示图画,说一说相对应的事物的大和小、多与少。
学生对事物大小多少有了直观的理解后,再读儿歌。
后面两小节,也可以换一种方式,先读儿歌,让学生在脑海里想象儿歌表达的事物,尝试加上动作说一说。
如,让学生用手比划圆圆的苹果样,说“苹果大大的”,大拇指和食指靠拢,形成一颗枣子样,说“枣子小小的”,再配上动作,读一读儿歌“一个大,一个小,一个苹果一颗枣”,也可以补充一个西瓜的图片,形成西瓜、苹果、枣子三者的对比,帮助学生形象化地初步感知大小等比较是相对的。
教学时,常用量词“只、个、头”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在运用中理解;“群”可让学生看图,通过鸭子和鸟的数量对比,知道很多事物聚在一起,才能叫“群”;“堆”可让学生看图中桌上的水果,说说哪是杏,哪是桃,理解“堆”的意思,再拓展说说生活中看见什么也是成堆放着的;“颗”,则可让学生观察一些圆形和粒状的实物,如一颗黄豆、一颗珍珠、一颗葡萄,直观感受“颗”的意思和适用对象。
3.课后练习。
第一题指导背诵,可以采用逐步提高难度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背诵。
如,先出示图画和部分文字:
一个(),一个(),一头(),一只(),学生看图补充背诵;再提高难度,隐去文字,看图背诵;最后除掉图片,直接背诵。
第二题通过读记的方式,学习并积累带量词的短语。
可以通过比较读,如“一头牛”和“一只猫”、“一只鸭子”和“一群鸭子”,让学生感知大小不同、数量不同的事物要用恰当的量词来表示。
板书设计
量词歌:
一头牛,两匹马,三条鲤鱼四只鸭,五本书,六支笔,七棵果树八朵花,九架飞机十辆车,量词千万莫用差,小朋友,试一试,换换就要闹笑话。
当堂检测设计及分析
检
测
内
容
检
测
分
析
班级
应测
人数
实测
人数
优秀
良好
及格
书写规范率
检测
形式
人
%
人
%
人
%
人
%
抽测
全测
主要
成绩
主要
问题
改进
措施
课题
8小书包
总课时:
1
教材简要解读
本课由6个词语和一首轻快、活泼的儿歌组成。
课本、作业本、铅笔、转笔刀等学生常用的学习用具,被编进了朗朗上口的儿歌中。
儿歌节奏明快,浅显易懂,不仅展示了“小书包”里的各种文具,还告诉学生这些学习用品是他们读书写字的好伙伴,陪伴着他们的学习。
从而引导学生要好好爱护这些“小伙伴”,养成整理、爱惜文具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
1.通过图画对照、归类识记等方法,认识“书、包”等11个生字和包字头、单人旁、竹字头3个偏旁。
会写“早、书”等5个字。
2.正确朗读课文。
知道学习用品的名称,了解它们的用处。
3.爱护文具,学着自己摆放文具,整理书包。
二次目标调整
爱护文具,学着自己摆放文具,整理书包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掌握常见学习用品的名称。
教学难点
了解文具是学习的伙伴,知道爱惜文具,会整理文具。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中的
细化目标
落实教学目标的过程设计及采取的教学策略
目标落实实施情况
一、儿歌引入,学习“书包”
1.复习《上学歌》,交流每天陪伴我们的好朋友小书包。
2.出示书包图和标注拼音的汉字“书、包”。
(1)读准“书包”的字音。
引导学生自己拼读,反馈中重点正音翘舌音“书”,再开
火车巩固读。
(2)识记生字“书、包”。
说说平时在哪里见过“书”,根据学生的经验理解“书”。
“包”,结合实物书包,进行形象记忆:
“书包”把所有的
学习用品都“包”在里面了。
随机学习包字头。
引导学生交流识字途径,倡导生活识字,并结合不同的识字方法理解字义。
二、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1.请学生说说书包里有哪些文具,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本课要学习的文具名称及相关图片:
橡皮、尺子、作业本、
笔袋、铅笔、转笔刀等,请学生对应图画,猜猜文具的名称,给文具贴上标签。
2.学习本课新词。
(1)学生自己拼读课文中的词语。
(2)多种形式反馈读。
如,个别读,男女生比赛读。
3)打乱顺序,归类读。
引导学生交流识字途径,倡导生活识字,并结合不同的识字方法理解字义。
3.课间操。
出示配乐儿歌,教师先示范,再带领学生边读边做动作。
转笔刀,转起来,(左手微微握拳,右手转动。
)作业本,翻开来,(左右手伸直,掌心向下,再同时向上
翻开。
)小橡皮,来回擦,(左右手五指捏拢,呈空心拳样,掌心向下,再做来回擦的动作。
)
小尺子,拉拉直,(左右手拉成直线,再做左右拉伸动作。
)小笔袋,包起来,(左右手收回,在胸前做滚动动作。
)小铅笔,站直了。
(左右踏步,最后站正。
)
3、?
?
生字。
四、?
察辨析,?
?
“?
、本”
(1)认读没有图片和拼音提示的词语。
(2)认读生字。
词语中生字标红,先自己读,再跳读。
(3)认读单个生字。
可以先自己读,再同桌读,互相教一教,然后小老师带读,接着开火车读,最后词语卡片认读。
(4)归类识记生字。
用加一加、生活识记等方法识记生字,随机结合认识竹字头、包字头、单人旁等偏旁。
1.出示“书、本”,学生观察,边书空边说说书写笔顺。
2.指导发现“书、本”两个字都是上紧下松,且竖都写在竖中线上,是关键笔画,要写得直。
3.教师范写“书”,学生书空,再临写。
写一个就及时点评,指导。
学生再写一个。
4.教师范写“本”,学生书空,再临写。
写一个就及时点评,指导。
学生再写一个。
识记生字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借助已有的识字经验,重在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从整体观察,发现结构特点,再到发现关键笔画,最后范写、练写、反馈,一步一步,要扎扎实实。
检
测
内
容
补充句子:
1、我会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口头表达)
2、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
测
分
析
班级
应测
人数
实测
人数
优秀
良好
及格
书写规范率
检测
形式
人
%
人
%
人
%
人
%
抽测
全测
主要
成绩
主要
问题
改进
措施
课题
9日月明
总课时:
2
教材简要解读
这是一篇根据会意字构字规律编排的识字课文。
“日月明,田力男,小大尖,小土尘……”,通过朗朗上口的短句,揭示了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学生在诵读中可以感受到汉字构字的有趣,进而激发起更大的识字热情。
课文节奏明快,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易于诵读记忆。
前四句采用三字一顿的形式,揭示出会意字“合二字三字之义,以成一字之义,使人观之而自悟”的构字特点。
学生在朗读中,能自然地感受到古人造字的智慧,体验识字的乐趣,从而激发识字热情。
后两句是五字句式,进一步诠释“众、林”等字的构字含义,揭示团结就是力量的主题。
课文配有一幅图片,三个小朋友在合作植树,三人为众,暗示团结协作力量大的道理。
远处的小树形象地勾勒出“多木才成林”的意境。
该图片为学生读文识字、理解主题提供了凭借。
教学目标
1.借助会意字的构字特点,认识“明、尘”等11个生字和日字旁1个偏旁。
会写“木、林”等5个生字和卧钩1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领悟团结协作力量大的道理。
积累由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会意字构字特点,感受古人的造字智慧,激发自主识字的热情。
二次目标调整
了解会意字构字特点,感受古人的造字智慧,激发自主识字的热情。
教学重点
正确朗?
?
文;?
?
用?
意字的构字特?
,?
?
生字。
教学难点
?
?
用?
意字的构字特?
猜字?
;?
?
?
?
?
?
。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中的
细化目标
落实教学目标的过程设计及采取的教学策略
目标落实实施情况
一、揭题导入
1.直接揭题“日月明”,让学生谈谈发现。
(“日”和“月”组成“明”)
相机出示红日图和明月图,感受太阳的耀眼光芒和夜晚明月的明亮。
2.揭示本课识字特点:
日和月都是明亮的,聪明的古人将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造出了“明”字,意思取日、月组合明亮之意。
本课要识的字大多是这样的字。
二、朗读课文,趣味识字
(一)自由朗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二)同桌互读课文,相互正音。
(三)指名诵读课文,识记前四行生字。
1.“日月明,田力男”。
(1)出示田里一名男子在劳动的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观察到了什么。
(2)写出汉字“男”,揭示字义,表示男子用力在田间耕作。
(3)再读本行课文,感受古人造字的智慧。
2.“小大尖,小土尘”。
(1)让学生说说“尖、尘”分别是什么意思,教师揭示末端细小为“尖”,细微的土为“尘”。
(2)启发学生链接生活经验,想象“尖”的东西有哪些?
在哪儿见到过“尘”?
3.小组合作学习“二人从,三人众。
双木林,三木森”。
4.小结会意字构字规律:
以上生字“明、男、尖、尘、从、众、林、森”有个共同的名字叫“会意字”,字的整体意义由部分的意义合成而成。
5.齐读课文。
(1)可击打节拍,再次感受本课汉字的构字特点。
(2)质疑:
课文有没有不懂的句子?
预设:
“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是什么意思?
(存疑,
下节课解决。
)
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可以将会意字构字特点和字义联系在一起,促进字义的理解、字形的识记。
(1)每人选一句自学,通过图片或想象画面,猜测“从、众、双、木、林、森”的意思。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3)全班交流学习成果:
一人走一人跟随为“从”,人多为“众”;成片的树木为“林”,更多更茂密的树木为“森”。
游戏巩固,灵活认字游戏:
摘苹果
1.在黑板上画一棵苹果树,树上有七只苹果。
2.在苹果中写上所学生字:
明、尘、从、众、双、林、森。
3.请学生来认读,如“明,日月明”,读对了,学生一起说“对对对,摘下一个大苹果”。
4.指导学生给摘下的苹果分分类,哪些是两个字组成的,
哪些是3个字组成的,组成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中的
细化目标
落实教学目标的过程设计及采取的教学策略
目标落实实施情况
写字练习
1.指导写“木”。
(1)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观察“木”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学生反馈后,教师一边示范书写,一边说要领。
(2)学生尝试写“木”。
检查点评。
学生再次书写“木”。
2.指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版 一年级 上册 单元 教案 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