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通病防治手册公路隧道审核版.docx
- 文档编号:26829543
- 上传时间:2023-06-23
- 格式:DOCX
- 页数:37
- 大小:33.13KB
质量通病防治手册公路隧道审核版.docx
《质量通病防治手册公路隧道审核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质量通病防治手册公路隧道审核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质量通病防治手册公路隧道审核版
9 隧道工程
9.1 洞口工程
9.1.1洞口及洞外防排水
9.1.1.1边仰坡坡面冲刷
1、表现及典型特征:
雨水冲刷形成天然水道、局部深陷、坍塌及洞口边坡失稳。
2、主要产生原因:
没有及时修筑洞顶截水天沟及排水系统,致使大面积汇水涌入洞口,造成严重冲刷;边仰坡防护封闭不及时。
3、防治及应对措施:
及时修筑洞顶截水天沟(应在进洞前修筑完毕),完善排水系统,将外部水源截断,引至天然沟渠,降低雨水对边仰坡坡面冲刷;减少对天然坡面的破坏,及时封闭边仰坡(黄土坡面不宜使用喷锚封闭)和洞门工程。
9.1.1.2洞口及洞顶积水
1、表现及典型特征:
洞口及洞顶低洼处雨水汇集形成积水坑。
2、主要产生原因:
洞顶及周边截排水工程没有形成系统,没有将水排到洞口之外;洞顶坡面排水不畅,坡面不平积水,低洼处没有及时填补平整。
3、防治及应对措施:
洞顶、洞口及周边截排水工程尽早形成系统,将水排到洞口之外,低洼处及时填补平整。
9.1.2洞口土石方工程
9.1.2.1开挖方式及顺序
1、表现及典型特征:
开挖方式及顺序不正确导致洞口边仰坡坍塌,进洞困难。
2、主要产生原因:
隧道洞口一般情况下地质较差,容易积水,应先进行排水系统的施工,结合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施工季节和施工方法施工洞口。
3、防治及应对措施:
应坚持“早进晚出”的原则,提前进洞或滞后出洞,避免边仰坡施工大挖、大刷;地质条件较差的洞口段应采取预加固措施,边仰坡较高的地方应分层开挖,洞口边坡防护及支挡结构应随挖随支及时施做。
边仰坡施工不宜大挖、大刷。
9.1.2.2雨季施工边坡冲刷、基底浸泡等通病
1、表现及典型特征:
边坡冲刷,基底积水浸泡。
2、主要产生原因:
排水设施不完善,雨季施工。
3、防治及应对措施:
洞口施工应避开雨季,如在雨季施工应加强防排水工作,形成排水系统,避免边坡冲刷、基底浸泡等通病,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边仰坡的稳定,同时注意观察和量测、测量监控,避免边坡垮塌。
9.1.2.3边仰坡坡度误差
1、表现及典型特征:
坡度与设计不符,线条不美观。
2、主要产生原因:
施工放样误差,挂线不准确。
3、防治及应对措施:
按设计坡度施工,严把质量关。
9.1.2.4超欠挖
1、表现及典型特征:
没有按设计轮廓线成型,造成开挖面凹凸不平。
2、主要产生原因:
测量放样不准或未按放样施工,形成大面积超欠挖现象;刷坡施工不当造成局部超欠挖。
3、防治及应对措施:
准确放样,按设计坡度施工。
9.1.2.5爆破对围岩挠动过大
1、表现及典型特征:
土石松软,破碎,原有裂隙破坏加剧。
2、主要产生原因:
开挖洞口段土石时采用爆破的方式,用药量超标,挠动围岩致使围岩变得破碎,地质变差。
3、防治及应对措施:
采用安全适用的施工方法开挖,尽可能机械开挖,若采用爆破方式,应采取控制爆破施工设计,控制一次启爆药量和光面爆破,采用低药量、弱爆破,减少对围岩挠动。
9.1.2.6边仰坡防护表面不平顺
1、表现及典型特征:
防护表面不平顺,外观质量差。
2、主要产生原因:
施工工人技术不过关或施工中未挂线施工。
3、防治及应对措施:
按设计及规范施工,由技术人员交底挂线,并进行严格过程监控,保证施工质量。
9.1.3洞门施工
9.1.3.1洞门基础标高及几何尺寸不符合设计要求
1、表现及典型特征:
基础标高、几何尺寸与设计不符。
2、主要产生原因:
测量不准确,施工放样有误差,背后超欠挖过大。
3、防治及应对措施:
准确放样,按设计图纸施工,加强现场监控管理。
9.1.3.2洞门基础有虚碴、杂物及基底积水
1、表现及典型特征:
基础底部开挖后存有大量虚碴,甚至有积水。
2、主要产生原因:
施工之前清理虚砟、杂物及积水不彻底,影响基底稳定,易造成下沉,基底承载力不足。
3、防治及应对措施:
施工之前清理基底虚砟、杂物及积水,并按相应规范施工。
9.1.3.3洞门端翼墙坡面不平顺
1、表现及典型特征:
坡面鼓起,两板混凝土错台严重,外观质量差。
2、主要产生原因:
砌石墙体砌筑水平差,未挂线;混凝土墙体外模刚度稳定性不足,发生涨模,模板表面不平整。
3、防治及应对措施:
按照规范施工,提高工人砌筑水平,加强模板支护强度。
9.1.3.4洞门端翼墙厚度不足
1、表现及典型特征:
结构尺寸与设计不符。
2、主要产生原因:
开挖不到位;放样不准确。
3、防治及应对措施:
按照设计及规范施工,加强过程监控。
9.1.3.5洞门端翼墙背后回填不密实
1、表现及典型特征:
端翼墙背后未回填密实或未回填。
2、主要产生原因:
未按规定材料回填;未按规定进行分层对称回填夯实。
3、防治及应对措施:
按规范及设计规定,使用合格材料分层对称回填夯实。
9.1.3.6洞门端翼墙泄水孔排水不畅
1、表现及典型特征:
墙后积水,泄水孔未起到应有作用。
2、主要产生原因:
预留泄水孔不通畅、流水坡度不足或反坡,预留孔洞堵塞,背后反滤层材料不合格。
3、防治及应对措施:
按照设计图纸施工,保证设计坡度和反滤层材料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9.1.3.7洞顶偏压
1、表现及典型特征:
结构两侧土体高差较大,对结构形成不对称挤压。
地形不对称。
2、主要产生原因:
当隧道单侧压力过大,隧道结构受力不均,局部应力集中,变形过量,可能会使隧道结构遭到破坏。
3、防治及应对措施:
平衡压重填土;挖切土体,减轻偏压力;隧道边墙基础应坐落在稳固岩层上,否则应设混凝土基础;采取抗滑桩、重力式挡墙等防护措施;隧道初期支护应及时封闭成环。
9.1.3.8进洞前支护不足
1、表现及典型特征:
围岩破碎,超前支护不足以稳定岩体,进洞困难。
2、主要产生原因:
未按设计支护施工;地质观察及预报工作缺失,未及时提出变更指导施工。
3、防治及应对措施:
按设计支护施工,加强地质观察及预报工作,当设计支护参数不足时,应及时根据现场围岩变化提出变更和调整支护参数。
9.2洞身开挖
9.2.1开挖方法
9.2.1.1开挖方法不当
1、表现及典型特征:
开挖方法与围岩级别不相符,影响开挖进度及安全。
2、主要产生原因:
方法施工采用不当;监控量测不及时,围岩及地质条件发生变化后没有及时调整开挖工法、工艺。
3、防治及应对措施:
按设计开挖方法施工,及时进行监控量测,围岩及地质条件发生变化后及时变更调整开挖工法、工艺。
9.2.2开挖断面
9.2.2.1开挖断面轮廓侵限
1、表现及典型特征:
开挖断面过小,导致初支厚度或衬砌厚度不足。
2、主要产生原因:
开挖断面考虑不周,未考虑台车加工、沉降及施工误差;测量放样不精确,周边眼未按钻爆设计在轮廓线上布设。
3、防治及应对措施:
准确放样,按钻爆设计布设炮眼,开挖断面尺寸=设计断面+施工误差+预留变形量+二衬模板台车加工误差。
9.2.2.2拱顶预留沉落量不足
1、表现及典型特征:
设计开挖后,围岩自稳收敛后导致净空不足。
2、主要产生原因:
实际沉落量大于设计沉落量,且未按实际情况留足沉落量,开挖轮廓侵限。
3、防治及应对措施:
加强变形量测,按设计及规范规定留足、及时调整沉落量,变形过大时,提高结构强度或刚度。
按实际情况考虑足够的预留变形量。
9.2.3钻爆设计缺陷
1、表现及典型特征:
隧道开挖没有控制,超欠挖现象严重,轮廓线控制不好。
2、主要产生原因:
没有钻爆设计或钻爆设计不合理,施工中缺乏理论依据或对围岩特性认识不足,没有对炮眼布置方式、炮眼形式、总装药量、单孔药量分配、起爆顺序进行严格控制,周边眼距E值及抵抗线W值等参数选用不当,没有根据现场调整参数及炮眼数少等。
易形成超欠挖现象,掌子面凹凸不平,下部留门槛等现象,石砟大小不均,无法控制开挖轮廓线。
3、防治及应对措施:
根据实际围岩情况进行钻爆设计,并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调整。
9.2.3.1周边眼间距过大
1、表现及典型特征:
未按钻爆设计布孔,周边眼间距过大或大于最小抵抗线距离,K值(K=E/W)选用不当,易造成光面爆破效果欠佳,形成局部超欠挖,开挖轮廓线形状不好。
2、主要产生原因:
钻爆设计不合理。
3、防治及应对措施:
编制爆破施工专项方案,严格按钻爆设计施工,并根据围岩情况优化钻爆设计。
9.2.3.2炮眼总数量不足
1、表现及典型特征:
易造成局部超挖或欠挖,爆破后岩石粒径过大,不利于出砟作业,影响光爆效果。
2、主要产生原因:
钻爆设计存在不足,或未按其施工。
3、防治及应对措施:
及时调整按钻爆设计,加强现场管理。
9.2.3.3爆破用药量超标或不足
1、表现及典型特征:
开挖轮廓不规则,超欠挖严重,对围岩挠动破坏大。
2、主要产生原因:
钻爆设计不合理,或未按其施工。
3、防治及应对措施:
严格按钻爆设计施工,及时调整优化爆破设计。
9.2.4光面爆破
9.2.4.1半眼率低
1、表现及典型特征:
炮眼残留率较低。
2、主要产生原因:
周边眼布置不合理;单孔装药量、装药结构型式不合理,钻爆参数选择不合理。
3、防治及应对措施:
严格按钻爆设计施工,根据现场实际及时调整钻爆参数。
应运用低爆速、低猛度、低密度的炸药。
9.2.4.2炮眼外插角控制不良
1、表现及典型特征:
开挖断面超欠挖现象严重。
2、主要产生原因:
由于工人在操作风枪钻孔时控制外插角度不规范,造成外插角度过大,形成人为超挖现象。
3、防治及应对措施:
按照规范及钻爆设计施工,提高工人操作水平。
9.2.4.3超欠挖
1、表现及典型特征:
开挖断面没有形成光面爆破,局部超欠挖严重。
2、主要产生原因:
形成超欠挖现象的原因较多,既有人为因素,也有地质原因。
如测量放样画线不准确或未坚持每循环测量画线,周边眼位置不在轮廓线上,周边眼外插角度过大,炮眼总数量不足,装药量过大或过小。
围岩节理发育破碎程度、岩层走向、软弱程度、水系发育程度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超欠挖。
3、防治及应对措施:
施工当中要坚持每循环测量,准确放样,画出轮廓线,并预留足够的拱顶沉降量,做好钻爆设计确定各种参数,打眼过程中严格控制外插角度,地质较差时及时进行初期支护和封闭,防止坍塌。
9.2.5水平走向的围岩拱腰塌肩
1、表现及典型特征:
开挖后拱腰水平岩块自然掉落,拱顶形成平板,未成圆弧状。
2、主要产生原因:
由于本身自重失衡,在水平向分层的围岩常常会出现拱腰局部坍塌现象。
3、防治及应对措施:
应在开挖过程中采用弱爆破或控制爆破,密打眼、少装药,后序处理欠挖或其它工序时要避免对围岩造成挠动,并及时进行初支封闭。
9.2.6掌子面围岩地质观察
1、防治及应对措施:
在开挖过程中应及时对掌子面进行地质素描,根据围岩变化掌握第一手资料,指导施工。
随时观察围岩地质状况,及时消除施工中的安全隐患。
9.2.7塌方
1、表现及典型特征:
掌子面或已初支处,围岩自稳性差支护不够,大量渣体滑落,造成隧道上方或边墙塌陷。
2、主要产生原因:
造成坍塌的原因较复杂,主要为:
1)不良地质及水文条件;2)设计考虑不周;3)施工方法和措施选用不当;4)施工质量差。
软弱围岩、岩溶、地下水、突发的地质变化、围岩节理发育程度、含水量、岩层走向、围岩软弱夹层、开挖方法选择不当、爆破开挖对围岩的挠动大、开挖循环进尺过大、初支不及时、初支强度不足、仰拱未及时施做没形成封闭环、二衬时间间隔过长、超前地质预报不准确、监控量测信息处理反馈不及时、违章作业等等多种因素均能造成围岩失稳,形成不同程度的坍塌。
3、防治及应对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要根据设计地质条件,结合现场实际调查确定开挖方法和工艺流程,确定合理的开挖、初支、二衬步距;加强地质超前预报工作,及时进行围岩的变形量测工作,及时处理相关数据,及时根据数据变化指导施工;及时进行初期支护工作,尽早封闭成环,二衬及时跟进;必要时采用强支撑或注浆加固围岩来稳定围岩,要重视掌子面围岩的稳定;保证施工质量。
9.2.8涌(突)水
1、表现及典型特征:
施工中发现流水量突然加大、水流变浑浊携带泥沙、高压喷水。
2、主要产生原因:
富含地下水或溶洞,水脉等自然状况。
3、防治及应对措施:
采用超前钻孔、地质雷达等方式探明前方地下水情况,提前采取应对引排等处理措施。
9.2.9岩爆
1、表现及典型特征:
在高地应力岩层中开挖隧道时,围岩应力突然释放而引起岩块爆裂向外抛射。
2、主要产生原因:
高地应力释放产生岩爆。
施工中应加强爆破控制,周边眼应加密,使开挖轮廓尽量圆顺,避免应力相对集中。
3、防治及应对措施:
施工中应加强爆破控制,周边眼应加密,使开挖轮廓尽量圆顺,避免应力相对集中;岩爆地区爆破后应立即洒水,让围岩充分湿润,从而有效降低围岩应力;采用打眼注高压水和挂网喷射混凝土的方法预防岩爆现象。
9.3 支护
9.3.1喷射混凝土
9.3.1.1回弹量大
1、表现及典型特征:
喷射混凝土利用率低,回弹散落量超过规定值、喷后成片掉落。
2、主要产生原因:
操作不正确,未采用潮(湿)喷技术,配合比有缺陷,风、水压及喷射距离掌控不好。
3、防治及应对措施:
清除松动岩块和拱、墙脚处的岩屑,清洗受喷岩面,采用潮(湿)喷技术,保证混凝土配合比的相关性能,对喷射手进行培训,掌控喷射技能。
9.3.1.2表面不平顺
1、表现及典型特征:
喷射面不平顺,凹凸起皱,有流淌成干散现象。
2、主要产生原因:
操作不正确或工人技术不过关,水压、水量控制不好。
3、防治及应对措施:
提高工人操作水平,喷射作业严格按照分段、分片、分层,由下而上顺序,当岩面有较大凹洼时,应先填平。
9.3.1.3厚度不足
1、表现及典型特征:
最小厚度小于设计厚度的1/2或小于3cm,平均厚度小于设计厚度。
2、主要产生原因:
断面欠挖或未采取厚度控制措施。
3、防治及应对措施:
设置控制喷射混凝土厚度标志,按照相关规范施工,加强过程监控,严控超欠挖。
9.3.1.4混凝土配合比计量不准确
1、表现及典型特征:
混凝土配比改变,造成混凝土喷射效果不佳,影响混凝土强度及与围岩的粘结力。
2、主要产生原因:
原材料不合格或计量设备不准确,外加剂掺入量及搅拌不均匀。
3、防治及应对措施:
严格控制料源,采用自动计量装置,拌和前测定砂石料含水率,严格按照施工配合比施工。
9.3.1.5试件强度不合格
1、表现及典型特征:
达不到设计抗压强度值。
现象:
混凝土局部疏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间形成蜂窝状孔洞,表面水泡、气孔多。
2、主要产生原因:
(1)砂、石料不合格,粗骨料级配不合理,未能严格按照混凝土配合比的要求执行。
(2)施工中试件取样不规范,未能在同条件下养护
3、防治及应对措施:
(1)严把原材料进场关。
(2)严格按照配合比施工,合理选用水泥品种、标号、配合比、水灰比、坍落度及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加强养护工作。
9.3.1.6背后空洞
1、表现及典型特征:
喷射混凝土表面较密实,背后与岩面间形成空洞,留下安全隐患。
2、主要产生原因:
有钢筋、钢拱架或片石及其它物品遮挡,超挖、局部掉块或坍塌造成背后空洞,形成安全隐患。
3、防治及应对措施:
去除片石等其它遮挡物品,喷射混凝土必须填充密实,喷射顺序从下向上对称进行,先喷射钢架与围岩间的空隙,后喷射钢架与钢架间混凝土,加强现场监控。
9.3.1.7喷射混凝土脱落
1、表现及典型特征:
混凝土喷射后大面积脱落
2、主要产生原因:
一次喷射混凝土过厚,或拌料不均匀,速凝剂选用及配合比不正确,混凝土初凝及终凝时间控制不符合要求,围岩表面有水等原因。
3、防治及应对措施:
选用最佳配合比,拌和均匀,有效控制混凝土凝固时间,分段,分片,分层喷射。
9.3.2锚杆
9.3.2.1锚杆锈蚀
1、表现及典型特征:
锚杆表面氧化,锈蚀严重。
2、主要产生原因:
加工存放不当,影响锚杆反腐抗拨力。
3、防治及应对措施:
加强现场管理工作,钢筋及成品存放要离地并有遮盖,整个加工过程保持干燥防止雨水浸淋,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施工。
9.3.2.2孔内砂浆不饱满
1、表现及典型特征:
孔内存有空气,砂浆不饱满,致使锚杆没有全长粘结。
2、主要产生原因:
注浆机械选择不当,砂浆过稀,封口不严。
3、防治及应对措施:
合理选择注浆机械,严格按照配合比施工;必要时采取排气措施,完善注浆施工工艺。
9.3.2.3锚杆安装不规范
1、表现及典型特征:
杆体插入锚杆孔长度不足。
2、主要产生原因:
孔深不足,有塌孔现象或未清孔。
3、防治及应对措施:
严格按照设计及规范施工,提高工人操作水平。
9.3.2.4锚杆数量、长度及类型不符合设计要求
1、表现及典型特征:
锚杆数量、长度及类型未按设计施做。
2、主要产生原因:
打眼深度不足或未清孔,安装过程控制不严格。
3、防治及应对措施:
严格按照设计及规范施工,严格现场管控。
9.3.2.5径向锚杆不垂直于岩面导致有效锚固长度不足
1、表现及典型特征:
锚杆与其所在部位的岩层主要结构面不垂直。
2、主要产生原因:
钻孔机具选择不对,对一些孔位无法施钻或准确定位。
对锚杆作用认识不清。
3、防治及应对措施:
根据锚杆类型、规格及围岩情况选择适合的专业钻孔机具,根据现场岩层走向,钻孔垂直岩层主要结构面,且应保证锚杆的有效锚固长度
9.3.2.6垫板安装不规范
1、表现及典型特征:
垫板随意安设或者不安设垫板,垫板与背面未紧贴,螺母未拧紧。
2、主要产生原因:
对锚杆施工工艺流程认识不清,技术交底不到位。
3、防治及应对措施:
按照设计及规范施工,加强现场监控。
9.3.3钢筋网片
9.3.3.1钢筋网间距过大
1、表现及典型特征:
钢筋网间距过大,未按设计施工。
2、主要产生原因:
技术交底不清或加工误差。
3、防治及应对措施:
按照设计及规范施工,加强监控力度。
9.3.3.2网片搭接长度不足
1、表现及典型特征:
网片搭接长度少于1个网格。
2、主要产生原因:
技术交底不清,现场把关不严。
3、防治及应对措施:
按照设计及规范施工,加强监控力度。
9.3.3.3网片与背后不密贴
1、表现及典型特征:
网片安装不规范,与背后间距过大。
2、主要产生原因:
技术交底不清或把关不严。
3、防治及应对措施:
应在初喷大致找平后施工钢筋网片,钢筋网片应尽量围岩密贴。
9.3.4钢拱架
9.3.4.1钢架加工制作误差
1、表现及典型特征:
拼接不圆顺,平面翘曲,连接钢板误差大,螺栓孔对不上。
2、主要产生原因:
交底不清、未设大样加工平台模具或加工误差超限。
3、防治及应对措施:
施工中需设模具平台,保证钢拱架的加工精度,保证拱架的垂直度,平面不扭曲。
连接钢板焊接要保证尺寸位置正确,并有足够的强度。
9.3.4.2钢架拱脚基底有虚碴及杂物
1、表现及典型特征:
钢架脚底板下虚碴,没有着力点。
2、主要产生原因:
基底超挖或没有处理干净,存在虚碴、杂物、积水,可能会引起拱脚下沉或掉拱事故。
3、防治及应对措施:
脚底板下清理干净,超挖部分用喷射混凝土补足或加设垫板,必要时应加纵梁,确保拱脚受力。
9.3.4.3钢架背后喷射混凝土有空隙
1、表现及典型特征:
钢架背后喷射混凝土不密实,与岩面间形成空洞,影响受力结构。
2、主要产生原因:
安装不规范,开挖轮廓不标准或未初喷混凝土,超挖、局部掉块或坍塌。
3、防治及应对措施:
钢拱架安装前应初喷平整,与背后空隙处应用楔块顶紧。
去除片石等其它遮挡物品,喷射混凝土应先喷钢架背后空洞处使其填充密实,喷射顺序从下向上对称进行,必要时采取背后回填注浆等措施。
9.3.4.4钢架与围岩之间接触点少
1、表现及典型特征:
开挖轮廓与钢拱架形状不契合,背后有空隙。
2、主要产生原因:
存在超欠挖现象或开挖轮廓存在施工误差。
3、防治及应对措施:
钢拱架应在初喷砼后支立,空隙部分必须用混凝土填补;空隙过大时,可采用加设钢楔等措施使拱架真正起到支撑作用,控制开挖轮廓线。
9.3.4.5钢架间距累计误差超限
1、表现及典型特征:
正误差累计超出设计间距。
2、主要产生原因:
钢拱架距离超出设计尺寸。
3、防治及应对措施:
按照设计及规范施工。
每段数量应与设计相符。
9.3.4.6钢架安装垂直度超限扭曲
1、表现及典型特征:
钢架弧顶与脚底不竖直,起不到支撑作用。
2、主要产生原因:
钢拱架加工或安装精度不够。
3、防治及应对措施:
按照设计及规范施工。
9.3.4.7连接钢板螺栓不足
1、表现及典型特征:
拱部和边墙拱架连接钢板位置不准克,致使螺栓连接数量不足或边境困难。
2、主要产生原因:
上一工序拱架安装不标准或欠挖致使无法全部按设计安装。
3、防治及应对措施:
应保证拱部拱架安装精度,上下拱架之间连接钢板应用螺栓连接,保证连接强度,加强现场监控力度。
9.3.4.8锁脚锚杆安装不规范
1、表现及典型特征:
锁脚锚杆用普通锚杆代替,未与钢架焊接,打入角度不对。
2、主要产生原因:
锁脚锚杆未按设计安装,技术交底不清。
3、防治及应对措施:
锁脚锚杆应按设计打孔安装,尾部与钢架焊接牢固,角度斜向下25度左右。
9.3.5超前支护及预加固
9.3.5.1长管棚导向
1、表现及典型特征:
长管棚外插角过大或过小,形成低头或抬头现象。
2、主要产生原因:
导向定位偏差、管棚过长,刚度不足或连接质量较差致使管棚挠度过大。
钻孔机具选用不当。
3、防治及应对措施:
长管棚施工前应精确定位,保证导向架的强度和稳定性,并和隧道纵坡保持适当的外插角度;保证管棚刚度、连接质量,减短管棚一次施工长度。
选用与地质条件适应的钻孔机具。
9.3.5.2注浆量不足
1、表现及典型特征:
管道内浆液不满。
2、主要产生原因:
封口不严,注浆压力不足,无排气措施。
3、防治及应对措施:
安装管棚时应避免管道内堵塞,注浆时应安装好流量计和压力表,浆液的水灰比和外加剂按设计计量加入,保证注浆时间,控制总注浆量并做好记录,在规定的时间内补注浆,管棚孔口封堵密实,防止漏浆。
注浆压力在规定范围内,不能过大或过小,增设排气措施。
9.3.5.3超前支护钻孔外插角度超限
1、表现及典型特征:
超挖严重。
2、主要产生原因:
导向角度控制不准确,角度过大在开挖过程中容易造成超挖,角度向内会侵入隧道设计轮廓线内。
3、防治及应对措施:
导向应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
9.3.5.4超前管棚(锚杆)纵向搭接长度不足
1、表现及典型特征:
搭接处不能稳定围岩,造成严重超挖或塌陷。
2、主要产生原因:
计算长度不准,现场控制不严。
3、防治及应对措施:
需要连续施工管棚的地段,管棚应有足够的搭接长度,使围岩得到足够连续的支撑,按照设计及规范施工,加强现场管理。
9.4二次衬砌
9.4.1台车加工精度
9.4.1.1轮廓线
1、表现及典型特征:
模板整体轮廓不好,前后板接茬处错台较大。
2、主要产生原因:
台车加工精度不足,台车两端断面尺寸不一致,小直(曲)墙不顺直,支撑不足。
3、防治及应对措施:
应按设计内轮廓线并考虑施工误差、拱顶沉落等因素确定衬砌台车的轮廓线,台车前后的轮廓线应一致,避免前后衬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质量 通病 防治 手册 公路 隧道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