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复习资料汇总.docx
- 文档编号:26855465
- 上传时间:2023-06-23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33.64KB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复习资料汇总.docx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复习资料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复习资料汇总.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复习资料汇总
《紫藤萝瀑布》
作者简介
宗璞,当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自幼生长于清华园,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
她的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
她的散文情深意长,隽永如水。
主要作品:
中短篇小说《知音》、《弦上的梦》、《红豆》,散文集《丁香结》。
中篇小说《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198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宗璞小说散文选》。
后又抱病奋力创作反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命运的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其第一部《南渡记》已于1987年问世,获得了好评。
文章体裁:
借景抒情散文。
文章思想内容:
由紫藤萝瀑布的辉煌、藤萝的命运,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个人的不幸,都不足畏;人生应该是豁达的,乐观的,奋发的进取的。
酒酿:
米酒。
挑逗:
逗引,招惹。
忍俊不禁:
忍不住笑。
忍俊:
含笑。
仙露琼浆:
形容鲜美的酒。
盘虬卧龙:
回旋地绕,像卧着的龙。
解释词语:
迸溅:
向外溅出或喷射。
繁密:
多而密。
稀落:
稀稀疏疏,出现得少。
伶仃:
孤独,没有依靠。
文章结构:
全文11个自然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1),独句成段,既是作者内心的反应,又为全文埋了悬念伏笔。
第二部分(2—9),描绘了紫藤萝的花形、花色和花香
第三部分:
(10--11)由观花而生情,由情而生志
托物言志、写景状物的写法
托物言志:
就是假托一种事物,赋以某种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写景状物:
是托物言志的基础。
要求学生认真地观察景物,细腻地描绘景物。
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
比喻:
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
通常的说就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比拟:
就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
如:
(1)“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来,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比喻:
把整片垂下来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
)
(2)“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比拟)(把花的颜色写成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花的神态,赋于了紫藤萝花的动态美。
一派生机勃勃的样子。
)
景物描写:
先写整体,后写局部。
通感修辞运用
通感:
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方式。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各种感觉相通。
如:
“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
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这不是比喻而是通感,通感是一种修辞手法,香气是嗅觉的东西,而浅紫色则是视觉的颜色,作者把两种不同感官的感觉连在一起,使用的就是通感的手法。
例如“这女孩笑起来很甜”,笑是视觉的,甜是味觉的,这也是一种通感。
本文主要从赏花、想花和忆花三个方面来描绘紫藤萝瀑布的,试给课文划分层次;
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这篇文章单纯地是描绘紫藤萝瀑布吗?
试找出文中最能表现课文中心的句子。
第1自然段:
开门见山,“不由得”引起悬念
文首句“我不由地停住了脚步”的原因是什么?
独句成段这样写有何好处?
答:
“我不由停住了脚步”说明紫藤花的美丽,作者是因为心有所动而止步。
“不由”在这里点了作者从沉思到惊醒到被吸引的过程。
那么他为何而沉思,又被什么所吸引了?
这里的独句成段,既是作者内心的反应,又为全文埋了悬念伏笔,引出下文。
第2自然段:
从总体写藤萝花,写出其动态,而且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描写对象是如何变化的?
答:
描写对象分别是花瀑、花穗、花朵。
描写角度有何变化?
答:
描写角度有形象、颜色、神态.。
描写手法如何?
答:
描写手法有比喻、拟人。
第2自然段主要是从哪方面来描绘紫藤萝的?
其特点是什么?
本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第2自然段主要是从花形来描写紫藤萝的。
其特点是“像一条瀑布”。
其中有总写:
“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也有细写: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进溅的水花。
”
在语言上,本段使用了比喻和拟人,尤其是最后“每一条紫色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的拟人手法,将贬词褒用,“挑逗”一词是拟人用法,更显紫藤萝亮丽可爱,玲珑剔透,既富动感又充满情趣,和阳光相映成趣。
另外,文章还使用了夸张、排比和借代的修辞手法,细腻生动有趣。
第3、4、5自然段:
即使春红已谢,即使无人观赏,藤萝花依然开得如此活泼热闹,可见其生命力的旺盛。
而第4、5自然段则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花开的娇态。
第6自然段:
先写每一穗花,再写花的颜色,再写每一朵花的形态。
作者写花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从整体到部分:
花瀑——花穗——花朵)作者是怎样写出花的美的?
试着找出其中的某些句子细细品味。
(从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分析,并且分别找出表现藤萝花形、色、态的句子)
第3-7自然段又写了紫藤萝的哪方面?
如何理解作者在本段中由花的热闹写到自己精神的写作思路?
本段主要是描绘了紫藤萝的花色。
其特点是热闹、却又沉静。
作者在本段中由花色的热闹的描绘转入到花色的沉淀,沉淀的花在眼前,更在心上流动,流动的花荡涤了自己的焦虑与悲痛,留给自己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在此作者已经由花写到自己的心,并引入了“生死谜,手中情”的思考。
在第2—7自然段中找出描写紫藤花时所用比喻和拟人修辞的句子,在相关的文字下划线;看看它们有何特点?
“只见一片辉煌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
比喻,形象、生动、具体地写出紫藤萝生长的繁茂,隐含生命的绵延长远,显得气势非凡,灿烂辉煌。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
拟人,把花的颜色写成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花的神态,赋予静景动态,
显得生趣盎然。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
比喻,将盛开的紫藤萝比喻成帆和船,显得生机勃勃;又比喻成笑容,更显美好可爱,是作者喜悦心情的表现。
拟人,“忍俊不禁的笑容”。
读第8-9自然段从紫藤萝的哪方面进行了描写?
其特征是什么?
其中作者为何要提到紫藤萝的被与重生,其目的是什么?
本段主要是描绘了花香。
其特征是朦胧与长久。
作者写到紫藤萝的被毁与重生,其目的是承接上段的生死谜而来的。
花树的生死、荣衰暗示着人生的哲理。
这就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都会面对生与死的痛苦,但同样也显示出生命的无止境。
)
“紫色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物我交融,既写出一树繁花的壮丽,又抒发愉快欢畅的心情。
第8自然段突然笔锋一转,写了一件十几年前的事,这里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记叙方式呢?
(插叙,用插叙为下文的感悟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第9自然段本来不是作者的回忆,但我们却把它和第8自然段连在一起,为什么呢?
(答:
对比,突出了藤萝花生命之旺盛)
10—11自然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本段阐明作者从花中领悟人生意义,对花形、花色、花香进行总体提炼和归纳,由观花而生情,由情而生志。
无论是人生的热烈,还是人生的生死,生命对于万物来说都有着顽强与美好,它是永恒的!
“不觉加快了脚步”。
这里和文章开头相呼应,从“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不觉加快了脚步”,其实是写出作者思想的一个变化过程,对人生的思索过程,从迷惘、惆怅、痛苦到领悟、宁静、喜悦。
作者在这里由花及人并悟及生命,写出了“生命的长河无止境”的主旨。
由此,作者在结尾句也表现了自己积极的人生态度。
最后两段作者望着眼前的紫藤萝,她想到了什么吗?
她是怎样把花和人连在一起的?
明:
花——不幸——藤萝瀑布暗:
人——不幸——加快脚步
说明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这样,课文由花及人,写景抒情、托物寄意,明暗结合,写出了一树紫藤萝的生机和人得到的启示。
通观全文,看看作者对紫藤萝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试在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1.我不由得停下了脚步。
2.伫立凝望,这一条紫藤萝瀑布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
3.忽然记起十多年前,曾经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到藤萝花了。
藤萝又开花了,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5.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答:
人物的情感及心理变化
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
答:
记叙和描写
总结: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
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
‘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
’”这就是生命的意义,我们今天的学生,更要懂得生命的意义,努力学习,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文章主题: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原来那使紫藤萝花如此美丽与繁盛的仙露琼浆,就是“生命的酒酿”啊!
看到这里,读者自然会想到,人亦如花,时代的洪流总会冲走种种令人不快的过往。
只要你也加快脚步,张起生命的风帆,在这闪光的时代中航行,你也会再次盛开,你也会是组成那灿烂瀑布的一朵浪花,
中心思想:
本文生动描写了花的形态美、颜色美、香气美、精神美,赞美了紫藤萝花旺盛的生命力,并从中领悟到人生的哲理,困境是暂时的,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所以我们要乐观、勇敢面对
《走一步再走一步》
作者:
莫顿·亨特,美国作家。
啜泣:
抽噎,抽抽搭搭地哭(从嘴里发出的声音,所以是“口”)
纳罕:
惊奇,诧异。
罕,是第三声罕见,稀罕,
头晕目眩:
眩,(眼睛)昏花,所以是“目”
文章体裁:
记叙文(六个要素)
这是一篇什么类型的文章?
(叙事文,回忆文),这是一篇回忆性的记叙文。
既然是记叙文,那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什么?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
57年前(在我八岁的时候)的七月一个闷热的下午;
地点:
在悬崖上
人物:
“我”、内德、杰利、父亲
起因:
无聊,为寻求新花样去爬山
经过:
我被困在半山腰,上不去下不来,在父亲的指导下,我走一步再走一步
结果:
终于成功爬下悬崖
文章思想内容:
文章写了作者童年时的一次“脱险”经历,使我们感受到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人生经验。
在人生道路上会有很多困难,甚至是巨大的困难,面对困难不要害怕,而要把它分解为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容易战胜。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13,冒险:
爬上石架,上下不得
第二部分14-22,脱险:
父亲鼓励,顺利脱险。
第三部分23,感悟:
分解困难,逐步战胜
人物形象塑造:
(1)父亲:
;教“我”脱险,并对“我”的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
(2)杰利:
杰利去把父亲找来,说明他富有友情。
(3)我:
身体孱弱,在父亲鼓励下应对危险,克服困难。
刻画方法:
心理描写。
(4)其他孩子:
在“我”陷入困境时,把“我”丢那儿不管,还无情嘲笑,说明他们不讲情义。
领悟生活哲理:
“走一步,再走一步”,预示着在人生道路上会有很多困难,甚至是巨大的困难,面对困难不要害怕,而要把它分解为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容易战胜。
课文主要详写的是哪部分内容呢(走一步,再走一步,爬下悬崖)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个内容(脱险),
那么这个脱险的内容具体是文中的哪几节呢?
我的处境的体会(从暮色到我想),我被小伙伴们抛弃的悬崖上了,看看上面好陡啊,不行,再看看下面,下不去,一个人孤零零的死死钉在崖上,动弹不得,天昏沉沉了,周围越来越安静了。
此刻我的心情是怎样的?
(恐惧,害怕)
这时谁来了?
你怎么知道?
(我听到了杰利和父亲的声音!
)为什么是感叹号答:
体现我此刻欣喜,激动之情。
我的心理状态的变化在父亲的指导下,我是怎么做的,我的心理又有怎样的变化呢?
①(“我不下去!
”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此刻的我心情(害怕,紧张)有没有信心爬下悬崖,这个时候我是毫无信心爬下悬崖(毫无信心,紧张,害怕,恐惧)
②(“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
”)是的,我走了一小步,在走这一步时我还是毫无信心说我下不去吗,(不是,“我似乎能办得到”这里体现我跃跃欲试的心情,但是”似乎“还不敢确定,说明我还是有了一点信心)(顿时有了信心)
③“我能办得到”我信心大增,我又走了一步(信心大增)。
就这样一小步一小步,我终于爬下悬崖(成功下崖)从而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这个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到底有什么深意(答:
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巨大的困难。
当然,重要的还是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地走下去。
)
文章的题目是文中谁说的一句话?
答:
是父亲说的话
是父亲对谁说的话呢?
答:
是父亲对对儿子说的
父亲在什么时候对儿子说的这句话?
答:
父亲在儿子遇到困难时对儿子说的这句话
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答:
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答:
“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有天大的困难也可以闯过来。
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
答:
关键是化整为零。
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是战胜了大困难。
当然,重要的还在于走好每一步,一步一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答:
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人生经验,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
我们从中悟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答:
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语言特点:
全文以记叙为主,描写生动、形象,篇末议论点题。
人物语言描写符合人物身份和处境。
尤其是心理描写的词语精当传神,富有表现力。
如:
“冷汗直冒”“咚咚直跳”“头晕目眩”“全身麻木”等,突出了“我”害怕恐惧的心理。
短文两篇
《蝉》
作者简介: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祖籍广东番禺。
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
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
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
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
1、作者写蝉,先抑后扬。
抑在哪里?
扬在何处?
通过一抑一扬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
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
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
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2、“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晴朗的天空等都融进了秋风中。
秋天来了,果实成熟了,本是收获的季节,但对在地下埋了17年,苦苦等了17年的蝉来说,却意味着生命的结束。
生命虽然短暂,蝉却执着的等待,作者对蝉的敬意油然而生。
3、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可以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
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
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4.写作特点
结尾作者写自己被这蝉的生命意义感动着,“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又照应到文章开头的“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的“烦”字上,但已经从开头的“烦”变成现在的宽恕,形成一个首尾照应又有变化的完整结构。
文虽短而理深厚,言有尽而意无穷。
它提示着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贝壳》
作者简介:
席慕蓉,台湾画家、作家,祖籍内蒙古,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
她从小酷爱绘画,后来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
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
她写诗写散文,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
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1、《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
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2、“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感激的心情:
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一丝不苟,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3.课文最后一段说:
“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
‘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此处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
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
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
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三、比较阅读自主学习
探究质疑:
对比阅读两篇短文,说说它们的异同点。
讨论并归纳:
相同点:
两篇都是借物抒情的文章,从身边的小事物,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不同点:
(1)两篇文章主体不同。
《蝉》启示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贝壳》启示我们应该好好地面对生命,创造他,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
(2)写作手法不同。
《蝉》运用了先抑后扬、首尾照应的手法,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也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
《贝壳》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把人的生命与贝壳进行比较,且明确的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出异彩,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
(3)描写手法不同。
《蝉》运用了语言描写,通过了“朋友”的话,揭示了蝉的生活历程,蝉的生活意义。
《贝壳》则直接对贝壳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四、小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让我们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是啊,天真烂漫的童年是人生的春天,血气方刚的青年是人生的夏天,沉着稳健的中年是人生的秋天,步履蹒跚的老年是人生的冬天。
逝者如斯,青春不再。
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
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
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五、课外作业
1、以“生命”开头,仿写两个句子。
生命是辽阔的大海,蕴蓄着不尽的情思;
生命是深邃的湖泊,孕育着无限的希望;
生命是潺潺的小溪,流淌着轻快的歌谣;
生命是美丽的朝霞,喷薄着灿烂的脚步;
生命是巍峨的山峦,耸立着豪迈的气度!
2.实践作业:
课外搜集两句关于热爱生命、对生命执著追求的名言警句。
1、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
2、生命的多少用时间计算,生命的价值用贡献计算。
——裴多菲
3、谁虚度年华,青春就会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雨果
4、敢于浪费哪怕一个钟头时间的人,说明他还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全部价值。
——达尔文
5、节省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地延长了人的生命。
——鲁迅
6、如果没有宽恕之心,生命会被无休止的仇恨和报复所支配。
——阿萨吉奥利
7、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
——泰戈尔
8、只有为别人而活的生命才是值得的。
——爱因斯坦
9、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也就没有生命了。
——大仲马
10、财富不应当是生命的目的,它只是生活的工具。
——比才
11、生命,那是自然会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
——诺贝尔
12、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
——米歇潘
13、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
——爱默生
14、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
——罗曼·罗兰
15、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
——泰戈尔
16、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命。
我们要以行为而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生命。
——小塞涅卡
17、如能善于利用,生命乃悠长。
——塞涅卡
18、生命在闪耀中现出绚烂,在平凡中现出真实。
——伯克
19、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
——米歇潘
《在山的那边》
一、知能达标训练:
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A、痴想chī隐秘yǐn凝成níng
B、诱惑yòu喧腾xuān一瞬间shàn
C、种子zhǒng奔来bèn攀上pān
D、铁青tié信念nián漫湿màn
B组中“瞬”读shùn,C组中“奔”读bēn,D组中“铁”读tié,“念”读niàn
2、辨析下面的形似字,并分别注音组词:
2、幻(huàn)幻想喧(xuàn)喧闹飘(piāo)飘扬
幼(yòu)幼稚渲(xuàn)渲染瓢(piáo)瓢泼
3、解释下列词语:
痴想:
发呆地想。
隐秘:
隐蔽,不外露。
凝成:
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
诱惑:
文中作吸引、招引。
喧腾:
形容声音杂乱,像开了锅似的。
一瞬间:
一眨眼之间。
铁青:
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
4、诗歌文体常识填空:
诗歌,文学的一类,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
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像,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
可以歌咏朗诵。
5、这首诗运用了象征手法,诗中的“山”象征实现理想途中的困难,“海”象征理想的境界,“无数座山象征”重重困难,“爬山”象征艰苦奋斗。
二、综合能力训练:
1、结合全诗的内容,解释下面两句诗中“海”的不同含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年级 语文 上册 第四 单元 复习资料 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