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申请评审书.docx
- 文档编号:26847487
- 上传时间:2023-06-23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69.13KB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申请评审书.docx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申请评审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申请评审书.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申请评审书
A表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申请评审书
项目类别:
规划基金项目
学科门类:
交叉学科/综合研究
课题名称:
中国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生态安全基础的系统研究
项目负责人:
潘玉君
所在学校:
(盖章)云南师范大学
系列名称: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申请日期:
项目承诺书
1、本表填写的各项内容属实,没有知识产权争议。
2、如获准立项,同意以本表作为协议开展研究工作,并按照表中填报的研究内容和时间如期完成研究任务。
3、遵守教育部有关项目管理规定,自觉接受项目检查与监督管理。
4、同意在项目结项时将本表所列的研究与调查原始数据、资料等提交教育部并由教育部无偿使用。
申请者(签章):
年月日
填表说明
1、本表用计算机认真如实填写。
本表所涉及学科代码请按照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92)(以下简称《国标代码》)填写。
2、封面“项目类别”:
选择“规划基金项目”、“青年基金项目”、“专项任务项目”其中之一填写。
“学科分类”选择下列之一填写:
(1)管理学;
(2)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3)哲学;(4)逻辑学;(5)宗教学;(6)语言学;(7)中国文学;(8)外国文学;(9)艺术学;(10)历史学;(11)考古学;(12)经济学;(13)政治学;(14)法学;(15)社会学;(16)民族学;(17)新闻学与传播学;(18)图书情报文献学;(19)教育学;(20)心理学;(21)统计学;(22)港澳台问题研究;(23)国际问题研究;(24)交叉学科/综合研究。
3、研究方向:
按照《国标代码》中三级学科名称及代码填写,如没有三级学科,按照二级学科填写。
填写方法如“魏晋南北朝史(770.3020)”。
4、研究类别:
选择“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其中之一填写。
5、最终成果形式:
按下列成果形式填写,最多填写2项:
专著、编著、工具书、古籍整理著作、译著、系列论文、研究或咨询报告、音像软件。
6、申请书(A表)及匿名评审表(B表)统一用A4纸印制,左侧装订。
A表、B表单独装订。
申
请
人
姓名
潘玉君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65.01
职称
教授/博导
所在教研室
区域可持续研究发展所
职务
副所长
最后学历
大学
最后学位
学士
外语语种
俄语,熟练
专业领域
经济学、地理学和生态学等跨学科综合研究---------区
域现代化、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生态建设补偿等
申请者承担省级以上社科研究项目情况以及完成情况
项目来源类别
课题名称
批准时间
是否完成
国家社科学基金
中国云南省社会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现代化进程研究
2002
正办结题
省社会科学基金
中国云南省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现代化进程研究
2002
已经完成
省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云南省典型地区生态环境重建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2001
已经完成
省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20世纪地理学基础研究(侧重区域发展及其基础)
2005
正在进行
申请者本人近三年来主要研究成果(注明刊物的年、期或出版社、出版日期,限900字)
1、潘玉君.地理学基础.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第三次印刷
2、赫维人、播长君甲新人文地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08月
3、武友德、潘玉君等.区域经济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
4、潘玉君、武友德等.可持续发展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04月
5、潘玉君.简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中的补偿间题.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004年11月9日
6、潘玉君、武友德.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试定义.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4)
7、潘玉君、段勇.可持续发展下环境伦理与原则.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5)
8、潘玉君、武友德.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理性基础.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6)
9、潘玉君、武友德.地理学的发展:
模式、动力与趋势.人文地理,2002,17(5)
10.潘玉君、武友德.论地理学的基本价值.科学学研究,2003,21(5)
11、.潘玉君、张谦舵.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补偿问题的初步探讨.经济地理,2003,23(4)
12、潘玉君.地理环境整体性理论的初步探讨.地理科学,2003,23(3)
13、潘玉君.中国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的地理学范式.经济地理,2005,25
(1)
申请者以及所在学位学科点情况(是否博士点梯队中副教授以上人员,限200字)
潘玉君教授,于2000年引进到云南,为云南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为我校人文地理学(区域
经济开发与管理方向)、自然地理学(区域系统开发方向)和政治经济学等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
云南师范大学的前身是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有悠久的历史,现正在积极申报人文地理学(人
文地理学理论、区域经济学等方向)博十点,可望获得批准。
本研究方向有副教授以上的人员18
位。
院系所负责人(签章):
明庆忠
课题名称
中国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生态安全基础的系统研究
研究方向
经济学/地理学/生态学
研究类别
规划基金项目
计划完成时间
2005.07
最终成果形式
2007.07
申请经费总额
500万元
其他经费来源
可部分共享其他经费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研究本课题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限1600字)
一、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生态足迹:
基本含.义和主要情况
生态足迹
,最.早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
等在1年提出并在1年由
完善的一种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的方法。
任何已知人口(某个人群、某个城市、某个区域、某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是指生产这些人
口所消费的物质资料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质所需要的生物生产面
积,包括生产性生态足迹和消费性生产足迹。
将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生态足迹与其自己所拥有的
生态承栽能力进行比较,可以判断这个国家或这个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内,是
否具有大生态安全性:
(1)如果,生态足迹>=生态承载能力,那么,大生态安全出现危机、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持续性、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安全基础出现危机、必然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
(2)如果,生态足迹成生态承载能力,那么,大生态安全保持稳定、生态环境具有可持续性、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安全基础持续稳定、可以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2、研究与趋势:
函待开拓与系统研究
在国外,已有近20个国家利用生态足迹计算各类承载力间题,WWF和RP自2000年
起每两年公布一次世界各国的生态足迹资料。
生态足迹评价方法得到了广泛积极的开展,并取
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已有的研究主要从全球、国家、区域和城市等空间尺度开展。
1年,
在
中对全球人类可利用的生态空间和生
态占用空间两方面分别进行了计算,并对世界上52个国家和地区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
2000年WWP出版的
书不仅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上,对全球1961一
1997年的各类型生态足迹进行了时间维的动态分析,而且对世界上超过100万人口的150
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测算和人口规模的类型分析。
在区域和城市层次上,Folke等以欧洲波罗的海流域29个大城市为研究案例;
'等对伦敦生态足迹的研究;
等
将生态足迹指标应用于瑞典及其亚区,改进了生态足迹与生物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等
计算与分析了贝宁、不丹、哥斯达黎加和荷兰等国家的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的概念于1年被引入我国,很多学者,如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杨开忠、
顾传辉、李利锋、王书华、播玉君等分别对生态足迹的理论、方法和计算模型进行了介绍并进
行研究,并较多地集中在我冈的西部地区、台湾省和地区级尺度的研究,城市研究也停留在生
活消费生态足迹的测算。
再者,目前的研究多属于静态分析,少有进行时问维的动态分析。
对
于以整个省域及其次级地域系统为研究区域并同时进行比较分析的研究工作尚鲜见。
生态足迹的研究趋势为:
考虑大跨度时间序列的动态研究逐步加强;根据不同区域的特征
不断修正、完善计算方法;与反映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指标结合,以反映区域可持续发展程
度;进行城市和家庭、个人水平的生态足迹分析。
同时,我们发现生态足迹的既有的研究及其成果没有考虑到地域结构问题,这是突出的
缺点。
而将生态足迹与地域结构结合起来,并长时段地系统研究“资源环境美丽富饶、社会经
济落后”省区(如云南)的研究尚无前人的研究,亟待开拓与系统研究。
二、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这项原始创新性和集成创新性的研究,将对“生态足迹理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和
“区域生态经济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区域)发展理沦的.发展与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这项研究囚可以为云南省和诺社会发展纲要的科学制定与科学实施提供重要的科学决策
依据,也可以为后发达省区提供科学借鉴,具有深远的实际意义。
三、主要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45篇,外文文献65篇。
二、本课题的基本内容,预计突破哪些难题(限1800字)
“资源环境美丽富饶而社会经济落后贫穷的边疆多少数民族省区”,在21世纪如何紧跟
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而逐渐实现全面小康呢?
这是中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和谐发展
的现实,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以及二者的统一提出了艰巨的课题。
我们认为,必须走
科学发展观的道路一一必须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良化紧密地结合起来,必须保护社会
经济发展的大生态安全基础。
一、基本内容
“中国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生态安全基础的系统研究”这项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
统工程,包括:
①关于“云南省的生态足迹及其时间序列”的研究、②关干“云南省各地市
州的生态足迹及其时间序列”的研究、③关于“云南省的生态足迹的地域结构及其时间序列”
的研究、④关于“云南省及其各地市州的生态足迹的变化的动因机制”的研究和⑧关于“云
南省的区域及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的研究。
1、关于“云南省的生态足迹及其时间序列”的研究
本课题拟在获取全球性、全国性和省区性相关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再配合各种调查方法
以获取相关的系统数据,计算出云南省近20年以来的“每年的生态足迹”、“生态足迹的变化
的历史过程”和“生态足迹的变化的未来趋势”,从而动态地揭示出云南省不同时期的区域状
况。
2、关于“云南省各地市州的生态足迹及其时间序列”的研究
本课题拟在获取云南省及其各地市州相关统计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其它的调查方法
以获取数据,计算出云南省各地市州近20年以来的“每年的生态足迹”、“生态足迹的变化的
历史过程”和“生态足迹的变化的未来趋势”,从而动态地揭示出各个地市州不同时期的区域
状祝。
3、关于“云南省的生态足迹的地域结构及其时间序列”的研究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逐年计算出云南省各地市州的生态足迹的地域差.异即地域结构、
地域结构的变化的历史过程和未来变化趋势。
同时,根据生态足迹进行区域类型的划分,建
立云南省的生态足迹的类型系统和地域系统。
4、关于“云南省及其各地市州的生态足迹的变化的动因机制”的研究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云南省及各地市州的生态足迹的变化、生态足迹的地域结构的变化的原因和机制。
同时,将云南省历年来的生态足迹(第1项研究)与云南省历年来的
生态足迹的地域结构(第3项研究)进行比较分析,以便探索地域结构与地域功能之间的关系。
5、关于“云南省的区域及区域协调发展的策略”的研究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遵循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提出通过要素协调和区域协调进而实
现云南省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协调共生的基本对策。
二、重点解决的间题
(一)本项目的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1、特色:
“独特的区域类型”和“整体功能一地域结构”的思想
本项研究将20世纪90年代末由加拿大经济学家
和Wackemagel提出
的生态足迹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与我们于2004年提出的“将生态足迹与地域结构结合
起来的”的思想统一起来,进行关于“生态环境美丽富饶、社会经济贫穷落后”的省区(云
南省)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生态安全基础的系统研究。
2、创新:
原始创新性、集成创新性和二次创新性
国内外对“生态足迹与地域结构”的综合研究尚鲜见研究成果。
我们是针对云南省这样
的资源环境美丽富饶、社会经济贫穷落后的省区进行长时段的综合研究,在国内外尚未检索
到有关文献。
这表明,这项研究具有集成创新性和二次创新性。
我们于2004年提出,大生态安全还必须考虑地域结构的问题—大生态安全及其地域
结构。
经联机检索,国内外尚没有将“生态足迹与地域结构结合起来”的研究成果。
我们的
这一学术思想得到中国科学院有关院士的高度重视和高度评价,(被)认为是一个非常好的研
究趋势和研究方向,并鼓励我们在这一方向上开拓研究。
这表明,这项研究具有原始创新性。
(二)重点解决的问题
1、问题I:
应用间题
“美丽富饶的资源环境和贫穷落后的社会经济”的云南省怎样才能确保“生态足迹墓生
态承载能力”即大生态安全,这是本项研究所必须重点解决的第一个间题。
2、问题Ⅱ:
理论问题
以云南省的‘性态足迹与地域结构”之关系的实证研究为基础,在基础理论上,提出“地域结
陶及其优化”、“生态足迹.与地域结构之间关系”等可以为其他地区借鉴和运用的“一般方法”和“基
本理论”。
这是本项研究所必须解决的第二个问题。
三、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工作方案(包括已进行的研究工作情况)和进度计划、中期成果(限1800字)
一、思路:
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并提供决策支持报告的技术路线
1、符号设定
A一理论分析,B一确定计算项目,C一问卷调查与专家咨询,D一扶取计算数据,E一查阅
统计资料,F一云南省及其各地市历年的生态足迹计算,G一区域差异、类型研究及其成因分析,
H一地域结构分析,I一结构与功能关系分析,J一决策分析,K一相关的学术论著和决策支持报
告口0
2、技术路线
二、方法一一多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本课题以系统思想为指导,除了传统的地理学、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区域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
的方法外,还将结合相关信息学科和横断学科的方法,进行交叉、整合、系统地研究。
主要方法有:
理论与实地考察分析法、统计资料调查法、专家咨询法、德尔菲法、间卷调查法、离差法、聚类分
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即II-方法)”和地理信息系统(即GIS}
技术以及SPSS社会分析方法等。
三、主要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资料系统的建立和综合集成的应用
本课题中,一个主要的间题就是相关的生态足迹计算数据的获取,生态足迹方法最初是用于国
家尺度的研究,需要许多全国性和整体性资料,尤其是进出口的资料。
然而,对于地区尺度的研究
而言,很难获得与全国性资料相一致的数据,而且,完整而准确的局部进出口贸易和消费数据更难
获得。
对于这一重点和难点问题,本课题拟将进行发放间卷调查和总结、借鉴其它相关研究成果等
方式,再结合’可能的统计资料以解决这一问题。
另外,在本课题中,各地市之间的地域结构与整个区域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分析是研究的另一
个重点。
本课题拟应用经济学、统计学、灰色系统理论中的诸多方法并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最终解
决好这一问题。
四、前期工作基础;比较坚实的基础和初步的研究成果
为了从事云南省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生态安全基础的系统研究,和中请到高层次的科研课
题,我们进行了六年的学术准备、资料准备和研究准备,于2004年申请到一项关于生态足迹
的探索性研究的云南省教育厅课题—中国云南省生态足迹的时空结构的初步研究。
1、资料基础
已经建立了有关资料的目录库、有关资料的资料库,包括:
(1)云南省自然地理资料库
和日录库,
(2)云南省人文地理资料库和日录库,(3)云南省区域生态资料库和目录库,(4)
有关区域的生态足迹分析的资料库和日录库,(5)有关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方面的资料库
和目录库。
2、设备基础
云南师范大学拥有云南省内最为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可以很好地完成有关分得分
析和计算工作。
3、课题基础
(1)主持完成了:
①阔家社会基金课题“中国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共现
代化进程研究;②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匹配课题)“中国云南
省典型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及其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等5项;③省教育厅重点课题“中国云
南省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与现代化进程研究”、“可持续发展的规范研究”和“中国云南省生态
足迹的时空结构的初步研究”;④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中国云南省社会发展差距及其现代
化进程研究”。
(2)参加承担并已经完成所要承担的研究工作的课题有:
①国家社会基金课题“区域
差异.与农民增收对策研究—以中国云南省为例”;②国家教育科学课题“中国云南省生态
伦理教育实证研究”;③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云南省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测评研
究”。
(3)正在主持承担的课题主要有:
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中国地理学基础研究”。
4、学术奖励
与此相关的学术奖励主要有:
(1)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
社会科学一等奖l项、省优秀社会科学三等奖5项、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l项等省级学术奖
励。
(2)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厅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二
等奖2项等学术奖励。
5、中期成果
初步认清了云南及各地市州的生态足迹及其时空结构:
(l)云南省和各地市州的生态足
迹呈加速增长;
(2)云南省生态足迹的地域结构的不合理性也呈加速增加。
关于这方面的研
究,我们已经发表和将要发表学术论文5篇。
五、研究工作计划
详见本申请报告的第五部分
四、研究工作前期研究基础及资料准备情况(限800字)
经过多年的研究,通过共享,本课题的有关资料,我们已经建立了有关资料的目录库、有关资
料的资料库。
包括:
(1)云南省自然地理资料库和目录库,
(2)云南省人文地理资料库和目录库,(3)
云南省区域生态资料库和日录库,(4)有关区域的生态足迹分析的资料库和目录库,(5)有关生
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方面的资料库和目录库。
五、调研计划,包括调研内容、调研周期、调研报告的完成时间。
(限1000字)
l、2005.07一2005.12
①理论分析:
根据区域人口实际情况,分析并确定计算项目;
②根据确定的计算项目分地区、分年限收集计算数据。
2、2006.01一2006.06
①计算云南省1983-2006年各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基础数据;
②计算云南省各地市1983-2006年各年人均的生态足迹基础数据;
③完成相关论文。
3、2006.07一2006.1
①在云南省及其各地市1983-2006年各年人均生态足迹基础数据计算的基础上,进行
区域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②进行区域类型研究;
③完成相关论文。
4、2007.01一2007.03
①云南省及其各地市的生态足迹的变化及其原因、机理分析;
②分析云南省区域系统的地域结构极其变化;
③地域结构与区域系统功能的关系分析;
④完成相关论文。
5、2007.03一2007.06
①研究与咨询报告:
根据云南省及各区域情况进行对策研究;
②学术论文与著作:
完成相关论著。
六、研究成果的预计去向及使用范围(限700字)
一、预计去向
1、理论去向:
学术论文和学术著作
学术论义:
2篇学术论文(拟在重要的核心期刊上发表)
学术著作;1部学术著作(拟在科学出版社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应用去向:
政府决策的科学依据
1、提供给云南省省委和省政府有关部门,并通过其提交给国务院有关部委;
2、提交给阔务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
二、使用范围
云南省省委和省政府为了云南省在21世纪中得到更大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系统的、超
前的研究,其中的任务之一是,保卫云南的大生态安全和维护云南省社会发展的大生态安全基
础。
这项研究结果的最主要的、最直接的应用范围—是为云南省委和省政府的最高决策者提
供可以直接参考的科学依据。
这项研究的具体结论,还可以成为编制云南省有关发展规划的重
要的科学根据。
七、经费概算(单位:
万元)
类别\年度
合计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
合计
5.00
3.50
1.50
图书资料费
2.30
1.80
0.50
调研费
1.30
1.00
0.30
文具费
0.15
0.10
0.05
上机费
0.40
0.20
0.20
成果打印费
0.50
0.20
0.30
小型会议费
0.35
0.20
0.15
需要购置的仪器和设备
名称
数量
金额(万元)
年度
八、课题组主要成员情况及签名
姓名
职称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分工情况
签名
泰侠
研究员
45
管理学
云南师范大学
参加基本内容1、5
武友德
教授
42
区域经济学
云南师范大学
参加基本内容2、4
陈永森
教授
72
区域地理学
云南师范大学
参加基本内容3、5
角媛梅
副教授
32
区域生态学
云南师范大学
参加基本内容4、5
华红莲
助教
27
自然地理学
云南师范大学
参加基本内容1、2
以上成员近三年来与本课题有关的主要研究成果,注明刊物的年、期或出版社、出版日期。
(限900字)
区域经济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可持续发展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绿洲景观空间邻接特征与生态安全分析,应用生态学报,2004
(1)
绿洲景观中居民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子,生态学报,2003
(1)
我阔西部不发达地区自然资源要素转换的若干思考.人文地理2003(3)
哈尼文化区的特质—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3(l)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及其保护研究.地理研究,2002(5)
亚热带山地民族文化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实证研究.山地学报,2002(3)
景观与景观生态学的综合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系统,2003
(1)
云南昆明市第一次现代化实证研究.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3(4)
中国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的地理学范式.经济地理,2005
(1)
云南省社会发展区域差异及其现代化进程.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社),2004
(1)
非均衡理论在云南经济发展实践中的应用分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社),2004
(1)
校学术委员会意见(课题意义、课题负责人及成员的政治业务素质是否适合承担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完成改课题的条件等)限200字
云南省在21世纪中较大的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大生态安全的维护。
该课题按照生态足
迹的理论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部 人文 社会科学 研究 项目 申请 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