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教学目标.docx
- 文档编号:26851945
- 上传时间:2023-06-23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28.98KB
第六单元教学目标.docx
《第六单元教学目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单元教学目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单元教学目标
第六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本单元生字53个,描摹和书写生字38个,积累词语53个。
2能正确朗读本单元的6篇课文。
继续学习提出问题,知道学会提问有益于读懂课文。
3本单元听说活动1次,结合课文说话训练6次。
4培养勤于思考,善于发问的良好的思维品格,培养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4《聪明的牧童》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7个。
积累词语7个。
2、能正确朗读课文。
并能尝试分角色朗读课文。
了解牧童回答的聪明之处,并能作出简单的评价。
3、懂得遇到问题要多动脑,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求异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牧童回答的聪明之处,并能作出简单的评价。
2、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遇到问题要多动脑,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求异的思维品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古今中外,流传着许多聪明人的故事,谁来简单讲给大家听听。
2、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聪明人,他是个牧童(牧童就是放牛放羊的孩子)。
3、出示第一节,师引读,用换词法理解“远近闻名”。
4、揭示课题:
34聪明的牧童(齐读)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播放课文动画,想一想:
牧童聪明在哪里?
2、学生交流,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出示要求:
(1)借助拼音读正确、读通顺。
(2)自学生字:
滴恒秒尼亚磨肩
(3)用“——”和“~~”分别划出国王和牧童说的话。
2、交流自学情况。
四、品读课文,感悟智慧。
1、指名分角色读国王与牧童的对话,思考:
牧童的回答聪明在哪里?
2、学生交流,随机指导朗读有关语句。
3、牧童的回答你满意吗?
你还有什么巧妙的回答吗?
4、男女生合作朗读第二节。
5、同桌合作分角色表演读全文。
五、课外延伸。
1、游戏“你问我答”:
你能试着提几个问题,考考小伙伴吗?
2、推荐阅读:
《聪明的阿凡提》、《小孩智答老和尚》。
板书:
34聪明的牧童
海洋有多少滴水?
天上有多少颗星星?
“永恒”有多少秒钟?
把所有河流堵起来跟纸上的小点子一样多等金刚石山被磨掉
教学效果反馈:
根据教材特点,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教学此课时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自读自悟法:
通过静心地自由读文,自学生字,圈划有关句子,使学生养成边读边思的好习惯,从而提高他们自能读书的能力。
(二)朗读感悟法:
“多读胸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多读是感悟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一次次有目的地读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牧童回答的巧妙。
(三)游戏法:
在“你问我答”的游戏中,激发学生探索知识、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质疑解疑的好品质。
35、称象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正确认读本课8个生字;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写“官、柱、杆、秤、宰、舷”等六个汉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内容,能按顺序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
能用“一边一边”或“才”说话。
3、感受曹冲的聪明,教育学生学习曹冲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
重点难点:
能按顺序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
教具准备:
装上水的玻璃器皿、小木板、纸制的小木船、象和石头。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出示大象图,提问:
这头象怎么样?
(学生各抒己见)
2、出示句子:
这头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1)学习生字“柱”
2)指名读一读
3)指导朗读,(这头象……身子像……腿像……)
4)齐读,体会象很大,也非常重。
2、师述:
古时候有个人叫曹操,人家送他这样的一头大象。
曹操很高兴,带着他的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象。
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
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边叙述边出示)
1)学习生字“曹、官”
2)指导读划线句
3)尝试用“一边……一边”造句。
注意“一边……一边”表示前后两件事情是同时发生的。
4)交流
4、揭课,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让我们马上去学习35课称象(齐读课题)
二、以读为主,讨论感悟
1、指名学生分节读课文,思考:
要称出这头大象有多重,文中写了哪几种办法,你认可哪一个,为什么?
你不认可哪些方法,为什么?
2、交流
(一)曹冲的办法
1)出示相关语段(4、5两节),读,随机正音“舷”,指导书写“舷”。
2)说说认可的理由
3)实验演示称象过程
4)指名学生按板书说说称象过程。
5)读4、5小节,质疑(如:
为什么曹操听了会“点头微笑”,为什么要在船舷上划线等)
6)解疑
(二)官员们的办法
1)出示相关语段(第3节),读,随机学习生字“杆、秤、砍、宰”,区别“称、秤”
2)说说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话为什么直摇头?
官员们的办法好不好?
3)角色读第3节,体会官员们的办法是行不通的。
3、比较读官员们的办法和曹冲的办法,说说你觉得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
用一句话夸夸他。
三、总结全文
总结:
现在看来,依靠科技无穷的力量,称象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可是在古时候要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就困难了。
曹冲才7岁就想出了科学的称象方法,是很了不起的。
同学们平时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就应该像曹冲一样,要多观察,多向别人学习,爱动脑筋,祝你们都成为聪明的孩子。
35、称象
↙↘
官员们 曹冲
造秤 以船代秤
宰象割块 以石代象
以水代人
赶象(上船),沿水(画线)象下(装石),称出(重量)
教学效果反馈:
《称象》这一篇课文,通过描写年仅七岁的曹冲巧妙地称出了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让学生懂得只有多动脑筋思考,才能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将知识灵活运用。
虽然这个故事学生大多耳熟能详,但对于曹冲为什么能想出这个好办法?
办法好在哪里?
学生未必真正了解,而这也正是教学的重、难点所在。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解教学重、难点,我在备课时,将重点放在第四小节,理解称象方法的巧妙之处。
我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在称象过程这一重点内容的理解上花大力气进行学生思维的训练。
抓住一个大问题“要称出这头大象有多重,文中写了几种办法,你认可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通过找、读、议,句,加上教师的引导和演示,让学生体会到曹冲的方法的精妙,理解得也较透彻。
但整个环节中总感到有那么点操之过急,对字词句的综合训练,妙词佳句的感悟、积累,显得不够。
学生虽能复述该片断,可也是由于读得多,读得熟,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读懂后的自然而然地识记。
光注重了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发展,忽视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发展。
*36、徐童保树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写“昌、驳、宗、庭、槐、狂”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出人物的语气。
3、了解徐童用巧妙的方法,帮助他人改正错误的做法。
知道要用别人能接受的方法来帮助别人改正错误。
重点难点:
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能读出人物的语气。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了解人物,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个姓徐的儿童,课文里称他“徐童”(板书:
徐童)他是个怎样的人呢?
出示课文第一节。
(指名读、齐读)
2、学习生字:
昌(下面的“日”比上面的“日”略宽、扁)、驳(马字旁最后一笔是提,右边最后一笔是捺)
3、理解“辩驳”。
(说出理由和依据来否定别人的观点)
4、完整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
课文主要讲了郭林宗老先生觉得树种在院子里不吉利,要砍掉它。
徐童接着老先生的字谜,也编了个字谜,帮助他认识错误,挽救了大树。
板书:
郭林宗徐童
3、学习生字:
郭(三拼音)、宗(平舌音)。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习第二小节
(1)徐童要保护的是怎样一棵树?
自读第二节,把写树的句子用直线划出来。
(2)学习生字:
邀、庭(后鼻音,指导笔顺)、槐(指导笔顺)、狂。
交流,出示句子:
这树挂满了墨绿色的叶子,就像一把巨大的伞,夏日遮掉骄阳,冬天挡住狂风。
(3)自由读,指名读。
(指导读出对大槐树的喜爱)
(4)师:
这么好的一棵树,老先生却要除掉它。
出示:
这不是太可惜了吗?
(指导读出问句的语气)
2、学习第三、四小节
过渡:
大槐树能遮阳挡风,老先生为什么要砍掉它?
徐童又是怎样保树的呢?
(1)学生自由读第三、第四小节,思考。
(2)哪一小节写了老先生砍树的理由?
出示第三节。
抓住“摇头晃脑”指导朗读。
板书:
困不吉利
(3)听了老先生的话,徐童觉得怎么样?
他又是怎么说的?
出示第四节。
指导朗读徐童的话。
板书:
囚更不吉利
(4)质疑:
徐童觉得老先生的话可笑,为什么还要一本正经地说呢?
(5)交流。
(如果徐童当面嘲笑老先生,老先生一定不能接受,“一本正经”地顺着老先生的意思,反而能保住树。
)板书:
不砍树
(6)分角色读3、4小节。
3、学习第五小节
(1)引读:
听了徐童的话,郭林宗……
(2)想象说话,郭林宗哈哈大笑起来,心想:
()。
口头练说,指名交流。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你喜欢徐童吗?
为什么?
2、让我们捧起书本,再来感受一下徐童的聪明伶俐、善于辨驳。
齐读课文。
3、你还知道那些聪明人的故事?
交流。
【板书设计】:
*36、徐童保树
郭林宗:
困不吉利
徐童:
囚更不吉利
教学效果反馈:
《徐童保树》这篇课文描写了郭林宗老先生因为觉得树种在院中不吉利,所以要砍树。
徐童顺着老先生的话,用巧妙的办法,说服了郭老先生,保住了大树。
这个故事让学生懂得要用别人能接受的方法来劝阻或帮助别人。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从课题出发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筛选,提炼出几个关键性问题“徐童为什么要保树?
徐童怎样保树?
徐童有没有保住树?
……”在这个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提问、如何提出有质量、有深度的问题。
继而,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通过朗读、思考、讨论探求答案,解决问题。
2-4小节是课文的重点段落,也是学生理解为什么徐童的办法好、感受他聪明之处的关键点。
我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老先生砍树的理由”和“徐童是怎么说的”两段话。
从文本入手,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对比。
再引导学生注意徐童的表现:
“觉得可笑”、“一本正经”,想一想、议一议。
在学生的品读感悟中,一个聪明伶俐、善于辩驳的徐童跃然纸上。
37找骆驼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骆驼跛驮忿哄啃”7个生字。
积累词语10个。
2、能正确朗读课文。
理解“按照老人的指点,商人为什么能找到丢失的骆驼。
3、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出示骆驼图片,说说你对骆驼的了解
2、、出示课题:
37找骆驼
学习生字:
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
老人问了商人哪三个问题?
用直线划下来。
2、交流并出示句子,理解、学词:
“你问的那只骆驼是不是左脚有点跛”
“是不是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
“是不是缺了一颗牙齿”
(1)学习生字:
跛驮
(2)指名读句子
3、再读句,找一找表示商人语气的词并板书
板书:
着急忿忿
学习:
忿忿、
4、你能根据老人的提问说说商人的骆驼的特点吗?
5、各种方法读课文19节,体会商人的心情变化
6、轻声朗读课文第10、11节,思考:
老人没有看见骆驼,但是为什么说得那么详细呢?
用浪线划出老人看见了什么的句子。
(1)同桌交流划的句子
(2)思考完成填空:
老人根据看见的,会想到什么?
出示:
老人看见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它()。
老人看见(),知道它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
老人看见(),知道()。
(3)同桌分角色读文
(4)全班交流读,自己点评
四、总结讨论,感悟内容
1、找你的好朋友分角色朗读(全班作点评)
2、分角色读
3、师生合作读文
4、讨论:
老人为什么没有看见过骆驼,却能准确地说出骆驼的特征?
5、师总结板书
五、复习巩固,拓展延伸、
1、出示练习,口头完成
出示:
我看见蚂蚁爬高,就知道()。
我看见(),就想到()。
2、复习字词
3、在老人的指点下,商人终于找回了骆驼。
商人回去见老人,会说些什么?
教学效果反馈:
通过朗读,理解“按照老人的指点,商人为什么能找到丢失的骆驼”。
本课教学的重点在老人“不紧不慢”地对商人说的一大段话。
思考理解“按照老人的指点,商人为什么能找到丢失的骆驼”。
也是教学的难点。
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老人“看见”些什么现象,而这些现象又不被常人注意,老人却全看在眼里,可见老人的观察力多强!
其次,引导学生注意老人的结论。
从“看见”到“结论”,中间还少一步“思考”的过程,也就是老人是怎样分析的,这一步恰是课文中没有写的,也就是难点所在。
教学中要予以足够的重视,腾出时间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个,充分展开讨论。
补充老人是“怎么想”的这一思维过程。
难点突破了,教学要求才能真正落实。
38优雅的“请假条”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11个生字。
能正确书写其中6个生字。
积累词语7个。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能围绕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学习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讨论问题。
3、了解著名作曲家海顿的智慧才能,鼓励学生运用智慧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质疑
1、板书:
请假条读词,师:
什么是请假条?
你写过请假条吗?
2、板书:
优雅认读词语,学习生字“雅”(重点字形),书空
3、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后,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二、自主学习,质疑解疑
出示学习要求:
(1)轻声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找出不理解的词句,打上“?
”
(3)思考:
课题上的请假条为什么加上引号呢?
三、检查交流,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生字词语:
优雅、圣诞节、遭到、拒绝、美妙绝伦、演奏、吹熄、蜡烛、新颖、效果、
(1)小火车读生字、词语
(2)指导书写:
奏、
(3)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学生可说自己已经理解的或提出疑问
2、指名分节读课文
3、课文中的请假条是什么?
(板书:
乐曲)理解课题为什么用上“”。
四、学习课文,了解起因
过渡:
海顿为什么要写这奇特的请假条呢?
1、自读课文1—3节,思考海顿这样做的原因
2、讨论学习:
出示句子:
海顿十分同情大家,便说:
“别急,我替大家请假。
”
(1)读读句子,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吗?
(学生围绕句子质疑)
(2)联系上下文,练习说话:
海顿十分同情大家,是因为()。
因为(),海顿十分(),所以他决定()。
3、小结:
指导朗读1—3节
五、巩固字词,练习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
抽读生字卡片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第五节:
读中感悟“优雅”
过渡:
海顿的请假条为什么说是“优雅”的呢?
请学生自读课文第五节:
想想《告别交响曲》和我们听过的音乐一样吗?
1、交流、体会演奏方式的不同
(1)出示:
当乐曲演奏到最后一个乐章时,每位乐师奏完一段独奏,就吹熄乐谱架上的蜡烛,提着乐器,起身离去。
乐师一个一个地下场,最后,台上只剩下两把小提琴,把乐曲引向尽头……
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吗?
(2)指导学生读出“无声告别”时场景的优雅与悲壮
(3)你仿佛听到或者看到了什么?
(4)讨论:
海顿为什么安排这种方式的演出呢?
体会海顿的独具匠心。
2、交流领悟乐曲的优雅、内涵的独特
(1)出示:
交响乐舒缓的引子响起,把大家带入一个美妙绝伦的仙境,可是小提琴凄婉的乐章却表露出强烈的思乡之情。
学生自读句子,注意长句的正确停顿
检查:
抽读
(2)听音乐感悟:
乐曲是“美妙绝伦”而又“凄婉”的,这会是一种怎样的旋律呢?
让我们一起听一听,感受一下吧!
(3)学生说说感受:
出示:
这音乐是如此的,又如此的,乐师们仿佛在说:
“。
”
(4)指导读句,体会乐师们强烈的思乡之情
(5)此时此刻,乐师们似乎在诉说什么?
(6)海顿为什么谱写这样的旋律呢?
体会海顿用心良苦
3、小结并指导朗读第五节
美妙的乐曲、凄婉的乐章表露出强烈的思乡之情。
4、练习背诵
(二)第六节:
读中感悟“折服”
过渡:
我们被海顿的优美旋律打动,更被他的智慧所折服,那公爵和人们呢?
1、读第六节,理解“折服”
2、此时此刻,公爵听着乐曲,看着表演,会想些什么呢?
3、小结、引读第六节
三、总结
1、有感情地读全文
2、总结
充满智慧的海顿以独特优雅的音乐语言书写并递交了一份特别的请假条。
教学效果反馈:
本课文学性较强,语言感染力强。
教学时,始终重视朗读的训练。
教学伊始,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悟。
教学过程中始终注意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如第六节中写到公爵被“折服”、“终于”同意乐师请假。
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关键词的含义,再次领悟到《告别交响曲》乐曲旋律、演奏形式的美伦美奂,敬佩海顿的智慧和才能。
在此基础上,通过范读、自读、抽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帮助学生读出语言的“味道”来,从而更深地理解文中请假条的“优雅”。
教学此课,努力体现出课堂教学重心从识字向阅读的过渡。
教学时努力引领在阅读中感悟文字内涵,感悟语言美。
40、《狮子和山羊》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央、呆、付、劫、徒、誓、缘、诡、牌、执、罪、”共11个生字,正确描写“央、付”等五个生字。
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积累“对付、立誓、缘故、诡计、冒牌”等词语。
3、能分清故事中的角色,正确朗读课文,并尝试读出不同动物的语气语调。
4、继续学习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体会山羊的勇敢、机智。
从而在与狮子和豺狗的较量中获得胜利。
教育学生遇到危险时沉着冷静,处事时沉着、机智。
教学重点、难点:
1、边读故事,边提出疑问,逐步培养学生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
2、分角色朗读,体会了解山羊的品质,激发学生临危不乱,沉着应付。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训练引入,出示课题:
1、媒体出示:
狮子、山羊的图片。
(用一个词语形容其中的一种动物)
2、语言训练:
()的狮子()的山羊
过渡:
在今天的故事中,我相信大家一定会对狮子和山羊,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3、出示课题:
39、狮子和山羊(齐读)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一听录音,了解故事中的角色。
2、二分节朗读课文(及时正音),思考,说说对这些动物的初步印象。
3、交流,顺势板书:
狮子:
愚蠢、慌张……山羊:
沉着、冷静、聪明……
豺狗:
狡猾……
4、小组合作学习字词。
学习流程:
朗读词语——拼读易错的生字音节——交流字形记法、部分字义——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5、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誓、缘书空;牌组词)
三、朗读感悟,质疑讨论:
过渡:
一只迷路的老山羊,来到一个山洞中藏身,意外地遇到了百兽之王——狮子,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山羊的表现。
1、出示课文第二节。
(1)轻声读,用双直线找出描写老山羊想法的句子。
(2)为“盘算”找近义词。
(3)指导朗读,体会山羊的心情变化。
(4)师生合作读第二节。
过渡:
山羊最终还是如她所愿逃过了这一劫,你们看……(引读课文最后一节),让我们仔细回味老山羊与大狮子之间的精彩较量。
2、深入学习3——11节。
(1)默读课文,用心找找山羊的表现(语言、动作……),说说你的看法,也可以提出疑问。
(2)交流,随机出示:
“我是山羊女王,”……现在我正在寻找10只狮子。
”(理解“立誓”,山羊态度的坚决)
(3)出示:
于是,老山羊大摇大摆地走到狮子面前。
狮子对她看了又看,猜不透眼前这大胆的怪兽为何物。
(动作演示,体会山羊“大摇大摆”的用意)
(4)同桌分角色读3——6节。
(5)出示:
山羊看见狮子回来了,知道那一定是同来的豺狗的主意……为了你这个罪过,我就该剥了你的皮!
”(抓住“迎、庄严……”指导朗读)
(6)质疑、解疑。
(如:
狮子走出洞后,山羊为何不离开呢?
……)
(7)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3、小结:
老山羊凭借着冷静、机智,战胜了狮子,这就叫“以弱胜强”(板书)
四、巩固字词,描写生字:
1、开火车朗读词语。
2、指导书写:
央、诡、罪。
3、家作:
收集一则关于羊或狮子的小故事。
板书:
39、狮子和山羊
山羊:
(沉着、冷静……)
以弱胜强
狮子:
(愚蠢、慌张)豺狗:
(狡猾、自作自受)
教学效果反馈:
对于课文的学习,我主要抓住老山羊的具体表现来感悟整篇课文。
首先集中学习第二节,找出老山羊心里的盘算,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概括出老山羊的特点。
然后抓住老山羊两处语言及动作、神态,体会她的聪明、机智。
在本篇课文中运用最多的就是分角色朗读。
分析以往的教学,发现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但朗读的效果不尽人意,归根结底是不会合作。
分角色朗读课文,要读好课文,必须靠大家的齐心协力。
一篇课文读下来,总感觉支离破碎。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在小组内练习,也可由教师邀请学生示范一遍后,再扩散到全班进行训练。
训练时还要抓住狮子和豺狗这两个配角,通过对配角的体会,同样能反衬出山羊的智勇。
课尾训练学生抓看似矛盾处质疑。
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本文最大的矛盾之处便是狮子借故走后,此时,山羊为何不逃?
学生仅仅掌握质疑的方法,是不行的,要想达到成功的彼岸,必须会解疑。
这是走向成功的最佳途径。
“解疑”这一任务,也应交给学生。
教师组织学生广泛思考、发言、争辩,让他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引发学生认真读书,反复咀嚼语言文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六 单元 教学 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