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宿迁修远洪翔众兴三校高三联考语文解读.docx
- 文档编号:26839534
- 上传时间:2023-06-23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37.77KB
江苏宿迁修远洪翔众兴三校高三联考语文解读.docx
《江苏宿迁修远洪翔众兴三校高三联考语文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宿迁修远洪翔众兴三校高三联考语文解读.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宿迁修远洪翔众兴三校高三联考语文解读
江苏宿迁修远、洪翔、众兴三所省三星级学校高三联考-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针灸/熏炙整饬/敕造契约/锲而不舍婢女/无裨于事
B.佝偻/龃龉倜傥/孝悌绯闻/缠绵悱恻亵渎/龟玉毁椟
C.债券/缱绻创伤/怆然拘囿/良莠不齐嗫嚅/摄生之道
D.摩挲/窸窣商贾/蛊惑冈峦/力能扛鼎疑窦/买椟还珠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
A.“网络水军”通过雇佣大批人手在互联网上集体炒作某个话题或人物,以达到宣传、推销或攻击某些人或产品的目的。
B.去年以来,日方在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钓鱼岛的问题上接连采取错误的举措,使中日关系正常发展受到严重干扰。
C.交通台日前播报说,有的人在小轿车内开着空调过夜,由此发生窒息死亡事件每年都有发生,应该引起司机朋友们的高度重视。
D.我们一定能在世界舞台展现出古老文明大国的风范,那时我们的城市不仅会变得更加美丽,每一个人也会更讲文明。
3.探究不同时代的寒暄语,通过语言内容的变化分析它的特点和折射出的心理。
(4分)
(1)20世纪70年代:
“你吃饭了吗?
”
(2)20世纪80年代:
“你下海了没?
”
(3)20世纪90年代:
“你找到工作没?
”
(4)本世纪初期:
“你买房了吗?
”
(5)2013年初:
“你船票准备好了没?
”
内容变化的特点:
▲
折射出的心理:
▲
4.阅读下面三句话,按要求回答问题。
(5分)
①鲁迅先生说:
“无论什么事,如果连续搜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以成为一个学者。
”
②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说:
“我在这一点上就像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
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他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
”
③一位历史学教授曾给学生讲:
“如果你能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
上面三句话,既有共同点,又各有差异。
请分别回答。
(每小题不超过10个字)
(1)三句话谈论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鲁迅侧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歌德侧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历史学教授侧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黄宗羲,字太冲,馀姚人,明御史黄尊素长子。
尊素以劾魏阉死诏狱。
思宗即位,宗羲入都讼冤。
至则逆阉已磔①,即具疏请诛曹钦程、李实。
会廷审许显纯、崔应元,宗羲对簿,出所袖锥锥显纯,流血被体。
时钦程已入逆案,实疏辨原疏非己出,阴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质,宗羲立奏之,于对簿时复以锥锥之。
狱竟,偕诸家子弟设祭狱门,哭声达禁中。
思宗闻之,叹曰:
“忠臣孤子,甚恻朕怀。
”明亡,清诏征博学鸿儒。
掌院学士叶方蔼,敦促就道,再辞以免。
未几,方蔼奉诏监修明史,以礼来聘,又辞之。
上曰:
“可召至京,朕不授以事。
即欲归,当遣官送之。
”宗羲虽不赴征车,而史局大议必咨之。
乞审正而后定。
尝论宋史别立道学传,为元儒之陋,明史不当仍其例。
朱彝尊②适有此议,得宗羲书示众,遂去之。
王夫之,字而农,衡阳人。
张献忠陷衡州,夫之匿南岳,贼执其父以为质。
夫之自引刀遍刺肢体,舁往易父。
贼见其重创,免之,与父俱归。
明王驻桂林,授行人。
时国势阽危,诸臣仍日相水火。
夫之三劾王化澄,化澄欲杀之。
明亡,益自韬晦。
归衡阳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
吴三桂僭号於衡州,有以劝进表相属者,夫之曰:
“亡国遗臣,所欠一死耳,今安用此不祥之人哉!
”遂逃入深山,作祓禊赋以示意。
三桂平,大吏闻而嘉之,嘱郡守馈粟帛,请见,夫之以疾辞。
当是时,海内硕儒,推容城、馀姚、昆山。
然诸人隐遁自甘,声望益炳,虽荐辟皆以死拒,而公卿交口,天子动容,其著述易行于世。
惟夫之窜身瑶峒,声影不出林莽,遂得完发以殁身。
顾炎武,字宁人,昆山人。
见明季多故,讲求经世之学。
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
炎武自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所至辄小试之。
垦田于山东长白山下,畜牧于山西雁门之北,累致千金。
遍历关塞,四谒孝陵,六谒思陵,始卜居陕之华阴。
谓“华阴绾毂关河之口,虽足不出户,亦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
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若有志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便”。
乃定居焉。
尝与友人论学云:
“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多闻,则为空虚之学。
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康熙十七年,诏举博学鸿儒科,又修明史,大臣争荐之,以死自誓。
炎武之学,大抵主于叙华就实。
精韵学,撰《音论》三卷,又广交贤豪长者,虚怀商榷,不自满假。
[注]:
①磔:
古代酷刑之一,车裂肢体以处死。
②朱彝尊:
人名。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宗羲对簿,出所袖锥锥显纯,流血被体被:
覆盖
B.狱竟,偕诸家子弟设祭狱门,哭声达禁中狱:
官司
C.明亡,益自韬晦。
韬晦:
收敛锋芒,隐蔽行迹
D.炎武自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所至辄小试之自负:
自以为了不起
6.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在明亚亡后在政治上都采取了与清朝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这一态度的一组是(3分) (▲)
①敦促就道,再辞以免②得宗羲书示众,遂去之
③遂逃入深山,作祓禊赋以示意④荐辟皆以死拒
⑤窜身瑶峒,声影不出林莽⑥大臣争荐之,以死自誓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④⑥D.②③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黄宗羲嫉恶如仇,铁骨铮铮,入都讼冤,锥刺阉党,拒绝贿赂,终于为父昭雪。
B.王夫之拒绝与张献忠合作,自伤肢体,救出被扣为人质的父亲。
参加明王政府,为国事弹劾王化澄,几乎被杀。
明亡后,避居衡阳之石船山。
C.顾炎武参加过鲁王军队,事情不利后对于国事心灰意冷,转而经商,最终累致千金。
D.黄宗羲虽然屡次拒绝清廷征召,但清修明史,他仍然提出自己的意见并被采纳;顾炎武认为做学问的前提是做人,清廷征他修明史,他誓死不从。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朱彝尊固适有此议,得宗羲书示众,遂去之。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荐辟皆以死拒,而公卿交口,天子动容,其著述易行于世。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又广交贤豪长者,虚怀商榷,不自满假。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离亭燕张昪①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
水浸碧天何处断?
霁色冷光相射。
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
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
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
①南宋初人,作者经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
此词为作者退居期间所作。
②低亚:
低垂。
(1)“水浸碧天何处断”中的“浸”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请简要赏析。
(3分)
(2)词的下片,一个“怅”字饱含情意。
请简要分析“怅”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4分)
(3)《历代词人考略》评说“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两句意境“极苍凉萧远之致”。
试结合本词内容作简要分析。
(3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肇锡余以嘉名。
(屈原《离骚》)
(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庄子《逍遥游》)
(3)悬泉瀑布,▲。
(郦道元《三峡》)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韩愈《师说》)
(5)_ __▲_ __,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
(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_ __▲_ __,衣食足而知荣辱。
(《管子》)
(8)夫▲,保邦于未危。
(《尚书·周官》)
五、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一14题。
篱笆青青
宋长征
①篱笆青青,来自乡村的深处,青绿着,蜿蜒着,像一条绿色的丝带,拴住乡村的暖,拴住庄户人的脚步,拴住千里万里之外游子的心。
你见过山的险峻,见过海的宽广,却不一定就见过一围小小的篱笆,纤细,温柔,一如母亲慈爱的眼神。
等你走得近了,等你放下手中的行囊,你禁不住要停下来,在这小小的篱笆旁,借着篱笆青青的思绪,想起了远方的亲人。
②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段小小的竹林。
青青的叶子,细细的竹节,繁密或稀疏的枝条,透过去,能看见鸡的逡巡,鸭的悠闲,或许还有一条狗戒备的眼神。
忽而,篱笆深处闪过一张朴实的面孔,和蔼的女主人会用浓浓的方言问你:
渴了,还是累了,要歇歇脚?
庄户人家的日子散乱,不过水是甜甜的。
没错,甜津津,凉丝丝,你不要介意隔着竹篱递过来的青瓷大碗,井里汲取的凉水混着竹的清新沁人心脾。
③竹篱内外,陌生也变得如此温馨。
④一丛篱笆可能是一棵棵紧密相连的花椒树。
尖尖的针刺均匀分布在相互交错的枝丫间,不挡风,不挡雨,却可以忠实守护好自家的小院。
院子里的枣树挂满了果儿,红的青的真好看,馋煞了几个调皮的乡下小子,他们围着花椒树篱笆转了好几圈儿,就是没找到一个可以下手的地方。
这些,树篱都看见了,只是不想说,但等八月十五的当口,卸枣果儿,主人自会提了满满一篮子,东家西家,左邻右舍,哪个乡下的捣蛋鬼都能咀嚼上甜丝丝脆生生的大红枣。
⑤花椒树上已然挂满了一嘟噜一嘟噜的小花椒,红红的,秋风里飘着麻酥酥的香味儿。
⑥一丛篱笆可能是一串长长的豆角丝瓜架。
父亲随便插了一圈小木棍,母亲在春天撒上种子。
单等着春风吹,单等着夏雨下,长长的木篱笆上开满了花。
有吊瓜花,有丝瓜花,有紫红如梅朵的梅豆花。
要不人说乡下的母亲辛苦呢——见缝插针地打扮了一下,就给小小的农家小院牵来一篱笆美丽的花。
蜜蜂嗡嗡飞,蝴蝶对对舞,偶尔也有一只小虫子躲在花篱的深处,弹起柔柔的丝弦。
⑦繁花锦簇的木篱笆是母性乡村优雅的蕾丝花边,掩映间,羞怯不语。
⑧红红的朝阳升起来了,一声鸡啼唱破了黎明,一刹那乡村沐浴在七彩云霞下,鸟儿们在篱笆上唱起了情歌,歌声婉转,流淌着多情的音符。
我自散发着谷物香醇的梦里醒来,绕着青青的篱笆看了又看,像读一首诗,像欣赏一幅画,像听一曲古典的乡情乡韵。
每片叶子都是清新的,每朵花都飘散着清香。
就连晶莹的露珠,一旦亲近上青青的篱笆,也会久久舍不得离去。
它快乐地从高处滑落,落在低处的叶面上,又调皮地跌落在篱笆下青青的草丛里;又或许被几只早起的蚂蚁匆匆抢了去,分享着自然母亲赐予的芳醇。
⑨花墙,当我想起这个词来,青青的篱笆把我包围在幸福的记忆中央。
我知道,乡村是贫穷的,但乡村又是那样的质朴。
每一个村庄有每一个村庄的气息,每一个村庄都会有几条青青柔柔的篱笆墙。
春天,你推开料峭的春寒,跟墙角的爬山虎较着劲儿,和田野里的庄稼打个赌——一定要把乡村打扮成如花的女儿。
秋天,你怎能拒绝篱笆上面青青红红的果实,长长的丝瓜,爬一路结一路,点缀其间;紫红的梅豆,站在最高处,像一面面飘扬在风中的旗帜。
母亲呢,正忙着招呼路过篱笆门的大娘婶子:
“多摘点,多摘点,你看这篱笆要压塌了呢!
"
⑩平原的乡下,不见山不见水,唯独随处可见青青的篱笆。
土墙呢,嫌太厚,嫌太重,让人感觉不到一丝轻松;砖墙呢,嫌太高,嫌太冷,有点不近人情;只有篱笆墙的影子,青青细细柔柔长长,像过也过不完的青葱岁月。
我从乡下走来,深深懂得篱笆墙的弱德之美:
不与人争辩,也不自惭形秽,只要心中永驻春天,生命的青绿会一直蔓延。
⑾轻轻的,当我的眼神再次抚摸青青的篱笆,刚好暮色渐浓。
一弯新月升起在村庄的上空,皎洁的月光洒在屋檐上,流泻在安静的庭院中,穿过岁月那围青青的篱笆,投影在我安静的思绪里。
这一生,是不是我也会拥有自己的篱墙,一丛青青的竹,或一排密密的小树,抑或一条开满春天的花墙,清与浊,真与假,善与恶,都不会轻易逾越。
⑿
多只愿与一面清寂的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
(选自2012年12月《美文欣赏》,有删改。
)
11.作者在文章的第①段中运用了第二人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分)
12.简要分析本文第⑻段划线句子语言特色。
(6分)
13.文章以“篱笆青青”为题有什么好处?
(4分)
14.文章最后一段说“我只愿与一面清寂的篱笆,与乡村相守到老”,简要探究其中的含义和作用。
(6分)
六、现代文阅读:
实用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小题。
朴槿惠:
“嫁给韩国的女人”
储信艳
出身豪门的她年轻时便遭遇父母先后被刺杀的厄运,政治家庭的悲剧让她始终抗拒婚姻。
她20多岁便踏入政坛,以女儿的身份成为韩国特殊的“第一夫人”;她钟爱中国文化,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曾伴她度过最痛苦的时光。
她就是朴槿惠。
60岁的她成为韩国历史上、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近现代史上首位女国家元首。
2012年11月19日的大选,大部分韩国老年人将选票投给了朴槿惠。
在50年前,朴槿惠就已经是他们心目中的“公主”。
朴槿惠的父亲朴正熙是韩国最具争议的总统之一。
在他治下,韩国实现了经济腾飞,但反对者也指责朴正熙是“独裁者”。
1961年,朴正熙以政变方式推翻李承晚政权,时年9岁的朴槿惠成为了“大令爱”。
高中时期,朴槿惠的学习成绩一直是第一名,不过也有“过度成熟”和“因过度慎重而沉默寡言”的评价。
虽然母亲陆英修非常希望她学习史学,但她却考入了西江大学电子工学系。
母亲曾多次说,“槿惠好像没有选择普通女性所选的平凡道路”。
“作为总统的女儿,并非如想象般美好。
”朴槿惠曾说。
朴槿惠人生的第一次转折是母亲的遇刺身亡。
1974年8月,陆英修被刺。
此时22岁的朴槿惠正在法国旅行,匆匆回国也没有见到母亲最后一面。
由于父亲不肯续弦,年轻的朴槿惠代替母亲履行“第一夫人”的责任。
“她从小就学会了政治和外交等治国经验,这是她的优势之一。
”檀国大学教授金珍镐认为。
在朴槿惠当时的日记中写了这样一句话:
“现在我的最大的义务是让父亲和国民看到父亲并不孤单。
洒脱的生活,我的梦想,我决定放弃这所有的一切。
”
第二次转折在1979年。
10月26日,朴正熙到情报部长金载圭官邸吃晚饭。
席间朴正熙斥责金载圭工作不力,金载圭一怒之下,拔枪射杀总统。
父母的相继离去,不仅令朴槿惠经历丧亲之痛,同时遭遇了令人心寒的背叛。
朴槿惠曾在1981年的日记中这样写道:
“痛苦是人类的属性,它能够证明人还活着。
”“她的父母都被杀死了,她很难相信其他人,不会将自己的感情表现出来。
”韩国资深媒体人李成贤对此深有感触。
朴正熙死后,随后的韩国总统全斗焕掀起了一场批判朴正熙的运动。
朴槿惠曾在电梯里见到了朴正熙时期的一名部长。
她高兴地招呼“您好”,但此人直到出电梯都没有看她一眼。
“她不开放,不与任何人沟通。
她不热情,也不冷酷,只是冷冰冰的,一直都这样。
朴槿惠与所有人保持距离,这是她的标志。
”一名曾和朴槿惠共事的人这样评价她。
也有人批评朴槿惠没有自己的想法,或者不知道她的心里在想什么。
由于家世影响,朴槿惠虽年轻时也有喜欢的人,甚至戏称“初恋”是赵子龙,但她最终放弃了婚姻。
朴槿惠精通中文,尤其钦佩冯友兰。
“20多岁时曾面临难以承受的考验和痛苦。
”她说,在艰难的岁月中,《中国哲学史》蕴含了让她变得正直和战胜这个混乱世界的智慧。
上世纪90年代末,经历了金融危机的韩国人,开始怀念朴正熙时代的高速发展。
此时,朴槿惠适时地回到了公众视野。
“如果只有我自己舒舒服服地活着,那等我去世后就不能堂堂正正地见父母。
”1998年,45岁的朴槿惠打出“为父亲未竟事业尽一点力”的口号,以压倒性优势当选国会议员。
她加入了大国家党,2004年,当大国家党由于政治丑闻濒临绝境,她又挺身而出当选党首。
一年之后,朴槿惠成功带领大国家党重返第一大党位置。
朴槿惠为以男人为中心的大国家党带来一股清风,她佩戴母亲的首饰,模仿母亲发型。
许多韩国人认为,朴槿惠具备传统韩国妇女的温柔、有礼、安静和耐心,又继承了父亲的钢铁意志。
地方选举期间,朴槿惠遭到不明身份男子用文具刀袭击,右脸被割伤,伤口长达11厘米,从耳朵一直到下巴,医生为她缝了17针。
遇刺后,朴槿惠用手捂住伤口,仍想发表讲话。
2012年,60岁的朴槿惠终于成功。
这位曾以撒切尔和英国女王为榜样的“冰公主”,成为改写东北亚地区近现代政治史的女性。
朴槿惠曾说:
“我没有家庭可以照顾,没有子女可以继承财富。
国家是我唯一希望服务的对象。
”韩国媒体称,朴槿惠是“嫁给韩国的女人”。
(节选自《人民文摘》,2013年第2期,有删改)
15.为什么称朴槿惠是“嫁给韩国的女人”?
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6分)
16.请结合文章,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6分)
(1)在50年前,朴槿惠就已经是他们心目中的“公主”。
(2)痛苦是人类的属性,它能够证明人还活着。
17.简析文章倒数第三段(文中划虚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
(6分)
七、作文(7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副对联,上联是“若不撇开终是苦”,下联是“各能捺住就成名”,横批“撇捺人生”。
“若”字如果不向左撇就是“苦”字,“各”字如果能把那一捺变成一点就是“名”字,一撇一捺即“人”字。
这副对联所蕴涵的人生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根据你的思考或者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要求:
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宿迁市修远、洪翔、众兴三所省三星级学校高三联考
语文附加题
(满分40分,考试时间30分钟)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
(10分)
《大学》、《中庸》本《》中之两篇。
自宋程正叔抽出此二篇特别提倡,乃创为《四子书》之名,其次序:
一、《大学》,二、《论语》,三、《孟子》,四、《中庸》。
于是近七八百年来,此二篇之地位骤高,几架群经而上之,斯大奇矣!
区区《大学》一篇,本不知谁氏作,自此书列于四书之首其篇中致知格物四字惹起无数异说辩难之作可汗十牛然以此为孔子教人入德之门非求得其说不可。
由吾侪观之,此篇不过秦、汉间一儒生之言,原不值如此之尊重而固守也。
《中庸》篇论心论性,精语颇多,在哲学史上极有价值。
要而论之,《大学》、《中庸》不失为儒门两篇名著,读之甚有益于修养。
且既已人人诵习垂千年,形成国民常识之一部分,故今之学者,亦不可以不一读,但不必尊仰太过,反失其相当之位置耳。
(节选自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6分)
20.写出文段中横线处的内容(前为书名,后为人名)。
(2分)
21.请简要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列句子的表述有误的两项是()()(5分)
A.“头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四川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引箭随身,手持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
”这段话描写的是《三国演义》中关羽的形象。
B.《哈姆雷特》中鬼魂一角对剧情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的出现改变了哈姆雷特的命运,没有他就没有哈姆雷特,剧作伊始就以他悲伤而庄严、惨苦而坚定的形象奠定了全剧悲剧的氛围。
C.《茶馆》的第二幕,这时的裕泰茶馆渐趋衰落。
清朝灭亡了,但是中国依旧在黑暗中。
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劳动群众,已经通过自己的切身经验,直感到中国上层统治形式的更替并未使社会发生任何本质的变化,并不曾埋没社会固有的任何不合理的现象。
D.《老人与海》是根据真人真事加工而成的小说,所以它既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又是一部有多层寓意的作品。
E.《孔乙己》里的“孔乙己”,《白光》里的“方玄绰”,《端午节》里的“陈士成”,都是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的事物,喜欢在过去的世界里思考问题的人物的代表。
23.简答题(10分)
(1)“你真真是水晶心肝玻璃人”,这是李纨评价谁的话?
突出此人什么特点?
请举例说明。
(5分)
(2)简述《欧也妮•葛朗台》中欧也妮拥有大量钱财但并不感到幸福的原因。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求乞者鲁迅
我顺着剥落的高墙走路,踏着松的灰土。
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
微风起来,露在墙头的高树的枝条带着还未干枯的叶子在我头上摇动。
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
一个孩子向我求乞,也穿着夹衣,也不见得悲戚,而拦着磕头,追着哀呼。
我厌恶他的声调,态度。
我憎恶他并不悲哀,近于儿戏;我烦厌他这追着哀呼。
我走路。
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
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
一个孩子向我求乞,也穿着夹衣,也不见得悲戚,但是哑的,摊开手,装着手势。
我就憎恶他这手势。
而且,他或者并不哑,这不过是一种求乞的法子。
我不布施,我无布施心,我但居布施者之上,给与烦腻,疑心,憎恶。
我顺着倒败的泥墙走路,断砖叠在墙缺口,墙里面没有什么。
微风起来,送秋寒穿透我的夹衣;四面都是灰土。
我想着我将用什么方法求乞:
发声,用怎样声调?
装哑,用怎样手势?
……
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
我将得不到布施,得不到布施心;我将得到自居于布施之上者的烦腻,疑心,憎恶。
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我至少将得到虚无。
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
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
灰土,灰土,……
………………
灰土……
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四日
注:
本文收录于《野草》。
《野草》创作时正值五四的消退,当时的社会或许可以用希望与绝望来概括。
本文用一个冷色调的行路画面,通过画面的细节刻画,体现一种肮脏的社会和扭曲的灵魂。
反复和象征借代不断运用,产生一种不断刺激灵魂的效果。
24、“高墙”、“灰土”、“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分别指什么?
体现了鲁迅怎样的生活经历?
(7分)
25、“布施”有何含义?
“布施”与“求乞”体现了人与人的什么关系?
(4分)
26、鲁迅为何不愿做个“受施者”与“布施者”?
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世界观?
(4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C
2.B(A搭配不当,“推销”不能与“人”搭配,C成分赘余,“由此发生”和“每年都有发生”重复,D语序不当,“不仅”移到“我们的城市”之前。
)
3.(4分)
内容变化的特点:
内容变化具有时代性。
(或“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反映出所处时代的社会热点问题)(2分)
折射出的心理:
生存问题是不同时期人们关注的话题。
(或民生问题是不同时期人们关注的话题或“对民生问题忧虑的心理”)(2分)
4.(5分)
(1)要注意积累材料(2分)
(2)积累要长期坚持(1分)
(3)要积累有价值的材料(1分)
(4)要多积、广积材料(1分)
5.D(自负:
自己怀有)
6.B
7.C(“心灰意冷”不对)
8.(10分)
(1)朱彝尊正好有这种主张,得到黄宗羲的书信以后拿给大家看,便删去《明史》中的《道学传》。
(3分,关键字词“书”、“示众”、“去”。
每句1分)
(2)虽然朝廷征召都以死拒绝,可是公卿称赞,天子动容,他们的著作容易在世上流传。
(4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 宿迁 修远洪翔众兴三校高 三联 语文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