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引路》优秀教案设计模板.docx
- 文档编号:26843547
- 上传时间:2023-06-23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25.80KB
《蜜蜂引路》优秀教案设计模板.docx
《《蜜蜂引路》优秀教案设计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蜜蜂引路》优秀教案设计模板.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蜜蜂引路》优秀教案设计模板
《蜜蜂引路》优秀教案设计_模板
《蜜蜂引路》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附近”“惊讶”造句。
2.能正确、流利地读课后练习3的两组句子,并比较出每组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能正确回答课后练习1的两个问题。
4.初步懂得遇到疑难的事情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就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5.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
2.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初步懂得遇到疑难的事情只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二)能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指导书写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一)掌握本课8个生字的音形义。
(二)通过初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激发情趣。
板书课题10蜜蜂引路
谁说说什么叫“引路”?
(就是领路、带路。
)
蜜蜂怎么会引路?
它给谁引路呢?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同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只有四个自然段)。
2.指出四人每人读一段课文,正音。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1.自学生字。
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想想字义,并在书上画出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再读一读。
2.检查自学效果。
(1)字音:
附:
读fù,不读fú。
引:
读yǐn,不要读成yǐng。
(2)字形:
谈:
谈话就是说话,所以是言字旁。
右边是两个“火”,上边的“火”,捺要写成点,要与“谈”字区别。
和“爪”字区别。
导:
上边是“巳”,要封口,不要写成“己”。
下边是“寸”。
要与“异”区别。
(3)由这8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及词义是:
引路:
领路,带路。
莫斯科:
前苏联首都。
附近:
离得很近的意思。
养蜂:
饲养蜜蜂。
派去:
分配、指定。
谈天:
很随便地谈话。
向导:
带路的人。
3.指导书写生字的字头。
可提示以下几个字:
引:
左边的“弓”字,三画,右边一条长竖。
斯:
左边是“其”字,右边是“斤”,不要写成“月”字。
莫:
上中下结构。
上边是草字头,中间一个扁日,下边“大”的横写长些。
导:
注意下边“寸”的横写长点。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要求:
边读边思考,每个自然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讨论后回答:
(第一、二自然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
第三自然段讲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第四自然段讲列宁告诉养蜂人是蜜蜂把他领来的。
(五)作业。
1.各写生字一行。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由于列宁仔细观察,善于联想和科学分析而找到了养蜂的人。
(二)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引起联想,认真分析、判断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讲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这段。
读了这段,你都知道了什么?
板书:
莫斯科、小山、小房子。
(2)指导朗读:
用陈述语气读出列宁是怎样请养蜂人的。
2.讲读第2自然段。
(1)自由读第2自然段,思考:
列宁又想找养蜂人,这次他遇到了什么困难?
指名回答。
理解“往常”的意思。
(2)板书:
山路,遇到问题。
3.讲读第4自然段。
(1)让学生回答:
列宁最后是否找到了养蜂人,你从哪段知道的?
(2)指名读第4自然段。
结合看插图,理解“惊讶”的意思。
再说说养蜂人为什么感到惊讶?
(3)读列宁的话,理解“向导”。
(4)分角色有语气地读第4段。
板书:
解决问题。
过渡:
那么,蜜蜂不会说话,怎么能当向导,把列宁领来的呢?
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块学习第3自然段,便会得出答案。
4.讲读第3自然段。
(1)默读,看看这段有几句话?
(3句话)
(2)指名读第一句并说句意。
板书:
一边……一边……发现、观察指名把“花丛、蜜蜂”的图贴到黑板上。
(3)指名读第二句,回答:
列宁观察到了什么?
板书:
仔细。
指名一人根据课文内容把园子和小房子的图贴到黑板上。
(4)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再读一、二句。
列宁一边走一边发现了什么?
他是怎么想的?
他又发现了什么?
他又是怎么想的?
(5)同桌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列宁发现许多采蜜的蜜蜂后,就仔细地观察起蜜蜂来,因为他想到了蜜蜂和养蜂人的关系,蜜蜂采了蜜是要飞回蜂房的。
接着,他根据蜜蜂往回飞的路线观察到了花丛、园子、小房子,他看见蜜蜂飞进了园子,小房子就在园子旁边,所以他想养蜂人一定住在蜂房的附近,这座小房子可能就是养蜂人的住处。
)
(6)出示投影,指名填空,然后齐读这三句话。
投影
告诉学生:
列宁在仔细观察后,认真思考了蜜蜂、蜂房、养蜂人的家的关系,于是他去敲了房子的门。
板书:
认真思考蜜蜂、蜂房,养蜂人的家。
(7)指名读第三句,思考回答:
为什么说开门的“果然”是养蜂人?
(“果然”一词的意思是结果和预想的一样,表明结果和列宁所想的完全相符合,列宁的判断是正确的,因为他的判断是依据自然规律,是合情理的。
)
(二)总结全文。
1.指名读全文,说说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
读了课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2.老师总结归纳:
列宁以蜜蜂为向导,找到了养蜂人,所以这课题目叫蜜蜂引路。
我们平时遇到问题,也可以像列宁这样,先仔细观察,再认真思考,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齐读全文。
(四)作业。
1.写字词各三遍
2.形近字组词
引( ) 莫( ) 斯( )
张( ) 摸( ) 期( )
养( ) 谈( ) 导( )
美( ) 淡( ) 异( )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检查本课生字词的音形义掌握的情况。
(二)完成课后填空和造句的练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熟读课文,完成课后填空练习;会用“附近”、“惊讶”造句。
三、教学过程
(一)巩固练习。
(出示小黑板或投影)
1.组词,口头组两个词语,然后抄下来。
2.填合适的词,先口头填空,再抄下来。
一只( ) 一所( ) 一位( )
一座( ) 一个( ) 一扇( )
3.用直线把意思相近的词语连起来。
4.完成课后作业
(2)填空,再读一读句子。
(第一题填“谈天”,第二题填“向导”。
)
5.完成课后作业(3),比较每组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再用带点的词造句。
(1)先让学生读句子,弄清句子的意思。
(2)再同桌两人讨论,每组句子有什么不同。
指名发言。
(每组两句话的意思基本相同。
加了“附近”“惊讶”以后,句子更加明确具体、生动了。
)
(3)指导造句。
先弄清词意再口头造句。
“附近”的意思是离得很近。
①我家附近有许多商店。
②我们学校的附近有一条小河。
③我家附近有一座街心公园。
“惊讶”的意思是惊奇。
①外宾参观我国的工艺美术品时,惊讶地称赞,真是奇迹!
②我惊讶地问:
“你的腿怎么受伤了?
”
③这次数学考试,他竟得了100分,我很惊讶。
(二)齐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三)抽读生字词卡片,再说说哪些字易错,写时应注意什么。
(四)听写生字新词。
(五)作业。
1.纠正听写中写错的词。
2.做组词、造句和填空练习。
《我们成功了》的教案
学习目标
⒈认识14个生字。
会写10个字。
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
⒊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规范书写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人们在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
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课前准备
⒈课件。
⒉学生课前搜集:
奥运会资料;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图片及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⒈每个人都有成功的经历,请大家简单地用一两句话说说自己做什么事成功了,成功后感觉如何?
指名述说。
⒉大家说的都属于个人成功,有没有什么成功的事情是很多人甚至是几千、几万人努力的结果呢?
指名述说。
二、创设情境
⒈播放(或讲述)北京申办奥运成功那神圣时刻的画面。
⒉这是什么时刻?
⒊你的心情怎样?
三、初读课文
⒈激趣:
⑴2001年夏天的那个夜晚,我们十几亿华夏儿女的眼睛都盯着电视里的萨马兰奇。
当听到萨翁那平稳而清晰的“北京”两个字时,我们的心沸腾了!
电视里一遍又一遍地放大着“我们赢了”这句话,我们的心里一遍又一遍地放大着自豪感和成功感。
北京申奥成功,是整个中国的成功。
这次竞争是体育的竞争,也是经济的竞争,环保的竞争,文明素养的竞争,国际形象的竞争。
“我们赢了”,不仅是北京赢了,申奥赢了,更是中国赢了,中华民族赢了。
世界选择了北京,北京将还世界一个惊喜。
⑵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课文就非常生动地描述了那感人的情景,请大家打开书,自由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描述的情景是否和你看到的画面一样。
不认的字可以借助课文下边小礼物里的拼音,也可以互相请教。
⒉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学生边读边划出难读的词、句,并把这些词、句认真读一读。
四、识字写字
⒈出示带生字的词语,指会读的同学先示范读一读,然后学生每个词读两遍,检查学生认读情况,可让学生单个读、指名领读、小组读来巩固。
⒉在朗读重点词句中进一步指导认读生字。
如,第一段中的“喜讯传来……”一句,第二段中的“人们挥舞……”一句,第三段中的“人们相第……”一句,都包含了较多的生字,可重点指导读正确。
⒊出示单字学生认读,给这些生字找朋友,组成词语。
⒋说说记字的方法,结合旧字识字,反复重现巩固识字:
如:
专、砖、转—传,军—挥,萝—锣,陆—击,
用—拥,包—抱,目—泪,杨—扬
⒌写字指导
引导学生发现:
拥、抱、扬三字都有提手旁,都是左窄右宽的字;泪、洋都有三点水,也是左窄右宽的字。
提醒学生注意:
“京”的上横、“互”的下横是长横;“申、洋”二字的竖为主笔;“互”字中竖折的竖和横折的折笔应该向左边斜;匹字的笔顺是:
横、撇、竖弯钩、竖折;泪是从眼睛里流出来的,所以右边是“眼目”不是“日”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2001年夏天的那个夜晚,我们十几亿华夏儿女的眼睛都盯着电视里的萨马兰奇,当听到萨翁那平稳而清晰的“北京”两个字时,我们的心沸腾了!
电视里一遍又一遍地放大着“我们赢了”这句话,我们心里一遍又一遍地放大着自豪感和成功感。
北京申奥成功,是整个中国的成功。
这次竞争是体育的竞争,也是经济的竞争,环保的竞争,文明素养的竞争,国际形象的竞争。
我们赢了不仅是北京赢了,申奥赢了,更是中国赢了,中华民族赢了。
世界选择了北京,北京将还世界一个惊喜。
二、了解背景
学生将自已知道的中国北京申奥的情况说给大家听,老师再补充一部分小资料。
帮助学生了解人们的心情。
三、朗读感悟
⒈教师范读(激动、自豪的语气),学生欣赏,并说说自已欣赏后的感受。
即:
你从老师的读中听出了什么?
⒉说说你们现在的心情,(指名说说自已的心情)请带上这种心情朗读课文。
学生练读课文。
⒊小组开火车朗读,比比谁能把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
⒋指名朗读,相机指导全班学生朗读。
如:
第一段中的“不约而同”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涌上街头?
北京立刻变成了欢乐的海洋是什么意思?
第三段中的“中华世纪坛人如海,歌如潮”是什么意思?
从“任激动的泪水尽情流淌”这句话中能体会到什么?
⒌老师听了大家的朗读非常感动。
让我们一起自豪地向全世界宣称--我们成功了!
(师生齐读课文。
)
四、全文升华
⒈指名朗读重点语句,全班体会并跟读。
(那句最令你感动你就体会体会再读一读)
⒉老师听了大家的朗读非常感动。
让我们一起自豪地向全世界宣称——我们成功了!
(师生齐读课文。
)
五、实践活动
展示搜集资料,了解奥运,了解北京,关注体育,奥运资料展。
(小组交流资料,全班资料展)
附:
资料袋
⒈北京申奥
2001年7月13日,国际奥委会在莫斯科召开会议,投票决定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办城市。
申办城市有北京、巴黎、多伦多、大阪、伊斯坦布尔。
北京市曾成功主办过1990年亚洲运动会,但还没有主办过奥运会。
1993年,在2000年奥运会申办的最终投票中,以两票之差输给了悉尼。
中国人以极大的热情企盼着2008年奥运能在北京举行,北京在“新北京、新奥运”的口号下,成功地开展了各种申办活动,获得国际奥委会申奥评估团的高度评价。
北京市政府承诺改善中国首都的污染状况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最终,国际奥委会选择了北京作为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办城市。
⒉中华世纪坛
中华世纪坛位于玉渊潭公园的南面,东边为军事博物馆,西边为中央电视台,是为了迎接新千年而特意兴建的。
在世纪坛南端入口处的中华世纪坛碑石正面镌刻的是江泽民总书记手书的“中华世纪坛”5个大字,碑石背面是中华世纪坛铭文。
还有总长约270米的青铜甬道,上面镌刻了从有人类出现到公元2000年的时间纪年。
主体建筑包括世纪大厅、东西方艺术馆、现代艺术馆和多媒体数字艺术馆,世纪大厅内的环形壁画,周长117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同类品种的壁画。
位于地下一层的多媒体数字艺术馆,最多可同时放映504个独立图像节目。
世纪坛由旋转的“乾”和不动的“坤”组成。
坛面直径47米,总重3200吨。
每4-12小时旋转一周。
水平圆台可演出歌舞、交响乐。
斜面台阶为千人观众席。
静止的“坤”外侧由淡黄花岗岩砌成,内部为140米长的环形展廊。
世纪坛将古老的坛与现代建筑相结合,充满了时代感、民族感。
不仅是千年交替的永久纪念,也是爱国主义和文化交流中心。
⒊词语
不约而同—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
聚集—聚集;凑在一起。
尽情—尽量由着自己的感情,不加约束。
申办—申请办理或举办。
喜讯—使人高兴的消息。
挥舞—举起手臂(连同拿着的东西)摇动。
飘扬—在空中随风飘动。
虹螺岘镇虹东小学赵 宁
教学片段:
今天学习《农业变化真大》,我从包里拿出西红柿、黄瓜、茄子,有的学生问:
老师您拿这些蔬菜做什么?
我说:
现在是什么季节?
学生说是冬季。
我接着又问:
冬天为什么有这些新鲜蔬菜?
学生争着说:
是大棚里面的。
我说:
对,这就是农业的变化。
接着我带领学生参观了蔬菜大棚,让学生亲自体验了农业的巨大变化。
分析: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此课中,我直接将情景生活化,并将教学内容分成:
认识农业、探究农业两个层次。
我带着学生走进大棚里,认识相关词语,把一个个陌生的词语(温度、湿度、光照)变得熟悉、清楚。
在这里不用我向学生讲解知识点,而是学生的独自探究“伟大”成果。
学生们通过实践获得了认知。
同时,语言也在认识和探究中得到了发展。
从这节课中,我仿佛看到了“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境界。
在这里没有教师,而是生活给了他们知识,给了他们学习的情感。
《葡萄沟》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知道我国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是盛产水果的好地方,激发他们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理解自然段,抓住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第二自然段,在理解各句的基础上,抓住全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第三自然段,帮助学生在理解句子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抓住全段的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录音磁带、录像带和投影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你们爱吃葡萄吗?
吃时感觉味道怎么样?
2.引入:
对,我和同学们有一样的感觉,葡萄酸中带甜,非常好吃。
那么,你们知道我们国家哪儿生产的葡萄最多最好吗?
(新疆葡萄沟)
3.揭示:
(板书)
好极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葡萄沟这一课。
二、范读课文
思考:
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
板书板书:
①葡萄沟的葡萄多、好。
②葡萄沟是个好地方。
过渡语:
课文中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呢?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自然段。
三、讲读
〈一〉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边听边想:
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2.指定3名同学分句读,说每句话。
谁能把这三句话讲的意思用一句话表达出来?
第二句总的说葡萄沟出产的水果,第三句具体说有哪些水果。
3.默读思考:
第二句和第三句有什么关系?
4.三句话讲了三层意思,请你联系全文想想:
在这一段中,哪句话讲的意思是主要的?
(追问)为什么?
你能说说这一段主要讲什么吗?
师:
今后我们在.总结自然段的段意时,就要紧紧抓住跟课文内容有紧密联系的句子。
(板书)
葡萄沟的葡萄。
最惹人喜爱
5.齐读,注意读出人们喜爱葡萄的心情,突出主要内容。
过渡语:
葡萄沟葡萄最惹人喜爱,那么,你觉得葡萄沟的葡萄长得怎么样呢?
〈二〉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
板书:
葡萄沟的葡萄长得特别好,(而且结得好多)
2.你从书中哪些句子,词语中感到葡萄长得特别好呢?
默读边读边画
生答:
“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
〈1〉从“茂密”一词可以看出葡萄的枝叶长得很旺盛,又多又好叶子一个压着一个看不出缝隙,说明叶子长得又多又好。
揭示:
这个句子是什么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
说明什么?
〈2〉你还能从这句话中的哪个词看出葡萄长得又多又好呢?
生答:
从“一个个”中,先比较“一个”和“一个个”
书上用了“一个个”,“一个个”比“一个”的数量要多得多。
一棵葡萄就像一个绿色的凉棚,棵棵葡萄都像绿色的凉棚,连成一片,说明葡萄长得又多又好。
〈3〉问:
为什么说“像搭起一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观察图)
生答:
因为葡萄是种在山坡上的梯田里,梯田的形状象一级一级的楼梯,一个台阶上就有一个绿色的凉棚,葡萄长得又多又好,连成了一片,所以说“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
过渡语:
葡萄的长势这样喜人,又丰收在望,你们高兴吗?
你能把这种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吗?
(2~3名)
〈4〉指名读(2名)评议
(追问)你还能从哪些词语、句子中感到葡萄长得又多又好呢?
生读:
“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
板书
a.从“一大串一大串”中可以看出葡萄不仅长得好,而且数量多,获得了大丰收,一串挨着一串地挂在葡萄架上。
(观察图)这是葡萄成熟后的景象,果实累累一大串挨着一大串。
b.从“有……”中看出葡萄的品种很多,结得也多,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师:
从葡萄成熟后的颜色我们可以看出葡萄的品种很多,课文中为什么说“五光十色,美丽极了”?
c.五光十色什么意思?
色彩鲜艳,形式多样。
①读这句话时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小声读仔细体会)再指名读。
②为什么你会觉得它很美?
③你能结合书上这个句子和生活中你见到的葡萄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吗?
④四人一组讨论。
学生发言:
在阳光的照射下,光线映在了葡萄上,各种葡萄反射出来的光,交织在一起,色彩非常鲜艳。
想象:
下过雨后,雨滴落在各种葡萄上,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
〈5〉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使人眼前仿佛看到了那五光十色的葡萄,成熟后的葡萄这样美,你能把这种美读出来吗?
〈6〉指名读(3名),再齐读。
(过渡语)是啊,葡萄在阳光的照射下,晶莹剔透,实在是惹人喜爱,更是让人垂涎欲滴。
〈7〉请你接着往下看,哪儿还写出了葡萄长得又多又好?
指名读,说
(“热情好……最甜……吃个够”)
抓住“最甜”和“吃个够”,因为葡萄多、好、甜才会让人吃个够,反之,也就不会了。
〈8〉通过朗读,分析老师教你在.总结段意时抓住跟课文内容有紧密联系的句子的方法,谁能说说这一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葡萄沟的葡萄长得枝叶茂密,结得又多又好。
(过渡语)是啊,葡萄沟的葡萄长得枝叶茂密,结得又多又好,再加上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让我们吃了个够,我们为我们国家有这样的地方而感到高兴自豪,请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读出赞美它的感情。
〈9〉齐读
〈三〉第三自然段:
(过渡语)葡萄获得了大丰收,有这么多这么好的葡萄,人们吃也吃不完,就想尽了各种方法来很好地食用它,你都知道人们都是怎么食用它的吗?
(学生发言)
同学们说得好极了,葡萄沟的人们也是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地来很好地食用它,他们除了同学们所说的外,就把剩余大量的葡萄制成了葡萄干。
我们来看课文的第三段(请一名同学读)
1.指名读,其他思考:
葡萄干是怎样制成的?
生答:
把成串的葡萄……葡萄干。
2.在哪儿制成的?
阴房什么样?
(看实物)(看录像)
3.制成的葡萄干什么样?
为什么很有名?
(拿出葡萄干)
〈1〉观察一下它的颜色怎么样?
〈2〉(品尝)味道怎么样?
(板书)色鲜味甜有名
师:
这一段主要讲什么内容呢?
老师这儿有三个答案运用我们刚才学习的.总结段意的方法来判断。
思考:
这一节主要要讲什么?
(出示小黑板)
(改为投影片)
每句话讲的什么意思,哪句是主要的?
〈1〉介绍阴房的样子。
()
〈2〉流动的热空气使葡萄制成葡萄干。
()
〈3〉葡萄沟的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
()
方法:
①指名读
②自由读
③判断,说明理由。
介绍阴房的样子及葡萄干的制作过程。
说明这里的葡萄干色鲜味甜有名。
过渡语:
葡萄沟的葡萄长得这样好,品种又这样多,已让人垂涎欲滴,葡萄干又是这样的色鲜味甜,又有这么多的用处,更是让人垂涎三尺。
你们说,葡萄沟到底是个怎样的地方?
〈四〉第四自然段:
1.齐读最后一段
2.作者在了解了葡萄沟后,饱含对葡萄沟深深的爱意,发出了心中的赞语,请你怀着与作者同样的感情,抒发出你对葡萄沟的赞美之情。
3.指定2名读,再齐读。
四、欣赏歌曲
葡萄沟的葡萄瓜果甜又甜,葡萄沟是个好地方,整个新疆都是好地方,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歌曲《新疆好》
(过渡语)我们不仅从书上了解到了葡萄沟是个好地方,而且从歌中也听到了,同学们喜欢葡萄沟吗?
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蜜蜂引路 蜜蜂 引路 优秀 教案设计 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