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美的七大世外桃源.docx
- 文档编号:26874007
- 上传时间:2023-06-23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1KB
中国最美的七大世外桃源.docx
《中国最美的七大世外桃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最美的七大世外桃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最美的七大世外桃源
中国最美的七大“世外桃源”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唐朝诗人张旭的这句诗道出了千百年来萦绕在世人心头的疑惑: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究竟在哪里?
这个让无数人向往的地方仅仅是作者理想中的“乌托邦”,是脱离现实的?
还是在现实中有创作的原型呢?
“桃花源”的世界诱惑着软红十丈中被烦恼俗事缠身的我们,更带给无数身处困境中的人们以光明和希望。
于是,为《桃花源诗》做的记喧宾夺主,流芳百世,名闻遐迩,引来赞誉无数。
那么,我们孜孜追求的桃花源究竟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理想世界呢?
许多人认为,桃花源是带有道教色彩的神仙境地。
大约是《桃花源诗并记》中有“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一句,于是诗人们都认为桃花源是仙境,如韩愈《桃源图》有“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诗句;刘禹锡《桃源行》有“仙家一出寻无踪,至今流水山重重”诗句;王维《桃源行》有“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与“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诗句。
古往今来,人们寻求桃花源的脚步从未停止。
人们按照陶渊明的描述,或按图索骥,或实地考证。
最近几年,中国旅游业发达,不少地方乘机大肆炒作,在某些学者索隐文献的配合下,牵强附会,自称“真”桃花源。
于是乎,“真”桃花源如雨后的春笋,一夜之间冒遍全国各地。
那么,这个现实世界中的桃花源究竟在哪里呢?
现在比较能获得认同的,也是最有可能是“真”桃花源的有以下七个地方,它们,也可以说是当代中国最美的七个“世外桃源”。
常德“桃花源”
常德市,古称林沅县,隋代改名武陵县,直到1911年才改称常德。
从东汉至唐代的数百年间,这里是武陵郡的郡治所在地。
桃源,古称沅南,历来是武陵郡所辖的属县之一。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既已言明“武陵”,而沅水河畔又与陶渊明笔下的景物如此吻合,所以,许多人认为,“桃花源”的创作原型就在这里。
今湖南常德桃园县西南的沅水河畔,有一处由桃花山、桃源山和桃花湖构成的风景胜地。
这里有一条名叫桃花溪的小溪,潺潺溪水源于桃花山,汇于沅水。
两岸桃花成林,花开时节,红霞如云,落英缤纷。
据说,这就是武陵渔夫前往桃花源时所遇到的小溪和桃花林。
沿着小溪溯流而行,穿过“琼林桥”,经过“桃花潭”,便来到一个称作“秦人洞”的古山洞口。
进入山洞,“初极狭,才通人”,走出山洞,天地“豁然开朗”:
一幅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古朴、纯真、自然、清新的画卷展现在人们眼前,这里就是令人向往不已的人间仙境“秦人村”。
对于真桃花源在武陵(今常德),争议恐怕是最小的。
历代文人骚客争相咏题“桃花源”,譬如南北朝时期有庾信、徐陵等人,唐代有王昌龄、李白、刘禹锡、杜牧等几十个人,宋代有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朱熹等人。
武陵“桃花源”
武陵地区的苗族人民素有对桃树的崇拜以及见客人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等风俗习惯。
据《苗族简史》记载:
武陵地区的苗族人民开始了“铁犁牛耕的农业生产方式,出现了自耕农的私有制,创造了父系氏族初期的物质条件。
但由于生产力还比较低,所能提供的剩余生产品极少,因此,还产生不了突出的富户和显贵人物”,呈现出了没有阶级压迫、阶级剥削的社会现象: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如此世外仙境一般的苗家社会,初当作“异闻”传播。
东晋文人刘敬叔在他的《异苑》中记述道:
“元嘉初,武陵蛮人射鹿,逐入石穴,才容人。
其人入穴,见其旁有梯,因上梯,豁然开朗,桑果蔚然。
”这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内容十分相似,所不同的是一位写渔家、一位说猎户罢了。
历史学家刘自齐在《学术月刊》上所写的《<桃花源记>与湘西苗族》的文章认为,《桃花源记》所描述的那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的美好社会生活图景,并非作者的凭空虚构,也不是幻想的再创造,而是切切实实地对当时居住在武陵地区的苗族社会生活的写真。
内乡“桃花源”
河南南阳内乡县夏馆镇北8公里的青杠树村,有一个世界地质公园宝天曼自然保护区的优秀景点——桃花源景区。
据史料记载,专家考证,是古代文学名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桃花源所在地。
它座落于宝天曼南麓玉屏山的群山环抱中,四周山势险峻,植被茂密,封闭性好,与世隔绝,山顶高处是一片近百亩的山间盆地,现有十一户人家,三十多口人,这里的人们千百年来因自然环境所限,历朝历代,官、兵、匪、盗,均未侵扰,居民纯朴和谐,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一直过着“与世隔绝”的农耕生活。
桃花源景区是由桃花谷、桃花溪、桃花源三部分所组成。
沿桃花溪进入桃花谷,谷深3.5公里,可观赏景点十八处。
青山绿水,郁郁葱葱,“山不在高,奇在层次,水不在深,妙于曲折。
”桃花谷俗称“三岭九道弯,九弯十三潭”,谷中林茂花丰,深秀奇幽。
沿谷穿行在峭崖陡壁深幽狭谷中,抬头眺望,天成一线,呈“一线天”。
穿过“一线天”行至“天门瀑”前已无路,但见断崖绝壁中,百米飞瀑,窕然横空,由天而降,气势飞宏,蔚为壮观。
四周绝壁环绕,青苔莹莹,翠郁丛丛,山峰绝壁把桃花谷和桃花源拦腰隔断,山半腰陡峭密林中,有一洞叫桃花洞,沿桃花洞拾级而上,约百余米,有一古朴神秘的村落――塘屿村,展现眼前,这正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真实写照。
这里山青水秀,峰岭叠翠,奇花异草,桑竹遍布山野,桃花盛开时,满谷芳菲,鸟嘤虫鸣,鸡犬相闻,牛羊悠悠。
观感上:
美色满目,大饱眼福。
体验上:
这里是大自然氧吧,可尽情享用;尘嚣无踪,心旷神怡;泉水甘纯,壶瓶无垢;民风纯朴,厚道和善;……这就是人们所向往和文人墨客雅俗共赏的“世外桃源”。
联合国中国代表团前秘书长王海中来此考察后题词:
“人间仙景,胜似仙境”。
全国著名作家乔典运观后题词“何苦万里漫游,这里景致尽有”。
广南“桃花源”
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有这样一段话: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来到云南省广南县坝美,靠潺潺的溪水指路,溯流而上,就会看到一个状若巨笔的石山(坝美村的入口)。
只见这座“石笔山”的腹部开了一个巨大的石洞,洞上倒悬着无数如笋的石柱,成群的燕子正在四周翻飞盘旋,溪水便从这里流出并形成飞瀑。
这种景象跟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描写正好一一对应。
聆听着瀑布发出的轰鸣声,坐上晃晃悠悠的猪槽船,不一会儿就可来到洞中。
突然之间,洞外嘈杂的人声、水流声会完全消失,只剩下燕子发出时有时无的呢喃声。
当黑暗把人和猪槽船完全吞没时,你会产生进入“时光隧道”的感觉:
一个现代、嘈杂的外部世界消失了,一个古老、神奇的小村在等待着你。
在昏暗的水洞中沐浴了二十多分钟的凉风后,一束光出现了,接着便可看到洞口吱呀作响的水车、壮族少女婀娜的身姿,船到岸了。
拾级而上,眼前顿时豁然开朗:
淡蓝色的驮娘江在不远处向你招手,碧绿的田野间农人正辛勤地劳作,翠竹、桃林深处掩映着古朴的村舍。
歙县“桃花源”
近年来,根据古代史料和实地考证,今黄山市歙县,是古新安郡境内最西边的一个县,与陶渊明曾祖父陶侃的原籍鄱阳郡交界。
据古方志记载,歙县南境有座武陵岭,岭下有个武陵村,村人以捕鱼为生。
附近有条小溪,即陶渊明在《蜡日》诗中提到的“章水”。
沿章水上行,一处处桃林夹岸而生。
水源尽头的峭壁上有个山洞,称作“桃源洞”。
此洞虽于几十年前修筑公路时被毁,但从前的石刻仍保留至今。
穿过山洞,是一处豁然开朗的山间盆地。
那里土地平旷,到处良田、美池、桑竹、小桥、流水、人家。
虽然1500年过去了,景物依然与《桃花源记》相似。
这块盆地,历来被人称作“旧秦村”、“桃花源”。
传说唐代诗仙李白曾游历至此,赋诗“歙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
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以赞之。
弘农“桃花源”
大师陈寅恪在他的文章《“真”桃花源究竟在哪里》中告诉我们,较早记载入史册的“桃花源”,即古桃林,在古代北方的弘农或洛水上游一带,相传还是周武王攻打殷商养牛的地方。
在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山经》里就记载“桃林”,晋人郭璞作注时说它在“今弘农湖县阌乡南谷中”。
陈寅恪先生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既深藏有特别的寓意,又含有纪实的成分。
文中的寓意,基本上人人都知道了。
但其中纪实的成分,古人和近人讲来讲去,都不得要领。
事实真相是这么的:
陶渊明的纪实部分来源于北方弘农或洛水上游一带——“桃源”的坞堡。
皇天原一带不远的地方叫“桃源”,本是周武王攻打殷商养牛的古“桃林”。
“桃林”面积很大,从灵宝县以西到潼关,都属于“桃林”。
那里的地理位置也符合修筑坞堡的特征。
在唐高祖武德元年(618),灵宝县还在那里修建了“桃源宫”。
陈寅恪先生论证有五大要点:
(甲)真桃花源在北方的弘农,或洛水上游,不在南方的武陵;(乙)人们逃入真桃花源,是因为躲避符秦之乱,不是躲避秦始皇的秦朝之乱;(丙)东晋义熙十三年(417)春夏之际,刘裕曾率军队攻入函谷关。
《桃花源记》纪实成分是依据随军的戴延之等所看到的材料而写成的;(丁)《桃花源记》寓意的成分是牵连混合刘子骥进入衡山采药故事,还点缀以“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等语写成的;(戊)陶渊明《拟古诗》的第二首可以和《桃花源记》互相验证引申。
宋代的苏东破说,传说中的桃花源一事言过其实,它不是神仙世界。
假如桃花源真在武陵,早成了人们生死争夺的场地了。
陈寅恪先生非常称赞苏东坡,说他是古今论桃花源中最有通识的,而洪兴祖解释韩愈《桃源图》诗,讲桃源不是仙境的说法,远在苏东坡的后面。
连云港“桃花源”
古代海州即今连云港市地区也有两个武陵的地名,一个是载入《魏书》的“武陵郡”,故城遗迹犹存,在今赣榆县沙河城子村;一个是云台山脉的宿城山西麓,至今保留有武陵古邑的地名。
清咸丰元年以前,这里一直地处五羊湖的东岸,由水路顺山麓向南,直至海边山尽处,有一小径通入宿城山凹。
宿城山凹,三面环山,一面向海,除了翻越虎口岭,与外界无路可通。
这样一个僻在“东海隅”天然巧成的“坞壁”堡垒,中间却是一片坦荡美丽的川原,山畔竺篁摇曳,地名大竹园。
东面临海处,有一座半身浮浸与海中的峻峭山峦,状如大船,故称船山。
山脚转弯处,也有一条经过拓宽的石峡,逶迤通向高公岛。
这样的世外乐土,陶渊明来到郁洲以前,早就闻名。
陶渊明在写入桃花源情景时说到: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峡,方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有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足以使我们产生有趣的联想了。
而更重要的是:
诗人陶渊明曾实实在在地亲身到过这个地方。
他在著名的《饮酒诗》里唱道: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根据《晋书·地理志》的记载,郁洲山于晋世应称东海,当时的海州称临朐,隶属于东海郡。
所以陶渊明所说的“直至东海隅”的“远游”,正是处于东海一角的宿城高公岛之行。
南唐诗人李中早就意识到陶渊明到过宿城山。
他在郁洲山之游以后,写了《春日书怀寄朐山孙明府》诗,发出过“犹怜陶靖节,诗酒每相亲”的感叹。
苏东坡也知道陶渊明吟咏过郁洲山。
他在回忆海州朐山之行的诗中摹仿陶渊明“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的诗意,写出过这样的诗章:
“我昔等朐山(今连云港市海州锦屏山),出日观沧凉,欲济东海县,恨无石桥梁。
”清末两江总督陶澍自称陶渊明的后裔,也是研究陶渊明的专家,他曾著有《陶靖节先生年谱考异》一书。
并于道光十六年亲自向道光皇帝旻宁讲述了高公岛、宿城一代“鸡犬桑麻”的“太平景象”。
旻宁也认为:
“此景与桃花源何异?
”这位封建皇上的“金口玉言”引起“海州人士逖听腾欢,咸以郁洲”为“乐郊”。
中国人做了1600多年的“桃花源”美梦,但直到当前,还是没有人知道“真”桃花源究竟在哪里。
这不但是一件怪事,而且至今仍然是一个神秘未解的谜。
仙乡何处是“桃源”啊?
或许是以上七处中的一处,或许都不是,或许它只是存在于我们心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七大 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