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知识点.docx
- 文档编号:26850299
- 上传时间:2023-06-23
- 格式:DOCX
- 页数:34
- 大小:640.99KB
世界地理知识点.docx
《世界地理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地理知识点.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地理知识点
第一讲
_世界地理概况f
一、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陆分布
(1)填图:
在方框中填写大洲、大洋的名称。
(2)填表:
对照上图,完成大洲界线对比表。
大 洲
分 界 线
亚洲与欧洲
A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北美洲与南美洲
B巴拿马运河
非洲与亚洲
C苏伊士运河
亚洲与北美洲
白令海峡
南美洲与南极洲
德雷克海峡
[温馨提示] 岛屿、大陆和大洲的区别和联系
①陆地是指地球表面未被海水淹没的部分;②大陆和岛屿是人为划分的,面积较小的陆地为岛屿,面积较大的陆地为大陆,大洲则是对大陆及其附近的岛屿的总称;③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面积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
2.陆地地形类型与特征(填表)
3.海底地形类型与特点
(1)填图:
在下图中填写海底地形类型。
(2)填表:
对照上图,填写海底各地形的特点。
海底地形
特点
大陆架
大陆向海洋延伸部分,水深不超过200_m,蕴藏丰富的石油、天然气
大陆坡
大陆架向外倾斜的陡坡
大洋底部
洋盆
大洋底部,有锰结核分布
海岭
板块的生长边界
海沟
海洋中最深的地方
4.海陆变迁
(1)六大板块:
A南极洲板块,B印度洋板块,C美洲板块,
D非洲板块,E太平洋板块,F亚欧板块。
(2)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3)两大火山、地震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和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二、世界气温与降水
1.气温
(1)陆地气温的变化:
最高气温
出现时间
最低气温
出现时间
差值
变化差异
日变化
约14时
日出前后
日较差
内陆地区日较差较大,沿海地区日较差较小
年变化
北半球7月
北半球1月
年较差
内陆地区年较差大,沿海地区年较差小
南半球1月
南半球7月
(2)气温的分布规律:
等温线特征
气温分布规律
影响因素
全球
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无论7月还是1月,气温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太阳辐射(纬度因素)
北半球
等温线较曲折。
1月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月正好相反
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海洋热
海陆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半球
等温线较平直
同一纬度,气温差别小
海陆分布(海洋面积广阔)
同纬度地带
气温比同纬度低,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高原、山地的气温较低,平原的气温较高
地形(地势高低)
气温比同纬度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
寒流经过气温降低;暖流经过气温升高
洋流
[温馨提示] 7月份世界上最热的地方是20°N~30°N大陆上的沙漠地区;1月份,西伯利亚形成北半球的寒冷中心。
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上。
2.降水
(1)降水的条件:
①空气饱和时,气温继续下降。
②有足够的凝结核。
③水滴增大到能降落到地面。
(2)影响降水的因素及表现:
影响因素
表现
纬度因素
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海陆位置
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降水少
大气环流
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和内陆降水少
洋流因素
暖流影响地区降水多,寒流影响地区降水少
地形因素
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3)降水的季节变化:
①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如全年多雨区、常年湿润区、全年少雨区。
②降水季节差异较大,如夏季多雨区、冬季多雨区。
(4)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位置
年降水量
成因
特征
赤道附近
降水多
(2000mm以上)
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上升气流
全年多雨
两极附近
降水少
(200mm以下)
受极地高气压带控制,下沉气流
全年少雨
南北回归线附近
大陆东岸
降水多
(500mm以上)
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夏季多雨
大陆西岸
降水少
(500mm以下)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或受信风带控制,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全年少雨
中纬度
内陆
降水少
(500mm以下)
距海远,海风难以到达
全年少雨
大陆东岸
降水多
(500~1000mm)
冬季:
风由陆地吹向海洋;
夏季:
风由海洋吹向陆地
夏季多雨
大陆西岸
降水多
(500~1000mm)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风由海洋吹向陆地
常年湿润
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降水量较多
(300~1000mm)
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冬季多雨
三、世界的居民和国家
1.世界的居民
(1)人口分布不均:
①人口稠密的四个地区:
图中的a亚洲东部,b亚洲南部,c欧洲,d北美洲东部。
②人口稀疏区:
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热带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极地地区;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2)人种分布:
主要人种
主要分布地区
白色人种
欧洲、北美洲、北非、西亚、南亚、大洋洲等地
黄色人种
亚洲东部等地
黑色人种
非洲南部、大洋洲等地
(3)世界三大宗教:
宗教
源地
主要分布地区
基督教
亚洲西部
欧洲、美洲、大洋洲
伊斯兰教
阿拉伯半岛
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
佛教
古印度
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2.世界的国家和地区
(1)面积位于前六位的国家:
(2)人口数量:
人口最多的是中国,其次是印度。
(3)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分布
世界贸易
发达
国家
欧洲、北美洲、大洋洲
输出资金、技术、经验、信息、工业制成品和粮食等,进口原料、能源、热带农产品等
发展中国家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
输出廉价劳动力、原料、能源、热带农产品等,进口工业制成品和粮食等
第二讲
世界重要地区
1.地理位置和范围
(1)位置:
(2)范围:
2.自然地理环境
特征
中南半岛
马来群岛
地形复杂
北高南低,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多山岭,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
气候湿热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河流众多
由北向南,上游水流湍急,水能丰富;下游河谷展宽,泥沙沉积,形成平原
河流短促,水能丰富
矿产丰富
锡矿
锡矿、石油
3.人文地理特征
(1)人口特征:
以黄种人为主,人口稠密,分布不均;多信奉佛教;华侨众多。
(2)经济特征——以初级产品输出为主:
农业
世界最重要的热带经济作物产区,世界主要的稻米产区
工业
加工工业发展迅速
城市
中南半岛的城市多分布于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岛屿上城市多分布于沿海平原
[温馨提示] 为什么日本将马六甲海峡称为“海上生命线”
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印尼的苏门答腊岛之间,沟通了太平洋与印度洋,是东南亚联系南亚、西亚和非洲东部的必经之路,有“十字路口”“咽喉要道”之称。
由于日本每年从非洲和中东地区进口的大量石油、原料和出口商品都由此输送,此海峡被日本视为“海上生命线”。
1.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南亚主要位于赤道~35°N以及60°E~97°E之间,北回归线和80°E从中间穿过。
(2)海陆位置:
南亚位于亚洲的南部,临①印度洋,②阿拉伯海,③孟加拉湾。
(3)国家位置:
与我国接壤的南亚国家有4个,分别是A印度,B巴基斯坦,C尼泊尔,D不丹。
(4)重要性:
南亚附近海域是东亚、东南亚各国与非洲、西亚、欧洲各国联系的重要海上通道。
2.地形与河流
(1)三大地形区:
方位
主要地形区
地形特点
北部
喜马拉雅山地
海拔高,在1000m以上,地势落差大
中部
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
地形平坦,海拔低,在200m以下,地势低平
南部
德干高原
海拔较高,上部平坦开阔
(2)三条河流:
印度河、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
3.气候类型及分布
(1)三种气候类型:
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北部山区为高原山地气候。
(2)季风气候显着:
冬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夏季受北移转向的东南信风影响。
(3)降水分布不均
4.南亚地区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南亚地区受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及河流状况的影响,水旱灾害频繁,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1)地理位置的影响:
南亚地处热带,半岛伸入印度洋,大气运动强烈,同时水汽来源充足,易形成较多的降水。
(2)地形地势的影响:
南亚北部山地,中部平原,印度洋来的水汽被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雨水大部分汇集到中部低平的平原地区,造成汇水区域过于集中,而地势较高地区的水量又难以满足需求。
(3)气候特点的影响:
南亚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6~9月份,其他月份降水较少,6~9月易出现洪灾,而其他月份易形成旱灾。
(4)河流状况的影响:
南亚地区的河流较少,主要是印度河、恒河,分洪、泄洪能力较差,造成径流量变化大,汛期水量过大,旱季水量又不足。
其中孟加拉国洪涝问题最为严重,其原因主要有:
①地势北高南低,处于西南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②南部恒河三角洲地势低洼,排水不畅;③地处孟加拉湾顶端,受海潮影响不利于洪水入海。
1.“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图中的五海(湖泊):
A阿拉伯海,B红海,C地中海,D黑海,E里海。
主要海峡:
F霍尔木兹海峡,G土耳其海峡。
2.高原为主的地形
平原面积狭小,主要分布在尼罗河谷地和河口三角洲、两河流域。
死海为陆地海拔的最低点。
3.干旱的气候与灌溉农业
大部分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畜牧业比较发达,农业多分布在河谷平原和绿洲地区。
4.数量稀少的河流
主要河流有图中的H底格里斯河、I尼罗河等。
5.丰富的石油资源
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以波斯湾为中心,形成了一条巨大的石油带。
主要产油国家有图中的J伊朗、K伊拉克、L沙特阿拉伯、M科威特。
6.“阿拉伯世界”
主要为白色人种,半数以上是阿拉伯人,多信奉伊斯兰教,三宗教都把耶路撒冷看作“圣城”。
(一)自然地理特征
1.地理位置与轮廓特征
(1)经纬度位置:
本区主要位于30°N与30°S之间,以及10°W与40°E之间,赤道和20°E从中间穿过。
(2)海陆位置:
西侧为a大西洋,东侧为b印度洋,东北以c红海为界与西亚相邻。
(3)轮廓特征:
海岸线平直,半岛、海湾很少。
最大岛屿是d马达加斯加岛,最大半岛是e索马里半岛,最大海湾是f几内亚湾,世界最繁忙的交通要道有h好望角。
2.地形与河湖
(1)地形特点:
以高原为主,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2)主要地形区:
A刚果盆地:
内流湖地壳上升,刚果河下切,湖水外泄而形成。
B东非高原,C南非高原,D埃塞俄比亚高原。
(3)重要河湖:
①尼罗河
向北注入地中海,为世界上最长的河流
②刚果河
向西注入大西洋,为水力最丰富的河流
③尼日尔河
向南注入几内亚湾
④赞比西河
向东注入莫桑比克海峡
⑤维多利亚湖
由凹陷盆地形成,是非洲面积最大的湖泊
⑥坦噶尼喀湖
位于东非裂谷带,由板块断裂下陷形成,是非洲最深的湖泊
3.南北对称的气候
(1)主要气候类型及成因:
气候类型
形成原因
Ⅰ
热带雨林气候
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
Ⅱ
热带沙漠气候
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
Ⅲ
地中海气候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Ⅳ
高原山地气候
地势高
Ⅴ
热带草原气候
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2)分布特征:
呈明显的带状分布,而且南北大致对称。
4.“湖光山色”的东非裂谷带
(1)南起赞比西河口,纵贯东非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北经红海,一直延伸到西亚的死海附近。
它是地壳水平运动拉伸断裂形成的,为世界大陆上最大的裂谷带。
(2)非洲的大部分湖泊集中在东非裂谷带及其两侧,呈串珠状分布,如坦噶尼喀湖、马拉维湖等。
(3)东非裂谷带两岸悬崖壁立,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死火山)就位于其附近。
5.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
(1)总体特征:
非洲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储量大。
其中黄金、金刚石的储量和产量占世界第一位;铜矿、铁矿、铀矿和其他金属矿产也很丰富。
非洲北部和几内亚湾的石油资源十分丰富。
(2)重要矿产国:
世界上出产黄金最多的国家
南非
世界上出产铝土最多的国家
几内亚
世界上出产铜矿的重要国家
赞比亚
非洲重要的石油输出国
尼日利亚
(二)经济发展特征
1.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
2.形成原因与解决措施
1.地理位置优越
(1)经纬度位置:
本区主要位于35°N与北极圈之间,以及10°W与30°E之间,50°N和10°E穿过本区中部。
本区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
(2)海陆位置:
位于欧洲西半部,西临A大西洋,南临B地中海,北临北冰洋。
2.曲折的海岸与简单的地形
表现
地形区
海岸线十分曲折
多半岛和岛屿
C斯堪的纳维亚半岛,D伊比利亚半岛,E亚平宁半岛,F巴尔干半岛,G大不列颠岛
多内海、边缘海和海湾
H北海,I波罗的海,J比斯开湾
以平原、山地为主
呈波状起伏
甲波德平原,乙西欧平原
山势陡峻
丙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丁阿尔卑斯山脉
3.河网稠密,水量充沛
河流
概况
①莱茵河
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向北流入北海,内河航运十分发达
②多瑙河
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向东流入黑海,为欧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4.海洋性特征突出的气候
(1)各地气候差异较大,东西渐变明显,自西向东降水量逐渐减少,年温差逐渐增大,大陆性增强。
(2)主要气候:
气候类型
分布
特点
成因
己温带海洋性气候
西部沿海地区
冬季比较温和,夏季比较凉爽,全年降水较多且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常年受西风带控制,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戊温带大陆性气候
东部内陆地区
较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减少,气温年较差变大
距海洋距离增加,受海洋的影响减小
丙地中海气候
地中海沿岸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交替控制
5.畜牧业为主的农业
(1)地位:
英国、法国、德国畜牧业在农业结构中所占比重最高,荷兰、丹麦为着名的乳畜业大国。
(2)形成原因:
①温带海洋性气候热量、光照不足,降水丰富,不利于谷物生长,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②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城市密集,人们以乳肉为主食。
1.位置
拉丁美洲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临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南隔德雷克海峡与南极洲相望。
赤道从本区北部穿过,大部分属于南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拉丁美洲以巴拿马运河为界,分成两部分:
北部包括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和西印度群岛在内的北美洲部分,南部是南美洲。
2.地形
(1)北部是墨西哥高原。
(2)西部安第斯山是世界最长的山脉。
(3)
3.气候
(1)特征:
湿热为主。
(2)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面积广,也有面积广阔的热带草原气候区。
4.拉丁美洲气候特征及成因
拉丁美洲最显着的气候特征是“湿热”,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降水量在l000mm以上。
形成的主要原因有:
(1)纬度位置和大陆轮廓——赤道穿过拉丁美洲,恰是陆地宽广部分,2/3面积位于热带。
(2)海陆位置和洋流——拉丁美洲位于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受海洋影响大;又有暖流经过,对沿岸地区起增温增湿作用。
(3)地形地势——安第斯山脉西岸多地形雨,亚马孙平原南、北、西三面地势高,东面向大西洋敞开,水汽易进入陆地。
(4)气压带和风带——地处赤道低气压带,多雨,东北信风与东南信风从辽阔的海洋吹向大陆,带来丰沛的水汽。
以上多种因素综合形成了湿热的气候特征。
拉丁美洲气候受地形影响较显着。
亚马孙平原湿热,形成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地处热带地区的巴西高原,因地势较高,气候温和;安第斯山脉山顶可形成积雪,气候、植被有明显的垂直变化;40°S以南的安第斯山脉西侧迎风坡多雨,东侧背风地区干燥少雨。
由此,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又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5.自然资源
(1)矿产:
石油、银、铁、铜等。
(2)水力:
巴西高原的河流。
(3)植物:
热带雨林、红木、乌木。
(4)动物:
树懒、大食蚁兽、卷尾猴、巨嘴鸟。
(5)水产:
秘鲁渔场。
1.南极地区
(1)位置:
在南极圈以内,临A大西洋、B印度洋、C太平洋。
(2)范围:
南极大陆以及周围的海洋。
(3)地形:
以高原为主,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洲,有“冰雪高原”之称。
(4)气候:
①特征:
严寒(酷寒)、干燥、烈风(大风)。
②影响气候的因素:
a.从纬度位置看:
纬度位置高,正午太阳高度角小,太阳辐射经过的路线长,大气对其削弱作用强,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少,因此气候严寒,降水以降雪为主,日积月累,形成了今日的冰雪大陆。
b.从海拔高度看:
海拔高,空气稀薄,加上空气中水汽含量少,大气的保温效果差,气温低。
c.从地表状况看:
南极洲被巨厚冰层覆盖,冰雪一方面可以反射掉大部分太阳辐射,同时使地势增高,又进一步使气温降低。
d.从气压状况看:
南极大陆被极地高压控制,气流下沉增温,降水稀少;地表相对平坦,因此风速较大。
(5)科学考察的宝地:
①原始自然环境:
科研价值高,图中D为长城站,E为中山站。
②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煤、铁各种金属矿)、淡水资源、生物资源(企鹅、鲸、磷虾等)等。
2.北极地区
(1)位置:
指北极圈以北广大区域。
(2)范围:
e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a北美洲、b欧洲、c亚洲三洲的陆地和岛屿(如d格陵兰岛)。
(3)气候:
①1月均温:
介于-20℃~-40℃之间。
②年降水量:
100~250mm。
(4)资源:
石油、天然气、煤、铁等资源丰富。
植物有苔藓、地衣等,动物有北极熊、驯鹿等。
(5)科学考察的宝地:
图中f处建有我国的黄河科考站。
第三讲
世界重要国家
1.位置与范围
(1)位置:
①经纬度位置:
大部分位于125°E~150°E,25°N~45°N之间。
②海陆位置:
东临A太平洋,西临B日本海。
以G朝鲜海峡为界与韩国为邻。
(2)范围:
由C北海道、D本州、E四国、F九州四个大岛和数千个小岛及周围海域组成。
2.地形
(1)以山地丘陵为主,最高峰是富士山。
(2)多火山、地震。
3.气候
(1)关东平原以北的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以南的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2)气候特点具有明显的海洋性。
4.经济类型
→→
5.工业分布
集中分布于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主要工业区:
图中的a京滨工业区,b名古屋工业区,c阪神工业区,d濑户内工业区,e北九州工业区。
日本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这一狭长地带成为着名的太平洋带状工业区。
这种布局的特点,与日本地理条件、自然资源情况以及对外贸易在经济中的地位有关。
太平洋沿岸工业带曾使日本大大节省了能源资源的运输费用,收到明显的经济效益。
6.农业
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科技水平高,渔业发达。
7.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民族构成单一,大和民族占绝对优势,和服是日本人的传统服装。
1.三大地形区
A喜马拉雅山脉,B恒河平原,C德干高原。
2.主要气候
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水旱灾害频繁。
6~9月盛行西南季风,为雨季;10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季风,为旱季。
3.五大作物
种类
分布
水稻
东北部,半岛沿海地区
小麦
德干高原西北部,恒河上游地区
棉花
德干高原西北部
茶
东北部山坡
黄麻
恒河三角洲
4.四大工业(连线)
5.四大城市
(1)新德里——首都。
(2)a加尔各答——麻纺织工业中心。
(3)b孟买——棉纺织工业中心。
(4)c班加罗尔——电子工业中心。
1.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大致位于30°E与180°之间,以及50°N与70°N之间,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2)海陆位置:
位于亚欧大陆北部,东北部隔A白令海峡与北美洲为界,西临B波罗的海,西南临C黑海、D里海,北临E北冰洋。
(3)邻国:
陆地边境线漫长,面积较大的邻国有①中国、蒙古、②哈萨克斯坦、③乌克兰。
2.地形与河流
(1)地形:
地形多样,平原面积广大,地势总体为西低东高。
①山脉:
大高加索山、乌拉尔山,两者为亚欧两洲分界线。
②地形区:
F东欧平原、G西西伯利亚平原、H中西伯利亚高原、I东西伯利亚山地。
(2)主要河流:
名称
特点
a伏尔加河
欧洲最长河流,向南注入里海,水能丰富,内河航运便利
b鄂毕河
c叶尼塞河
d勒拿河
位于亚洲北部,向北注入北冰洋,冰封期长,存在凌汛现象,下游沼泽广布,航运价值低
(3)湖泊:
e贝加尔湖,世界最深的湖泊,地壳断裂下陷而成。
3.气候
(1)总体特点:
由于所处纬度高,获得太阳辐射少,因此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
(2)主要气候类型:
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北部的北冰洋沿岸为寒冷的极地气候;太平洋沿岸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西南部地区为温带草原气候。
4.农业
(1)生产条件:
①优势:
耕地面积广大。
②劣势:
纬度高、气温低,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2)主要农业地带:
东欧平原、南部顿河流域。
(3)主要农产品:
小麦、甜菜、向日葵、亚麻。
5.资源与工业
(1)自然资源:
森林、水能、矿产资源丰富。
主要有库尔斯克铁矿,为秋明油田,为库兹巴斯煤矿。
(2)四大工业区的区位比较:
工业区
主要工业部门
优势区位条件
圣彼得堡工业区
造船、电子、化工、宇航
临波罗的海,有优良的港口
莫斯科工业区
汽车、钢铁、电子
周围铁、石油丰富,铁路运输便利
乌拉尔工业区
钢铁、机械、石油
矿产资源丰富
新西伯利亚工业区
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
矿产资源丰富
6.交通以铁路为主
1.范围和位置
(1)范围
(2)位置:
①本土主要位于30°N与50°N之间,以及120°W与70°W之间,40°N和100°W穿过本区中部。
东临甲大西洋,西临乙太平洋。
②阿拉斯加州:
地处北美洲西北部,北临丙北冰洋,西临太平洋,隔白令海峡与亚洲相望。
③夏威夷州:
位于太平洋北回归线附近。
(3)邻国:
北临加拿大,南临墨西哥。
2.地形和河湖
(1)地形与地形区:
地形
主要地形区
地形特点
形成原因
西部以高原山地为主
海岸山、A落基山等平行山脉
海拔高,在1000m以上
板块碰撞挤压
中部以平原为主
西部为大草原,东部为B密西西比平原
地形平坦,海拔低
密西西比河冲积而成
东部以山地为主
C阿巴拉契亚山
海拔相对较低,多在1000m以下
流水等外力侵蚀
(2)河流:
D密西西比河为世界第四长河,纵贯中部平原,航运便利。
(3)湖泊:
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泊群,是由过去冰川作用形成的。
面积最大的是苏必利尔湖,除密歇根湖完整属于美国外,其他四个均为美加共有。
3.美国地形对气候和天气的影响
(1)海岸山脉紧逼着太平洋沿岸,迎风坡地形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世界 地理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