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集体备课.docx
- 文档编号:26829773
- 上传时间:2023-06-23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6.86KB
匆匆集体备课.docx
《匆匆集体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匆匆集体备课.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匆匆集体备课
《匆匆》集体备课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
理解“匆匆、遮挽、徘徊、蒸融、凝然、茫茫然、伶伶俐俐”等词语的意思。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体会、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修辞等方法。
4、懂得“匆匆”的含义,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教学重点】
1、感受文章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积累语言。
2、感受时间的“匆匆”,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的,感悟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懂得时间的匆匆流逝,从而珍惜时间。
【教学准备】
幻灯片、音乐
【备课时间】2013.2.27
【备课人】彭爱容叶饶秀陈霞金龙海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激趣: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了《长歌行》,谁愿意背诵给大家听?
2、学了这首诗,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呢?
3、“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是啊,时间如流水匆匆,一去不复返!
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也曾在他的文章中表达了这样的感叹,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时间的匆匆。
板书课题。
4、了解作者:
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朱自清先生吗?
5、解题:
“匆匆”是什么意思?
在朱自清先生的文章里,“匆匆”指的又是什么呢?
二、自读自悟
按要求自读课文:
1、学会7个生字。
2、把课文读正确。
3、思考问题:
文中“匆匆”指的是什么?
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有没有回答?
三、小组合作
1、读准词语:
匆匆、遮挽、徘徊、蒸融、凝然、茫茫然、伶伶俐俐涔涔、潸潸、遮挽。
2、听写词语,互查互批。
3、组内朗读课文,读不通、读不顺的重点练习。
四、读文解疑
1、指名朗读课文。
2、讨论问题:
文中“匆匆”指的什么?
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他有没有回答?
一、自主朗读,感悟体验
(一)自主阅读,组内交流:
1、默读课文,想一想:
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
找出文中的语句,用心体会。
2、和小组同学交流你的理解和感受。
3、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
把你想到的说一说。
(二)集体交流:
1、读出文中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1)“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日子从我们生活的细微之处,在我们不注意时不知不觉地流逝了。
)
指导朗读:
体会时间短暂易逝。
作者细心地发现日子在洗手、吃饭、默默时,在我们不注意它时悄悄地过去了,除了以上的例子你还能想到其他的方面吗?
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中想开去——(聊天时,日子从嘴边过去;玩耍时,日子从手里过去;看电视时,日子从屏幕上过去;晒太阳时,日子从身上一闪而过……)
(2)“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我掩着面叹息。
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作者想留住时间,但时间还是匆匆地过去了,作者只能掩面叹息,而时间又在叹息里闪过了。
)
指导朗读:
读出作者想留住时间的迫切以及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惋惜之情。
(3)过渡:
是啊,岁月如梭,时光飞逝,时间在我们每个人的眼前飞快地闪过,一日复一日,一年又一年。
这就告诉我们,要珍惜美好的时光,把握住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刻,跟时间赛跑,不要让时间白白地匆匆地流逝,以至于感叹、惋惜。
1、找出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交流、朗读: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3)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
3、细读课文,画出与作者有同感的句子,感受作者情感,感悟文章道理:
(1)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讨论:
作者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感受?
(2)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什么呢?
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a理解:
徘徊罢了,匆匆罢了。
b问一问自己能做什么?
c问一问想问的人能做什么?
d写话练习:
在逝去如飞的日子里,我能做——,我能做——,我还能做——。
三、回读全文,懂得惜时
作者以优美的笔触表现了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
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些什么?
四、友情倾诉,共享格言
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请你把一句有关惜时的格言送给我们身边的人好吗?
五、作业
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惜时格言。
板书设计
匆匆
花有重开日
逝去如飞 - 珍惜时间
人无再少年
《十六年前的回忆》集体备课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
、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
受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教学准备:
①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
②自学生字新词。
备课人:
金龙海陈霞叶饶秀彭爱容
备课时间:
2013.4.8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同学们,每当清明节时,我们都要祭奠过世的亲人,缅怀离世的朋友。
而每一年清明节,我们更应该想起那些为了中国的解放,为了世界的和平而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
我们曾经为黄继光勇堵枪眼而感动,为邱少云烈火烧身而震撼,也为卢沟桥的英雄而振奋,更为狼牙山的壮士而激动。
今天,让我们在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一起走进第10课,深深地怀念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革命的先驱──李大钊同志。
(板书课题)
二、抓住“回忆”,整体感知
1.自渎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认读生字、生词情况。
3.再读课文,想一想:
按时间顺序,“我”回忆了父亲的哪些事情?
三、品词析句,感悟“革命者”形象
1.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顺序,默读三部分课文,划
出描写父亲语言、行动、表情的语句,然后读一读、想一想:
你眼前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革命者?
2.交流讨论:
a被捕前:
⑴“局势越来越严重……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
这段话中哪个词引起了你的特别关注?
(从“坚决、不能轻易、哪能离开”这些词语中能看出父亲很倔强,为了革命,明知处境危险
,也坚决不离开。
)
⑵“那年春天……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
父亲为什么而忙碌?
⑶填空:
被捕前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
⑷指导朗读。
b被捕时:
⑴读议句子,填空:
被捕时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对他们的没有道理可讲的。
⑵分角色朗读。
C法庭上:
重点品析“父亲瞅了瞅我们……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一段:
⑴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⑵父亲为什么“安定”、“沉着”?
(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⑶填空:
法庭上的父亲是一位( )的革命者。
⑷指导朗读。
四、回归文本,感悟“父亲”形象
1.在我们眼里,李大钊同志是一位卓越的革命者,在女儿的眼里,李大钊同志是一位伟大的父亲。
课文的字里行间里无不流露出女儿对父亲深深的敬爱。
2.再次朗读课文,划出写“我”心里感受的句子,想一想:
女儿
眼里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3.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相关语句感受李大钊同志对孩子的慈爱及在危险面前给予亲人信心与力量的父亲形象。
4.父爱如山。
身为革命者的李大钊不能像寻常的父亲与孩子共享天伦之乐,但父亲爱国、爱党的情怀却给年幼的女儿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因此,当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年后,女儿李星华回忆起这些往事,仍然如昨日般清晰。
五、感悟写法,课外拓展
1.听老师读第一自然段与后三自然段,说一说:
你听出了什么?
a内容上:
女儿为父亲的遇难而痛苦,并深深地怀念父亲。
b写法上:
通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
2.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也采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
(工友阎振山被捕前后)
3.1927年的春天,在局势越来越紧张的时候,李大钊同志每天早出晚归地在干什么?
被捕后,他在狱中又是如何与敌人斗争的?
这些内容文章中没有写到。
请你结合查阅的资料,借鉴“前后照应”的写法,任选一个空白进行补充。
4.交流展示、评价。
《为人民服务》教学反思
浮梁一小叶饶秀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
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
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为人民服务》是一篇演讲稿,属论说文范畴。
课文距今已近六十年,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知之甚少,不易理解,难以引起情感的共鸣,又因为学生是初步接触这类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文中一些语句含义深刻,更是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一、了解背景。
课前让学生查找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资料,特别是有关张思德的资料(例如,电影《张思德》中的片段),尽量缩短学生与文本的情感距离。
二、理清思路。
熟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说说课文围绕主要观点(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军队应该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
三、联系实际。
要让学生领会课文讲的道理,就应引导学生联系他们熟悉的事例,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例如,为人民利益而死,就可以让学生联系他们刚刚学过的课文里的革命先烈李大钊、郝副营长等;在如何对待批评、对待同志、对待困难等问题上,都可以举出一些生动感人的事例,帮助学生领会文中所讲的道理。
四、抓住重点语句。
毛主席这篇演讲词论点鲜明,论述缜密,采用了一系列的论证方法使语言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因此教学中我主要抓住重点句体会。
例如在第2自然段的教学中,黑板出示重点句。
理解句意,引导学生体会两种人死的不同感情色彩,再通过对比朗读进一步体会句子蕴含的道理。
第3自然段的教学主要是抓住关联词,采用填空的方式,通过关联词的咀嚼,揣摩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体会主席语言的严密性。
第4、5自然段的教学是由扶到放,在“死的意义”、“不怕批评”的语段中感受了文本语言特点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体悟,体会毛主席语言的严密性。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浮梁一小陈霞
《桃花心木》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流畅、寓意深刻。
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编选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从中感悟人生的道理;三是初步感悟文章的语言特点。
本课教学我紧扣目标,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读课文,抓主要内容。
读了课文学生不难说出本科的主要内容,老师要教给学生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抓住线索,突出重点进行教学。
种树人的哪些举动让作者感到奇怪?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学生很快在读课文中找出答案。
这一部分本预计反复朗读,让学生明白种树的目的所在,为下文理解育人道理做铺垫,但由于我的疏忽,没有反复朗读,导致学生理解不够透彻,给下文的理解造成障碍。
接下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找到我听了种树人的话受到了什么启示,理解“不确定”的意思,理解独立自主的意思,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生活中会遇到那些不确定因素?
然后反复读文。
这一部分学生理解的比较透彻。
三、回归课题、体会写法。
重点体会课文以“桃花心木”为题,不是单纯地写树木,而是借树木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
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风雨和磨难,就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
树似人,人如树,树与人的形象叠印在一起,以此体会到文章在表达上借物喻人的方法。
然后再扩展,回顾以前学习的文章,说说文章是什么物喻人的。
学生谈到了《白杨》谈到了《梅花魂》,并且能够说出文中喻人的道理。
由此,说明学生明白了借物喻人的真正含义。
课堂效率的提高,需要师生共同的努力,缺一不可。
分清轻重缓急,“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全方位、多渠道为学生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开设赏识教育和创新教育,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进入乐学境界,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阅读题解题技巧之我见
浮梁一小陈霞
语文阅读理解在语文教学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它不仅是学生日常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和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必备技能。
从小学语文升学考试改革发展的趋势看,阅读理解题的比重在逐渐加大,其中主观测试题的题量呈上升趋势。
而学生在考试中该题项失分较多。
往往在考试时,碰到阅读题型,大多数学生表现出畏难情绪,不知该从什么地方入手,乱了方寸,稀里糊涂答题,做题不完整,答题答不到点子上,本来会做的题也往往丢分,导致成绩不理想。
其实,阅读理解题并不像有些同学想象的那么难,只要明确解题要求,遵循一定的解题思路,掌握一些类型题的解题方法,大部分题还是能够正确解答的。
如果掌握了阅读理解的解题要求和做题思路,就会消除畏难情绪,所谓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我就语文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谈一些自己的教学体会和浅见。
一、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
在解答阅读题时,千万不要慌,要静下心来,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先从容易的入手,逐渐的打开思路。
粗心是学习的大忌,对于语文的阅读理解也不例外。
在审题的时候,要像对待数学试题中的数字一样,认真看清每一个字、词、句、甚至每一个标点,要看清题目的要求,分析问题的提问要点。
粗心的同学往往会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
例如要求给加点的字注音,有的同学反而把加点的字给解释了。
类似的情况,在考试时常常能见到,粗心是一部分同学在该题项中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在做题的时候要仔细认真。
二、仔细研读语段,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
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
内容广泛,题材各异。
通常阅读一篇文章,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
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
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
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
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
有的学生要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
有的学生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
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
因此,解答这类题的中心步骤就是阅读,既要阅读短文,又要阅读题目。
阅读时要注意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
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就可以对文章后面所给的问题,分别用“一次判断”、“逐个分析”以及“排除法”等方式来进行判断解答了。
三、巧妙借助“原话”,确定解题空间。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的文章中来,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如果它没有明确要求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我们也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如若它指定必需要使用学生自己的话来回答的话,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将文中的原话加以翻译,再换言之。
力求挖掘原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
有些题目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语文试题的开放性要求试题答案能,自圆其说,答案最佳。
汉语词汇如此丰富,感情色彩如此浓烈,因此在阅读的时候,要仔细认真、深入分析,回答问题时,对于遣词造句要仔细揣摩、反复推敲,根据不同体裁的特点,不同的语境,要准确的使用词语。
四、选择适当方法,答题力求言之有理。
在做阅读理解题时还是有一定方法可寻的,我们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类型的题目,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解答。
我这里大致总结为4种。
1、置于语境。
即将问题放在上下文中思考。
此方法适用于“理解词义;理解含义深刻句子;找近义词、反义词体验情景等。
2、体验情景。
就是让学生与作者进行角色互换,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并做出回答。
此方法特适用于问答以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题目。
3、联系生活。
即从文本中跳出来,把思维的范围再扩大,想想与此有联系的东西:
如学过的课文、知识的积累、生活经验是否可帮助自己解题。
此方法特别适用于谈自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类题目。
4、结合中心。
这是解答阅读题最不能忽视的一种方法。
从文章中心出发来思考每一个问题,答案就有了落脚点。
五、合理控制答题时间,先易后难。
解题时不要边看阅读理解的问题边从阅读理解的文中查找答案,因为用这种方法难以提高阅读理解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深层理解阅读理解的文章。
首先应浏览阅读理解的全文,了解阅读理解全文的概貌。
看完后,应记住阅读理解文章的要点,阅读理解重要的结论以及阅读理解中的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文章中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同时我们一定要掌握好阅读理解的解题速度,有效地控制阅读理解的答题时间,先易后难是做阅读理解题目时的一般方法。
碰到阅读理解的难题时,千万不要钻牛角尖,耽误太多时间。
一时做不出的阅读理解的题,要果断舍弃,以免影响解别的较有把握的阅读理解题。
待全部阅读理解题解完后,如有剩余时间再回来做放弃的阅读理解题。
总之,我认为,在语文阅读理解训练中,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只有遵循正确的教育规律,交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和放松,才能真正做到事半而功倍,收到语文阅读教学的良好效果。
以上仅为笔者教学中的一点经验,所谈观点甚显肤浅,只期能与同仁商榷
真情流露,笔耕不辍
————浅淡小学作文教学方法
浮梁一小叶饶秀
小学六年级语文的教学任务,作文教学自然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然而,在我从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面对一班来自各农村小学的孩子们,作文教学又成了我面临的最大难题。
每当语文教师把作文题目写在黑板上时,大多数学生都免不了抓耳挠腮,过了半节课还在“望题兴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我想:
主要是学生常常把作文当做是一项任务来完成,与实际生活脱离轨道,加上学生们的生活经验不丰富,课外书籍看得太少,知识面太狭窄,语汇太贫乏。
尤其缺少细致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
于是,我开始对症下药,试图除去“作文难”这个在学生们潜意识里的毒瘤。
一、体验生活,真情流露
文章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学生对客观事物熟视无睹怎能写出文章?
应该让学生去观察事物,获得第一印象,掌握第一手材料有东西写。
一切感情来源于生活,而这真实的感情就是一篇文章的核心元素。
可见,作文的第一步,就是要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得到自己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从而就能确定下这篇作文的中心,有了中心就有了灵魂,而这灵魂正是给他最多感触的那份真情。
所以,我常在作文教学中强调“写你的真情实感,字里行间要有真情流露!
”
二、提倡模仿,积累运用
张志公先生说“模仿是学习写作的必经之路”。
在小学阶段,模仿范文进行一种创造的作文训练便是我们日常所说的仿写。
在学生面对作文确定中心以后,他需要不同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来完善作文,这是作文对感受的一种提升。
那么这些不同的方式方法从哪来?
模仿必不可少。
小学生作文正是扶床学步,哑哑学语的阶段。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以范文引路,实行读写结合,指导学生从仿写起步学习作文,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因为范文可以直观地告诉学生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反映客观事物,表现内心感受。
从中,学生也可以领悟到许多实用的写作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为他们今后的构思提供材料,从而打下比较扎实的写作基础。
三、大量阅读,丰富写作内涵
确立中心,能正确表达出来,这是文章有了“精”髓,但这篇作文的“精神”还是没有完全体现的。
古人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可见,这“神”就要从大量阅读各种书籍中得到了!
古代如此,现在也一样。
大量阅读可以积累词语。
作文由若干句子组成,而句子则是由词语构成。
日积月累,学生就可以积累大量的词语,在以后的写作中就可以信手拿来使用,选择最适当的词语。
这样就可避免作文时语言乏味、无话可说的现象出现。
大量阅读可以掌握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
好的文章,除了题材新颖、言辞优美、生动具体外,还要有恰当的表达方式。
如果大量阅读各类文章,就可以学到各种表达方式,写作时就可以根据体裁和内容的需要选择最佳表达方式,这样可以使文章变而不乱,起到引人入胜、使读者欲罢不能的作用。
大量阅读可以丰富情感体验,如果大量阅读各类文章,学生就可以体验作者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如果读得深入,甚至可以同作者同欢乐,共哀愁,体味人生的喜怒哀乐,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
有些学生在阅读时,文章里写的事正好与自己的一些经历相同或相似,因而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的体验多了,学生的情感自然就会丰富起来,写起文章来就会融进自己的感情,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那种干巴巴的“感情”,从而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大量阅读可以积累间接生活经验,增加各种知识。
由于学生的年纪小,生活圈子小,活动时间少,因此他们的生活知识、社会知识等都非常少。
大量阅读可以使学生间接获得他们还没有机会接触的自然、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知识经验,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
这样他们在写作文时,在选材、叙述或说明时就可以减少甚至避免生活常识或其它知识性的错误。
四、 激发兴趣,学会观察,常练笔
小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任何新鲜的东西都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如果在他们学习写作的时候可以培养他们的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学生愿意写,喜欢写,经常自己主动写。
那么以后的作文教学就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了。
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写出好文章。
教师应当激发学生们观察事物的兴趣,教给他们观察事物的方法,扩大学生生活和范围,丰富学生的见闻与经历,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只要用心,身边的一切都能写作,老师应当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特征、变化,让他们自己用心灵去发现和感受,让学生捕捉自己觉得有趣、新奇、有意思的事物或感受。
这样逐渐养成观察习惯,积累写作的材料,写起作文来就得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匆匆 集体 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