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简答 表格版.docx
- 文档编号:26849150
- 上传时间:2023-06-23
- 格式:DOCX
- 页数:52
- 大小:277.54KB
内经简答 表格版.docx
《内经简答 表格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经简答 表格版.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内经简答表格版
《上古天真论第一》
①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
1.肾精与五脏六腑之精有先后天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
2.肾主藏的先天之精是人体生殖功能及形体盛衰变化的根本因素,是五脏六腑功能活动之本。
3.肾之先天之精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需要五脏六腑后天功能活动生化之精予以培育,方能源泉不竭。
4.肾精与五脏六腑之精相互依赖,相互为用。
5.临床上补后天以实先天,补先天以养后天的治疗原则就是该理论的应用。
《生气通天论第三》
《生气通天论第三》
②
如何理解《素问·生气通天论》中阳气“失其所则折寿”的机理?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指出: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折寿而不彰”意为阳气对于1.人体就像是天空中的太阳一样,起着强大的卫外作用和温煦功能,若阳气运行失常,就会损伤人体而缩短寿命。
2.其机理只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①机体中的营养物质皆在阳气的作用下化生,如果阳气不足,生化无力,则脏腑失养,甚至枯竭,从而损伤寿命。
②阳气的卫外作用是指其抵御外邪,保护机体的卫外能力,如果阳气不足,卫外不密,邪气就会乘虚而入,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而损及寿命。
③阳气为人体生理之火,既能温养诸脏,又能布精。
如果阳气不足,诸脏失去温煦而功能低下,则人体虚弱易致病,从而损伤寿命
③
论述了煎厥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
1.阳亢阴竭原文“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
2.此段原文论述了煎厥的病因病机及症状恃点。
3.病因病机:
过劳而阳气鸱张,煎熬阴精,阴虚阳亢,又逢盛夏之阳热,则两热相合,以致阴气竭绝、亢阳无制而昏厥的病证。
4.症状特点:
除昏厥外,伴有耳聋、目盲等,类似于暑厥。
病情来势凶猛,发展迅速。
④
论述了薄厥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一阳气上逆
1.原文: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
2.此段原文论述了薄厥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
3.病因病机:
大怒则阳气上逆,血随气逆于上,气血上郁,脏腑经络之气阻绝不通,血随气涌,突然昏厥。
4.症状特点:
除昏厥外,可见筋脉弛缓不收,肢体不能随意运动等表现。
⑤
煎厥与薄厥的区别
1.阳亢阴竭致煎厥。
平素过度烦劳,阳气亢盛,虚火上炎,煎熬阴精,复加夏季暑热,两热相合,则阴愈亏而阳愈亢,阳亢无制,气逆突发昏厥,《内经》称之为“煎厥”,发病迅速,来势凶猛,临床表现除了昏厥外,伴有耳闭,目盲等。
2.阳气上逆致薄厥。
大怒则阳气上逆,脏腑经络之气阻绝不通,血随气涌,突然昏厥,《内经》称之为“薄厥”。
其临床表现除了昏厥外,可见筋脉弛纵,肢体不能随意运动等。
⑥
论述了汗出偏沮致偏枯的机理
1,原文: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
2,意为应汗而半身无汗之人,日久可导致半身不遂的病证。
3,其机理是:
阳气运行不畅,不能温养全身,偏阻一侧,见半身有汗、半身无汗者,阳气不能周行于全身,日久患侧肢体筋脉失养,可导致偏枯,即半身不遂。
⑦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句的含义
1.高,通膏,即脂肪类食物;梁,通粱,即精细的食物。
膏粱,泛指肥甘厚味之品。
变,灾变,害处;足,能够;丁,通疔,大疔,严重的疔疮。
2.全句意为过食肥甘厚味之品,会使人发生严重的疔疮病证。
3.因膏梁厚味之品易助湿生痰生热,生热则阳热蓄积;痰湿则阻遏阳气正常运行而郁结化热,热毒逆于肉里,导致血败肉腐为脓,而发为疔疮。
⑧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的含义
1、精,清也,清静之意。
“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为互文,即阳气清柔则养神养筋。
2、本句意为阳气在清静柔和的生理状态下,发挥着内则养神、外则养筋的生理作用。
3、引申可解释为阳气在生理状态下,内可温煦五脏六腑,外可温养肢体筋脉。
4.说明人体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阳气的气化温养功能。
⑨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的含义
1、意为风是百病的开端,能引起多种疾病。
2、因为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寒暑湿等外邪侵犯人体常随风邪而入,故风邪往往是六淫的先导。
3、外邪侵犯人体常随风邪而入,从而引起各种病证。
4、在此基础上,后世医家提出”风为百病之首”的说法。
⑩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1.亟,频数之意;固,固密。
全句意为阴精不断地起而与阳气相应;阳气为阴精而固密于外。
2说明人体阴阳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3阴藏精于内,不断地给予阳气的化生提供物质基础;
阳主卫外,固护并推动阴精的气化,阳气的功能状况反映着阴精的盛衰。
二者互根互用,才能保持阴阳的平和协调,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⑪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1.在阴阳的协调平衡关系中,阳气发挥着主导作用。
2.只有阳气致密于外,阴精才能固守于内,从而保持阴阳的平衡协调。
(生理)
3.若“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阳气不能致密于外,阴精将会耗竭于内,阴阳协调关系就会遭到破坏。
(病理)
⑫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强调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1.保证健康的关键在于阴阳平秘。
2.阴血宁静不耗,阳气固密不散,阴阳双方保持平衡状态,才能使人体精足神全,维持正常活动。
3.阴阳失调,出现阳胜或阴胜的病理变化,即阴阳偏胜偏衰,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4.如果阴阳双方依存关系破坏,偏胜偏衰严重以致发生偏废(亡阴、亡阳、寒热真假证等),就会使体内的精气(包括精、气、血、津液等生命活动所需的一切物质)随之而竭绝,生命活动也将终结。
即“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⑬
如何理解“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冬伤于寒,若当时发病;则表现为寒邪侵袭的伤寒病;
若当时邪不即发:
邪气内伏,郁而化热,至春阳气生发之时,又感春令风
邪,风为阳邪,新感引动伏邪,两阳相合,发为温病
⑭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的含义
1.阴,阴精;五味,酸苦甘辛咸,此处泛指各种饮食物;五宫,指五脏,因五脏贮藏阴精,故称为阴之五宫。
2.本句意为阴精的产生来源于饮食五味,贮藏阴精的五脏,又会因过食五味而受伤害。
3.说明饮食五味对人体具有“养”和“伤”两重作用。
一方面饮食五味化生精微,以滋养五脏,为五脏精气之源,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①故饮食五味调和,则五脏精气充盛,脏腑阴阳协调。
②若饮食失调,五味偏嗜,则会导致脏气偏盛,阴阳失衡,从而伤害人体。
故调和五味,是保持人体阴阳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
《阴阳应象大论第五》
⑮
结合《阴阳应象大论第五》原文论述药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和作用?
原文: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这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般规律,为后世药物学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①厚--阴中之阴﹙纯阴﹚--泄--大黄,芒硝
味﹙阴﹚②薄--阴中之阳----------通--泽泻出下窍
气﹙阳﹚①厚--阳中之阳﹙纯阳﹚--发热--附子,干姜
②薄--阳中之阴----------发泄--麻黄,桂枝出上窍
⑯
★“治病必求于本”。
本,指阴阳。
”治病必求于本”意为诊治疾病必须要推求阴阳的盛衰。
其道理是:
①从生理上看,人体有脏腑经络气血,又分上下表里内外,皆有阴阳之分。
②从病因上看,有外感六淫和内伤七情,也有阴阳之别,
即使是六淫,由于四时不同,也有阴阳之异。
③从病机上看,人体疾病的形成不外乎阴阳的偏盛偏衰。
④在诊断上,中医的四诊八纲首先辨别阴阳。
⑤治疗上,药物的升降气味、用针的补泻等,皆不出阴阳之理。
由此可见,阴阳二性可以概括疾病的两种性质,并且疾病发生的实质就是人体内阴阳失去了相对平衡的结果,因此在治疗上也必须从阴阳入手,针对阴阳盛衰的不同而进行调治。
“治病必求于本" 说明了疾病发生的本质,指出了调治阴阳是治病的根本大法,此句是中医临床诊治的基本原则,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⑰
描述“三清阳”“三清阴”的含义
①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清阳:
指呼吸之气及发声、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功能赖以发挥作用的精微物质。
浊阴:
二便污秽之物
上窍,指耳、目、口、鼻等头面部七窍;下窍,指前后二阴。
②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
清阳:
指卫气
浊阴:
指精血津液。
③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清阳:
饮食物化生的精微物质
浊阴:
饮食物化生的糟粕
⑱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的病机分析。
1.飧泄,指完谷不化的泄泻。
真胀指胸膈胀满。
2.清气,指清阳之气,属阳当升。
若清阳之气不能上升则衰于下,水谷失于温化,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则成完谷不化的飧泄证。
3.浊气,指浊阴之气,属阴当降。
若浊阴之气滞于上而不能降,阻滞气机,壅塞胸膈,而表现为胸膈胀满的月真胀证。
4.因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故后世医家常用此句来概括脾胃的病理变化。
5.脾气虚运化失常,清阳之气不升,肠中清浊不分而成泄泻;胃气不降而反上升,
浊阴之气积于胃脘部,而使胃脘胀满。
⑲
结合《阴阳应象大论第五》试描述壮火,少火对人体的影响?
①《阴阳应象大论第五》中指出“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其中“壮火”“少火”本指药食气味的阴阳性能而言,药食气味纯阳者为壮火,药食气味温和者为少火。
②意为:
药食气味纯厚而作用纯阳,服之则耗散人体的正气,药食饮食气味温和作用平和,食之则使人体正气壮盛。
③“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其本义不仅阐述药物的气味的峻烈和温和对人体正气的不同作用,而且表明了“火”与“气”之间的关系,亢盛的阳气消耗人体的正气,而温和的阳气有益于人体的正气。
④这一观点对后世医家认识火热证的病机以及治疗有很大影响。
张仲景在治疗发热证的方药中加入补气药,如白虎加入人参汤,竹叶石膏汤,小柴胡汤中用人参,皆是补热邪耗伤之气
⑳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
1.守,镇守。
使,役使。
阴气居于内为阳气之守,阳气居于外为阴气之使。
2.阐明了阴阳双方相互为用、相辅相成的关系。
3.人体阴精是阳气的物质基础,阳气是阴精的功能表现。
4阴精不断的化气以充斥体表的阳气,成为阳气在体内的物质基础;
而体表的阳气,有固密阴精的作用,使阴精内守而不妄泄。
此观点是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高度概括,对分析病机指导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21
“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
1.引,引经络之气,调节虚实。
阴,指内脏、五脏、阴经、胸腹部、下部等;
阳,指体表、六腑、阳经、背部、上部等。
2.应用“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治疗原则,是因为人身的阴阳气血是
内外上下交相贯通的,人体的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3.这一针刺原则,在临床上可应用于多种情况。
比如,从阳引阴,可取
背部的背俞穴,治疗五脏的病变;也可取阳经的穴位,治疗阴经的病
变;也可取上部的穴位,治疗下部的疾病。
22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1.善于诊治疾病的医生,在诊治疾病时,一定要四诊合参,先辨疾病的阴阳属性。
2.因为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是相对平衡的;疾病的发生,就是人体阴阳失去了平衡,即阴阳偏胜或偏衰。
3.所以在诊治疾病时,无论是察色、按脉,还是问诊、闻诊,必须先辨别其病的阴阳属性。
只有辨证准确,才能指导临床治疗。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23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1.此句意思是十一脏腑的功能与胆的功能密切相关。
2.此并非指胆是十一藏的主宰而凌驾于心君之上,只是强调了胆的功能而已。
3.《内经》中类此而强调某一脏腑功能的提法并不罕见,如“肺者,藏之长”,“胃者,五藏之本"等。
对该句经文的理解主要有五个方面:
①春生之气为万物化源,胆应于春,气主升发,脏腑之气皆赖之以生。
②胆居相火,温煦诸脏,相火源于肾,寄居于胆而布于三焦。
少阳相火温煦,才能延续生命。
③精神活动系于五脏,而决断在胆,若胆虚,则数谋虑而不决,必影响神魂魄意志,而致"五神藏”不安。
④少阳主枢,通达阴阳。
人身表里、脏腑、上下的气机枢转,均有赖于少阳枢机作用。
⑤胆贮藏胆汁,助肝疏泄,以维持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气血运行、精神活动,从而使十一藏功能协调。
⑥总之,十一藏的功能离不开胆,即十一藏的功能正常与否与胆的功能密切相关。
24
何谓“传化之府”?
何谓“奇恒之府”?
其区别如何?
1.“奇恒之府”奇者,异也;恒者,常也。
言异于寻常之府,
包括脑、髓、骨、脉、胆、好子胞。
因为此六者在功能上似脏,在形态上似腑,似脏非脏,似腑非腑。
﹙贮藏阴精。
藏而不泻。
﹚
“传化之府”传化,指传导变化、排泄之意。
包括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此五者具有传化水谷的作用,不贮藏精气。
﹙传化水谷,泻而不藏。
﹚
25
"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句的涵义
﹙结合《五脏别论》简述魄门的作用以及五脏关系﹚
1、魄门,肛门。
意为肛门也为五脏行使排泄的功能,水谷所化生的糟粕不能久留体内。
2.揭示了魄门与五脏之间的密切关系。
3.魄门的启闭要依赖于心神的主宰,肝气的条达,脾气的升提,肺气的宣降,肾气的固摄,才能不失常度。
4.而魄门功能正常又能协调内脏的升降气机。
5,在临床上,大便秘结或泄泻,要分别从肺、胃、脾、肝、肾等脏腑辨证施治;反之,相关脏腑病变也可通过调治魄门启闭而收到疗效。
《素问•汤液醪醴论第十四》
26
结合《素问•汤液醪醴论》,试描述神机对治疗的重要意义
1.《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了“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乃服”的重要理论观点。
2.所谓“神不使”是指脏腑气血的功能衰微,不能对治疗做出反应。
3.此“神”,指包括精神意识在内的人体神机;神的物质基础是脏腑气血经络。
4.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药物和针刺仅仅是治疗工具,而治疗措施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取决于病人的神机。
说明了调动机体的抗病因素,发挥神气的作用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若神机衰败,则医疗措施不能发挥作用。
5.《内经》得因神机决定着治疗效果及预后的观点对后世药物以及针刺治疗产生深远的影响。
27
水肿病的病因、病机、症状、治则、治法及疗效。
1、病因:
“其有不从毫毛而生”指出水肿病的病因既有外感又有内伤。
●本节所论之水肿则属内伤所致。
2、病机:
●“五藏阳以竭也”、“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其魄独居”、“是气拒于内”说明病机是五脏阳气郁遏,气行不畅,阻碍津行,水泛肌肤,形成水肿。
症状:
"津液充郭”、“形不可与衣相保”、“四极急而动中”“形施于外”、
●说明本病以形体浮肿为主症,浮肿以四肢尤甚,使衣服难以穿上。
甚则影响内脏,水邪凌心射肺而出现心悸、喘咳等症。
4、治则:
●提出“平治于权衡,去菀陈巫”即平调阴阳的盛衰,并祛除郁积陈久的水邪(扶正)。
●体现出中医扶正祛邪的治疗法则(祛邪)。
5、治法:
1“开鬼门,洁净府”,指出祛除水邪当用发汗、利小便法治疗。
2“缪刺其处”,指出当用刺络法祛除在络的瘀滞,利于阳气的敷布以宣通阳气。
3“微动四极”,指出当轻微地活动四肢,以运脾气化水湿。
此为后世健脾利湿法的先导。
4“温衣”,即保护机体的阳气以助阳气散阴凝。
此为后世温阳利水法的先导。
《素问•脉要精微论》
重点句子:
①(诊法常以平旦)
②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③五藏者,中之守也;得守则生,失守则死
④(五藏者,中之强也);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⑤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
28
①诊法常以平旦
▪诊法:
此指脉诊。
平旦:
太阳初升之时
▪原文说:
“诊法常以平旦.....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明确指出诊病的时间以平旦为宜。
因平旦阳气由阴出阳,人刚醒寤,尚未劳作,阴气未扰动,阳气未耗散,人体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未受到疾病以外因素的干扰,此时诊脉能真实地反映脏腑经脉气血盛衰状况。
▪倡导“诊法常以平旦”,其原理告诫医生,诊病时应该排除非疾病因素对病人的影响,以获取准确的病情资料,有利于对疾病做出正确诊断。
29
②如何理解《素问•脉要精微论》中“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的含义?
1.意为目光神彩和面部五色都是脏腑精气的外在表现。
2、此句揭示了望目与望面部五色可以诊病的原理。
3、因为两目的神彩与颜面的色泽是脏腑气血精华反映于外在体表的象征,所以观察眼睛神彩与颜面色泽可以测知脏腑气血的病变。
☆
③“五藏者,中之守也;得守则生,失守则死”
30
“五藏者,中之守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句的含义:
(老师版)
(1)守,指五脏藏精、藏神的功能。
全句意为五脏主藏精、藏神,藏而不泻,宜守而不宜失。
得守则生,失守则死。
(2)本句原文强调了五脏藏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基础,故宜守不宜失。
(3)五脏得守,表明五脏之精气充足,神气旺盛,虽然患病,但预后良好。
(4)五脏失守,提示精气虚弱,神气衰败,预后不佳。
31
《素问•脉要精微论》中“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句的含义是什么?
(复印版)
▪此句意为五藏藏精不泻,则有生机;若五脏精气内藏失守,则病情危笃。
▪强调了五脏内守的重要性。
▪因为五脏居于体内,主管贮藏精气,五脏精足,藏而不失,五脏之气的功能正常,则语声二便均维持正常。
▪若五脏精亏,气虚,神衰,不能内守而妄泄,则精神错乱,语声,二便失常提示疾病预后不良。
▪由此可见,五脏精气内守是健康的根本。
☆
④(五藏者,中之强也);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32
♪“五脏者,身之强也。
得强则生,失强则死”句的含义:
(老师版)
1.身,指形体。
本句意为五脏是身形强健的基础。
2.说明五脏是身形的根本,五脏精气旺盛,身体各部分得到滋养则健康强壮。
身形是五脏精气盛衰外现之处,其动态变化,能反映五脏精气的盛衰。
3.人体身形依赖五脏精气以滋养,精气充足则身形强壮,虽病预后良好。
4.精气败,则身形衰,疾病预后不良。
33
♪如何理解《素问•脉要精微论》中“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复印版)
▪五脏精气旺盛,则身形五府强健,故曰生
▪五脏精气衰败,则身形五府衰败,故曰死
▪指出五脏为身形的根本,五脏精气的盛衰决定着身形的强弱盛衰,与生机的存无。
34
⑤如何理解《素问•脉要精微论》中“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
1、四变之动,指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动。
上下,指脉象的浮沉变化。
2、此言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人体脉象也随之有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变化。
3、说明了人体脉象受四时的影响,阐明了人体脉象的变化与四时阴阳变化相应的道理。
《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35
◇③级[论述题]结合《素问·平人气象论》论述虚里诊法的原理以及临床意义?
《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36
[论述题]结合《素问·经脉别论》原文,论述谷食入胃后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营养输布过程。
1.《素问·经脉别论》曰: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府。
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
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
·此段经文概要的论述了谷食入胃后在体内的消化转输过程
2.谷食入胃后,其所化生的一部分精微物质输散到肝,滋养全身的筋膜。
3.其所化生的另一部分浓厚的精微物质,注入于心,之后流注于经脉,经脉中的气血在的作用下输送到全身的血脉和皮毛,汇聚于经脉的气血流注于心、肝、脾、肾四脏。
4.在个精气输布过程中,气血要保持平衡的协调状态。
5.经文突出了经脉在精气输布过程中的作用和肝、脾、肺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肺朝百脉的理论,更突出了肺在精微物质输布中的重要作用。
37
[论述题]结合《素问·经脉别论》原文,论述水饮在体内的转输过程?
1·《素问·经脉别论》云: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
·此段经文概要的论述了水饮入胃后在体内的消化转输过程。
2.水饮入于胃,汲取精微,精气浮游盈溢,上输于脾,再由脾的运化升清,
把精气输布到肺,经肺的宣发肃降,以三焦为通道,布达全身。
3.其清者输布于全身脏腑、四肢百骸、肌肉皮毛;
其浊者下达膀胱。
如此把水精之气布散全身,流注于五脏六腑。
4.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肺之宣降,脾之运化转输,肾之气化作用是关键。
5.同时,水液代谢必须与四时阴阳变化和五脏功能特性相适应。
后世治疗痰饮水湿病变,多从肺、脾、肾三脏入手。
《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
38
如何理解《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含义?
①热病,外感发热性疾病的总称。
伤寒,一切外感病的总称。
②全句意为:
外感发热性疾病,大都属于广义伤寒范畴。
所谓
伤寒,有广义、狭义之分。
"皆伤寒之类也”的“伤寒”,指
广义伤寒。
③如《难经》云:
“伤寒有五:
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其中“有伤寒”的“伤寒”,为狭义伤寒。
④此句说明热病与伤寒的关系,即热病包含在广义伤寒之中。
39
如何理解《素问·热论》“食肉多复,多食肉遗”的含义?
(复印版)
①食肉多复,肉则多疑:
指热病之后,脾胃气虚,运化无力,食肉则不化,多食则谷气残留,与邪热相互搏结,故有遗复。
•复,病愈而复发。
②张介斌指出:
“复者,病复也;遗,则延久也。
③凡病后脾虚气虚,未能消化饮食,故于肉食之类皆当从缓,若犯食复,为害非浅,其有挟虚内馁者,又不可过于禁制,所以贵得宜也。
39
“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老师版)
1.遗,指病邪遗留,余热未尽;复,指疾病复发。
2.热病恢复期,正气受损,脾胃气虚,运化不及,多食或嗜肉则邪热与谷食之热搏结,使余热稽留不去,易致热病复发。
3.提示热病后期应注意饮食宜忌,不宜强食或食肉类等助热及难以消化的食物,以防热病复发或余热不尽。
◆因此,热病后期,在余热未尽之时,应当注意饮食的护理:
一是要少食,避免“多食则遗”。
◆二是饮食要清淡,避免“食肉则复”。
40
[论述题]据《素问·热论》。
试论述伤寒六经的主症,病机,传变规律以及预后?
①太阳伤寒:
头项痛,腰脊强。
足太阳膀胱经从头下项。
挟脊抵腰中,太阳感寒,经气不利所致
②阳明伤寒:
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
阳明主肌肉,经脉挟鼻络于目,感寒后经气不利所致
③少阳伤寒:
少阳经主胆,其经脉循于两胁肋,上络两耳,故感寒可见于胸胁痛而耳聋
④太阴伤寒:
太阴脉散布于胃,络于咽嗌,故感寒可见于腹满咽干。
⑤少阴伤寒:
少阴脉贯肾络于肺。
系舌本,所以感寒可见于口燥舌干而渴
⑥厥阴伤寒:
厥阴脉环阴器络于肝,故感寒则见烦闷,阴囊收缩
《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
41
✔①如何理解《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含义?
1、五脏六腑的病变都能使人发生咳嗽,不只是肺。
2、本句从整体观念出发,揭示出咳虽为肺的病变,但其它脏腑病变,也可影响到肺而发生咳嗽。
3、因为肺主气,主治节,受百脉朝会,故五脏六腑功能失调均可影响到肺,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发生咳嗽。
4、如脾虚生痰,痰湿上犯于肺;肝火上冲,气逆犯肺;肾虚水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内经简答 表格版 内经 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