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一必修二公式总结.docx
- 文档编号:26865030
- 上传时间:2023-06-23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26.51KB
高中物理必修一必修二公式总结.docx
《高中物理必修一必修二公式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必修一必修二公式总结.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物理必修一必修二公式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必修二公式总结
篇一:
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总结
物理公式及图像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
补充:
直线运动的图象
1、从S—t图象中可求:
⑴、任一时刻物体运动的位移
⑵、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直线或切线的斜率大小)........
⑴、图线向上倾斜表示物体沿正向作直线运动,图线向下倾斜表示物体沿反向作直线运动。
⑵、两图线相交表示两物体在这一时刻相遇
⑶、比较两物体运动速度大小的关系(看两物体S—t图象中直线或切线的斜率大小)........2、从V—t图象中可求:
⑴、任一时刻物体运动的速度⑵、物体运动的加速度(a>0表示加速,a篇二:
高中物理必修一二知识点总结
一、力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是矢量。
2.重力
(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
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
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
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
(1)产生原因:
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
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
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
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
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
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
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
②平衡法:
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
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
①滑动摩擦力大小:
利用公式f=μFN进行计算,其中F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②静摩擦力大小:
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max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5.物体的受力分析
(1)确定所研究的物体,分析周围物体对它产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该物体施于其他物体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2)按“性质力”的顺序分析.即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顺序分析,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混淆重复分析.
(3)如果有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先假设此力不存在,想像所研究的物体会发生怎样的运动,然后审查这个力应在什么方向,对象才能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
6.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合力与分力: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2)力合成与分解的根本方法:
平行四边形定则.
(3)力的合成:
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共点的两个力(F1和F2)合力大小F的取值范围为:
|F1-F2|≤F≤F1+F2.
(4)力的分解:
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将已知力按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为方便某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多问题中都采用正交分解法.
7.共点力的平衡
(1)共点力:
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
(2)平衡状态:
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平衡状态,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
(3)★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
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F=0,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则平衡条件应为:
∑Fx=0,∑Fy=0.
(4)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
隔离法、整体法、图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等.
二、直线运动
1.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需要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2.质点:
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做视为质点的依据。
3.位移和路程:
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是从物体运动的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路程和位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仅就大小而言,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小于路程,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4.速度和速率
(1)速度: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①平均速度:
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位移)的平均速度v,即v=s/t,平均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粗略描述.
②瞬时速度:
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质点所在点的切线方向指向前进的一侧.瞬时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精确描述.
(2)速率:
①速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
②平均速率:
质点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在一般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大小不一定等于平均速率,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二者才相等.
5.加速度
(1)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它是矢量.加速度又叫速度变化率.
(2)定义: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变化Δv跟发生这个变化所用时间Δt的比值,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用a表示.
(3)方向:
与速度变化Δv的方向一致.但不一定与v的方向一致.
[注意]加速度与速度无关.只要速度在变化,无论速度大小,都有加速度;只要速度不变化(匀速),无论速度多大,加速度总是零;只要速度变化快,无论速度是大、是小或是零,物体加速度就大.
6.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
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特点:
a=0,v=恒量.(3)位移公式:
S=vt.
7.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
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匀变速直线运动.
(2)特点:
a=恒量(3)★公式:
速度公式:
V=V0+at位移公式:
s=v0t+at2
速度位移公式:
vt2-v02=2as平均速度V=
以上各式均为矢量式,应用时应规定正方向,然后把矢量化为代数量求解,通常选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凡是跟正方向一致的取“+”值,跟正方向相反的取“-”值.
8.重要结论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差值是恒量,即ΔS=Sn+l–Sn=aT2=恒量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
9.自由落体运动
(1)条件:
初速度为零,只受重力作用.
(2)性质:
是一种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a=g.
(3)公式:
10.运动图像
(1)位移图像(s-t图像):
①图像上一点切线的斜率表示该时刻所对应速度;
②图像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图像是曲线则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③图像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从参考点的一边运动到另一边.
(2)速度图像(v-t图像):
①在速度图像中,可以读出物体在任何时刻的速度;
②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等于物体的速度图像与这段时间轴所围面积的值.
③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任意时刻的加速度就是速度图像上所对应的点的切线的斜率.④图线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反向.
⑤图线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或匀速直线运动;图线是曲线表示物体做变加速运动.
三、牛顿运动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
(1)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定律说明了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3)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但是建立在大量实验现象的基础之上,通过思维的逻辑推理而发现的.它告诉了人们研究物理问题的另一种新方法:
通过观察大量的实验现象,利用人的逻辑思维,从大量现象中寻找事物的规律.
(4)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牛顿第二定律不受外力时的特例,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2.惯性:
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即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因此说,人们只能“利用”惯性而不能“克服”惯性.
(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3.牛顿第二定律:
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表达式F合=ma
(1)牛顿第二定律定量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知道了力,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出物体的运动规律;反过来,知道了运动,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其受力情况,为设计运动,控制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2)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合=ma,F合是力,ma是力的作用效果,特别要注意不能把ma看作是力.
(3)牛顿第二定律揭示的是力的瞬间效果.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它的效果是瞬时对应关系,力变加速度就变,力撤除加速度就为零,注意力的瞬间效果是加速度而不是速度.
(4)牛顿第二定律F合=ma,F合是矢量,ma也是矢量,且ma与F合的方向总是一致的.F合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ma也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
4.★牛顿第三定律: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1)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指出了两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因而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它们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种性质的力.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叠加.
5.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
宏观低速的物体和在惯性系中.
6.超重和失重
(1)超重:
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超重.处于超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N(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mg,即FN=mg+ma.
(2)失重:
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失重.处于失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N(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mg.即FN=mg-ma.当a=g时FN=0,物体处于完全失重.(3)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应当注意的问题
①不管物体处于失重状态还是超重状态,物体本身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不等于物体本身的重力.②超重或失重现象与物体的速度无关,只决定于加速度的方向.“加速上升”和“减速下降”都是超重;“加速下降”和“减速上升”都是失重.
③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平常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如单摆停摆、天平失效、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再受浮力、液体柱不再产生压强等.
6、处理连接题问题----通常是用整体法求加速度,用隔离法求力。
四、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曲线运动
(1)物体作曲线运动的条件:
运动质点所受的合外力(或加速度)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
(2)曲线运动的特点:
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就是通过该点的曲线的切线方向.质点的速度方向时刻在改变,所以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3)曲线运动的轨迹:
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其轨迹向合外力所指一方弯曲,若已知物体的运动轨迹,可判断出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大致方向,如平抛运动的轨迹向下弯曲,圆周运动的轨迹总向圆心弯曲等.
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
①等时性;②独立性;③等效性.
(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法则:
平行四边形定则.
(3)分解原则:
根据运动的实际效果分解,物体的实际运动为合运动.
3.★★★平抛运动
(1)特点:
①具有水平方向的初速度;②只受重力作用,是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的匀变速曲线运动.
(2)运动规律:
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①建立直角坐标系(一般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O,以初速度vo方向为x轴正方向,竖直向下为y轴正方向);
②由两个分运动规律来处理(如右图).
4.圆周运动
(1)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
①线速度:
描述质点做圆周运动的快慢,大小v=s/t(s是t时间内通过弧长),方向为质点在圆弧某点的线速度方向沿圆弧该点的切线方向
②角速度:
描述质点绕圆心转动的快慢,大小ω=φ/t(单位rad/s),φ是连接质点和圆心的半径在t时间内转过的角度.其方向在中学阶段不研究.
③周期T,频率f---------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叫做周期.
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沿圆周绕圆心转过的圈数叫做频率.
⑥向心力:
总是指向圆心,产生向心加速度,向心力只改变线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大小[注意]向心力是根据力的效果命名的.在分析做圆周运动的质点受力情况时,千万不可在物体受力之外再添加一个向心力.
(2)匀速圆周运动:
线速度的大小恒定,角速度、周期和频率都是恒定不变的,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的大小也都是恒定不变的,是速度大小不变而速度方向时刻在变的变速曲线运动.
(3)变速圆周运动:
速度大小方向都发生变化,不仅存在着向心加速度(改变速度的方向),而且还存在着切向加速度(方向沿着轨道的切线方向,用来改变速度的大小).一般而言,合加速度方向不指向圆心,合力不一定等于向心力.合外力在指向圆心方向的分力充当向心力,产生向心加速度;合外力在切线方向的分力产生切向加速度.①如右上图情景中,小球恰能过最高点的条件是v≥v临v临由重力提供向心力得v临②如右下图情景中,小球恰能过最高点的条件是v≥0。
5★.万有引力定律
(1)万有引力定律:
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互相吸引的.两个物体间的引力的大小,跟它们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公式: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分析天体的运动
①基本方法:
把天体的运动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其所需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即F引=F向得:
应用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公式进行分析或计算.②天体质量M、密度ρ的估算:
(3)三种宇宙速度
①第一宇宙速度:
v1=/s,它是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也是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②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
v2=/s,使物体挣脱地球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③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
v3=/s,使物体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4)地球同步卫星
所谓地球同步卫星,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这种卫星位于赤道上方某一高度的稳定轨道上,且绕地球运动的周期等于地球的自转周期,即T=24h=86400s,离地面高度同步卫星的轨道一定在赤道平面内,并且只有一条.所有同步卫星都在这条轨道上,以大小相同的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运行着.
(5)卫星的超重和失重
篇三:
必修一、必修二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1知识点
1、参考系:
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系。
通常取地面作为参照系。
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视为质点的依据,如:
公转的地球可视为质点,而比赛中旋转的乒乓球则不能视为质点;火车过桥不能当成质点
2、位移和路程:
(1)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
2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
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因此其大小与运动路径有关。
(3)一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大小是不同的。
只有当质点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时,路程与位移的大小才相等。
3、速度:
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这里是指“瞬时速度”,一般“瞬时”两个字都省略掉)。
△注意的是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的区别:
平均速度=位移/时间,平均速率=路程/时间
平均速度的大小≠平均速率(除非是单向直线运动)
4、加速度(矢量):
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公式:
a?
?
vvt?
v0?
(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若加速度的方?
tt
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则质点做加速运动;若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则则质点做减速运动.)
5、运动的图线:
位移一时间图像和速度一时间图像
s—t:
①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②表示物体静止
③表示物体向反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④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个运动质点相遇时的位移
⑤tl时刻物体位移为s1
v一t:
①表示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②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③表示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④交点的纵坐标表示三个运动质点的共同速度
⑤t1时刻物体速度为v1
6
位移公式:
h?
12gt,速度公式:
vt=gt,vt2=2gh2
17、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速度公式:
vt?
v0?
at,位移公式:
s?
v0t?
at22
非常重要的公式
位移:
s?
v0?
vtv0?
vt?
{此公式一般用在打点计时器的纸带求某点的速度(或t中间时刻的速度:
vt/2?
22
类似的题型)。
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中间位置的速度:
vs/2v0?
vtv?
?
?
t/22?
s(位移/时间),这个是定义式。
对于一切的运动的平均速度都可以这么求,不单单?
t
是直线运动,曲线运动也可以(例:
跑操场一圈,平均速度为0)。
△还有一个公式
8
?
如果有6组数据,则a2
如果有4组数据,则a?
2
9、力:
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提到力必然涉及到两个物体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有力时物体不一定接触。
)
力的三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的作用效果:
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_,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分类:
⑴按照力的性质命名:
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⑵按照力的作用效果命名:
拉力、推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
10、弹力: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①两物体直接接触;②两物体的接触处发生弹性形变。
弹力的方向:
(1)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受力物体)。
(2)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受力物体)。
(3)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沿绳背离受力物体)。
胡克定律:
F=Kx
11、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
产生的条件:
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接触面不光滑;
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注意:
不能绝对地说静止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必是静摩擦力,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必是滑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是保持相对静止的两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不一定静止。
滑动摩擦力是具有相对滑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受滑动摩擦力作用的两个物体不一定都滑动。
滑动摩擦力:
f=μFN说明:
a、FN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b、μ为滑动摩擦系数。
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FN无关.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O △说明: a (如匀速圆周运动)b、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静摩擦力存在及其方向的判断: 存在判断: 假设接触面光滑,看物体是否发生相当运动,若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物体间存在静摩擦力;若不发生相对运动,则不存在静摩擦力。 方向判断: 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12、力的合成: a.若F1和F2在同一条直线上: ①F1、F2同向: 合力F? F1? F2方向与F1、F2的方向一致②F1、F2反向: 合力F? F1? F2,方向与F1、F2这两个力中较大的那个力同向。 b.F1、F2互成θ角——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求F1、F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公式: F=F12+F22-2F1F2COSθ(θ为F1、F2的夹角)合力范围: F1? F2? F? F1? F2,合力可能大于分力,可能小于分力,也可能等于分力。 两个分力大小固定,则合力的大小随着两分力夹角? 的增大而减小。 △当两个分力相等,F1? F2且? =120°时,合力大小与分力相等即F1 大于120°,合力小于分力;当? 小于120°,合力大于分力。 13、共点力平衡: 一个物体如果保持静止或者做匀速直线运动,这个物体就处于平衡状态,其速度(包括大小和方向)不变,其加速度为零,这是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运动学特征。 动态平衡分析: 就是平衡的一个扩展,通过受力分析得到平衡。 然后改变条件,问什么力怎么变。 (1)作图法: 这种情况一般就是受到三个力平衡情况,通过受力分析,三个力平衡可以得到一个矢量三角形。 然后在这个三角形里面,找出不变量,及变化量。 进行分析就可。 一般不变的有: 一个力(一般为重力,大小方向都确定),另外一个力的方向;变化的有: 第三个力的方向;问随着第三个力方向的改变,其他力怎么变,或求最小值。 (2)计算法: 同样是受力分析,假设出一个角度(有时题目本身就有角度)。 把几个力都用一个不变的力表示出来(一般就是重力),改变之后,角度变化引起那几个力的变化。 14、处理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的方法: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受力分析的程序: 根据题意选取研究的对象。 可以是单个物体或物体的某一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物理 必修 公式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