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13节 阶段学力检测七年级下册科学阶段学力测试浙教版.docx
- 文档编号:26819087
- 上传时间:2023-06-23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217.30KB
第二章 13节 阶段学力检测七年级下册科学阶段学力测试浙教版.docx
《第二章 13节 阶段学力检测七年级下册科学阶段学力测试浙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13节 阶段学力检测七年级下册科学阶段学力测试浙教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13节阶段学力检测七年级下册科学阶段学力测试浙教版
浙教版7年级下册第二章1-3节阶段学力检测
总分150分时间120分钟
一、单选题(共20题;共60分)
1.如图所示,在A、B、C、D四个相同的玻璃瓶中,装入不同高度的水,则( )
A. 敲打D瓶发出的声音传播得最快
B. 用嘴依次吹瓶口,A的音调最高
C. 用筷子依次敲打瓶口,B的音调最高
D. 瓶周围有没有空气,瓶发出的声音都能直接传入人耳
【答案】B
【解析】A.敲打瓶子发出的声音,在温度相同的空气中传播时速度相同,故A错误;
B.用嘴依次吹瓶口,发声体是瓶中的空气柱。
A瓶中水面最高,而空气柱最短,振动频率最大,因此A的音调最高,故B正确;
C.用筷子依次敲打瓶口,发声体是瓶子和水构成的整体。
D中的水最少,水和瓶子的整体质量最小,振动频率最大,音调最高,故C错误;
D.瓶发出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入人耳,故D错误。
故选B。
2.下图中三张图片分别反映了飞机以三种不同速度在空中(不考虑空气的流动)水平飞行时,产生声波的情况。
图中一系列圆表示声波的传播情况,A点表示飞机的位置。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飞机飞行速度最大的是图a
B. 图中飞机飞行速度最大的是图b
C. 如果已知空气中的声速,能直接从图b中得出飞机飞行的速度
D. 如果已知空气中的声速,都能直接从各图中得出飞机的飞行速度
【答案】C
【解析】当飞机运动到某圆圆心时,在周围激发起声波;
这时飞机和声波一起向外运动,声波从圆心运动到圆周上距离为r和飞机从圆心运动到A点所用的时间相同。
设A点离某圆圆心距离为x,该圆半径为r,
根据
得到:
,
则v=340m/s×
,
x和r都可在图中量出,340m/s是指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
据此可知,飞机速度v的大小取决于
的比值,因此图a中飞机的飞行速度小于声速,图b等于声速,图c大于声速。
故答案为:
C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J
A. 舌的不同部位对甜、酸、苦、成的敏感性不同
B. 冷、热、触、痛觉感受器全分布在皮肤中
C. 味觉感受器主要分布在舌的上表面和两侧
D. 嗅觉感受器分布在鼻腔上部的嗅黏膜内
【答案】B
【解析】A:
各种味道是通过舌头上的味觉感受器来分辨的。
味觉感受器即味蕾,主要分布在舌体乳头上。
不同的乳头,所含味蕾数目也不一致,以舌尖、舌侧及舌体后部占大多数,而舌体中部感受器较少,味觉也迟钝,同部位味蕾的味受体是不同的,对不同的刺激物有不同的敏感区。
所以A正确;
B: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内的不同感受器能分别感受触觉、痛觉和冷热觉等。
但其余各器官中也都有分布,所以B错误;
C:
各种味道是通过舌头上的味觉感受器来分辨的。
味觉感受器即味蕾,主要分布在舌体乳头上。
不同的乳头,所含味蕾数目也不一致,以舌尖、舌侧及舌体后部占大多数,而舌体中部感受器较少,味觉也迟钝,同部位味蕾的味受体是不同的,对不同的刺激物有不同的敏感区。
所以C正确;
D:
人体的鼻腔顶壁的粘膜中有嗅细胞,能够接受挥发性气味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所以D正确。
故答案选:
B
4.某学校操场外一幢高楼离跑道起点170米。
同学们在跑步训练时,由于回声导致先后听到两次发令枪声。
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米/秒,那么听到两次发令枪声的时间间隔为 ( )
A. 0.5秒
B. 1秒
C. 0.5分
D. 1分
【答案】B
【解析】第一次的枪声是直接听到的,第二次的枪声是声音传到高楼处再反射回来,故第二次枪声传播的路程为170m×2=340m,所以第二次枪声反射回来需要的时间为t=s/t=340m/340m/s=1s,即两次枪声的时间间隔为1s。
故答案为:
B
5.人体能通过感觉器官感知外界刺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皮肤是我们人体最大的组织,可以感受冷热、压力等功能
B. 近视眼可以佩戴凸透镜加以矫正
C. 当人从明亮处到暗处时瞳孔会缩小
D. 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答案】D
【解析】A、皮肤是人体的器官,A不符合题意;
B、近视眼需要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B不符合题意;
C、当人从明亮处到暗处时瞳孔会扩大
D、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感受振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6.如图为耳的结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D鼓膜能将振动转换为声波
B. G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可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形成听觉
C. F听神经,与咽相连,使儿童易患中耳炎
D. 听觉形成顺序为C→D→A→G→F→大脑的听觉中枢
【答案】D
【解析】听觉的形成过程是:
外界的声波经过C外耳道传到D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A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G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F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7.如图所示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
B. 甲、丙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C. 乙、丁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D. 丙、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
【答案】A
【解析】A.根据图片可知,相同时间内,甲和乙振动的次数相同,即音调相同;二者的振幅相同,因此响度相同,故A正确;
B.在相同的时间内,甲的振动次数大于丙,即甲的音调比丙高;二者的波形相似,因此音色相同,故B错误;
C.相同时间内,乙和丁的振动次数相同,即音调相同;但是波形不同,即音色不同,故C错误;
D.丙和丁的振动幅度不同,即响度不同;但是波形相同,即音色相同,故D错误。
故选A。
8.某同学对下列现象进行分析,其中错误的是( )
A. 甲图中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
B. 乙图中拨动琴弦,优美的琴声来自于琴弦的振动
C. 丙图中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杯子,声音的响度不同
D. 丁图中利用声音的音调可以测量海水的深度
【答案】D
【解析】A.月球上没有空气,即没有传声的介质,因此宇航员不能直接对话,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琴弦振动发出美妙的音乐声,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杯子,杯子振动的幅度不同,即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故C正确不合题意;
D.轮船的声呐系统向水下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海底后发生反射,反射回的超声波再被接收,利用公式s=
计算海水的深度,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皮肤部位
手臂
手掌
指尖
前臂
感觉到针触的百分率%
50
85
100
75
9.(2020七下·江干期末)为测试不同部位的皮肤对触觉的敏感程度,小金用一支绘图笔在小明皮肤的某些部位画上测试区。
小明蒙上眼睛后,小金用针轻轻接触测试区上不同的点,当小明感觉到针触时,就说“是”,将小明能感觉到针触的百分率记录下来。
在不同部位的皮肤上重复此实验,其结果如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通过上述实验可以判断实验时针触指尖的力度大于针触手臂的力度
B. 本实验说明敏感部位为大脑皮层提供信息的机会远远多于非敏感部位。
C. 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D. 身体各部位的不同触觉的敏感性不同
【答案】A
【解析】A、在该实验中用针触指尖的力度和针触手臂的力度应是一样的,A叙述错误,符合题意。
B、敏感部位接受的针触信息较多,为大脑皮层提供信息的机会也就远远多于非敏感部位,B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C、指尖皮肤对触觉最为敏感,C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D、身体各部位的皮肤对触觉的敏感性不同,其中指尖皮肤对触觉最为敏感,D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10.早春二月,我们会常吃大蒜以预防流感。
一个正常人吃大蒜时,旁人会闻到一股蒜味,但是他自己却闻不到,这是因为( )
A. 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
B. 嗅觉细胞接受的信息无法传到大脑
C. 嗅觉细胞暂时失去感觉功能
D. 不同的人嗅觉灵敏程度差异很大
【答案】A
【解析】一个正常人吃大蒜时,旁人会闻到一股蒜味,但是他自己却闻不到,这是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故选A。
11.下列各组中,能表示听觉形成的正确途径的是( )
①声波 ②听神经 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④鼓膜 ⑤听小骨 ⑥大脑
A. ①一④一⑤一③一②一⑥
B. ①一②一④一⑤一③一⑥
C. ①一④一⑤一②一③一⑥.
D. ①一③一④一⑤一②一⑥
【答案】A
【解析】听觉形成的正确途径的是:
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感受器;听神经;脑部。
按照题意,听觉形成的正确途径的是:
①声波 ④鼓膜 ⑤听小骨 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②听神经 ⑥大脑。
A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2.皮肤上分布着多种感受器,能感知多种信息的刺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
A. 皮肤感觉主要有四种,即触压觉、痛觉、冷觉和热觉
B. 皮肤可感觉外界物体的大小、形状、软硬、冷热等多种信息
C. 皮肤上的感受器的多少决定皮肤感觉的灵敏性
D. 全身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性是相同的
【答案】D
【解析】皮肤的结构是由表皮和真皮组成的,表皮由上皮组织组成,真皮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真皮内由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能够感受外界的冷、热、触、压等刺激。
人体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如抚摸一般用手指尖,手指尖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手背上热觉神经末梢比较丰富。
故选:
D
13.如图所示,在做“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实验时,接通电路,电铃发出声音。
盖好玻璃罩,当用抽气机向外抽空气时,一段时间后还是能听到微弱的声音。
下列有关原因分析,不可能的是( )
A. 玻璃罩与底板的密封性不好
B. 电铃的振动变慢了
C. 玻璃罩内还有空气
D. 电铃和玻璃罩底部接触
【答案】B
【解析】抽气机向外不断的抽气,那么真空罩内的空气越来越稀薄,传声能力越来越弱,自然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
A.玻璃罩与底板的密封性不好,那么外面的空气会进入玻璃罩,从而保持一定的传声能力,故A不合题意;
B.电铃的振动快慢只与电铃本身的结构有关,与空气的多少无关,故B符合题意;
C.玻璃罩内还有空气,还具备一定的传声能力,故C不合题意;
D.电铃和玻璃罩底部接触,声音通过底座传送出来,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14.张一山在《朗读者》中为大家演绎了《追风筝的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朗读时,朗读者的声带振动产生声音
B. 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3×108m/s
C. 观众主要依据音调区分主持人和朗读者的声音
D. 朗读者的声音很大是因为声音的频率很高
【答案】A
【解析】A.朗读时,朗读者的声带振动产生声音,故A正确;
B.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340m/s,故B错误;
C.观众主要依据音色区分主持人和朗读者的声音,故C错误;
D.朗读者的声音很大是因为发声体的振幅很大,故D错误。
故选A。
15.(2020八下·慈溪期末)如图所示曾侯乙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编钟按钟体大小依次悬挂,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下列关于编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钟体大小不同,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色
B. 编钟钟体越小,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C. 编钟钟体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D. 编钟正在发声时,不一定在振动编钟
【答案】B
【解析】A.钟体大小不会影响发生的特点,因此不能改变声音的音色,故A错误;
B.编钟钟体越小,钟体振动的频率越大,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故B正确;
C.编钟钟体大小不会影响振幅的大小,对声音的响度没有影响,故C错误;
D.编钟正在发声时,它肯定在振动,故D错误。
故选B。
16.(2020七下·仙居月考)下列对各图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手捂耳朵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B. 人不能听到蝴蝶飞翔的声音,是因为蝴蝶飞翔时的频率太低
C. 超声波是指频率不超过20000赫的声波
D. “土电话”可以听到对方的声音,是因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答案】C
【解析】A.手捂耳朵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人不能听到蝴蝶飞翔的声音,是因为蝴蝶飞翔时的频率太低,发出次声波,故B正确不合题意;
C.超声波是指频率超过20000赫的声波,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土电话”可以听到对方的声音,是因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7.宁波某大桥入口采用了全封闭的隔音措施,该设施由隔音板组成,能降噪20dB左右。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采用全封闭隔音措施是在声源处阻断噪音的传播
B. 分贝是用来表示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
C. 隔音板能降低噪声的音调
D. 隔音板隔音利用了声音的直线传播
【答案】B
【解析】A.采用全封闭隔音措施是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音的传播,故A错误;
B.分贝是用来表示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故B正确;
CD.隔音板利用声音的反射阻断噪声向某个方向的传播,故C、D错误。
故选B。
18.如图所示,监测器测得同一声源发出的甲、乙两声音的特性如表所示。
甲、乙相比( )
声音
声音强弱的等级(dB)
频率(Hz)
甲
70
1100
乙
110
700
A. 乙音调较高
B. 甲响度较大
C. 声源在发甲声音时振动幅度较大
D. 声源在发乙声音时每秒内振动次数较少
【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可知,甲声音比乙声音强弱等级小,因此甲比乙的响度小,那么声源发出甲声音时振动幅度比乙小,故B、C错误;
乙声音的频率小于甲声音的频率,即声源在发乙声音时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少,也就是乙的音调比甲的音调低,即A错误,D正确。
故选D。
19.(2020七下·仙居月考)下列各组中,能表示听觉形成的正常途径是( )
①声波;②听神经;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④鼓膜;⑤听小骨;⑥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A. ①→④→⑤→③_→②→⑥
B. ①→②→④→⑤→③→⑥
C. ①→⑥→⑤→②→③→④
D. ①→③→④→⑤→②→⑥
【答案】A
【解析】听觉形成的正常途径是声波传递到人耳处,经过外耳道到鼓膜、听小骨,然后到达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觉感受把神经冲动传经听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从而形成听觉;故答案为:
A。
20.(2020七下·桐庐月考) 1997年7月27日上午,一架B3875型飞机超低空三次飞临新民市大民屯镇大南岗村和西章士台村鸡舍上空,使鸡群受到惊吓,累计死亡1021只,而鸡舍内未死亡的肉食鸡则生长缓慢,出栏的平均重减少近1000克,养鸡业主为此蒙受很大损失。
造成这个危害的原因是( )
A. 飞机发出的超声波
B. 飞机发出的次声波
C. 飞机发出的强烈噪声
D. 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废气
【答案】C
【解析】飞机发出的声音能够被听到,所以不属于超声波或次声波,故A、B错误;
飞机发出的强烈噪声,会严重影响肉鸡的情绪和健康,故C正确;
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废气会迅速扩散到空气中,对肉鸡的影响极小,故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共10题;共50分)
21.现代城市的主要街道上都会设置噪声监测设备。
如图是一款电子噪声监测器,某一时刻该装置的显示屏显示61.1的数字,这个数字表示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_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当附近有汽车或摩托车驶过时,显示屏上的数字将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答案】响度;增大
【解析】
(1)如图是一款电子噪声监测器,某一时刻该装置的显示屏显示61.1的数字,这个数字表示的是当时环境声音的响度。
(2)当附近有汽车或摩托车驶过时,环境噪声变大,因此显示屏上的数字将增大。
22.如图甲展示的曾侯乙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青铜编钟依大小次序编组悬挂,形成一定的音阶。
演奏者按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编钟越大,音调就越________(选填“高”或“低”)。
形如杏仁状柱体,扁如“盒瓦”的编钟,其截面如图乙所示。
分别敲击钟的A、B、C三个部位,则编钟可发出________个固有频率的音调。
【答案】低;2
【解析】
(1)演奏者按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编钟越大,音调就越低。
(2)分别敲击钟的A、B、C三个部位,则编钟可发出2个固有频率的音调。
23.(2020八下·奉化期末)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会看到有水花溅起的现象(如图甲),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
如图乙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这里越来越小的指铃声的_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由此实验得出的结论:
________。
这里在实验的基础上还运用了________的科学方法。
【答案】振动;响度;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推理
【解析】
(1)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会看到有水花溅起的现象(如图甲),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如图乙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这里越来越小的指铃声的响度;
(3)由此实验得出的结论: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4)这里在实验的基础上还运用了科学推理的科学方法。
24.为了保证城市正常供水、减少水资源浪费,素有“城市血管医生”的听漏工常常在凌晨一点左右,大街上车辆稀少时,利用听音棒检查地下水管是否漏水(如图所示)。
选择在凌晨且车辆稀少时段检查是为了________。
利用听音棒可以使听到的声音更________(选填“高”或“大”)些。
【答案】避免其他声音的干扰;大
【解析】
(1)选择在凌晨且车辆稀少时段检查是为了避免其他声音的干扰。
(2)利用听音棒可以使听到的声音更大些。
25.(2020八下·镇海期末)如图所示,用一个纸糊的箱子盖在音响的喇叭上,然后把一个玩具小矮人放在纸箱上,当用这个喇叭播放音乐时,小矮人便会翩翩起舞,这是因为发声的物体在________。
如果调节音响使响度增大,会发现小矮人舞蹈时跳得更________(填“高”、“低”、“快”或“慢”)。
【答案】振动;高
【解析】
(1)用一个纸糊的箱子盖在音响的喇叭上,然后把一个玩具小矮人放在纸箱上,当用这个喇叭播放音乐时,小矮人便会翩翩起舞,这是因为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如果调节音响使响度增大,会发现小矮人舞蹈时跳得更高。
26.(2020七下·丽水期末)如图是耳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接受声波信息的听觉感受器位于图中②________内;
(2)听神经将信息传到人的________形成听觉;
(3)人耳能分辨出钢琴声和小提琴声的主要依据是 (填字母)。
A.响度B.音调C.音色
【答案】
(1)耳蜗
(2)大脑(3)C
【解析】
(1)耳蜗含有听觉感受器,前庭和半规管里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故接受声波信息的听觉感受器位于图中②耳蜗内。
(2)听觉的形成过程是:
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3)钢琴声和小提琴声的振动频率与响度可以是相同的,即使是这样,人也能将这两种声音区分开来,故是因为它们的音色的不同,C符合题意。
27.(2019七上·嘉兴期末)如图所示是皮肤结构示意图。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在皮肤结构中有很多的基本组织。
(1)表皮位于皮肤的外表,细胞排列紧密。
表皮起到保护身体、防止细菌入侵的作用,它是由________组织构成的。
而在植物的基本组织中,具有保护功能的组织是________组织。
(2)当皮肤流血的时候,说明已经伤到________ 层。
【答案】
(1)上皮;保护
(2)真皮
【解析】
(1)皮肤是由神经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和肌肉组织组成的,其中上皮组织具有保护身体、防止细菌入侵的作用;植物的基本组织中,与之功能类似的组织是保护组织;
(2)因为真皮层含有大量的血管和神经,故当皮肤流血的时候,说明已经伤到真皮层;
28.为测试不同部位的皮肤对触觉的敏感度,甲同学利用一绘图笔在乙同学皮肤上某些部位画上测试区。
乙同学蒙上眼睛后,甲同学用针轻触测试区上的每一点(每次用力相等),当乙同学感觉到针触时,就说“是”。
将乙同学有正反应(即乙同学能感觉到针触)的百分比记录下来,结果如下表:
皮肤部位
手背
手掌
指尖
前臂
正反应百分率
50%
85%
100%
75%
(1)对触觉最敏感的测试部位是________;
(2)在实验过程中,乙同学有时未能感觉针尖的触动,原因是________;
【答案】
(1)指尖
(2)皮肤→传入神经→脊髓→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语言中枢→传出神经→发声器官
【解析】解:
(1)皮肤的结构是由表皮和真皮组成的.表皮由上皮组织组成,真皮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真皮内由丰富的血管和感觉神经末梢.据表可知:
指尖对触觉最敏感;
(2)学生Y从感到针触而到说“是”的神经传导途径:
皮肤→传入神经→脊髓→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语言中枢→传出神经→发声器官.
29.小丽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
(1)当小丽用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能观察到________。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________。
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选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章 13节 阶段学力检测七年级下册科学阶段学力测试浙教版 第二 13 阶段 学力 检测 年级 下册 科学 测试 浙教版
