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名词解释+问答题.docx
- 文档编号:26850831
- 上传时间:2023-06-23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7.05KB
文学批评名词解释+问答题.docx
《文学批评名词解释+问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批评名词解释+问答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批评名词解释+问答题
名词解释
陌生化:
所谓陌生化,就是将对象从其正常的感觉领域移出,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重新构造对对象的感觉,从而扩大认知的难度和广度,不断给读者以新鲜感。
“文化领导权”理论:
葛兰西认为国家是由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组成的。
发达的西方国家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培养“有机知识分子”至关重要,因为只有通过他们,才能占领大众的“常识”领域,也才能够夺取资产阶级的文化霸权。
期待视野:
所谓“期待视野”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
无意识:
“无意识”是弗洛伊德学说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隐藏于我们内心的被压抑或遗忘的精神状态,它包括我们心理活动中的欲望、野心、恐惧、情欲和非理性的东西等。
它们就像冰山中水下的部分,在人的全部精神活动中占主导地位。
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为对象的评价和研究活动。
批评理论:
是文学批评理论的简称,是指批评家在对文学现象的阅读和评论过程中体现的特定批评方式,以及具有一定普遍性的价值系统。
假定:
特定文学批评所提出或隐含的某些理论预设。
方法:
特定文学批评所运用的分析方法和法则。
问题重心:
特定文学批评所关注的问题焦点。
“元评论”:
不是一种正面的、直接的解决或决定,而是对问题本身存在的真正条件的一种评论。
模仿说:
文艺是对某种外在东西的模仿。
表现论:
主张文学来自作家的主观情感,是内心世界的外化.
“含混”:
一种含有多层意义而无法使人确定本义的语言表达式。
该术语由燕卜荪引入新批评,指文学语言的多义形成的复合意义。
“悖论”:
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即所谓“似是而非”的语句。
能指:
当一个词被说出来时接受者所听到的声音图像或文字标识,它是符号的视—听方面。
所指:
单词在接收者的心中所唤起的意义、声音图像所指示的东西是符号概念方面。
延异:
语言意义取决于符号的“差异”,意义必将向外“扩散”,意义最终又是不能获得的即所谓意义的无穷“延宕”。
播散:
意义的延异的而非是,播散总是不断地、必然地瓦解着文本,显示文本的凌乱、松散、重复。
印迹:
指受到磨损而残存下来的东西,意味着半隐半现的标记。
增补:
即对不完全或者说不完善本体的增加和补充,指文本的意义是从它同无数可供选择的意义的差异中产生,由一种解释替代另一种解释,但永远无法达到本真世界的可能。
视阈融合:
两种视阈的交融。
P131
“乌托邦”:
对未来经验保持开放且不忽视个体的利益的概念,意味着幻想、期待,意味着可能、开放。
“灵韵”:
与本真性和独一无二性、膜拜价值和专注凝神的接收方式、艺术作品的自主性和非愿意记忆等都有关系,用来泛指传统艺术审美特征。
“震惊”:
与机械复制性、展览价值和娱乐消遣的接受方式、艺术作品的他律性和意识缓冲作用的相关,泛指现代艺术审美特征。
民族志方法:
一种以经验为根据的理论方法,它以透彻的、参与性的田野调查为基础,旨在对文化做出详细的整体描绘和分析。
“空白”理论:
关于文本的未定性问题,伊瑟尔在英伽登的“未定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空白”理论,将“空白”引入文本与读者的交流过程中。
伊瑟尔认为,空白是交流的基本条件,没有空白就没有交流的必要;同时,空白又是阅读中不可或缺的积极动力,它作为读者想象的催化剂,将促使读者补充被隐藏的内容,干预或调整已建立起来的联系。
在伊瑟尔那里,空白被推置引人注目的位置,成为联接创作意识和接受意识的桥梁。
俄底浦斯情结:
俄底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弗洛伊德在分析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里斯的《俄底浦斯王》时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用来命名男孩对母亲的乱伦欲望和对父亲妒嫉、仇恨的心理。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用女性意识观照文学作品,具有女性价值标准和审美追求的文学批评。
集体无意识:
所谓“集体无意识”,指一种种族原始时期产生而遗留下来的普遍精神。
结构主义批评:
结构主义批评就是运用结构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文学作品的内在秩序和结构模式的研究。
简答题
第一章
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有何联系与区别?
文学批评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以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对各种文学现象的评价与研究活动。
更具体地说,文学批评是研究、分析、证明、阐释和评价一部艺术作品。
)
文学理论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范畴、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用一定哲学的方法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宏观的视野来阐明文学的性质、特征和规律的学科。
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
文学理论一般是指对于文学现象的普遍性的分析和概括,而文学批评更注重对于具体文学现象的分析和概括。
文学理论被认为是一种普遍性表述方式,它更关系冲具体上升到普遍,焦点是普遍;文学批评则被视为一种个别性表述方式,它更关心从普遍理论推演到个别作品,焦点是个别。
联系:
文学理论更注重普遍性,它指导文学批评;而文学批评则更关注个别性,它是文学理论在文学现象研究中的具体运用。
何为批评理论?
答:
批评理论是大约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个新概念。
当时文学理论日益批评化,文学批评日益理论化,文学理论与批评界限越来越模糊,批评理论这一新形式应运而生。
批评理论是对文学阅读和文学批评的进一步深化。
文学阅读是指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词句和意义的翻阅、理解与体验过程;文学批评是指读者在文学阅读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评论;批评理论则是文学批评理论的简称,是指读者在对文学现象的阅读和批评过程中体现的特定批评方式、借此而对更普遍的文学问题的反思以及这过程中体现的价值系统。
批评理论不仅有具体批评方式,而且还有由此出发而对更普遍问题的探索,以及相应的作为支撑的更大的文化价值系统,是一种基于阅读的、与具体批评相结合的理论。
批评理论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1)文学理论的批评化
(2)文学批评的理论化
(3)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跨学科化
文学批评的要素是什么?
(1)假定。
这是指特定文学批评所提出或隐含的某些理论预设。
(2)方法。
这是指特定文学批评所运用的分析方式和法则。
(3)问题重心。
这是指特定文学批评所关注的焦点问题。
文学批评的当代特征是什么?
(1)跨学科性。
文学批评可以跨越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而相互渗透。
(2)文本修辞性。
文学批评始终依赖于文学文本的修辞性细读。
(3)意义开放性。
文学批评追求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和读者对文本意义的参与性,由此文本可能展示出丰富而复杂的社会意义来。
(4)自反性。
文学批评具有质疑任何常识、陈规乃至文学批评自身的自我反思品格。
(5)修辞实践性。
文学批评总是通过文本的修辞性细读而关怀社会问题,寻求社会矛盾的解决。
你认为作为一个文学评论工作者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并说出其理由。
P17
(此题为自由发挥题,既可认为是评论者的艺术感受力,也可认为是其理论素养,或其他方面。
须立论合理,有一定的说服力。
)
1.批评主体应有怎样的思想品格?
独立的人格应置于首要位置。
(1)作为作家和读者之间的中介,批评家在从事文学批评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政治权力、经济利益等种种利害因素的影响。
面对这些影响文学判断的非文学因素,一位成熟的批评家应该具有独立、冷静的态度。
(1)批评家的独立精神又与他对文学的挚爱直接相关。
他将文学作为研究对象,只是一种性情,一种内在欲望的驱使,没有直接的实用价值和功利目的。
(3)批评主体保持独立的人格,批评家必须具备由衷的对人类和艺术的爱,最高的体现是善。
批评主体应有怎样的理论素养?
批评主体的理论素养是从事文学批评活动的又一必备条件。
这里的理论素养包括批评者的广博的知识积累,和在批评活动中所持的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批评观念以及相应的批评方法。
(1)批评家的知识体系包括他的各种文化常识和哲学素养。
首先,文学史知识以及与文学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是批评家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重要参照系。
其次,批评家的知识体系还应包括对历史上其他民族其他国家文学艺术的了解。
批评家应该有超越本土文化的世界性眼光。
(2)批评家的理论框架
一个人要从事文学评论工作,必须在一定理论框架的规约下,运用一套理论范畴进行操作。
批评主体的理论框架在评论活动中具有定向和选择作用和发现的作用。
第二章
描述20世纪之前西方文学批评的发展过程。
(一)古希腊罗马的文学批评。
西方文学批评的源头是古希腊和罗马,以柏拉图有关文艺的对话和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为代表,这些著作主要是关涉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但其中也有一些作家作品评论。
他们的文艺思想和批评实践,在欧州产生深远的影响。
古罗马文艺理论批评家贺拉斯的《诗艺》在文学批评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批评。
14-16世纪欧州文艺复兴构成了近代欧州文学批评的起点。
有褒扬作品之美的评论,也有挑剔作品不足的评论,还有一些评论家则开始对作品作历史的、地理的思考。
可以说,16世纪的文学评论已具备了今后发展的不同方向。
到的是法国人文主义评论家蒙田(1533-1592)的《随笔集》。
(三)17-19世纪的文学批评。
(1)17、18世纪欧州文学批评的主流是新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批评崇尚理性,尊重古代传统和权威,提倡适度和均衡,要求作者遵守各种写作规则。
英国的约翰逊,法国的布瓦洛、伏尔泰等。
约翰逊的《莎士比亚戏剧集》序言集中表达了他的批评思想,主要有两点,一是真实,二是“道德真理”。
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具有大胆的批判精神,并十分强调文学对民众的宣传和启蒙作用,莱辛的《汉堡剧评》是其代表。
(2)19世纪浪漫主义批评被视为是对传统文学批评的反叛。
浪漫主义文学批评的最大特点是标举文学的解放,他们蔑视各种陈规旧律,主张文学要回到自然,强调诗人个性的伸张。
诗人的想象和情感成为批评的指归,独特和创新被封为时尚。
代表人物有华兹华斯。
(3)19世纪另一有影响的批评模式是实证主义文学批评。
实证主义批评注重搜集和考证与文学有关的各种材料,主要包括传记和环境,斯达尔夫人第一次以专著的形式对文学与其他生活领域的相互影响进行研究。
(4)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的著作标志着文学批评的独立和成熟,代表人物是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
(5)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批评活动是19世纪现实主义的美学-历史批评发展的高峰。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最根本的一点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环境、社会生产关系、由生产关系所决定的社会政治生活是解释文学的发展的最终根源。
20世纪文学批评是在怎样的哲学背景下产生的?
在批判古典哲学的前提下,20世纪形成了众多的哲学流派,它们各辟新径,呈现出多元和渗透的趋势。
与文学批评关系密切的是分析哲学、现象学和哲学分支中的科学哲学。
(1)分析哲学,主要观点是:
一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他们把本体论、认识论乃至伦理学等问题都当作语言问题加以研究;二是推崇分析方法,将分析方法应用于语言,以揭示语言的基本要素及其联系方式。
正是在分析哲学的倡导下,20世纪西方哲学发生了“语言学转向”。
哲学关注的对象由主客关系或意识与存在的关系转向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语言问题成为最基本的哲学问题。
代表人物是维特根斯坦。
(2)现象学,其创始人是胡塞尔,现象学倡导“回到事实本身”,一切实在事物都必须按照它们在我们心中的面貌作为纯粹的“现象”来对待,对于文学批评而言,现象学对认识主体的意识的肯定和论证,为文学批评的重心从文本向读者转移提供了理论根据。
海德格尔则将历史引入现象学。
(3)科学哲学,波普提出了证伪理论,认为科学的精神不是在坚持不懈的批判过程中寻找真理,科学的特征在于批判思维。
批判与探索成为20世纪人文科学包括文学批评的基本精神。
20世纪的哲学是一个大分化、大融合的过程,它们相互对峙、抗衡,同时又相互渗透、合流,从而推动了哲学的乃至整个人文科学的更新。
第三章
简要论述俄国形式主义的基本观点。
(1)文学性。
文学性指构成艺术品的手法和原则。
文学作品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它与其他任何用语言表达的文献的差异就在于它那特殊的结构方式和表达方式。
这种文学所独具的特性正是文学研究的对象。
(2)形式观。
艺术内容是不能脱离艺术的形式而独立存在的,它已融合到艺术形式之中,也就是说,进入文学作品的所有因素都成为形式。
(3)陌生化。
所谓陌生化,就是将对象从其正常的感觉领域移出,通过施展创造性手段,重新构造对对象的感觉,从而扩大认知的难度和广度,不断给读者以新鲜感。
第四章
简要论述新批评的基本观点
(1)非个人化理论。
认为诗歌并非诗人用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个性的工具,而是客观事物的象征。
(2)冲动平衡论。
优秀的诗是复杂经验的调和,是多种对立冲动的平衡。
(3)本体论批评。
一种诗歌可因其主题而不同于另一种诗歌,而主题又可因其本体即其存在的现实而各不相同。
(4)意图谬见和感受谬见。
作品是独立于作者和读者之上的,不能将一部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与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感受混淆。
第五章
简述弗洛伊德学说中的两个基本命题。
(1)无意识,在弗洛伊德看来,传统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的意识,而精神分析认为人的意识活动在其全部精神活动中不过是极小的一部分,就像大海里的冰山,浮出水面的部分能够被人看到,但却只是整个冰山的一小部分,藏在水面以下的是冰山的大部分。
无意识就像冰山中水下的部分,在人的全部精神活动中占主导地位。
这种无意识正是精神分析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
(2)性本能是弗洛伊德的又一重要命题。
弗洛伊德的全部学说基本上是以性本能为轴心的,他对性本能的含义和功能的理解较之人们一般理解的要宽泛得多。
弗洛伊德认为性的冲动,分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这是前人所没有意识到的。
他甚至认为这些性的冲动,对于人类心灵最高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做出了最大的贡献。
请论述精神分析批评的优势与不足
优势:
(1)精神分析批评在文学批评上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将文学批评的视野引向人类的深层心理。
它使人们开始注意到作家的无意识心态,作品里所体现或暗示的各种心理因素,以及读者的欲望和快感。
这些方面的提出无疑开拓了文学批评的领域。
(2)精神分析批评对于文学批评的重要性还在于,20世纪的许多重要作家都几乎或多或少受到弗洛伊德的影响,并有意无意将其理论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去,文学批评家只有仔细阅读并深入研究弗洛伊德的学说,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和剖析这些作品。
正是在这一点上,精神分析批评乃评论现当代作家作品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不足
(1)精神分析批评的局限同样是显而易见的。
严重地误解和过分普泛地运用了心理分析学说。
作为精神分析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最遭人非议之处是它对文学活动中“性”的搜寻和解释。
精神分析批评将文学视为无意识和性的产物,把文学作品中的一切都解释为性的象征。
(2)精神分析最大的不足在于对文学的审美作用缺乏认识。
(3)精神分析批评在阐释作家作品的无意识心理时,一般长于分析短于判断。
(4)心理分析批评发现了语言的颠覆性和建设性力量,但是它不可能将语言携入更广阔的文化历史语境之中。
第六章
简述结构主义批评是如何寻找“无信息的规则”的。
为了寻找文本的共同结构和规律即“无信息的规则”,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倡导共时研究,把文学作品视为超越历史的共时现象,使那些变动不居的东西暂时固定下来,从而对其中的各种因素和关系加以仔细辨认,把它们作为同时存在并构成有机整体的结构加以探讨。
在确立“无信息的规则”时,结构主义崇尚分类法,它试图通过分类来揭示文学作品中隐蔽的秩序。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正是通过分类走向抽象,走向符号的。
这种“无信息的规则”并不仅仅满足于说明现存的文学作品,它还力图对未来的文学作品做出预测和规划。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并不是对文学现象的经验归纳,而是一种演绎性的理论建构。
简述视角的三种聚焦类型。
非聚焦型。
又称零度聚焦,这是一种传统的、无所不知的视角类型,叙述者或人物可以从所有的角度观察被叙述的故事,并且可以任意从一个位置移向另一个位置。
这种非聚焦型视角又称“上帝的眼睛”。
内聚焦型。
在这种类型中,每件事都严格地按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感受和意识来呈现。
它完全凭借一个或几个人物(主人公或见证人)的感官去看、去听,只转述这个人物从外部接受的信息和可能产生的内心活动,而对其他人物则像旁观者那样,仅凭接触去猜度、臆测其思想感情。
外聚焦型。
叙述者严格地从外部呈现每一件事,只提供人物的行动、外表及客观环境,而不告诉人物的动机、目的、思想与情感。
谈谈结构主义批评的特色。
(1)认定文学作品内在地决定于结构和系统。
文学作品的作者在创作时并不带有主动性、明确的意旨或构想,作者主体的“自我”只是由整个文化系统和结构所决定的;文学作品的读者也受到系统与体系内的某种深层隐秘的准则的“制约”。
(2)强调理解文学作品在于把握结构、系统乃至深层规则。
在把握文学的含义时,可以通过分析和把握文学作品的结构与系统而获得,不必参照在这一体系之外存在的某个现实。
(3)“二元对立”的概念很大程度上是结构主义批评理论的根本所在,因此根本在于解析和把握住“二元对立”。
(4)“以语言学为模式”或“以语言为比喻”是结构主义批评最大的特色,因此它以现代语言学为批评的基本模型。
结构主义批评过分强调结构的整体性及其功能,也有意无意地切断了文学与社会、文学与作者的关系。
不但切断了文学的根本,而且过分强调“语言”的普适性和结构的原初性。
第七章
简述库勒的五种解构策略。
美国批评家库勒在《论解构》一书中通过研究解构批评家们对柏拉图、康德、卢梭、奥斯丁、索绪尔、弗洛伊德等人的阅读,总结出五种解构策略:
(1)颠覆文本中不对称的二元对立概念或价值上的等级秩序。
(2)注意搜索那些凝聚不同价值和意义的关键词,从而找出解构文本的契机。
(3)重视文本中存在的与某种权威解释相异的成分和形式。
(4)以文本内部的冲突,展示对该文本的不同阅读模式的分歧。
(5)从边缘入手,迂回进攻,以期拆散文本的“结构”,证明其破绽百出。
请结合文学作品,谈一谈对解构批评的认识。
方法(同上),文本自找
批评特色:
刷新了人们对文学和文学活动的理解;破坏、怀疑和反抗一切权威的现存理论和模式;揭示了文本的开放性和生命力;试图颠倒世界,解构秩序;强调了阅读的创造性;强调语言中内在的隐喻性和作用;刷新了人们对文学阅读和批评的理解
第八章
简述阐释-接受批评的批评特色
²视阈融合和效果历史
伽达默尔提出了“阐释学相遇”的问题。
读者和文本的往复运动,依靠的是一种“问答对话逻辑”。
读者真正进入文本或传统的标志是,文本面向读者说话.面向我们敞开问题。
视阈融合出现时,文本的意义和理解者一起进入不断的生成运动过程,“效果历史”便形成了。
P132
对话要放在理解的语境里继续考察。
在这个过程中.作品是作为一个“历史事件”而成为文本的。
²从作品到文本
作品缺乏历史维度的封闭性的开放性使其作茧自缚于封闭性的空间。
“文本”是开放的、未完成的,文本理解就是一个逐渐展开的对话事件,具有不可跨越的过程性。
第九章
简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色。
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的文艺批评方法或模式,但突破了单一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模式,更强调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复杂性,更关注文学艺术本身,强调其社会历史变革的功能。
人本主义特点:
从卢卡契到法兰克福学派以及法国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西马文论高举人本主义旗帜,对资本主义现实持一种批判态度,属于人本主义思潮;
科学主义思潮:
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则认为不能简单地从文本表面意义来解读马克思,而应该深入理解话语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结构,带着问题进行“症候式阅读”,属科学主义思潮。
多元共存:
20世纪80年代以后,从后解释学的马克思主义(哈贝马斯)、解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德里达)、后现代文化批判的马克思主义(詹姆逊)到分析哲学的马克思主义(柯亨等),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进入多元化阶段。
第十章
如何理解新历史主义批评中的“历史的文本性”这一特征。
在新历史主义批评看来,历史研究的主体--人和他的工具--语言都是历史的产物。
所谓历史的“真实”,实际上是“事实与一个观念构造的结合”,历史话语也“具有语言的特性”,它在本质上仍是一种语言的阐释,因此它不能不带有一切语言构成物所共有的虚构性。
因此,放在人们面前的“历史”,只是以“文本”形式存在的“历史”。
谈谈新历史主义的批评特色。
跨学科的文化分析:
新历史主义认为,各种不同的话语形成了文化,话语的含义很广,包括各类文字作品、文学、艺术、社会活动和任何个人或集体依赖把观念和行动施加于他人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文本是靠和它产生于其中的文化的互动关系而产生意义的,因此跨学科的文化分析是必需的。
对话性的文本阐释:
新历史主义认为文本的意义在于作者和作品及作品所反映的历史的“协商”,所以其阐释是一种实践性的进程,是一种多声部、社会性和对话性的文本阐释,其意义是不确定的,未完成的。
因此,在文学分析的实践中强调所有人类活动的相关性,是一种对话性的文本阐释。
第十一章
简介后殖民批评的实践操作方法。
祛“东方”之魅:
萨义德认为所谓的“东方”并非地理学意义上的“东方”,而是在西方宗主国在殖民扩张的过程中,被话语“编码”和“建构”出来的“东方”。
而在这一过程中,美学叙事扮演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
因此,可以对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进行重读,发现其中的殖民叙事,从而从一个特殊的层面达到为“东方”祛魅的目的。
“属下”能否说话:
斯皮瓦克使女性主义的理念渗透到后殖民批评中,从葛兰西那里借用来了“属下”的概念,而把它与说话权联系在一起,表现边缘者的意志如何被中心者所殖民化。
抵抗遗忘:
殖民化的过程,使殖民地国家的文化历史被封存起来,被逐渐遗忘,而后殖民文学与批评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要唤起人们对殖民历史的记忆,进而更好地认识今天,重塑自己的身份。
简述后殖民主义的批评特色
对抗性批评。
批判的矛头指向殖民意识形态。
批判的重点是生产、传播和推销殖民意识形态的体制和文化霸权。
强化了批评主体的重要作用是突出了批评者作为知识分子在暴政与强权面前所扮演的角色。
第三世界批评。
实际上是第三世界的知识分子来到第一世界之后所发起的一种学术造反运动,有着鲜明的“第三世界批评”印迹。
作为一种阅读策略。
通过对特定的后殖民文本的阅读与其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之中和之上所生产的效果来考察;通过既有的修辞和模式如讽喻、反讽、隐喻的“重看”,并根据后殖民的话语实践重读“经典”文本。
第十二章
简述“文化研究”批评的特色
(1)跨学科。
文化研究打破原来的学科界限,动用不同学科的理论资源,把问题放在学科的交叉处,从而进入问题的实质。
(2)政治性/批判性。
文化研究积极介入社会政治运动,认为所有的文本在它看来都富有政治意义。
其伦理取向与价值立场是坚决地站在最少拥有此类资源的、被压迫的边缘群体一边。
(3)当下性。
直接面对当代的、处于变动中的社会现实和文化事实;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姿态,不断地汲取新的理论资源,也需要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观点。
(4)大众性。
文化研究的对象比以往更具有“大众性”,文化研究的研究主体也体现出了一种“大众性”。
第十三章
简述女性主义批评的研究范围
(1)重新评价男性笔下的女性形象。
女权主义批评着重剖析的是男性作家笔下的理想的女性形象和男性笔下受到谴责的“坏女人”形象。
(2)关注女性作家。
女性的共同经验使女性主义批评格外关注同性的作品,尤其是那些表现女性意识、女性世界的作品。
女性主义批评十分注重发掘女作家的女性意识和女性作家特有的审美心理。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应努力把握女性意识在新时期的创造和延展,更充分地揭示女性文学的潜质。
(3)寻觅女性传统。
女性主义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学批评 名词解释 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