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查模拟考试文综试题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26840381
- 上传时间:2023-06-23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51.08KB
历史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查模拟考试文综试题解析版.docx
《历史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查模拟考试文综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查模拟考试文综试题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查模拟考试文综试题解析版
广东省东莞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检查模拟考试文综
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史记》载:
“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
管叔﹑蔡叔髃(yú)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
周公奉成王命,伐诛武庚﹑管叔,放蔡叔。
以微子开代殷后,国于宋。
”材料旨在说明
A.周代分封先代贵族以维护统治秩序
B.周初统治尚不稳固分封制受到冲击
C.西周初期中央集权雏形已开始出现
D.宗法秩序受到冲击周天子权威衰落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为周初三监之乱,反映的是周初政局不稳,分封制受到冲击,故B项正确。
材料反映周初政局不稳,分封制受到冲击,而不是分封先代贵族以维护统治秩序,排除A。
西周尚未形成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开始出现于春秋战国,排除C。
材料反映的是周初政局不稳,分封制受到冲击,不是宗法秩序且天子权威并未出现衰落,排除D。
点睛:
本题以分封制为切入点,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髃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畔周”,结合西周分封制的相关内容,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2.宋初,“艺祖有天下,首置诸州通判,以朝官以上充,实使督察方镇”。
北宋真宗以后,通判因“太平既久,其任稍削矣”。
南宋时期,更是每况愈下,通判对知州“知享平分之乐,而不能为关决之助”。
这说明宋朝通判
A.行政地位在逐渐降低
B.监察职能在逐渐减弱
C.兼具监察和行政功能
D.加强了宋朝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据材料“诸州通判……实使督察方镇……太平既久,其任稍削矣……不能为关决之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通判督察地方的监察职能在逐渐减弱,故B项正确;监察职能与行政地位是两个概念,材料不能体现通判的行政地位逐渐降低,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通判有行政功能,故C项错误;通判督察地方的监察职能减弱,这说明中央集权的逐渐削弱,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诸州通判……实使督察方镇……太平既久,其任稍削矣”,学生可以结合通判的相关知识,对材料进行仔细解读,得出“通判督察地方的监察职能在逐渐减弱”的结论,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3.在中国古代,儒学只是把道德作为一种现成的、肯定的价值与行为,缺乏对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
所以,一旦时代变动,其可靠性就会遭到质疑。
能弥补这一缺陷的是
A.荀子以法律强化道德的约束力
B.董仲舒将德治与大一统相结合
C.理学使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D.明清之际强调道德的实用价值
【答案】C
【解析】理学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弥补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故C正确;A项不涉及“天经地义”的信息;B中三纲五常没有上升到天的高度;D中是对传统儒学批判。
4.据史书记载,明朝时成都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但“千里无一桑株”;四川的阆中“家种桑而人饲养”,却不搞丝织业。
这些现象反映了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城市规模的扩大
D.长途运输的便利
【答案】B
【解析】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故A错误;材料反映了明朝商业较发达,许多行业都出现了分工的情况,故B正确;材料未提及城市规模,故C错误;D中长途贩运与材料中信息不符合。
5.1927年11月,中共领导人瞿秋白指出:
“革命潮流的低落与消沉,在现时的中国必须有三个条件:
一、反革命的统治能相当解决中国社会关系中的严重问题(如土地问题、劳资问题等);二、反革命的统治能够逐渐稳定;三、革命的群众溃散而消沉。
如今事实上中国绝对没有这些条件。
”这一认识的提出
A.结束了右倾错误思想的影响
B.加速了国共武装对峙阶段的到来
C.对革命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
D.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提供了依据
【答案】C
【解析】材料说明“革命潮流的低落与消沉”的三个条件在中国不存在,显然对于中国革命的形势估计过于乐观,故C正确;A是八七会议;此时国共对峙已经开始,故B错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已经提出,故D错误。
6.以下是1861—1884年总理衙门总署大臣、军机处军机大臣、其中总署大臣兼任军机大臣情况统计表。
这种安排
时间
总署大臣人数
军机大臣人数
其中总署大人兼任军机大臣人数
1861—1868年
7
5
3
1869—1875年
10
5
4
1876—1881年
12
5
5
1882—1884年
12
6
4
A.加深了清政府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B.推动了政治近代化进程
C.有效抑制了地方官僚势力的崛起
D.有利于洋务政策的推行
【答案】D
【解析】总署大臣兼任军机大臣占有的比例较大,之所以这样设置官职,主要是为了推行洋务运动的需要,故D正确;表格中官职并不是政府机构半殖民地化,故A错误;表格主要目的是满足洋务运动需要,不是政治近代化,故B错误;材料中是中央官职任命,不涉及地方官职,故C错误。
点睛:
本题是表格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
A、两头看,项间比:
①两头看:
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
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
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②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
B、察变化、译文字:
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
C、联教材、掘信息:
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
7.1906年,康有为在《法国革命史论》中认为,法国“欲以美国之政,施之法国,而不审国势地形之迥异”,终致大乱。
美国式政治体制虽为“至公至平之理”,但须循序渐进,若“未至其时”即赋予民权,便会导致民众“慓悍持权,动辄屠诛,人皆不保”。
康有为此论意在
A.否定法美政治制度
B.抵制国内民主革命
C.推进维新变法运动
D.深入学习西方文明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康有为认为法国经过大革命终致大乱;美国民主共和制的确立是民众进步、时代发展结果;而中国民众意识落后,赋予民权会导致大乱,体现了其反对革命派“革命”的主张,坚持改良,实行君主立宪,B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康有为否定法美政治制度,排除A。
维新变法运动发生在19世纪90年代末,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
材料体现康有为借法美政治制度来抵制国内民主革命,主张改良立宪,而不是深入学习西方文明,排除D。
所以选B
8.“在他们看来,抽签的整个过程,神都在显示着他的作用,抽签的结果是神意的表达,他们必须执行。
古希腊人对神意怀有敬畏之心,所以,抽签方法被雅典人广泛地应用到了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城邦公职人员的选任上面。
”这一措施
A.彰显了神权在雅典崇高地位
B.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
C.便利了雅典人参与国家管理
D.确保了公民大会决策正确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对神意怀有敬畏之心,所以,抽签方法被雅典人广泛地应用到了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城邦公职人员的选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神意怀有敬畏”不等于神权有崇高地位,古代雅典实行民主政治,不是神权统治,故A项错误;通过抽签选举城邦公职人员,显然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故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说明抽签选举的局限性,不是说明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问题,故C项错误;公民大会抽签选举,属于直接民主的体现,不能保障其决策一定正确,故D项错误。
故选B。
9.“英国‘光荣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美国革命的首创性在于将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贯彻”。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英国“全新政体”是伏尔泰启蒙思想的实践产物
B.美国“体制设计”与英国“全新政体”原则基本一致
C.美国“首创性”是孟德斯鸠政治学说的全面运用
D.英国“光荣革命”的胜利标志着“全新政体”建立
【答案】B
【解析】美国属于共和制,英国属于君主立宪制,二者都是资产阶级思想的体现,原则都是分权,故B正确;英国政体确立在启蒙运动之前,故A错误;C中全面运用,说法绝对;“全新政体”建立标志是责任内阁制确立,故D错误。
10.下图反映了18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小麦每夸特的价格波动情况。
影响图中小麦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是
A.1751年后英国农业工人工资的增加
B.1767年后英国的殖民地数大量减少
C.1800年前后工业革命增加小麦需求
D.1821年后英国开始大规模资本输出
【答案】C
【解析】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开始了工业革命,小麦价格波动应与英国工业革命的需求有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伴随英国圈地运动的进行,可知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殖民地数大量增加而非减少,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1821年后英国开始大规模商品输出,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1.“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
……由于许多历史原因(俄国比其他国家落后得多,战争带给它的困难特别大,沙皇制度腐朽透顶……),使得俄国革命比其他国家先爆发。
”材料主要说明
A.沙皇腐朽统治是十月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
B.政治经济状况落后使得俄国社会矛盾尖锐
C.俄国国内矛盾错综复杂促使革命迅速发展
D.一战加剧俄国社会矛盾加速了革命的爆发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战争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激化了俄国内部各种矛盾导致革命爆发,故D项正确。
沙皇腐朽统治是十月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A项正确但属于D项一部分,排除。
B项政治经济状况落后使得俄国社会矛盾尖锐是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之一,但属于D项的一部分,排除B。
C项俄国国内矛盾错综复杂是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之一,但属于D项的一部分,排除C。
点睛:
本题以十月革命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信息“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结合十月革命的相关内容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2.从1995年1月至2001年1月,世贸组织共收到202次贸易纠纷投诉,其中由发达国家起诉的是发展中国家的三倍,美国和欧盟共起诉110次,占总量的55.4%。
这种差别说明
A.多数发展中国家尚未加入世贸组织
B.外贸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中比重较小
C.发达国家的经济更易受到外部冲击
D.国际贸易规则对发达国家更为有利
【答案】D
【解析】世贸组织中美国和欧盟起诉次数占据总量一半之多,说明国际贸易规则对于发达国家十分有利,对于发展中国家极为不利,故D正确;发展中国家也大多加入世贸组织,故A错误;外贸在发展中国家比重仍然很大,故B错误;发展中国家容易受到外部经济冲击,故C错误。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转型时期的几个世纪(15—17世纪)中,英国成功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率先完成了从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期间,商人的数量和财富不仅迅速增加,而且社会地位也随之获得了提高。
……商人还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财富,与英国王权紧密结合,广泛参与国家政治事务,从而使国家制定有利于商人的政策法令。
……这一时期,英国商人逐渐成为一支数量可观、拥有强大经济政治实力的重要社会力量,对英国的社会转型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商业和商人的推动作用,近代早期英国社会转型的完成是难以想象的。
——白永亮《近代早期英国社会转型中的商人及其作用》
材料二:
明清商业相对繁荣,其中不乏豪商大贾,而称雄明清商界者又非徽商莫属。
明中叶以来三百年间,从其拥有的资金到广泛的影响力,皆为一时之冠,有“无徽不成镇”之谚……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结果不是使徽州产生资本主义,而是成为一个顽固坚持传统宗法等级制的堡垒,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阐述明清时期中国和近代早期英国商人群体是如何推动两国社会发展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推动社会变革与转型方面,与英国近代商人群体相比明清时期中国商人群体的不同,并分析原因。
【答案】
(1)中国: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城乡经济联系的加强;对各地区城市的兴起与繁荣起了积极作用;商人群体举行各种赈灾、修路、架桥等“义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对教育事业,社会公益事业以及交通运输等方面贡献较大;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发的出现和封建社会的解体;
英国:
英国重商主义的践行者和推动者,增加了英国的财富,增强了英国经济实力;在对外贸易上,发展海外贸易,开拓海外市场。
在工业领域上,商人不仅投资于乡村工业,甚至直接或间接的经营制造业,这对英国的工业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民族国家形成上,英国王权需要商人的资金支持,而商人需要以王权为代表的强大的民族国家的支持,他们共同巩固着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2)不同:
英国商人群体有力的推动社会转型,明清时期的中国商人群体没有成为社会变革和转型的重要力量。
原因: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盘剥与束缚;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商业资本用来置地、买官等,商人缙绅化,商业资本封建化;社会购买力低下,消费畸形;经商致富依靠权钱交易,权力支撑;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英国商人逐渐成为一支数量可观、拥有强大经济政治实力的重要社会力量,对英国的社会转型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可概括为英国商人群体有力的推动社会转型;根据材料“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没有成为社会变革和转型的重要力量方面作答。
第二小问,关于原因,根据材料“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结果不是使徽州产生资本主义,而是成为一个顽固坚持传统宗法等级制的堡垒”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权钱交易等)、经济(重农抑商政策、社会购买力低下)、思想观念守旧(商人缙绅化)等方面进行分析作答。
14.阅读下表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为19世纪中国和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部分历史事件。
从表中提取两项或两项以上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史论结合,历史术语准确;)
【答案】示例一:
工业革命引起了中西方历史发生转折性变化。
论述:
19世纪前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法国等其他欧洲国家的工业革命继之而起。
工业革命在经济上推动西方国家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工业资本主义崛起;政治上以英国议会改革和俄国农奴制改革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掀起高潮,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不断扩展;思想文化领域出现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潮,自然科学突飞猛进。
这一切预示资本主义将建立起对整个世界的统治。
另一方面,为了开展工业革命,开辟世界市场,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国家加紧对中国进行殖民侵略,通过鸦片战争等用武力迫使中国打开国门,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进而造成东方从属西方的局面。
同时,在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也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历程。
但如何实现近代化,是传统且落后的中国面对的重大课题。
总之,工业革命促进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崛起;而封建落后的中国则成为西方侵略对象,落后于世界潮流,中西方差距逐渐拉大。
示例二:
西方列强侵略对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了双重影响。
另一方面,列强侵略在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经济上,外商企业、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相继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的工业化进程;政治上,以维新派为代表的新的阶级力量崛起,提出建立民主政治要求并付诸实践,很大程度上冲击了旧有的封建制度和统治秩序;思想文化上,伴随西方思想涌入,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主题。
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体西用”和维新派维新变法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掀起思想解放的潮流。
尽管如此,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主观目的,是为了自身的殖民利益,而决不是为了传播近代文明、帮助中国成为独立富强的现代化国家。
因此,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中国才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史料信息的准确提取和对历史知识的准确运用能力,解题时应注意社会转型包含社会性质、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解答时需要从多角度分析归纳。
如从材料全局上看,体现了工业革命时期中西方之间差距迅速拉大,西方国家通过侵略等手段扩大东西方差距,中国被迫开始了缓慢的近代化历程;从微观上看,西方国家加紧侵略中国,也对近代社会带来了双面性的影响;可从以上角度结合中西方同期相应的史实进行阐述即可。
【点晴】此类试题为历年高考必考题型,解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需要准确阅读题干中,明确试题的要求,找出关键点;二是需要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三是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归纳,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解答时要做到史论结合,一份材料说一份话。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启动经济改革计划。
1932年8月,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制定的兵工整理计划,一方面,对全国的兵工厂提出了三个原则:
对地处沿海的兵工厂进行迁移;对靠近前沿的兵工厂亦应迁移;其位置颇适于国防之地位的兵工厂则加以扩充。
另一方面,“济南、金陵二厂,以国防上见地,固应移于安全地点,以因迁移而致绥靖所需的弹药减少供给起见,除必要者外,暂不迁移。
”1935年4月,国民政府成立资源委员会,隶属于军事委员会,其主要任务就是创办与国防有关的工矿企业。
1936年3月,资源委员会根据国防需要和可能的经济能力,拟定了一项重工业建设计划,预定于三年之内,在中部的湘、鄂、赣等内地建设与国防需要直接相关的重工业和矿业,奠定我国冶金、燃料、化学、机器及电器工业的基础。
——据《抗战前国民政府经济备战的军事价值初探》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国民政府经济改革的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上述经济改革的背景和影响。
【答案】
(1)活动:
迁移、扩建军工企业;建立资源委员会;创办与国防有关的工矿企业;在内地开展重工业建设.
(2)背景:
国民政府形式上完成了统一;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落后;国防力量薄弱;日本不断扩大侵华的威胁;国共对峙斗争激烈.
影响:
推动了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发展,为抗战提供了物质保障;促进了中西部经济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和国民经济体系.
【解析】
(1)根据题干中“一方面,对全国的兵工厂提出了三个原则:
对地处沿海的兵工厂进行迁移;对靠近前沿的兵工厂亦应迁移;其位置颇适于国防之地位的兵工厂则加以扩充。
另一方面,“济南、金陵二厂,以国防上见地,固应移于安全地点,”和1935年4月,国民政府成立资源委员会,其主要任务就是创办与国防有关的工矿企业。
可知活动:
迁移、扩建军工企业;建立资源委员会;根据“在中部的湘、鄂、赣等内地建设与国防需要直接相关的重工业和矿业,”可知在内地开展重工业建设。
目的:
增强国防力量,应对当时局势的发展。
(2)第一小问背景主要是根据时间进行定位,再集合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回答。
影响的回答一般坚持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有的时候是没有消极影响的,就不用回答了。
结合本题,背景的回答就是经济薄弱,日本不断扩大侵华的威胁;国共对峙斗争激烈。
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从推动了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发展,为抗战提供了物质保障、促进了中西部经济的开发以及工业布局和国民经济体系等角度归纳回答。
16.【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咸丰九年(1859年),郑观应入英商宝顺洋行做低级雇员,为洋行开辟了江西、福州等处揽载行。
同治十三年(1874年),被聘任为英商太古轮船公司总理,兼管账房、栈房等事务。
光绪三年正月(1877年2月),郑观应与太古签订的雇佣合同期满,因公司当局欣赏他的才干,又与他续订了为期五年的合同。
自光绪初年始,上海机器织布局、津沪电报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局等企业中都有他的投资或股份。
光绪七年,他总办上海电报分局;光绪八年二月他接受北洋大臣李鸿章委任,就职轮船招商局帮办,正式脱离太古轮船公司。
郑观应初到轮船招商局上任时,正值该局困难时期。
郑观应在了解到招商局的弊端之后,拟订了救弊大纲16条,包括用人宜贤、合理调度、减少消耗、加快船运周转、赏罚分明、禁止工作人员舞弊等措施。
与此同时,他偕唐廷枢于光绪九年与怡和、太古签订为期6年的齐价合同。
这一合同虽然向外商作了某些妥协,但也起到一定的限制外商倾轧的作用。
经过上述整顿,招商局业务颇有起色,出现了“股票价大涨”的局面。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观应整顿轮船招商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观应经济生涯发生的变化及其历史意义。
【答案】
(1)原因:
①内受官场积弊侵蚀;②外受怡和太古洋行的排挤倾轧;③出现亏耗严重难以维持的局面。
(2)变化:
从买办生涯到投资洋务企业(中国近代企业)
意义:
①振兴民族经济,促进中国经济近代化;②一定程度上抵制列强经济侵略、挽回国家利权。
【解析】试题分析:
(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考查的是郑观应整顿轮船招商局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准确归因的能力。
紧扣材料信息整顿的措施“包括用人宜贤、合理调度”、“减少消耗、加快船运周期”以及“但也起到一定的限制外商倾轧的作用”等,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以下方面展开组织答案:
受官场积弊侵蚀、、受怡和太古洋行的排挤倾轧、出现亏耗严重难以维持的局面等,所组织的答案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洋务运动·轮船招商局相关状况
【名师点睛】对洋务运动意义和教训的认识。
意义:
第一,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清政府的统治。
第二,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同时也为中国后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和提供了借鉴。
教训:
国家工业化对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中体西用”)只学习先进技术却不改变落后的政治制度是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广东省 东莞市 届高三上 学期 期末 检查 模拟考试 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