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石柱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
- 文档编号:26889267
- 上传时间:2023-06-23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9.59KB
重庆市石柱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
《重庆市石柱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石柱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市石柱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班级填写在机读卡、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所有主观题目必须在答题卷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机读卡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第一卷(每小题3分,共30分)
一、基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A.饿殍(piǎo)妍媸(chī)笼统(lǒng)一蹴而就(chù)
B.精髓(suí)虫豸(zì)蛊惑(gǔ)光风霁月(jì)
C.谮越(jiàn)小觑(qū)稗官(bài)溘然长逝(kè)
D.抽搐(chù)隽永(juàn)怃然(wǔ)朝暾夕月(tūn)
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室内装修设计师多利用装饰材料来填补建筑空间的不足。
B.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
C.小品、相声具有的轻松幽默的特点,能使观众沉浸在欢乐气氛中,生活中的烦恼也往往涣然冰释。
D.金秋九月,公园管理处布置了菊花展览,这些菊花姹紫嫣红,风姿绰约,让人意兴阑珊。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以色列军方一位发言人说,以色列军队几天前就开始占领了靠近以色列北部边境的两个黎巴嫩村庄中的阵地。
B.京剧是融唱、念、做、打于一体的戏剧表演艺术,表现了中国传统的戏剧美学理想,它是人类共同的宝贵文化遗产。
C.甲状腺减低症简称“甲减”,发病率高达5﹪,但在人群中知晓率却很低,多数人不但没听说过这种病,甚至还很不了解这种病。
D.经过专家组分析论证,排除了不可抗力和人为破坏因素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认定“12·23”特大井喷事故是一起责任事故。
4.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这里的山啊,水啊,树啊,草啊,都是我从小就非常熟悉的。
B.据说:
最美的城市应在山与湖之间。
C.大幕徐徐拉开了,琴声——这饱含情韵、畅快倾诉的心语悠扬地飞翔在剧院中,萦绕在每个人的耳畔。
D.中国足球的球迷们现在感到很迷惘,面对这片绿茵场,不知道是继续呐喊助威呢,还是干脆掉头而去?
二、说明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5—7题。
咏花诗词的鉴赏
中国咏花诗词的历史认识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它通过人们对花卉的审美态度和欣赏情调,曲折地反映了人的种种处境和对生活的理解。
我们在阅读鉴赏咏花诗词的同时,考察历代诗人、词人的不同的创作心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艺术境界,是很有趣味的,这对我们的鉴赏活动也颇有益。
这种创作心态,粗略地看有两大类,一类侧重于表现客观自然,是欣赏自然的活动;另一类侧重于表现主观感情,是感情物化的活动。
前者仍是自然世界的反映,后者则已进入感情世界了,自然的花草仅仅是进入感情世界的媒介罢了。
后者在咏花诗词中佳作最多,价值也更高。
这两大类作品,在艺术境界(诗境)上,又表现出不同的层次。
首先是表现感官感受的“物境”(王昌龄所作《诗格》中语)。
着眼于花卉色香形态的描述,是即目即景、直接感知的形象。
在创作上表现为“巧构形似”,追求审美客体(花卉)形貌的逼真再现,从中获得感官的快适。
如白居易的《山石榴》诗写杜鹃花的红艳,云:
“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焰火欲烧人。
”真是“吟之未终,皎然在目”。
又如章质夫的《水龙吟》状杨花飘飞,同样妙到毫颠,云: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我们欣赏这类诗词,比较容易看出其好处,如食雅梨,入口便化。
这些创作,是典型的模仿自然、通过艺术再造自然的活动,以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形为乐。
亚里斯多德在探讨艺术创作的自然原因时认为,模仿能使人们得到满足,确实是这样。
不过这种“似”,还仅仅处于“形似”的境界。
苏轼说: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诗也一样,故需要再进一步转向表现审美客体作用于审美主体(作者)感官而产生的某种特殊感受,以获得“传神”地再现自然的艺术效果。
如韦庄写白牡丹,全然撇开其形态,只说“昨夜月明浑似水,入门惟觉一庭香”。
表现素花溶化在月色中,不见其花,惟闻其香的特别感受,唤起人们固有的审美体验,那么白牡丹皎洁芳香的幽雅神貌,便可思而得之。
在这里,并不仅仅直接诉之感官,同时要通过联想来意会。
范成大《霜天晓角》咏梅云:
“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也是舍其形而摹其神,皆有画笔难到的效果。
这正像唐人戴叔伦所说:
“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
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无疑我们欣赏这类诗词作品,需要有一番沉潜涵咏的功夫,甚至要通过想象,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去补充、生发。
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欣赏也是一种再创造的活动。
5.对“趣味”一词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是一种饶有兴趣的事。
B.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了解古人的花卉栽培情况。
C.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时产生的艺术审美情趣。
D.咏花诗词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审美价值。
6.从文中看,对“模仿能使人们得到满足”的原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以追求审美客体形貌的逼真再现为务,从中获得感官的快适。
B.我们欣赏这样的诗词时,比较容易看出其好处,如食雅梨,入口便化。
C.创作的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形,符合人们欣赏时直接感知形象的需要。
D.诗人通过“巧构形似”的艺术再造自然活动,以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形为乐。
7.下列不属于“获得‘传神’地再现自然的艺术效果”的一项是()
A.白居易的《山石榴》诗写杜鹃花的红艳,产生了“味之未终,皎然在目”的艺术效果。
B.韦庄写白牡丹,不见其花,唯闻其香,便可知白牡丹皎洁芳香的幽雅神貌。
C.范成大《霜天晓角》“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是舍其形而摹其神。
D.戴叔伦的“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
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三、古诗文文阅读:
阅读以下文章,完成习题。
丘处机,登州栖霞人,自号长春子。
儿时,有相者谓其异日当为神仙宗伯。
年十九,为全真学于宁海之昆仑山,与马钰、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
孙不二同师重阳王真人。
重阳一见处机,大器之。
金、宋之季,俱遣使来召,不
赴。
岁己卯,太祖自乃蛮命近臣札八儿、刘仲禄持诏求之。
处机一日忽语其徒,
使促装,曰:
“天使来召我,我当往。
”翌日,二人者至,处机乃与弟子十有八
人同往见焉。
明年,宿留山北,先驰表谢,拳拳以止杀为劝。
又明年,趣使再至,
乃发抚州,经数十国,为地万有余里。
盖蹀血战场,避寇叛域,绝粮沙漠,自昆
仑历四载而始达雪山。
常马行深雪中,马上举策试之,未及积雪之半。
既见,太
祖大悦,赐食、设庐帐甚饬。
太祖时方西征,日事攻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
及问为
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
问长生久视之道,则告以清心寡欲为要。
太祖深
契其言,曰:
“天锡仙翁,以寤朕志。
”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焉。
于是锡之
虎符,副以玺书,不斥其名,惟曰“神仙”。
一日雷震,太祖以问,处机对曰:
“雷,天威也。
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
似闻境
内不孝者多,陛下宜明天威,以导有众。
”太祖从之。
岁癸未,太祖大猎于东山,
马踣,处机请曰:
“天道好生,陛下春秋高,数畋猎,非宜。
”太祖为罢猎者久
之。
时国兵践蹂中原,河南、北尤甚,民罹俘戮,无所逃命。
处机还燕,使其徒
持牒招求于战伐之余,由是为人奴者得复为良,与滨死而得更生者,毋虑二三万
人。
中州人至今称道之。
岁乙酉,荧惑犯尾,其占在燕,处机祷之,果退舍。
丁亥,又为旱祷,期以
三日雨,当名瑞应,已而亦验。
有旨改赐宫名曰长春,且遣使劳问,制若曰:
“朕常念神仙,神仙毋忘朕也。
”六月,浴于东溪,越二日,天大雷雨,太液池
岸北水入东湖,声闻数里,鱼鳖尽去,池遂涸,而北口高岸亦崩,处机叹曰:
“山其摧乎,池其涸乎,吾将与之俱乎!
”遂卒,年八十。
其徒尹志平等世奉玺
书袭掌其教,至大间加赐金印。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阳一见处机,大器之器:
重视
B.太祖大悦,赐食、设庐帐甚饬饬:
恭谨
C.太祖大猎于东山,马踣踣:
跌倒
D.与滨死而得更生者滨:
水边
9.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丘处机爱护百姓的一组是()
①金、宋之季,俱遣使来召,不赴
②先驰表谢,拳拳以止杀为劝
③盖蹀血战场,避寇叛域,绝粮沙漠
④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
⑤使其持牒招求于战伐之余
6处机祷之,果退舍
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④⑥D.②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丘处机十九岁时出家,皈依在王重阳真人门下,成为王重阳真人嫡传“全真七子”中的大师兄。
B.在拒绝金、宋朝廷的征召后,丘处机与十八名弟子一行不远万里,历经艰辛,历经四年抵达成吉思汗驻地。
他们此行意在止杀,为此甚至在雪地里都经常拿起经卷彼此讨论。
C.当成吉思汗向丘处机询问长生之术时,丘处机坦言关键在于清心寡欲。
成吉思汗非但没有责怪丘处机,反而极为敬重他,赐给他虎符和玺书,尊称他为神仙。
D.凭着虎符和玺书,丘处机师徒借入教的名义拯救了大量汉人,受到百姓称赞。
其后,丘处机的祈祷使不利于燕地的煞星移位,使干旱的地区下了三天雨,造福于百姓。
第二卷(共120分)
11.请用“/”给下列文字断句。
(3分)
凡人各贤其所说,而说其所快。
世莫不举贤或以治或以乱非自遁求同乎己者也己未必得贤而求与己同者。
而欲得贤,亦不几矣。
使尧度舜则可;使桀度尧,是犹以升量石也。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
(4分)
答:
。
(2)“雷,天威也。
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
(5分)
答:
。
13.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王昌龄《送魏二》三、四两句在抒情的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3分)
答:
。
(2)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在思想情感上有所不同。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5分)
答:
。
14、完成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6分)
(1),以手抚膺坐长叹。
(《蜀道难》)
(2),但愿长醉不复醒。
(《将进酒》)
(3),樽酒家贫只旧醅。
(《客至》)
(4)戎马关山北,。
(《登岳阳楼》)
(5)西当太白有鸟道,。
(《蜀道难》)
(6)细草微风岸,。
(《旅夜书怀》
四: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8题(22分)
悲壮的超越
卞毓方
①凡人不幸陷于末世,注定了要上演悲剧;一个大有作为的人不幸陷于末世,同时也是他那个时代的悲剧。
郑成功,无疑是晚明的一位军事天才兼政治天才:
取名“成功”,就径直道出了他经邦济国、扶助乾坤的赫赫大志,又字“大木”,寄寓的同样是独木柱长天的煌煌抱负。
倘若他与刘邦并世,当不失为登台拜将的韩信;倘若他替李唐定鼎,将不亚于凌烟阁上的秦琼;且看他的云水角襟:
“只有天在上,而无山占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但他不幸生活在朱明王朝的薄暮,自打踏上政治舞台,浓重的悲剧雾霭就把他重重包裹。
②郑成功真是生不逢时。
早在17年前,在他还是只有20岁的时候,朱明王朝就在李自成农民大军的炮火中降下了帷幕;随着吴三桂投降爱新觉罗氏,满人进关,入主中原,仓促的南明弘光政权,以及随后并起的鲁王、唐王政权,也都旋起旋灭;如今,抗守西南一隅的桂王朝廷亦是幕燕鼎鱼,倾覆在及。
而他,既然生为大明遗民,有幸为唐王朱聿键亲赐国姓,自是矢志廓清山河,不惜和清军血战到底的了。
这是一段艰辛曲折、可歌可泣的历程。
想当初,他焚去儒服,披上战袍,高擎反清复明大旗,统率有志之士,连袂云,挥汗雨,雄视江东,是何等壮怀激烈!
比方说最近四年多来,他就以厦门、金门两岛为根据地,三次誓师北伐;其中,以第三次声势最为浩大,大兵一路进入长江,连克瓜洲、镇江,直捣金陵。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
试教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信朱。
”至今想起,犹令人仰天长啸,血沸神飞。
可惜呀,可惜!
由于他被空前的大捷冲昏了头脑,误中了金陵城守军的缓兵计,末了,反落得损军折将,惨败而归。
③天未厌乱,国步多艰,方今之时,伪满朝廷的气焰正炽,山河纷纷沦于敌手,形势对义军极为不利。
如何才能扭转时局呢?
谈判,--在这之前不是没尝试过,说到底,那只是敌人诱降的翻版,他又岂甘自毁节操;开仗,这是早晚免不了的,不过,将不再是他们主动北伐,而是清军大兵压境,四面围剿。
以区区两岛目前的实力,要和胡运当空的清军抗衡,显然凶多吉少,只怕扬州、江阴的惨烈局面又是在眼前重演。
史可法公的《复多尔衮书》固然写得辞采飞扬,“城存我存,城亡我亡”的誓语也不失昂愤激烈,结果,不过是使淋漓的鲜血更加淋漓,至多是增加几缕悲壮的尾音而已;恨血千年土中碧。
老天啊,老天!
以四海之广,八荒之大,难道就没有我义军更好的出路吗?
④突然,海上狂风大作,洪波如山涌起,俄而,就像神话中仙人骑辟水兽从龙宫跃出,远近的海水唰地分开一条大路--该是冥冥中有神的力量启示,郑成功在刹那间完成了生命的突围:
他决计战略转移,先行跨海东征,收复眼下荷兰人强占的台湾……
⑤以后的故事,就是大家熟知的了。
他本人没有来得及吟唱的,山河已经替他镌刻了;时人没有来得及升华的,历史已经替他弘扬了。
山不转水转,他以悲壮的战略转移超越了悲壮。
这是大义之上的大义,战场之外的战场。
它超越了单一民族的狭隘视野,是个体生命在错综复杂的国家、民族矛盾面前所爆发出的最强度的璀璨。
伟业不一定在顺境。
伟业不一定在全过程。
尽管,郑成功在收复台湾后的第二年,便不幸日落中天,遽然病逝。
但他奇迹般地从绝境中把握住了未来。
他是以大智大勇、大忠大义去撞击时代,从而在华夏民族大一统的版图上,留下了倚天仗剑的永久性造型。
15.下列对这篇传记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郑成功诗词的点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一段中的“只有天在上”诗,再现了郑成功被浓重的悲剧雾霭重重包围的现实。
B.第四段中的景色描写既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跨海东征”,收复台湾,又恰到好处地衬托出人物当时的心情。
C.作者在解读郑成功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观史、读史。
“城存我存,城亡我亡”的誓语固然不失昂愤激烈,但事实只能是“使淋漓的鲜血更加淋漓”。
D.文章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用饱含激情的笔调回顾了郑成功充满着浓郁悲剧色彩的命运,给读者以超越现实的悲凉感、真实感,对当今两岸关系有暗示作用。
16.文章第一、二段充分渲染了郑成功的“不幸”与“生不逢时”,这样的写法有何作用?
(6分)
答:
17.第五段说”他本人没有来得及吟唱的,山河已经替他镌刻了;时人没有来得及升华的,历史已经替他弘扬了”,请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6分)
答:
18.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悲壮的超越”的理解。
(6分)
答:
五:
语言运用:
按要求完成19---21题(共12分)
19.评价:
(4分)
请从本期教材已经所学的文章中任取一个形象(作者或作者笔下塑造的人物形象均可),对其某种精神特质作评价。
要求:
观点明确,语言优美,至少运用两种修辞,100字左右
答;
20.仿照下面示例,写一个与之修辞手法相同、句式基本一致的句子。
(4分)
把弯路走直的人是聪明的,他找到了捷径;把直路走弯的人是豁达的,他多看了几道风景。
答:
21.根据要求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可以是短语)。
(4分)
由于司马迁认识的了历史终归是“人”的历史,不是“天”的意志史,于是以“绍圣《春秋》”为使命的司马迁抛弃了孔子既定的历史纪年法——编年体,而改用纪传体,这绝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观念问题。
他对那冰冷的历史巨轮投以轻蔑的一哂,然后满怀慈悲地去关心轮子下的那些泣血的生灵:
从而,我们看到,一代一代的人物以及他们对历史必然性的反抗,对自身命运的体识,构成了《史记》的主色调。
文学成了人学,必然性成了戏剧性,逻辑的链条崩溃了,生命的热血喷涌而出……
①历史纪年法的史学观:
②人学的史学观:
六:
写作:
(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据要求作文。
一个青年人在园中遇到了一位老人。
两个人边走边谈。
青年人说“青春,就像鲜花一样鲜艳。
”他又看了一下落叶说“衰老就像这落叶一样可悲。
”老人说“见过核桃吧?
所有的核桃都曾有过鲜花,但并不是所有的鲜花都能结果。
”
请阅读材料后,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
2016级语文第二次月考答案
1.DA组“蹴(cù)”,B组“髓(suǐ)”,”豸(zhì);C组“谮”改为“僭”;“觑(qù)”。
2.BA组“填补”改为“弥补”。
填补:
补足空缺或缺欠,常与空白、亏空、缺额等搭配。
弥补:
把不够的部分填足,常与缺陷、损失、弱点搭配。
B组“一齐”表同一时间。
“一起”表合在一处或同一地点。
C组“涣然冰释”,指疑难或误会全部消除。
D组“意兴阑珊”,指兴致将尽。
3.BA组不合逻辑,“开始”和“占领了”矛盾。
C组语序不当,应该是“多数人不但很不了解这种病,甚至还没听说过这种病”。
D组成分残缺,将“经过”放在“专家”后面。
4.AB组“据说”是插说,冒号应改为逗号。
C组“心语”后面还应该有一个破折号。
D组是陈述句,问号改为句号。
5.CA组过于简单笼统,B组内涵偏狭,D组不应是咏花诗词。
6.BB组属于鉴赏活动,不是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模仿。
7.AA组属于模仿自然,通过艺术再造自然的活动。
8.D滨:
靠近,接近
9.B1、3、6与爱护百姓无关。
10.CA原文未提及丘处机是否为大师兄。
B组原文没有经过讨论。
D原文是以三天为期出现降雨。
11.凡人各贤其所说,而说其所快。
世莫不举贤/或以治/或以乱/非自遁/求同乎己者也/己未必得贤/而求与己同者。
而欲得贤,亦不几矣。
使尧度舜则可;使桀度尧,是犹以升量石也。
12
(1)丘处机常常对成吉思汗说,想要统一天下,最主要在于不喜欢杀人。
(2)“雷鸣,是天道威严的表现。
人的罪过中没有超过不孝的,不孝就是不顺应天命,所以上天用雷电来警告不孝的人。
13.
(1):
运用想象(虚写)的手法。
不直接写自己对友人的相思之情,从对方着笔,想象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因思念自己而难以成眠的情景。
从而表现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及惜别之情。
(2):
王诗的感情是悲伤的:
前两句寓情于景,通过深秋时节、秋风秋雨渲染离别的悲伤氛围;后两句通过想象别离后友人的思念情景表达离别的感伤。
李诗有离别的感伤,更有真诚的劝勉:
前三联也通过离歌、微霜、鸿雁、砧声等意象表达离别的感伤;尾联却表达对友人的劝勉,变低沉感伤为雄健开朗。
14.
(1)扪参历井仰胁息
(2)钟鼓馔玉不足贵
(3)盘飱市远无兼味
(4)凭轩涕泗流
(5)可以横绝峨眉巅
(6)危樯独夜舟
15:
AD
A组“浓郁的悲剧色彩”“苍凉感”表达过当;D组表现的是郑成功的才能和大志。
16内容上,展现郑成功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突出他的智勇忠义;结构上,
为下文写他的超越(收复台湾)作铺垫。
17山河铭记着他为保持国土(收复台湾)的完整所作的贡献;历史弘扬着他
智勇忠义的民族精神。
18
(1)郑成功在山河沦于敌手、形势对义军及其不利的情形下,战略转移,
跨海东征,收复了被荷兰人战领的台湾;
(2)郑成功以悲壮的战略超越了单一民族狭隘的视野,在华夏民族大一统的版图上,留下了永久性的造型。
19略。
按题目要求酌情给分。
20例①把厚书读薄的人是智慧的,他找到了方法;把薄书读厚的人是明达的他多出了几分创建。
例②把高山当成平地的人是勇毅的,他提升了境界;把平地当成高山的人是睿智的,他修炼了几分练达。
21①冰冷、逻辑、必然性(历史必然性)
②慈悲、戏剧性、生灵(命运、生命的热血)
22.作文参考提示:
立意角度:
①从鲜花到果实需要磨砺。
不是所有的鲜花都能结出果实,尽管鲜花曾经绽放过美丽,但若经不起风雨的磨砺也难结出硕果。
由此我们可以论证:
从鲜花到果实需要风雨的磨砺,正如人生一样,取得成功离不开挫折的锤炼。
②华丽的外表比不上质朴的内涵。
鲜花外表虽美却不一定能结出果实;核桃外表虽丑却孕育出营养丰富的桃仁。
由此可以论证:
华丽的外表下不一定就有一颗闪光的心灵,质朴无华中往往有深刻的内涵。
参考译文:
一般而言,人们都欣赏自己所喜欢的人,而所喜欢的又是自己感到愉快的人或物。
世上没有人不举荐自以为贤能的人,但有的能够使国家得到治理,有的却使国家混乱,这并不是举荐的人自己骗自己,而是因为寻求和自己相同的人的缘故。
自己未必是贤人,而寻求与自己相同的人,这样要想得到贤人,不是离得很远吗。
让尧去鉴识度量舜是可以的,让桀去衡量识别识尧,就好比用升来度量石一样是没法量的。
译文:
丘处机,是登州栖霞人,自号为长春子。
小时候,有看相的人说他以后会成为神仙或大师。
十九岁时,丘处机出家当了道士,在宁海的昆仑山学习,与马钰、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一起拜王重阳真人为师。
王重阳一见到丘处机,很重视他。
金朝和南宋末年,金宋双方都派人来邀请过丘处机,丘处机没有去。
乙卯年(1219年),元太祖成吉思汗从乃蛮国命令亲信札八儿、刘仲禄带着诏书来邀请丘处机。
有一天,丘处机突然告诉自己的弟子,吩咐赶紧整理行装,说:
“天子的使者来召见我,我应该去了。
”第二天,果然来了两位使者,丘处机就决定与十八位弟子一同去拜见成吉思汗。
第二年,当一行人停歇在山北时,丘处机派人带上奏章先行奔赴成吉思汗那里表示感激,并诚恳地劝谏太祖停止杀戮。
又过了一年,丘处机一行遇到了成吉思汗派来催促他们赶路的使者,于是从抚州出发,历经了几十个国家,行程一万多里。
期间曾在战场上踏血而行,在叛乱地区躲避贼寇,在沙漠断绝粮食,从昆仑山经历了四年才到达雪山。
经常骑着马在深雪中前进,在马上举起鞭子抽打积雪测试深度,鞭痕还不到积雪的一半深。
当丘处机拜见太祖成吉思汗后,成吉思汗非常高兴,很恭敬地赐给丘处机食物并安排住宿。
太祖当时正率军西征,每天从事进攻作战,丘处机常常对成吉思汗说,想要统一天下,最主要在于不喜欢杀人。
等到成吉思汗向丘处机询问治理天下的方略时,丘处机就回答,应该把敬畏上天、爱护人民作为施政的根本。
当成吉思汗询问起长生不老的道术时,丘处机就告诉他,关键在于保持心地清净、减少欲念。
成吉思汗很认同丘处机的看法,说:
“上天将您这位仙翁赐予我,来使我认识到自己应有的志向。
”成吉思汗命令随从将丘处机的话记录下来,并且用这些语录来教导自己的儿子。
其后,成吉思汗把虎符以及诏书赏赐给丘处机,不直接称呼丘处机的名字,只尊称为“神仙”。
有一天打雷,成吉思汗请教丘处机打雷的原因,丘处机对他说:
“雷鸣,是天道威严的表现。
人的罪过中没有超过不孝的,不孝就是不顺应天命,所以上天用雷电来警告不孝的人。
我好像听说您统治的地方不孝的人比较多,陛下您应当明示上天的威严,来教导众人。
”成吉思汗遵从了他的话。
癸未年的时候,成吉思汗在东山大规模狩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重庆市 石柱 中学 语文 上学 第二次 月考 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