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生字教学课堂实录5篇.docx
- 文档编号:26829562
- 上传时间:2023-06-23
- 格式:DOCX
- 页数:34
- 大小:36.43KB
《搭石》生字教学课堂实录5篇.docx
《《搭石》生字教学课堂实录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搭石》生字教学课堂实录5篇.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搭石》生字教学课堂实录5篇
《搭石》生字教学课堂实录5篇
《搭石》生字教学课堂实录1
一、激情导入
师: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这一块块、一排排搭石吗?
(记得)这一块块搭石,它们是那么普通、那么平凡,它们到底具有怎样的魔力使作者刘章钟情于它,为它痴迷呢?
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第二十一课《搭石》(多媒体出示课题),再一次走进刘章的家乡,去感受那里淳朴的民风,体验那里美好的民情。
(板书课题)
二、研读交流
师:
(简笔画)在家乡这条无名的小溪上,一排排搭石构成了家乡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那里的景美,人更美。
景美在何处?
人又美在哪呢?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在课文中找一找吧。
同学们可以把找到的相关句子画出来,读一读,再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学生自学探究,教师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情况)
师:
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发现大家不但能自己认真读课文,画句子,而且能够主动地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成员交流。
现在,谁想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感受?
生:
我找到的美是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
从这句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
我能感受到这是一位很为别人着想的老人。
师:
从哪可以看出来呢?
生:
因为句子中说“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就是说老人无论自己有什么着急的事,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就一定会把搭石摆好。
所以我说这是一位很为别人着想的老人。
师:
有理有据,说的不错。
从这个场景中,你还看出了什么?
生:
我感觉这是一位很善良的老人。
师:
理由呢?
生:
因为这位老人宁可自己先不赶路,也一定要把搭石摆好。
从这我能看出这位老人非常善良。
阅读是对话的过程,当学生要把自己的体验交流出来的时候,教师要认真的倾听,并且从倾听中捕捉信息,恰当地评论、点拨,引发学生深度地思考。
师:
那请同学们看这两句话。
(多媒体出示)
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2、上了点年岁的人,怎样急着赶路,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
师:
谁能读一读这两句话?
(指名读)
师:
能说一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吗?
哪句话描写老人摆搭石的场面更适合?
生:
第一句话更合适。
师:
为什么?
生:
因为第一句话中,有无论,只要,一定,这些关联词语,而且后面还说“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
师:
“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
这是因为老人怕搭石不稳,从这也可以看出老人很为别人着想。
师:
从你的发言中老师也可以看出你是一位读书认真,并且善于思考的孩子。
谁能再读一读描写老人认真搭石的句子?
(指名读)
师:
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
我觉得他读得一般。
我觉得在读的时候,应该把那几个关联词语读得重一些。
师:
哦?
那你能为大家读一读吗?
(生读)师:
读得确实不错。
师:
透过句子,我仿佛看见了在瑟瑟的秋风中,一位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放下包裹,俯身搭石的情景。
多么善良,多么可亲的老人啊!
让我们一齐来感受一下吧!
师引读:
上了点年岁的人,生齐读。
师:
你还在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发现并感受到了美?
生:
我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发现了美。
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
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
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
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面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
这句话中的“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说明人们走搭石时都想着后面的人,我觉得这也是家乡人的一种美。
师:
对,心中有他人也是一种美。
谁还愿意说一说你找到的美?
生:
我找到的美也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象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
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美?
生:
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一种协调有序的美。
因为这是一行人一起过搭石,所以他们在走的时候必须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就是说谁的步子也不能出差错,这样才能配合默契。
师:
对,这是一种和谐的美。
(板书:
和谐)从这句话中,你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
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了声音美。
师:
声音美?
声音美在哪?
生:
踏踏的声音,象轻快的音乐。
师:
你能模仿一下过搭石的声音吗?
(学生模仿)
师:
好象不够轻快,听着有点沉重的感觉呢。
试着轻快一些。
(学生再次模仿)
师:
踏踏的声音,真象一个个快乐的音符,谱出了家乡一首首动听的歌谣。
师:
你还能感受到这句话中蕴涵的其他美吗?
生:
还有画面美。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
(播放音乐,师读句子)
师:
谁愿意把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生:
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美丽的小山村,上工,下工的人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从搭石上协调有序的依次而过的情景。
他们走得很整齐。
生:
我的脑海中想象的是一阵微风吹来,水面上微波荡漾,人影绰绰的那副很美的画面。
师:
谁愿意把大家带到那美好的画面中?
(指名读)师:
你读得太美了。
谁还愿意试一试?
师:
同学们仿佛已经陶醉其中了。
你还在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发现了美?
生:
我在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发现了美。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这句话是说两人同时过桥的时候,谁也不会抢着过,而是让对方先走。
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美。
师:
对,美还体现在互相谦让中。
(板书“谦让”)
生:
“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从这句话中我感到家乡的人彼此都非常友善。
这个环节仍然是研读交流阶段,还是让学生自己来寻找美、发现美、体验美。
美就在文本之中,就在字里行间,走进文本,读出文本,这才是阅读教学的境界。
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发现,用自己的心去体验,每个学生的发言都洋溢着自己的个性。
师:
有道理。
或许,乡亲们的友情就在这彼此相遇时的拉家常中形成了。
谁还找到了课文中的美?
生: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
这句话中有一个成语,谁找到了?
生:
理所当然
师:
理所当然?
说一说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
理所当然就是天经地义,理应如此的意思。
师:
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这句话中的“这”指什么呢?
生:
指年轻人背老人过河。
师:
那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生: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我的家乡只要年轻人遇见老人过搭石,就一定会背老人过去,人人都这么做,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师:
在一个村庄,如果人们把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看成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的话,那你认为,在这个村子里还有哪些事会是理所当然的呢?
生:
刚才说的那几件事,老人摆搭石,人们过搭石时互相谦让,这些在家乡可能都是理所当然的事。
师:
课文中没有写到的事情呢?
想象一下。
生:
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背刚上学的小孩过搭石肯定是理所当然的事。
生:
谁家遇到什么困难了,大家一起帮助她,也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事。
生:
即使俩个人之间发生了一些矛盾,也绝不会大声吵架,我想这可能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理所当然”是文章的关键语句,这个词语也是最能体现人性美的点睛之笔,是驾驭教材抓住关键所在.读课文就是要做到“咬文嚼字”,不仅要理解字面的含义,把这个词放在整体的语境中,联系上下文去体验,并且还要注意用好这个词。
此环节的处理没有停留在词语教学的表面,而是还做到了通过抓住关键词,让学生体验到人性的善美,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
师:
对,正是这些理所当然的事,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在搭石这道风景中,我看到了老人躬身搭石,你看到了什么呢?
(多媒体出示)
生:
我看到了一行人协调有序过搭石生:
我看到了年轻人伏身背老人过搭石生:
我看到了两人相遇过搭石时互相礼让
师:
所以说,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师引读,生齐读第五自然段)
要把直白的文字转换成丰富的表象,达到知情义的统一,这是阅读教学追求的境界。
三、拓展延伸
师:
这一桩桩,一幕幕,事虽小,情却浓。
搭石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搭石无语心有情”,搭石对老人说:
“老爷爷,谢谢您在溪水中为我们摆搭石,可是秋天水凉,您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啊!
(多媒体出示)
搭石对老人说
(老爷爷,谢谢您在溪水中为我们摆搭石,可是秋天水凉,您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啊!
)
搭石对年轻人说(
)搭石对大家说(
)生:
搭石对年轻人说,你们背老人过搭石,谢谢你们!
生:
搭石对大家说,你们这些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真值得我学习!
这是利用变换角色和转换思维角度的方法来体验文本价值。
搭石原本是无生命的,如果给予它的生命,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去发现、去表达。
把搭石赋予人的思维,这个搭石也就成了学生代言者,学生可以借助搭石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生的体验得到充分地释放。
师:
同学们说的真好。
是啊,就是因为家乡人具有了(指板书)善良,无私,尊老,谦让等这些美好的品质,才会有家乡淳朴的民风,和美好的民情。
我想,这种美,不仅感动着搭石,也感动着你,感动着我。
在作者刘章的家乡,美就是秋天里溪水中那一块块排列整齐的搭石,美就是乡亲们从搭石上协调有序的依次而过,美就是年轻人伏下身子背老人过搭石的那一瞬间。
其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美。
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你还发现了哪些美呢?
生:
美是妈妈的微笑生:
美是乘公交车时人们按顺序排队上车生:
美是遵守学校的各项纪律生:
美是在汽车上给老人让座生:
美是献给老师的一杯热茶
生:
美是和同学闹矛盾后彼此握手相视一笑的那一瞬间生:
美是老师的微笑
师:
(笑)那你觉得老师现在美吗?
生:
美。
师:
是的,美无处不在。
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就会发现美其实就蕴藏在我们身边每一件平凡的事物中。
让我们象作者刘章一样,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我们身边的美吧!
这篇课文洋溢着人性美,通过前面的研读与交流,学生对美有了深刻的理解和体验。
而文本的价值关键要唤起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学语文很重要的一个理念也要学做人。
要关注情感的升华,加强理解文字和生活的联系。
但是生活的拓展不能牵强,也不能没有限度,见好就收才能不失语文教学之本。
此环节设计既不附赘,也不僵化。
可以说自然得体。
师:
短暂的四十分钟就要结束了。
最后,请同学们踏着搭石,离开教室。
再一次回味刘章家乡那淳朴的民风和美好的民情吧!
同学们踏着搭石离开教室。
(配乐《爱》)
《搭石》生字教学课堂实录2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目标与内容中要求:
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本板块正是据此设置的阅读策略单元。
《搭石》是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作家刘章的一篇散文。
写了家乡人摆搭石、走搭石的情形,赞扬了家乡人互相谦让有秩序的淳朴民风。
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快速读文,完成练习。
教师采用“探究、实践、体验”的学习方式,以寻找“美”作为这节课的主线,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小组交流,体会字里行间的人性美,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快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捕捉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制作重点语句的课件。
2.搜集作者刘章的资料,准备歌曲《让世界充满爱》的视频。
学生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一节小诗:
故乡是大真大美,
故乡是大音大象,
故乡的每一块石头,
也像明珠闪光!
2.自由读,指名读。
3.引导学生发现:
在作者心里,故乡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说)
4.小结:
同学们真会思考,从简短的一节小诗中读懂了那么多。
那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对,这首小诗的作者是刘章。
(课件出示刘章的照片)有人称他是“农民诗人”,因为他从小在农村长大,后来又回到农村工作,在那里生活了多年。
山乡的人物,燕山的草木,田里的庄稼,农家院里的瓜果蔬菜、猪驴牛羊,乃至溪头的一砖一石,都能涌入他的笔端,生发浓浓的诗意。
他还特地为故乡的搭石写了一篇文章——《搭石》。
请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题目,“搭石”要写得稳稳的。
5.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新课伊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把学生带入课堂氛围中,介绍作者,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做好情感铺垫。
二、借助导读,明确方法
1.过渡:
这一课与第一单元的课文有些不同,我们来看一下课前导读(出示课前导读)。
(1)指名读课前导读。
这段话给了我们怎样的提示?
(2)小结:
这个导读内容有两层意思:
一是要求我们快速读文,记下所用的时间;二是给我们提出了建议,告诉我们怎样去快速读文。
2.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快速读文,并记录一下所用的时间。
3.阅读这篇文章,同学们用了多长时间?
举例说说你们是怎样阅读的。
(生交流:
2分钟、3分钟、4分钟等,时间长短不一。
)
(1)生交流阅读体会。
预设:
A.我就是按照导读去读的,一直读下去,没停。
比如“汛期”这个词我不懂,但不影响理解课文内容,我就没有管它,继续往下读了。
B.我也是这样,一直读下去。
我读到第3自然段开头的俗语“紧走搭石慢过桥”时,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读得特别生硬,但我没有回读。
我一直往下读,读着读着,对这句话好像有一些理解了。
(2)小结:
从同学们的交流中,可以知道,大家已经领会了快速阅读的方法。
就是集中注意力去读,暂时放下不理解的地方。
因为这些都不影响我们读懂文章的大致内容。
设计意图:
充分利用课前导读的功能,使学生明白怎样去快速阅读,训练学生快速读文的能力。
用记录阅读时间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检查一下大家对生字的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
汛间谴惰衡协绰
(1)检测学生对多音字“间”的掌握情况,指导学生读准“间隙、间隔、中间、时间”等词。
(2)学生齐读会认字,说说哪个字容易读错。
(3)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检测学习效果,考一考会认字的读音。
2.理解词语。
(1)出示:
山洪暴发溪水猛涨
①指名读。
②读着这两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
A.我仿佛看到了洪水很大。
——哪个字让你有很大的感觉?
(暴)
B.我仿佛看到了溪水涨得很快。
——哪个字让你有溪水涨得很快的感觉?
(猛)
(2)出示:
汛期间隔联结平衡懒惰平稳俗语
①指名读。
②谁能说说“联结”的意思?
指导学生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来理解词义。
(3)出示:
清波漾漾脱鞋挽裤协调有序人影绰绰理所当然
①指名读。
②说说自己能够理解的词语。
3.指导学生读长句子,正音,把句子读得正确、通顺。
句子一:
上了点儿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句子二: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句子三:
每当上工、下工……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设计意图:
本教学环节的内容基本上是根据预学案的学习要求来设计的,这也是对学生预习的一个反馈性了解。
对三个长句子的朗读、理解、感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读通、读顺只是第一层次的要求。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路
1.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课文。
思考:
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2.组织学生交流。
边说边引导学生读课文中相关的内容。
3.试着用小标题概括各部分内容。
话搭石(第1自然段)、摆搭石(第2自然段)、走搭石(第3、4自然段)、赞搭石(第5自然段)。
设计意图: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梳理,理清文章结构。
尤其是对文章内容进行标题式的概括,有助于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为下面深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五、细读课文,感悟美好心灵
1.过渡:
同学们,你们真会读书,粗略一读就知道了这么多东西。
刚才,大家都提到了一个词——搭石。
那什么是搭石呢?
请大家再读读课文,找到文中介绍搭石的句子。
2.交流:
(1)出示句子。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着过去,这就是搭石。
(2)指名读句子。
看着书上的插图说出“二尺左右的间隔”中的“间隔”就是“距离”的意思。
(3)体会搭石的重要。
这就是搭石,透过这一块块石头,你又想到了什么?
老师在读课文的时候,一边读一边想,想到了许多许多。
比如读到“进入秋天,天气变凉”这里,我就想到了:
人们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摆搭石呢?
你能读读课文,帮助老师解答这个问题吗?
预设:
A.“每年汛期,山洪暴发,溪水猛涨。
”洪水会冲走原来的搭石,或者把搭石冲得不平稳了,所以人们要在汛期过后的秋天重新摆搭石。
通过师生交流理解“汛期”——江河水位定期性的上涨时期,一般在每年的五六月到九月。
这段时间,因为受梅雨、台风天气的影响,雨水较多,江河水位容易上涨,引起“山洪暴发”“溪水猛涨”。
“山洪暴发”“溪水猛涨”那可是很猛、很凶的,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人们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摆搭石呢?
还有别的原因吗?
B.“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很不方便,所以要摆搭石。
请你把不方便的感受加进句子里,读一读。
师生对话,体会搭石的作用:
山洪过后,人们出工要——(生:
脱鞋挽裤)可通过表演来理解“麻烦”。
收工要——(生:
脱鞋挽裤)
赶集要——(生:
脱鞋挽裤)
访友也要——(生:
脱鞋挽裤)
来来去去都要——(生:
脱鞋挽裤)
这样不停地脱鞋挽裤,真是——麻烦!
一旦到了秋凉之后,溪水变得冰凉,人们就——(生:
没法通过这条小溪了。
)所以——(生读句子)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着过去,这就是搭石。
而有了搭石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无须脱鞋挽裤。
人们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摆搭石呢?
还有别的原因吗?
C.“我的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五六个小村庄分布在小溪的两岸。
小溪的流水常年不断。
”我从这里感受到了人们来来往往都要从小溪经过,如果没有搭石,那天凉的时候,人们过小溪就会不方便了。
是啊,搭石成了家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已经和乡亲们的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所以——(生读句子)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着过去,这就是搭石。
(4)感受人们的用心。
是啊,同学们边读边想,就想出了这么多,帮助老师解答了问题,还知道了乡亲们的生活离不开搭石。
请你再细细地读读这句话,一边读一边想:
你还会想到些什么?
(5)小结:
每年,人们都要自觉、用心地摆搭石。
我们从摆搭石的细节中感受到了人们美好的心灵。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文中看得见的具体的“美”和看不见的心灵“美”,为下节课体会搭石默默无闻的美和人们的心灵美起到了示范作用。
六、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你认为哪些生字需要给同学们提个醒?
(挽、惰、衡、隔)
2.课件播放生字书写动漫,学生观察。
3.教师范写,学生学写。
重点指导“惰、衡”,强调这两个左右结构的字笔画较多,要认真观察部件位置,写紧凑。
“惰”右下“月”的撇变为竖。
“衡”中部下边的“大”的捺要变为点。
4.评价书写:
先小组互评,再全班评价。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
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
要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所以课堂上一定要安排适当的时间进行写字教学,注意对写字质量的评价和反馈。
七、小结本课,引出话题
这节课,我们不仅读通了课文,还初步了解了什么是搭石,它有什么作用,从而感受到了乡亲们美好的心灵。
为什么作者刘章深情地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是一道怎样的风景呢?
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
出示下节课需要研究的话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既能延伸学习兴趣,又能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向课外。
他们会在课后思考下节课将要研究的问题,学习动机被唤醒,真正做到主动学习。
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学生互相纠错。
2.指名朗读全文,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思考:
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板书:
景美)
3.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搭石》,再次走进作者的家乡。
设计意图:
检查复习,梳理巩固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实现温故知新。
二、精读课文,体会意境
过渡: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让我们仔细读课文,用心发现美。
(一)指导学生默读第2~4自然段,说说课文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从哪些语句中可以体会到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并与学习伙伴交流。
(二)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灵活进行两个板块的学习。
1.预设板块一:
出示:
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指名朗读,读出美感。
(2)理解“协调有序”。
①引导学生质疑:
这几句话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情景?
(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
)
②创设情境,小组合作读:
作者写得如此生动,使我们如临其境。
现在,让我们一起进入走搭石的行列中,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读一读。
我问问你们,现在你们走的是什么?
(搭石)走得不好就要掉进水里,有没有信心走好?
好,从这儿开始。
(3)引读: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生:
抬起脚来)后面的——(生:
紧跟上去)前面的——(生:
抬起脚来)后面的——(生:
紧跟上去)前面的——(生:
抬起脚来)后面的——(生:
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生:
轻快的音乐)。
可边表演边朗读或展开想象来理解。
(4)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在指挥吧!
(没有)
(5)小结:
对!
动作这样默契,这样有序。
这就叫“协调有序”。
(板书:
和谐美)体会得多好哇!
再看看这个句子,你又从哪儿体会到了美呢?
(6)结合画面,理解“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①A.“绰”有两种意思,在“人影绰绰”中是什么意思?
[课件出示:
a.宽绰。
b.(体态)柔美。
]
B.词语“绰绰有余”是什么意思?
②“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
(7)美读佳句,背诵积累。
①过渡:
是的,这既像一幅美丽的画,又像一首清丽的小诗。
谁能读出诗一样的感觉?
(指名朗读)
②全班配乐朗读。
2.预设板块二:
(1)出示:
上了点儿年岁的人……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①指名朗读,质疑:
哪些词语最让你感动?
(无论、只要、一定、直到)
②理解“踏”。
A.你们觉得这是怎样的踏?
B.指导朗读。
是啊!
正是这小心的踏,踏了几个来回的踏,踏了又踏的踏,踏出这位老人的善良,你能把老人的形象读出来吗?
③体会淳朴民风,丰满人物形象。
A.老人这样为他人着想,如此善良,你觉得中年人会怎样做呢?
青年人呢?
像你们这样大的孩子呢?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搭石 生字 教学 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