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险村险户整建制搬迁及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 文档编号:26894190
- 上传时间:2023-06-23
- 格式:DOCX
- 页数:82
- 大小:88.34KB
山区险村险户整建制搬迁及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山区险村险户整建制搬迁及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区险村险户整建制搬迁及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8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区险村险户整建制搬迁及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山区险村、险户整建制搬迁及基础
设施建设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概述
㈠、项目名称
山区险村、险户整建制搬迁及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㈡、项目承办单位及项目简述
项目承办单位是**区农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区农委”)。
本项目主要是按照市、区政府要求在二○○四年至二○○七年完成**区采空区和泥石流易发区险村、险户整建制搬迁工作的文件精神,对二○○四年已完成的整建制搬迁的村(片)和二○○五年拟实施的整建制搬迁的村(片),本着“搬的出、稳的住、能致富”的思路去深入调查了解和分析研究,对搬迁地块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出初步意见,并做出投资估算。
经过对二○○四年已完成的整建制搬迁的村(片)的调查了解,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基础设施不配套,关键是涉及乡镇村和搬迁户经济实力有限,资金短缺。
㈢、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本项目涉及二○○五年拟整建制搬迁的村(片)的房屋建设和包括二○○四年已完成搬迁和二○○五拟完成搬迁的基础设施建设。
二○○五年拟整建制搬迁的搬迁房屋建设依据各搬迁地块的不同分三种形式:
院落室平房、联体式二层房和六层板式住宅楼规模分别为8015平方米、29010平方米和89530平方米,共计126555平方米。
二○○五年拟整建制搬迁所需要建设配套的主要基础设施有:
机井6口;集中供水厂10座,供水规模1785立方米/天;铺设供水管网约20.232公里;污水处理站(厂)10座,处理规模约609立方米/天;铺设雨、污水管网17.342公里;垃圾转运储存站13座;锅炉房7座,供热总面积约9万平方米;铺设热力管线14.95公里;铺设村(片)、小区道路约13.197公里;各类配套服务设施建筑面积约4427平方米;供电设施建设改造10处,铺设电缆约13公里,电力增容约5000KVA;通讯、有线电视入户1156户。
㈣、投资估算情况
根据项目组对二○○四年已完成的整建制搬迁的村(片)的调查了解和二○○五年拟整建制搬迁的村(片)的投资估算,完成搬迁房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费用的支出共需要投资估算总额为:
25503.65万元。
其中:
●房屋建设投资:
18129.02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4451.29万元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预备费:
2923.34万元
从目前已经实施的情况和政策来看,政府补贴仅完成搬迁房屋建设投资还显不足,仍需要乡镇村和搬迁户自筹解决,这样就制约了整建制搬迁的村(片)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
㈤、资金缺口或尚未落实的资金和解决方案
投资估算的各项费用:
房屋建设费费、基础设施建设费和其他费用及预备和市、区政策补助的差额,也就是资金缺口,或称尚未落实的建设资金。
经过计算完成二○○四年已整建制搬迁的村(片)和二○○五年拟整建制搬迁的村(片)的资金缺口约为:
21204.20万元。
其中:
●房屋建设资金缺口:
14714.14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
3941.21万元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预备费资金缺口:
3073.75万元
资金缺口的解决办法拟采取以下渠道:
1.政府支持。
对搬迁村(片)的基础设施建设事关搬迁村民的生活,其建设的投入应该纳入政府基础设施投资计划,建议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3941.21万元由政府支持解决。
2.乡镇配套和搬迁户自筹。
主要解决搬迁房屋建设的资金缺口,涉及到安置搬迁村(片)的乡镇应该在财政计划内通过调整房屋建设规模,量力而行,逐步完善和配套。
搬迁户对超出安置标准外的房屋造价应该自己解决。
3.寻求吸收社会资金。
社会资金最大的问题是它需要回报,一般要高于社会平均折现率。
其次社会资金筹集方式也比较复杂,如何吸收,一要靠政策,二是靠引导。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寻求吸收社会资金解决整建制搬迁基础设施建设非常困难。
二、总论
㈠、项目背景
1.项目名称
山区险村险户搬迁及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2.承办单位概况
承办单位为**区农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区农委”)。
**区农委是区政府综合管理全区农业工作的职能部门,其主要职责是:
贯彻国家、市、区有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负责起草本区有关农村经济方面的政策和规范性文件,并负责监督实施;协调指导本系统单位的行政执法工作。
研究提出全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研究拟订本区农村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并监督实施。
研究指导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工作;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政策。
负责协调指导全区农业生产、流通和加工;指导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工作,协调组织有关部门负责减轻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工作。
组织拟定本区农、林、水、牧、渔、农机等基本建设和重大项目的规划,并负责监督检查。
负责拟定本区山区发展规划和年度指导性计划;研究提出山区开发建设的有关政策;指导协调山区经济建设工作。
负责全区农业资源区划、农村能源建设、生态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工作;研究和提出本区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并负责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工作。
负责本区农业、农机、畜牧水产行政审批工作。
组织拟定农村科技、教育、人才发展规划,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研究提出财政支农资金的计划安排,并负责监督实施。
协调指导农业产业化和创汇农业发展工作。
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⑴.山区险村、险户搬迁及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委托书。
⑵.《**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农委关于山区采空区泥石流易发区农户实施搬迁意见的通知》(**政办发[2003]56号)。
⑶.《某区人民政府关于山区采空区强泥石流易发区农户实施搬迁意见》(房政发[2004]15号)。
⑷.《某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区采空区泥石流易发区农户实施细则的通知》(房政发[2004]30号)。
⑸.《**市农委、**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市山区采空区泥石流易发区搬迁工程管理办法》(2003年10月24日)。
⑹.《**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区采空区强泥石流易发区农户搬迁实施细则》(房政办发[2004]30号)。
⑺.《**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关于下达2005年山区采空区泥石流易发区农户搬迁任务的通知》(**政农发[2005]3号)。
⑻.某区十一五总规。
⑼.国家现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指南》(试行)。
⑽.**市现行造价编制规定。
4.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背景
为了加快山区小康社会建设步伐,保护山区农民生命财产安全,更好地发挥山区生态功能作用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于二○○三年以“**政办发[2003]56号文件下达了关于采空区泥石流易发区农户实施搬迁意见的通知”,在通知中明确了搬迁范围和任务,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原则、明确了政策措施和组织领导。
本报告研究的搬迁及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是指对生活在山区采空区、强泥石流易发区等地的险村、险户整建制迁出现居住地,通过在新的居住地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办法,从而使搬迁出的险村险户农民能够安居乐业,根本上解决目前面临的生命安全隐患和存在的生产、生活困难。
5.二○○四年度搬迁工作情况回顾
二○○四年度**市下达给**区搬迁任务指标560户、1808人。
实际完成668户、2228人,其中整建制内迁231户、787人,整建制外迁177户、595人,自由内迁78户235人,自由外迁182户611人。
超额完成19.3%。
用于搬迁工程,总投入资金8339.8万元,其中市补资金1808.0万元,区补资金723.2万元,乡村户三级自筹资金5808.6万元。
共完成整建制搬迁建楼房及平房,建筑面积2.69万平方米,动土石方8.26万立方米,投人工8.4万工日,机械台班1039个,投入资金2819万元;自由搬迁购楼房1.89万平方米,投资3210.1万元;自由搬迁自建房6425平米,投资373.7万元;整建制内、外迁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修路8560米,饮水工程建蓄水池4座、铺设饮水管路9730米,电力增容315KVA、架设输电线路7100米,投资1937万元。
完成搬迁险户安置就业技术技能培训600人次;为整建制搬迁发展致富产业,完成项目编制和上报12项。
㈡、本研究报告的编制思路
本研究报告的编制是在上述依据的基础上,重点就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使区政府对**区二○○五年度整建制搬迁情况有基本了解,为决策提供依据。
1.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农委关于山区采空区泥石流易发区农户实施搬迁意见的通知》(**政办发[2003]56号)和《**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关于下达2005年山区采空区泥石流易发区农户搬迁任务的通知》(**政农发[2005]3号)的精神指导下,本着灾害危害程度的等级和轻重缓急的原则,选定二○○五年度**区险村、险户搬迁对象。
2.按照市、区有关搬迁的文件精神,为使险村、险户彻底脱离危险,鼓励险村(片)实施整建制外迁或内迁,依照这个思路做可行性研究。
3.对二○○四年已实施整建制搬迁的地块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规划情况进行了解,就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意见。
4.对二○○五年涉及到的整建制搬迁险村(片)其搬迁地块的基础设施条件进行研究,为下一步搬迁地块进入规划及建设程序提供参考意见,对搬迁、建设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进行估算。
㈢、整建制搬迁基本情况
1.2004—2005年整建制搬迁涉及乡镇和村落
根据项目组的实地调查和对总体搬迁规划安排的了解,**区二○○四年度已实施和二○○五年度将涉及到的整建制搬迁共有七个乡镇十六个村。
分别是:
周口店镇的黄院村、葫芦棚村、北下寺村、泗马沟村;霞云岭乡的四马台村、庄户台村;南窖乡的水峪村、中窖村、花港村和北安村;史家营乡的金鸡台村;十渡镇的新村村;佛子庄乡的上英水村和西安村;大安山乡的宝地洼村和瞧煤涧村。
其中:
周口店镇的黄院村,霞云岭乡的四马台村、庄户台村部分,窖乡的水峪村、中窖村部分,佛子庄乡的西安村部分为二○○四年已实施了搬迁,但基础设施配套一直没有跟上。
2.2004年—2005年整建制搬迁涉及村片、总户数及人数
涉及搬迁总户数为1156户,3961人。
分别是:
●周口店镇涉及4个村、247户、749人;
●霞云岭乡涉及2个村、189户、1015人;
●南窖乡涉及4个村、163户、465人;
●史家营乡涉及1个村、142户、403人;
●十渡镇涉及1个村片、41户、110人;
●佛子庄乡涉及2个村、234户、736人;
●大安山乡涉及2个村、140户、483人。
●
3.总人数构成及结构
涉及搬迁人员结构是:
⑴.性别结构:
⑵.年龄结构
⑶.文化结构
⑷.劳动力人口结构
4.项目投入总资金及结构
2004年已实施度搬迁总投资:
8339.80万元。
其中:
⑴.2004年度房屋建设投资:
6402.80万元。
⑵.2004年度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1937.00万元。
2005年度拟整建制搬迁总投资:
25503.65万元。
其中:
⑴.2005年度房屋建设投资:
18129.02万元。
⑵.2005年度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4451.29万元(含2004年已完成搬迁房屋建设,但没有进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
⑶.2005年度其他费用投资:
2923.34万元。
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2004年已搬迁及2005年度拟搬迁户数:
1156户。
●2004年已搬迁及2005年度拟搬迁人数:
3961人。
●2004年已搬迁及2005年度拟搬迁总占地面积:
19.58公顷。
●2004年已搬迁及2005年度拟搬迁总建筑面积:
148380平方米。
●2004年已搬迁及2005年度拟搬迁户数占04~07年总搬迁户数比例:
60.65%。
●2004年已搬迁及2005年度拟搬迁人数占04~07年总搬迁人数比例:
64.83%。
㈣、二○○四~二○○五年度搬迁形式及安置地
1.本村内搬迁安置
●
黄院村:
105户,315人。
共406户,1667人
●四马台村:
174户,967人。
●庄户台村:
15户,48人。
●水峪村:
16户,51人。
●中窖村:
37户,118人。
●花港村:
18户,58人。
占总户数的:
35.12%
●新村村:
41户,110人。
占总人数的:
42.09%
2.本乡镇内搬迁安置
●
葫芦棚村
●北下寺村
●泗马沟村
共142户,434人;占总户数的:
12.28%;占总人数的:
10.96%
3.向中心城镇搬迁安置
●
北安村:
92户,238人。
●金鸡台村:
142户,403人。
●上英水村:
125户,412人。
●西安村:
109户,324人。
●瞧煤涧村:
70户,247人。
●宝地洼村:
70户,236人。
共608户,1860人;占总户数的:
52.6%;占总人数的:
46.96%
㈤、问题与建议
1、问题
经过对**区二○○四年度搬迁工作的了解,以及结合二○○五年度的搬迁工作具体情况,项目组认为以下问题应该引起注意:
●由于许多较理想的搬迁地块土地性质的变更受国家规范土地管理的约束,占地手续难办给整建制搬迁造成较大困难。
同时,**、良乡两个卫星城及重点小城镇,建设用地征地费用高昂,搬迁村户难以承受,这样就给整建制搬迁地块的选择、落实搬迁地块带来困难。
●按照气象专家的分析预测,随着地球温室效应的增强“北涝南旱”的现象将愈发突出,未来五年北方地区的暴雨强度和频率都将有所加强。
特别是今年七、八月两次突降暴雨后,市地矿部门划定险区以外的村、片出现严重险情,当地干部群众,要求搬迁愿望极为强烈,迫切希望上级增加险户搬迁名额。
●市区配套搬迁扶持资金与实际搬迁所需投资相差较大,尤其是山区贫困面较大,很多户仍无力自建房或购房。
致使有1/3条件差的户,想搬搬不了。
另外,对于整建制搬迁,基础设施耗资较大,有相当一部分险村或片,因无此项资金,不得不放弃。
●险区中农户与非农户都同居一地,险情同在,应该鼓励险村(片)实施整建制搬迁,让居住险地的百姓彻底脱离险境,但由于市定政策只限于农户,给搬迁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为不留后患,建议险区内无论农与非享受同等待遇。
2、建议
为了真正落实好搬迁的政策达到“搬的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最终目的,建议在搬迁方式上做一些探讨,即把目前分散式的搬迁改为“分散迁出,集中安置”(集中:
是指大集中)。
项目组研究认为这样做的好处有以下几点:
●“分散迁出,集中安置”可以基本上终结为了搬迁而搬迁现象的出现。
通过项目组实地调查,部分险村、险户大多有过搬迁的经历,一些甚至搬迁过二、三次,原因就在于没有根本解决居住安全和稳定收入,山区所有农民仅依靠土地是永远也无法脱贫致富,而让一部分人中、青年彻底离开山村从事其他的职业,把土地留给剩余的村民就有可能改变目前的状况。
●“分散迁出,集中安置”可以集中政府的财力、物力,同时可以使建设用地集约化。
目前的搬迁安置使政府的补贴投入形不成规模,但不管规模大、小,新迁地块都要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如果没有这些设施的保障“稳的住”是没有办法做到,这些搬迁户又成了政府工作的难点。
如果有一个总体的规划,充分利用2004年—2007年的专向补贴和财政投入,统一建设集中供水、气、热、电、污水、垃圾等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四年后完全可以建二、三个非常像样的搬迁新社区,甚至可以完善和带动已有的卫星城或中心城镇的城市功能。
●“分散迁出,集中安置”不仅解决了山区险村、险户的安全问题,也实现了缩小城镇差别和农村城镇一体化进程。
随着集中安置的建设,搬迁出的村民完全可以胜任城镇的许多诸如物业、园林、绿化等工作,解决了子女教育、医疗等在山区无法享受到的由城市化所带来的变化。
●“分散迁出,集中安置”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做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风险和投入。
目前政府对区域规划和城镇建设的专业化、对资金的筹措和融资已经积累可很多的经验,这些都为搬迁新城的建设和资金的保证提供了条件。
●“分散迁出,集中安置”通过逐年对规划的实施,借助新闻宣传、老搬迁户的体会,可以化解搬迁户的种种疑虑,由目前的不想搬、不愿搬到自觉自愿搬,毕竟对生存环境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人们普遍的追求。
三、搬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
㈠、搬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据不完全统计,1950—1999年的50年间,**市山区泥石流致死499人,冲毁耕地约20万亩,冲毁房屋6000余间。
近年来,采空区塌陷毁坏房屋4750间,造成6人死亡、伤2人,破坏耕地2000余亩,地下水系的破坏使采空区近万人出现生活用水困难,而近年来的天气气候异常和山区植被的现状及具体表现出来的地质灾害,这种破坏趋势还在增加和变得难以预料。
**市和各区县农委经过大量调研认为,山区采空区和泥石流易发区长期存在着饮水难、出行难、通讯难、看病难、上学难、看电视难、安全保障难“七难”问题。
**市副市长牛有成曾表示:
“困难可以克服,但是危险不能,现在山区农民面临的不只是困难,而是危险。
”很多地方一到雨季农民就不敢睡觉,怕被大水冲走,所以**市政府做出决策:
首先让处在泥石流多发区的2.8万农民搬离危险地带,再帮助其致富。
同时他还说到:
“搬迁千万不能一刀切,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采取不同的方式,首先要保证就业,如果不能就业,没有收入来源,就很难稳得住。
”
经过项目组实地调查,所有的采空区和易发泥石流区都有以下共性:
1、险村、险户驻地地处煤炭采空区,水源枯竭、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2、经济结构单一,煤矿退出生产领域后,经济全面萎缩,村集体经济几乎完全失去来源,群众生活无着落,90%劳动力面临失业,山内就业门路极其有限。
3、本地除煤炭矿产资源外,耕地、林果,水资源十分匮乏,有许多的村民从外面拉水吃。
本地山内有限资源难以解决群众就业和致富问题。
4、境内山高坡陡,无发展替代工业产业空间。
5、当前山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与建设首都西南生态屏障,生态大区目标差距甚远,恢复山区最关键的措施是减少山区人口,而且需要有一个较长的时间。
由于上述原因,为保证山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顺利实施政府煤矿产业调整,发展替代产业,实现农民充分就业,平稳过度恢复山区生态,建设首都西南生态屏障,必须对山区特别是采空区,泥石流易发区实施人口搬迁措施。
让山区农民脱离危险,走出山区,发展经济,脱贫致富。
这是一个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是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保护山区农民生命财产安全,更好发挥山区生态功能作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是党和政府关心百姓,造福百姓的重要举措,民心工程。
所以,必须加强领导,坚持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尊重农民选择,整建制搬迁为主,分散搬迁为辅,先易后难,就业优先的原则,做好细致的工作,使搬迁工作健康有序的进行。
㈡、搬迁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整建制搬迁后险村、险户得以住进安全、舒适的房屋,但如果没有诸如水、电、路、暖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完善仍然不能解决生活问题,也就没有真正做到“稳得住”。
通过实地调查,搬迁安置地块均地处城镇中心较远地带,周边基础配套设施已经非常薄弱,因此必须加大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建设,满足搬迁居民生产、生活所必要的条件。
从二○○四年整建制搬迁情况和以往的搬迁来看,突出的问题是配套的基础设施往往滞后于房屋建设,使搬迁出的群众生活存在很大的困难,其主要原因是投资的欠缺和不足。
因此,解决整建制搬迁后搬迁地块的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和搬迁房屋建设同样重要,二者是不可分的整体,只有在解决了基础设施的问题、解决了搬迁群众的生活所必须配套的外部条件的前提下,搬迁户才可以正常和安心的生活,这样的搬迁才是成功的搬迁。
从目前**市城镇建设来看,非商业化住宅的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完善一般是由政府负责筹划和投资,特别是本项目是以解决山区农民群众居住安全为出发点,因此政府对整建制搬迁后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应该予以重视和投入。
㈢、**市搬迁的总体部署及**区所属地位
2005年4月14日,**市政府在**区召开山区采空区泥石流易发区农户搬迁工程启动大会。
市农委、水利、林业、国土局,以及七个山区县有关部门等共120余人参加会议。
会上,**市副市长牛有成代表市政府与7个山区县政府签订搬迁责任书,并强调,各区县作为搬迁主体,要研究配套政策,制定实施细则,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山区搬迁工作意义重大,有利于山区全面发展;山区搬迁工作责任重大,要解决好农民利益和稳定问题;山区搬迁工程要城乡统筹,实现山区新跨越。
本次搬迁工程计划利用4年时间,将山区采空区强泥石流易发区2.8万人搬迁到安全地区。
新一轮搬迁工程能够有效保护山区生态环境,优化资源配置,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山区城镇化进程。
经市政府测算,本次搬迁工程可使山区人口机械减少12%,人均资源占有量提高15%,使山区农民增收40%以上。
而**区作为**市采空区和泥石流易发区最多和最易发地区,因此涉及到的险村、险户是最多的。
从**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关于下达《2005年山区采空区泥石流易发区农户搬迁任务的通知》(**政农发[2005]3号)中可以看出全市拟搬迁涉及44个行政乡镇,**区占10个;全市涉及138个行政村,**区占35个;全市涉及2548户,**区占953户;全市涉及7500人,**区占3200人,由此可见,**区在**市采空区强泥石流易发区搬迁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预示着**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将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工作。
㈣、**区的基本情况
**区有山区、半山区乡镇16个,总面积1644平方公里,293个行政村,38.8万人。
其中,8个市定边远山区乡镇(十渡、蒲洼、霞云岭、大安山、南窖、佛子庄、河北、周口店),总面积950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47%。
现有行政村121个,3.1万户,11.6万人。
2004山区半山区乡镇农村经济营业收入281亿元,其中边远山区乡镇63.4亿元;农民人均劳动所得6742.8元,其中边远山区乡镇5613.7元。
山区半山区劳动力总数16.48万人,其中,现有从业人员14.68万人,其中:
从事一产的4.14万人、二产的5.17万人、三产的5.37万人,分别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8.2%、35.2%、36.6%。
劳动力异地就业2.05万人、乡镇企业就业12.8万人。
**区位于**市西南部,华北平原与太行山脉交界地带。
地处东经115°25ˊ—116°15ˊ,北纬39°30ˊ—39°55ˊ之间。
北邻门头沟区,南与西南分别与河北省涿州市、涞水县接壤,东隔永定河与大兴区相望,东北与丰台区毗连。
全区总面积2019K㎡,其中西北部为山区,东南部为平原,以100m等高线为界,山区面积1325.2K㎡,占全区总积的65.7%;平原面积691.8K㎡,占全区总面积34.3%。
2、气候条件
**区气候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干旱多风,秋季天高气爽。
年平均气温10—12℃,其中西北部山区年平均气温10.8℃,无霜期150天;东南部平原区年平均气温11.6℃,无霜期190—200天。
大石河以西的山区、丘陵地带,属山前暖区,年平均气温在12℃以上,无霜期185天左右。
多年平均降水量655mm,降水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85%。
3、土壤情况
**区土壤类型多样,含7个土类、21个亚类、56个土属、173个土种。
由山地至平原依次发育有山地棕壤,山地草甸土、褐土、盐湖土、沼泽土、水稻土、风沙土等土壤,且随海拔高度呈规律性分布。
深山区以山地棕壤、山地草甸土为主,土层瘠薄,厚度小于30cm的面积占总面积的50%,土层厚度地30—60cm的面积占总面积的20%,大于60cm的面积仅占10%。
浅山丘陵区分布有大面积的山地淋溶褐土,局部地区有极少量的耕作褐土,土层厚度在1m以上。
4、河系及水资源
**区境内有13条河流,其中大石河、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区 险村险户 整建 搬迁 基础设施 建设 工程 可行性研究 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