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毒理学题库教材.docx
- 文档编号:26882495
- 上传时间:2023-06-23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25.79KB
环境毒理学题库教材.docx
《环境毒理学题库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毒理学题库教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毒理学题库教材
一、填空题
1.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处置包括__吸收___、_分布__、代谢__和_排泄____四个过程。
2.毒物排出体外的主要途径有_经肾脏随尿排出__、经胆汁随粪便排泄__、__经肺随呼出气体排泄___和_其他排泄途径__。
3.机体最重要的排泄器官是:
肾
4.外来化合物经消化道吸收的主要方式是(简单扩散 )。
5.有机酸主要在内被吸收,有机碱主要在被吸收。
6.凡是分子量小的水溶性化合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7.凡是逆浓度梯度而转运需要载体能量,脂溶性大分子量的化合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8.脂/水分配系数大,非离子性化合物通过生物膜方式()
9.凡是水溶性的化合物,分子量大的利用载体,由高浓度向低浓度移动的通过生物膜方式(主动运输)
10.凡是液滴或大颗粒的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胞饮或吞饮)
11.铅、锰、镉、砷、铊通过生物膜的方式:
主动转运
12.主要的体内屏障有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
营养物质通过的方式透过胎盘进入胎儿,而大部分环境化学物透过胎盘的方式是。
13.化学物危险度评价主要由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四个部分组成。
14.外来化合物联合作用的类型有:
相加作用、协同作用、增强作用、拮抗作用、独立作用
15.化学致癌的三阶段论中的三阶段是指:
引发阶段、促长阶段、进展阶段
16.与细胞恶性转化有关的基因主要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17.体内的铅90%以上存在于(红细胞)。
18.化学物在体内的初次分布取决于血流量,二次分布取决于化学物和组织、器官的亲和力。
二、选择题
1吸收速度最快的是:
c
A:
皮下注射B皮肤涂布C:
经口摄入D:
腹腔注射
2.以下那些物质不容易在骨骼中沉积:
(d)
A:
氟B:
铅C:
锶D:
Hg
3.生物转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器官是:
( c)
A.心脏 B.肾脏 C.肝脏 D.肠胃
4.急性毒性实验的观察时间是:
()b
A:
7天B:
14天C:
30天D:
24h
5.外来化合物的概念是( e )。
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
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
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
D.并非人体成分和营养物质
E.以上都是
6.接触化合物的途径不同,其毒性大小的顺序是( e )。
A.静脉注射>经呼吸道
B.静脉注射>腹腔注射
C.腹腔注射>经口
D.经口>经皮
E.以上都是
7.急性经口染毒,为了准确地将受试物染入消化道中,多采用( a )。
A.灌胃
B.喂饲
C.吞咽胶囊
D.饮水
8.最小有作用剂量是( d )。
A.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出现了亚临床症状的最小剂量
B.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造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的损伤的最小剂量
c.DNA大段损伤的最小剂量
D.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使某项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的最低剂量
9.危险度评定的核心内容是( c )。
A.定性评定
B.剂量反应关系确定
C.毒性评定
D.危害性评定
10.研究化学结构与毒性效应之间关系的目的是( e )。
A.寻找毒作用规律,有助于通过比较,预测新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B.预测毒性大小
C.推测毒作用机理
D.预测新化合物的安全限量标准范围
E.以上都是
11.毒物排泄的主要途径是( b )。
A.胃肠道
B.肾脏
C.汗液
D.母乳
12.下列哪些化学物质易于从呼吸道进入机体( e )。
A.苯
B.CO
C.SO2
D.粉尘
E.以上都是
13.动式染毒主要优点是( e )。
A.装置备有新鲜空气补充
B.受试化合物保持浓度不变
C.保证染毒柜内和二氧化碳分压恒定
D.温湿度恒定
E.以上都是
14.急性毒性试验选择动物的原则( e )。
A.对化合物毒性反应与人接近的动物
B.易于饲养管理
C.操作方便
D.易于获得,品系纯化,价格低廉
E.以上都是
15.最大无作用剂量是( b )。
A.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
B.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C.人类终身摄入该化合物未引起任何损害作用的剂量
D.一种化合物在环境中存在而不引起生物体的损害的剂量
16.影响化学物质经呼吸道吸收的因素是( d )。
A.肺泡的通气量与血流量之比
B.溶解度
C.血气分配系数
D.以上都是
17.化学物质的哪些物理性质影响毒效应( d )。
A.电离度
B.熔点
C.挥发度
D.以上都是
18.S曲线的特点是( a )。
A.曲线开始平缓,中间陡峭,最后又趋平缓
B.曲线开始平缓,中间平缓,最后陡峭
C.曲线开始陡峭,中间平缓,最后仍平缓
D.曲线开始陡峭,中间陡峭,最后平缓
19.外来化合物经消化道吸收的主要方式是( c )。
A.胞饮和吞噬
B.滤过
C.简单扩散
D.载体扩散
20.亚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是( e )。
A.确定阈剂量和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
B.确定最大无作用剂量
C.进行该化合物的危险度评价
D.以上AB正确
E.以上AC正确
21.慢性毒性试验主要的目的是( a )。
A.最低有害作用剂量和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
B.观察中毒症状
C.探讨剂量反应关系
D.为其它试验剂量设计提供数据
22.毒物是( b )。
A.对大鼠经口LD50>500gm/kg体重的物质
B.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对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
C.具有致突变性的物质
D.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
23.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结果分析指标是( a )。
A.肿瘤发生率,肿瘤多发性,肿瘤潜伏期
B.肿瘤死亡率,肿瘤发生率,肿瘤潜伏期
C.肿瘤发生率,肿瘤多发性,肿瘤死亡率
D.肿瘤多发性,肿瘤潜伏期,肿瘤死亡率
24.急性毒性试验一般观察时间是( c )。
A.1天
B.1周
C.2周
D.3周
25.代谢活化是指( c )。
A.一相反应可以增毒,二相反应可以减毒
B.经结合反应后,水溶性增大,毒性也增大
C.原形不致癌的物质经过生物转化变为致癌物
D.减毒或增毒必须经过四种反应
26.急性毒性是( c )。
A.机体多次接触化合物所引起的中毒效应
B.机体一次大剂量接触化合物后引起快速而猛烈的中毒效应
C.机体(人或动物)一次大剂量或24小时多次接触外来化合物后所引起的中毒效应,甚至死亡效应
D.一次是指瞬间给予动物,快速出现中毒效应
27.肾脏排泄主要的机理是( abcd )。
A.肾小球简单扩散
B.肾小球主动转运
C.肾小球滤过
D.肾小管主动转运
28.LD50与毒性评价的关系是( D )。
A.LD50值与毒性大小成正比
B.LD50值与染毒剂量成正比
C.LD50值与急性阈剂量成反比
D.LD50值与毒性大小成反比
29.LD50的概念是( D)。
A.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
B.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
C.出现半数动物死亡的该试验组的剂量
D.能引起一群动物50%死亡的剂量(统计值)
30.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是B
A.LD100
B.LD50
C.LD01
D.LD0
31.最大无作用剂量是B
A.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
B.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C.人类终身摄入该化合物未能引起任何损害作用的剂量
D.一种化学物在环境中存在而不引起物体的损害的剂量
32.最小有作用剂量是D
A.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出现了亚临床症状的最小剂量
B.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造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的损伤的最小剂量
C.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引起免疫功能减低的最小剂量
D.一种化合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使某项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的最低剂量
33.毒物引起全部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是A
A.绝对致死剂量(LD100)
B.最小致死剂量(LD01)
C.最大耐受剂量(LD0)
D.半数致死剂量(LD50)
34.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B
A.绝对致死剂量(LD100)
B.最小致死剂量(LD01)
C.最大耐受剂量(LD0)
D.半数致死剂量(LD50)
35.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C
A.绝对致死剂量(LD100)
B.最小致死剂量(LD01)
C.最大耐受剂量(LD0)
D.半数致死剂量(LD50)
36.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剂量D
A.绝对致死剂量(LD100)
B.最小致死剂量(LD01)
C.最大耐受剂量(LD0)
D.半数致死剂量(LD50)
37.对LD50描述错误的是D
A.指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剂量
B.是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
C.是对不同毒物进行急性毒性分级的基础标准
D.毒物的急性毒性与LD50呈正比
38.对于同一种化学物,在相同的条件下,下列哪项毒性指标数值最大D
A.LD50
B.LD0
C.LD01
D.LD100
39.对于同一种化学物,在相同的条件下,下列哪项毒性指标数值最小B
A.LD50
B.LD0
C.LD01
D.LD100
40.pKa为4.2的有机酸(苯甲酸)在消化道中吸收最好的部位是A
A.胃
B.十二指肠
C.小肠
D.结肠
41.血脑及胎盘屏障受以下因素的影响D
A.动物种属
B.年龄
C.生理状态
D.以上都是
42.毒物排泄的主要途径是D
A.肠道
B.唾液
C.汗液
D.肾脏
43.外来化含物代谢酶的诱导是指D
A.某些化合物可使某些代谢酶活力增强
B.酶的含量增加
C.生物转化速度增高
D.以上都是
44.对于呈气体状态或易挥发的化学毒物的排泄,下列哪一项描述是正确的D
A.通过主动转运的方式经肺泡壁排出气体
B.排出的速度与吸收的速度成正比
C.血液中溶解度低可减缓其排除速度D.肺通气量加大可加速其排除速度
45.能沿浓度梯度扩散,需要载体参加但不消耗能量的转运方式称为C
A.简单扩散
B.主动转运
C.易化扩散
D.滤过
46.化学毒物在体内生物转化的最主要器官是A
A.肝
B.肾
C.肺
D.小肠
47.下述哪项描述是错误的C
A.解毒作用是机体防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B.动物的种属、年龄、性别、营养状态及遗传特性,对生物转化的性质与强度
均有重大影响
C.经过体内的生物转化,所有化学毒物的毒性均降低
D.前致癌物可通过生物转化后变成终致癌物
48.化学毒物在器官和组织中的分布最主要受哪项因素影响A
A.化学毒物与器官的亲和力
B.血流量
C.特定部位的屏障作用
D.器官和组织所在部位
49.化学毒物在胃肠道吸收的主要方式为A
A.简单扩散
B.主动转运
C.易化扩散
D.胞吞
50.化学毒物在消化道吸收的主要部位是C
A.食管
B.胃
C.小肠
D.大肠
51.用“阳性或阴性”、“有或无”来表示化学毒物与机体接触后引起的生物学效应,
称为B
A.效应
B.反应
C.量效应
D.质效应
52.化学物质的哪些物理性质影响毒效应D
A.电离度
B.熔点
C.挥发度
D.以上都是
53.苯环上的一个氢被烷基取代.其毒性发生改变A
A.苯对造血功能主要是抑制作用,而甲苯为麻醉作用
B.苯主要从呼吸道,对呼吸系统有毒性作用,而甲苯没有
C.苯中毒产生过量的儿茶酚胺刺激心肌细胞发生心室颤动,而甲苯没有
D.苯为致癌物.甲苯为工业毒物
54.研究化学结构与毒性效应之间关系的目的是D
A.寻找毒作用规律.有助于通过比较,预测新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B.预测毒牲大小
C.推测毒作用机理
D.以上都是
55.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毒物作用于机体表现出独立作用,主要是由于A
A.化学毒物各自作用的受体、靶不同,出现各自不同的毒效应
B.化学毒物在化学结构上为同系物
C.化学毒物毒作用的靶器官相同
D.化学毒物在对机体毒作用方面存在竞争作用
56.甲烷(CH4)若用Cl取代CH4上H后,其毒性最大的是D
A.CH3Cl
B.CH2Cl2
C.CHCl3
D.CCl4
57.毒理学体外试验常选用C
A.大鼠和小鼠
B.果蝇
C.游离器官,细胞,细胞器
D.鸟类
58.急性,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分别选择动物年龄为A
A.初成年,断乳不久,初断乳
B.初断乳,性刚成熟,初成年
C.初断乳,初成年,性刚成熟
D.初成年,初断乳,性刚成熟
59.由于不同种属的动物对化学毒物的反应存在差别,所以在急性毒性试验时,最
好选用两种动物是C
A.大鼠和小鼠
B.大鼠和家兔
C.大鼠和狗
D.狗和猴
60.急性毒性研究的接触时间是C
A.一次
B.一次或8小时内多次
C.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
D.一次或14天内多次
61.化学物的一般急性毒性试验,如无特殊要求,则动物性别选择为:
B
A.雌雄多少都可以
B.雌雄各半
C.全部为雄性
D.全部为雌性
62.慢性毒性试验结束时,将部分实验动物继续留养1~2个月,其目的不包括A
A.补充实验动物数目的不足
B.对已显变化的指标进行跟踪观察
C.观察受试化学毒物有无后作用
D.观察受试化学毒物有无迟发作用
63.碱基置换的后果是出现D
A.同义密码
B.错义密码
C.终止密码
D.以上都对
64.关于基因突变的碱基置换,下述哪一项描述是错误的C
A.DNA的嘌呤换成另一嘌呤,称为转换
B.DNA的嘌呤换成另一嘧啶,称为颠换
C.DNA的嘧啶换成另一嘌呤,称为转换
D.DNA的嘧啶换成另一嘧啶,称为转换
65.染色体数目异常的表现不包括A
A.二倍体
B.三倍体
C.四倍体
D.多倍体
66.下列哪种后果不是生殖细胞突变引起的D
A.显性致死
B.显性遗传病
C.隐性遗传病
D.癌症
67.突变发生在生殖细胞,结局不包括...:
C
A.畸形
B.早产
C.肿瘤
D.遗传性疾病
68.化学毒物引起突变类型不包括:
B
A.基因突变
B.癌变
C.染色体畸变
D.染色体数目异常
69.确证的人类致癌物必须有A
A.人类流行病学及动物致癌实验方面充分的证据
B.经动物实验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并有一定的线索
C.充分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结果
D.已建立了动物模型
70.在众多的环境致癌因素中,化学性致癌因素约占D
A.50%~60%
B.60%~70%
C.70%~80%
D.80%~90%
71.关于癌症病因,下述哪一项描述是错误的C
A.癌症是由多种病因诱变的
B.机体发生癌症的内在原因有遗传因素
C.人类癌症80%~90%与环境因素有关,其中主要是辐射致癌和病毒致癌
D.人类癌症90%与环境因素有关,其中主要是化学因素致癌
72.下述哪一过程不是致癌作用的三个阶段:
A
A.突变
B.引发
C.促进
D.进展
73.化学物质的危险度评价不包括:
A
A.化学物结构分析
B.危害性认定
C.剂量-反应关系评价
D.接触评定和危险度特征分析
74.完整的毒理学评价可划分四个阶段的实验研究,下述哪一项描述是错误的D
A.第一阶段进行急性毒性试验
B.第二阶段进行亚急性毒性试验和致突变试验
C.第三阶段进行亚慢性毒性试验和代谢试验
D.第四阶段是进行人群接触试验研究
三、名词解释
1.环境毒理学
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无人区对人体和人群,以及相关生物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2.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环境化学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具有类似的机理,均是反复通过生物膜的过程,统称为生物转运。
环境化学物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并形成其衍生物的过程,称为生物转化。
3.靶器官
有的化学物对其积聚的部位可直接发挥毒性作用,该部位称为靶器官。
4.贮存库
有的部位化学物含量虽高,但未显示中毒效应,这些部位称为化学物的贮存库。
5.近交系、突变系、杂交群、封闭群
近交系动物指采用连续20代以上兄妹交配或亲子交配而培育的纯品系动物。
突变系动物指动物在生长过程中,通过自然突变或人工定向突变的办法,使其基因发生突变,并丧失了原来的正常功能。
杂交群动物指两个不同近交系之间有目的地进行交配,所产生的第一代动物,亦称杂交一代动物。
封闭群动物指一个动物种群,在5年以上不从外部引进新血缘,仅有同一品系的动物在固定场所保存繁殖的动物群。
6.悉生动物、.清洁动物、
悉生动物指体内带有已知菌的动物,是经人工有计划地将已知菌投入动物体内。
清洁动物又称最低限度疾病动物,动物体内外不携带人畜共患病的病原体或动物传染病病原体,与SPF动物不同的是,抗体检查常有脑脊髓炎病毒、鼠肝炎病毒等抗体滴度,但不应有临床症状、病理改变及自然死亡。
7.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
急性毒性是指机体一次接触或24h内多次接触某一化学物所引起的毒效应,包括死亡效应。
亚慢性毒性是指机体连续多日接触外源化学物所引起的毒性效应,接触期一般为30天到约人寿命的10%,环境毒理学亚慢性毒性试验中对于实验动物一般是连续染毒1-3个月。
慢性毒性是指机体长期接触外源化学物所引起的毒性效应,接触期一般为大于人寿命的10%,环境毒理学慢性毒性试验中对于实验动物一般是连续染毒3个月-2年,甚至终生染毒。
8.致突变作用
9.化学致癌作用
化学物质引起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发展成肿瘤的作用称为化学致癌作用
10.直接致癌物、间接致癌物、终致癌物
直接致癌物:
这类化学物进入机体后,不需体内代谢活化,其原型就可与遗传物质作用而诱导细胞癌变。
间接致癌物:
大多数有机致癌物本身不具有与细胞大分子的亲核中心发生共价结合的能力,进入机体后需经过代谢活化生成亲电子的活性代谢物,作用于细胞大分子二发挥致癌作用。
此类致癌物称为间接致癌物。
代谢活化后形成的亲电子物质称为终致癌物。
11.助致癌物
助癌物指其单独接触无致癌性,但在接触致癌物之前或同时接触可增加肿瘤发生的一类化学物。
12.效应和反应
效应是指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所引起的机体的生物学变化。
反应是指机体与一定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接触后,呈现某种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比例,或产生效应的个体数在某一群体中所占的比例。
13.最大无作用剂量和阈剂量
是指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后,采用目前最为灵敏的方法和观察指标,而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14.吞噬和胞饮
吞噬:
一些固态颗粒物质与细胞膜上某种蛋白质具有特殊亲和力,当其与细胞膜接触后,可改变着部分膜的表面张力,引起外包或内凹,将异物包围进入细胞,这种转运方式称为吞噬作用。
胞饮:
液滴异物也可通过此种方式进入细胞,称为吞饮或胞饮作用。
15.脂/水分配系数
一种物质在脂质中的溶解度与其在水中的溶解度之比称为脂/水分配系数。
16.脏器系数
17.毒物、毒性
毒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引起生物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
毒性是指一种物质能引起机体损害的性质和能力。
18.危险度和危害性
危险度是指在一定暴露于条件下化学物导致机体产生某种不良效应的概率。
危害性一般指化学物对机体产生危害的可能性。
四、问答题
1.阐述毒物通过生物膜的主要方式及其机理。
分为两类:
1)被动转运:
生物膜对物质的转运不起作用,如简单扩散,过滤作用等。
2)特殊转运:
生物膜对物质的转运其主要作用,如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等。
2.肾脏排泄毒物的机理包括哪几种方式?
1)肾小球被动滤过,2)肾小管重吸收,3)肾小管排泄
3.何谓肠肝循环?
有些脂溶性的易被吸收的环境化学物或其他代谢产物,可在小肠中重新吸收,再经静脉系统返回肝,并随同胆汁排泄,即肠肝循环。
4.毒理学中主要的毒性参数有哪些?
致死剂量,半数效应剂量,最小有作用剂量,最大无作用剂量
5.试述影响毒作用的机体因素及其意义
答1)脂/水分配系数:
脂/水分配系数直接影响化学物的吸收、分布、转运、代谢和排泄,与其毒性密切相关。
2)解离度:
对于弱酸或弱碱性有机化合物,在体内环境pH条件下,其解离度愈低,非离子性比例越高,越易被吸收二发挥毒性效应;反之化合物的离子型比例越高,虽易溶于水,但较难被吸收二易随尿排出,使其毒性作用受到影响。
3)挥发度和蒸汽压:
有些液体毒物在常温下容易挥发形成蒸气,易通过呼吸道和皮肤吸收进入机体,如汽油、四氯化碳、二硫化碳等。
有些液体毒物的LD50值相近,即绝对毒性相当,但由于各自的挥发度不同,所以实际毒性可相差很大。
4)分散度:
粉尘、闫、雾、等固体物质的毒性与分散度有关。
5)纯度:
工业化学品中往往混有溶剂、剩余的原料、原料中的杂质、合成的副产品等;商品中往往还含有赋形剂和添加剂等。
这些杂质有可能影响、增强,甚至改变原化学物的毒性作用,有的杂质比原化学物的毒性还要大。
6.什么是化合物的联合作用?
主要有哪些类型?
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同时或短期内先后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综合毒性作用,称为化学物的联合毒性作用。
类型有:
相加作用,协同作用,增强作用,拮抗作用,独立作用。
7.简述影响毒性作用的主要因素。
环境化学物的结构与性质,机体状况,染毒条件,环境因素等。
8.试述化学毒物对机体损伤的主要机制。
干扰正常受体-配体的相互作用,细胞膜损伤,干扰细胞内钙稳态,干扰细胞能量的产生,自由基与脂质过氧化,与生物大分子结合,选择性细胞致死,非致死性遗传改变
9.实验动物的选择应遵循哪些原则?
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对于得到准确可靠的研究结果具重要的意义。
选择实验动物时,英注意一下几点的正确选择:
物种,品系,微生物控制,个体。
10.毒理学试验染毒途径有哪些?
经口染毒,经呼吸道染毒,经皮肤染毒。
11.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能否对受试物作出全面评价?
为什么?
不能,因为不能反应化学物的全面急性毒性特征,如致死剂量范围,引起死亡的时间快慢,引起急性非死亡毒性的剂量,中毒靶器官,毒性作用的可恢复性等。
12.化学致癌机制有哪几种学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 毒理学 题库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