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6851639
- 上传时间:2023-06-23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4.82KB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满分:
120分考试时间:
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宛转(wǎn)争执(zhí)匿笑(nì)混为一谈(hǔn)
B.粗犷(kuàng)一霎(shà)倘若(tǎng)人迹罕至(hǎn)
C.姊妹(zǐ)贮蓄(zhù)鉴赏(jiàn)淅淅沥沥(xī)
D.静谧(bì)荫蔽(yīn)吝啬(lìn)众目睽睽(kuí)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滑稽 恍惚 惊慌失措不毛之地
B.啜泣硬朗生机勃勃见意思迁
C.鄙薄殉职精益求精精疲力竭
D.凌乱险躁满腔热忱慷慨激昂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神农架是一片人迹罕至的神秘原始森林。
B.为了达到精益求精的效果,小刚不求甚解,又把这个题目研究了一番。
C.这下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好朋友小红一直在暗地里帮助我。
D.请别把这两件不相关的事情混为一谈。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国人的期待中,国产大型客机C919圆满完成了第一趟蓝天首飞之旅。
B.学校开展与策划的“经典诵读”活动,有助于更多同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C.“一带一路”的倡议获得了世界各国的高度评价,并得到了沿线国家的热烈响应。
D.共享单车管理难题能否得到解决,关键在于有关部门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
5、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啊!
黄河!
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B.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C.啊!
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D.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绿茶茶艺表演的第九道程序是“春波展旗枪” 似乎是有生命的绿精灵在跳舞,十分生动有趣。
①尖尖的叶芽如枪,展开的叶片如旗
②杯中的热水如春波荡漾,在热水的没泡下,茶芽慢慢地伸展开来
③这道程序是绿茶茶艺的特色程序
④千姿百态的茶芽在玻璃杯中随波晃动
⑤直直的茶芽称之为“针”,弯曲的茶芽称之为“眉”,蜷曲的茶芽称之为“螺”
A.①②④③⑤B.①④③⑤②C.③②①⑤④D.③②④①⑤
7、按要求填空。
(1)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__。
(李白《峨眉山月歌》)
(2)遥怜故园菊,_____________。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3)______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二章》)
(4)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
(《<论语>十二章》)
(5)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6)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_______。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7)(《<论语>十二章》)中辩证地阐述了学与思关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15分)
黄杨
(明末清初)李渔
黄杨困于天而能自全其天,非知命君子能若是哉?
最可悯者,岁长一寸是已;至闰年反缩一寸,其义何居?
岁闰而我不闰,人闰而己不闰,已见天地之私;乃非止不闰,又复从而刻之,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
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
莲为花之君子,此树当为木之君子。
莲为花之君子,茂叔知之;黄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之笠翁,孰知之哉?
(注释)①私:
不公道。
②刻:
苛刻。
③憾:
怨恨。
④茂叔:
周敦颐。
⑤格物:
穷究事物的道理。
⑥笠翁:
李渔,号笠翁。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非知命君子能若是哉(若:
比得上)
B.枝叶较他木加荣(荣:
茂盛)
C.可谓不仁之至(至:
极点)
D.反似德之者(反:
反而)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最可悯者,岁长一寸是已。
(2)黄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之笠翁,孰知之哉?
3.本文和《爱莲说》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三、现代文阅读。
(30分)
1、行走在岸上的鱼
蔡楠
红鲤逃离白洋淀,开始了在岸上的行走。
她的背鳍、腹鳍、胸鳍和臀鳍便化为了四足。
在炙热的阳光和频繁的风雨中,红鲤细嫩的身子逐渐粗糙,一身赤红演变成青苍,漂亮的鳞片开始脱落,美丽的尾巴也被撕裂成碎片。
然而红鲤仍倔强而执著地行走着,离水越来越远。
其实红鲤何尝不眷恋那清纯澄明的白洋淀水呢?
曾几何时,那里是她的家园呀!
那荷、那莲、那苇、那菱,甚至那叫不上名来的蓊蓊郁郁、密密匝匝的水草,都让她充满了无尽的遐想。
她和她的父辈母辈、兄弟姐妹在这一方碧水里遨游、嬉戏、生存,实在是一种极大的快乐啊!
更何况红鲤是同类中最招喜爱、最受羡慕、最出类拔萃的宠儿呢!
她有着与众不同的赤红的锦鳞,有着一条细长而美丽的尾巴,有着一身潜游仰泳的本领。
因此红鲤承受着同类太多的呵护和太多的爱怜。
如果不是逃避老黑的魔掌,如果不是遇到白鲢,如果不是渔人们不停息地追捕,红鲤也许就平静地在白洋淀里生活了,直到衰老死亡,直到化为白洋淀的一朵小小的浪花。
厄运开始于那个炎热的夏天。
天气干燥久无雨霖,白洋淀水位骤降,红鲤家族居住的明珠淀只剩下了半米深的水,而且它们再也忍受不了近期污水中毒的折磨,不得不在一天夜里开始向深水里迁移。
迁移途中,鲤鱼们遭到了一群黑鱼的袭击,那是一场心惊肉跳的厮杀。
黑涛翻腾,白浪迸溅,红波激荡,鲤鱼们伤亡惨重。
最后的结局是,红鲤被黑鱼族头领老黑猎获,鲤鱼们才得以通行。
其实老黑早就风闻红鲤的美丽,并渴望用她作为诱饵捕猎更多的美味。
因此老黑有预谋地安排了这次伏击战。
老黑将红鲤俘获并将其放在洞口旁边,在周围安排了多个看守和猎手。
红鲤不肯“出卖”无辜的生灵,身上便满布刽子手的啮痕和血粼粼的伤口,晶莹剔透的眼睛没几天就暗淡了下去。
红鲤坚强地忍受着严酷的身心折磨,也暗暗地寻找着逃跑的机会。
中午是老黑们最为倦怠的时刻。
为逃避渔人的捕杀,它们不敢出洞,常常是吃完夜间觅来的食物后便沉入梦乡。
就是中午,红鲤悄悄地绕开看守,轻甩尾鳍,打一个挺儿便钻出了黑鱼洞,浮上了水面。
红鲤望见了水一样的天空,望见了鱼一样的鸟儿,望见了树叶一样漂浮的渔船。
老黑率领一群黑鱼一路啸叫追逐而来。
红鲤急中生智,躲到了一只渔船的尾部。
她看到渔船上那个头戴斗笠的年轻渔人甩出了一面大大的旋网,旋网在空中生动地划了一个圆,便准准地罩住了黑鱼群。
红鲤扁扁嘴,一个猛子扎入深水,向远处游去。
接下来的日子,红鲤开始了对红鲤家族的寻找。
寻找一度成为红鲤生命的主题。
在寻找中,红鲤的伤口发了炎,加之不易觅食,又饿又痛,终于昏倒在寻找的水道上。
这时,白鲢出现在红鲤的生死线上。
白鲢将红鲤托进了荷花淀。
白鲢用嘴吮吸清洗红鲤的伤口,一口一口地喂她食物。
红鲤慢慢复苏了。
荷花淀里多了两个生死相依的朋友。
红鲤红,白鲢白,藕花映日,荷叶如盖。
红鲤和白鲢在无数个白天和夜晚听渔歌互答,看鸥鸟飞徊。
白鲢对红鲤说:
“天空的鸟自由,也比不过我们呢,它们飞上天空,不知被多少猎枪瞄着呢!
”红鲤提醒说:
“我们也不自由呀,荷花淀外的渔船一只挨一只,人们各式各样的渔具,都在威胁着我们,说不定哪一天我们就会成为网中之鱼呢!
”
果然,不幸被红鲤言中。
一个午后,白鲢和红鲤出外觅食,兴之所至,便远离了荷花淀。
他们穿过了一道又一道苇箔,绕过一条又一条粘网,闪过一只又一只鱼叉,快活地畅游、嬉戏。
他们来到了一个细长而幽邃的港汊间。
这时一只哒哒作响的渔船开过来,白鲢看见一柄长长的渔竿伸下,一个圆乎乎的铁圈拖着长长的电线冲他们伸来。
白鲢用尾巴一扫红鲤,喊了声快跑,便觉一股电流划过,一阵晕眩,就失去了知觉。
红鲤亲眼目睹了白鲢被电船电翻打捞上去的经过。
红鲤扎入青泥中紧贴苇根再不愿动弹。
她陷入了绝望和恐惧之中。
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念头强烈地震撼着她:
离开这里,离开水,离开离开离开——
天黑了,一声炸雷响起,暴风雨来了。
红鲤缓慢地浮上水面。
暴雨如注,水面一片苍茫。
红鲤一个又一个地打着挺儿,一个又一个地翻着跟头。
突然又一阵更大的雷声,又一道更亮的闪电,红鲤抖尾振鳍昂首收腹,一头冲进了暴风雨,然后逆流而上,鸟一样跨过白洋淀,竟然飞落到了岸上。
那场暴风雨过去,红鲤便开始了岸上的行走。
她要创造一个鱼儿离水也能活的神话,她要寻找一块能够自由栖息、自由生活的陆地。
(有删改)
1.小说为什么以“行走在岸上的鱼”为题?
2.红鲤遭到“老黑”暗算摧残的情节是否可以删去?
为什么?
(请答出两条理由)
3.试就这篇童话形式的小说所运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进行赏析。
4.自选一个角度对这篇小说构思上的独特之处作简要评价。
2、是谁爱着你的背影
邓迎雷
这个周末回家,临走时,母亲将我送到门口。
我走了一段,即将拐进小巷时,发现母亲竟然在身后跟了过来。
我催她回去:
“妈,快回吧,大门敞着呢。
”她说:
“没事,我就站在这路口。
”
我知道,母亲是要站在路口看我远去的背影。
带着一种温暖的滋味,我走进小巷,再回头看母亲,只见她站在原地,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的方向。
因为隔着一段距离,我看不清她的表情,但我能感觉到她殷殷期望的眼神里满是留恋不舍。
近些年,母亲越来越显老了。
孩子们像小鸟一样,离开她温暖的羽翼,有了自己的家,也有了各自的事业,陪伴她的日子少了许多。
母亲不止一次地感叹:
“还是你们小时候最好,天天在一起,现在你们姊妹几个天南海北四下分散,团聚一回可真不容易。
”
每听见她这样说,我总不以为然,没品味出她话里面的孤单和失落。
直到有一天,我猝不及防地发现,在我远去的身后,母亲追随的目光是那样爱意深沉。
那是个夏天,母亲住在弟弟家。
有次我去看她,告别时,她又送到门外。
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
我出了楼,绕过一片绿地,走过小区院子。
快走到小区门口时,我偶然间向后望去,忽然被身后的一幕惊呆了——只见弟弟家那个小小的窗框里,母亲正趴在窗口,向我望着,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的远去。
看见我回头,她向我不停地挥手,依稀又在说着什么。
那一刻,我心里酸酸的,眼泪不由得落了下来。
如果不是我偶然回头,我哪里知道,就在我一路走去的时候,身后会有母亲浓得化不开的目光。
也是从那时起,我才发现母亲是多么痴恋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哪怕只是渐渐远去的背影,她也想多看几眼,不愿错过。
去年秋天,母亲患病住院。
我在医院陪她,午后下起了雨,天色阴暗,母亲催我回去。
她说:
“我好好的,没有什么事,你妹妹也快来了,你快回去吧,别等雨下大了。
”
我收拾东西回去,母亲送我上电梯。
很快,电梯从八楼下到一楼。
我穿过病房楼大厅,走到院子里,看雨下得不大,我没有打伞。
就在这时,电话忽然响了。
只听母亲在电话里说:
“你怎么不打伞呢,快把伞打起来,别冻感冒了。
”
病房楼的电梯间没有窗户,想望向我出门的这个方向,需要出了电梯间,穿过病房长长的走廊。
我能想象到,当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刹那,母亲是怎样拖着行动迟缓的腿,努力加快脚步,快速占领那个窗口。
然后,老眼昏花地她透过蒙蒙细雨,努力向外望着,只为了看女儿在院子里经过的那一分钟。
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
我连忙撑起了伞,在连绵不断的冷雨里一步步走得很稳。
我知道身后有双爱我的眼睛,而母亲不知道的是,伞下的我,眼泪早己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选自《特别关注》,有改动)
1.本文叙述了母亲注视着“我”背影的三个事件,请根据文章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另外两件事。
①那个夏天,母亲趴在弟弟家的窗口里望着我离开小区。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2.结合语境,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
(句中的“才”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
②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
(此句在表达上有何妙处?
)
3.文章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我”掉泪,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泪水中蕴含着“我”怎样的复杂情感。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形象。
四、写作题(4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
字数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出现可能泄漏考生自己信息的真实地名、校名和人名。
(1)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看似平凡其实不平凡的人,如朝夕相处的亲人、传道授业的老师、情同手足的朋友……甚至清洁工、看门人和小商小贩。
他们没有特殊的身份、显赫的地位、伟大的事业,他们平凡普通。
看似微不足道,如一粒尘埃,但在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世间的真善美,体会到一种不平凡的感情和力量。
请以“______并不平凡”为题,写一篇作文。
(2)法国雕塑家罗丹说:
“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请以“发现身边的美”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
C
B
B
C
D
C
(1)思君不见下渝州
(2)应傍战场开(3)温故而知新(4)人不知而不愠(5)落花时节又逢君(6)一夜征人尽望乡(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
1.A
2.
(1)最值得同情的,是每年长一寸就停止了。
(2)黄杨是树中的君子,如果不是略微能穷究事物的道理的李渔,还有谁知道它呢?
3.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
作用:
本文用黄杨身处恶劣的环境却能坚韧不拔、自立自强的例子,来衬托作者在乱世中怀才不遇却清高自强的品格。
三
1.①鱼行走在岸上违反自然常理,吸引读者注意力,引发读者探求原委的渴望。
②鱼行走在岸上是小说的结局,它反映的是鱼类生活空间遭到破坏,生存环境严重恶化,竟然到了改变物种和习性才能存活的境地,以此为题使文章主旨更加突出。
③预示小说所要表现的艺术形象,使红鲤桀骜不驯、勇于与命运抗争的性格特征更加鲜明。
2.不能。
理由:
①进一步突出红鲤遭遇坎坷,命运多舛,使情节丰富曲折。
②红鲤遭遇暗算的起因是人类对生存环境的破坏,此情节揭示了人类与自然的尖锐矛盾,并非旁逸斜出。
③写“老黑”的折磨摧残意在与人类捕杀行径作比,通过铺垫说明人类比自然界中的敌人更残暴凶狠。
④创设激烈的矛盾冲突,为后来“老黑”被人类捕获和红鲤遇见白鲢以至行走在岸上埋设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3.①以生物习性特征为基础,用丰富新奇的想象和虚妄的幻想,创造了一个崭新的鱼类生活世界,将一条鱼的遭遇叙述得曲折离奇,引人入胜。
其目的是借以曲折反映人类对自然残酷掠夺、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的现实,给人以深刻警示。
②以大胆的夸张描写红鲤与“老黑”厮杀的激烈程度,红鲤像鸟一样跨过白洋淀,飞落岸上并在陆地上行走,有意挣脱生活逻辑的束缚,使形象光彩夺目,其强大的冲击力使读者心灵受到震撼。
③拟人手法赋予“红鲤”“老黑”“白鲢”等形象以人的动作、语言、心理、思想和性格,人格化地表现其生物特征和喜怒哀乐的情感,引发读者强烈共鸣。
④用细节描写刻画形象。
如“身上便满布刽子手的啮痕和血粼粼的伤口”“抖尾振鳍昂首收腹”“冲”“逆流而上”等一系列细节,生动刻画出红鲤历经磨难、执着追求的形象特征,给人深刻印象。
4.示例一:
视角独特。
作者借助生活在水中的一条鱼坎坷曲折的生命遭遇,反映动物生活处境艰难、生存环境恶劣的现实,展示人与自然的尖锐矛盾。
并于其中自然寄寓红鲤对自由平安生活的理想追求,作者保护自然生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这种独特视角也将读者带进危机四伏、血腥恐怖的动物世界中,从而获得真切体验、强烈感受和深刻感悟。
示例二:
情节设置独特。
小说没有一味追求情节的紧张激烈,而是巧妙安排张弛起伏。
红鲤幸福的家乡生活、摆脱“老黑”魔爪、与白鲢邂逅相依是“弛”、是“伏”;红鲤被黑鱼猎获、白鲢被杀害、红鲤跨越白洋淀是“张”、是“起”。
这样写使小说产生了撼人心魄、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让读者获得艺术的享受。
示例三:
选材思维方法独特:
荒诞性与现实性有机结合。
以虚妄幻想为主体,又加入了现实性内容(用旋网和电铁圈捕鱼),这样既使小说产生了亦真亦幻、令人浮想联翩的艺术张力,又令其对现实的批判锋芒毕露。
【答案】
1.②去年秋天,母亲在医院病房的窗口望着我在雨中离开。
③这个周末,母亲跟我来到路口,站着看我远去。
2.①这是一位关注儿女、爱意深沉的母亲,她依恋与儿女在一起的时光,连儿女离去的背影也不想错过,还要多看一眼。
②这是一位通情达理含蓄深沉的母亲,她虽然因儿女成家立业,缺少陪伴而孤单失落,但并不提出特别要求,只是在儿女离别时默默关注他们的背影。
3.
(1)示例一:
“才”字细致表明母亲是在一直目送“我”走下楼梯,直到看不见“我”的身影才返家关门,如果把它删除,则不够具体细致,没有了“一字传情”的表达效果。
示例二:
“才”准确传达出“我”对母亲的关注,、期待,“我”告别母亲是,一面下楼倾听母亲的动静,期待他赶快回家,听到关门声才放下心来,如果删去,则少了细节上的强调,不能表达出母女间微妙真切的感情。
(2)示例一:
这是用特殊的说法来表达特别的感情,心被“淋湿”,看似不合常理,却能生动形象地传达出母亲对儿女的关怀和怜惜,表明她对“我”的被淋感同身受,心疼不已。
示例二:
这句话虽不合理,但是不合理的表达却有很好的表达效果,真实地表现了母亲看到“我”被雨淋湿时的心情。
示例三:
此句运用了拈连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又巧妙自然地写出了母亲看到“我”被雨淋湿的疼爱和牵挂之情。
4.示例:
这些泪水中蕴含着“我”复杂多样的思想感情,既有知晓母亲的殷切凝视之后,为母亲的孤独失落而心酸难过的心情,也有感受到爱的目光在身后追随,为母爱的细致深沉而感怀激动的心情。
阅读下面的微型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人 教版七 年级 语文 上册 期末 试题 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