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洋课后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6825714
- 上传时间:2023-06-23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31.49KB
李海洋课后答案.docx
《李海洋课后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海洋课后答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海洋课后答案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习题答案】1.CD2.BCD3.D4.ABC5.D6.C7.D8.ABC
1.十九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奠定这一飞跃的理论基石是( )
A.阶级斗争学说
B.劳动价值论
C.唯物史观
D.剩余价值理论
2.时代孕育了马克思主义。
《共产党宣言》曾这样描写马克思主义产生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条件,“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
”这里所说的“魔鬼”是指( )
A.撒旦与波塞冬
B.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开始激化
D.社会化大生产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
A.资产阶级建立起了阶级统治
B.全世界无产阶级实现了联合
C.社会日益分裂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
D.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4.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的理论来源是( )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
D.细胞学说、进化论和能量守恒转化定律
5.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无产阶级的斗争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出了现实需要,但这只是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可能性,把这些可能性转变成现实的条件是()
A.马克思恩格斯的教养和操守
B.马克思恩格斯的正义感和同情心
C.马克思恩格斯天才的头脑和非凡的智慧
D.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创新
6.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B.以实践为基础的阶级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C.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D.以科学为基础的实践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7.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
A.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B.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C.自由平等普世价值 D.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8.学习马克思主义重在学风,要在()
A.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工夫
B.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工夫
C.掌握立场、观点、方法及指导实践上下工夫。
D.掌握文本背后的奥秘解读其弦外之音上下功夫
第二章——唯物论答案1.C 2.D 3.ABD 4.ABDE 5.D
6.C 7.D 8. A 9.ABE 10.D
11.C 12.C 13.ACD 14.CD 15.A
16.ABCDE 17.BDE 18.B 19.C 20.D
21.C 22.D 23.D
【经典习题】
1. (1997理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 在下列成对的范畴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B.唯意志论与宿命论
C.机械论与反映论
D.反映论与先验论
3.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有( )
A.朴素唯物主义
B.机械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4.(1997文11)下列命题中,居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
A.我思故我在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物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万物皆备于我
E.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5.(2003.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6.(2003.2)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
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实践活动
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7.(2008.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
8. (2009.1)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
这个范围是指()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
9.(2002.16)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
这是因为( )
A.意识根源于物质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D.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E.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
10. (1996.1)《坛经》中记载: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11.(2008.2)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源自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
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 )
A.客观性
B.有限性
C.相对性
D.一维性
12. “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类似的特性。
”这种观点属于( )
A.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机械决定论观点
13. (2010.17)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多个版本的《新华字典》,除了一些旧的词条,增加了一些新的词条,并对若干词条的词义给了修改。
例如1971年版对“科举这个词的解释是:
”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而设立分科考生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1992年版删去“反动“二字,1998版又删去“为了维护其统治而设”直到2008年版删去了这句话。
一本小字典记载着词语的发展变化也记录了时代前进的印证,字典词条释义的变化表明人们的意识( )
A.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B.取决于词语含义的改变
C.随着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
D.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
14. 2012年6月24日12时55分,神舟九号航天员刘旺手控精准实施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实现了出发前“百分之百成功”的诺言。
7月13日与媒体见面时,刘旺说,“我的诺言来自于信心,信心来自于实力”。
这表明( )
A.诺言是成功的决定因素
B.信心是成功的决定因素
C.信心是成功的能动因素
D.实力是成功的决定因素
15. (1999文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个命题表明()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16. (1995理11)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 )
A.反映形式的主观性
B.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别性
C.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
D.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超前性
E.对事物反映的虚幻性
17.(1998.11)鲁讯说过:
“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
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
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
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人脑对鬼神的虚幻反映
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E.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18. (2000理1)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
“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19.(2000文1)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
A.决定性
B.预见性
C.能动性
D.主动性
20. (2008.3)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
“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
”这位企业家回答说:
“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
”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A.普遍有效性
B.客观规律性
C.主体能动性
D.直接现实性
21.(1995文1)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
A.承认世界是多样的统一
B.承认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22. (2010. 3)右边这张照片反映出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冰盖融化,致使北极熊无处可去的场景,颇具震撼力。
它给我们地球上的人类发出的警示是
A.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与人之间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
B.生态失衡已成为自然界自身周期演化不可逆转的趋势
C.自然地理环境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
D.生态环境已日益成为人类反思自身活动的重要前提
23.(2004.2)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
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
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
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
这说明( )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辩证法答案:
1ABD 2AC 3ABCD 4ABDE 5ABC
6C 7B 8B 9C 10C 11A
【经典习题】
1.(2007. 18)农民采摘柿子时总要留一些。
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
喜鹊在果树上筑巢过冬,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捉虫,从而保证了柿子来年丰收。
这个事例的启示是( )
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
B.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D.保持生态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
2.(2005.16)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 )
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C.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
3.(2007.19)2006年7月12日凌晨,刘翔在瑞士洛桑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比赛中,以12秒88勇夺冠军,打破了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保持了13年之久的12秒91的世界记录。
科林·杰克逊在谈起自己已被打破的记录时,没有一丝沮丧:
“我一点也不失望,正相反,我感到非常兴奋”。
他说:
“记录本来就是用来被打破的。
”这在哲学上的启示是( )
A. 创新是永无止境的
B. 不断超越前人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C. 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
D. 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
4.(2001.27)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 )
A. 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
B. 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
C. 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而使自身获得发展
D.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
E. 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5.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认为,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是( )
A.一般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
B.任何个别都是一般
C.没有个别就没有一般
D.没有一般就没有个别
6.(2010.2)有一则箴言:
“在溪水与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
”“坚持就能胜利”的哲理在于()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有其因必有其果
7.(2012.2)有这样一道数学题:
“90%×90%×90%×90%×90%=?
”其答案是约“59%”,90分看似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然而,在一项环环相扣的连续不断的工作中,如果每一个环节都打点折扣,最终得出的成绩就是不及格。
这里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
A.肯定中包含否定
B.量变引起质变
C.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
D.可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
8.(2001理2) 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9.(2011.1)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在一次报告中以“一支粉笔多长为好”为例来讲解他所倡导的优选法。
对此,他解释道:
“每支粉笔都要丢掉一段一定长的粉笔头,单就这一点来说,越长越好。
但太长了,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容易折断。
每断一次,必然多浪费一个粉笔头,反而不合适。
因而就出现了粉笔多长最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一个优选问题。
”所谓优选问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就是要()
A.注重量的积累
B.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
C.坚持适度原则
D.全面考虑事物属性的多样性
10.(2007. 2. )“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孟子》中的这段话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
A.人的主观努力程度
B.对人是否有利
C.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
D.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11.(2000理3)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 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 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 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第三章认识论【经典习题】答案
1ABCD 2BCD 3A 4A 5ABD 6D
1.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有
A.认识关系
B.审美关系
C.价值关系
D.实践关系
2. (2006.17)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在实践的运行过程中实现的,其基本环节有
A.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
B.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C.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手段作用于客体
D.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反馈调节
3.在列成对的范畴中,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是
A.反映论与先验论
B.宿命论与唯意志论
C.唯理论与经验论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4.(2006.2).“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这表明
A.认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5.(2000理17)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E.意识建构认识对象
6.(2006.3)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这一古训蕴涵的哲理是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第四章历史唯物论【经典习题】答案
1D 2B 3C 4B 5B 6ABC 7BCDE 8ACD 9ACD 10ABD 11C 12BDE 13D
1.(2011.2)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A.社会形态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
2.(2004.1)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A. 吃喝穿住
B.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C. 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D. 结成社会关系
3.(2002理3)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
B. 劳动对象
C. 科学技术
D. 管理方式
4.(2007. 4)列宁说:
“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
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
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是无耻之徒。
”这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是由于
A.人的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
C.人的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
D.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5.(2003.4)生产的社会条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
A. 政治法律制度
B. 生产关系
C. 历史文化传统
D. 伦理道德规范
6.(2012.18)2011年4月,耶鲁大学出版了《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书中列举了当前西方社会,10个典型的歪曲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其中一种观点认为:
马克思主义将世间万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艺术、宗教、政治、法律、道德等都被简单地视为经济的反映,对人类历史错综复杂的本质视而不见,而试图建立一种非黑即白的单一历史观。
上述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思想的严重歪曲,其表现为
A.把社会历史发展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歪曲为单一因素决定论
B.把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歪曲为机械的单向作用
C.把经济作为社会的“基础”所具有的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歪曲为唯一决定作用
D.把意识形态对社会历史始终具有的积极能动作用歪曲为消极被动作用
7.(2003.17)下述有关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
A.人人创造历史
B.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C.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D.人们总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
E.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
8.(2006.18)马克思指出:
“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
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这表明
A.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B. 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界演变过程一样都是自觉的
C. 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D. 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
9.(2002.17)从社会发展的主体选择性的角度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在于
A.社会主义符合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B.在历史进程中没有多种道路可供人们选择
C.中国人民在国际交往中受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启示
D.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必然性及国情的正确把握
E.人们可自由选择社会制度并决定社会发展方向
10.(2013.18)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历史创造者的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
A.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B.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C.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包括剥削阶级
D.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11.(2009.4)卢梭认为:
“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破解了人是什么这一“司芬克斯之谜”。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A.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
B.所有人共同属性的概括
C.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自由理性的外化
12.(2001文18)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其内涵有( )
A.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B.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C.人的本质是自由
D.人的本质形成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
E.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13.(2002文3)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A. 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
B. 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人的社会价值
C. 两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D. 两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经典习题】答案
1AC 2CD 3BC 4AB 5B 6C 7ACD 8C 9D 10C 11BCD 12B 13B 14B
15A 16B 17ABCD 18C 19ACD
1.资本原始积累是这样的历史过程( )
A.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
B.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相分离
C.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
D.生产资料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
2.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有( )
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C.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D.用暴力手段掠夺海外的货币财富
3.一种有用物品不是劳动产品 因此( )
A.它有价值
B.它没有价值
C.它有使用价值
D.它没有使用价值 、
4.(2008.21.)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当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时会使( )
A.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 B.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增加
C.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D.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提高
5.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
A.以复杂劳动为尺度
B.以简单劳动为尺度
C.以多倍的简单劳动为尺度
C.以自乘的复杂劳动为尺度
6.(2010.4)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
A.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的价值
B.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C.货币所有者购买的劳动力能够带来剩余价值
D.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能够在消费过程中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
7.(2009.22)劳动力是任何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在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价值的构成包括( )
A.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B.劳动者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
C.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D.培养和训练劳动者所需要的费用
8.(2001.3)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是( )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海洋 课后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